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德育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時機;滲透點;手段;有利條件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4-0103-01
我國近代教育家梁啟超說:“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可見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受到古今中外多少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的重視。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講到:“音樂應同其它學科一樣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音樂教育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想象力和個性”。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可見音樂可調和人性,誘人感染成性。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道德的呼喚,離不開情感作媒介,思想的共鳴也需要借助情感去撞擊,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情感基礎,只能成為空洞的說教。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音樂教育正可為德育培養良好的情感基礎。因此,運用音樂教學的優勢,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讓德育的觸角在音樂教學中生長、凸現。
一、德育滲透定位
1.在教學手段中滲透德育教育。
將音樂與文化融合起來,把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音樂與歷史、地理、體育的關系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來講,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律動、歌表演,這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特別受中低年級同學的喜愛。
《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夠“當眾、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現”。學生在自由表現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培養了自信與勇氣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而新穎的教學手段,有助于學生養成群體意識和協作精神。
2.在“三結合”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須密切和家庭、社會的聯系,積極推進“三結合”教育,廣開渠道,努力營造“大德育”氛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經常把“學者型局長”———教育局高局長作詞,曲家乾校長、崔雪作曲的享譽遼寧的《我愛我家》、《父母心聲》、《受傷的小鳥》、《隔輩親》等歌曲在音樂課中讓學生學唱,進行感恩教育。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為培養跨世紀的接班人,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樹立教書育人的意識,在本職崗位上,落實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3.在學習評價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樂課的學習評價中,教師往往讓幾個學生組成一組選唱一首歌曲,打上一個等級草草了事。這樣不僅沒有起到綜合評價作用,更重要的是嚴重淡化了學習評價對學生的教育功能。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愿望及協調能力,音樂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能力,探究音樂的態度與創編能力,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們評價應包含的內容或要素,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對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評價一欄,讓學生把《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唱給父母聽,還可以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創編歌詞,表演給家長看,家長給出簡要的評價。第二天看到家長們的評價時,讓我大感意外。“她長大了,懂事了!”“我的寶貝兒子也會做事了!”一句句真摯的話語,不正是我們德育教育的最好結果嗎?
二、德育滲透法策略
1.抓住德育教育的滲透點。
音樂學科是融藝術性、情感性為一體的綜合萬象學科,它是人情感體驗最好的載體。在教學中抓住“情感”這一德育滲透點,迸發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其從自然、本能的的思想中解放出來,進入高尚、純潔的精神境界中。課堂上我曾這樣嘗試:采用對比討論的方法,播放了兩首不同情感的樂曲:《金色的秋天》和《揚鞭催馬運糧忙》,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體驗不同的情緒變化,同時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兩幅圖片,一幅是秋風蕭瑟、萬木凋零的畫面,一幅是麥浪滾滾、熱火朝天收割場景。當憂郁深沉的小提琴曲與畫面將學生情緒帶入沉思時,又播放了熱烈歡快的《揚鞭催馬運糧忙》,隨著樂曲不同的情緒、情感變化,學生的情緒、情感也產生了相應的情感體驗,學生聆聽著、體驗著、感悟著,思索著不同的情感是通過哪些不同的音樂要素來表達的,音樂的內涵是什么?音樂的情感呼喚著學生的情感,激起了學生心中陣陣情感的波濤。
2.抓住德育滲透的手段。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在以審美為核心的歌唱教學中,情感的表現、情感的宣泄以及情感的交流是極其重要的教學目標。歌唱教學是情感體驗最重要的過程體驗,是人們通過實踐對客觀事物的感受,是認識主客觀世界必不可缺少的途徑。音樂課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歌唱中去認識人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通過抓住不同的音樂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德育滲透的重要手段。
用情歌唱,用情表演,用情參與實踐。是我歌唱教學中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我以我的熱情去引導學生、感染學生,使其真正體驗到不同樂曲中不同的情感抒發。在《銀屏樂聲》的教學中,我首先播放了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主題音樂片斷,讓學生聽辨樂曲不同情感的抒發。并鼓勵學生看著大屏幕的歌詞跟唱,隨著歌聲抒發內心的情感,同時思考討論音樂與原作品的關系。接著采用分組比賽,師生同唱的方法,指導學生聲情并茂的歌唱,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情感的支配下,盡情地表現音樂,以情帶聲,以情感人,引領學生步入真善美的境界。
3.抓住德育滲透的有利條件。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成才必先成人”。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還要始終把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家鄉的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素質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表現愛國主義的音樂作品如滿天繁星數不勝數。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給我們的音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利用好這些資源對學生進行凈化心靈的教育,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一把是教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樂。”音樂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輔德,是德育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中”。在音樂教學中要滲透德育,要依靠音樂本身的優勢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震撼學生,使其心靈萌發美的種子,這是賦予每個音樂教育者神圣的使命。
參考文獻:
[1]趙宋光主編《音樂教育心理學》,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
一、把握教材,深挖內涵
音樂教師應該牢固地樹立德育意識,立足教材,立足課堂,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中學音樂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濃厚的時代信息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它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如教師在教唱革命歷史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時,可以引導學生感受那激情澎湃的歌詞和跌宕起伏的旋律,使他們明白當今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烈士前仆后繼用生命換來的,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和美好生活的熱愛。
二、以情動人,潤物無聲
音樂課并不是德育課,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脫離音樂課自身的特點,不能利用講政治課的模式給學生以強硬灌輸,否則,學生就會對教師的“講經布道”漫不經心,收效甚微,甚至對音樂課也會失去應有的熱情。音樂課中的德育教育應在學生感受音樂、走進音樂后,以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燭光里的媽媽》,內容是歌唱母愛,樂曲的旋律優美動人。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正確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再用優美而深情的聲音去唱好這首歌,就會深深地感染學生,這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三、教學靈活,寓教于樂
音樂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結合學科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樣不僅使課內教育得到延伸和升華,而且還可以豐富德育的內容,開辟思想教育活動的新途徑。例如,我們可以通過講述音樂故事加深學生印象,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感情;可以結合音樂游戲,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氛圍中輕松地學習音樂,獲得美的享受;利用歌曲表演,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通過指導朗誦歌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通過指導欣賞旋律,讓學生體會、感受和領悟音樂的無窮力量,使心靈得以凈化,感情得以升華,審美能力得以提高;運用多媒體,因勢利導,設境悟情,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熏陶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在音樂享受中,逐步提升學生的素質。
一、加強音樂教師的審美修養
美是客觀的,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每個人都是審美的主體,都會以不同的方式與美結緣,這是審美共性。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審美休養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在:
(一)駕馭教材
音樂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的客觀條件,教師應準確把握教材內容所屬的審美范疇。例如:《黃河大合唱》的壯闊、雄渾;《春江花月夜》的柔和、優美;《我和我的祖國》的炙熱情感;《二泉映月》的深沉、悲憫等。教師只有對教材擁有高度的審美把握,范唱、范奏才能具備豐富的美感含量,才會帶給學生豐富的審美體驗。
(二)探索美的教學藝術
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既是審美的主導者,又是審美的對象。教師的服飾、儀態、表情、動作和語言等都會對學生的審美情趣產生影響。教師的服裝應該大方得體,絕不能穿奇裝異服;儀態要端莊文雅;語言要準確生動、形象、邏輯性強。對音樂教師來說,還需要有豐富的教學表情,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等等。教師的氣質也體現著教師審美休養的鮮明個性。音樂教學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教學方法上的運用也有特殊要求,主要體現在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
二、情感體驗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審美情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抒感是音樂最基本的表現特征,也是音樂審美的核心,更是人類情感的一種宣泄。在音樂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用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對音樂進行創造性的表現。例如:在欣賞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的時候,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欣賞。歌曲的結構是什么樣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音樂情緒?你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情去欣賞與演唱?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去認識欣賞作品的內容與內涵,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鑒賞力,從而進一步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在作品中的運用。
從心理學上講,情感是人類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形式。從實踐教學中,情感體驗可以進一步增進對作品的理解。在音樂教學中,親身感受音樂中所表現的時代與背景,能夠與表現的作品內容共同體驗,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從而得到結論,這個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例如在高一音樂鑒賞第一單元第一節音樂與人生中,欣賞《草原放牧》(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時,首先我們要對曲作者進行了解,知道當時的創作背景,這對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有所鋪墊。之后在欣賞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去感受蒙古族少年—龍梅和玉榮—抗嚴寒、斗風雪、保護集體財產的內容。全曲共五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題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草原兩個小姐妹在開心放牧的情景,這時可以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德育滲透,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的一個暗喻,讓學生的心跟著音樂歡樂起來。在聆聽第二主題時,啟發學生感受音樂情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在兩個小姐妹熱愛自己美麗的家鄉和幸福的生活的時候,同學們想到了什么?讓學生對自己家鄉的建設和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暢所欲言,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人類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是特有的,音樂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在學校德育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采取適當的教學手段創設音樂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音樂中的情感,不斷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給學生一個發展想象力的空間,這樣做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使學生對音樂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
現在的學生大多喜歡流行歌曲,教師可提供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供學生欣賞,在欣賞的時候可以介紹一些流行歌曲的要素,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同時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使學生的音樂情感得到自由發揮。教師在課前應該按照學生的性格、特點,選擇不同性質的、不同風格的、積極向上、樂觀的流行歌曲。例如在學習音樂鑒賞第三十三節《流行風》一課時,欣賞歌曲《懂你》,教師要與學生共同探究交流流行音樂的結構、特點和流行要素,通過欣賞歌曲,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啟發學生對自己的母親說幾句話,讓學生體驗到母親的樸實善良和對母親真摯美好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音樂知識內容得到積累,心靈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華,從而達到了音樂教學的目的。
三、美育與德育實踐相結合
一、小學音樂教育對心理健康的作用
1、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小學生在進行長時間的音樂教育后,能夠有效的緩解學習和生活上的雙重壓力,通過負面情緒的發泄來促進健康心理的發展。通過研究后發現,小學生在聽音樂之后,能夠降低心理的焦慮感,并且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可以不通過語言來表達,直接利用音符來傳遞情感,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在基礎教育中具有較強的優勢。而在素質教育當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受到人們極大的重視,主要是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心理,培養健全的人格,在未來進入社會之后能夠更快更好的適應。
2.對心理健康機制形成的促進作用。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的時候,不僅是教授學生唱歌和音樂知識,同時也要為學生傳播優秀的音樂文化,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名音樂家的成長,讓學生們感受到音樂家的成功依靠的是他們的毅力和努力,雖然一個人的成功有一部分依靠的是運氣,但是天才的成功依靠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運氣,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特性,在音樂課堂上適當的編排一些音樂游戲,滿足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的興趣,充分的釋放小學生的天性,并且從中培養堅強的意志以及團隊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機制。
3.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小學生的情感塑造可以通過音樂慢慢的滲透,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對小學生的成長十分有利。
小學音樂教材中每首歌的選取都有一定的意義,不僅能夠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還能夠洗滌自己的心靈。但是在音樂教學當中,教師必須要將德育作為教學的基礎,依據教材內容開展德育教育,學生在每節音樂課堂中都能夠吸收德育的知識,同時教師應該重視美育的教學,音樂教學作為美育的教學方式之一,能夠幫助小學生建立科學的審美觀,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各個音樂要素,以幫助學生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抒發出來。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的對策
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就經歷過一名需要進行心理輔導的學生:
該學生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性格較為膽小,并且比較自卑,害怕參與到任何的活動當中,與老師和學生都保持一定的距離。在上課的時候也從來不會表現自己,被老師喊起來回答問題也會因為緊張而說不出完整的話,父母也因為自身的原因沒有時間和精力與她展開交流。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首先需要與這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讓她對我產生充分的信任,抓住學生的優點及時的進行表揚,鼓勵她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歌曲中,通過古今中外的各大音樂家事例來增強她的自信心。
同時也可以通過家校合作和同學間的關心互助來轉變她的性格,讓孩子多聽音樂,通過同學之間學習上的互相督促來消除該學生與同學和家人之間的隔閡感,利用親情和友情幫助她加強與人的交流。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之后,該學生的自信心明顯的提高了,也能夠與同學之間和睦相處,主動與他們溝通交流,性格得到了良好的轉變。在她的心理輔導過程中,音樂所發揮出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因此我以下對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進行了對策分析:
1、創建和諧的音樂氛圍。教師在展開音樂教學的時候需要充分的了解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情況,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規律才能夠創建出和諧的音樂氛圍。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語氣,才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樂趣。若是教師將不良情緒帶入到課堂內,那么教學的效果將大大下降。
因此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需要將自己最真誠的一面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朋友的身份接近學生,從而創建出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對小學生的不斷鼓勵來健全學生的人格,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發展。
2、投入感情引起學生共鳴。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王XX,父母為農民且文化水平較高,沒有與老人同住,但是其性格比較孤僻,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張,不喜歡參與到團體性的活動當中,老師對其進行批評也會感到比較反感從而產生爭執,愛發脾氣。由于不喜歡某位教師就不愿意聽課,更不愿意教師和父母多加管束。
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并且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學習策略。而該學生與同學之間不和睦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攻擊性的行為,所以王XX是因為有位小朋友想用繩子勒他的脖子,而王XX為了自我保護躲避了同學的繩子,并做出了反抗,通過力量和武力來保護自己。
教師就需要利用交談和心理測試的方法來咨詢王XX的情況,主動與學生進行交談。對于自己不足的地方主動對學生道歉,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誠意”,制定“行為契約”增加學生的自控力,例如不主動打人和罵人,每天早上對著鏡子笑三次等,分析他的情緒和人際關系,引導他對事物的正確評價,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保持飽滿的熱情,通過情感來感染學生,利用語言、表情和肢體等來傳遞情感,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
音樂教學這門學科的基礎就是歌詞,若歌詞是十分美好的,那么就會打動學生的心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歌詞的韻律進行反復的揣摩,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詞和曲調之中,從而升華學生的心理。
3、凈化靈魂提高學生的修養。開展小學生的音樂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小學生的素質水平,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個人的人格魅力,所以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讓學生感受到每部音樂作品中凝結的精神財富,體驗到創作者對生活的品味和人生的體驗,達到凈化靈魂、提高修養的目的。
一部音樂作品的形成,都需要作曲家將自己的靈魂融入到音樂當中,最終創作出有生命的音樂。所以當人們用心去感受音樂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情懷,形成高尚的靈魂,當擁有高尚靈魂的人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能夠勇敢而堅強的面對,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
4、在課外音樂活動中培養心理。為了進一步的延伸課內音樂教學,教師需要開展課外音樂活動,讓學生在課外音樂活動之中培養對音樂的興趣,將自身的音樂才能體現出來,形成科學健康的心理素質。課外音樂活動的開展主要是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所以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范圍,調動自身的音樂才能促進素質發展,最終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一. 生命在音樂課堂中得到深化
藝術與人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在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語言能像音樂一樣超越時空,溝通生命信息。音樂以其強烈的感染力和神奇的效應成為生命世界的共同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要經常進行內容和情感的拓展。把著名的音樂家介紹給學生,如:貝多芬·海頓·柴可夫斯基·劉天華·冼星海·聶耳等。讓學生了解他們的成長成才歷程。用他們的執著·堅強·勤奮·對生命和藝術的摯愛,追求來啟發感染學生,有意識培養學生從藝術家的經歷中感受對待生命的態度和生命的價值。偉大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是同學們崇拜的榜樣。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的交響曲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等讓學生感到震撼。他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讓同學們認識了中國音樂家聶耳。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恰恰因為后者,才能出現前者輝煌。年輕的生命創造了奇跡。音樂是心的語言,沒有國界。它能解脫、釋放和治愈心靈的痛苦,使生命獲得內在快樂和歡愉,激發生命潛能,修復心靈創傷。
二. 生命的意蘊在音樂課堂中得到體現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音樂最能體現中國藝術的生命意蘊。中國的古典音樂,一直是聲樂占據主導地位,古代音樂推重“自然”,所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也”。器樂的發展也以近乎自然為旨歸,歐陽修《贈無為軍李道士》詩說“音如石上瀉流水”,所謂“音如流水”,就是說琴聲要近于自然之音,即“天籟”。“天籟”是音樂家追求返樸歸真的藝術境界。音樂推崇自然之音,即強調生命蓬勃的情調和生機盎然的化境。音樂能表現人類生生不息和無限關聯的生命精神。
清寒能創造幽遠的世界,則演奏時無論緩急輕重,都能安閑自如,風度盎溢,如秋水一塵不染,似古鏡幽深照神。瀟灑胸次,指下自然生出無限風情。彈者得心應手,神閑氣靜;聽者藹然醉心,聞音追神。手奏五弦之曲,耳聞山水之音。音樂表現為時間的一維性(線性)和空間的無限性,無處不盈,生生流轉。古代樂論中所涉及的音樂創作和音樂審美問題,均體現出中國藝術活潑燦爛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識。
三. 生命在音樂課堂中得到健康成長
讓生命健康成長的首要問題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給學生自信,給學生關愛,尊重學生人格等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