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學實驗改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教育的認知度和重視度逐漸加強,在當前信息化時代,社會迫切希望我國的人才不僅能夠在熟練地掌握各個教學知識點,而且在個人動手能力、邏輯思維判斷以及創新能力上都有所體現和建樹。高中化學就是一門以實驗為驅動、理論知識為鋪墊的自然基礎學科,是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判斷能力以及個人創新能力等諸多方面進行鍛煉和提升的一門學科,通過高中化學實驗過程中,各種實際、有趣的實驗現象,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們學習積極性,而且通過直觀的表現對高中化學各種枯燥、繁瑣的理論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然而,當前我國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在諸多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所以對于高中化學實驗的改進策略的研究與分析,對于提升高中化學整體教學水平和質量,優化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們實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高中化學實驗實施現狀
目前,我國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還未能達到通過實驗教學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實驗教學來帶動理論學習的效果。一般來看,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區域的高中化學實驗還走形式的階段,很多高中化學的實驗操作與其應該有的地位不相符,在高中化學階段,大都是老師在課堂上演示,學生在下面觀看,然后通過老師的理論講解來學習理論知識。這種模式的高中化學實驗,不僅達不到預期的學習目的,而且還費時費力,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同時,大多數的高中化學老師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掌握高中化學理論知識點,從而在考試過程中獲取更多的分數,都將實驗的課時大大縮水,學生們在高中化學實驗過程中,知識按照實驗指導或者課本上的流程走一遍,忽略了最重要的集體討論和分析環節,而這個環節則是高中化學實驗的最終目的,也是提升學生們對高中化學知識進行學習和充分消化,提升個人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而這個環節的忽略最終使得高中化學實驗落于形式,高中化學實驗效果欠佳。同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對高中化學實驗的重視度不夠,很多實驗器材和相關實驗品老舊,而學校的相關部門又不及時地采購相關的實驗器材和實驗品,最終導致在高中化學實驗時,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實驗效果的準確性很難達到。同時,從側面也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思想影響,他們會懷疑高中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從內心就不在重視高中化學實驗,進而實驗馬馬虎虎,最終敷衍了事,嚴重影響了高中化學實驗的效果和進度。
3高中化學實驗改進策略
對于高中化學實驗的改進,主要是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對高中化學實驗的內容、器材、過程、方法等方面的改進,以期能夠達到新課程改革對高中化學的基本要求,從而讓學生通過高中化學實驗,不僅能夠學習到專業的高中化學知識,將這些知識點進行融會貫通的同時,還能夠提升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訓練以及個人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真正成為新時期社會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3.1教學觀念轉變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校的相關部門的領導,對于高中化學實驗重要性的認知和觀念必須要進行轉變,這是對高中化學實驗改進的前提。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觀念的轉變,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并且肯定高中化學實驗的重要性,然后從基礎設施建設,高中化學實驗課時分配,實驗教學方法和過程改進等方面積極入手。通過對高中化學實驗觀念的改變,相關部門的領導要積極地及時更新高中化學相關的實驗材料,為高中化學實驗的開展奠定基礎,其次,任課老師要拋棄應試教育的傳統觀念,需要在整個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積極地實施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
3.2突出學生為教學主體
在整個高中化學實驗過程中,需要時刻突出學生為主體的特點。實驗部分是需要實際動手操作的,而不是通過觀看就能體會到實驗的真諦。在實驗課堂上,老師作為指導和監督的角色,通過設計相關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自己動手實驗,自己找到答案。最后,在實驗結束后,老師要積極地組織學生,按照小組的形式對此次的實驗內容以及老師提及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同時結合課本的理論知識和過程,對此次的實驗進行優化和改進,從而真正實現學生主導高中化學實驗課程的局面,進而打開學生的思路,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3.3優化教學過程,明確教學目的
高中化學實驗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認知,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們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老師不能使用一套教學過程應付這個階段,需要根據當前課程的情況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針對當前的教學目的,設計并且優化實驗教學過程,同時需要設計相關的開放性和探究性題目,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實踐,自己發現問題,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和分析,真正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
3.4提升實驗趣味性
高中化學實驗對于學生來說,本來就是未知的,帶有很多好奇和趣味色彩,且需要學生仔細觀察、重點記錄。而老師如果過分強調實驗過程中需要學生嚴格記錄實驗步驟和數據,而忽略了自身的趣味性,勢必會讓學生喪失對高中化學實驗的興趣。所以,在設計整個實驗時,在突出教學重點之余,可以多設計一些趣味性多的實驗,或者跟生活實際相關的實驗。這樣一來,不僅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能夠增強學生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帶著疑問去查閱相關資料,來解決未知的問題。
4總結
高中化學實驗的改進,主要是根據當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不足,提出了對教學觀念,教學過程,教學目的的改進,通過更新教學實驗設施,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等手段,來對高中化學實驗進行改進,從而提升高中化學實驗的質量,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一、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意識
做好化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具體地認識化學知識,學習化學知識。教師要有轉變化學實驗的意識,重視實驗對于化學學習的重要意義。教師要想辦法設計實驗,變換實驗,采用多種方法給學生演示實驗,以此增加學生的化學認知,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探究能力。教師的意識決定教學方向,教學方向決定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決定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轉換教學意識。
二、改進化學實驗的演示方式
很多化學實驗演示方式都是可以改進的,不管采用怎樣的方式和模式,只要讓學生看懂實驗,明白實驗要表達的內容和意義就可以。所以,改進實驗教學的演示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實驗內容復雜,一些實驗的材料存在污染,不利于環境的保護;一些實驗的設計也不能符合學生課堂實驗的要求。所有這些都為課堂化學實驗的開展設置了障礙,因此教師要設計好實驗的形式,設計好實驗的內容,保證課堂化學實驗的成功。比如,鋁與水的反應,這種化學反應的現象不是很明顯,所以如果做不好,學生會認為鋁與水不能發生化學反應。對于這樣的實驗,教師要認真做好準備,我將2個鋁片放入試管內的蒸餾水中,再加入3滴酚酞試液,加熱3min后,就可以發現水溶液呈現粉紅色。這充分證明水和鋁發生了化學反應。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對于鋁與水反應認識得非常清楚,掌握的知識就會非常牢固。
類似這樣的化學實驗在高中化學中有很多,所以這是考驗教師應變能力和專業素養的途徑。老師如果精通化學知識,那么這類實驗是很好做的,否則就很難做好。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要避免講實驗、看實驗的現象發生,注意設計實驗,尤其是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這是學生建構化學知識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我本著節約藥品、操作簡單、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在實踐中對高中化學部分實驗做了一些小小改進。
1.鈉的燃燒。在學生分組實驗中,按課本及參考書中介紹的方法,實驗過程中會損壞很多玻璃管或蒸發皿,如選用石棉網,實驗后的石棉網也不能再次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費。為此,在實驗中改用鋁片做實驗器。具體操作:把鋁片剪成方形,折起四邊成小盒狀,將一綠豆大小的鈉,吸干煤油后放在鋁盒中,將小鋁盒置于三腳架上,用酒精燈加熱,鈉很快便可熔化、燃燒。本實驗現象明顯,冷卻后取出燃燒后產物,將鋁片清洗干凈擦干以備后用。
2.Na2O2與CO2的反應實驗。實驗時,取一干凈的干燥管,兩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間放置干燥劑(CaCl2),把干燥管的細口對準蘸有Na2O2的脫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脫脂棉很快就會燃燒。本實驗操作簡單,現象明顯,沒有任何污染,還可以省略制取CO2氣體的操作,并節約了藥品。
3.鈉在氯氣中的燃燒。取一支大試管,塞入帶干燥管的膠塞,用鐵夾把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在干燥管里墊一層石棉絨或玻璃絲,往試管內加入少量高錳酸鉀晶體,再注入少量濃鹽酸,立即塞緊帶干燥管的膠塞,用一小塊硬紙片蓋住干燥管口。高錳酸鉀跟鹽酸反應產生氯氣,當干燥管內投入用濾紙吸干煤油的綠豆大的金屬鈉時,金屬鈉在氯氣里激烈燃燒,在干燥管里產生大量白煙,這就是氯化鈉固體。如果再向干燥管投入金屬鈉,金屬鈉仍在氯氣里燃燒。本實驗不需事先用廣口瓶收集氯氣,省去了把金屬鈉放入燃燒匙后,再用酒精燈給金屬鈉加熱這一操作,操作簡單,成功率高。
4.降低藥品濃度也可達到預期實驗目的。對高中課本中的部分實驗藥品濃度做了以下幾點更改:(1)在高中分組實驗四中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將配制的2.0mol/LNaCl溶液改為1.0mol/L,并將NaCl改為食用鹽,這樣可以節約很多藥品且節省開支,同時也不會改變其實驗目的和要求。(2)對定性檢驗劑硝酸銀濃度改進,在進行銀鏡反應配制銀氨溶液時,將硝酸銀濃度、氨水濃度均可由2%降為1%,實驗效果依然。而在高一化學一般離子檢驗中,硝酸銀濃度微量足已。(3)指示劑濃度的減少,指示劑酚酞、石蕊、甲基橙、品紅等特別是酚酞和石蕊。指示劑變色很靈敏,即使用微量藥品也會有明顯現象和效果。(4)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的演示實驗中硫氰酸鉀、三氯化鐵溶液的濃度可由0.01mol/L降為0.005mol/L,1mol/L降為0.5mol/L。實驗藥品的濃度改動也會有明顯的實驗效果。中學化學實驗中降低實驗藥品濃度的例子很多,作為化學實驗工作者,應盡可能地降低實驗藥品濃度,減少藥品的消耗和儀器的損耗,預防環境污染。
關鍵詞: 實驗改進 化學理論 創新能力 發散思維 知識遷移
一、氨氣噴泉實驗的改進
必修教材中的噴泉實驗是先收集滿滿一燒瓶干燥的氨氣,并且要求所用燒瓶必須干燥,一旦燒瓶濕潤,就要換一個干燥的燒瓶,否則實驗就會不成功。改進方法:采用的裝置與課本一致,但藥品使用不同。操作方法,向氣密性好的燒瓶中放入固體氫氧化鈉,然后迅速加入少量的濃氨水,蓋上塞子,固定好燒瓶,擠壓膠頭滴管中的水,立即出現噴泉現象。這樣改進后,做噴泉實驗可以不用考慮燒瓶是否干燥,因為濕潤的燒瓶,同樣可以做噴泉實驗。而且可以不用事先收集一燒瓶的氨氣,做噴泉實驗的氨氣可以即用即取,操作起來很方便。在對此實驗改進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展開探討:傳統的氨氣的噴泉實驗,通常用固+固加熱的制氣裝置獲得氨氣,反應原理即Ca(OH)■+2NH■Cl■CaCl■+2NH■+2H■O,改進后的實驗是利用濃氨水+固體NaOH這一原理制得氨氣的,NaOH溶于水放熱,促使氨水分解,且OH■濃度的增大有利于NH■的生成。學生會思考:1.利用濃氨水+固體NaOH這一原理制得氨氣該用什么樣的制氣裝置?2.這樣制取氨氣利用什么化學反應原理?3.打開橡皮管上的止水夾,擠壓膠頭滴管,為什么會形成噴泉?然后,我們進一步引導:如果去掉膠頭滴管打開止水夾,則可以用什么方法讓噴泉形成?學生經過討論和分析,得出:用熱毛巾“捂熱”燒瓶,氨氣受熱膨脹,通過導管與水接觸,即產生噴泉,或用冰毛巾“冷敷”燒瓶,使水進入瓶內,燒瓶內氨氣溶于水。這樣的改進探討甚至在高三總復習階段展開都十分具有意義,因為涉及了噴泉實驗的原理――利用溶解性形成燒瓶內外壓力差,幾個常見的制氣裝置的應用,還有氨氣的幾種實驗室制法,甚至化學反應原理如平衡移動的原理的復習。復習起來飽滿而有張力,從實驗裝置、實驗原理到化學反應原理一氣呵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化學理論的理解。
二、銅、鋅―稀硫酸原電池實驗改進
銅、鋅―稀硫酸原電池實驗中,理論上銅片上有氣泡,鋅片上沒有氣泡,但是實驗中,由于鋅片的純度低,鋅片上形成大量微小原電池,因此鋅片上有大量氣泡,而銅片上幾乎看不見氣泡,雖然通過電流計可以檢測到電流,但是實驗的直觀性大打折扣,影響實驗效果。
根據原電池原理,銅、鋅在一定濃度的稀硫酸中形成的電勢差是一個定值,但是實驗中銅片上氣泡少,說明通過溶液的電流低,也就說明溶液的導電性差。通過增加溶液的導電性提高溶液的電流,但如果增加硫酸的濃度,實驗中隨著硫酸的濃度增大,溶液的導電性增強,電流強度增大,銅片上氣泡逐漸增多,但是鋅片上此時氣泡增加得更多,鋅片上的氣泡擴散到銅片上,影響銅片上氣泡的觀察。另外,如果減小銅片鋅片電極間的距離,就可以觀察到銅片上氣泡增加,但是此時鋅片與銅片距離較近,鋅片上的氣泡干擾銅片上氣泡的觀察。所以,我們做出以下改進:
往溶液中加入固體食鹽或者固體的硫酸鉀等。實驗中,隨著食鹽濃度的增加,銅片上的氣泡逐漸增多,此時測定電流發現電流逐漸增大。通過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鈉,極大地提高了實驗的直觀性。實驗結果表明,在銅、鋅―稀硫酸原電池中實驗中加入氯化鈉固體或者固體的硫酸鉀等,現象更明顯直觀。學生在反復探討改進此實驗的過程中,同時也解決許多疑問:1.為什么觀察到鋅片上有大量氣泡,而銅片上幾乎看不見氣泡?2.為什么制取氫氣時用稀硫酸與粗鋅反應比與純鋅反應快?3.為什么鋅片與銅片距離靠較近時,氣泡會明顯增多?為什么往溶液中加入固體食鹽或者固體的硫酸鉀,現象更加明顯直觀?通過探討,學生會問,會思,會悟,更有一種撥云見日、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而且激發了學生對實驗現象的本質進行探索式的分析,培養了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使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濃硫酸的“黑面包”實驗
傳統的濃硫酸的“黑面包”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在個大號的實驗杯中加些蔗糖(已研磨細),不要加太多,適量就好。之后將一個玻璃棒豎著放在糖的中間的位置。再緩緩倒入濃硫酸(98%),倒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要沿著杯沿倒,讓硫酸沿著杯壁緩緩流下。還有玻璃棒一直要豎著,這樣黑面包做好了也容易取出。加的硫酸不要太多,加多了沒用,加少了不行。看著蔗糖表面都快發黑了就差不多了。這樣做的不足之處是:實驗產物中的SO■很不利于師生的身體健康,也不符合化學教育中環境保護的初衷,并且本實驗只讓學生觀察到濃硫酸使蔗糖炭化,并且膨松成“黑面包”,而未讓學生明白氣體的成分。我們引導學生展開探討:1.推測產物成分并如何驗證產物成分?2.如何處理有毒氣體?3.如何改進實驗裝置實現驗證產物成分及處理有毒氣體?現將該實驗改進如下。實驗步驟:①將裝置連接好,檢查氣密性。②在圓底燒瓶中放入已研細的蔗糖約10g滴人1至2mL水,然后將其余藥品按下圖裝置裝入瓶中。③將分液漏斗中的濃硫酸逐滴加入圓底燒瓶。實驗現象:可觀察到圓底燒瓶中的蔗糖由白一黃一棕黃一黑,最后炭化,并且膨松上脹成疏松多孔狀黑色物質,像“黑面包”一樣。同時可看到品紅溶液逐漸變為無色,可證明有SO■生成。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顏色由深到淺,可證明已將剩余SO■除去。品紅溶液無變化,可證明SO■已除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可證明有CO■生成。實驗特點:1.現象明顯,可見度大。圓底燒瓶中可明顯觀察到蔗糖炭化的一系列過程,還可觀察到品紅溶液的褪色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等現象。2.實驗連續,綜合性強。充分展示濃硫酸的吸水性、脫水性和強氧化性,以及SO■的漂白性、還原性等。3.節約用品,操作方便。實驗中將濃硫酸改用滴加方式既安全又能控制用量。4.防止污染,保護環境。本實驗中的SO■被吸收處理,有利于環境保護,并能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總之,展開這樣的改進探討有許多好處,可以挖出許多內容。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能詳細掌握濃硫酸和二氧化硫的性質并學會運用,然后思考:1.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顏色由深到淺但并未完全褪去,為什么高錳酸鉀要過量?2.為什么用澄清石灰水變證明有CO■之前必須除盡SO■?怎樣證明SO■是否完全除盡?3.如何區別CO■和SO■氣體?這樣做,學生學會了嚴謹地對待化學實驗,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
“聽過的很快會忘記,看過的有一些印象,做過的才能理解、掌握。”這句話說明,學生只有親自操作,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深刻。這樣的實驗改進探討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交流合作的機會,不僅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結果分析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化學理論教學的成效。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靈魂和支柱,也是提高人才科學素質,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實驗,適時引導學生探討實驗改進,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素質。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同時也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更科學地用好教材實驗,并將實驗教學的功能與價值發揮到最大,也有利于激發教師的教研興趣,形成學習與創新型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偉.幾個化學反應原理實驗的改進[J].化學教與學,2015(6):93-95.
[2]蔡一霞.新課程下提高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實驗教學研究,2015(6):87-89.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365-01
高中化學內容冗雜,知識點零散,且強調學生的基礎扎實。此外,高中生處于青春期, 是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教師在高中學生成長期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新課程改革標準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意愿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基礎情況因材施教,將學生的被動地位轉為主動地位,提高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因此,高中化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更新教學觀念,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將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置于同等地位。
一、分析當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現狀和改革的必要性
古往今來,我國教育迫于科舉考試和高考壓力,采用“填鴨式”教育,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被動接受所學知識,這樣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在進行化學實驗中,跟不上教師的進度。與此同時,教師沿用以往單一,僵硬教學方法,實驗教學側重采用驗證性實驗,學生缺乏做實驗的熱情。而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將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開發學生創新思維,這些都是幫助學生學好化學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探究改進和增強化學實驗教學的方法
1、學校應采用措施
各個學校,首先,要加強實驗室建設,保證學校具備基本的實驗設施,藥品試劑滿足教學需求。其次,學校增加對教師的培訓,培養教師上實驗課的習慣,增強教師操作實驗的能力。這樣為進行化學實驗提供了硬件保障。最后,開展化學實驗競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并為學生提供指導老師,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驗。學校為學生營造一種“在實驗中體驗理論”的氛圍。
2、探究性實驗取代驗證性實驗
當前,我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教師帶領學生操作的實驗“照本宣科”按照課本設計好的實驗,教師和學生單純的模仿,驗證課本提出的理論,學生對已知的理論深信不疑,缺乏操做實驗的熱情。這樣的驗證性實驗,削弱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應該采用探究性試驗代替驗證性試驗,在實驗過程中探究理論知識,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驗加強學生記憶,但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化學實驗中有較多的化學試劑,有些試劑有較強的腐蝕性、揮發性、還有一些有毒氣體等,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自助進行實驗具有一定危險性。教師在進行實驗前,為學生講解試劑量的控制,并嚴格要求學生正確使用實驗器材。例如:焰色反應的實驗,學生需要通過眼睛觀察實現現象,使一項探究性試驗。
實驗用品:潔凈的鉑絲,酒精燈,濃鹽酸,藍色鈷玻璃(檢驗鉀時用)。
操作過程:①將鉑絲蘸濃鹽酸在無色火焰上灼燒至無色;
②蘸取試樣在無色火焰上灼燒,觀察火焰顏色。在檢驗鉀時,需要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
③將鉑絲再蘸濃鹽酸灼燒至無色
特殊方法(借鑒)
用石棉繩醮取待測金屬離子的甲醇溶液直接點燃進行焰色反應實驗,操作簡便,現象明顯.
1、準備
普通石棉繩一根(約60cm),火柴,金屬的鹽酸鹽或硝酸鹽,試劑瓶,50mL小燒杯,剪刀。
2、步驟
①分別將幾種準備進行焰色反應的金屬鹽酸鹽或硝酸鹽配成甲醇的飽和溶液于試劑瓶中,備用。
②取20mL~30mL需要進行焰色反應的金屬鹽酸鹽或硝酸鹽,分別置于50mL小燒杯中。把石棉繩的一端浸入約1cm~2cm,取出,并用火柴點燃,即可明顯地觀察到該金屬離子的焰色。
3、實驗的優點:
(1)該方法的燃料為甲醇,它的火焰顏色很淡,對金屬離子焰色的觀察干擾小。
(2)石棉是一種耐火材料,實驗時它是燃料的載體,本身不燃燒,因此實驗效果明顯好于脫脂棉或濾紙等可燃物作燃料載體。
(3)火焰較高,焰色較純,燃燒時間較長,便于觀察。
三、設計隨堂實驗
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后,有些理論知識涉及到操作簡單、耗時較短、安全方便的實驗,可以采用邊講授邊觀察的教學方法,從而得出理論,這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課堂,在動手操作中得出理論。例如:萃取實驗。在高中化學中的萃取,主要是萃取溴水、碘水之類的問題。由于溴和碘均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所以用有機溶劑可以把溴和碘從其水溶液中分離出來。如果用苯來萃取,苯層在上面,下面的水層變得無色透明;如果用四氯化碳來萃取,四氯化碳層在下方,上面的水層會變得無色透明,產生分層現象。
在萃取過程中要注意:
①將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劑依次從上口倒入分液漏斗,起容量不能超過漏斗容積的2/3,塞好塞子進行振蕩。
②振蕩時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頸部,并用食指根部壓緊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時用手指控制活塞,將漏斗倒轉過來用力振蕩。
③然后將分液漏斗靜置,待液體分層后進行分液,分液時下層液體從漏斗口放出,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
化學實驗能夠改變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助于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以往單一僵硬的教學方法,刺激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不斷改進和加強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方法,才能使高中化學教育邁向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