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的差異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網絡作為文化的產物,它的發展和文化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文化的延續和反映,所以它也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外在表現。東西方視覺文化的差異在網頁設計中有著充分的體現。通過對東西方網頁設計特點的比較研究,把握它們之間的差異,分析原因,從而設計出更優秀和有效的跨文化網頁。
1.1東西方視覺文化符號的差異性
東方視覺文化不僅是物質與形式化的,也蘊涵龐大的思想體系,在視覺文化符號背后往往蘊藏著東方傳統精神本質。古代東方人通過抽象的視覺文化符號系統來表現世間一切事物。紅色在中國具有吉祥的含義,過年貼紅對聯反映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紅是喜慶的符號,如紅燈籠、紅窗花、紅福字、紅爆竹。中國人喜歡對稱、會意或者因勢造物的藝術表現方法。如中國宮殿建筑大多采用對稱結構,國畫的歸隱意境;民間美術符號的趨吉避兇寓意。東方的視覺文化偏向于精神性,儒教、道教以及后來的佛教是其主要的精神源泉。西方文化中強調個人拼搏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所以其網頁設計大多表現勇敢、拼搏、冒險等主題,版面排版不墨守成規,采用比較激烈、很強視覺沖擊力人物或者實景照片作為網頁背景,并加上特效光暈進行渲染,在配色上多用明度很高或純度很高的顏色,感官刺激性強,讓人印象深刻。
1.2網頁設計中視覺文化表現語言的差異性
在中國網頁設計視覺文化中,設計師喜歡用傳統中國元素作為視覺表現語言。如意、中國結、竹子、梅花等具有美好寓意的中國元素經常被設計師用來表現中國風格網頁設計。在版面布局方面,中國風格的網頁設計喜歡運用國畫的構圖美感,整個版面呈現出清新淡雅的傳統文化氣息。在西方網頁設計視覺文化中,文化性的視覺符號用得相對較少,設計師大多偏向于光影特效的表現手法。他們通過網格化的信息布局方式將信息條理化,運用軟件渲染技術,將網頁的導航欄和信息欄甚至網頁背景進行光效渲染,使得整個版面給人以酷炫的視覺沖擊力。西方網頁設計還擅長運用flas來增強與用戶的互動體驗。通過一系列的網頁交互動畫設計,不僅加深了與用戶的交流,提升了網頁的品牌認知度,同時也讓用戶在互動中得到了快樂。東西方網頁設計中的視覺文化表現手法既相互區別,又有一定共性。東方網頁設計的視覺文化表現手法上提倡網頁空間的文化氛圍的營造,網頁頁面清新淡雅。西方網頁設計的視覺文化表現追求酷炫、時尚、大氣的視覺體驗,網頁畫面一般色彩濃艷,視覺沖擊力強其表現思路各不相同。但是對于版面的布局和色彩搭配等方面東西方網頁又尊崇形式美法則等排版原則的指導。例如,杭州旅游網的網頁設計屬于典型的中國風網頁設計。整個版面色調是米黃色,就像一張國畫宣紙一樣。設計師將梅花與江南庭院相結合,古樸淡雅、富有品質感和意境美。外國時尚網站的設計風格時尚大氣。常用藍色或橙色的光影效果給人以夢幻般的視覺感受。導航條被弱化,放在了頁面頂端靠右。版面視覺中心是一個熱門新聞的圖片索引框,版面的其他圖片和文字信息被精心安排在了一個個大小相等、形狀相同的色塊中。
2網頁設計中的商業性視覺文化表現的差異性
網頁設計中的商業性視覺文化表現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包括了行業特征、企業文化、地域文化、目標消費人群的審美取向、傳播規律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影響因素造就了不同的網頁設計風格。比如說針對女性消費者的商業網站色調柔和,多以粉色系為主。畫面優美,版面字體設計纖細。針對兒童的網頁設計以卡通形象為主配有可愛夸張的字體,版面色彩豐富,充滿童趣。不同企業的網站也會有所不同,機械類的企業網站會突出自己的機械產品,版面嚴謹。服裝類的企業會色彩鮮艷,以時尚圖片和個性張揚的現代字體布局網頁版面等。
3視覺文化差異性環境下的網頁設計策略
關鍵詞:符號;非語言性符號;文化差異
Abstract:Our human beings are living in the world where is full of varies kinds of sign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reas have their own habits and customs which are culturally based. That is in line with the theory put forward by Saussure that the link unifying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is arbitrary. So to some extent, these different kinds of signs reflect the cultures and convention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Key words:sign;non-verbal sign;cultural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gns
Ⅰ.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e signs, the world is full of signs and everything around us can be seemed as different kinds of signs to our human beings. So it is significant for us to make a study of the different kinds of signs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s.
Ⅱ.The Defini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ign
According to Saussure,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are the two components of the sign system. The link unifying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is arbitrary. Saussure thought sig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verbal and non-verbal sign. While Peirce classified sign system from anther category: icon, index and symbol.
Ⅲ. The Sign Connected with Our Body
According to Saussure, sign can be divided into verbal sign and non-verbal sign, so we can take sign as a par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s we know, the sign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our body, for example the appearance, posture, gesture and facial expression.
A.Appearance
Philosopher Thomas Fuller said, "By the husk you may judge from the nuts." It is thought that appearance which can be seen as a kind of sign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 around world. In most cases, the Americans are intended to value the appearance of fall, slender women. While in Japan, diminutive females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attractive than the plump women. In China, many women often keep their hairstyles simple and make little attempt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mselves through self-decoration such as colorful scarves, jewelry or makeup[1].
【關鍵詞】中美文化;價值觀;家庭教育;交際
一、比較中西方的不同價值觀
中西方對待成功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在電影的開始,許大同獲得了公司頒布的最佳游戲程序設計員的榮譽。當他被要求做一個簡短的演講時,他特別提到要感謝公司的領導與他的同事。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中國式獲獎感言――在這種感謝的場合下,人們通常會提及到別人對自己成功的幫助。在中國,人際關系扮演著一種非常重要的角色。許多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得到過自己親戚或朋友的幫助。因此當獲得成功后,人們一定會感謝自己的親友,盡管也許親友只是起到一點點的助力。中國人很少會表示他們的成功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出色能力和辛勤工作。然而,美國人在這方面卻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他們更多的喜歡贊揚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現和努力甚于同事和上級的幫助。
二、家庭教育沖突
2.1中美家庭教育淺析。在中國,當小孩犯了錯誤,父母多會采取打罵來教育懲罰。中國家庭的教育以嚴格著稱。中國自古就有關于孩子教育的古話:“打是親,罵是愛”以及“黃金條子出好人”。另外,中國的父母,尤其是一些農村地區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往往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這些孩子的身體健康以及教育都成為了問題。近幾年,隨著電視媒體的曝光,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在不斷得到改善。在中國,長輩對晚輩在肉體上進行一些懲罰是一種普遍行為。長輩們通常認為這會有助于晚輩們的思維和身體的健康成長。但在西方社會里,這種行為恰恰是被強烈禁止的。任何侵犯兒童的行為在西方國家都會看做是非法行為。電影里,許大同為了表示對自己美國朋友的尊敬,從而當著朋友的面懲罰了自己的兒子:他十分生氣的給了自己兒子一個耳光。這種行為如果發生在我們國家,會被看成是家長給自己不良教育找的一個臺階下,但在美國朋友的思維方式里,這種打兒童哪怕是自己孩子的耳光是一種非常惡劣的暴力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異。在美國,父母從來不會為孩子犯了錯誤而體罰他們。美國父母不認為體罰孩子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任何正面影響。正確的鼓勵孩子,讓孩子自己修正問題,而不是依靠打罵來讓孩子記住自己的錯誤,這樣只會錯誤地引導孩子。另外在美國,對孩子進行體罰是犯法的,將小孩獨自留在家也是違法的。
2.2中美父母教育理念不同的原因淺析。中美父母的教育理念充滿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他們個人的財產。他們認為孩子隸屬于自己,因以此孩子只能在他們的看管下健康成長。大多數的中國父母充當了改變與決定孩子命運的角色,這種關系明顯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然而美國父母是公平的,自由的看待他們的孩子。美國小孩自打出生,父母就認為他們是獨立的。他們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他們更多的是培養和孩子平等交流以及平等看待孩子的思維和想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美國父母更喜歡給予他們指導與幫助。因此,教育理念的不同直接導致教育方式的差異。
2.3電影《刮痧》反應出的家庭矛盾。在電影中,還有一個場景可以體現由于中美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引發的家庭矛盾。當方大同的爸爸待在警察局的時候,方大同的妻子在工作而無法去警局接大同的爸爸回家,大同只有自己親自去警局接父親。當大同去警局接到父親后,他打電話給妻子,而大同的妻子得知大同是獨自去接父親,而將孩子丹尼斯獨自留在家里的時候,夫妻爆發了一場不小的爭吵,從這場爭吵中,我們也得知在美國將小孩獨自留在家里是犯法的。
2.4中美對于人際關系的不同看法簡析。在對待人際關系上,美國的文化關注的是個人主義,而中國的文化關注的是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個人反抗權威以及所有試圖控制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因此個人主義直接的反抗是將個人地位置于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在人際關系的看法上不僅是不同的,更是對立的。這就是中美文化沖突的根源,也是電影想要討論的。在《刮痧》中,當大同的妻子珍妮在醫院里生下了丹尼斯的時候,大同由于工作繁忙而沒有陪伴在妻子的身邊。這種情況在中國是屬于可以理解的范疇,這是由于集體主義要重于個人主義,也就是是我們常說的“為了大家,犧牲小家”。但在美國社會,這種行為卻是不可理解以及難以接受的。這種中西方的價值觀沖突不僅僅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沖突,也是對于人際關系看法不同的沖突。
2.5在電影《刮痧》中反應的親人矛盾。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元素與載體。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強調家人間的愛與和睦。中國有句古話:“虎毒不食子”,所以在電影中,當美國兒童福利局控告方大同虐待自己孩子的時候,方大同的反應是不可思議與難以置信。他對妻子說:“這就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難道還需要證明什么嗎?”在大同的思維里,孩子的問題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不是其他人所能夠干涉的。在中國,孝心也是另外一個重要美德。電影里,方大同欺騙法官說是自己為孩子做的刮痧,他這么做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父親。在中國人看來,方大同的做法盡管沒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但是由于他是出于孝心,因此他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美國人的眼里,他們是根本無法理解這種中國特色式的孝心的。
三、結論
不同的國家,由于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人們也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家庭觀,價值觀的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尤其突出。然而盡管如此,人們可以通過交流、觀察以及溝通來跨越這種文化的溝壑。這也正是《刮痧》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思考。中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與西方國家出現文化上的沖突,如何正確處理好這種沖突將是我們應好好研究的一項課題,也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應該思考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城市文化 地域性 差異
城市作為人類適應環境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特的文化現象,反映著它所處的時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生活方式、人際關系、倫理道德及等。城市在不斷地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不同地域及不同時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與建筑形式,亦即產生了城市文化。
一、城市文化
對于城市文化這一概念,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各個領域都從其專業角度出發進行界定。但從整體上來看,城市文化涉及三個要點:一是城市文化是一種大文化的視角;一是城市文化是一種綜合認識的結果。即主體對某特定城市客體的總印象;二是城市文化的構成要素包括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與城市精神文化等。由此可見,城市文化處在整個社會前沿最能體現時代特征。
二、城市文化的特征
1.聚集性
城市以其獨有的向心力使人類的財富、信息、權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為中心進行匯集。這個集中過程使城市文化更具社會化,它的涵蓋面越來越大、凝聚力越來越強,這必然帶來文化在城市的聚集和繁榮,進而逐步形成多民族文化特色。人類創造了城市。也創造了城市文化。正如劉易斯?芒福德所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人類文化的薈萃之地。在城市積聚的文化有來自不同時代的文化(古代文化與當代文化)和來自不同方向的文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這些文化不僅在城市積留,而且在城市融合、滲透和創新。
2.層次性
城市文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類成果的總和。城市是由眾多子系統復雜地結合在一起的巨型多面體,城市文化也必然呈現出多層次的特點。由城市的各類房屋建筑,各項基礎設施,市場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樹、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環境所構成的城市物質文化的“表層”;由從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活動的城市居民在這些活動中創造的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淺層”;由城市的上層建筑所構成的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層”;由城市居民的行為方式和指導、影響、支配行為的一整套規范、準則,以及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心理等構成的城市精神文化是“深層”。
3.多元差異性
工業化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洗禮、信息化的來臨,這些沖擊和影響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加之城市生活的高度差異性,使人的生存含義發生了變化。在商品生產和消費為主的生活中,城市人彼此作為高度分化的角色相遇。多元差異性的城市文化環境為每個市民提供了多種選擇的可能,“個人同其同類相分離的可能性不斷發展,并且不斷強化著個人共性中的個性差別”。城市從來就是各民族、各種文化相互混合、相互作用的大熔爐,新的種族、新的文化、新的風俗與新的社會形態就從這些相互作用中產生出來。城市文化的這種多元差異性,極大地激發了城市的內在活力增加了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吸引力。
4.地域性
城市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逐步發展而成的,由于地理位置、生產生活方式等的差異,歷史地形成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域文化又有著不同的特色。另外,自然環境的影響,也使每一個城市都存在著深層次的文化差異。自然的影響愈是多樣化,城市的整體特性就愈復雜、愈有個性。作為地域的中心,城市承載著其所在區域歷史文化傳統的積淀,這是城市文化產生認同感、歸宿感的基礎,也是城市個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異是城市應保存的有價值的文化內涵,是城市市民對本民族與本地區和本城市的歷史、傳統、及其載體的一種成熟的認同了的看法及行為表現。城市文化是城市得以延續的重要內容。一座城市能夠延續下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文化的延續。一座城市,其過去的文化和現在的文化都是它的價值所在。若拋開長期積淀下來的城市文化,則該城市的知名度、凝聚力和輻射力就會減去大半。雖然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使當代生活具有更多的共性和世界性色彩,但這并不能完全取消各個地區的獨特文化,相反還刺激了各地區的城市文化向更具有地域性的現代化方向發展。
總的看來,以上四個特點最終的落腳點仍然是地域性,亦即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異是最突出的特點,而前三個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地域性差異的引申。
三、我國城市文化地域性差異的表征
我國的城市文化是具有鮮明地域性特征的文化。城市文化的鮮明地域性,主要從城市市民的趨尚、行為習慣、審美趣味、處事態度、為人原則等方面體現出來。如北京人的好禮,武漢人的重商,重慶人的熱情豪爽,成都人的閑適從容,上海人的精于計算,溫州人的善于經營等等,不一而足。中國城市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特有的地域神韻,趨時求異的創新精神,具有歷史感、共同性、地域性。下面我們以南北方城市的文化差異為例來簡要說明其差異表征。
我國南北方城市文化顯著的地域性差異的表現很多,如“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南方路邊多廣告,北方街頭多口號”、“北京講主義,廣州講生意;北京出決議,廣州出效益”等順口溜,都反映了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不同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心態。
這種地域性差異往往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乘坐公共汽車來說,北京的做法是一哄而上,然后由售票員在車上大聲嚷嚷:“哪位乘客給這位大爺讓個座兒!同志們,一個人做點兒好事并不難,只要站起來就行了。”有沒有用呢?全靠自覺了。上海的做法則是在起點站設“坐隊”和“站隊”,請退休工人當糾察隊員,誰坐誰站,全憑先來后到,一視同仁,個別需要重點照顧的殘疾人和老年人則安排到“坐隊”的前面。顯然,作為政治中心北京的做法靠道德,而經濟中心上海的做法靠科學。前者基于人情禮教,后者基于理性精神。
再以南北方的城市服務業為例,在北京豪華型消費場所不少,而普通老百姓的消費場所比較少,北京的商業服務顯然不是主要面向白領為主的中產階層,而是老外和富豪們大手筆消費的場所。上海、廣東就不同了,各種價格適中的消費場所隨處可見,而且服務水準和經營功夫用在細微之處。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都是我國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異的表現。
四、我國城市地域性差異成因
中國城市文化的個性差異,既是中國城市的迷人的魅力,也是中國城市地域經濟發展的特殊的推動力。那么,中國的城市為什么會有這種個性鮮明的文化特征呢?
1.社會歷史原因
中國的現代城市與農業文明、農耕文化有著悠久的密切關系。我國的城市一般都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古都西安、洛陽、杭州、南京等等,都是有上千年歷史的城市。這些城市與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中國的古代城市由于規模較小,由于歷代封建統治者一貫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所以中國古代城市的商業經濟很不發達,基本上屬于半自然經濟與半小商品經濟相結合的經濟形態。中國的古代城市的城市功能在大海般的封建自然經濟中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漫長,中國的城市遲遲未能發展到它應有的成熟階段,始終被強大的農耕文化影響著。這樣在農耕文化的影響作用下,中國古代的城市文化始終沒能擺脫中國農業文明的印記。城市文化的這種鮮明的鄉土性,在中國的城市文化中既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同時也具有突出的典型性。
中國的農業文明有著華夏民族的共性,同時又具有豐富多彩的地域性。這就是說每個地方的農耕文化都會給當地的城市文化造成特色化的深刻影響,自然而然地使當地的城市文化帶上該地區農耕文化的特殊色彩。由于中國古代城市不僅會受到當時當地農耕文化的共時性影響,同時也會受到當地農耕文化的歷時性影響,所以中國的城市從古代直到近代都長期受到中國農業文明和農耕文化影響。這些城市的市民與當地農村中農民的思想觀念、文化心態、生活習俗都有很大的相似性。雖然市民文化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小商業經濟基礎上的文化因素,但卻始終擺脫不了小農意識。這正是產生城市文化地域性差異與個性特色的基本原因。可以說,中國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是由中國古代城市文化與地域農耕文化的密切關系決定的。
2.自然地理原因
城市文化地域特色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的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城市所處的緯度位置、距海遠近、海拔高度、地形特點、植被狀況、氣候特征等等因素,都會影響該城市的市民文化心態。因為自然風物的不同,必然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不同的感應。客觀的自然物作為審美的客體,作為人們長期生存的環境,必然反復作用于人們的感官與心靈,使人們產生相應的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趨向。一切精神文化現象都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建立在物質文化的基礎上。從物質形態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建筑樣式、街區布局方面一定有區別。如北京市一般少有高層建筑,單體建筑布局以四合院落居多,占地寬闊而氣勢莊嚴。這種建筑樣式的形成,與北京地區的地勢較高,氣候偏冷,多有風沙的地域特征有關;當然或許也與北京作為的王者之氣的熏染有關。而南方鐘靈毓秀,崇尚精致,房舍一般都顯得精致玲瓏,強調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交融。這與南方的青山綠水、湖光山色、茂林修竹、山石清泉等物候有關。自然環境還影響著城市文化的另一個方面――城市性格,成都人由于生活在四面環山、較為閉塞的四川盆地之中,環境的封閉平和給人以穩定感、平和感,靜態特點鮮明。受這種地理環境的影響,成都人形成了氣性平和、態度從容的特點。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城市文化的選擇和走向,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3.交通原因
中國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還與中國古代交通的不發達有關。一般來說,交通、通訊發達的國家,它的城市之間難以形成獨特的個性。因為交流是文化融合的基本前提,沒有交通、通訊的發達,則沒有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發達。所以中國交通、通訊的不發達,產生了一個意想之外的結果,那就是每個城市受當地農耕文化的影響,更容易形成其文化的個性特征。中國城市彼此之間文化交流、影響困難,長期處于一種封閉或者半封閉的狀態之中,各自比較獨立地發展著、生長著,適應著各自的地域環境、傳統文化。雖然在歷史地域的時空中,一個城市的文化不可能完全沒有改變,但是這種改變只是一種緩慢的量的積累,很難達到質的飛躍。因為一種少有外界影響的文化,要靠它自身的內部裂變造成新質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交通與信息的閉塞倒是為一種文化的穩定性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五、結語
地域性差異明顯的城市文化或者說特色鮮明的城市文化對城市的生存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差異性這種城市文化特色其實就是一種識別標志、認同標識,它增強市民凝聚力、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吸引投資、招徠旅游者……是促進城市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是城市的精神內涵,是促進城市延續傳承的根本。我們要明白城市文化地域性差異形成的原因,認清城市文化地域性差異對于城市的重要意義,努力維持城市特色,理解城市內涵,繼承城市傳統,維護城市靈魂,以保護個性,求得城市的最大發展和社會的最大和諧。
參考文獻:
[1]武向青:淺析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工程建設與檔案,2004,(4):75~77
[2]葉岱夫:淺議南北方城市文化之差異.城市管理,2002,(4):8~9
[3]劉中項:論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及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意義.湖南文理學院學報(杜會科學版),2004,(11):13~16
關鍵詞:性別語言;差異;成因
1.性別語言的差異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良好的人際關系離不開有效的語言溝通和交流。然而,男女兩性之間由于其生理特點、心理因素、社會文化環境等的不同,他們的語言也就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這些不同的特點,我們叫作性別語言的差異。
所謂性別語言,是指在語言中由于性別差異而造成的同標準系統相對的語言變體。男女性別語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詞匯運用上的差異
1)對禮貌語使用上的差異
通常,人們認為女性比男性更經常用禮貌語,女性語言中的禮貌成分和恭維話比男性更多,他們更重視交際伙伴之間的團結與合作。而男性則喜歡直來直去的表達思想和意見,更多的用命令和吩咐的口氣。例如:
在教室里,同樣是請人把教室的燈打開。女同學一般會說:“同學,請你把燈打開,好嗎?”當別人把燈打開之后,女同學一般還會禮貌性的說一聲:“謝謝!”話語間帶著禮貌和女性的細膩。而男同學一般會直接說:“同學,把燈打開!”語氣里帶有吩咐的味道,留露出男性豪放的一面。
2)對顏色詞使用上的差異
在對顏色詞的使用上,男女兩性也存在著差異。女性對顏色詞的習得和掌握能力上明顯強于男性。女性更善于區分不用的顏色。例如:
女性會把紅色區分為很多種類:粉紅色、紫紅色、洋紅色、淺紅色、淡紅色、嫩紅色、暗紅色、玫紅色、西瓜紅、芙蓉紅、杜鵑紅等等。而男性則很少這樣細分。
3)對模糊語使用上的差異
模糊語言就是利用委婉的語氣,“故意”使語言表達變得模糊,要求聽話人透過字面的模糊性和語境去把握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從而在交際中起到合適,得體地運用語言的效果。[1]女性在言語交際中,往往借助于模糊語言來實現交際的和諧,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具有較強的實際運用價值。例如:
“有點,據我所知,基本上,可能,也許,應該是”等等,這些詞顯得話語更趨嚴謹,同時避免說話武斷,使說話人趨于緩和,更為聽話者所接受。由于這些模糊性的語言出現在女性言語中的頻率遠遠高于出現在男性言語中的頻率,因此女性給人更有禮貌,更周全,甚至缺少權威的感覺。
4)對情感詞使用上的差異
男女語言使用的不同,還體現在對情感詞的使用上。語言學屆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女性較男性更喜歡使用情感詞。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女性情感較男性豐富。多愁善感,情感外現一向是用來描述女性的。而男性被社會和文化賦予的剛強促使他們謹慎言行,不輕易流露內心情感體驗。所以,在言語交際時,女性較男性更多的使用情感詞。包括語氣詞、感嘆詞等。[2]例如:
a)“天哪,準備的太隆重的!“
b)“咦?這是怎么了?”
c)“艾月來了。進門就仔細打量了李開玲一番,贊嘆說:‘哇,好古典的小姐!’“(池莉《小姐你早》)
例子中的“天哪,咦,哇”這些詞顯現出了女性細膩的感情和嬌柔的性格特征。
1.2句式選擇上的差異
1)對反義疑問句使用上的差異
據觀察,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比男性更多的使用反義疑問句。例如:
“她很好,不是嗎?”其實在說這句話之前,女性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已經認為“她很好”,但是要用試探性的語氣去征得聽話人的認同。這樣的句式表現出女性委婉、柔和、甚至軟弱、順從的女性語言特征。
2)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不肯定句型
女性由于自身特有的性別特征,在交際中不善于掌控交際局面,不善于做出果斷的決定和判斷,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不肯定句型。[3]例如:
“我猜是這樣的吧……”、“好像有點……”等等。
2.從文化語言學角度分析男女性別語言差異的成因
2.1社會文化因素
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男女自身身體素質上的差異,男性更有精力和體力。所以從早先的狩獵到傳統的農業和畜牧業養殖業,男性更多的是在外勞動,而女性主要是在家照顧孩子和做家務,這樣的早期原始分工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傳統,男性外出工作,大到統治國家,小到養家糊口。而女性的活動范圍一般局限于家庭。久而久之,男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就高于男性,取得了支配權。即使是到了思想解放,人類高度文明的今天,女性走出家庭在社會上承擔起一定的工作職位,男女在社會上的分工還不是完全平等,特別是某些職業,還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性別歧視。由于男性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所以表現在言語風格上,男性通常更有權威和自信,女性通常更有耐心,有禮貌。
2.2性別文化因素
男女語言的差異,表現出了性別文化的差異。由于性別文化的影響,人們總是把正面意義的形象跟男性相聯系,而把反面意義的形象和女性相聯系;男性總是與重要的食物相聯系,而女性則與不重要的事情相聯系;男性往往與強勢形象相聯系,而女性則與弱勢形象相聯系。[4]這樣的性別文化造成了男女性別語言的差異。
2.3認知方式因素
男女性別語言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受認知方式差異的影響。心理學家哈曼?威特金和他的同事曾通過系列試驗得出這樣的結果:認為女性的認知活動是依賴型的,而男性則是獨立型的。依賴者在加工信息時,對外在參照上有較大依賴傾性,與別人交往時,較能考慮對方的感受,所以女性在言語風格上更善解人意,更禮貌,更擅長使用模糊語。
3.結語
性別語言差異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現象。由于不同的文化觀和社會價值觀,男女兩性語言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男女性別差異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差異,跨性別交流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男女兩性都有各自的交流規則,因為會用各自的規則去理解對方的話語,這些規則的不同就會產生談話的不同步和跨性別交際的失誤。要想更好的更全面的去理解性別語言差異,就必須把這些差異放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從中找出這些差異的根源以縮小并消除差異。[5]因此為了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我們應該注意培養性別文化差異意識并尊重和理解對方的交際規律。(作者單位:北方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