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專業和護理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08-068-1
專業價值是指專業團體所認同的特質[1],是護生必備的職業素養(美國的護理教育標準是:普通基礎、專業價值觀、核心能力、核心知識、角色發展)。健康模式的轉變對護理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出要求,培養具有健康人格和職業素養,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夠不斷學習完善和發展的人才[2],以適應現代護理模式,實施整體護理。這就要求教師應具備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的教學方法。
1專業價值便于在護理專業課貫穿
護理專業課教學中便于貫穿專業價值觀,培養學生專業價值觀的形成和應用。護理專業課講授具體疾病護理,可以視為“某病病人的護理”。通過講解護理評估時既可了解認識該疾病患者病人的價值觀和嗜好(有效溝通是認識了解患者價值觀的關鍵的第一步)。
2如何在專業課教學中貫穿
2.1在教學目標中陳述:教學目標使教學對象(學生)通過教師教學行為(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所以專業價值的形成和培養不但在教學目標中描述,而且應使用可測量,可評價的行為動詞來陳述。如常用“準許、理解、寬容、包容、接納、尊重、保護、引導、澄清”。如中專版“婦產科護理學”,中“第三章;第一節―影響分娩的因素”,在教學目標針對態度目標(專業價值),教師貫于陳述:“具有博大的愛心,陪伴產婦順利分娩”句子結構,內容都沒有錯誤。但“愛心、耐心、關心”是通過專業行為詮釋出來的,因此在專業價值觀目標陳述時使用,無法測量和評價。
2.2在教學內容和活動中體現:在教學目標中規范陳述后,不能停留在書面上,應結合正在講解的疾病、見習的病例、模擬實踐等教學中有效貫穿和體現,陳述準確不僅可以便于貫穿,而且提高教學效果。同上例如:分娩是一個正常生理過程,產婦因陣陣宮縮而疼痛,表出,甚至叫喊,這時如果你不能“準許、包容、接納病人”而采取另外一種態度。“有醫生、護士在,喊什么,吵死了”病人更加緊張恐懼。在這種情況下,既是產力、產道、胎兒三個因素正常,同樣會影響到產婦的正常分娩。這樣既貫穿了專業價值,又把精神心理因素影響正常分娩與產力、產道、胎兒同等地位(平行)講解清楚了,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2.3與病人價值觀存在差異:個人價值觀形成受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影響。新疆是多民族地區,各民族之間因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不同存在差異,貫穿時強調與交談有密切關系的文化背景的問題,以體現理解對他人文化信念、觀點的專業價值觀。
2.4個人價值與專業價值觀決策[1]:護士在護理一些特殊病人時,如某吸毒者因毒癮發作,無法得到注射而自殘小指。面對這樣的病人,護士看到他疼痛難忍,的確很同情。注射止痛針,不是一針兩針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引起毒癮,雖然一再強調已戒毒,但又不相信病人。這說明了護士的價值觀與專業價值觀發生了沖突。這種情況常在特殊病人,如艾滋病病人、精神病病人護理時遇到,貫穿時應融入,以體現公正和沒有歧視護理的專業價值觀。
3小結
護理專業教師應具備貫穿專業價值的教學能力。貫穿專業價值于教學中,教師應首先具備《護理倫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我校護理專業課教師大多是來自高等醫學院的醫療專業畢業生,在醫療專業課程設置中沒有設置《護理倫理學》,所以缺乏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貫穿于教學的能力。通過繼續教育不斷的來彌補和提高。
總之,素質教育既是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當今社會賦予老師的重任,實施素質教育的根基在課堂,關鍵在教師,如果所有老師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就一定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評價
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功能的拓展以及素質教育的推廣,核心能力在護理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提高護士的核心能力必須從護理專業學生著手[1]。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了護理碩士專業學位,隨著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如何對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進行有效培養和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對國內外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為我國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養以及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依據。
1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相關知識
1.1護理碩士專業學位
(masterofnursingspecial-ist,MNS)碩士研究生教育分為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科學學位側重于理論和學術研究;專業學位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為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一種學位類型[2]。1924年美國設置護理碩士研究生,包括護理科學碩士(masterofscienceinnursing,MSN)和護理碩士(masterofnursing,MN);1992年我國開始了護理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2008年北京大學護理學院、復旦大學護理學院率先開始了臨床型護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3];201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護理碩士專業學位;2011年我國護理學升級為一級學科。MNS作為專業學位的一種,以強調實踐能力為主,注重臨床思維和技能的訓練,具有實踐性、職業性和綜合性3個基本屬性[4-5]。
1.2核心能力
能力又稱為勝任力,分為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6]。核心能力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中首先提出并應用于企業管理,指一個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的學識,它來自多種知識和技能的綜合[7],本身具有綜合性、獨特性、價值性、可評價性、動態性、長期性等特征[8]。核心能力在不同專業領域有不同的詮釋。核心能力于2000年在我國護理領域首次提出,2003年在教育部頒發的相關指南中正式提出[9]。綦盛楠等[10]將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定義為護理碩士研究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態度、知識、技能以及人際交往等的能力綜合。譚靜等[11]將MNS的核心能力定義為在護理研究生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漸積累并形成的知識、技能和個人特質的綜合體,是護理教育者應著重培養的、學生將來從事高級護理實踐活動、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所必須擁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
2國外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現狀
2.1培養目標
在美國,學生本科畢業后一般工作約2年~3年后,根據臨床發展和愛好選擇專業化碩士課程,課程內容與本科課程不重復[12]。其專業型研究生旨在培養具有各專科臨床護理實踐專長的高級實踐護士(advancedpracticenurse,APN)[13],畢業后可成為護理專家、擔任臨床護理指導,保證和監督臨床護理質量、評價護理措施、擔任護理教師[12]。APN包括高級全科護士(nursepractitioners,NP)、臨床護理專家(clinicalnursespecialist,CNS)、高級助產護士(certi-fiednursemidwives,CNM)、高級麻醉護士(certifiednurseanesthetist,CNA)、高級個案管理護士(ad-vancedpracticenursecasemanager,APNCM)等專門人才[14],其中CNS是發展最快、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類[15]。
2.2課程設置
美國護理研究生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其課程設置的范疇和主要內容有所不同,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發展方向上緊密結合,形成概念化模型,課程分為碩士學位核心課程、高級護理實踐核心課程、專科課程3大模塊,學制一般1.5年~2年[16]。英國與澳大利亞的課程設置相似,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研修科目,主要包括核心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涉及循證醫學和健康照護研究等[3,17]。日本的護理碩士教育以研究能力培養為主,課程屬于學年學分制,學制2年,課程包括專業課程、共同科目以及其他專業研究領域課程[18]。總的來說,國外護理碩士教育方式靈活、實用,課程設置強調護理專業特色。
2.3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
1999年,美國護理學院協會(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AACN)就已經提出APN必須具備6種核心能力:滿足臨床護理實踐所需要的能力、建立和維護專業關系的能力、承擔教育/輔導任務所需能力、促進專業發展的能力、管理與協調醫療健康服務機構的能力、監督及保證專業服務質量的能力[19]。Hamric等[20]于2005年提出APN應具備直接提供臨床護理能力、領導與管理能力、倫理決策能力、專家指導能力、臨床科研能力、提供咨詢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能力7種核心能力。英國護理碩士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專科護理能力、科研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領導管理和團隊合作能力[21]。加拿大主要培養學生的高級實踐技能、分析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領導與管理能力[22]。
3國內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現狀
3.1培養目標
2010年國務院明確MNS的總體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具有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解決本學科領域內的常見護理問題,并具有較強的研究和教學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專科型護理專門人才[2]。
3.2課程設置
現試行的MNS指導性培養方案中提出了MNS的課程設置,包括:①公共課(政治、外語等);②專業基礎課(病理生理學、醫學統計學等);③專業課(高級護理實踐能力培養);④學術活動[23]。而我國部分院校的課程直接套用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護理專業課程開設過少或者基本沒有,難以體現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24]。與國外課程相比,我國課程設置專業性不強、尚未形成自身特色。阮小麗等[25]針對護理研究生的各個核心能力提出了提高核心能力所需要開設的課程。綜上所述,護理研究生教育應該增設相關的臨床護理專科課程[13];課程設置應體現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核心能力為指引的教育原則[26]。
3.3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我國學者大多是在文獻回顧和專家討論基礎上采用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對各指標進行篩選,經過兩輪咨詢后建立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譚靜等[11]建立了6項一級維度23項二級條目;陳語等[27]建立了8個一級指標,24個二級指標。孫寧等[28]建立了7個一級指標、26個二級指標的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標體系,所含的能力維度基本一致。另外,劉冬玲等[29]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構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3.4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
綜合國內學者研究[1,11,28,30],護理臨床實踐能力所占權重較高,是研究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所占權重僅次于臨床實踐能力,其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臨床護理服務的質量,并與溝通協作、專業發展能力被視為研究生應具備的能力;而護理教育、護理科研、護理管理能力所占權重較低,是應努力去培養的核心能力。
3.5影響因素
綜合國內報道,對護理專業的態度、是否參加護理報告會和研討、導師的指導時間和力度、婚姻狀況、入學成績和學校性質[31]以及醫院與學校培養脫節、專科方向不明確和交叉學科邊緣不明確[3]是影響護理專業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因素。
4啟示
“培養什么樣的護理人才”以及“如何培養護理人才”已經成為當前必須研究和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一方面,借鑒國外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培養模式,開展我國研究生核心能力培訓課程并規范教材;另一方面,借鑒國外的相關研究,確立核心能力標準的量化評價指標以及評價體系等,建立科學規范的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參考文獻:
[1]薛美琴,曹潔,張玲娟,等.我國護理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6):45-48.
[2]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學信息網.碩士專業學位全解讀[EB/OL].[2012-04-25].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
[3]楊巾夏,陳翠萍.國內外護理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現狀與進展[J].上海護理,2014,14(6):71-75.
[4]蘇博,劉鑒汶.高等醫學教育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226-240.
[5]鄒碧金,陳子辰.我國專業學位的產生與發展:兼論專業學位的基本屬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5):49-52.
[6]趙戎蓉,吳瑛.護士核心勝任力界定工具的編制和評價研究核心能力[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6):485-488.
[7]王輝,閆德平.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J].商場現代化,2006(6):68.
[8]沈若玲,朱海利,任小紅,等.國內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5):545-547.
[9]沈寧.護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10]綦盛楠,于蘭貞.護理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4):40-42.
[11]譚靜,朱京慈.構建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標體系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11C):3196-3199.
1 分析男生在學習中的心理
1.1 男生學習的環境不利于激發奮進 由于護理專業的大部分學員均為女生,在我校2007護理5班學生總數為37人,男生2人,2008英語強化班學生總數28人,男生1人。基于這種環境大大降低了男生的學習動力。
1.2 學習內容上有些男生產生回避心理 我校2006、2007、2008屆學生中,男生均在學習給女患者導尿內容時,不參加學習,他們認為當著女生的面學習女性生殖器官的護理不好意思,感到沒面子,所以采取回避的態度。
1.3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
由于許多年來護士一直為女性,男生在選擇專業時大部分有家長安排或其他原因,而非自愿,所以自身沒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不熱愛護理專業,即而談不上學習的興趣,產生厭學心理。
2 端正男生在護理學習中的態度
2.1 對男生進行思想教育,改變其對護理專業的看法,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2.1.1 讓男生了解男護士的發展歷史 在國外,1994年全美180萬注冊護士中男性占4%~5.7%[1],相當20名護士中就有一名是男性。2002年英國男護士占比例10.2%[2]。在我國,1977年開始招收男生,男護士的隊伍逐漸擴大。可見男護士的前景尤為樂觀。
2.1.2 男護士的出現是臨床發展的需要
趙明珠等[3]對瑞金醫院患者的調查中發現,男性患者中81.25%表示可以接受,認為同性之間的溝通更為方便,有利于心理健康,被調查的女性患者中64.4%表示可以接受。目前醫院的手術室、骨科、急診心電監護室、重癥監護室中98%的患者愿意接受男護士的護理。
2.1.3 男護士在臨床工作中的優勢 在生理方面,男護士精力充沛,耐力持久,體格強壯,比女護士更加適合在急診室、手術室和精神科等部門工作。在心理方面,男護士膽大心細,心理溝通能力和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比女性護士更能勝任現場搶救儀器操作和重癥護理方面的操作[4]。
2.2 改進男生的學習環境 基于男生數在所在班級比例少的現狀,所以建議改變班級中男女生的比例,男生數盡量接近女生數,如在校生男生數量少,可將其安排在同一班級共同與女生學習。
2.3 在學習內容上、方法上改變男生的學習態度 如在學習女性生殖器官的護理中,盡量將男生安排為一實驗小組或增多實驗小組中男生的數量。
基于以上幾點,應當會改變在護理專業中男生的學習態度,使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學習護理專業知識,為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 Boughn S.Why do men choose nursing.Nursing and Health care,1994,15(8):406-411.
[2] Marsh.More men than over word as hospital nurse.Daily mail, 2002,(10):5-6.
關鍵詞:護理學 研究生 臨床能力考核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a)-0234-02
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了護理學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這是我國護理學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使護理學研究生教育由過去的培養重科研、輕臨床的學術型人才向直接服務于臨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轉變。但由于時間過短,目前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能力考核評估體系和量分標準,各院校只能各自為政,邊實踐邊探索[1]。因此,構建符合護理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客觀、科學的臨床能力考核評價體系對實現培養目標和提高護理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我校作為浙江省第一個護理學碩士專業學位點,對此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現報告如下。
1 考核對象
湖州師范學院護理學院2012級護理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13名,年齡22~32歲,其中4名在入學前有兩年或以上醫院工作經歷,其余9名為應屆生。臨床實習時間為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
本次臨床能力考核為中期考核,集中安排在第四學期初進行,此時學生已經進入臨床一年,完成了8個月的基本護理實踐能力訓練和4個月的醫療實踐,即將開始專科護理實踐能力訓練。
2 考核的組織實施
2.1 建立組織管理機構
為保證考核質量,我校成立了由分管院領導、校內及附屬醫院專家組成的“護理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考核委員會”,負責制定評價指標和考核方案,組織、設計、實施研究生臨床能力考核。
2.2 細化培養方案
在《湖州師范學院護理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制定了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實施細則,規定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在醫院實習的2年時間內,輪轉不同科室,分別進行基本護理實踐能力、醫療實踐、專科護理實踐能力訓練,并要求在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科室輪轉時間不得少于12個月,并于第四學期初組織臨床能力中期考核。
3 考核方法
3.1 考核內容與工具
參照復旦大學[2]和南方醫科大學[3]對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安徽醫科大學[4]和第三軍醫大學[5]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能力評價框架和指標,我校中期考核主要通過整體護理查房綜合考察學生的護理基本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考核滿分為100分,其中護理基本技能40分,臨床思維能力60分。具體內容和分數構成見表1所示。
3.2 考核方法和程序
考前3天考核委員會成員集中培訓,就考核方式、考核內容、評分標準等達成共識。考核當天,專家赴實習醫院現場考核,每場考核有5名專家參與評分,設考核組長1名。病例由專家在學生實習醫院臨時抽取,臨考前10 min考核組長告知學生本次考核的病例、考核目的和方法;學生利用10 min時間做好相關準備,并與患者溝通取得合作;考核以整體護理查房作為基本框架,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簡要病史進一步收集資料、護理評估、病例分析、制定護理措施、開展健康宣教,完成一項由考核組長指定的適合該患者的護理操作;最后回答相關問題。每位學生考核時間為2 h。
4 考核結果
本次中期考核,13名學生平均成績為82.60±6.34,各項目得分如下:護理評估11.87±1.28;基本操作22.13±1.32;病史采集8.09±1.01;病例分析及護理措施31.06±2.83;護患溝通9.45±0.81。經標準化處理后,得分由高到低順序依次為護患溝通、基本操作、病史采集、護理評估、病例分析及護理措施,且除基本操作外,其余3項標準化平均分與護患溝通平均分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5 討論
5.1 臨床能力考核評價反映的問題
中期考核各項目得分存在較大差異,護患溝通得分最高,病例分析及護理措施得分最低。所有學生在查房過程中溝通解釋到位,處處體現對患者的關心和尊重,可能與目前醫患關系較為緊張、患者及家屬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形勢下醫護人員自我保護意識也逐步提高的氛圍有關。而病例分析與護理措施是綜合考察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不僅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正確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該項目得分在學生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入學前有工作經歷的學生得分明顯高于應屆生,表明臨床綜合思維能力需要長時間的臨床實踐才能逐步積累和提高。
5.2 對提高研究生臨床能力的思考
5.2.1 改革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制度
根據《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熱愛護理專業,具有一定臨床科研能力,能直接參與臨床護理實踐的高層次、應用型、專科型護理人才[6]。這就意味著學生畢業后將主要從事臨床專科護理工作。現行招生制度規定: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對象一般為學士學位獲得者或具有同等學力,并已通過注冊護士資格考試者,而對于是否具有臨床工作經歷沒有規定。恰恰目前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大部分是應屆本科畢業生,這些學生除了本科階段的臨床見習和實習外,對專科的認識基本停留在書本概念上,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7],甚至某些學校為了追求考研上線率讓學生放棄實習為考研做準備。這些學生入學后要花大量時間進行基本操作訓練,同時因為缺乏臨床經驗使他們在專業學位的學習中難以理論聯系實踐,尤其是臨床思維能力的提高較為困難。對于在入學前就有工作經歷的學生而言,已積累的臨床經驗在專業學位的學習中不斷得到升華,同時用專科知識指導臨床實踐,必將事半功倍,這在我們的中期考核中也得以證實。另一方面,隨著護理本科教育的普及,能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在職護士越來越多。因此,建議招生制度規定報考護理專業學位者應具有兩年或以上工作經歷。
5.2.2 建立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標準
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目前國家對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只有原則性和指導性的要求,沒有形成統一、規范、具體的專業標準和要求,各個培養院校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也參差不齊。為確保培養質量,國家應制訂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標準,尤其是應盡快建立作為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能力培養核心的臨床能力標準,以便對正處于摸索階段的培養院校起到定向和指導作用。
5.2.3 健全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評價體系考核是保障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是風向標;完善的考核機制可以為導師和學生提供如何培養臨床能力的指引,調動培養對象努力達標的主動性[2]。研究生培養單位應該在《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框架下,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建立和健全研究生臨床能力評價體系,如科室輪轉業績考核、中期考核、畢業考核等,每次考核都必須有特定的指標和要求,任務難度也應循序漸進,學生只有通過考核,才能進入下一培養環節。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研究生在每一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才能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夏歐東,何沐蓉,陳愛華,等.構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評價考核體系的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6):44-47.
[2] 劉哲軍,胡雁,蘇穎,等.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考核探討[J].中華護理教育,2012,9(8):254-356.
[3] 陳媛,李亞潔,高云,等.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考評指標體系的初步構建[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3):54-57.
[4] 劉瑛.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能力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3):216-218.
[5] 秦永杰,趙坤,王云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2,29(3):1644-166.
>>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高職護理專業的學院與醫院雙贏策略 PBL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應用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探討 高職物流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高職汽車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高職國貿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研究 高職焊接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高職電子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研究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高職護生的管理體會 高職教育酒店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關于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職業能力培養探索 高職自動化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試論高職鐵道通信專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汽車整形技術專業中的實踐探索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 國際經驗對高職保險專業“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培養模式的啟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高職護理專業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體會 高職護理專業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體會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模式,學生實踐與課堂學習穿行。這種教育模式既是國際上的普遍規律,又是中國的職業教育特色;既是中國歷史的產物,又是當今職業教育的亮點。這種教育模式可使學生與職業崗位近距離接觸,使之在真實的職業環境熏陶下更加自覺、主動地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從而達到學以致用,使職業能力符合行業崗位需求的目的。本文介紹我校將工學結合模式運用于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實踐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高職教育 工學結合 護理人才 培養模式
1 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前提
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1]。為適應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需求,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護理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護士總量不足、護理隊伍學歷層次偏低、專業方向單一的狀況,盡快實現護理隊伍從中專向大專為主的轉變,迫切需要大力發展高等護理教育,加快技能型緊缺護理人才的培養步伐[2]。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校也積極加入到護理教育改革的行列中。
2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實施
2.1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2.1.1 打造“雙師”型專業課教師隊伍 教師的素質是影響護生培養質量的主要因素,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條件;對臨床教師進行培訓,幫助其領會課程標準,掌握教學環節,把握教學過程,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支持教師考取“執業護士資格證”和“執業醫師資格證”、學校教學與附屬醫院臨床工作定期輪崗、定期到醫院見習調研、選送中青年教師到國內著名醫院進修提高教師臨床實踐能力[2];對臨床教師明確職責和要求,建立教學管理制度,并定期進行教學培訓和召開經驗交流會來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
2.1.2 打造高水平的臨床帶教隊伍 醫院要求帶教教師必須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護師以上職稱、醫德高尚、有帶教能力的護理人員擔任。在整個帶教過程中堅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則,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同時,不放松對學生的監督、指導。臨床帶教工作具有一定的責任,對帶教老師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教學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要求很高,所以,帶教教師必須熱愛護理專業及教育事業,愿意從事帶教工作及較強的教學意識和帶教責任感;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及較高的護理理論水平和相關知識,業務技術過硬,臨床實踐豐富;我們體會到臨床教師的持續培訓的重要,故加大培訓力度,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教學展示、教學比賽、經驗交流等形式,不斷提高帶教教師教學水平,適應臨床教學的需要。
2.2 實行教學改革,強化實踐環節 實驗實訓條件是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在校內實驗實訓室建設上根據辦學規模增加投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各護理實訓室應盡可能與醫院現實情況相貼近,建設模擬病房、模擬手術室等模擬實訓室,以保證每名學生都有足夠的動手機會為指標。改革實驗室管理機制,對一些學生可以自主進行學習訓練的實驗實訓室如解剖實驗室、護理實訓室等,課余時間可向學生開放,對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效果明顯。
2.3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2.3.1 教學方法與手段
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針對不同內容、不同的難易程度,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例如:以技能操作為主的課程,如《護理基本技術》,多在校內仿真實訓基地上課,等于把真實的臨床工作情景搬到課堂上來,為課堂教學提供了高仿真效果;《內科護理學》、《外科護學》等臨床課程,充分利用附屬醫院的資源優勢,每講完一個病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到醫院針對性地選取病材,帶學生實地進行床邊教學[3]。
2.3.2 見習實施方法 護生入學開始分組安排到附屬醫院各個病區見習,體會真實的護理操作環境。實踐方式是每個帶教教師帶教3~5名護生,帶教教師都是經過培訓,按照護理教學要求進行實踐教學,從護生進入醫院第一天開始熟悉醫院環境,從儀容儀表到禮節禮貌,從無菌觀念到管理病區的衛生,從關心患者到與患者和諧溝通,帶教教師言行影響著學生,護生帶著對無菌操作和醫院環境的初步印象回到教室上課,護理基礎理論和護理技能操掌握快。為保持教學的連續性,《基礎護理》課程學完的學生再次分組進入醫院,由臨床教師帶教,可以參與護理工作,教師放手不放眼,利用我附屬醫院身處大學城的優勢,每年有約1萬人的體檢任務,學生參與到測血壓,測身高,測視力,做心電圖等工作中,護生在見習實踐中體會到了掌握技能后成就感,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3.3 學生管理 完善制度、規范管理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建立健全一整套學生管理制度并落實到位。每周對學生進行法律法規教育,其明白在取得護士執業資格前,不具備獨立工作的權力,不可擅自處理病人、操作醫療器械等;要重視護理文書的正規書寫,保證其及時、準確、真實、完整,并應維護病人的權力,尊重病人的隱私,維護自己和醫院的合法權利。任命見習隊長、副隊長,負責見習學生組織協調及護生管理工作,隨時督促檢查護生的行為規范和考勤情況,并隨時了解護生的見習情況,根據見習中遇到的問題隨時調整見習安排,以保證各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3 總結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踐行了校院合作的職業教育理念,將護理理論教學與護理臨床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將一部分時間用于學習,一部分時間參與臨床實踐,邊學習邊工作,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真正體現了“學中做,做中學”,是一種值得借鑒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對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實用型護理人才,是一種有效的培養途徑。
(注:此論文為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論文,課題編號為2012GJJG286)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高第16號令.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