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于職業教育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市場導向;素質本位;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3-023-01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政治、經濟、科技、勞務市場發展,競爭的必然結果。
一、職業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走訪、實地考察、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當前職業教育課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1、課程結構不合理
主要表現在:一是在一個學科專業中,所開設的各門課程存在結構不合理問題,表現為課程門類不全,新的需要的課程開設不出來,而舊的不需要的課程又刪除不掉;課程門類之間在結構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開設過多,有的開設過少。二是各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缺乏聯系性;三是課程門類繁瑣過多,內容交叉,課程設置缺乏宏觀、統籌及整體優化。
2、課程內容陳舊,跟不上形勢
這里主要指各門專業課程所講述內容是陳舊落后的,課程設置基本沿襲傳統的模式,仍以學科的形式來組織教學。
3、課程缺乏實用性,對就業不利
職業教育學校中開設的許多課程缺乏實用性,仍停留在知識傳授階段,知識、技術等都是過時的,跟不上需求,缺乏實際應用性。授課內容與職業、就業聯系不緊密,真正走上工作崗位,用不上。
4、課程思想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表現如下:課程內容的選定沒有吸收學生參與,沒有照顧其需求和特點;課程內容的顯現方式單一,不符合學生的個性化要求;課程的進度、難易度等不合乎學生的特點;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忽略學生的接受能力等。
5、課程呈現方式呆板,學生不感興趣
主要表現為形式單一、不生動活潑,缺乏新穎性;教學方式陳舊、枯燥,單純是教師口授,學生聽講,記筆記,現代教學手段運用不夠,教學枯燥乏味。
6、課程內容缺乏范例性,聯系生活不夠
學生學的是死知識,不能用,不能舉一反三。
7、課程中實踐環節不合理
一是在課程中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一些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缺乏特色,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二是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中,講的知識過多,而操作、練習和實驗較少,尤其是生產中應用技術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操作、練習和實驗安排少。
8、課程內容缺乏遷移性
所謂遷移性是指一門課的內容在原理與方法特別是思維方法方面,對于另一門課的內容有聯系性、轉換性和促進性。課程內容缺乏遷移性既顯示出課程內容的陳舊和封閉,也顯示出教學方式方法的落后。
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隨著職業教育結構不斷深入的改革,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職業性、應用性、技術性人才的要求,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本文綜合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的基本思路、特點和趨勢,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以下一些思路和看法:
1、以市場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主要表現在:一是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門類和招生數量既要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和發展趨勢,又要適應人才市場和職業市場的變化[2]。二是提高職業教育畢業生具有適應就業市場變化的素質。這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具有靈活的課程結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主動適應就業市場的供求變化,確保畢業生具有適應就業市場變化的能力。
2、以素質為本位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以素質為本位強調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在思路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使學生逐步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設置中,要做到在門類上使科學、技術課程與人文課程結合;在內容結構上使科學技術知識體系與人文價值體系相結合。
3、以學生為主體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主要強調以下幾點:第一,吸收學生參加課程改革的決策與設計,使課程改革隊伍由現在的用人代表(企事業)、培養人代表(教師)、管理者代表(行政部門)三結合變為四結合,即加上學生代表。學生代表要參與課程改革的決策過程和設計過程,在各個環節上都要聽取學生的意見。第二,在課程的編制與使用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聽取學生的意見,適應其需求和特點。第三,在課程的計劃與教學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以探究與實踐為主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探究是一種探索、研究、發現、創造的活動。這要求課程知識技能的體系以能引發學生探究活動的問題方式、方法和原理為主要構成,使學生找到問題為學習開始,以解決問題為學習過程,以產生更高水平的新問題為學習的小結。
實踐是一種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運用知識于實際,或從實際中發現、發展知識的活動。一般來說,職業教育課程內容應有一半至2/3的比重是實踐活動或實踐性活動。
5、以終身學習為主要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它要求在課程中更多地充實有關思維、知識形成、認知方法等內容,讓學生從中了解和掌握科學的方法,在課程呈現和表現的過程中,更多地增加學生自已探究,自己發現新知,使學生學會自己學習。
除此之外,關于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還要做如下努力:充分地認識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加強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理論研究;完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機制;創建新的課程體系,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注重學校實訓基地的建設,為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加強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建立學生頂崗實習機制;增強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等。
參考文獻: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教育體系
臺灣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是擁有21個附屬島嶼的地區,其經濟發展、科技、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都很高,社會經濟現代化指數達到了發達水平。臺灣職業教育發展成熟,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校園文化深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和日本企業文化影響,既重人本精神、又講究團結奉獻、各校師生均表現出了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文明禮儀[1]。先進的教育理念,為臺灣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我校作為天津市唯一一所高職醫學院校,承擔著為天津市及周邊省市提供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的重要任務。我校每年向社會輸出醫技人才2400余人,輸出方向涉及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及相關醫療企業。龐大的市場需求,對我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校自2011年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以來,學校對于后示范校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遠大的目標。通過研究發現,臺灣職業教育有以下特點:
1.“立交橋“式教育體系培養多層次人才[2]社會普遍存在著“重視高等教育,輕看職業教育”的落后思想,認為高職高專院校畢業后就是當藍領工人,日后想轉型也很困難,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在臺灣,高級職業院校的學生畢業后既可以找工作,也可以進入二年制專科、技術學院和普通高等學校繼續就讀深造。二年制專科和五年制專科畢業生可以進入技術學院讀兩年后取得本科學士學位[3]。臺灣還規定了獲得執業證照的人員,在有一定年資的工作經驗后,還能取得相應的同等學歷資格[4],從而搭建了執業證照和學歷文憑之間的等值互換關系,有助于在社會上樹立“能力比學歷更重要”的觀念。
2.人才培養目標凸顯能力本位臺灣職業教育明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方向,提出二年制專科和五年制專科學校應該培養社會崗位需求大的生產一線操作人員,而技術類學院和科技大學主要培養一線管理人才和現場技術指導人員。通過宏觀界定不同類型院校的培養方向,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主要以實踐教學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實操水平,達到畢業即頂崗到要求,從而滿足生產一線工作人員夠用為度[5]。
3.完善師資隊伍的建設在臺灣,職業院校積極為教師提供各種培訓、進修的機會,提高他們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業績的重視,增強他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以提高教學績效。由于臺灣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必須與社會人才的需求方向保持高度一致。職業院校教師需要實時更新與自已學生相關行業、產業的發展動向,通過不定期的社會調研掌握專業發展趨勢。通過形象的教學導入,幫助學生加深對將來可能從事行業和相應知識的了解[6]。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是保證高質量教學的基石。臺灣職業院校會充分利用行業資源為教師提供進修機會,教師完全融入行業工作,學習行業操作技巧。通過實踐學習能夠有效結合自身教授的專業理論知識,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向學生立體化展示未來步入的行業,提高教學認識度。通過學習研究臺灣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得到了以下啟示:第一,完善人才培養思路,為社會培養人才,為行業輸送技師。對社會發展具備高度的靈敏度,能夠根據社會的快速發展、行業的集中需求,適時改變人才培養方式,提升學校人才輸出質量。適應社會、行業的發展。第二,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提升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繼續加大校外兼職教師占比。引進行業高端人才到校授課,聘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講座。提高師資隊伍培訓力度,選派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和管理干部到兄弟院校和行業企業進行學習培訓,提升我校教師的能力水平。
加強兩岸合作交流能夠切實提升我校辦學水平,為我校后示范校建設提供有力素材。合作途徑可以多種多樣:第一,促進兩岸交流,締結姊妹院校合作。在原有合作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范圍更廣、全方位、長效機制的合作組織。在兩岸職業教育理論以及相關教學方法的研究基礎上,擴大合作領域,形成兩岸多元化的高職教育合作組織。相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提高兩岸交流合作項目,推廣師生培養、培訓人才扶持計劃。第二,深入開展兩岸教育教學改革合作項目。兩岸教育文化和發展步伐有所不同,彼此間互有優勢。院校間的互動對教育學術交流與合作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在合作組織的領導下,兩岸院校可在如下五大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共同推動產學研合作;舉辦學術研討。兩岸高等職業教育受到歷史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各具特色與強項的教學理念,兩岸的教育合作與交流能夠促進兩岸文化認同。既豐富了我校的辦學模式又提升了我校人才培養質量,從而達到后示范校建設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永紅.臺灣職業教育體系與校園文化的特征及其啟示.岳陽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11月.
[2]張文海.臺灣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第二期.
[3]楊李娜.臺灣高等技職院校入學制度改革述評[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90.
[4]劉育鋒.構建職業教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互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7):46.
[5]來萍.臺灣職業教育鑒析.教育觀點,2011第4期.
關鍵詞:新時期;中職教育;班主任工作
中職教育學校班主任工作不僅關系著整個班級的管理現狀,而且還關系著教學質量,由此可見,中職教育學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職教育學校班主任必須重新認識班主任工作,為提高班主任工作質量挖掘具體措施。
一、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
對于職業院校來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從思想道德品質上教育學生對于現階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出于各種不同的原因,使得學生自私自利、拜金,而且很喜歡不勞而獲。學生在學校期間不好的思想還是有可能被改變的,如果進入社會,不好的思想將更加深入。因此,應根據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思想教育。
二、班主任要尊重每位學生
中職院校的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時期,并且絕大多數都存在思想偏激問題。他們不愿受人管,即使班主任給自己的關愛也不能適應,希望班主任別管自己。如果班主任比較愛嘮叨的話,那么這些學生就對班主任產生厭倦的心理。還有些學生得到班主任的關注之后,就向其他學生炫耀,導致其他學生不滿。基于上述這些現象,中職學校班主任必須注意工作方式,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尊重每位學生。
三、實時更新工作方法
與高等院校相比,中職生總體素質偏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也會出現新的變化,因此,班主任工作方法也需要實時更新。如當學生出現任何問題時,以前班主任都會把這個學生叫到自己的辦公室或者就在“案發地點”對這個學生進行指責,不管周圍圍著多少人,此時學生只能低頭,其實很多學生都是表面知錯了,其實他們還是不會改,同樣的錯誤日后還會犯。像這種解決學生問題的工作方法明顯效果不好,甚至更加嚴重,因此,班主任工作要實時更新工作方法。
四、加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就業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班主任必須加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中職學校和普通的高中有所不同,有專業的區分,而且絕大多數學生畢業之后會直接步入職場。因此,中職學生學好一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此時就需要班主任老師時刻地關注現在職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及時地讓學生了解最熱門的行業,還要讓學生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具體要求,使得學生能夠明白自己的現狀以及自己和用人單位的要求之間的距離,才能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五、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質
班主任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須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中職學校的班主任不僅要具有其所教專業的知識,而且其還需要管理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因為其工作不僅需要教學,而且還需要管理學生生活。
總而言之,中職學校班主任工作是一項不同于其他級別學校班主任的工作,其要求班主任要有強大的責任心、耐心,而且還要求其具有科學的管理班級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喜平.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如何提高應對危機事件的能力[J].文教資料,2009(7).
[2]朱慶東.論網絡環境下中職校班主任工作的對策[J].廣西教育,2011(15).
摘要: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完善,法律法規健全,實施的是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集團化辦學模式和以行動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一些成績也存在不足,應在借鑒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和“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注重健全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我國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加強校企間的互動合作和專兼職相結合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培養,以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建設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9.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2)04-0117-04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XIE Jing
(Deans Office, Nei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eijiang 641100,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collectivized schooling;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Dual System
Abstract: The perfe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Germany and its dual-system are efficient, which accelerates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promotes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resulting in the suc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dual system. Taking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as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laws,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glomeracy should be promoted,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近年來,國內對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與“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研究已有很多,但主要是對德國職業教育特點的描述。前不久,筆者有幸到德國愛科特教育集團學習,學習期間,還有幸到一些企業參觀,使筆者對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及特征、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管理運行體制等有了直觀的了解,對德國政府、企業、學校、協會以及學生在職業培訓體系中的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長期縈繞在腦中的疑惑由此得到了解決,并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和課程改革等產生了一些想法。
一、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
1.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實行12年制(幼兒園3年、小學4年、初中3年、高中2年)義務教育,其中將進行三次分流。而在高中畢業后的第三次分流時,學生可選擇進入5年制綜合大學、3~4年制專科大學或3年制職業學院。由于德國不存在我國的“普高熱”、“學歷熱”,所以有70%的學生會選擇進入職業學院學習。德國法律賦予職業教育證書與普通學歷證書同等的地位,且兩者呈“H”型互通,即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學生在入學兩年后,其生源可以互動,普通高中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可以轉入職業學校學習職業技能,而職業學校成績好的學生可以直接進入普通高中學習文化知識,為今后上大學做準備。
在德國,人們最看重的是“工作資格”,而絕大多數人就是通過職業教育來實現自己的工作夢想的,所以家長都樂意讓子女上職業學校。目前德國有2000多所雙元制職業學校,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明顯地獨立于普通教育體系,并與企業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機制。在這一教育合作體系中,企業承擔著首要責任,決定了職業學校的培訓方法與培訓內容。
2.完善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及保障
德國是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聯邦政府頒布了《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保障法》、各個職業的《職業培訓條例》,以及各協會制定的《考試條例》等法律法規。聯邦《職業教育保障法》規定,凡從業人員超過10人的企業,若其接受的培訓學員不到從業人員的7%,則必須交納“培訓稅”,凡提供的培訓人員超過7%且全部簽訂培訓合同的企業,則將得到相應的經費補償。行業協會是德國職業教育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機構,具有監督企業職業教育運行的職能。而德國聯邦的《職業教育法》確定了行會的地位,所有企業都是相應行會的成員,負責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證書發放以及企業培訓資格的認定。
3.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德國職業教育的突出特點,也是德國職業教育的精髓。雙元制的職業教育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存在企業和學校兩種培訓機構,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二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制定教學綱要和培訓條例。三是圍繞綜合素質培養設計了專業理論和技能實踐教學內容。四是企業實訓教師的任職資格條件是品格好(指未違犯職業教育法)、業務精(指通過雙元制職業培訓考試,有該職業實踐經驗),并通過相應考試(如技師考試)。因此,職業學校教師進門難、學歷和資歷要求都比較高,需要具有碩士學位證、實習證、職業教師資格證。五是兩種培訓身份,受訓者在學校的身份是學生,在企業的身份是學徒。六是要參加兩類考試,受訓者要參加職業技能考試和資格考試。七是要具有兩類證書,受訓者最后應獲得由行業協會頒布的世界認可的資格證書和由學校與企業聯合頒發的畢業證書。
4.集團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
從德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軌跡可以得知,其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具有獨特之處。從辦學目的來看,主要是為了集團內成員的人才培養和一些技術合作;從辦學特點來看,主要是以企業為主導,政府調控管理,多元主體聯盟;從辦學模式來看,主要有德國跨企業培訓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跨企業培訓中心是以政府、企業或社會中介組織為主體,以人才培養為目的組成的聯合機構。從20世紀80年代起,德國多個應用科技大學和高等職業院校紛紛建立了技術轉移中心或技術創新中心,這些中心通常依托學校實行企業化運作,為企業特別是為中小型企業服務〔1〕。
5.以行動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
筆者在德國愛科特教育集團學習期間,經歷了該集團企業經營模擬實訓課程的教學過程,對以行動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了全新的體驗。例如,讓學生分組進行市場調查以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企業經營理念;開展企業基礎經營模擬實訓,讓學生體驗在不同市場環境下如何正確制定企業發展戰略,以經營好自己的企業;列舉企業倒閉、企業股票上市等真實案例,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如何進行資本運營等等。此外,德國的職業教育機構為適應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和金融等專業學生的實習需要,還建立了近千家商務模擬公司,形成了一個模擬市場,實施仿真式的教學,讓學生得到和在現實工作崗位上一樣的訓練效果。在教學中,教師經常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采用“談話教學法”,與學生共同進行討論和分析問題,以啟發和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實現了師生的雙向互動。如愛科特教育集團在教學實踐中,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從能力本位出發,綜合運用多種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把職業學校的教學與具體的職業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突出了“能力目標、學生主體、任務驅動”三個基本要求,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使學生的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德國職業教育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
近10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建設中國特色高職教育打下了基礎。然而,由于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健全、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轉型、社會服務功能和校企合作等環節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影響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2〕。為改變該狀況,今后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健全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實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結構不完整、體系不健全,這導致了教育結構整體失衡。由于受傳統觀念、教育理念和教育行政制度等的影響,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不協調、職業教育向普通教育滲透比較困難、中職與高職教育銜接不緊密,這些成為制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穩健發展的重要原因〔3〕。
因此,要健全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就必須把終身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辦學宗旨,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互銜接,增強職業教育體系的銜接性和通融性,這是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必不可少的環節;同時,必須建立與我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政府為主導、市場需求為目標、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多元化辦學的現代職業教育體制,制定與教育體制、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運行機制等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還需加強執法監督,以改變單一的行政辦學模式,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正常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2.完善我國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法規,推動職業教育規范化發展
我國是從20世紀初開始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法律體系的,職業教育事業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和推動下得到了不斷發展。但是,我國的職業教育在立法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立法的完整性不夠,缺乏針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專門法規,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法定義務和責任不明確,政府在資金投入上責任不清等;現行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存在嚴重的滯后性,應該健全和完善。
要推動職業教育規范化發展,必須健全我國職業教育法律體系。應在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健全和完善現行《職業教育法》,使其內容更全面,更符合我國國情。如在職業資格鑒定方面、高等職業教育方面、雙師隊伍建設以及集團化辦學等方面的相關法規應盡快完善;應建立以《職業教育法》為核心、以地方和部門立法為補充的內容完整、層次分明、協調統一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實施的保障機制,以加大《職業教育法》的執行力度。
3.加強校企間的互動合作,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建設
近年來,我國很多地方的職業院校借鑒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成功經驗,從當地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創建了各種類型的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辦學模式,如:“海南模式”、“河南模式”、“天津模式”等①。但從總體上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其辦學體制、機制還缺乏活力。為此,應加大政府的協調與監督力度,使行業企業都積極參與到集團化辦學中來。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作為職業教育的成功典范,其重要環節就在于學校與企業的成功合作。我國應在借鑒德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的基礎上,把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作為高職院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在加強校企合作和職業教育集團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加大政府的參與力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校企互動合作和職業教育集團化建設中的助推作用,明確校企合作的內涵,在集團內組建由行業專家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不斷開發職業教育課程,實現中高職課程的有機銜接,構建有層次重延續的學制系統,并通過行業企業參與專業認證、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和課程開發的方式合作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同時,還需通過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和就業基地建設等措施,不斷拓展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加強校際合作、跨區域合作,使發達地區高職院校輻射帶動西部地區高職院校發展,提高集團整體辦學效益,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優勢突出、連鎖互動、協調發展的職業教育辦學體系。
4.注重專兼職相結合的高素質教育隊伍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還要具有扎實的實踐技能。目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主要存在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師實踐場所不足、實踐機會有限、引進和穩定“雙師型”教師難等問題。因此,“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彰顯特色、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的重要工作。高等職業院校要針對目前教師實踐技能較差的現狀,出臺一些激勵機制和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考核辦法,如可派專任教師利用假期到一些管理水平高、技術力量強的對口企業或生產第一線單位定期頂崗實踐鍛煉,以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同時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吸引行業企業優秀技術和管理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以建立數量充足、相對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不斷提高“雙師”隊伍素質。
5.把握高職課程改革方向,構建對接職業標準的課程體系
根據教育部16號文件精神要求,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而現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已不符合職業教育的原則,那種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課程體系、重理輕實的課程結構和以書面形式反映評估結果的課程評價等都不利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今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一是為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要開設相應的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二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終身學習能力;三是要注重“五導向”的統一,即導向職業崗位(群)而非學科體系、導向能力目標而非知識目標、導向任務驅動而非邏輯推導、導向理實一體化而非理實分離、導向學生主體而非教師主體。基于此,高等職業院校應根據職業能力和國家職業標準確定課程內容,根據職業崗位工作過程設計課程教學,根據工作任務整合理論和實踐課程內容,以構建“基本素質與能力課程+職業能力課程+頂崗實習”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注釋:
①參見教職成〔2009〕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意見》,網址:。
參考文獻:
〔1〕匡 瑛,石偉平.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比較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8,(3):38.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職業屬性;主體局限性;合理定位
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一個涉及宏觀、中觀、微觀的復雜的系統問題。宏觀定位就是要使高等教育與整個社會發展相適應,中觀定位是指高等教育要與區域或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微觀定位則要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模式、產學研結合機制等方面體現個性與特色。三者定位應該是統一的。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定位存在的問題是:宏觀定位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中觀定位脫離地方經濟發展實際,微觀定位則表現為“辦學類型的趨同與辦學層次的攀升”,①從而導致高職院校的發展缺乏個性和特色。這種定位是高等職業教育功利性的一種表現,是非理性化的定位。其危害性在于: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定位,使得高等職業教育脫離了對自身所處環境的分析,喪失了空間區位優勢,與地區經濟、社會環境發展呈現出不協調性;二是這種無序競爭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三是剝奪了公眾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四是阻礙了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發展。上述問題的產生通常被歸因于政府投資政策導向不當,②這雖有一定道理,但任何行為的產生都有其認識根源和現實根源。
一、從認識論上突破高等職業教育“職業屬性”的誤區
對高等職業教育某些特征的片面性理解,導致了高等職業教育實踐定位中的狹隘性和庸俗化。如高等職業教育具有“職業屬性”特征,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被狹隘地理解為職業培訓或相關的職業證書培訓。其實,“雙證書”制度是現代職業與教育 (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相結合的必然趨勢。被眾多高職學院普遍認定為自身發展特色的“雙證書”制度和“訂單式”教育并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專利,更不能作為辦學特色的典范。另一方面,出現了一些帶有形式主義的庸俗化的極端提法,如“專業跟著市場走”、“社會上需要什么專業,我們就辦什么專業”。在這里,“專業”似乎就是信手拈來的“東西”,想改就改、想變就變。上述做法,嚴重地脫離了教育本位,是高等職業教育在低水平上徘徊的原因。為此,需要突破“職業屬性”的認識誤區。
從本源上講,催生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最初動力是來自弱勢中的學校“求生存”的愿望。給其提供靈感源的,一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即從“包分配”到“雙向選擇”,使得“職業”成為被人們爭相占有的稀缺資源;二是一些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的啟示;三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高等教育社會地位的轉變,即由社會邊緣進入社會中心。關鍵是,人們往往被“高等職業教育”的名稱所迷惑,而“高等職業教育”這一名稱本身暗含著“重復命題”。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講,個體的社會化過程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得以完成的,高等教育就是職業教育。這是由高等教育的目的性規定的,即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高等教育的目的體現了“全面性”、“專業性”和“創造性”的統一。“專業性”是指按學科或職業分類培養高級人才,它是高等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標志。
教育發生與發展的歷史表明:教育與生活的關系總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呈現出“一體化——分離——緊密結合”的螺旋式上升過程。現代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的產物,其主要特點是高度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結合現代社會實踐。如果依據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程度將整個高等教育看成一條“帶”,高等職業教育則處于“帶”中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最為緊密的一端。
當代社會,科學與技術不可避免地聯系在一起,脫離了技術的純科學或不需要科學的純技術都是不存在的,二者無高低之分。個人精力的有限性決定了一個人可能在理論研究與技術應用之間選擇一項作為自己發展的目標或理想。但理論和技術的水平往往有高低之分。高等教育的“高等”之處或體現在理論的深度上,或體現在技術實踐的復雜程度上,并依據理論深度和實踐復雜程度的不同而分成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層次。如果說“沿著知識傳播的線性模型,大學承擔了大部分的知識創新任務”,那么“這些新知識隨即被傳播到了工商企業實體,并運用這些知識創造新產品和新服務”③的則主要是由高等職業教育承擔。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等”之處應該是指較為復雜的技術實踐活動,并依據其復雜程度的不同而分為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層次。
可見,區別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關鍵不在于“職業性”,也不在于層次的高低,而在于“實踐性”、“技術性”或“應用性”的程度。“職業屬性”不是高等職業教育特有的屬性,高等職業教育雖然具備了職業屬性,但其質的規定性應是“高等技術教育”,它與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只在于培養人才的類型不同,即職業類型的差異。因此,不應該從主觀上將這種人才的類型分成不同的等級 (如“藍領”、“灰領”、“白領”之說,或“技術員”、“技工”、“工程師”之說)。原因是:其一,從微觀上看,人才的類型和層次應該是個體個性化選擇的結果,是個體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其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結構是在人才大市場的流動中形成的,是主觀選擇與客觀規律的結合;其三,在終身學習社會的大背景下,人才的類型和層次是動態發展的,主要依據其學習和努力的程度而定。
二、高等職業教育層次與類型定位中的主體局限性及政府的角色
層次的定位,應該是微觀理念與宏觀調控的結合,關鍵是宏觀調控。從微觀上講,學校要求升格,是對自身發展理想的一種追求,也是學校力求提高發展水平的一種良好愿望,但其自身定位存在著主體的局限性。從客觀上講,學校升格不應該是行政手段所能控制的,而是依據學校自身發展水平而定。但是,學校升格又是政府主觀控制的結果。政府如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禁止某個專科學校升級為本科學校,實質上是壓制其發展,這是一種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宏觀調控的關鍵應該是在法制前提下的規范問題,而不是由政府主觀意志決定讓哪個學校升本科、哪個學校不能升本科。
能反映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是高等職業教育類型的定位。如果說層次的定位主要在于宏觀調控的話,類型的定位則主要在于微觀的理性化發展。
雖然現代教育與現代經濟、社會高度結合,但這種結合又是教育異化的一種表現。教育發展的規律表明:教育的發展必須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學校教育是“閑暇”的產物(剩余時間和剩余經濟是學校教育產生的必要條件),沒有“閑暇”就沒有教育的快速發展。④獨立性是保證教育理性化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前提。教育的獨立性來自兩方面:
一是足夠的經費保障。眾所周知,美國社區學院的辦學模式給了各國許多有益的啟示,“威斯康星”至今還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典范。但是,如果沒有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莫雷爾法案》為社區學院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經費保障,由贈地學院發展而來的威斯康星大學恐怕不會像現在這樣輝煌和耀眼。威斯康星大學也并沒有因為它過去贈地學院的身份而被擋在大學的門外。美國社區學院也因為《莫雷爾法案》的支持而呈現出理性化發展特有的豐富多彩性。當然,美國“輕學重術”的傳統是美國社區學院發展的民眾基礎。⑤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政府辦學始終是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模式,在“以政府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投資體制下,政府投資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的主渠道。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性院校承擔,無論是從受益者角度還是從能力支付角度看,地方政府都是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供給的主體,經費的高低則主要依賴于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所以,趨同與攀升反映了高等職業教育求生存狀況下“喪失自我”的無奈處境,并不是其理性價值觀的體現。
二是法制前提下的相對“無法律區”,即適度的“自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太完善、法制不太健全的條件下,由于缺少公平競爭的條件,企圖通過自由競爭、優勝劣汰來形成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多樣化格局是不可能的。在高等職業教育辦學
過程中出現的“等”、“跑”、“要”等現象,雖然表現出高等職業教育自我價值觀的缺失,但深層的原因則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治”代替“法治”。
“法治”的缺位、經費無保障,成為主體在現實中以“自我為中心”與“喪失自我”矛盾性的根源,也是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被動性”的一種表現。
定位中表現出的主體局限性,使得高等職業教育的很多問題并非自身所能解決。就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來看,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競爭顯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定位要迎合政府的需要,以便獲取政府投資。可見,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定位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是政府導向的結果。⑥政府必須以制度創新促進角色轉換,以服務者的身份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科學的分類指導;轉變“重學輕術”的傳統思想;科學制定質量評價指標,規范質量評價系統,以客觀評價引導投資,以投資促進各類高等職業教育的多樣化及個性化發展。
三、合理的定位是在“理想”與“期盼”之間尋求最佳結合點
高等教育的定位指的是高等教育根據自身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確定各級各類子系統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并由此決定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見,它既是高等教育自身理想的一種追求,也是社會與公眾對高等教育的一種期盼。這種理想與期盼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高等職業教育也應該多元化發展。事實證明,高等教育“多元結構有助于解決高等教育中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矛盾”,“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系統越是多元化,其調和矛盾的能力也就越強。”⑦因此,“合理”的定位,就是要立足于現實,著眼于變化,在“理想”與“期盼”之間尋求最佳結合點。
定位同時也是一個隨著所處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目前,我國已步人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擔當高等教育大眾化重任的,除了部屬重點大學和省屬普通高校外,主要就是高等職業院校。社會的需求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但是衡量大眾教育的標準——毛入學率只是一個數量指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受教育的機會,但教育機會的均等與教育的公平性并不是一致的。衡量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應該是高等教育的質量。高等教育的質量標準應是多元化的,能體現公眾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社會與公眾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需求,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成敗的關鍵。高等職業教育定位的非理性化,是其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只有理性化定位,才能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注 釋]
①②⑥解飛厚.高等學校定位問題辨析[J].新華文摘,2005,(12).
③許長青.高等教育經濟地理:理念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
④約翰·S·布魯柏克 著,吳元訓譯。教育問題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