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外科護理知識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考試形式分析
1.1考試內容的變化2011年以來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打破學科界限,對各專業課知識進行整合,將原來的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五大模塊,劃分為基礎護理知識和技能、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等21個模塊。同時,增加了精神障礙病人的護理、生命發展保健、中醫基礎知識、法律法規與護理管理、護理倫理、人際溝通6門課程。考試由原來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相關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4個科目改為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兩個科目,一次通過兩個科目考試為考試成績合格。考試由單一學科、知識和技能的考查轉向整體知識、理論和技能的考查,更具靈活性、系統性和實踐性。
1.2考試題型的變化根據護士執業活動中常見的7類護理知識(即照顧患者、滿足患者的基本需求、與協助治療相關的任務、溝通/協調活動、評估/評價活動、保證患者安全、健康指導、倫理/法律活動),新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提出考試題型以病例分析題為主,取消了B1型題,主要為A2、A3、A4型題,其中最佳選擇題即記憶性A1型題由50%減少到20%,而病歷摘要型最佳選擇題即A2型題則由30%增加到了60%,病例分析A3、A4型題占20%。考試題型的變化要求學生不僅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具備一定臨床護理經驗。
2教學改革
2.1修訂教學大綱教學大綱在教學工作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既可以指導教師完成授課任務,又能指導學生學習。把教學大綱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相結合,有利于專業課教師把握授課內容及難易度,避免各專業課知識點的重復講授和遺漏。內科與外科護理教學中有很多重疊區,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消化性潰瘍、門靜脈高壓、肺癌等,對于這部分內容內外科教師應明確分工,以減少重復。
2.2調整教學內容新考試大綱對相關科目內容進行了增減,如外科護理學部分,增加了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犬和毒蛇咬傷、顱內腫瘤、肝膿腫、骨盆骨折、骨與關節化膿感染、骨質疏松癥、骨肉瘤、腰腿痛和頸肩痛9種疾病,刪除了外科護理總論內容。但是,刪除的章節并不意味著不考,只是更加貼近臨床,如外科總論中的休克,會在腹部內臟損傷、腹部感染等具體疾病中考查。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考試大綱,尋找每年考試大綱的變化,這些變化很可能成為考點;根據考試大綱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刪減與添加,歸納每年或當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考點與知識點,并對其中的重點內容認真講解,做到講透學透,確保學生掌握,次要內容則可一帶而過。
2.3改進教學方法為適應新考試大綱的變化,考試涉及的主要護理任務要以護理工作過程為主線,涉及的知識要以護士臨床工作任務為基礎,這就要求大力改革專業課教學方法和手段。各專業課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行動導向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授課方法。如在講解內科護理學慢性支氣管炎時,讓學生扮演患者表現出不同癥狀,其他學生根據情況做出護理評估、制定相應護理措施,再輔以臨床案例,既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型的改變體現了多學科的相互滲透,這種考試形式更能夠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授課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門靜脈高壓癥患者的護理,內科護理學側重其發病機制與保守治療的護理措施,外科護理學則側重外科表現及外科治療后的護理措施。授課之余要充分利用章節同步練習題,引導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尋找知識點,然后總結各知識點以什么形式考查,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拓展了解題思維,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為考前集中輔導奠定基礎。
2.4增加實訓機會為提高學生整體護理能力,各專業課的實驗課尤其是護理學基礎實驗課要提前開設。學校安排專業課教師對學生操作技能進行現場指導,增強實訓指導力度,除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外,還要求學生把模擬人看成真實患者,在進行各項操作前做溝通、解釋,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調整臨床實習時間,將下實習點時間由原來的6月改為4月,增加兩個月的臨床實踐機會。鑒于多數實習醫院只注重實習生操作技能培養而不注重理論學習,學校要加強與實習醫院管理部門的聯系,安排教師定期到實習醫院檢查學生實習情況,在出科理論考試中融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模擬題,促使學生將各專業課知識同臨床實踐相結合,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2.5考前集中輔導實習結束后是學生整合知識點、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階段,學校每年組織兩個月的考前集中輔導。首先,精選輔導材料。我校采用的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職護理專用教材及輔導資料。其次,教師在輔導中應注重傳授考試技巧,詳細講解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將知識點進行串講,抓住考試重點。知識點中“最”“首先”“常見”“主要”等絕對性描述,重要的數據、絕對禁忌證、相似或關聯內容都應作為輔導的重點。再次,強化題庫訓練,以往年考試真題為主線,多次仿真模擬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既可提高學生對考試的重視程度,又能通過考試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查缺補漏。最后,做好學生心理疏導工作,許多學生在輔導階段心理壓力大,學校應設心理咨詢室,為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減壓。
3小結
筆者針對外科護理學燒傷課堂教學的難點,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取得較好的效果,介紹如下。
1、教學設計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學目標教材為曹偉新等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外科護理學》第九章第二節燒傷內容,課時40min.內容包括病因、分類、臨床表現、處理、護理等。其中部分內容與水電解質酸堿失衡、休克、感染等相關章節緊密聯系,因此,教學過程中注意將相關課程內容融合講解,引導學生進行新舊知識聯系,運用所學知識歸納總結其中的護理規律,融會貫通地學習。授課對象為本科護理專業學生,根據其知識結構和培養目標,制定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燒傷病理生理,掌握燒傷面積計算和分類,掌握并發癥預防和護理。
②能力目標。準確進行輸液護理,維持有效呼吸,會妥善護理燒傷創面,促進患者舒適,掌握燒傷病情觀察方法和要點。
③情感目標。重視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關懷。
1.2教學方法
1.2.1目標教學法以教學目標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如在講解燒傷抗休克治療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正確進行輸液管理。為達此目標,將教材中抗休克治療和輸液相關護理內容整合,綜合為5個問題系統講授:什么時候開始輸液、部位及液體種類選擇、液體量計算、如何安排輸液、輸液效果觀察,使學生明確重點,掌握輸液時機、輸液通道選擇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輸液量的安排以及病情觀察等臨床護理技能。在講解重度燒傷內容時,配合臨床實例圖片,以生動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語言講授,激發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強化學生的同理心,培養愛傷觀念,提高其人文修養。
1.2.2比較法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容易混淆、掌握不牢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對比。如在講解不同深度燒傷體征特點時,分別將工、Ⅱ、Ⅲ度燒傷進行比較,淺Ⅱ度和深Ⅱ度燒傷進行比較,并將I、Ⅱ、Ⅲ度燒傷特點分別歸納為“紅斑”、“水皰”、“焦痂”等關鍵詞,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抓住關鍵詞掌握重點。
1.2.3案例練習法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_3].如在講解吸入性損傷時,先以案例講解,然后播放臨床典型圖片,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其臨床表現、提出護理措施,使學生感覺自己置身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學會以科學的思維分析判斷并解決問題。
1.2.4數據延伸法燒傷課程知識點分布零散,采用數據延伸法進行課堂小結,如提問學生“5、6、7”、“1.5mL”、“3O~50mL/h”等數據分別代表什么意義,學生就能夠立即思考“5、6、7”是指成人的雙上肢體表面積,“1.5mL”是指成人燒傷后第一個24h的輸液總量為每1燒傷面積(Ⅱ。、Ⅲ。)每公斤體質量應補充膠體液和電解質液共1.5mL,“30~50mL/h”代表燒傷患者進行液體復蘇后成人每小時尿量應維持在30~50mL/h.數據延伸法可有效的突出重點,提高學生辨析力,更好地鞏固課堂教學內容。
1.2.5教學過程以臨床燒傷病例導入本次課程,多媒體課件封面選擇紅色火焰為模板,凸顯本次課主題。燒傷分類和臨床表現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播放典型圖片,簡易口訣、板書、對比舉例、體現關鍵詞等方式講解燒傷面積計算和深度判斷;病理生理是本節課的難點,講解時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相關章節內容,啟發學生思維,并拓展講解不同階段護理工作重點,體現護理專業特色,介紹目前國內外對燒傷瘢痕預防和治療新進展,體現學科知識更新;在講解燒傷處理和護理內容時,將兩部分內容整合一起,綜合為燒傷急救、維持有效呼吸、抗休克治療與護理、創面處理與護理、營養支持與護理、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心理護理等,使教學安排既遵循教學規律,又結構合理、知識一體化。講授時插入大量的臨床護理圖片,如氣管切開吸痰、中心靜脈導管建立及維護、燒傷翻身床使用等,以臨床病例引導,使學生身臨其境,對授課內容有深刻的認識,并掌握牢固。教學結束前采用數據延伸法對課程內容進行小結,留思考題,讓學生溫習并鞏固知識點。
2、小結
[關鍵詞]思維導圖;外科學教學;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識別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124—01
外科具備病情危急、進展快等特點,且救治流程較復雜,部分護理人員經驗不足,致使實際操作能力、協助能力相對薄弱,難以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無法迅速適應角色,甚至出現心理障礙及調節障礙中。因此,實施有效科室教學,促使其掌握專科護理知識與技能,對保證外科護理工作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其利用圖文并重形式將枯燥繁雜信息轉變為高度組織性、彩色圖片,目標及重點清晰明確,利于理解與記憶,簡單有效,是一種實用性思維工具[2]。本研究選取我院46名護理人員外科,探討思維導圖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外科護理人員46名,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3名。對照組男3名,女20名,年齡21~32歲,平均(24.91±2.03)歲。研究組男5名,女18名,年齡22~33歲,平均(25.12±2.10)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模式進行教學,以教學大綱為基礎講授專科護理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對照組基礎上研究組采取思維導圖,(1)組建教學小組,參照外科專科特色與工作特征,明確關鍵詞匯,采取圖形、線條等將關鍵詞匯以思維導圖方式繪制出來,將思維導圖與教學教案相融合,思維導圖一級主題(即中心詞匯)為“外科教學”,二級主題(分支詞匯)分別為“系統項目觀察"、“基礎護理”、“搶救技術及設備”、“專科病情觀察”、“考核及反饋”,在應用過程中,綜合實際情況,再由二級主題確定三級主題及四級主題;(2)由帶教老師介紹外科專科特色及日常護理工作,發放思維導圖,講解思維導圖概念,并告知利用思維導圖在教學中所需達到的目的,使其重視思維導圖;(3)結合思維導圖,以發散性思維講授外科護理知識與技能,指導護理人員由二級主題延伸出三級主題,如基礎護理方面應包括口腔護理、皮膚護理、有效排痰等,專科病情觀察包括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等,再由此確定四級主題,如口腔護理、皮膚護理的具體操作內容與技巧,意識變化、瞳孔變化及生命體征變化預示病情轉歸情況及應采取的積極措施等;(4)搶救演示:對呼吸機、監護儀、除顫儀等使用方法進行講解、演示,指導正確辦助醫生完成氣管插管、心肺復蘇等操作;(5)定期階段性評價教學內容,確保教學目標實現,注意反饋意見,及時完善并調整教學方案。
1.3觀察指標(1)教學成績。包括基礎技能、基礎知識、專科技能,均為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2)教學滿意度,自擬教學滿意度調查表(包括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由護理人員進行評估,共100分,分值越高越好。
1.4統計學處理以SPSS25.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教學成績研究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專科技能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教學滿意度研究組教學滿意度(94.02±5.11)分高于對照組(87.18±4.91)分(P<0.05)。
3討論
關鍵詞:解剖學 外科護理學 教學方法 知識模塊
隨著醫學模式和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對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對高校護理教育提出了挑戰。在有限的學習階段怎樣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護理人才?為此,筆者在近5年的《外科護理學》教學中,將外科護理學知識與解剖學知識整合成知識模塊進行講授,現將自己的教學體會淺析如下:
1.相關解剖學知識模塊的強化
《人體正常解剖學》是在第一學期講授,而《外科護理學》是在第七學期講授,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解剖學知識已經生疏。根據學生已有的、教學內容所涉及解剖學知識的多少設計一個教學框架,即“已知的基礎解剖學知識(學生復習)-疾病相關的解剖學知識(整合后交學生預習)-解剖學知識的應用(課堂教授)”。同時也對每節課的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即解剖學知識的應用只講授3~5分鐘,剩余的時間講授《外科護理學》的基礎知識。
2.將外科護理學知識和解剖學知識整合成知識模塊
2.1 臨床表現與解剖學結構、功能特征整合成的知識模塊。巧妙地設計解剖學知識與外科疾病臨床表現的轉化點,提高知識的轉化率,即知識-能力,以癥狀推導病機來培養學生逆向思維。例如講門靜脈高壓癥護理一章,運用解剖知識分析“嘔血”“便血”“腹水”“臍周靜脈曲張”“脾腫大”等癥狀產生機理,鞏固和加深了門靜脈的組成及與腔靜脈交通的知識。
2.2 護理體檢與腹部體表標志整合成的知識模塊。外科患者的一些陽性體征要靠體格檢查方能獲得,根據人體體表的標志,可以準確地描述患者癥狀和體征的部位。例如:闌尾點(麥氏點)位于臍至右髂前上棘的連線中外1/3交界處,麥氏點壓痛是急性闌尾炎的重要體征,亦可隨闌尾位置變異而改變,但始終表現為一個固定位置的壓痛[1]。再如:膽囊的觸診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緣與肋弓交界處(即膽囊點),將拇指置于此點,囑患者緩慢深吸氣,使肝臟下移,若患者因拇指觸及腫大的膽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氣,稱為Murphy征陽性[2],是膽囊病變的典型體征。
2.3 護理診斷、護理措施與解剖學組織結構特點整合成的知識模塊。護理程序是整體護理工作的核心構架,護理診斷是護理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應用護理診斷是搞好整體護理、提高護理質量的基礎。將護理診斷和解剖學知識融為一體,既鎖定了護理診斷的分類又明確了相關因素,進而使護理措施的制定也更有針對性。例如:外科術后需長期臥床的患者,預防褥瘡的發生是一項重要的護理內容,把人體淺表組織的結構特點和護理診斷及皮膚護理整合成一個知識模塊,提出護理診斷為“皮膚完整性受損:與長期臥床,骶尾部供血不足,營養不良有關”,根據相關因素制定具體的護理措施:協助患者翻身,每2小時一次;指導病人正確的翻身方法;在骨突處置小墊,以防局部受壓;每天用紅花乙醇按摩骶尾部,預防褥瘡的發生;給予充足的營養。
2.4 手術前、后的護理措施與解剖學結構、功能改變整合成的知識模塊。外科患者手術后,局部的解剖學關系和生理功能發生了變化,術前、術后的護理診斷也會發生相應改變,而護理重點必須隨之轉移。例如:乳房癌患者,術前主要的護理措施是常規護理、皮膚準備、心理護理(目的是減輕或消除患者對癌癥恐懼的心理壓力)等;而術后主要的護理措施是疼痛護理、心理護理(目的是減輕或消除患者因軀體形象發生了變化而產生的心理壓力)、患側上肢的功能鍛煉(解剖學知識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依據)等。
2.5 外科護理技能操作與解剖學結構特征整合成的知識模塊。把常用的外科護理技術操作與解剖學知識整合成知識模塊,在講授外科護理技術的同時導入該知識點與解剖知識的聯系。例如:把從鼻腔到胃所經過各個器官的解剖學特征和鼻飼術整合成一個知識模塊等,以知識模塊為單位講授鼻飼術,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真正做到清楚的、有目的操作,避免或減少因臨床護理技術操作不當所帶來的護患糾紛[3]。再如:將解剖學方位術語上下應用于外科護理實際操作,遵循從上到下的原則,就不會漏掉細節[4]。
3.注重與護士職業資格考試相聯系的解剖學知識
《外科護理學》是護士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解剖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完成《外科護理學》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又要與國家《護士資格考試大綱》中涉及的解剖學內容相聯,為學生能順利取得護士職業資格證書打好基礎,增強就業的競爭力。
4.小結
以知識模塊的形式講授《外科護理學》,首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清晰地顯示了外科護理學與解剖學知識的密切聯系,增強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造就適應2l世紀需要的合格的護理人才。其次,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外科護理學的基礎知識和扎實的解剖學知識,還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教學基本功,有利于督促教師付出更大的努力來提高自身的能力及知識水平,緊跟當今護理教育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曹偉新.外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51
[2] 曹偉新.外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10
我國自1995年起實行護士執業許可證制度,規定了只有取得護士執業資格并經過護士執業注冊后,才能成為法律意義上的護士。全國護士職業資格考試的進行,是我國護理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對于加強護士管理,提高護理質量,保障醫療和護理工作安全,促進我國護理與國際接軌,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護士執業考試還可對護理教育的教學質量進行檢驗、反饋[2],護理教育者可從中尋找教學重點,啟發教學及命題思路。2011年國家對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進行了較大的變革,極大地增加了高職高專學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難度。改革后考試形式出現了立體整合,考試科目分為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兩個科目,每個科目約135題,考試內容主要按照各個系統進行編寫,并增加了《精神障礙病人的護理》、《中醫基礎知識》、《護理法規與護理管理》等科目,以常見疾病為背景、運用所學護理知識完成某一特定的護理任務是改革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考核的一個方向。該研究對改革后的2011―2013年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卷外科護理學試題題量比、外科護理學各章試題在各年度分布比重、試題題型分布、試題認知層次比例分布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探討外科護理學在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的重要性及教學重點章節和重點內容、現行護理高職高專外科護理學教學大綱是否適應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認知層次分量是否合理。
1 外科護理學試題題量比分析
改革后年全國護士執業考試內容主要包括與護理工作緊密相關的醫學基礎知識、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與護理工作有關的社會醫學、人文知識,考試涉及的各類常見疾病按照系統包含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系統疾病,通過對2011―2013年改革后的全國護士執業考試卷進行分析,外科護理學相關疾病占每年考題總數平均值約為29.2%(見表1)。
2 外科護理學各系統相關試題在各年度分布比重分析
與全國護士職業資格考試大綱相對應,各個系統中外科護理學試題較多的系統有腫瘤、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肌肉骨骼系統、呼吸系統、損傷中毒、泌尿生殖系統相關疾病,出題較少或無題的系統有循環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血液及免疫系統、內分泌及營養代謝系統等相關疾病(見表2)。上述各系統所涉及考題與現行高職高專外科護理學相對應,采用蔣紅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護理高職高專《外科護理學》教材為藍本分析得出:出題較多的章節有神經外科疾病(包括顱內壓增高及顱腦損傷)、腹部疾病(包括腹部損傷、胃十二指腸疾病、膽道及胰腺疾病等)、胸部疾病(包括乳腺癌及胸部損傷、肺癌等)、骨科骨與關節疾病(包括四肢骨折、腰椎間盤突出、脊柱骨折脊髓損傷等)、泌尿系統疾病(包括泌尿系統結石、良性前列腺增生及泌尿系統腫瘤等)、外科感染及損傷(包括破傷風及燒傷等),每年分別占外科護理學總題量的比重大;出題較少或無題的章節有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外科休克、麻醉、手術前后及手術室工作、營養支持、頸部疾病、腎上腺疾病、周圍血管疾病、骨科患者一般護理及疼痛護理等相關章節。
3 外科護理學相關試題題型分布情況分析
改革后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分兩個單元進行: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每個單元題量約為135題,全部為選擇題,題型有A1(單項選擇題),A2(病歷摘要題),A3(病例組型題),A4(病例串型題)型題。A1型為記憶層次,A2型部分試題為理解層次,A2型部分試題、A3、A4型題為綜合應用層次。考試覆蓋面廣,評分客觀準確,各認知領域的知識點均能得到有效的考核。從表3、表4可得出外科護理學認知層次比例分布平均為:記憶性試題6.8%,理解性及綜合應用性試題93.2%,綜合應用性試題題量所占比重大并逐年增加,而記憶性試題則逐年減少。
4 討論
1)外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
其最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為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及用人單位招聘考核通過率。根據我校現行高職高專護理教學計劃,外科護理學授課學時數約占護理專業主干課程總學時數的22.5%,而執業護士考試試卷中涉及外科護理學知識的考題數平均值約達29.2%,這既體現了外科護理學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的重要性,又體現出現行護理高職高專教學計劃外科護理學課時數偏少。
2)執業護士考試大綱是考試命題及考生應考復習的總綱,考試大綱應與教學大綱相符。自2000年以后,中國高等護理教育迅速發展,護理高職高專類教育因其貼近市場需求越發普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是否與現行高職高專護理教學大綱相符值得探討。通過對改革后的連續3年執業護士考試中與外科護理學有關試題內容分析,表明現行高職高專外科護理學教學大綱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基本相符,前者根據教育目標規定教學任務、課程目的和內容并以此為依據授課,后者則根據臨床需要檢驗考生知識、技能和能力,判斷是否達到中國注冊護士的水平,用于指導命題和考生復習備考,兩者互相關聯、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