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年級語文教研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合作探究,共同提升。
1、潛心鉆研新課標和新教材。
學期伊始,我們組老師們認真學習領會《新課程標準》,對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各階段的目標等有了初步的認識。老師們發現《語文課程標準》關注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強調實踐性、自主性和整體性,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今年的一年級語文課本為全新版部編本人教版教材,為了能更快更準確地理解新教材的編排特點和編寫意圖,開學前,教研組的成員就進行了相應的網上培訓和學習。開學初,我們相互交流自己培訓和學習的體會,一起探討新教材的教法學法,這為隨后的教學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石。
2、積極參加各種課堂教學活動。
本學期中,我們組共有四位老師執教組內教研課。檀曉芬老師執教了《青蛙寫詩》,胡莉莉老師執教了《明天要遠足》,童丹菊老師執教了《烏鴉喝水》,王根霞執教了《雪地里的小畫家》。每一位老師在課堂設計的時候都是以“情趣課堂,快樂學習”為重點。每節教研課執教前,都會在組內開展集體備課說課。低年級組的每節教研課,我們組的每位老師都會自行調課參與聽課議課,研討中我們本組的老師都積極的準備,針對教學過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學中的困惑,大家暢所欲言,教研活動研討的氣氛非常濃厚。通過有效的教研活動老師們發現了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真正做到了共同進步。
二、關注學生,共同成長。
1、讓課堂妙趣橫生,效率提升。
一年級孩子天性好動愛玩,無意注意占主導。因此,我們在教研組活動別強調有趣的教學方式,強調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的運用,要求老師們多動腦,勤動手,以生動鮮明的形式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組進行資源共享,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面批作業,關注每個個體。
一年級的學生就像剛學走的孩子,許多事情需要老師手把手教。所以,我們組每個人都要求自己盡量做到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面批,這樣做雖然我們辛苦一些,但是學生能當面了解到自己那兒做得好,那兒的錯誤應該怎樣改,今后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怎樣思考。經過一年的學習和鍛煉,學生的成長很快。
3、大力提倡親子閱讀。
為了讓學生從小就愛上學習,愛上閱讀,我組在全年級開展了“親子閱讀”的實踐。為了將這項活動做好,我們首先在家長會上向家長提出倡議,給家長講解孩子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讓家長明白親子閱讀的意義。每到雙休日或節日假期,我們都會向孩子們推薦親子閱讀書目,并利用每周閱讀課開展不同形式的讀書交流活動,評出每期的閱讀之星和書香家庭。教育孩子,需要智慧,我們組的每位老師都將義無返顧,勇往直前地將“親子閱讀”進行到底。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一、繼續學習課程理念,轉變教學觀念本學期,語文組利用每周的集體備課時間,結合業務學習,組織全體語文老師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最新的教育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二、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學質量
抓好校級語文教學研究課。本學期共上了5節公開課,王靜燕老師執教了縣級錄像課《人人爭當安全使者》,還上過一節校級公開課《奇怪的大石頭》,李月微、陳笑珍、陳俐老師分別執教校級公開課《富饒的西沙群島》、《孔子拜師》、和《趙州橋》。執教者認真備課、上課、說課。與會教師認真聽課、記錄、集體評議,通過這一系列的步驟,相互研討,共同促進,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每位語文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特點,積極探索,研究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促進了基礎性課程的研究,并能把學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促進教研和科研結合,提升了教研活動質量。在評議中,我們對教學進行探討式評課,反思:假如我來教,這個環節會怎樣處理,怎樣去評價肯定學生,怎樣進行文本、學生、教師間的互動,怎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真正讓課堂充滿文化魅力、思想的魅力、藝術的魅力。你有什么金點子,我有什么好主意,他有什么新創舉,都會在評課中各抒己見。
三、重視常規檢查,強化教學管理在鼓勵語文教師們創造性工作的同時,不放松對其教學常規的指導和監督。本學期,語文組配合教導處進行了兩次教學常規工作檢查,內容包括是否寫教案,教案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寫和教后記,學生作業的設計是否有創新,批改是否及時、認真等方面。從檢查的情況來看,全組教師備課都非常認真,教案完整,重點突出,有反思,作業設計科學合理,批改細致準確。檢查結果令人滿意。
一、工作與成績:
(一)認真組織理論學習,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1、開學初,我們組織教師再次研讀《語文課程標準》。通過細致學習,使各位教師進一步明確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課程的功能、課程的總目標及各學年段的目標、課程的實施建議等,以期更有效地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
2、積極組織了各年級組語文公開課校本教研活動。大家結合自己學習的經驗,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精心備課、講課、聽課、說課、評課,上好教研課。在評課教研活動中,老師們都能結合教學實例,暢所欲言,言無不盡,能夠按照“2+2”評課模式,本著對執教老師高度負責和同事間互相學習的心態,扎扎實實為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建言獻策,取得了預期的訓練效果。
3、學習名家、名師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本學期我們組織老師觀看了名師的上課。通過觀看,教師們更新了觀念,明確了語文教學強調和諧、圓融、自然的教學境界;懂得了孩子們在語文課程中要學習做人,習得方法、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的重要性。
(二)立足課堂教學研究,夯實校本教研:
1、繼續加強集體備課力度。開展集體備課。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重點,中高年級以閱讀、寫作教學為重點。要求各自在備課的基礎上進行說課定稿,形成集體備課教案。
2、立足課堂,抓好常規。通過隨堂聽課、教學研討課等方式,促使我組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努力創新。
(三)開展多樣活動,以活動促師生共同成長:
1、組織一年級漢語拼音教學教研。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識字、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是決定學生今后是否有興趣學好語文的關鍵。因此,學校教導處特開展一年級漢語拼音教研的活動。活動有計劃、有實施、有總結,促進了漢語拼音教學的有效落實。
2、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各級各類論文、案例評選活動,促進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努力的方向:
1、加強學校語文教研組建設,充分利用學習平臺,推進信息化教研的速度。教師們可以充分利用繼續教育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
2.研讀并落實新課程標準理念,撰寫、發表更多的教育教學論文,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3.引導更多的老師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研究,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豐富文化底蘊。
以學校和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圍繞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為中心,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增強教師的能力和水平;開展集體備課,加強對新教材的培訓、研究;深入課堂,及時調研,關注常態語文教學,適時反思和總結,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二、主要工作內容和措施
(一)加強教研常規管理,進一步形成語文教學的研究氛圍
1、每月兩次的教研活動。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重點研究,比如怎樣把握新教材,新教材的單元安排體系怎樣與教學進度統一起來,怎樣對學生進行漢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怎樣利用現有資源運用現代化手段教學等。
2、開設組內教研課,通過年級內、語文組內、校內的互聽互學,通過示范課的觀摩學習探討,促進語文教研工作的開展。
3、開展聽課評課活動,主要以本學科的課為主,認真填寫好聽課筆記,做好評課。
4、備課要適應新要求新形式,不但教學過程設計理念要新、教學手段和方法要新,而且教學目標要新,教后反思要不走過場。
(二)加強課題研究,注重學生素養
語文教學應當在教給語言知識的同時,著重于引導應用,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及時轉變過去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舊教育,而到著眼于培養學生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穎教育。為此,我們要加強課題研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任何學習都要注意課內外相聯系,不斷擴展學生的認知領域,即“生活•課堂•生活”。再者,學習本身就包括接受與發現兩種最主要的形式,這就需要不斷鼓勵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獨立發現。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課堂語文學習,更要重視社會生活中的言語實踐。同時,鼓勵老師們能結合教學實際,積極撰寫論文或寫好教學反思。
三、活動安排
九月份:
1、制訂語文教研組工作計劃。
2、各位老師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進度。
3、確定本學期教研組主題教研活動的方案。
4、陳希如老師主持的第一次專題研討( 2011年9月30日 下午)
5、檢查督促年級組語文老師進行集體備課,做好流程記載和相關資料的收集。
7、配合教務處做好推普工作。
十月份:
1、程世琦老師主持的第二次專題研討( 2011年10月14日 下午)。
2、按照學校要求組織本組教師參加學校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
4、世琦老師主持的第二次專題研討( 2011年10月14日 下午)。
5、董雪梅老師主持的九年級語文集體備課( 2011年10月14日 下午)。
十一月份
1、根據學校安排做好期中考試的擬題和評卷工作。
3、繼續深入研究課題,做好相關記載,寫好研究筆錄。
4、組織教師參加學校的常規教學活動。
十二月份:
1、陳希如老師主持的八年級語文集體備課( 2011年11月4日 下午)。
2、劉順老師主持的七年級語文集體備課( 2011年11月4日 下午)。
一月份:
1、撰寫教學總結和論文。
2、期末資料整理、匯總 。
1.以校為本的語文教研組應該是現時、本色、身邊的語文研究室
理想的語文教育科研必須來自客觀真實、生動鮮活的語文教育實踐。語文教育科研最嚴重的現象是“遠距離科研”。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育工作者是最善于“寫”文章的,但語文教育科研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即便是最終的課題報告或論文,也是科研實踐瓜熟蒂落的自然結晶。
校本語文教研組的教研應警惕“作秀”的語文教研,應當把目光關注現時的語文,本色的、身邊的語文。直面現實的語文教研組才有存在的理由和意義。
2.以校為本的語文教研組應該成為學習型組織
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型教研組織具有五個特征:①有一個人人贊同的學校發展的共同構想。②在教學工作中,拋棄舊的思維方式和常規程序,不斷實現教學行為的變革。③作為相互關系系統的一部分,成員對所有的組織過程、活動、功能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思考。④人際之間坦率地相互溝通。⑤人們拋棄個人利益和部門利益,為實現學校組織的共同構想一起工作。顯然,語文教研組就應該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只有這樣,它才能夠讓所有成員有力地進行集體學習,不斷改善自身收集、管理與運用知識的能力。互相砥礪、提高自己、修正行為、開發潛能,全力實現共同的目標。
3.以校為本的語文教研組應該是由一群最活躍、最開放、最有靈性、凝結母語情結的教師組成的團隊
語文學科是關涉到學生終身發展的學科,是關涉到整個民族的素養的重要課程。語文天生豐富多彩。語文教師的課程使命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求知。因此,它必然要求語文教師卸除束縛創造精神和創造才能的種種桎梏,在未知邊界的課程空間讓自由心靈去盡情飛翔,最大限度地去展現獨特的、不可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它必然要求語文教師構建新的母語課程價值觀。校本的語文教研組的任務自然就是要不遺余力地造就和容納這樣的一群人。
4.以校為本的語文教研組應該是濃厚學校語文教研氣氛的中堅力量
氛圍是一種無形的影響,潛在的資源。濃厚教研氣氛是教研組發揮作用的主要形式。在追求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語文教育相比其他學科,所受的詬病更多。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是什么樣子呢?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法之學、應試之學。語文需要靈性的拯救,語文教研要發揮中堅的力量。應當淡化語文教研組的事務職能,強化學術本位。語文教研組就是語文研究室,每個語文教師都是語文研究員,使語文教研組成為每個成員碰撞、交流、討論、探究校本語文的場所。
5.以校為本的語文教研組應該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集體
教研組成員互相切磋、分享經驗、彼此支持,是一個容納思想,包容意見,強調個性,尊重獨特感受的集體,是校園學術對話和學術批評,文化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伴互助的實質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之間的對話、互助與合作。語文學科有其主觀性、審美性、多義性的特質,尤其需要對話。語文教研組就是要營造一個教師內部自由爭論的空氣,真正成為一個民主的、開放的討論領域,其中要強調的是教師集體內部的專業爭論。在一個語文教師群體當中,能夠有不同的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交流與沖突,是最難能可貴的。交鋒、討論、爭鳴、對撞、比較、鑒別,各抒己見,自圓其說應該成為語文教研組的一派氣象。它應當融入學校寬容文化當中去并成為這種文化的主體。在互動中產生共振,在互動中產生新的靈感,碰撞出新的火花。參與互動,強化教研活動中的民主平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研討。
6.以校為本的語文教研組應該以學段型單位為組織形態
語文課程具有突出的綜合特性,強調學科之間的整合。而傳統的語文教研組是以學科為單位,備課組以年級為單位,難以適應新的要求。校本教研應重建學校教研組,建立以學段為單位的學科型教研組,并設立同一年級的跨學科綜合性教研組。以便更好地實現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教育觀念、方式方法的融會貫通。這樣有利于教師共同探討、準確理解和整體把握語文學科在學段中的課程目標,更好地實施教學,體現校本精神。
7.以校為本的語文教研組活動應該成為學校語文教師共同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