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英美文學作品是英美文化的重要體現,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的發展特色,加強對英美文化背景以及內涵的理解。接下來將對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進行分析,加強對英美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關鍵詞:跨文化視角;英美文學作品;語言特點
在跨文化視角下,要想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就必須要對語言文化的特點進行分析,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特點。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文化進行傳播的重要載體。因此,加強對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研究,對于文化交流以及語言學習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基礎
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大都源自于宗教和神話,《圣經》和希臘神話都是英美文學語言的重要來源,所以在進行語言特點分析的時候,必須要對《圣經》和希臘神話進行閱讀和理解,這樣可以有助于促進跨文化視角下,對英美文學語言的理解。
首先,英美文學作品的重要代表《圣經》,里面的一些長詩等,經常作為英美文學中的重要引用。例如,在《農夫皮爾斯的幻象》中,就對《圣經》中的文化和思想進行了傳播,所以在閱讀此類文學作品的時候,必須要對《圣經》有基本的閱讀和理解,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背景和語言特點。
除此之外,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與古希臘神話之間也息息相關。古希臘羅馬文化是歐洲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對英美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大部分的英美文學作品中,都會看到古希臘文化的影子。一批著名的近代歐美作家,例如但丁的《神曲》都是對古希臘神話體系的探索與分析。英美文學中對自我的追求以及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都可以從希臘神話中找到對應的地方。所以,在進行跨文化視角下,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的研究,就必須要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基礎和來源進行分析。
二、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
(一)重視引用經典
在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時候不難發現,大部分的英美文學作品都會去選擇一些神話故事或者是典故來進行文學創作,加深作品的深度,使作品的語言更具特色。例如對希臘神話故事阿基里斯英雄事跡的引用,借助簡單的故事寓言,來增加文學作品的深度。通過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更加耐心和深入的品味文學作品的藝術內涵和語言特色。由此可見,英美文學作品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借助簡單樸實的故事寓言,通過平凡的Z言,來表達深刻的含義,這是英美文學作品的重要語言特色。
(二)在現實基礎上的藝術創作
對于文學藝術來說,往往是源于現實,卻又高于現實。所以在分析英美文學作品語言特點的時候,就需要對作品所描寫的社會環境進行查閱和分析,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語言特色。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分析可以看出,英美文學作品重視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在語言表達上面更重視體現作者對生命的思考。雖然英美文學的語言風格是多變的,但是反映的主題都是與現實相關。采用多元化的語言表現特色,來展現作品的豐富語言特色。以英國作家詹姆斯?巴里文學作品《彼德?潘》中船長胡克出場時語言描繪的片段為例。作者之所以可以將船長的形象描寫的如此生動,最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形成了現實與藝術相結合的語言特色。
(三)重視戲劇獨白的效果
在英美文學作品中,非常重視戲劇獨白的作用。通過借助語言獨白部分的描寫,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主人公思想,體會作品的深刻內涵。例如在《威力神父的禱告》這部文學作品中,不僅可以聽到作品主人公的內心描寫,還可以欣賞到作者對主人公的評價,這樣可以借助文學語言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描寫意圖,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而且借助戲劇獨白的語言設計,還可以給讀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欣賞。
三、促進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賞析的基本策略
(一)加強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
為了更好地促進跨文化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賞析,就必須要加強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和理解。首先,在跨文化背景下,必須要加強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只有多讀一些文學名著,才可以提升自身的閱讀感覺,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讀者對英美文學語言的理解和認知;除此之外,讀者還需要加強對作品的作者經歷以及文化背景進行分析,這樣通過對作者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提高對語言的欣賞準確度。
(二)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在跨文化視角下,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研究來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這樣才可以更好地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語言特色。除此之外,讀者還要加強對英美文化的學習和了解,這樣有助于更加深入地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促進對不同文化的欣賞與分析。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文化視角下的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分析,必須要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作者寫作風格為基礎,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下,才可以更好地欣賞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分析作品深度。
參考文獻:
[1]李輝.英美文學作品在教學中的創新運用探究[J].語文建設,2014(14).
一、 影視作品推動非經典文學作品的快速發展
我國文學作品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在發展期間出現了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而國內電影制片人在創作電影過程中通常會結合已有的文學作品或者是以文學作品作為素材展開創作,這是影視作品創作的一種全新形式。當前來說,國內許多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是由優秀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同時,國外許多經典電影也多是以文學作品作為創作源泉。[1]對國內影視作品市場和影視作品創作模式進行分析得知,國內許多制片人在創作影視作品時通常會在文學作品中選取創作主題和素材,尤其是當代小說更是引發狂熱的影視改編熱潮,相對于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來說,電影制片人更加熱衷于當代文學作品。此外,在電影市場中,大部分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是改編自當代影響力甚小的以小說為體裁的文學作品,這種現象在國內影視作品中也非常普遍。譬如國內知名導演陳凱歌的經典電影《霸王別姬》,該部影片在語言應用和人物塑造以及時代背景刻畫等方面上都可以稱得上是大師之作,上映多年后仍然是觀眾心目中的經典電影。《霸王別姬》在創作過程中亦是改編自文學作品,該部文學作品的作者是李碧華,實際上該部文學作品在影視創作前并沒有受到大量讀者的熱愛,而在電影上映后該部小說便受到了大陸讀者的熱切追捧。[2]此外國內許多經典的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都是改編自較為普通的文學作品,甚至部分原著作品并沒有廣為人知,而少部分文學作品更是依托于影視作品才受到觀眾的重視。也就是說許多較為普通的文學作品都是借助于影視作品不斷拓寬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許多觀眾還沒有觀看電影之前對于原著作品的作者和小說內容并不是特別了解,在觀看影視作品后才會有興趣去閱讀原著作品,部分小說作品是在影視作品的推動下才不斷拓寬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
就我國電影創作來說,大部分是改編自非經典的文學作品,并在電影上映后獲得了巨大成就,同時還促進了文學作品的迅速發展,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兩者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二、 改編經典文學作品應注重保留原著藝術價值
(一)影視作品可以在經典文學作品中汲取創作題材
相對于非經典文學作品來說,經典文學作品更能促進影視作品和影視市場的發展,能夠給予影視作品創作更多的創作素材。我國獲得成功的影視作品大多數是以非經典文學作品作為創作題材,但是在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成影視作品時,極大促進著影視作品和影視市場甚至是經典文學的發展,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經典文學的影響勢必會長久永存,而影視創作在改編經典文學作品過程中不但能夠傳揚經典文學作品,而且經典文學作品還能夠推進影視作品的迅速發展,并能招徠更多的觀眾。在電影發展中經典文學作品也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時不僅要對非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改造,還可以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改編,以促進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雙贏。
(二)應充分遵循原著思想內涵以及藝術價值
我國影視作品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的相對較少,并且改編的經典文學作品思想內涵和質量都相對較低,這不僅是因為改編者在改編過程中沒有給予“經典”足夠的重視,導致改編游離于原著的“經典”之外,從而導致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作品普遍質量較低。[3]部分改編者認為只有以原著作品作家的視覺上來看待作品,完全照搬著原著作品的內容才是尊重原著和原著作者,其實不然,尊重原著作品和原著作者指的是在改編過程中保留著原著的精神內涵以及藝術價值,始終保留著原著作品中的精華內容,摒棄原著作品中的糟粕內容,從而對原著作品進行視覺化改造。文學作品體裁和影視作品體裁有著較大差異,如果完全照搬著原著作品的內容和模式,不僅會損害原著作品,而且還會使得影視作品喪失獨特的藝術特色。正如語言翻譯,直譯是無法表現出原著的價值和精髓,而意譯則更能表現出原著思想內涵。
三、 分析文學改編成電影對當代文學產生的各種影響
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兩者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文學作品是影視作品創作的母體,而文學精神與品格則是衡量影視作品的主要標準。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充分汲取文學作品中的精髓部分和思想內涵,影視作品則能夠大力傳播原著作品中的文學精神。
現階段,國內影視領域中的影視作品多以文學作品作為創作題材而改造的,結合我國電影改編文學作品熱潮的發展歷程可以得知,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結合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所著作的同名小說《祝福》進行改編的,此后影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逐漸以文學作品作為創作素材和創作源泉,并推進著影視作品的迅猛發展。美國著名理論家普洛斯東論證由文學作品改編成的影視作品大多數都能夠獲得很大成就,在獲得金像獎十部影片中便已經有五部是直接改編自文學作品。同時那些影響力深遠的經典文學巨作也相繼被影視創作者加以改造。知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廣泛被影視作品用作改編素材,改編次數高達13次,而著名文學家普希金和莎士比亞等所創作的作品更是被不少影視制作者搬上熒幕。現階段來說國內稍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都相繼被改編成為電影,制片人也充分結合文學作品的精髓展開全新創作。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因此在改編的過程中應當要發揮出影視作品的舞臺藝術特色對文學作品進行改造。
四、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的意義
伴隨著消費語境逐漸形成和消費時代的到來,影視作品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過程中,要充分結合影視市場發展需求和社會大眾的娛樂需求。在創作電影時可以采用娛樂化敘事方式來展開創作并滿足快節奏時代的基本需求,娛樂主要是指對于現實生活中不會產生影響并且能夠釋放自身情感的方式。當今忙碌而快節奏的時代,人們渴望通過娛樂來釋放出自身的壓力和情感,并能夠在這種娛樂消遣中獲得享受的。[4]消費語境的形成和消費時代的到來促使著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更傾向于娛樂性,而電影創作也逐漸由原來的政治意識形態敘事轉變為娛樂性敘事。
(一)娛樂化
在消費語境逐漸形成和消費時代里,我國電影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出娛樂性的特色。而部分敘事文藝的文學作品在改編成影視作品時情感基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譬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唐伯虎點秋香》,這兩部本來是屬于戲曲作品,但是電影在改編文學作品過程中變換了作品中的基調,并將其主題換為愛情主題,而原著中原本儒雅的人物形象也被改編成為武林高手,影視作品改編得荒誕。影視作品《三毛從軍記》是改編自漫畫電影《三毛流浪記》,并充分體現出“三毛”的人物形象特征。影視作品是站在孩子角度上來對戰爭進行刻畫,而電影中沖鋒殺敵與戰場陣亡等都是由三毛演化而形成的,從娛樂中獲得戰爭的另外一種感受。
(二)流行化和感性化
在對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過程中,應當要充分結合消費時代大眾市場的普遍需求,應要使得改編后的影視作品充滿著娛樂化的特點,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故事內容創作得更加詼諧和娛樂,從而創作出創新且符合大眾要求的影視作品。當前社會正處于消費社會,其中消費社會具有娛樂化、流行化以及感性化等特征,能夠促使影視作品生產出更多符合現展要求的作品。通過喜劇化的方式來闡述歷史,從而滿足著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例如,周曉文所創作的《秦頌》,向世人呈現了娛樂化的歷史,極大滿足著時展的基本要求。該部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主要是以我國經典文學巨作《史記》作為題材,而實際上該部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重新構造了歷史人物形象和故事內容,并增添了許多描寫,比如高漸離和棟陽公主在影視作品中奇妙的生死關系并不是原著作品中所有的。影視作品營造著離奇事件和古樸氛圍都是對歷史進行娛樂化與傳奇化的處理。同時還有陳凱歌所創作的《荊軻刺秦王》和張藝謀所創作的《英雄》都改編自文學巨作《史記》,對歷史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進行了娛樂化處理,使得影視作品更具備觀賞性。陳凱歌和張藝謀兩人在制作影視作品過程中都是以電影導演視覺來看待文學作品,并在不違背原著思想主題和精神內涵的基礎上來進行虛構性的創作,并想通過虛構的影視作品來表達自身對于歷史發展的觀點,不僅讓影視作品保留了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還對文學作品進行了全新創新,這不得不說在電影領域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當前來說以歷史主題為創作思路而展開的虛構故事不僅為社會觀眾提供了娛樂看點,戲說歷史已經逐漸成為當前是時代社會人們的娛樂品。
(三)平民化
國內知名導演馮小剛所制作的賀歲大片非常貼近社會民眾生活,具有平民化的特點,成為當前社會普通大眾所熱衷的消遣娛樂產品。而他所制作的影視作品中也大部分都是對文學作品的改編,譬如《夜宴》則是對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的改編。導演馮小剛所制作的賀歲大片都是使用喜劇方式和策略展開電影創作,并始終將電影類型定位于喜劇作品。在1997馮小剛制作的賀歲電影《甲方乙方》,該部作品是其在大陸地區所創作的第一部賀歲電影,該部賀歲電影在上映后票房便一直高居影院榜首,在1999年他所創作的《不見不散》和2000年所創作的《沒完沒了》都受到觀眾的喜愛。其中,導演馮小剛在創造賀歲電影的過程中受到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影響相對較大。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語言和行為在王朔的描述下顯得尤其生動和和迷人。王朔在細致觀察生活上對馮小剛的影響較為深遠,因此也促使著他所創作的賀歲片都具有平民化的特點。馮小剛在創作作品過程中通常在夸張故事中添加包袱,這使得電影故事情節更具有游戲性和娛樂性。在其創作的賀歲影片中普通人通過不懈努力最終也能獲得成就,這滿足著當前社會普通民眾的心理,普通民眾也渴望獲得成功,導演馮小剛所制作的電影在一定程度上讓社會普通民眾找到了情感寄托,因此其所制作的電影受到了廣泛民眾的大力支持。
結語
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兩者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影視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以文學作品作為創作題材和創作思路,但是因櫚纈昂臀難Я秸咴諞帳跣問膠鴕帳醣局噬嫌兇藕艽蟮牟煌,因此想要使影視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就需要改變文學作品創作形式,并以影視作品舞臺藝術特點來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這樣才能夠保持著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各自的藝術魅力。同時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的過程中應當要充分保留著文學作品內在思想精髓和藝術價值,并對其故事內容進行全新創作,從而制作出獨具特色的影視作品,不僅能推動著影視行業的迅速發展,還能夠大力宣傳文學作品,兩者相輔相成,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莊君孫媛.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意識――兼談文學改編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J].品牌(下半月),2014(8):76-78.
[2]劉瓊.論中國當代兒童文學電影改編的影像闡釋與敘事藝術[J].學術探索,2013(11):99-102.
[關鍵詞] 文化傳播;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異同
面向新的世紀,文化已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國家軟實力,即文化實力的競爭。西方國家對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功夫、針灸、刮痧等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在我國,圣誕節、感恩節、肯德基等西方產物也隨處可見,究其根本原因,是中西方國家逐步尊重并認可對方的文化,其中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為推動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一直奉行“引進來、走出去”的文化戰略,在積極引進西方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同時,大力提倡并引導本土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升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世界各地興建孔子學院,全球刮起學習漢語的熱潮,中國作家莫言榮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殊榮都是很好的例證。
一、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都可看作是文化藝術。人們需要文化藝術,是因為文化藝術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當代中國,民眾物質文化水平已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提升了對精神文明的要求。文化通過自身所存在的審美價值來感染人,啟迪人,對人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的影響,然后進一步對人的實踐活動和社會生活發生作用。[1]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與途徑,對推廣文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經典小說《紅樓夢》,作者通過細致的描寫為讀者呈現了賈府的大觀園和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紅樓夢》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社會處于沒落時期的一個縮影,讓讀者看到封建社會末期統治階級的腐敗以及封建王朝必然滅亡的客觀發展規律。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可以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段歷史的縮影,使讀者和觀者在較短時間內了解故事梗概,理解作者或是影視編劇的表達意圖。
二、文化視角下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異同比較
(一)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相似處
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艾?菲茲利埃在《文學與電影的關系》一文中說,“不要忘記文學文化與電影文化極為相近;譬如,與哲學文學相比,兩者要接近得多。這也是非常自然的,因為文學始終就需要解決與電影面臨的幾乎相同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敘事藝術的問題。”[2]弗雷里赫對電影和文學的關系有過這樣的論述:電影同文學的相近在于它能通過情節反映現實世界的一切聯系和關系。這個說法非常明確地說明了文學和電影的相似之處了。[3]
很多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如大家熟知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不管是原著還是改編后的影視作品,都大受歡迎。經典的文學著作被改編,有利于大眾對創作的特定歷史時期的感悟。但一提到文學作品,人們很容易想到“文學性”,認為“文學性”是文學作品所特有的,而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則不需要“文學性”,這種想法很顯然是錯誤的。以《紅樓夢》為例,1987年版的電視劇以原著為依托,尊重原作者創作風格,遵循情節發展的客觀規律,無論是人物衣著還是氣質舉止都受到好評,雖時隔二十余年仍經久不衰。而新版的《紅樓夢》片面追求收視率,情節嚴重失實,尤其黛玉的裸死更是引起唏噓聲一片。正是新版作品缺乏必要的“文學性”,雖然場景華美,拍攝技術更為先進,但只能說新版體現的是“美學價值”,而不是“文學價值”。另一種形式是影視作品改編成書籍,不管是哪種形式,二者共同推動了文化的傳播。
(二)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差異性
1.文學作品較抽象,影視作品較直觀
文學作品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通過文字描寫表現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地理特色、人文環境或是表達一種感情;而影視作品是通過拍攝畫面、角度、場景、光線、音效等手法來營造氛圍,表達作者意圖。以《西游記》為例,孫悟空大戰紅孩兒,悟空特地邀請觀音菩薩前來收服紅孩兒,紅孩兒不知天高地厚,與菩薩對陣。――紅孩兒:你就是菩薩?真搞不懂其他妖為什么要怕你,也不過只是坐在蓮花上而已,有什么好怕的?哼!――菩薩:不試試怎么知道?(微笑)――紅孩兒:那就來啊!怕你不成?看我的,去吧!風火輪!――菩薩:金箍圈,去!書中雖然有具體的情節描寫,但讀者對風火輪、金箍圈沒有直觀印象,而電視劇《西游記》中運用特效、多次曝光等手法形象逼真地向觀眾展示了打斗場面。再如電影《紅高粱》,原著用寥寥數語描寫具有當地特色的“顛轎”風俗,而影片中卻用了5分鐘的時間展現了這一場景,讓觀眾真真實實感受到了何為“顛轎”。再如1937年,日本侵華,在中國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尤其是,日本的殘虐令人發指,教科書、歷史紀念館都曾記錄了這一歷史。隨著時間推移,人們似乎淡忘了這一部分記憶。忘記歷史就是背叛,電影《南京!南京!》的上映又掀起了一股國人回顧歷史、勿忘國恥的浪潮。影片中,日本人那一聲聲的炮響,回蕩在空中,炮彈雨點般砸在南京的城墻上,也結結實實砸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上。一群士兵鎮守南京城門,他們用僅存的力量抵抗著日本侵略者,捍衛著一個士兵、一個中國人的最后尊嚴。在和平年代,我們憶起這段歷史不是要讓國人生活在仇恨中,而是讓國人銘記落后就要挨打,在和平時代居安思危,努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讓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2.影視作品受眾要多于文學作品受眾
電影是鏡頭拼接的藝術,在還原文學作品的同時要講究鏡頭的合理運用。與文學作品相比,電影更商業化,知道如何迎合觀眾的品味,如何獲取高收視率、高票房。如若提起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可能不少人對他知之甚少,但提起電影《紅高粱》,大多數人就耳熟能詳了。莫言1986年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反響強烈,曾榮獲第四屆全國中篇小說獎,而電影《紅高粱》就是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由張藝謀執導,鞏俐和姜文主演,并獲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不知是莫言的《紅高粱》捧紅了張藝謀的《紅高粱》,還是張藝謀的《紅高粱》成就了莫言的《紅高粱》?
快節奏的生活難以讓人們靜心讀書,即使是讀書也是盡可能閱讀精簡版,快餐文化應運而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多的信息已然是現代都市人的便捷選擇。影視作品是敘事作品的一種,可以嘗試在小說的參照下,把敘事學中關于敘述者和敘述視角的討論向影視推進。總體上看,影視作品的敘述者是一個看不見的“集體人”,采用外聚焦的方式敘述,同時可能出現敘述者(或聚焦者)的變化。[4]
文學創作只需要一個作者即可,而影視作品需要導演、制片、美工、演員以及后期制作。電影或是電視劇不是以虛構的場景來完成,而是要把原著以真實的場面呈現出來。文學作品的作者可能名不見經傳,但若是改編成影視作品,除了有好的劇本、高超拍攝技術外,演員的選用也是至關重要的。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前,首先會關注參演的演員,這也是影片不惜耗巨資邀請一線明星加盟的原因,更是以此為噱頭提高影片知名度和關注度,尤其是近幾年流行的偶像劇和宮廷劇,更是大打明星牌。因此,文學作品較影視作品在宣傳力度上稍遜一籌,從而導致影視作品的受眾要多于文學作品受眾。
3.文學作品較影視作品更能提供想象空間
文學作品描寫更為細膩,能夠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緒的起伏變化,細致刻畫人物動作、神態,文學作品更能為讀者提供想象空間。電影能用視覺、聽覺的效果表現人物形象、場景、氛圍等,但電影是直接將人物形象固定展示出來,限制了觀眾對心目中人物形象的想象。觀賞影視作品,一個觀眾只有一個哈姆雷特;而閱讀文學原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原著《紅樓夢》中描寫劉姥姥進大觀園,鳳姐兒讓劉姥姥在飯桌上逗賈母笑這一章節時,曹雪芹描繪了一幅精彩畫面:湘云撐不住,一口飯都噴出來;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哎喲;寶玉早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得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著鳳姐兒,只是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里茶水噴了探春一裙子……單是“笑”這一場景,有細描,有一筆帶過,詳略得當,讀者讀來可發揮想象,腦海中浮現這一場景。但在影視作品中,拍攝的角度以及演員的演技水平等限制條件,會把這一場景定格在某一刻,無法讓觀眾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讀劇情。
4.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的評價標準不同
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你要做一個徹底的人,那么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覺得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就說明文學作品要評的是文學作品本身,要看看這部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不是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是不是符合時展的需要,是不是有創新點。精擅兒童文學的我國當代著名作家曹文軒認為當下文學作品的評價標準單一化,更多的是偏重文學作品內容與思想的深度,嚴重缺失中國古典和藝術美,是否深刻幾乎成為評價文學作品的惟一標準;但我們中國人的價值體系主要是雅趣、意境等,因此他呼吁文學作品的評價標準應更具文學關懷和人文意識。
相比較而言,影視作品的評價涉及更多方面。除了電影內容及其文學性外,還要考慮畫面是否優美,場景設置是否真實,特效效果是否逼真,背景音樂是否協調,演員表演是否到位等。這正是一部電影可以有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視覺特效、最佳動作指導等多種獎項。
三、文化傳播過程中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發展趨向 許多文學作品都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有的在改編前就已經家喻戶曉,如我國古代四大名著;有的是在影視作品大紅大紫后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如莫言的《紅高粱》;有的是影視作品紅了以后被改編成暢銷的文學作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說影視作品成就了文學作品,因為影視傳媒更占有優勢,文學正越來越多地依靠影視傳媒在社會上傳播。[5]不管是哪種形式,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二者都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相輔相成,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傳播優秀文化,積極推動本土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文化大融合。
[參考文獻]
[1] 朱曉偉.文學藝術與社會的關系[J].科學大眾,2009(08).
[2] [法]艾?菲茲利埃.文學與電影的關系[J].世界電影,1984(02).
[3] 朱曉青.論文學與電影的關系[J].大眾文藝:理論,2009(04).
[4] 葉奕翔.影視作品的敘述者――兼及視角問題[J].電影文學,2008(19).
關鍵詞:廣西文學;地域文化;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G119
文獻標識碼:B
1.從廣西文學與地域文化角度探討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的重要性
文學的創作需要依賴于地域的客觀現實,同時文學的發展也會對這一地域文化環境造成影響。
所謂地域文學,其實就是對特定區域包含風俗民情、民族精神和人文景觀等多種地域民族文化進行描寫的一種文化形態,其能夠展示該民族特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和人與社會現實的復雜關系。而廣西不僅擁有極具魅力的自然風光,同時也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所以其地域文化積淀深厚且歷史悠久。
構建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可以把廣西各時期以來廣西各民族、各區域和不同體裁的作家創作的作品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對廣西的地域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進行探討。同時,構建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也能夠把握廣西文學創作的價值取向和發展趨勢,從而更好地了解地域文化在當代得以傳承的可能性。
因此,構建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能夠起到拓展當代文化視野和傳承地域性文化的重要作用,并且對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2.以廣西文學與地域文化為例探討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的構建問題
(1)充分挖掘廣西地域文化。想要進行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的構建,還需要做好地域文化的挖掘工作,以便為平臺的構建提供充足的文化資源。就目前來看,廣西地域文化十分豐富,可以為廣西文學藝術的創作提供諸多材料。所以,在構建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廣西地域文化進行充分的挖掘,從而更好地為地域性文學的創作和傳承提供充足的文化資源,繼而為平臺的構建提供更多支持。
(2)整合廣西地域特色作品。在構建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時,應該對現有的廣西地域特色作品進行整合,從而更好地為地域性文學研究的開展提供依據,并且使這些寶貴的地域性文學作品得以流傳下來。
從作家對文學作品的創作上來看,老舍、沈從文和賈平凹等文學大家在進行地域文化小說創作時,都會使用大量的筆墨對當地的民俗民風、地方風景和歷史掌故等內容進行描寫,從而營造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氛圍。
這類作品能夠展現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使作家創作出的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得到提升。而在構建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時,對這些地域性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加以展現,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作家從事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學作品的創作,從而使地域性文學作品得到更好的傳承。
(3)建設廣西文學創作課程。在完成地域性文化的充分挖掘和地域特色文學作品的整合后,可以通過建設廣西文學創作課程進行地域性文學的傳承。而構建這樣一個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可以使廣西地域性文學得到推廣,從而實現對廣西文學和地域文化的傳承。為了進行該平臺的構建,廣西教育部門可以聯合各高校開設“廣西新時期文學研究文集”等各類彰顯廣西地域性文化的課程。在課程內容上,可以對新時期廣西文學作家作品進行評述,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作品在傳承地域性文學上起到的作用。而對人文知識的展現,這些課程的設置也需要體現一定的人文精神。所以,課程的形式也需要得到進一步豐富,從而從多個渠道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使學生的人文底蘊得到進一步豐富。為此,各高校除開設專業主干課,同時也需要開設專業選修課。而構建這樣的地域性文學傳承平臺,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培養,同時也能使學生更好地傳承廣西地域性文化。
總而言之,想要進行地域性文化傳承平臺的構建,就需要對地域文化進行充分挖掘,并且完成對地域特色作品的整合。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行地域文學創作課程的建設,從而利用課程教學進行地域性文化的研究和傳承,使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一、突出形象,獨顯特色
文學的基本特征包括借助文學形象將現實生活真實的反映出來。英語文學翻譯經過自己對原文的了解和他們所掌握的英語表達技巧,對原文進行二次的創作,將原文的藝術特征進行深層次的探究,不同的翻譯者會翻譯出不一樣的作品,不同的翻譯內容表現出了原文多角度的美學內涵。有的翻譯者會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反映在翻譯作品里,有的翻譯者只是簡單的進行探究,不同的翻譯方法表現出原文不一樣的特征,文學翻譯不再是簡單的譯文,是將譯者真實的個人情感融入其中,不去追究表達方式的差異,不去追究是否與原文內容一樣,文學翻譯是一種美學體驗,將美學的不同面展現出來。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的時候,依據自己的真實感受來展現作品的價值,有的譯文簡單明了,有的譯文蕩氣回腸,有的譯文溫馨和煦。翻譯者依據自己對生活的感知和對原文的了解來翻譯文學作品,不管翻譯者會翻譯出怎樣的譯文,他們都體現了不一樣的翻譯特色和對文學的感知水平。
二、傳達美感,彰顯價值
英語文學翻譯是借助文字將作品的藝術特色盡情的表現在作品中。所有的文學作品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學翻譯的美學意義也在文學作品中進行展現。譯者翻譯風格的不同會表現出不一樣的美學感受,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會有屬于自己的特征表現在里面,作品的美學價值表現在譯文中,通過譯文來彰顯原文的美學價值,傳達原文的內在美感。作品的魅力都需要用心去感受,《讀書論》是英國學者佛朗西斯.培根著名的散文代表作,國內有許多的翻譯版本,王佐良先生翻譯的作品最具有影響力。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come best,from those that are leared.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謀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
三、優化變量,引領定勢
在相同的環境下,要想使用已有的辦法快速的處理問題可以借助思維定勢的作用。當情景出現改變以后,定勢不會影響新辦法的使用,如果思維定勢不積極的話,創造性思維就會被發散,實現不了精準的轉達。譯者精準的翻譯,可以真實的反應出作者的心聲,譯者一定要較好的掌握兩種語言的特點,翻譯不單單是兩種語言的轉換,它反映出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通過不一樣的思維定勢反映出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會表現出語言表達上的區別,還會對翻譯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作者的文化風格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語境會給語言使用造成一定的影響,每個單詞都有很多的含義,語境不同翻譯的意思也會不同,一定要將思維定勢掌握好,詞與詞之間要保持意義的連貫。
四、創造靈感,體現意境
在文學作品里面,作品美學價值的表現是通過意境來實現的,文學作品的情感需要意境進行烘托,因此,意境是文學作品美學價值的核心表現形式。譯者在翻譯文章的時候,如果沒有將作品的意境充分的展現出來,他們翻譯的作品就不能稱之為合格的翻譯作品,因此,原文的語境是譯者翻譯過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作品創造環境的反應是通過語境來實現的。譯者不能直觀的感受到原文的語境,只有經過不斷的推測、揣摩原文的詞語才能感受語境,譯者在翻譯原文的時候,一定要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帶著美學觀點去感受原文的語境,這樣原文的創造性語境才能得到顯現,譯者翻譯出來的文章才能與原文更加相似。比如,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fragrance of theirblossms。從詞義上翻譯:桂花公園因有許多的桂花而得名,多彩的桂花開放會使公園里充滿花香。如果模糊的進行翻譯效果就會不同,金桂花芳香撲鼻,紫砂桂花味濃通透,桂花公園里所有的桂花競相開放,當游人走進公園里就會有進入人間仙境的感覺。譯文不但要表現出原文的含義,還要將原文的意境展現出來,譯文不能只從表面含義進行翻譯,這樣翻譯的文章會非常的枯燥,缺失美感。
五、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
在開展英語文學翻譯時,基本上是和其它形式的文學體系翻譯是一致的。其最主要的一個特征就是需要把原著中的情感體現出來,這也正是在進行翻譯時需要追求的美學價值。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的步驟,能夠體現出英語文學美學價值。
第一,由于不同國家之間會存在有一定的文化坐,這樣會對文學思想產生一定的差異性,這樣的一種差異性會導致在進行翻譯時所表達 的情感也有區別。所以,在進行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時,要對文學作品的類型進行區分。比如:詩歌、小說、散文等。這些不同的文學類型都會具有不同的情感表達,所以在進行翻譯過程中,要能夠把握住不同文學類型來進行情感的還原。同時還需要注重作者在進行文學作品創作時的情感,要對所其作品中感情的形式美進行體現。比如:我們在進行培根先生的《讀書論》這個作品進行翻譯時,應該對其作品以及作者的創作風格進行分析。從這部文學作品的一段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tric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我們可以總結出,其作者在進行創作的風格是一種較為細膩的風格,而且在其情感表達方面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較為淡然的表現形式。所以,我們在進行翻譯時就需要針對作者的這一個特征來進行翻譯。對于這段原文,從當前許多的翻譯版本中,我們可以發現王佐良先生所采用的古文翻譯,讓整段文字得到了升華,并且從其翻譯的譯文中,我們可以讀出作者的細膩情感,讓其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內容顯的更加典雅,有效地提高了這部文學作品所具有的藝術感染力。
第二,我們通過對許多的優秀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作品中之所有被大家都關注與認可,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文學作品中能夠向讀者展示出一定的文學韻味以及優雅的意境。所以,我們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應該把握住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學意境。通過把作品中所包含的意境進行表現,才能夠更好地體現中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中文翻譯過程中,要認真地對其意境進行揣摩,要結合我國的文化特征來進行意境的表達。讓其作品的文學意境能夠以我們較為熟悉的方式進行表現,讓讀者能夠更好地體會到其作品中所具備的文學意境,讓讀者體會到其作品中的蘊藏的美。同時,我們在進行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時,要把英語原著中的韻律進行表現。要能夠讓讀者像在閱讀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時的那種感受,感受到英語文學作品中所具有的韻律之美。所以,在進行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把原著作品中的句式、氣勢、形式等能夠體現英語文學作品美學價值的內容,盡可能地按照我國的審美來進行翻譯,這樣才能讓我國的讀者能夠在閱讀時,感受到作者進行創作時的情感以及審美,充分地體現出了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