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特色藝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聲樂藝術;表演美;民族特色
一.表演美在聲樂獨唱藝術中的表現
表演美在獨唱藝術中有著重要的表現,首先有助于表演者對作品進行演繹,表演是一種展現的形式,可以將創造者的內心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給別人看,表演者不僅是一個傳導者,同時也是一個創造者,對原創作品進行著新的創造,使作品具有自己特征。不管是聲樂表演,還是話劇、戲曲表演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樣的。聲樂藝術中,是將音樂元素和表演手法相結合來表現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所以僅僅通過演唱技巧,是不能完整地對作品蘊藏的涵義進行表達的,這就需要借助一些輔助的表演技巧,比如結合當地的風俗文化,使要表現的作品更具有美感。其次,表演美在聲樂藝術中的表現還體現在觀眾的方面。觀眾通過演唱者的肢體語言、面部神態等表演,可以更完整、更深刻地了解作品。最后,表演也是對作品進行再創造的過程,演繹者都是通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來進行演唱,或多或少都會給作品加上自己的烙印,這就使作品有了新的生命[1]。
二.解析獨唱藝術中的表演美
1.聲腔美。聲腔美是民族聲樂獨唱表演的基礎和靈魂。首先對歌曲的演繹起主要作用的是演唱者的嗓子,一首歌曲完成時只是存在于紙上或者是電腦文檔之中,是沒有生命的,要想使人們能夠對它進行了解,還需要演唱者的演繹[2]。演唱者首先要對作品進行理解和感悟,明白作品所蘊含的意義和所要表達的信息,然后再通過自己的聲腔將作品演繹出來,賦予其生命和靈魂。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演唱者的聲腔,作品才真正地擁有了被人們知道和了解的機會。其次,聲樂藝術有很強的民族特色,運用聲腔演繹時不僅要注意氣息的科學使用,還要考慮到作品的特色,有的作品只有通過當地語言的演繹才能表現出作品的精髓。最后在利用聲腔演唱時,還要注意感情的滲入,只有有感而發,飽含深情,聲腔美才能夠得到最好地體現。
2.體態美。聲樂獨唱藝術中的表演美之中包含著體態美。體態美主要體現在審美的主體演唱者身上,首先第一層次指的是表演者的造型藝術和肢體表現,獨唱者在進行表演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妝容,穿特定的演出服,體態美直接體現給觀眾的就是服裝和造型。獨唱藝術不比戲曲,所以造型和妝容不能過于夸張,但是也不能太過簡單,畢竟獨唱藝術是靠獨唱者個人來進行表現的,太過平淡的造型壓不住整個舞臺,所以妝容造型要合適,還要和作品的內容相得益彰。第二層次的體態美指的是演唱者的風度和姿態,除了唱腔,演唱者還可以通過一定的肢體動作來表現作品,有的歌曲并不適合單調地站在舞臺上進行演繹,適當的手勢和姿勢有助于作品的演繹。最高層次的體態美指的是演唱者的性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受教育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性格和氣質也是千差萬別,影響性格的因素有很多,演唱者在舞臺上體態美的最高層次就是性格和氣質,有些演唱者的氣質很能給作品加分,比如宋祖英和陳思思,都居于古典美的氣質,在進行演唱時令觀眾賞心悅目。
3.個性美。很多表演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由于具有個性美。個性美首先指的是作品的個性,聲樂作品具有很深厚的民族性,創作者會根據某地的特色為因素素材,運用當地的語言,融入當地的風俗來進行音樂的創作,并且創作者對音樂的感悟角度和創作的手法是不同的,所以也是作品個性美的來源之一,比如《峽江情歌》和《三峽,我的家鄉》這兩首今年以來比較成功的音樂作品,具有濃厚的荊楚風情。同時,聲樂獨唱表演中的個性美還來自演唱者的差別,不同的演唱者演唱同一首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演繹者個性的展現,對于作品的演唱不應該一味地模仿,要將自身的特點和作品完美結合,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個性美。
三.獨唱藝術中表演美的實踐
(一)心理調節。演唱者在進行演唱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問題,造成表演現場的緊張,影響表演美的體現,比如對作品不夠理解,不能準確理解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涵義以及蘊藏在作品中的感情,或者是當時的造型妝容不合適或者演唱者自身的演唱水平有限,都會在表演中,導致緊張不自信,影響演唱時的表演美。解決心理緊張這個心理問題的措施之一,就是積極主動地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當地的風俗人情和文化特征,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同時也要在平時鍛煉自己的歌唱技巧,增強自己的實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表演的時候有自信不緊張。除此之外,演唱當天的舞臺設置和妝容設計也要提前做好準備,心理問題調整好,表演美才能合格。
(二)表演美的訓練方法。表演美是可以進行訓練的,首先是眼神,和觀眾的眼神交流能傳達很多信息,對于眼神的訓練,可以借鑒戲曲和話劇訓練眼神的方法,眼睛要有神有力,要富含感情;其次是造型和妝容,觀眾通過視覺可以看到演唱者的造型和妝容,合適的造型和妝容可以為表演美加分,可以根據作品所表現的故事,參考當地的風俗,來設計造型和妝容;對于演唱中姿勢的訓練,可以觀看前輩們的表演視頻,或者現實生活中找到專業的老師進行學習,演唱者在臺上的活動本來就不多,合適的姿勢是為數不多表演美的來源。最難進行訓練的是表演者的氣質,這是一個長時期的訓練過程,需要積極主動地對演唱事業進行學習,在長時間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氣質[3]。
四、聲樂藝術的民族特征
(一)情動于中,以情帶聲。聲樂藝術是我國傳統的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族特征。歌唱是情感的產物,歌唱中的發聲、吐字、運氣和行腔等都是為表達感情服務。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表演者要以感情為依據來調動聲樂技巧和表演手段。這里所說的“情”是指演唱者在自身深厚文化底蘊和靈敏藝術感悟力的幫助下,準確地提煉和把握藝術作品的主旨和意境,從而細致入微地表達出創造者的思想感情。只有演唱者自己首先被作品感動,才能在演唱作品時注入自己的感受,從而打動觀眾的心。
(二)以字行腔,以聲傳情。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一直秉承以字帶聲、字正腔圓的優良傳統。語言是表達感情的重要載體,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的語言形成受到各民族語言的直接影響,與國外的美聲唱法不同,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的唱法語言性比較強,重視咬字的清晰度,字頭、字頸、字腹和字尾的出聲、引長、收聲和歸韻等等多種唱字方法有機結合,并且有種類繁多的融字方法。字頭的發音要簡練、準確、清晰、有力,可以根據作品內容做適當的處理,比如加強語氣或夸張等等。字腹的引長是能否做到字正腔圓的關鍵,必須要有相對穩定的狀態和明確的支點。字尾收引歸韻,要求是簡短有力,清楚明晰,這樣才能達到以字行腔、以字帶聲的目的。自古以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就十分注重由情到聲、到形、再到字這樣由內而外的過程,不僅豐富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方法,形成了我國聲樂藝術的特色,而且培養了一代代既有民族特色又有鮮明個性的優秀民族聲樂藝術家。比如郭蘭英老師,在她演唱的《小二黑結婚》、《竇娥冤》等唱段中,字正腔圓,以字行腔,以字帶聲,以聲傳情,完美地詮釋了人物性格及其情感內涵。
(三)聲情并茂,韻味悠長。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的韻味是指通過作品語言的表達、聲音的表現手法和感情的抒發方式等創造出意境深遠、思想深刻的境界。字、聲、情的表現要相互協調,相互融通,才能形成愉悅深情、傳神動人的悠長韻味。歌唱中對韻味美的追求其實也就是對聲情并茂這種藝術最高境界的追求。從古至今,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很多會出現“唱中有做,連唱帶做”的情境,有時靠語言不足以淋漓盡致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就會嗟嘆,當嗟嘆也不足以充分表達情感時,就會引發肢體的動作。唱中有做,表現出強烈的情感,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和喜歡,這樣的表現方式使演唱者更容易達到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從而反映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弘揚中華民族特色方面的美學追求。
參考文獻:
[1]郭睿.民族聲樂獨唱藝術的表演美與演唱的情感因素探討[J].四川戲劇,2012,03(9):120-122.
[2]尹攀.淺議民族聲樂獨唱藝術的表演美與演唱的情感因素[J].大眾文藝,2015,15(4):154.
【關鍵詞】民族風格;畫面;文字;人物;色彩;背景;透視
1、文字獨特有神韻
動畫中文字由靜態變成動態,呈現出與紙上閱讀方式完全不同的效果。觀眾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因此,文字的設計是否有吸引力成為動態設計的重要的一環。
不同的動畫影片可以采用不同的書法風格來與影片匹配,書法和影片風格相得益彰。水墨動畫的片頭文字大多是用蒼勁有力的隸書、楷書,帶有古樸風格的影片用篆書將會更合理。在民族動畫片頭中,文字不單單是獨立出現,有時會采用一些傳統符號襯托,如金石、傳統紋樣等;有時字幕游走的方式也很獨特,模仿古代書卷閱讀形式,從右往左平移,更具民族意味?!洞篝[天宮》的片頭采用紅底與藍黑相間的火焰做背景,文字采用楷書,穩健文雅,遒勁雋永;《驕傲的將軍》片名出現時也是紅黑背景,字幕背景為衙門大門,文字采用的是魏碑體,用筆強調方折、骨力、質感,氣勢粗獷雄強壯美;《牧笛》中文字與楊柳間隔擺放,錯落有致,從右往左平移,風格獨特。在動畫中,背景墻面裝飾的牌匾、對聯、扇面、中堂畫等,都可以很好地和書法結合。在傳統的實驗片中,嘗試用大段的純文字背景,也很有民族雅趣。
2、人物生動形象
民族動畫中臉譜化的頭像用簡單的色彩平涂、拼貼組合,并賦予其一種神秘的隱喻色彩,如京劇中的紅臉含褒義,黃臉和白臉含貶義,黑臉、臉和綠臉為中性,金臉和銀臉含神秘。民族動畫藝術采用的多是民間色彩體系,常使用原色,原始樸實,帶有強烈的裝飾意味。
民族動畫常出現符號化人物設定,符號化人物的特點是形象帶有象征性,易于識別,外貌特征相異的人物形象在出場時就給了人們一種心理上的暗示。因此,形象在出現時,正邪分明,群眾一見便知誰好誰壞,這是約定俗成的審美特性造成的心理定式,這種約定俗成是一種長期的心理沉淀形成民族審美心理。人物形象的臉譜化,正角一般相貌不丑,反角則相貌猥瑣?!厄湴恋膶④姟肺×酥袊﹦∷囆g的表現形式,劇中那個善于阿諛奉承的小官則采用了傳統的小丑人物的三花臉,而三花臉的小人形象刻畫出了人物狡猾,善于溜須拍馬的個性特征。
傳統動畫具有大處大夸張,小處更細膩的特征,這種處理手段使細節更細微,更能體現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洞篝[天宮》里的玉皇大帝,突出白胖、臃腫的形象特征,用眼袋,下垂的弧線來表現人物松弛的肌肉。柳葉眉及六縷胡子呈對稱分布,使外表看起來很嚴肅。鼻梁和臉龐三堆淡淡的脂粉塊、細長白嫩的雙手,暴露出他那養尊處優、昏庸無能的本質,可謂是細致傳神,入木三分。
服裝服飾也是人物形象細節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夏商周直到近現代,都以極其鮮明的特色為世界矚目。這是動畫中服飾設計可以借鑒的的寶庫。《大鬧天宮》中玉皇大帝的服飾設計上,借鑒了宋代帝王之服,頭戴被簡化的通天冠,身著白衣紅裳,衣領被夸張成具有裝飾味的大立領,上身套著方心曲領,腰系革帶,一副帝王的裝束,體現出人物至高無上的權威性。
3、色彩民風濃厚
紅色在我國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它象征了生命、喜慶和吉利,被稱為“中國紅”,故而宮殿的宮墻、檐墻多用紅色;剪紙藝術和中國結,也多用大紅色。在動畫中也遵循了這種規律。動畫片的字幕采用了傳統的紅色作為背景屢見不鮮?!厄湴恋膶④姟吩谏{上,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朱紅,石綠等傳統色調,極富中國特色。
民間藝術是以“五行觀”為基礎的色彩體系。該色彩體系,多用原色和強烈的色彩對比,極有濃郁的裝飾性和強烈的生命張力。不論是中國畫還是民間藝術的色彩體系,它們都注重固有色和對比色的運用,并以“紅、藍、白、黑、黃”五色為正色,這是與中華民族的欣賞習慣相適應的。盡管時代在進步,人們的觀 念在改變,但人們內心深處的用色習慣、審美傾向和色彩情感一直來都受“五色”和“五行觀”的影響?!赌倪隔[?!返谋尘按蠖家悦耖g畫常用的青、綠、紅、白、黑等傳統原色加以提煉進行繪制,使人們感到常見又新鮮,既有傳統的東西,又有創新的使用。
4、詩意盎然的背景
傳統繪畫講究虛實相生,努力營造詩意效果。古代繪畫論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痹谑杳艿牟季稚献唿c極端,以強化觀眾的某種感受,創造自己的風格。比如《牧笛》,牧童和牛戲水時畫面大量空白,只看到牧童和牛色身體的局部,沒有畫水,卻讓人感受牛在大片水中游玩的愜意;同時,在瀑布山泉的表現上并沒有著意去刻畫泉水的形象,而是著重刻畫水邊的山石。濃墨濕筆,勾皴并用表現近水邊的山石,隨著山泉漸遠而墨色變淡,運筆變簡,運用空白法使泉水流動的感覺更加突出生動。
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挠谥黝}表現的要求,同時又要取得整體形式感的完美和諧的統一,這就是構圖最終的目的?!度齻€和尚》的廟中和尚打坐時的構圖,似立軸式,采用對稱的方式,形式對稱,但對稱元素相異,使整個場景里發生的一切一目了然,老鼠的活動、菩薩表情的變化、三個和尚的動作、表情也產生強烈的對比,增加了戲劇性的幽默效果。
5、總結
中國傳統動畫無論借鑒怎樣的繪畫藝術都體現創作者對主觀感受的表達。民間年畫、剪紙、壁畫等等都是來表達創作者的美好愿望。中國傳統動畫是綜合了中國傳統中的各門藝術,利用她們的共同性,和一樣的藝術觀,把她們結合到一起。它的以虛帶實追求韻味的意志在國際動畫藝術交流中獲得眾多榮譽有力的證明了中國傳統動畫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藝術特色;體裁形式;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民歌內容廣泛,涉及民族歷史、生產勞動、社會交往、愛情婚姻、歌頌生活、抨擊邪惡的內容。這些眾多的民歌中,有的有固定的詞曲,有的根據不同場景、不同心境即興填詞,也有一些民歌可用于伴集體舞,在歡聚的篝火晚會、喜慶節日民間舞會上,歌唱起到烘托氣氛、統一舞蹈步調、交流情感的重要作用。
我們可以從鄂溫克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歌中認識和了解他們的歷史,感受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聽到他們贊美家鄉、懷念故土以及對純真愛情的歌頌。
一、鄂溫克民族的特色主宰著鄂溫克民歌的藝術特色
鄂溫克的含義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所以鄂溫克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具有寬廣、抒情的藝術特色。
鄂溫克族民歌結構方整對稱,多由上下句組成,或由單樂句的不斷反復或變化重復構成。既使用比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聲音階。
鄂溫克族眾多的民歌中有的有固定的詞曲有的根據不同場景、不同心境即景生情,即興填詞。有很多歌曲是他們用同個曲調,在不同場合填上不同的詞,來吐露心中的喜怒哀樂。也有一些民歌可用于伴集,在歡聚的篝火晚會、喜慶節日民間舞會上,歌唱起到烘托氣氛、統一舞蹈步調、交流情感的重要作用。
他們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詩,都是通過唱來表達的。有長有短,有幾行的,也有幾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較長的叫故事歌。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那悠揚奔放的旋律,表現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溫克人寬闊的胸懷、質樸的性格。鄂溫克族的民歌,分為“獵歌”、“牧歌”、“情歌”、“酒歌”和“薩滿神歌”等種類,其中“牧歌”和“獵歌”,表現了鄂溫克族勇敢而質樸的性格。
鄂溫克族民歌的歌詞講究押頭韻,襯詞較多,同樣也是優美的詩,歌詠起來,十分上口。歌與詩、舞成為渾然一體,是鄂溫克族民歌的主要藝術特色。
二、鄂溫克民歌從內容、調式、旋律三個方面表現其體裁形式
鄂溫克族傳統民歌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 鄂溫克民歌在內容上表現了它的體裁形式。鄂溫克民歌在旋律上既有三音音列又有五聲音階,體現其寬廣、豪放的歌唱特色。在歌詞內容上,鄂溫克民歌都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歌詞的內容體現出人民日常生活種的喜、怒、哀、樂,歌詞講究押頭韻,朗朗上口,歌詞中蘊涵著鄂溫克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深林和草原的熱愛,很多歌曲鄂溫克族人民用相同的曲調在不同的場合填上不同的詞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即興的歌詞體現其悠閑、抒情的歌唱特色,表現了鄂溫克族人民熱愛生活、歌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 鄂溫克民歌在調式上表現了它的體裁形式。鄂溫克族傳統民歌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除了受其生產方式、民俗習慣、語言音調、民族審美心理影響外,在音樂上還通過一定的調式與旋律來體現。
因為鄂溫克族的先人是薩滿,所以鄂溫克族民歌分三大類:(1)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高亢剛健,節拍自由?!岸陶{”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農半牧區,其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于“短調”,“短調”的特點是曲調平穩,節奏規整。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
鄂溫克族傳統民歌為五聲音階。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其中的宮調式、羽調式與徽調式民歌最能體現其民族音樂風格,也是鄂溫克民族音樂的代表調式。這樣的調式決定了鄂溫克族民歌的歌唱特色:寬廣、豪放、熱情、奔放,音域寬廣,粗獷的音色中不乏體現細膩的情感,以及鄂溫克族人民歌唱大自然、歌唱生活的熱情。
3 鄂溫克民歌在旋律上表現了它的體裁形式。鄂溫克族民歌結構方整對稱,多由上下句組成,或由單樂句的不斷反復或變化重復構成。
鄂溫克族眾多的民歌中有的有固定的詞曲,有的根據不同場景、不同心境即景生情,即興填詞。這樣的旋律就決定了鄂溫克族民歌熱情、豪邁的歌唱特色,即興填詞隨意性強、適用性廣,即興的歌詞、在不同場合填不同的詞,吐露鄂溫克族人民心中的喜怒哀樂。也有一些民歌可用于伴奏,在歡聚的篝火晚會、喜慶節日民間舞會上,歌唱起到烘托氣氛、統一舞蹈步調、交流情感的重要作用,這樣的民歌具有以抒情、親切的歌唱特色為主。
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傳承于遼北的鐵嶺、開原、調兵山、昌圖、西豐等地。鐵嶺及遼北的朝鮮族是中國朝鮮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早移居我國的朝鮮族。根據“鐵嶺縣志”記載,朝鮮族最早在鐵嶺居住是明朝萬歷年間或清朝初年,與東北其他地區相比早一些(東北地區朝鮮族居住史一般為200年),已有400年的歷史。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環境構成了朝鮮族民間故事這一獨特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態生存和傳承的特殊環境。
因為朝鮮族民間故事是從古到今世世代代口傳下來的,無法考證它的原創者,但它最好地蘊涵著朝鮮族先人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精髓。鐵嶺朝鮮族中口傳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為數甚多,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樸紀東、鄭永守、樸炳大、玉元實、金鼎淳、李周善、金鐘元等老人都能講述上百則的民間故事,而且富有極強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是一代一代口頭流傳下來的,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既有神話、民間傳說、魔法故事,也有生活故事、動物故事、寓言、笑話、熟語等。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內容豐富,情節完整,生動有趣,不僅有鮮明的主題,而且還反映了朝鮮族民俗特色和講述人本人富于感染力的語言藝術風格。
鐵嶺朝鮮族人民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創造了具有濃郁遼北特色的朝鮮族民間故事,留下了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遺產。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在作品的內容方面有鮮明的遷移民族文化與農耕文化交匯相融的鐵嶺地域文化特色。各類體裁的作品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朝鮮族古老的原始崇拜的繼承
在幾位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傳承人講述的上千則故事中,有數十則關于太陽神、月亮神、熊神和朝鮮族祖先以及歷代朝鮮族先人的傳說,有始祖神話、部落神話、自然神話等,其中始祖神話、部落神話都是借助古代文獻的記載得以流傳。如《三國史記》《三國遺史》《東明王篇》《檀君神話》《朱蒙神話》等,都是表現朝鮮族古老的原始崇拜的神話。
朝鮮族的自然神話也有流傳,諸如,鄭永守講述的《千年水》《福神》和李周善的《風神》《洪吉童傳》,還有黃特洙講述的《人為什么長頭發》和樸炳大講述的《洪水神話》等。
另外,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中,還有歷史上的其他實有人物故事,如朝鮮李氏王朝五百年間的李成桂國王、發明朝鮮文字的世宗大王、多智多謀的御使樸文秀等等。
(二)對歷代本民族先人生活的展現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反映朝鮮族先人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有《壞成好事》《爭福的少年》《抓狐貍》《十年扛大活兒》《破鏡奴》《善良賢惠的妻子》《寬宏大量積大德》《孟士成佳話》等。
(三)情節曲折、生動感人的道德訓誡故事
以朝鮮族祖先的傳統美德為主題的故事有《孝子龍鳳狗湯的傳說》《和睦的家庭》《報恩的靈魂》《蟒蛇與孝女》《奇怪的報恩》等故事,講的是朝鮮族的孝道和鄰里間和睦相處、對人忠厚、知恩圖報的為人之道;反映勸善懲惡道德訓誡故事和朝鮮族先人聰明智慧為主題的有《善與惡的報應》和《喇叭和虎皮》《聰明的童子》《貪婪者的下場》《害人等于害自己》《惡毒的婆婆》《被老虎咬死的和尚》等故事。
(四)反映到中國遼寧的移民史和與漢族的交往、對本土的熱愛
反映朝鮮族和漢民族以及其他文化融合的作品流傳較為普遍,這些作品反映了朝、漢民族之間的政治、文化、婚姻往來、生活習俗;朝、漢民族之間的農耕紡織、文字交流、禮儀習俗、通婚等歷史過程,使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具有濃郁的地域性。代表性作品有:《李斗賢和金順愛》《在夢中喚起丈夫的女人》《王老漢娶明月》《洪翻譯的請兵史》《柴河的故事》《龍山的傳說》等等。
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的講述者,以他們活潑的藝術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朝鮮族歷史和朝鮮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以及思想愿望。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凝聚著朝鮮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一)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的素材廣泛、主題深刻
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所講述的主要類型有動植物故事、神異故事、一般故事、幽默故事等二十多種,再把它具體分成起源故事、智謀故事、超人故事、善惡報應故事、教訓故事、命運故事、夸張故事等等。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之所以包羅萬象,從中可以了解整個民族的歷史和生活的各個角度。
(二)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的語言特色
講述者大多是使用朝鮮族本民族語言,而且還大多是使用朝鮮族大眾的生活語言。他們在講述故事中,普遍運用大眾語言和比喻夸張手法,語言生動鮮活、幽默風趣,使口頭民間文學具有更強的故事性;受地域文化的影響,經常使用漢字語,使鐵嶺民間文學更具地域特色;經常運用大最膾灸人口的哲人睿語、格言俗語,使民間故事更具有思想性,使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熠熠生輝,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
(三)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的情節別致生動,結構形式完整、功能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不僅從內容上重復少,而且在故事的構成和形式上就有數十種。
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講述人,以自己超群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才能,塑造出許多生動活現的人物形象,更使故事情節曲折動人,表達的語言優美動人,使聽者仿佛看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同嘗到美酒佳釀,有一種美的感受。
(四)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僅反映朝鮮族的親屬關系、婚喪祭禮、年中習俗、官職制度,還反映了歌謠和占卜、風水、巫俗、民間信仰以及古代人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遼北朝鮮族民間故事,即守護著本民族特征和傳統,同時也吸納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營養。以民間傳承的故事、民歌、歌謠、俗語、格言為載體,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朝鮮族文化源流體系,同時構成了鐵嶺朝鮮族民間故事的三大特征。
(一)傳統的民族歷史特征
1.對日月星辰、天體萬物的崇拜和信仰。
2.對本民族祖先的崇拜。
3.對本民族傳統的崇拜。
承載這些內容的神話、傳說、故事、展示給我們的是朝鮮族人民的原始信仰。由這種信仰所產生的偉大奇異的幻想,創造了優美傳奇和朝鮮族傳統文化藝術。
(二)鮮明的地方特征
1.濃厚的地方色彩。
2.鮮活的時代色彩。
鐵嶺朝鮮族生活在這樣一個多民族集居的地方,不論從思想、文化、生活習俗,都受到其它民族極大的影響。因此,反映在他們所講述的故事中,也必然染上濃郁的地方色彩。
(三)多彩的藝術特征
1.鮮活的人物形象。
2.感人的人生哲理。
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云南有51個,人口超過5 000并有一定聚居區域的民族有25個,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普米、怒、德昂、獨龍、基諾等15個民族為云南所特有。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交通影響及環境阻隔,云南少數民族聚集區的經濟文化水平不高,醫療條件還不發達,在日常飲食當中,他們依托當地自然物產,注重飲食進養滋補,探尋飲食治病健身規律,并在長期的飲食探索中形成了一類藥食合一,講求原汁原味和滋補功效的民間藥膳。這些民族民間藥膳不同于藥味重、適口性差的漢族藥膳,具有用料奇異、口味獨特、技法古樸、美味滋養、講求自然趣味的特點,為當地少數民族常做常食。如:佤族的鵪鶉肉湯;哈尼族的苤菜根炒肉絲;布朗族的油炸花蜘蛛;傣族的帕哈煮螺螄;白族的木瓜燜雞、杜鵑花炒肉片;納西族、普米族的天麻扣巖鴿;怒族的斜拉;壯族的小黑藥燉雞……琳瑯滿目,數不勝數,現羅列介紹其中較特別的幾種。
一、煮鵪鶉肉湯(佤族)
生活在云南省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等民族自治縣的佤族,最喜歡捕捉鵪鶉煮湯喝。佤族古老民歌中唱道:“水芹菜湯淡如水,鵪鶉肉湯美無限”。他們加工鵪鶉手法很獨特:將鵪鶉摔死后毛不生拔,而是放在明火上燎去毛,再把毛根拔干凈,燒烤一陣,待鵪鶉肉烤黃,再剖腹除去內臟,鵪鶉肉不用水洗,以免營養和鮮味損失,砍成幾塊放進鍋里注入清水,采幾片檳榔鮮葉洗凈后在手心里揉幾下,放進鍋里和鵪鶉肉一塊煮,最后再加入適量的酸筍、鹽巴、辣子和花椒面。這樣煮出來的鵪鶉肉湯,原汁原味,酸辣鮮醇,香氣宜人,聞之口角流涎。云南阿佤山區,佤族同胞勞作歸來,一碗“鵪鶉肉湯”下肚,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
鵪鶉肉質鮮美,含脂肪少,食而不膩,不僅是老幼病弱者的營養滋補佳品,而且是治療許多疾病的良藥,素有“動物人參”之稱。中醫學認為,鵪鶉性甘平、無毒,具有益中補氣、強筋骨、耐寒暑、消積熱、利水消腫的作用。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指出,鵪鶉的肉、蛋有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熱積之功效。經現代臨床醫學試驗,鵪鶉的肉蛋對貧血、營養不良、神經衰弱、氣管炎、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小兒疳積、月經不調病癥都有理想的療效。
二、帕哈煮螺螄(傣族)
這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傣族的美味佳肴,素以做法講究、佐料齊全、湯白、味香、麻辣著稱,并有消炎解毒的食療作用。帕哈,生長于亞熱帶陰濕處,屬灌木,擇尖部而食,香味濃郁,是香料中含葉綠素最多的一種。田螺味甘、性寒、祛濕、清熱解毒,并有助于合成眼晴中的視色素,起到明目及防治夜盲癥的作用。
中秋期間,田螺殼薄肉厚,螺身渾圓,肉質嫩滑甘美,特別清甜爽脆。當地人從田間撈得田螺后先用清水養2~3天,每天換洗3次,使其吐出腹中的泥沙,減少烹調中的土腥味,撈出切去田螺的尾部,辣椒切成末,空心菜切成段。炒勺上火,注入油30 g,下田螺煸炒至脫蓋,撿去蓋,盛出。炒勺上火,放入油70 g,下辣椒稍炒,下田螺加鹽煸炒3分鐘,倒入料酒燜煮至酒干,注入開水,下豬骨、蔥姜、花椒煮1小時后下香菜、瓜尖、空心菜、酸筍、蒜,煮熟,待起鍋時下帕哈、味精,裝碗,淋上麻油上桌。將醬油、麻油、味精、荊芥、芫荽、蒜、湯兌成調味汁佐食。此菜用科多樣,制作講究,成菜湯醇味美,多味復合,具有濃郁的民族飲食特色。
三、斜拉、鞏拉(怒族)
此菜是生活在三江并流區域的怒族名菜,在怒族話中,“斜”是肉,“拉”為酒,“斜拉”漢語的意思是砂罐醉雞。云南怒江峽谷盛產漆樹,漆樹籽中榨出來的油為漆油,這種油剛榨出或加熱后是半透明的,冷卻之后就凝固成塊,攜帶方便,當地人常作為禮物互相贈送。
漆油具有食藥兼用的優點,具有滋補養身、快速恢復體力、提神補氣補血、舒筋活血、調經鎮痛、止血收斂、去濕消炎、止咳止喘、催乳等綜合調治功效?!靶崩钡奶厣谟谟闷嵊?、白酒與雞燉制而食。不是誰都有這個口福,因為少數對漆油過敏的人吃后會有反應,哪怕是手上沾了漆樹的汁液都會起疹起泡。做法是將雞宰殺,放血去毛,取出內臟,清洗干凈,切成大塊待用。炒鍋上火,注入漆油,燒至六成熱,下雞塊爆炸,至雞塊呈金黃色時,把雞肉和漆油倒入砂罐內,加鹽、蔥段、姜片、白酒(500 g),取一個小碗內注入冷水蓋在砂罐口上,再用面糊封嚴罐口,置于小火上燜2小時即熟。成菜酒味醇香,雞肉軟嫩,滋味鮮美。怒族民間有“漆油燜雞下粑粑,天熱不怕,地熱不怕,遇上瘴氣也不怕”的民諺。
“鞏拉”即“漆油和酒煮雞蛋”,此菜也是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們滋補身體、恢復體力的傳統美食,對提高機體的免疫力、補血、恢復體能都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做法很簡單:先用漆油將雞蛋煎炒,再加酒煮一會兒即成。怒族婦女產后坐月子,都要以雞肉“斜拉”和“鞏拉”補養身子。
四、杜鵑花炒肉片(白族、彝族、納西族)
生活在云南的白族、彝族、傣族、哈尼族、納西族等民族都有采摘、杜鵑花、苦刺花、桂花、芭蕉花、金雀花、茉莉花等花卉做菜的食俗。其中,杜鵑花是最受各民族歡迎的食用花卉。白族視杜鵑花為待客佳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的山林原野中,分布著種類繁多,花色各異的杜鵑花,一般來說,當地人只采食白杜鵑花,他們認為顏色深的杜鵑有毒性。他們通常把杜鵑花的食用部位花冠留下,除去帶毒的花蕊,趁新投入沸水中汆幾分鐘,取出泡在冷水中漂洗三至五天,每天換一兩次水,漂去苦味和毒素后用來煮湯或與蠶豆、咸肉、火腿等煮食或用酸腌菜、豆豉炒食,成菜花色素雅,味道香醇,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有潤肺清喉、益氣寧神、調和經血,強健大腦神經、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功效。納西族認為開白花的植物對人體有滋補功效,白族人相信杜鵑花能幫助消化并能除去體內多余的脂肪。
五、炸地參(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