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旅游的利弊

      生態旅游的利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旅游的利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旅游的利弊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生態旅游 目標市場 目標市場選擇模式 目標市場營銷策略

      一、生態旅游的內涵概述

      生態旅游的概念一直是國外學術界爭論較多的一個問題,目前國外已有20 多個生態旅游定義。其中,謝貝洛斯•拉斯喀瑞(1987) 給生態旅游下的定義是:去往相對原始(undisturbed) 的地區或未被污染(uncontaminated) 的自然區域的旅行活動,其目的是研究、欣賞和品味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及當地文化遺跡(manifestations) ;Boo E(1991) 認為,生態旅游是指去往相對原始(undisturbed) 的自然區域,以欣賞、研究自然風光和野生動植物為目標,并能為保護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為旅游者提供環境教育,從而有利于自然保護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協會( Ecotourism Society) (1993) 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當地居民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通過對這些定義分析可以看出,生態旅游的概念在不斷被拓展,內涵在不斷被豐富與充實。

      二、生態旅游目標市場的選擇策略

      以整體來說,生態旅游市場主要是選擇城鎮區域或者經濟發達地區中具有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甚至是保護自然等需求的旅游者。但由于各生態旅游產品所處地理區位環境、資源特性、知名度、種類及其生命周期、主體經營實力及市場營銷戰略等的不同,在具體選擇目標市場時也是不同的,所采用的策略也不一樣。

      1.生態旅游目標市場選擇模式

      可考慮的生態旅游目標市場范圍選擇模式,大體有五種模式:

      (1)產品一市場集中化。生態旅游營銷主體從市場和產品角度出發,將目標市場集中于一個細分市場,生產一種旅游產品,以此展開市場營銷。

      (2)有選擇的專業化。選擇若干個細分市場作為目標市場,其中每個細分市場在客觀上都有吸引力,并且符合營銷主體的目標和資源。

      (3)產品專業化。向不同的細分市場供應同一種生態旅游產品。這種模式要求旅游營銷主體具有優勢甚至是壟斷性的資源。

      (4)市場專業化。旅游營銷主體對同一細分市場推出各種不同的或者是系列的生態旅游產品。這樣的營銷主體產品開發能力強,資源也豐富。如現代生態農業園。

      (5)市場全面化。營銷主體選擇整個生態旅游市場作為目標市場,全方位的推出旅游產品。這種模式有一定的難度。只有國家或省域生態旅游目的地產品可考慮采用。

      2.生態旅游目標市場營銷策略的選擇

      可供選擇的目標市場營銷策略主要有:

      (1)無差異市場營銷策略。無差異營銷策略也叫整體市場策略,是將整個生態旅游市場視為一個目標市場,用同一種旅游市場營銷組合策略開拓生態旅游市場。

      (2)差異性市場營銷策略。差異性市場營銷策略是將整體市場劃分為若干細分市場,針對每個細分市場制定不同的營銷組合方案,以滿足每個市場面的具體需要。差異性營銷策略的優點是:使生態旅游者需求更好地得到滿足,由此促進產品銷售。

      (3)集中性(密集性)市場營銷策略。集中性營銷策略是集中力量進入一個或少數幾個細分市場,實行專業化生產和銷售。實行這一策略,營銷主體不是追求在一個大市場角逐,而是力求在一個或幾個子市場占有較大份額。

      前述三種目標市場營銷策略各有利弊,生態旅游產品營銷主體到底應采取哪一種策略,應綜合考慮自身、產品和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具體包括:

      ①自身資源或實力。當資源實力很強時,可以考慮采用差異性或無差異市場營銷策略;資源有限,實力不強時,采用集中性營銷策略效果可能更好。

      ②生態旅游產品特色。一般而言,同質旅游產品宜采用無差異營銷,異質旅游產品則適合差異營銷或集中營銷策略。

      ③生態旅游市場特征。市場同質性高,意味著各細分市場相似程度高,不同顧客對同一營銷方案的反應大致相同,此時,可考慮采取無差異營銷策略。反之,則適宜采用差異性或集中性營銷策略。

      ④生態旅游產品生命周期。產品處于投入期,同類競爭品不多,競爭不激烈,可采用無差異營銷策略。當產品進入成長期或成熟期,同類產品增多,競爭日益激烈,為確立競爭優勢,可考慮采用差異性營銷策略。當產品步入衰退期,為保持市場地位,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全力對付競爭者,可考慮采用集中性營銷策略。

      ⑤競爭者的市場營銷策略。選擇目標市場策略時,一定要充分考慮競爭者尤其是主要競爭對手的營銷策略。如果競爭對手采用差異性營銷策略,則應采用差異性或集中性營銷策略與之抗衡;若競爭者采用無差異策略,則可采用無差異或差異性策略與之對抗。

      ⑥市場競爭者的數目。當市場上同類產品的競爭者較少,競爭不激烈時,可采用無差異性營銷策略。當競爭者多,競爭激烈時,可采用差異性營銷策略或集中性營銷策略。

      三、結論

      生態旅游市場營銷是旅游組織(政府)和企業對抗競爭的有力手段。面對國內外激烈的旅游競爭,只有重視生態旅游市場營銷理論的研究與運用才有可能在競爭與發展中取得比較優勢。本文探討了生態旅游市場需求狀態及其相應營銷策略,生態旅游市場細分和目標市場的選擇及其模式和相應營銷策略。生態旅游在我國是一個剛剛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只要從市場的角度出發,更新觀念,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就可以逐步解決其中的問題和矛盾,實現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為旅游地及國家的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Ceballos 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 Mexico Journal,1987,(January)

      生態旅游的利弊范文第2篇

      將農村建得更像農村

      初家村地處山區,自然風光優美,原生態風貌濃郁,歷史文化典故眾多,人文景觀豐富,自古以來流傳著神仙炕和飲牛灣等美麗傳說,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獨特優勢。但是,從前這一切并沒有引起村內干部群眾的關注,初家村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守著金飯碗要飯”的窘境。全村120戶、312人中有省定貧困戶19戶、20人。村民以種植小麥、玉米和花生為主,靠天吃飯,村集體經濟薄弱,群眾增收困難,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2014年,初家村被確定為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

      2014年,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進駐后,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多次組織村“兩委”外出學習考察。經多方進行論證,大家都盯準了這一寶庫,決定對初家村進行“逆城市化”改造,“將農村建得更像農村”。

      根據村莊的山區特色和獨特優勢,驛道鎮變傳統守舊意識為超前謀劃,特邀中國鄉建院為初家村量身定制設計規劃。經過多次研討,雙方確定采用老傳統、老工藝、老材料進行規劃建設的方案,著力打造“膠東老山村,修養‘初’發地”旅游名片,對村莊的環境整治、景觀打造進行了超前規劃和總體設計,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眼下的初家村,游客可以駕車環山繞行,欣賞秀美風光;多處富有膠東山區特色的山草房得到修繕,陸續對游人開放;柳樹、李梅杏、金銀花、迎春等各類苗木,遍栽村路兩側;停車場、公共廁所、寨門等旅游配套設施完備,村內觀光旅游格局已具雛形。

      看到村莊環境的巨大改善,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見到記者一個勁兒地稱贊黨的扶貧好政策。大家紛紛表示,旅游扶貧這條路子走對了,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大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精氣神越來越強了。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設施有了、游客來了,如何經營成了擺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面前的難題。這時候大家在意見上出現了分歧:有的認為個人經營好、致富快;有的認為集體經營好,可以增加集體收入,增加村民福利。

      針對這些問題,萊州市、驛道鎮認真查找思想癥結,多次召開會議與大家深入分析利弊好壞,最終統一了思想。圍繞山村生態旅游開發規劃,經村“兩委”研究、村民代表會議通過,2014年12月成立了初家村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確權確地不確界”的方式,將千畝山嶺薄地以每畝220元的價格流轉給合作社,并租賃給初發地旅游公司建設經營,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4萬元,戶均增收2000多元。同時,村集體將村內廢棄、閑置的危舊房屋進行統一改造,租賃給投資商開發使用,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6萬元。據駐村“第一書記”宋介紹,包村部門籌集專項扶貧資金對瀕臨垮塌的危房進行重建翻新,建成后租賃給旅游公司進行管理,僅一處院落,每天住宿費就高達600元。即使這樣,在旅游旺季,還是“一房難求”。

      隨著各項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及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初家村依托初發地旅游公司招商平臺,成功引進萊州三和祥公司打造月季花種植栽培基地,引進一品農莊打造電商平臺,為初家鄉村旅游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今年5月,初家村與中國鄉建院達成景區運營合作協議,由鄉建院獨立投資打造運營,今年10月1日景區正式開始運營,為村集體增收4萬元。

      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旅游搞起來了,村子發展起來了,如何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因戶施策,制定了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

      生態旅游的利弊范文第3篇

      關鍵詞:低碳旅游;發展機制;發展模式;發展對策;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F5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4027705

      1引言

      低碳旅游是近年旅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繼2003年英國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后,特別是在2009年世界經濟論壇首次提出“低碳旅游”概念以后,低碳旅游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另外,隨著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學術界對低碳旅游的研究也不斷深入。

      2研究過程

      以中國知網收錄的文獻為例,數據檢索截止日期為2012年3月15日。從研究成果的整體看,關于能源、溫室效應、碳匯、氣候的參考文獻總量大,但學術研究成果總量不足2/5,與旅游相關的研究成果少之甚少,不足1%。選取6個與主關鍵詞“低碳旅游”密切相關或相似的關鍵詞——“氣候變化”、“氣候變暖”、“能源消費”、“溫室氣體”、“碳匯”、“碳排放”,檢索發現:中國知網總庫含有6個關鍵詞中一個或兩個以上的文獻數量累計94638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文獻數量則累計達37633篇,占總庫數量的39.77%;6個關鍵詞分別與“旅游”組合檢索時,含有其中一個或兩個以上關鍵詞的文獻數量累計僅有368篇,僅占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的0.98%,占總庫數量的0.98%。

      自改革開放后,我國學者一直關注旅游與氣候變化的研究;與低碳旅游相關的成果在2005年開始出現并逐年遞增,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增勢更加明顯,文獻總量截至2011年12月31日累計有360篇,2010年和2011年最多合計229篇,占總量的63.6%(圖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危機以后人們探尋經濟復蘇的途徑,而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邁向低碳的旅游業”報告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經濟在旅游業的應用,則起到了明確的指向作用。

      3 研究內容

      3.1低碳旅游倡導及其概念剖析

      低碳旅游出現的背景是低碳經濟的發展?!暗吞悸糜巍备拍睿钤缫娪?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邁向低碳的旅游業”報告,雖然關于低碳旅游的各類研究論文、報告不斷涌現,但學界對低碳旅游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低碳旅游在能源有限的經濟發展時代得以提倡,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和低碳發展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目標,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旅游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其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從而實現社會、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最大化。

      蔡萌、汪宇明認為低碳旅游是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1],汪宇明倡導低碳旅游,推進旅游發展方式轉型[2];明慶忠等認為低碳旅游是旅游產業生態化的戰略選擇[3];侯文亮、梁留科等認為低碳旅游是在保證旅游者旅游經歷滿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為主要目的,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4]。朱青青認為,低碳旅游是一種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在旅游活動中盡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實踐當中用行動彌補所釋放的“碳”,采取有效的措施將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業真正成為一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產業,是基于生態文明理念、對發展低碳經濟的響應,核心理念是以較少的碳排放量來獲得更大的旅游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5]。唐承財等從低碳旅游產生的背景與低碳經濟的內涵分析認為,低碳旅游是指以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發展理念為指導,采用低碳技術,合理利用資源,實現旅游業的節能減排與社會、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續旅游發展形式[6]。

      在發展低碳旅游的過程中,節能減排不只是對某個行為主體的要求,它需要政府、旅游企業及相關企業、旅游者、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秦奕瑩認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的主體、客體和載體在實現旅游的過程中,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準則所進行的旅游。該文章認為主體是指旅游者,客體指景區、景點等旅游目的地,載體指酒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基礎設施;并且分別從旅游者、旅游企業、政府的角度對低碳旅游的概念進行闡述[7]。

      從旅游產業看,低碳旅游涉及到低碳飲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覽、低碳娛樂、低碳購物六大塊,貫穿于旅游業的各個環節,最關鍵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識和低碳行為。劉嘯認為,所謂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不僅對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旅游者和旅游全過程提出了明確要求--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的每一個環節來體現節約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動來詮釋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文明社會的建設[8]。文彥認為,所謂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樹立低碳意識,將各種旅游消費行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水平,盡量減少碳排放量的一種新型旅游消費模式。換句話講,低碳旅游是一種倡導低碳飲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覽、低碳娛樂、低碳購物的旅游消費活動,而貫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識[9]。

      李曉琴、銀元參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 UNCSD) 提出的驅動力-狀態-響應( Driving-Status-Response,DSR) 模型,構建低碳旅游景區概念模型,并從景區發展階段、資源環境、減排技術、消費經營和政策理念5 個層面,選取“低碳經濟指標、低碳環境指標、低碳運營指標、低碳技術指標、低碳管理指標”構建經濟-環境-運營-技術-管理五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低碳旅游景區的理論框架[10]。

      3.2低碳旅游的發展機制模式研究

      3.2.1動力機制方面

      在動力機制方面,從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旅游目的地角度看,“低碳旅游”模式主要有四輪驅動模型、三輪驅動模式、“三位一體”發展模式以及的市場主導型、政府主導型及社區主導型三種低碳旅游發展模式。鄭琳琳,林喜慶、沈中印、鄭巖分別構建了關于政府旅游管理部門、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業的“低碳旅游”的四輪驅動模型、三輪驅動模式和“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11~13]。周連斌應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構建了低碳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系統,并對其發展的需求動力、吸引動力、支持動力以及管理動力的特點和內容進行分析和歸納,提出對優化低碳旅游發展的引導機制、推拉機制、激勵機制和控制機制的建議[14]。

      3.2.2旅游系統與體系方面

      從系統與體系的角度看發展機制模式研究,浦云從營造低碳旅游景區、低碳餐飲酒店、綠色低碳的城鄉一體化城市、綠色環保旅游企業和矯正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為的視角構建低碳旅游體系,建議在建設連接主要旅游城市和國家級景區的低碳通道體系、田野秸稈由地方政府統一高價收購等方面進行創新[15]。唐婧、陳國生在研究湖南低碳旅游生態系統循環構成因子中,提出湖南要從低碳旅游資源的配置、低碳旅游產業鏈的完善、低碳旅游生態系統的閉路循環3個層次入手,構建由生產因子、消費因子、還原因子組成的低碳旅游生態循環經濟系統[16]。

      3.2.3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方面

      從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的角度看,馬勇、劉軍通過研究國內外低碳旅游發展模式,得出低碳旅游發展模式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結論,其中主觀因素包括政府、旅游者和投資者的意愿,客觀因素則與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相關,低碳旅游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市場主導型、政府主導型及社區主導型3種發展模式的結論,推進我國低碳旅游的發展,促進旅游產業轉型,應重點關注低碳城鎮建設、低碳技術發展、低碳意識普及和政府角色準確定位4個方面[17]。楊效忠,王榮榮等,在分析低碳旅游和世界遺產保護目標的關系以及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和利用現狀的基礎上,將中國世界遺產地低碳旅游發展分為早期、成熟期兩個不同階段,并相應提出此兩個階段遺產開發與保護模式[18]。陳浩,鄭嬗婷等在梳理了旅游循環經濟的相關研究成果,分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鄉村旅游效應后,提出鄉村低碳旅游的發展模式[19]。鄭琦從低碳旅游的市場拓展模式、產業開發模式、業態創新模式、技術推廣模式等方面,探索了低碳城市轉型的路徑[20]。馬勇、王宏坤等從低碳旅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入手,總結出了經營增長、價值提升、政策支撐、概念體驗、“碳交易”五大盈利模式,以幫助旅游企業在發展低碳旅游的過程中獲得切實利益,促進我國低碳旅游的健康持久發展[21]??子窳嵩谘芯课渫械吞悸糜蔚陌l展路徑中,提出旅游業走“低排放、高能效、高收益”的低碳發展之路[22]。

      3.3低碳旅游的發展對策研究

      3.3.1旅游利益相關者角度

      利益相關者在發展低碳旅游過程中,彼此之間相互博弈、相互依賴,因而如何做出均衡各方的發展對策,顯得尤為重要?;诶嫦嚓P者理論為基礎,以及旅游業的綜合性,學者們普遍從政府及監管部門、旅游企業(旅游景區、旅行社、旅游飯店)、行業組織、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會等多個主客體的利益角度,提出了關于低碳旅游的發展對策策略。鄭巖,黃素華[23]、沈中印[12]、徐喆,湯蓓蓓[24]等,基于碳旅游核心利益相關主體的利益,從政府管理部門、旅游企業、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和社區居民等角度,提出了發展低碳旅游的對策,具體表現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引導、監督指導;旅游企業應該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節能減排;旅游者應該樹立健康、綠色、環保、理性的消費方式。肖瑜,張祖明提出大連市發展低碳旅游的對策:政府制定低碳旅游方面的相關政策,通過建設示范型低碳旅游景區逐步推進低碳旅游景區;旅行社推出低碳旅游線路產品,飯店企業加強低碳制度建設,控制碳排放;交通部門要構建綠色交通體系;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旅游業從業人員和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識[25]。蘇興國,胡玥借鑒列昂惕夫模型建立旅游管理部門與景區投資及經營者之間的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景區投資與經營者之間的不完全信息的靜態博弈模型,景區投資與經營者及旅游者之間的完全信息動態重復博弈模型,全面地分析在低碳旅游推廣過程中各相關方的利益取向,并據此提出推廣低碳旅游的一些合理化建議[26]。

      3.3.2旅游六要素角度

      當前,旅游由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組成,因而,很多專家學者,紛紛從該角度研究發展低碳旅游的對策,普遍認為,實現低碳旅游,需要從旅游交通、餐飲、住宿、購物、游覽等旅游生態足跡角度,創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設施、營造旅游體驗環境和引導低碳旅游行為,調整旅游產業內部結構,開發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購物消費,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王輝,宋麗等將國內外近年低碳旅游的相關理論和案例做了總結和剖析,在此基礎上,以大連市大長山島為例,提出海島地區實現低碳旅游的途徑,即創建海島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設施、營造旅游體驗環境和引導低碳旅游行為,實現海島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27]。王敏,梁留科等通過對轎頂山原生態休閑度假區內部的交通現狀進行分析,從交通工具的選擇、線路的規劃、運營方式的選擇及車輛的調度管理等方面做出合理規劃來解決問題,在交通層面實現低碳旅游;從根源上解決度假區的交通問題,實現度假區的持續發展[28]。張利華認為,當今世界各國把發展低碳旅游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他提出,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是在低碳旅游和循環經濟理論的指導下,提高鄉村旅游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保護鄉村旅游環境,實現游客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愿望,最終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共贏和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29]。陳玲玲,嚴偉等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結合旅游者的生態消費及結構特征,將旅游生態足跡引入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評估,根據旅游交通、餐飲、住宿、購物、游覽等旅游生態足跡子模型,詳細計算與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態足跡后,提出南京必須立即著手調整旅游產業內部結構,大力推動低碳旅游發展,開發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購物消費,在保證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同時保持旅游經濟快速發展[30]。

      3.3.3管理、技術、教育和產業發展角度

      管理、技術、教育和產業發展方面,李勝男,段理慧對三亞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低碳旅游面臨的障礙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數據得出三亞旅游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發展低碳旅游現階段所暴露出的關鍵問題,從管理、技術、教育和產業發展4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可行性建議[31]。許虹分析了旅游行業的碳消費、資源能源浪費、對碳匯地的破壞、人們低碳旅游意識欠缺等問題,參考了國內外相關實踐經驗后,提出制度規范、宣傳引導、優勢展示、做好規劃、更新技術等解決對策[32]。柳敏,張文政在分析了長島發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后,提出營造低碳氛圍、配套低碳旅游設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開發低碳旅游產品和項目以及適當進行碳補償,以其將長島建設成為低碳旅游示范區[33]。朱媛媛,王士君認為,作為對低碳經濟模式的積極響應,發展低碳旅游既有必要性也是可行的。他們提出,利用縣域所具有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通過倡導踐行低碳旅游模式、開發高品質的低碳旅游資源、配置齊全的低碳旅游設施和培養高素質的管理者,大力發展低碳旅游,必將為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支撐[34]。付景保認為,旅游業作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應以低碳經濟理念為指導,發展低碳旅游。旅游業的低碳發展不僅僅使其行業的發展趨向于綠色和可持續,也對其上下游產業的低碳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他總結我國現有公民意識對低碳旅游發展的利弊影響后,指出低碳旅游發展的關鍵是公民低碳意識的提高[35]。周娟,范星宏等基于旅游系統論的視角,認為安徽低碳旅游發展應選擇走低碳旅游系統化管理的戰略思路,著重圍繞旅游六要素,在加強政府政策引導的基礎上,提出培育低碳理念、倡導綠色交通、實施低碳管理、加強低碳科技支撐等具體實施策略[36]。

      4研究方法

      從時間上看,關于低碳旅游的研究方法,開始只是用案例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比較分析法等,對一些低碳旅游的問題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只是一般性的定性分析結論,主要回答概念性和特征問題,以及對已有理論在低碳旅游研究方面的進一步應用發展。唐婧以湖南為例,通過對旅湘游客的問卷調查、游客碳足跡及旅行社旅游線路安排的分析,提出構架湖南低碳旅游生態循環經濟系統,以期實現湖南旅游產業的創新和旅游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7]。史云運用比較分析法對綠色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特征進行剖析,有助于辨明兩者關系和深入了解低碳旅游的內涵;同時對目前低碳旅游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充實并完善可持續發展理論,實現旅游、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38]。

      進入2011年后,低碳旅游的研究,廣泛使用調查分析法、“三分法”、測量法、案例分析法、旅游生態足跡模型、綜合評價法、層次模型、層次分析法與灰色關聯法相結合的方法等多種方法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張明,劉曦等基于低碳經濟的“三分法”, 重新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了低碳旅游、生態旅游和可持續旅游的內在聯系[39]。董婷婷,張建平對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太姥山園區的旅游環境容量測算以及游客量預測比較,研究園區低碳旅游發展前景,并提出可持續發展建議[40]。周常春,袁茜等在分析低碳旅游內涵的基礎上找出研究的切入點,導出旅游碳足跡的概念及其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中的測算方法;通過案例分析,測算出旅游者行為活動過程中的具體碳消耗量,強調降碳的重要性;并最終提出了實現低碳旅游的具體建議[41]。汪清蓉,李飛采用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方法,對公眾的低碳旅游認知度、旅游后是否計算“碳排放”并補償“碳排放”的態度及其原因、低碳行為進行研究,并提出促進低碳旅游的推廣與實踐的對策[42]。戴衛東,馬帥對低碳旅游項目投資風險的綜合評價進行探討,建立評價低碳旅游項目投資風險的層次模型,并運用層次分析法與灰色關聯法相結合的方法,對低碳旅游項目投資風險進行綜合評價,確定各種投資方案風險的大小,降低投資商的盲目性,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43]。陳玲玲,嚴偉等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結合旅游者的生態消費及結構特征,將旅游生態足跡引入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評估,根據旅游交通、餐飲、住宿、購物、游覽等旅游生態足跡子模型,詳細計算與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態足跡[44]。韋飛對上思縣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單體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詳細分析了上思縣地文景觀資源和森林生態資源類型的特點,總結出上思縣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特色,認為其森林生態資源區位絕佳,發展潛力較好,具有較高開發價值[45]。這些方法在低碳旅游研究中出現,主要歸因于低碳旅游研究前,學者們對旅游研究方法的嫻熟應用,才得以在短時間內,使低碳旅游的研究方法不斷增多,并走向高級化和定量化。

      5問題與展望

      5.1存在的問題

      我國低碳旅游的研究,對概念性、理論性的研究偏多,具體表現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界定、發展模式、發展對策。低碳旅游概念研究主要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社會、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最大化、“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標、主要利益相關者、旅游產業鏈和旅游六要素、旅游者的消費模式和消費意識等方面進行。低碳旅游的機制模式研究,主要從動力機制模式、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模式、低碳旅游生態循環系統、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的角度進行。低碳旅游對策的研究,主要從旅游利益相關者、旅游六要素、管理、理念、技術、教育和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

      在對低碳旅游的界定上,學者對概念的提出角度眾多,沒有統一的定義。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性的案例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成果,實證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與“自下而上”研究法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傮w來說,我國關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偏重定性化描述,概念、發展模式、對策研究偏多,缺乏定量化研究成果,現有文獻研究成果有待進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5.2展望與建議

      在全球氣候變暖以及能源緊缺的時代背景下,發展低碳旅游也將會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一種趨勢。謝園方,趙媛在總結國內外低碳旅游的基礎上提出我國低碳旅游應重視旅游碳排放測度的研究、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研究方法并注重研究深度、拓展研究思路以及加強低碳旅游的實踐研究[46]。

      5.2.1界定低碳旅游的基本內涵

      在低碳旅游的定義方面,筆者認為,低碳旅游的前提條件是保障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和滿意度,確定發展低碳旅游的參與者--政府、旅游企業及相關企業、旅游者、社區居民等利益相關者,應界定于旅游產業內部,包括住宿、餐飲、交通、游覽、娛樂、購物等方面,具體條件是低碳技術措施,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量,以實現社會、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最大化。定義最核心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識和低碳行為的選擇。

      5.2.2注重個案研究與定量研究

      低碳旅游是近幾年旅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筆者認為,低碳旅游的研究,有一定的旅游理論基礎,但是,作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應從個案研究開始,并結合定量研究,以某個景區或者旅游地作為案例重點研究,而不是地區性的定性模糊研究。

      5.2.3注重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研究

      能源緊缺是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全球氣候變暖更是人類面臨的難題。筆者認為,關于低碳旅游的研究,應該以旅游行業為整體,研究整個行業的能源消耗及其二氧化碳的排放狀況,進而可以針對旅游業各個環節進行重點的研究,從而達到研究整個行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蔡萌,汪宇明. 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刊,2010(1):13~17.

      [2]汪宇明. 倡導低碳旅游,推進發展方式轉型[J].旅游學刊,2010(2):11~12.

      [3]明慶忠,陳英,李慶雷. 低碳旅游:旅游產業生態化的戰略選擇[J].人文地理,2010(5):22~26.

      [4]侯文亮,梁留科.低碳旅游基本概念體系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86.

      [5]朱青青.低碳旅游發展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下,2011(8):29.

      [6]唐承財,鐘林生.我國低碳旅游的內涵及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5):863.

      [7]秦奕瑩.低碳旅游公共政策支持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

      [8]劉嘯.論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J].中國集體經濟,2009(13):81~82.

      [9]文彥.基于低碳旅游視角的炎陵縣旅游資源綜合開發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10]李曉琴,銀元. 低碳旅游景區概念模型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旅游學刊,2012,27(3):84~89.

      [11]鄭琳琳,林喜慶.試論“低碳旅游”模式的構建——氣候變化條件下旅游業的應對[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40~43.

      [12]沈中印.低碳旅游發展模式與政策研究——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例[J].經濟視角:下,2011(11):12~13.

      [13]鄭巖.大連市旅游產業低碳化發展策略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1(2):112~114.

      [14]周連斌.低碳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系統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149~154.

      [15]浦云.構建四川低碳旅游體系的初步設想[J].決策咨詢通訊,2010(6):12~15.

      [16]唐婧,陳國生.湖南低碳旅游生態系統循環構成因子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8~50.

      [17]馬勇,劉軍.國內外低碳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06~110.

      [18]楊效忠,王榮榮.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世界遺產開發和保護模式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0(5):1~5.

      [19]陳浩,鄭嬗婷.循環經濟與鄉村旅游:低碳旅游發展模式探討——貴池霄坑村鄉村旅游開發實證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07~111.

      [20]鄭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轉型的模式創新[J].學習與探索,2010(4):126~129.

      [21]馬勇,王宏坤.中國低碳旅游盈利模式的創新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S1):199~201.

      [22]孔玉玲.武威市發展低碳旅游的路徑[J].發展,2011(10):100.

      [23]鄭巖,黃素華.國內游客低碳旅游感知與消費調查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3):163~164.

      [24]徐喆,湯蓓蓓.低碳旅游概念辨析及發展路徑探討[J].中國商貿,2011(35):171~172.

      [25]肖瑜,張祖明.大連市發展低碳旅游的對策建議[J].北方經貿,2011(9):159~160.

      [26]蘇興國,胡玥.低碳旅游推廣過程中參與者的博弈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1(27):133~134.

      [27]王輝,宋麗.海島地區發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與途徑分析——以大連市大長山島為例[J].旅游論壇,2010(6):692~695.

      [28]王敏,梁留科.山地旅游景區內部交通低碳旅游方式初探——以轎頂山原生態休閑度假區為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6):79~82.

      [29]張利華.低碳旅游背景下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策略[J].生產力研究,2011(12):50~52.

      [30]陳玲玲,嚴偉.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續發展評估及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11(12):157~161.

      [31]李勝男,段理慧.三亞市海島低碳旅游現存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基于海洋牧場建設背景[J].特區經濟,2011(7):147~148.

      [32]許虹.低碳旅游的推行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6):22466~22467.

      [33]柳敏,張文政.關于發展長島低碳旅游的思考[J].經濟論壇,2011(9):101~104.

      [34]朱媛媛,王士君.論縣域低碳旅游及其發展策略——以吉林省伊通縣為例[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8~81.

      [35]付景保.低碳旅游的發展在于公民意識的改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7):121~124.

      [36]周娟,范星宏.區域旅游低碳發展的戰略路徑與策略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1(12):57~60.

      [37]唐婧.低碳旅游生態循環經濟系統構架研究——以湖南為例[J].湖南社會科學,2010(5):131~134.

      [38]史云.關于低碳旅游與綠色旅游的辨析[J].旅游論壇,2010(6):652~655.

      [39]張明,劉曦.基于經濟學視角下的低碳旅游概念體系研究[J].價值工程,2011(8):151~152.

      [40]董婷婷,張建平.福建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太姥山園區可持續發展初探[J].地球學報,2011(2):241~250.

      [41]周常春,袁茜.低碳旅游與旅游碳足跡探討[J].未來與發展,2011(8):39~42.

      [42]汪清蓉,李飛.公眾對低碳旅游的認知、意愿及行為特征分析——以佛山市為例[J].熱帶地理,2011(5):489~495.

      [43]戴衛東,馬帥.低碳旅游項目投資風險的綜合評價[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350~354.

      [44]陳玲玲,嚴偉.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續發展評估及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11(12):157~161.

      生態旅游的利弊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丹霞地貌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對它的開發與利用應以保護旅游區自然資源為前提。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指導旅游區進行生態建設是實現旅游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景觀結構的構成要素,并從景觀生態設計和景觀生態調控兩方面探討了如何對旅游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管理,以達到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

      丹霞地貌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據統計,全國共有600多處丹霞地貌,以長江以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發育最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現出瑰麗奇特的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丹霞地貌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風景旅游區。但是,在開發過程中卻常常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景觀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導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為了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保護景觀的特色和質量,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針對丹霞地貌風景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調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觀生態學與景觀結構

      景觀生態學是現代地理和生態學相結合的產物,是一門連接自然科學和人類學的交叉性學科,屬于宏觀尺度空間研究范疇[1]。它注重景觀結構與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強調生態整體性和空間異質性,通過對旅游區的景觀結構、功能和演化過程的研究,從而實現對景觀的優化利用與管理。

      描述景觀空間結構的基本要素有斑塊、廊道、基質和緣[2-3]。斑塊是景觀中與周圍在外貌和性質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內部均勻性的空間單元,在旅游區內是指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地域和服務網點;廊道是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旅游區內的廊道主要表現為河流、林帶、交通線及其兩側的帶狀樹木、草地;基質是景觀中分布最廣、連續性最大的景觀背景結構,對應于旅游區內的自然地理環境;緣則是指旅游區的外圍保護帶或旅游斑的外圍環境,作為緩沖區,可避免自然環境與周圍社會環境直接接觸,有利于旅游區的生態保護。

      二、丹霞地貌景觀生態設計

      丹霞地貌風景區以自然旅游資源為主體,不僅具有觀賞的功能,還具有維持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恢復乃至無法恢復,無論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還是旅游業來說,這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因此,對風景區進行設計與開發,應從生態學角度出發,以保護、優化風景區內自然生態環境,保證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最終目標。

      (一)景觀的結構設計

      1.斑塊的設計。景觀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區生態環境狀況的關鍵。在自然風景區內,按照景觀生態學理論,在斑塊設計方面應以大型植被斑塊作為主要考慮對象,同時需要一定數量分散的小型斑塊作為補充。就丹霞地貌風景區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觀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構成了旅游區重要的旅游資源。因此,為保護旅游景點的整體性,應以巨型的旅游斑為主要考慮對象。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景點與周圍環境組成旅游斑,斑塊的構成大體上是有一個近圓的核心區,彎曲邊界和有利于物種傳播的邊緣指狀突出。對于斑內脆弱的核心區,為避免破壞地質結構,應禁止游客進入,可以考慮建立遠距離觀景平臺,配置觀景設施,為游客提供遠距離觀景服務。紅色巖系膠結和固結程度較差,巖石硬度小,易受風化侵蝕,因此在旅游斑內嚴禁砍伐樹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鑿和雕刻。旅游區內自然植被斑塊對于維持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型的植被斑塊可以起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護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塊既可作為動物臨時棲息地和避難場所,有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又可增加景觀異質性,擴散干擾風險,因此要注意保留、保護,加強實時監測,及時養護管理。作為游客休憩、消費為主的小型人為斑塊,則要注意遠離巨型旅游斑塊,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設計。在旅游區內,廊道的構成主要是引導游客活動的旅游線路。丹霞地貌風景區內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線路引導功能外,還是聯系斑與斑、斑與種源之間的紐帶,因此,廊道的設計必須從多方面考慮,總的思路是保護、保持原有地形,其寬度、長度和位置的設計應根據山體實際情況而定,綜合估計其利弊。根據丹霞地貌風景區獨特的地質條件,廊道的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1)為了保護地形,同時也為了控制游客數量,景區內應以步行道為主,不宜建造盤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區內不同斑塊之間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塊植被結構的相似性,以保證斑塊之間的連通性,滿足內部種在斑塊間運動的需要,保護景觀整體的生態功能;(3)在線路選擇時,最好利用現有自然通道,同時避開生態脆弱區;(4)在道路施工時,盡量利用自然的無污染的材料,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對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帶、河流等,既是景觀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時本身也具有娛樂價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護與管理,避免人為破壞。

      3.基質和緣的設計?;|是景觀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景觀的性質,對景觀的動態起主導作用。從生態學角度看,保持旅游區內基質的穩定性對于實現景區內生態系統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生態規劃角度看,對基質的全面調查與研究也是對旅游區進行功能分區、優化景觀格局的基礎。由于丹霞地貌多發育在氣候濕潤地區,流水對其影響極大,因此在開發時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從景觀上來講要注意山水結合,突出“山體為主,水體映襯”,體現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區外圍要規劃一定寬度的緩沖區。一方面,作為交通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購物區,滿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將游覽以外的活動集中在緩沖區,可減輕旅游區內部環境壓力,保護生態環境的穩定性。

      (二)優化景觀格局

      景觀格局是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數目以及空間分布與配置。景觀生態學強調空間格局對過程的影響,通過優化景觀格局來改善景觀的功能、調整能流物流的輸入輸出,從時空尺度上來耦合生態與社會過程之間的聯系,管理景觀資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被認為是生態學意義上最優化的景觀格局(forman,1995)。依此為規劃目標,注重風景區內質地粗細結合,大小斑塊互為補充,斑、廊和緣的合理布局,最終實現土地利用的合理分類。如在廊道之間或沒有廊道的地方加設一行小的斑塊以增加調景觀連接度;在細質地的景觀局部設置小型植被斑塊和廊道;設置邊界過度帶,作為服務區,為游客提供休憩機會等。目的是使景觀要素之間達到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在優化景觀格局的同時還豐富了視覺空間,最終形成以地貌景觀為依托,并融合當地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景區整體風格。

      三、丹霞地貌景觀生態調控

      (一)景觀生態管理

      在生態系統進行動態監控和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旅游區進行管理,力求使系統結構合理,功能協調,促進系統內的互利共生與良性循環。這包括對景觀、基礎設施和人員的管理等幾個方面。

      為了保護丹霞地貌風景旅游區內的天然風貌,保證視覺景觀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除了歷史遺留的文物古跡、樓臺廟宇外,在景區內應避免建造新的人工建筑物,必要的基礎設施要嚴格限制其規模和數量,設施的造型,色彩、質地等也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能破壞景觀視覺美感。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而遭到破壞的景點和基礎設施,需要及時修繕或替換,確?;A設施的正常發揮。

      加強游客管理,正確引導游客的旅游行為,一是通過計算景區環境容量來確定游客數量,防止因游客數量過多加重環境壓力;二是通過廣泛的宣傳,普及環保知識,增強游客的環保意識,提高游客保護自然地貌的自覺性;三是通過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來約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為(如攀爬、刻畫等)。

      對于旅游區工作人員,要進行集中培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與服務水平,加強與旅游者的溝通。實踐證明,只有游客與管理人員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業的良性發展。

      (二)景觀生態監測

      景觀生態監測的任務是不斷監視景區內生態系統的狀況,確定其改變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類活動對這些變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準確的制定出相應對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高新技術在景觀生態學的應用,景觀生態監測的水平不斷得到提高[4]。

      1.3s系統的應用

      3s系統是對gis、gps和rs的總稱。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關聯,在解決問題的功能上各自存在優點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實現各種技術的綜合,才能完全實現監測地表變化的功能,在資源、環境調查和區域管理中發揮巨大作用。隨著景觀生態規劃、研究尺度的擴展,3s技術逐漸成為景觀規劃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該項技術已被應用于旅游區位置的確定,生物資源調查,地貌監測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區域,氣候濕熱,風化強烈,加之其特殊的巖性特征,對于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因此,利用3s技術對丹霞風景區內的地形地貌實施監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間明晰化模型

      ledess 模型[4](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support system)原意為景觀生態決策與評價支持系統。其主要功能是幫助決策者對景觀中自然環境部分進行管理和規劃,盡量減少未來出現的非確定因子,分析不同的決策方案對植物和動物種群造成的生態后果。將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風景區,用來模擬植被演替過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評估物種生境適宜性,計算潛在生物斑塊間的景觀連接度,將對景區的規劃、建設和保護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我國對3s系統或ledess模型的研究與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還要進一步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善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快對這方面的研究,盡快應用于實踐,為實施有效的生態保護和恢復行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許慧、王家驥,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應用[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3

      [2]李敏,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景觀規劃研究以目平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例[j] 旅游學刊 2002(5)62-65

      生態旅游的利弊范文第5篇

      ――這是一位曾經到過清水河縣黃河峽谷旅游景區的文人騷客留下的詩句。詩文真實反映了清水河縣黃河旅游區的動人景觀。2009年,清水河縣黃河旅游景區的入境游客接待量由過去的1萬人次增加到3萬人次,總收入由100萬元提高到300萬元。

      2009年,全縣旅游交通路線圖編制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新的鄉村旅游區項目建議書已經完成。2009年,烏蘭木倫草原文化城建成營業,黃河大峽谷旅游區道路、電力保障、給排水等景區配套工程已部分完成。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清水河縣旅游業正在乘風探索,破浪前行。

      深閨勝景人初識

      30年前,如果有人想要來清水河旅游,人們會以為他是在“癡人說夢”。那時的清水河,可謂“山大溝深路途難,面朝黃土背朝天”。30年后的今天,夢想成為現實:“長城腳下觀鴻雁,黃河岸邊覓休閑”,只要你有領略山區風光的閑情逸趣,就請來清水河走一走、看一看。在這里,你能看到一批批游客乘船暢游、觀光休閑;在這里,你能夠盡情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水田園。這里有清水河縣正在開發、日漸興盛的黃河、長城、農家樂生態旅游區。旅游這一新興產業,就像一串串新嫩的幼苗,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拂動下深深地扎根于清水河大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據內蒙古文史、地理和考古調查資料統計,清水河縣僅黃河流域就擁有8大主類旅游資源中的5類、31個亞類中的9種。其中,極具開發價值的重點景區主要有君子津古渡景區、岔河口環壕聚落遺址景區、黃河休閑度假景區、黑礬溝歷史文化景區、老牛灣黃河文化景區。以黃河大峽谷為代表的清水河縣黃河旅游度假區,更是被游客譽為是“山鄉野處的人間仙境”。

      黃河流經內蒙古清水河縣境西部、南部,經西北喇嘛灣鎮入境途徑宏河鎮及窯溝鄉,到達國家重點水利樞紐工程萬家寨水庫,流入境內長達75公里,呈南北方向匯入內蒙古黃河三峽,自岔河口而下,河道深切,水勢湍急,奇峰壁立,千姿百態,區域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峽谷長約29公里,游船航行需4小時,穿過一個“幾”字型的“福門”大灣和一個“S”型的太極灣,在晉蒙交界的老牛灣和古長城交匯。河道轉折變幻,兩岸絕壁千仞,高峽平湖,野趣盎然。同時,沿黃河大峽谷兩岸的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文物古跡眾多,自然、人文景觀皆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匠心獨具,使大峽谷兩岸懸崖峭壁,峰群聳秀,煙迷玉黛,如詩如畫,風光獨特,甚為壯觀。黃河沿線旅游資源是一個特色鮮明、發展潛力極大的旅游待開發地。尤其是人文旅游資源有孕育地域文化內涵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西岔文化遺址,文物古跡頗多。黃河大峽谷兩岸有寺廟、古城、古塔、碑刻,溶洞時隱時現。著名的白泥窯子原始社會石器時代遺址,黃河中上游大型環壕原始社會石器時代遺址,漢代楨陵古城,桐過古城,遼代寧邊古城、古塔,明代長城、烽燧、敵樓聳立于黃河東岸,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給黃河大峽谷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古老的黃河大峽谷變得更加詭秘。黃河沿岸有巨河回環的太極灣、蒼涼遒勁的老牛灣、巍然挺立的墩臺樓檐,黃河與長城渾然一體,極具歷史文化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地薄人稀,農民主要靠打漁為生。后來,有人探訪采風途經此處,被這里秀美的山川所吸引,拍攝并推廣了這片凈土,提出了發展旅游經濟的建議。當時的縣委政府財力有限,也受客觀條件的制約,難以啟動旅游項目。1998年以后,國家重點水利樞紐工程萬家寨水庫蓄水竣工,陸續有幾位國內知名攝影藝術家來這里采風拍攝,創作出精美的攝影作品并在全國參展獲獎,讓黃河岸邊的這個古老村落一夜之間聞名遐邇。

      “清水河縣有一個老牛灣!”一個驚嘆調從這里悄然傳出,傳遍呼和浩特、傳到北京,傳到了香港……一些外國游客也開始踏上這片土地尋覓黃河和長城的蹤跡。這讓清水河縣委政府看到了發展旅游業的前景和希望。于是, 2005年4月,縣政府爭取到資金修繕了老牛灣城堡,5月,縣委縣政府正式批準掛牌成立了“清水河縣旅游局”。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乘船從老牛灣碼頭出港游覽黃河峽谷。就這樣,清水河旅游業在山區悄然起步。

      破題闖關打基礎

      萬事開頭難。剛起步的清水河縣旅游業,面對著很多困惑和質疑。“交通基礎設施太差”、“景區距離市區太遠,可進入性差”、“投資商動作遲緩,旅游合作項目手續欠合法”……一系列棘手的難題,成為縣旅游工作班子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面對“清水河旅游”這樣一個新鮮名詞,不少干部群眾表示了質疑和不理解,也讓上任初期的領導同志一度困惑、犯難。但是,他們很快調整心態、分析利弊、堅定信心,在克服困難和問題中找到希望之路。他們積極協調配合,努力加強同呼和浩特市和自治區旅游部門的溝通聯系,深入到旅游開發區和當地農戶家中,向投資商和當地群眾了解情況,組織工作人員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積極而嚴謹地開展各項工作。為跑資金項目,局領導經常往返于市區、單位、鄉下之間,“三過家門而不入”成了經常的事;為趕制文件或材料,工作人員主動加班,沒有雙休日;沒有工作經費,他們節儉辦公,多方爭取籌措,努力改善辦公條件……經過干部職工的團結努力,工作有了回報,2006年12月,一系列旅游風景區紀念明信片發往全國各地;2007年6月,呼和浩特市城建局組織專家成功編制了《清水河縣長城黃河生態文化旅游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并通過了專家評審和自治區審批;同年7月,清水河在呼和浩特市舉辦的北交會上成功地向外界進行了推介;2008年,清水河又大力開展了“奧運旅游”宣傳促銷活動,爭取到了城關鎮至老牛灣黃河峽谷旅游專線建設項目;在全市旅游工作會議上清水河縣被評為“旅游工作先進旗縣區”……清水河縣旅游業在探索中不斷前進,把一個個驚喜的成果獻給全縣人民,也把“清水河旅游”這張美麗的名片響亮地推銷到周邊城市,推銷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推廣到更遠的地方。

      清水河縣立足于把旅游業培育成清水河經濟的支柱產業,大力實施政府主導旅游發展戰略,積極發揮旅游業作為新興產業、朝陽產業、關聯產業的優勢,加大對旅游業的扶持力度,引進并建設了城灣云滾洞度假山莊和馮家塔水上娛樂中心旅游項目區。由于資金短缺,投入力度小,兩個旅游項目區發展速度緩慢,接待能力不足,沒有高水平的旅游拳頭產品,形不成競爭力較強的旅游品牌,致使旅游業長期處于起步階段。為此,清水河進一步整合黃河旅游資源,以黃河峽谷度假游為主體,連帶開發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古跡和自然風景區,形成以點連線擴面的層次推進發展格局。通過招商引資和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將老牛灣黃河峽谷、城灣云滾洞度假山莊、馮家塔水上娛樂中心建成精品旅游景區,逐步擴大接待能力,使旅游業成為新興產業,將清水河縣建成呼和浩特市地區重要的、獨具特色的度假旅游目的地。

      在逐步拓寬投資融資渠道方面,清水河縣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旅游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多家旅游企業在這里投資開發了旅游項目:金三角旅游開發公司投資800萬元建成了城灣碼頭游客接待站、垂釣壩,購進游輪、游艇各3艘,容納游客量達200多人次,在建項目有道觀和巖洞;天威旅游開發公司投資800萬元建起了窯洞賓館、蒙古包,購進了游艇2艘。

      旅游產業正朝陽

      清水河縣的領導者深知,要想著力打造沿黃河旅游經濟帶,必須切實抓好全縣旅游整體形象設計、包裝和宣傳。他們積極爭取黃河大峽谷旅游區基建項目早日通過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加快各類景區景點規劃設計,著手老牛灣風景區建設性詳規和老牛坡紅色旅游區控制性詳規的編制工作。加快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配套,逐步推進觀光型旅游向休閑度假型轉變,使旅游業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h里把繁榮發展以旅游業為特色的服務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點突破。把發展旅游業與發展文化產業結合起來進行精心策劃,將旅游業注入文化內涵,通過旅游項目與文化產業的互動發展,達到塑造品牌、擴大影響、促進發展的目的,使旅游業逐步成為帶動全縣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縣境內幾條交通干道相繼建成后,首府以及周邊地區其他城市的一些服務功能特別是休閑度假、旅游觀光以及交通運輸等服務業將進一步延伸到清水河縣,這對做大做強我縣的旅游業意義重大。我們一定要超前謀劃,立足黃河、長城以及生態景區等豐富的旅游資源,加快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旅游精品路線,使我縣成為‘京津夏都’的重要組成部分。” 縣委書記李宏在2010年全縣經濟工作會議上說。

      如今,清水河縣正在進一步加快推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按照“建設全市旅游度假勝地”的目標,依托黃河峽谷、長城遺址、烏蘭木倫草原文化城以及多年來生態建設成果等資源優勢,立足綜合開發,做好旅游業文章,做大做強旅游產業,積極爭取國家對黃河大峽谷旅游項目的支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提升和擴大清水河旅游業的知名度。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人成网www| 亚洲五月午夜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亚洲在成人网在线看|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偷拍无码不卡av|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亚洲 日韩经典 中文字幕 |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一本一道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成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在线aⅴ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明星换脸|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苍井空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 |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亚洲AV女人18毛片水真多|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