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最新的經濟政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年全球金融經濟的基本格局是“再調整”,包括三大結構調整:全球金融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與貨幣周期的結構調整。這些調整將為2014年帶來更多的希望和挑戰。
2013年這一頁翻過去了。走進2014年,全世界正以充滿希望與不確定性的姿態迎接新一年的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
在經歷全球危機重創后,主要發達國家正逐漸走出過去3年的低增長,步入緩慢復蘇與增長的新階段。新興市場在保持危機后數年內相對穩健的表現后,過去半年卻在“縮減QE(量化寬松)”的陰影下經歷了一波動蕩。
回顧整個2013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認為,全球經濟復蘇贏得了動力,但世界經濟仍然沒有達到馬力全開的狀態——未來幾年可能依然動力不足。IMF的最新報告預測2014年全球GDP將增長3.6%。這個數字雖相當漂亮,但仍低于約4%的潛在增長水平。
這就意味著,無論是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還是發展中經濟體都還有更多工作要做。IMF副總裁朱民前不久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今年全球金融經濟的基本格局是“再調整”,包括三大結構調整:全球金融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與貨幣周期的結構調整。這些調整將為2014年帶來更多的希望和挑戰。
全球貨幣政策“分道揚鑣”
2014年全球經濟政策最明顯的一個趨勢是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的“分道揚鑣”:美聯儲將從本月起開始將QE3每月的購債規模從850億美元減至750億美元。但日本央行正在貨幣寬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歐洲央行仍然面臨進一步寬松的政策壓力,英國央行在短期內也不會開始收緊政策。
由于宏觀數據見好,美國經濟正強勁復蘇,即使美聯儲開始縮減QE,但“縮減”并非“收縮”,今年美國的貨幣政策整體上仍將保持擴張性。經濟學家們普遍預期QE將持續至2014年三季度或四季度,加息則可能要至少到2015年。
盡管日本央行的“量化與質化寬松(QQE)”貨幣政策正幫助日本穩步走在擺脫通縮的道路上,但去年4月起執行的消費稅可能會扼殺經濟復蘇的萌芽,市場預期日本央行今年夏天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寬松規模。
在歐元區,隨著通脹率下行至1%以下,歐洲央行仍有空間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以降低資金成本,提高中小企業獲得信貸的能力。
新興市場的貨幣政策受外部條件的影響各不相同,政策差異性在2014年或將繼續。更容易受到美聯儲縮減QE影響的國家往往是那些曾有過信貸泡沫史、資本賬戶開放、高額經常賬赤字和外債的國家,例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土耳其等。
花旗在其最新全球經濟展望中預計,2014年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不大可能出現轉折性的變化,財政政策緊縮也不至于影響經濟復蘇。新興市場經濟或受美聯儲縮減QE的干擾,但重陷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盡管貨幣政策不如2013年寬松,財政政策緊縮卻會有所改善,結構性改革雖緩慢但仍有可能在全球的不同角落生根發芽。
因此,從宏觀經濟政策整體來看,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在內的三大政策走向將助力全球經濟復蘇。
結構性改革挑戰
在增長回暖的同時,2014年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都將面臨結構性改革的挑戰,其中改革順序和執行力是關鍵。
全球經濟結構調整最艱巨的任務還在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在經歷過去的強勁增長后,從2011年開始不斷放慢增速,如今開始平穩,繼續下滑的風險已較小。
朱民同時認為,新興市場的財政空間正急劇減少,貨幣政策擴張得很厲害,經濟結構面臨挑戰。所以,2014年新興市場要繼續穩住發展,必須應對結構性挑戰。
他強調,新興市場的結構性改革包括重建財政空間、重新緊縮貨幣政策、加大結構調整,包括對市場和基礎設施等一系列結構調整,才能把經濟穩住。
中國經濟面臨三重挑戰,即如何在控制信用和房地產泡沫的同時避免金融緊縮和周期性經濟失速。中國政府擁有別的國家所沒有的中央計劃工具和機制,或可以從“金融過度”中實現有控制的退出,但仍存在經濟和金融市場出現劇烈調整的風險。
2007年至2008年,房地產泡沫與衍生品泡沫的破滅引爆了美國次貸危機。在此次危機中,相機抉擇的宏觀經濟政策發揮了巨大效力,使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反彈速度均超出了市場的預期,但這種以制造新泡沫來掩蓋舊泡沫的救火式策略,是極其危險的,增加了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
現實資產市場風云變幻,盡管人們已經意識到了投機和泡沫的風險及危害,但是還是愿意投身參與到泡沫的吹捧之中。這一現象表明,人們總是認為自己能駕馭泡沫,能在泡沫的膨脹中達到追逐利潤的目的。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撐下,投機活動才如此盛行,泡沫才不斷地涌現。歷史上眾多泡沫現象的教訓,總是不足以給參與新一輪泡沫的人們敲響警鐘。因此,游資活動與泡沫現象一直是令各國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頭疼的問題。
隨著金融產品不斷被證券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斷加深,資產價格的過度波動和異常表現,使得人們對傳統的資本市場效率假說產生了懷疑,同時,現實資產市場上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羊群行為,更是對傳統理論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游資與資產價格泡沫研究》一書正是伴隨著資產價格理論的迅速發展應運而生的一本解讀游資與資產價格泡沫之惑的理論著作。該書彌補了目前理論研究中對游資的定義及游資與泡沫之間關系研究的缺陷,介紹了西方泡沫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將之與其相對欠缺的制度分析結合起來,全面、系統、深刻地分析了游資與泡沫現象的成因與機理。
2011年距離08年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三年,全球經濟在快速復蘇后并沒有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而是進入了“新的危險階段”.從2011年8月份希臘債務危機開始,歐美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特別是進入9月中旬,由于聯合國、IMF、經合組織再次下調全球經濟預期,標準普爾指數下調意大利評級,美國國債危機事件的發生等對世界經濟的復蘇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歐洲債務危機的蔓延和發酵已演變為一場信心危機,導致全球市場動蕩.在全球市場悲觀情緒籠罩中,9月26日,美國期金跌至1581美元/盎司,三個交易日內暴跌200多美元,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由于對經濟的憂慮在全球蔓延,各國股市表現糟糕,道瓊斯指數創下單日下跌近400點的最新記錄,歐洲股市連續三周重挫跌至26個月最低位,日經指數收挫至兩年半最低位.從2011年1至8月各主要經濟體的CPI數據上看全球通脹局勢依然不容樂觀.對經濟的憂慮并沒有緩解已經高企的通脹局勢,美國CPI依然處于3.6的歷史高位,歐洲主要國家通脹均為歷史高點.亞洲國家通脹局勢也日益嚴峻,其中越南今年6月CPI已攀升至22,印度接近9的高點,韓國、新加坡均已超過5,遠高于政府預期[2].在全球經濟進一步放緩的背景下,高通脹引發世界各國對經濟“滯漲”的擔憂.
2世界經濟危機的蔓延
2.1國際金融危機
由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而演化成了一場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此次金融危機,一般認為始于2007年下半年,因為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后,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1].到2008年后,政府接管了許多大中型金融機構以此來挽救金融業的衰敗,振興投資者對銀行業的信心.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實體經濟危機.2008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實體經濟卻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高開放度的經濟體,經濟發展的外貿依存度遠高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是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而美國則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發達國家,全球金融危機直接導致外貿出口的減少,中國內地企業投資額也間接受到影響,消費額有所下降,市場受到外部波動[2].中國是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國家,進口的減少與出口增長速度的大幅度降幅嚴重影響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與穩定,企業規?;蛘咴龇找嫦陆?
2.2美國債務危機
2011年5月16日,美國國債終于觸及國會所允許的14.29萬億美元上限.金融危機使美國的財政赤字額大幅度增長,國債記錄不斷刷新.截至2010年9月30日,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余額為13.58萬億美元,GDP占比約為94%,同年年底一舉突破14萬億美元.2011年2月22日,在可供發債余額僅剩2180億美元的時候,美國國會未就提高上限達成一致.終于,在2011年5月,美國國債觸頂,開創了14.29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美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處于中心的位置,自1917年以來固若金湯的美國信用破天荒地被全球市場動搖后,引發全球股市暴跌,原油及大宗商品價格連續走低,美元匯率大幅波動.美債危機的危害,除了降低美元地位,動搖世界對美國的信心外,也使得全球市場變得更加不明朗與不確定.它將對當前脆弱的全球金融造成沉重的打擊,甚至有引發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可能[3].美國債務危機將給國際市場增加不確定性及風險,將沖擊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對外投資決策與現有經濟政策.因為美國債務危機引發的全球性危機,可能導致美歐經濟出現第二次衰退[4].為應對這種不確定性,我國可能不得不重新評估國際經濟形勢,相應地調整政策.美債危機是一個時間特征點,標志著西方社會經濟復蘇的努力再次失敗.
2.3歐洲債務危機及歐元危機
歐洲債務危機最先開始于希臘的債務危機,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于2009年下調希臘評級,希臘債務危機嚴重,政府面臨破產,歐盟是經濟一體化的組織,經濟關聯度高,自2010年起歐盟各成員國在出現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整個歐盟都受到此次債務危機的影響,出現經濟衰退,失業人數增加的現狀.以德國為主的歐元區的各大國已經感受到債務危機的嚴重性,歐元不僅大幅下跌,直接導致歐洲股市跌停,歐盟在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面臨著“體系的崩潰與聯盟的解體”.希臘財政部長稱,鑒于此次危機的嚴重性,希臘需要約90億歐元資金才能勉強度過危機[5].但是歐洲各國在援助希臘問題遲遲達不成一致意見,4月27日標普將希臘評級降至“垃圾級”,危機進一步升級.歐洲是世界高端設備制造業大區,歐債危機引發的經濟動蕩降低了歐洲對于大宗資源商品的需求,導致資源品價格下跌.國際資本回流美國本土與資源品需求下降導致資源品價格下跌有利于緩解中國的輸入型通脹壓力與降低海外熱錢推高中國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歐債危機導致歐元持續貶值,直接降低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為了緩解債務危機,歐洲各國不得不收縮其財政政策,降低赤字占GDP比重,縮小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減少對于中國產品的需求.
2.4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地位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家(美國、中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美國、歐盟、中國),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美國和歐盟都存在經濟危機的隱患時中國的經濟運行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中國能否成為一個好的全球“經濟消防員”,不僅是應對外部局勢,還是如何保持國內經濟的良性運轉,作為一個開放經濟大國,國內經濟運行形勢會通過一系列的對外經濟交往,經過傳導效應傳輸給世界.
3蒙代爾經濟政策的搭配與斯旺政策搭配理論
3.1蒙代爾經濟政策的搭配
蒙代爾(1962)在《適當運用財政貨幣政策以實現內外穩定》報告中,提出了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時實現內外部均衡的政策搭配學說.他強調:“政策工具應該指派給其最具直接影響力的政策目標,如把財政政策指派給內部均衡目標,把貨幣政策指派給外部均衡目標[6]”,這就是蒙代爾的“政策指派法則”.在固定匯率制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假定條件下,蒙代爾的“政策指派法則”.蒙代爾經濟政策的搭配的具體形式如下:
3.2斯旺政策搭配理論
4中國經濟政策的選擇
4.1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選擇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在于國際需求方面,當然也會影響中國的國際收支,美國債務危機主要影響在中國的國際收支方面,外匯儲備的安全問題以及由此應引致的貿易問題,具體在于美國對中國的需求[7].歐債危機直接影響在中國的國際收支和由此導致的中國國際需求減少問題.雖然中國受到諸多金融危機的威脅但是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使得國的產品在世界市場競爭力非常強勁,中國即使在并2008年危機時依然保持者雙順差,2009年,中國進出口總額22072.2億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總額12016.6億美元,下降16.0%;進口總額10055.6億美元,下降11.2%,貿易平衡狀況進一步改善,資本項目順差1,808億美元,比上年(463億美元)增加1345億美元,貿易無論是從相對量還是絕對量在危機的時候都是增加的,所以中國目前還是處在蒙代爾指派中的第III區間斯旺支出增減政策和支出轉換政策的第IV區間(如圖中A點),那么中國的政策選擇是: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但是實際情況還要復雜的多,所以適度寬松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適合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4.2中國實施寬松財政政策的必要性
4.2.1從國內均衡來看
從需求角度上來看:中國目前國內通脹壓力比較大,國內的通貨膨脹主要類型是結構型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脹的主要特征是: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也會出現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而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并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如鋼鐵,豬肉,樓市,食用油等.所以中國的通貨膨脹并不是中國國內投資過熱導致的,所以緊縮的財政政策會加重國內的投資不足問題,致使國內的供給進一步減少,需求的不到滿足,反而會使通貨膨脹會更加嚴重.
4.2.2從供給的角度來講
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的實施,在支出增減政策上會減少國家對經濟建設的支出,抑制經濟投資,社會總供應不足,繼續會影響以后額經濟增速.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有穩定的經濟環境,緊縮的財長政策會使得中國國內經濟形勢急轉而下,打擊國內外的投資熱情,外資抽逃或者選擇其他的更為理想投資地,中國的物資短缺進一步嚴重,經濟增長緩慢,也不符合國家長期發展計劃.
4.2.3從國際的角度來考慮
緊縮的財政政策會使得國內通貨膨脹變得越來越嚴重,在支出轉換政策上本幣繼續貶值,外匯匯率上什,出口有增加的趨勢,但是國內的投資比較少,國外的需求會導致新的通脹壓力,并且,通過外匯的貶值來促進貿易的增加會惡化貿易條件,有可能產生貧困化增長效應.外匯的貶值也會導致我國的外匯儲備非人為地增加,國際收支逆差繼續增加,肯能會導致貿易相關國的“貿易戰”和“匯率戰”.
4.3中國需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擴張性貨幣政策指政府通過擴大貨幣供給量,從而降低利率水平,提高經濟增長水平,促使均衡的國民收入增長.在經濟衰退期采用擴展性的貨幣政策可以促進經濟的復蘇,通過降低利率,使消費和投資得到增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價水平,從而避免通貨緊縮的出現[8].2010年底中國提出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取代持續了兩年之久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使用由此進入到一個相對頻繁的時期.在去年四季度,央行進行了一次加息和三次準備金率上調操作.中國目前的主要目的還是國內的結構性通脹治理的問題,擴張的貨幣政策會是利率下降,國外游資進入中國,進一步加大中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國際收支差額的增多意味著機會成本的增加,過高的機會成本對于一個亟須經濟持續發展的國家來說不是資金的有效利用方式.此外,外資的進入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增加,在現行的經濟政策下,人民幣升值會帶來一些列更多的經濟問題比如說:對外出口減少、國內失業增加等.
報告中稱,國外需求復蘇,東亞各發展中國家國內持續的財政貨幣刺激,消費支出的迅速回升,這些現象促使世行將東亞地區2010年實際GDP的增長預測調高至8.7%,比2009年11月的預測高了近一個百分點。世行認為,該地區內的產值、就業和出口大多己回到經濟危機前的水平,而這主要歸功于中國。
報告同時還警告說,過早地結束財政刺激政策可能不利于這種復蘇,因為在許多國家,私人投資仍不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維克拉姆?尼赫魯指出…新常態’的特點是發達國家增速放慢,全球金融狀況收緊,對發達國家債務水平的擔憂增加,全球貿易環境更加困難。在這種背景下,東亞發展中國家需要在短期審慎地管理好財政刺激措施的撤出,同時重啟結構改革議程以促進長期經濟增長。”
報告認為,結構改革重點因國家而異。其中就中國而言,結構改革意味著調整經濟重心,包括讓服務業與民問消費扮演較重要角色,并漸漸擺脫偏暈投資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同時鼓勵環境的可續利用。
報告指出,有兩個共同目標有助于東亞各國應對新的增長放慢的大環境,即: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大規模轉向綠色技術以及提高能效。資深經濟學家《半年報》主要作者伊瓦羅?伊茲沃斯基說“區域貨物和服務業市場為擴張提供越來越多的契機。深化一體化有助于推進全球和區域生廣‘網絡內的產業內貿易,鼓勵發展聚集經濟,降低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
《人民日報》評論
《人民日報海外版》7月18日:中國很難,中國也很有信心
大浪能經,小浪何懼。近日,世界不少專家指出,“由于中國政府通過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會加快?!蓖高^在歷次風浪中的表現,世界看到了“中國實力”和“中國定力”。中國也有信心:以往能扛,現在更能扛。
既要邁步向前,中國就不會怕難。和人一樣,難事經多了,中國也就更成熟健壯。能拿下大難老難,就不怕小難新難。一言以蔽之:中國很難,中國也很有信心。
《人民日報》7月16日:中國穩增長具有世界意義
在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的過程中,呈現了通貨膨脹壓力明顯趨緩這一亮點,從而為中國經濟避免“硬著陸”創造了條件。更長遠地來看,這將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經濟減速本身會迫使企業尋找新的增長點,增加技術創新投入,進而適應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需求;而低通脹則為改革生產要素價格的形成機制營造了環境。在這個意義上,經濟減速與低通脹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一個時間窗口。
不論是“唱衰”還是“捧殺”中國經濟的聲音,都不會影響下一階段中國經濟政策的選擇。中國經濟政策一方面不會任由“硬著陸”的猜測成為現實,另一方面也不應該為某些國家擺脫危機而犧牲自身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人民日報》7月14日:緩中見穩 穩中有進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認為,如果我們不過多地糾結于8%,客觀地、理性地看待中國經濟的國內外形勢,可以說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所謂總體平穩,主要是指增長以及主要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仍然運行在目標區間以內:GDP上半年增長7.8%,仍然高于年初制定的7.5%的預期目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1—6月份增長20.4%;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4%左右;進出口保持適度平穩增長。這些數據也說明,經濟仍運行在適度較快增長區間。
媒體報道
新華社評:堅定信心 穩中求進
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是我們堅定信心的國情基礎。我國當前仍然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從供需兩個角度看,經濟發展都有巨大潛力。盡管“三駕馬車”增速有所回落,但發展空間仍然很大,居民消費升級、民間投資激活、出口企業轉型升級等都大有文章可做,公共服務、現代服務業等依然短缺,發展前景廣闊。著眼長遠發展,把握“主題主線”,著力提高經濟發展效益和質量,我國經濟就會有光明的前景。
中新社:增速破位市場“恐寒”中國穩增長料溫和加力
考慮到外需不足、內需不旺以及潛在增長率下滑的狀態短期內難以扭轉,明顯回落的CPI漲幅也提供了相應的空間,官方下半年料將經濟出現緩中見穩跡象的基礎上繼續溫和加力,讓經濟能夠保持適度的速度。而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外,改革的力度也將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此前在一次講話中明確要求,用改革的辦法,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可持續性。
IMF:中國經濟存在“硬著陸”風險
IMF將中國2012年的經濟增長預期調低了0.2個百分點至8%,并將2013年的增長預期調低了0.3個百分點至8.5%。這一增長預期依然比美國和歐洲強勁許多,但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使得期待中國彌補西方需求疲軟并推動全球增長的希望受到損害。
由于出口、消費者支出及工業產出減少,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跌至3年來的最低點7.6%。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經濟下半年可能開始反彈,但是與預期相比,將耗時更長、更缺乏力度。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增長放緩的中國不能支持世界經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用強勁的經濟刺激計劃來應對這一危機,該計劃引發了對基礎設施的新一輪投資,還造成銀行貸款大幅增長和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學家稱,去年中國GDP增長幾乎有一半來自投資,但這種繁榮并不穩固,因為很多資金被浪費了。此外,中國還在去年采取措施限制銀行放貸,以遏制通脹。這是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的另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