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藝術美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片段】認識大、小月
師:你們可知道一年有幾個月?
生:一年有12個月。
師:以一個閏年為例,366天。把這三百六十多天分配到12個月,每月大約分得幾天?
生:每月大約有30天。
師:我們把366天平均分到12個月,每月分得30天,還余6天。這6天你們會怎樣安排?把權力交給你們,試著在你們的作業單上分分看,在相應的表格中畫圈表示一天。
教師巡視收集學生作品,選取了其中3種分法呈現在黑板上。
師:這樣一來,一年中,有的月份仍然只有30天,我們把每月有30天的月份統稱“小月”。有的月份多分得了1天,有31天,我們把每月有31天的月份統稱“大月”。
師:黑板上的這些分法中,你更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生:我喜歡第一種分法,因為五月份是我的生日。
生:我也喜歡第一種分法,因為七月份可以放暑假。
生:我認為前兩種分法更有美感,因為它很有規律。
師:他提到了“規律”,我們把大月安排在所有的單數月或雙數月,這樣的排列有規律,體現了數學的和諧美和對稱美。其實早在公元前46年,就有人和我們這樣分配的同學想到了一塊了,他是日歷的修訂者――古羅馬的愷撒大帝,他也想到了把大月安排在所有的單數月或者是雙數月,這樣一來,又有規律又好記。你們覺得愷撒大帝會保留這兩種分法里的哪一種分法呢?悄悄告訴你們,愷撒大帝的生日在七月份。
生:第一種。
師:他也希望自己出生的月份是大月,這樣才能顯示出帝王的風范。于是保留了第一種分法,把所有的大月安排在單數月。
師:不過我們剛才是按閏年來分配的,一個平年比閏年要……
生:少一天。
師:這一天應該從幾月減去?在當時,古羅馬帝國會在每年二月的贖罪節上處決犯人,因此二月被視為不吉利的日子。
生:在二月減去1天。
師:這時的二月只剩下了29天。后來繼位的國王叫奧古斯都,他出生在八月,當時的八月是?
生:小月。
師:就因為這個,他就有了想法(課件播放錄音:我是奧古斯都,現在的羅馬皇帝是我,和愷撒大帝一樣擁有權威,我出生的月份,也要是大月)于是奧古斯都任性地將八月增加了一天,改為31天的大月。這樣,每年又多出了一天,多出的一天又該從幾月減去?
生:二月。
師:是呀,不吉利的日子,少過一天是一天,這一天又被減在了2月,只剩下了28天。28天的二月出現在平年,相應的把它稱作“平月”,閏年時,二月有29天,2月29日這一天被稱作“閏日”。
師:現在,他們倆都滿意了,可日歷上出現了什么情況?
生:七、八、九三個大月連在了一起。
師:這樣,大月分布的又不均勻了,怎樣才能避免這三個月連大?
生:去掉九月。
師:七月能動嗎?愷撒在那。八月能動嗎?奧古斯都在那。我們只好把九月這個大月挪到十月,把十一月這個大月挪到十二月。這樣的大小月分布情況,直到公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頒布新歷法時,還一直沿用。這和我們今天日歷上的分布情況也是一致的。
【賞析】
沈老師在教學時選擇的“大、小月研究素材”與教材呈現的不一樣。人教版教材是出示了2011年和2012年的年歷,讓學生通過觀察、統計、分類整理,以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式發現規律:一年有12個月,有31天的月份是……由于不是重復排列的規律,所以學生很難分辨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必須借助歌訣或拳頭記憶法實現知識記憶。雖然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積累了一些數學活動經驗,但在理解知識層面上其實是先入為主,變相地直接灌輸。當然,因為關于“度量衡單位”這一板塊的知識基本是約定俗成的概念,所以在實際教學中也無可厚非。
但沈老師的設計卻給了我們一個迥異的視野,他把學生帶回到公元紀年的起點,讓學生化身知識形成的主宰,制訂、修訂紀年方式。原本枯燥的、硬性規定的計量單位突然鮮活了起來,學生感到原來大、小月的確定過程如此曲折。這樣的學習過程儼然是在制作一部關于“大、小月”的傳記電影,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點燃。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們常常思考:什么是數學課堂教學中最需要做的事?“數學好玩”是數學家陳省身先生對數學的贊美,但為什么學生常常難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呢?這值得我們思考。這節課沈老師通過自己的教學智慧充分展示了數學的親和力,撥動著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體驗數學的好玩與生動,使學生對數學由厭學到樂學。
本課讓學生樂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借助“公元紀年史”融入數學教學,將數學文化創生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什么是數學文化?廣義的數學文化,除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觀點、語言,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以外,還包含數學史中的人文成分、數學與社會的聯系、數學與各種文化的關系等。這節課的“公元紀年史”其實就是數學史。
數學文化離不開數學史,但是不能僅限于數學史。古羅馬公元紀年的數學文化在成人眼中是既定存在的,但教師如果只是將它作為史料展現給小學生閱讀,學生充其量只是閱讀了一個遙遠的歷史故事,僅僅是停留在了解數學史的階段。沈老師帶領學生在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將既定的數學知識恢復為原始的狀態,重新探索計時單位“大、小月”的確立,將年、月、日的數學文化巧妙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次知識的再創造。
當學生擁有了把366天分配到12個月的權力時,學生的創造并非毫無章法,無論是按大月、小月、大月、小月……”,或“小月、大月、小月、大月……”,或先“六個大月后六個小月”,都是按整齊的交替重復排列的規律進行分配,符合數學的本質和美學。正如愷撒大帝一般,雖然想體現自己的意志――“七月份是我的生日,我想多一天”,但并沒有隨心所欲地任性分配,而是在不違背自然科學和數學規律的原則下表達自己的意愿,這是理性思維在發揮作用。這個“把366天分配到12個月”的學習活動,正是對數學文化中“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和“數學史的人文成分、數學與社會的聯系”的良好詮釋。
其次,在這節課中,教師沒有讓學生簡單地從年歷中獲取“大、小月分布”這一知識結果,而是讓學生參與知識產生、發展和應用的全過程,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方面,讓學生知道了大、小月“是什么”,還讓學生知道了“為什么”,在將來應用時,相信學生對大、小月的分布一定印象深刻,特別是擾亂了規律的7月和8月的分配,學生完全可以脫離歌訣或拳頭,跳出死記硬背,實現輕松記憶。這是以學生為主體發生數學文化的體驗,是單純觀察現代年歷所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數學史是一部漫長而曲折的奮斗史、創造史,這節課中,沈老師帶領著學生穿越時空,經歷了公元紀年的產生、變化、發展和應用,讓學生體悟每一個數學概念的產生,每一個定義的確認,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辛勤付出,感受其中的道理,從而學會求知和生活。
作為從事中學美術教育工作的教師,應該首先了解卡通漫畫的藝術精髓,不僅能掌握卡通漫畫自身所特有的藝術特征,更要熟悉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特征,這樣才能真正融入學生的認知世界,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中學生良好的言行舉止。
中學生有豐富的想像力,為了表達自己的構思會創造生動的形象,其中會包含在生活中看到的人或者事物。學生感受到當今社會和學習環境的中的和諧現象,會積極的用手中的畫筆加上自身的感受,通過繪畫展現學生機智、勇敢以及高尚的情操。一副良好的卡通漫畫作品,會讓學生辨別什么是真善美和丑惡假。學生將自己在校園和社會生活中見到的趣事為展現題材,可以創作出趣味橫生,讓人一點通的佳作。而學生在創造卡通漫畫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激發和教育,可以凈化他們的思想、規范他們的行為。因此,讓學生自主參與卡通漫畫的創作,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
卡通漫畫大多數反映生活中的趣事和人物。所以,要創作一幅好的作品必須熱愛生活,了解生活和掌握生活。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創作時,要強調學生關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趣事進行反思。卡通漫畫的創造需要大膽的想像力和夸張的意識,更需要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事物進行積累,觀察和反思。培養學生認真關注生活的習慣,才能促進他們不斷的發現,再集合大膽帶有創意的想法,才能將有價值的題材創造成好的作品。因此,在學習卡通漫畫過程中,必須要求學生鍛煉好觀察的基本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學生繪畫技能、增強美術創造能力。
卡通漫畫是注重思維和技巧的一種藝術。一幅好的作品,需要作者具有好的繪畫能力,比如:在創意造型、裝飾能力、色彩構思上要下大功夫。在卡通漫畫創造中,把生活中的題材直接繪畫出來就是一幅作品,但是很多的作品確實需要通過后期的加工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完成,其實后期是屬于想象、創作的過程,需要盡力思考,通過對比、夸張、比喻、擬人等方法,將收集到的題材進行“再創作”。作為美術教師應該要鼓勵學生用心去領會,大膽的想象,引導他們把卡通漫畫的創作表現手法和所收集到趣人趣事進行反復的琢磨,努力在強烈的碰撞中激發靈感,完成構思。當學生們發現了生活中可以創作的素材時,美術教師就應該用心去激勵他們、引導他們,學生最后才能創作出有思想、有靈魂、有藝術的最佳作品。所以,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通過卡通漫畫創作過程,可以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
4.有助于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
卡通漫畫是智慧的藝術,若要創造出滿意的卡通漫畫作品,不經過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細心觀察是很難做到的。就算是好的素材擺在眼前,也難以觸動學生的靈感,擦出智慧的火花,也不能找到創作的最佳途徑。一幅卡通漫畫作品可以展現創作者的知識范圍,知識涉及領域越廣闊作品越有思想深度。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應該注重知識范圍的擴廣,盡量增加接觸面,積累的知識多了,在創作時才會有更多的素材。所以,知識的掌握在卡通漫畫藝術的創造中非常重要,當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的積累真正在卡通漫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時,就能點燃他們的求知欲望。
二、卡通漫畫藝術在美術教材中的影響與未來的發展
在現代中學美術教材中主要有兩個部分的,一是文字解釋,二是圖片說明,兩個部分都很重要,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思維的擴展、智力的開發、各有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在現代美術教材中融入多種卡通漫畫的藝術形式,內容就會豐富多樣,不拘一格的造型。首先,會帶給學生們帶來多元化的感官沖擊:由于形式的多樣化,學生隨時就能把文字和圖片說明加以對比,可以達到牢記知識的目的。內容的豐富和鮮明的主題可以直接詮釋和反映相關文字的說明。其次,還可以促進情感色彩的濃厚:在美術教育中,卡通漫畫圖片恰好使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豐富劇情的推動下,更容易掌握理論知識和繪畫技巧。卡通漫畫的藝術圖片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廣大學生們,這也是卡通漫畫藝術形式在中學美術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雖然卡通漫畫藝術形式豐富多彩,也是廣大青少年所追捧的藝術形式,但是學校美術教育中,這方面針對性的內容還需要重視,可以由美術教師根據自己掌握卡通漫畫的資料進行教材的補充,同時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一起收集。這樣不僅掌握學生的興趣,也可以引導學生,讓美術教學更豐富多彩,更具活力。
關鍵詞:藝術歌曲;文化;美學
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和發展至今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美學特征。中國藝術歌曲植根于中華民族的音樂基礎,貼近人民的現實生活。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過程就是突出美學價值的過程,在當代藝術文化中不斷凸顯。對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產生的美學特征進行分析和整理,對當代中國藝術歌曲演唱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當代藝術歌曲的發展特點
1.1 鮮明的民族性
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根基是當代藝術歌曲鮮明的特點,它是民族精神的形象代言。音樂界經過探討,普遍認為藝術歌曲的演繹需要民族化,要與中國大眾接受的風俗人情、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相結合,我們的語言、表達方式、情感都應該具備氣質的氣派,最終對藝術歌曲的唱法達成了共識,并將藝術歌曲的民族化往前推進了一大步。[1] 改革開放以后,新思潮的涌入使得藝術歌曲的創作和演奏出現多元化狀態,內容和形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中華民族的藝術歌曲作品在世界舞臺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1.2 與時俱進的時代性
中國藝術歌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學習和借鑒的姿態容納世界上政治和文化上的優點和長處。藝術上的體現更是豐富多彩,多種新思潮的融合讓藝術歌曲的創作、演繹、傳播迎來了鼎盛時期。當代藝術文化交流過程中,藝術歌曲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發展潮流。
1.3 融合過程中的創新性
將源自于西方的體裁中國化、民族化是創新,用中國傳統詩詞作為藝術歌曲創作題材是創新,將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調式和民間音樂相結合是創新,將民族樂器和民間音樂伴奏形式引入藝術歌曲表演是創新,將中國傳統民族唱法和民歌演唱風格融入藝術歌曲演唱依然是創新。[1] 當代藝術歌曲的不斷發展中,融合過程中的創新性貫穿于始終。中國藝術歌曲既重視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又吸收借鑒外來優秀音樂元素。中國藝術歌曲不斷融合的過程不僅表現在體裁的西為中用方面,而且表現在中國藝術歌曲對西方藝術作品的理解、認識、應用上。
2 藝術歌曲在當代藝術文化中的美學價值
中國藝術歌曲有接近于歐洲藝術歌曲的表現方式,也有具有美學價值的突出形式。當代藝術歌曲一方面體現了學習歐美作曲技術,走發展民族音樂道路的思想;另一方面,它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具有“詩化”的意蘊和典雅的氣質等獨特的美學特征。中國藝術歌曲作曲家在借鑒西方藝術歌曲創作技法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的傳統音樂,為發展民族音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藝術歌曲既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又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2.1 意蘊深遠的詩歌之美
詩貴意境,詞貴意象,是詩界的一種習慣的說法,并非歌詞歌詩無須講究意境,恰恰相反,意境美是中國藝術歌曲歌詩的重要的美學特征。[2] 中國古代作家創作了許多經典的古詩詞,中國藝術歌曲的作曲家將其引用到創作當中。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從中國音樂歷史發展的歷程來看,道家的自然樂論和儒家的禮樂文化共同奠定了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基礎,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音樂思維方式。
2.2 兼收并蓄的技巧之美
當代藝術歌曲是一種講究技巧,對音樂技法有嚴格要求的藝術表現形式。藝術歌曲是旋律與歌詩的完美融合,只有扎實的音樂功底才能將優秀的藝術歌曲演繹出淋漓盡致的效果。音樂藝術是技術性很高的一門學科,作曲家沒有技巧就沒有話語權。在藝術歌曲創作上忽視技術的掌握,讓情感表現代替技術運用,用內容來取代形式,這種行為得不償失。方式技巧的欠缺,會使作品編得無力與貧乏。當代中國藝術歌曲業逐漸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技術之美。作曲家在創作中體現出音樂風格的同時,也努力探索民族音樂表現技巧,突出了中國美學品位與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
2.3 貼近社會的現實之美
貼近中國社會的現實之美是中國當代藝術歌曲最普遍的美學特征。例如,歌頌祖國的藝術歌曲有《我愛你中國》《長江之歌》等,描繪愛情的有《敖包相會》《草原之夜》等。這些歌曲成為了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優秀作品,也成為了大眾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作曲家不僅促進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突出了貼近社會生活的現實之美。在人民的現實生活積極地謳歌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之美,起到了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當代藝術歌曲的發展承擔著反饋、監管社會形態、促進社會發展的職責,整個藝術歌曲創作的歷程見證了不斷走向中國的復興之路。在社會實踐中,藝術歌曲作為一種精神動力存在,用這種方式真實地記錄社會,及時地反饋社會,從而不斷地推動社會發展。
以傳統技法創作與現代技法創作的現代藝術歌曲,表現出了兼收并蓄、尊重差異的整體美感。對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讓聽者感受到了意蘊深遠的詩歌之美。藝術歌曲的創作源于現實生活,折射出了貼近現實的社會之美。伴奏表演的技術之美,影響著藝術歌曲界的發展方向。對當代藝術歌曲的美學特征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立足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音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演唱中國藝術歌曲,平衡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傳遞藝術歌曲的美學價值。我們要繼承民族藝術傳統和審美情趣,大力推動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為中國藝術文化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岳李. 20世紀中國藝術歌曲發展軌跡初探[D] .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581-630.
《花地毯》這一課是一節很貼近生活的課,試著從身邊的地毯、窗簾、餐桌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圖形的魅力所在。
一上課,我隨便擺了幾個方塊,學生都發現了這樣擺不好看,這時候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來擺一個他們認為好看的圖形。上學期和他們學習了各種形狀,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塊擺出各種好看的圖形,然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為什么這樣漂亮?這時候我在黑板上畫了幾個圖案,并總結出重復、色彩對比的效果。
這節課我讓學生們用筆繪制的花地毯,看到他們的作業,大部分都是很令人滿意的,有方形的、圓形的、鮮艷的色彩,形狀各異的圖案,有些還畫了各種花邊,但也有不足之處,很多同學都是用了我舉的例子,沒有加入自己的想法,但總的來說我還是滿意的。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上課我所講的指示并將知識運用到他們的繪畫中,畫面色彩豐富,內容也多姿多彩,都很好的利用了畫面。
【關鍵詞】張懷瓘;文化美學;象;融合
一、以象喻書
以象喻書是意象論的主要內容。張懷瓘在前人喻書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了他的意象論,主要表現為:
1、以自然意象為喻。《書斷》云:“流芳液于筆端,忽飛騰而光赫,或體殊而勢接,若雙樹之葉交;或區分而氣運,似兩井之通泉;庥蔭相扶,津澤潛應;離而不絕,曳獨繭之絲;卓爾孤標,竦危峰之石……”其中的波浪、枝葉、泉水、樹木、繭絲、山峰之石都是自然物象,類似這樣的比喻還有很多。又如:“至于行草興合,如孤峰四絕,迥出天外……或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察其所由,則意逸乎筆,未見其止,蓋欲奪龍蛇之飛動,掩鐘、張之神氣。”
2、以動物意象為喻。張懷瓘評草書之祖“史游創草,始務急救;婉若回鸞,攫如搏獸;遲回縑簡,勢欲飛透;敷華垂實,尺牘尤奇”,通過飛鸞與野獸的搏斗比喻史游草書的姿態變化與特色。他在《書斷中》還以馬喻書:“嘗慕小王,善于草書。譬之于馬,則肉翅已就,蘭筋初生。畜怒而馳,日可千里。洸洸赳赳,實亦武哉。”
3、以人物形象喻書。如《書斷下》中:“裴行儉,河東人。官至兵部尚書。工草、行及章草,并入能。有若搢紳之士,其貌偉然,華袞金章,從容省闥。”從這些論述中可看出張懷瓘對象喻的重視,這也是對魏晉時人物品藻之風的繼承與發展。如果說蔡邕的“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在許慎“象形論”及崔瑗“觀其法象”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那么張懷瓘則把蔡邕的理論更清晰化了。
音與相的命題是意象論的特色。《書議》云:“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顯然,“無聲之音”源于《老子》的“大音希聲”,指的是書法里蘊含的情感與思想,它“既要表現書法所特有的韻律感,諸如輕重、強弱、快慢、長短等,又要暗示某種自然與人的生命跡象,并直接同人的個性、情感、人生境界和生存語境構成內在的聯系,表現出書人合一的生命之本真;每一種節奏的變化都將成為一種有意味的、人與自然相對應的情感符號或生命意蘊”。“無形之相”亦源于《老子》的“無物之象”,是由書法的空間結構所表現出來的形意感。不同的是,老子所言對象是“道”,道無形而書法有形,張懷瓘要表達的意思是書法的本質不在于形而在于神。此句中的“音與相”是一種“虛像”,就藝術品自身來講卻是被藝術家創造出來的實存的“音”和“相”。他把藝術形象與現實結合起來,站在藝術哲學的高度去揭示書法美學的本質特征。書法的妙探于物不應是“依類象形”式的造型模仿,而是總體精神上的汲取,即“合而裁成”。即“書法效法的是自然萬象的‘勢’、‘氣’、‘神’,把它們融于書,合而裁之,會而通之,因而與自然萬象的精神、意味、氣勢、形式……存在著某種契合關系”。藝術創造的“音”和“相”沒有現實相對應的“聲”與“形”。張懷瓘讓“虛像”在現實中找到了根,他說“理不可盡之于詞,妙不可窮之于筆,非夫通玄達微,何可至于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敘而論之。夫草木各務生氣,不可埋沒,況禽獸乎?況人倫乎?猛獸鷙鳥,神彩各異,書道法此。”(《書議》)看來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除了能被視聽直接感知的“面目”與“表”之外,還有一個作為根本的“意”與“理”的存在,且非“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張懷瓘遂將“玄妙之意”和“幽深之理”命之為“生氣”或“神彩”,認為這才是書法藝術的基本表現內容。因此張氏意象論較之蔡邕的意象論更為具體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