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范文第1篇

      Abstract: In Yunnan, Southern Yunnan traditional village has a unique typical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whose customs and etiquette, village community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settlement and othters spreading in the vast land as the folk life carrier have showed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bu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cenes of urban life and that of other areas. In this paper, Southern Yunnan has been taken a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hum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layout metho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use of material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re discuss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and self-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so a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education and its research approach.

      關鍵詞: 滇南傳統民居;高等教育;環境倫理表征;研究途徑

      Key words: Sorthern Yunnan traditional dwellings;higher education;environmental ethics characterization;research approach

      中圖分類號:TU2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6-0248-02

      0 問題的提出

      滇南民族傳統村寨及民居隱性的環境友好倫理觀及顯性的在其環境友好倫理觀指導下的傳統村寨及民居營建實態是對應的,總結其建造模式并從中尋找基本的法則和建構的相關基本理論,從而能夠為建造及設計實踐提供工具性知識。同時,通過理論研究將其中的優秀傳統達到理論化和知識化的目的,以批判和改造建筑學主流理論的方式進入人居環境學科基礎理論范疇,并達到補充和修正人居環境學科在環境友好方面的理論不足和實踐偏差。

      1 區域的典型性

      滇南地域選擇的典型性特點使研究整體推進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意味。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置一方景。“滇南地域”的視域并非是行政區的范圍,而是文化地域的概念。該地域是由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的因素、綿延其間的哀牢山脈和紅河流域以及民族類型多樣及其分布特點所綜合決定的。

      這一地域的典型性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的因素。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隨著海拔漸漸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滇南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也有在該地域形成中國最集中、最發達的梯田稻作區的地理構成環境。其次是與綿延其間的哀牢山脈和紅河流域直接相關。地貌特征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區域內眾山在億萬年間的發育中被紅河、藤條江水系深度切割,呈中部突起、兩側低下的分布形式,從上空鳥瞰,層巒疊嶂,地形綿延起伏,高低錯落,呈“V”形發育,屬典型的切割山地類型。最后是與其民族類型多樣及其分布特點密切關聯。云南少數民族占中國56個民族中的52個,其中超5000人的26個,而滇南地域又有15個之多,而且該地域多民族共居一山的情況比較常見,整體是根據海拔高低分層棲居,海拔144m到600m的河壩區主要是傣族的分布區;600m到1000m的峽谷地帶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1000m到1400m的下半山地帶是彝族居住區;1400m到2000m的上半山為哈尼族主要居住區;2000m以上的高山地帶是苗族、瑤族的棲居帶;城鎮和公路沿線是漢族分布區。

      2 方法與途徑

      滇南傳統民居的環境倫理表征,最主要的研究路徑就是案例研究方法,以個案研究為切入點,層層深入,并在不同的個案當中尋求對比,從而推出一定的模式。

      案例選取為了達到可進入性、可獲得性及可操作性,研究⒓中于滇南這一文化地域范圍。該地域的選取是由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的因素、綿延其間的哀牢山脈和紅河流域、民族類型多樣及其分布特點所綜合決定的。同時,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切片式個案并整體對比的研究進入方式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實證即田野調查。田野考查與分類比較研究相結合,系統了解滇南各地各民族環境友好營建的歷史和現狀,進而透析其地區性形態特征、未來發展趨勢與借鑒利用對策,并根據其重要性進行不同程度的測繪記錄。為避免落入空泛,我們的田野考查著重關注一些關鍵性的典型實例,通過這些范例來認識各地環境友好倫理觀的具體情況和生動真象,以及其潛在發展的可能。因此研究田野調查的基本范圍有:

      ①測繪和攝影方面,選擇典型的保留完整的環境友好實例進行測繪和攝影,個體建筑的測繪圖力求真實完整。測繪過程必須進行的入戶調查深入而細致,選擇典型或特殊的建造細節攝影、拓印、繪制等。

      ②民間征集方面,對象主要是當地文化文獻資料,包括地方志、文化志、圖集、銘記、地方文人的著作(拓本或抄本)及風水典籍、民謠、俗語、舊聞傳說等。

      ③訪問與座談方面,對各種人的個別訪問是調查的重要部分,范圍不等的座談會能使參與座談者互相啟發、鉤沉。訪問縣鎮村文化、史志檔案部門、久居當地的居民、建筑工匠、文人等,可深入了解當地的生活倫理以及風俗禁忌。

      ④深度^察方面,觀察的范圍力求廣泛,包括周邊的地形地貌、建筑群體的布局結構,個體建筑型制及其相互關系,包括文化生活、宗教生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觀察體驗。

      ⑤典型個案方面,挑選若干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具體的剖析,在營建模式的驗證及修正階段,也采用到實證個案進行模式驗證,即試做實驗性規劃設計個案來驗證和修正模式。

      文獻研究也是重要途徑。廣泛收集滇南地區有關的文史志、縣志、統計年鑒等地方性資料,以及民族民間史詩、傳說、故事、觀念、儀式、禁忌、碑刻、歌謠、舞蹈(民間舞蹈往往模擬實際的生產、生活)歸納總結和分析,為研究提供基礎資料及分析依據,包括那些甚至還不能算是文獻的記錄材料,也可發現線索和零星思想火花。

      綜合分析的方法包括:

      ①歷時性與共時性分析法。把“觀念及模式”演變的過程放在社會文化環境和自然條件的變遷中來考察,還要與歷史背景和技術進步聯系起來考察,同時也要考慮其它地區和工匠流派對其可能的影響。

      ②整體系統分析法。研究“觀念及模式”與歷史、經濟、文化、信仰、儀式等的全面聯系,并建立相應的對應關系。

      ③比較分析法。用于研究環境友好村寨的類型特點及其中建造、營建的特性,以及與周邊傳統村寨的區別與聯系。

      量化研究的途徑采用統計、數學或計算技術等方法來對搜集到的倫理觀念及范例進行系統性的經驗考察。這種研究的目標是發展及運用與社會現象有關的數學模型、理論或假設。定量研究中最重要的過程是測量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根本上連結了現象的“經驗觀察”與“數學表示”。研究中量化數據包括以統計或百分比等數字形式呈現的各種資料。

      3 表現與特征

      滇南傳統民居的環境倫理表征,以理論整理為基礎,系統揭示滇南民族傳統村寨環境友好的倫理觀及其形成機制和運行規律在云南南部哀牢山脈、紅河流域的廣大傳統民族村寨中,閃爍著樸素而朦朧的智慧之光的民族民間環境友好傳統的倫理價值觀,普遍存在,這是滇南各民族在長期與自然的關系調整中提煉并升華而來的,也是適宜于自然的實踐經驗的總結。

      比如,滇南少數民族中的傣、基諾、哈尼、壯、侗等民族都有神林、神樹崇拜,并遵循神山、神林和防火林帶不砍、大頭樹不砍、野果樹不砍、山箐水源林不砍、橡樹不砍、雷打樹不砍的習慣;并有每年特定時期封山禁獵禁伐的習俗;且不得在水源之地殺牲宰獸、不得隨意丟棄死禽死畜于野外、不得挖土采石、不得在生活用水區洗滌污物、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不得毀林開荒、立夏之后禁止砍樹和狩獵等。這些習俗使樹木植被得到保護,維護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以推演模式為遞進,推導總結傳統村寨環境友好營建模式并發展應用其中的民間科學技術。在系統揭示滇南民族傳統村寨環境友好的倫理觀及其形成機制和運行規律的基礎上,普查、鑒別、精選傳統村寨環境友好營建實例,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通過大量的范例分析與對比,推導總結傳統村寨環境友好營建模式。事實上滇南民族傳統村寨的營建實例已經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例如,哈尼族的居住模式是山脈下半段的梯田、上半段的森林及山腰的村落整體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山下炎熱潮濕,適宜種莊稼;山腰氣候適中,適宜人居住;高山區陰冷,草木野花、野獸較多,可以適當從事放牧及狩獵活動。這種營建模式與哈尼古歌唱到的一樣:“瞧哦,先祖又把古規在民阿多傳揚;上頭的山包做枕頭,下頭的山包做歇腳,兩邊的山包做護手,寨子就睡在正中央;神山神樹樣樣不缺,…瞧,那寨腳開出臺臺梯田,層層的稻秧比羅比草興旺。”

      以上這些已經呈現初步規律性的現象是值得總結的,而且搶救、測繪那些行將湮滅的環境友好營建范例形態,也需廣泛大量的田野調查及測繪做支撐,非此不足以建立觀念與實例的對應關系,據此推導出的環境友好營建模式亦不足信。當然,重要的研究內容就是努力使傳統村寨環境友好倫理觀與環境友好營建實例建立起可信的對應關系,推演出環境友好營建模式,使顯性的營建模式與隱性的環境友好倫理觀結合起來,并把其中的環境友好民族民間科學技術結合進去,也即是使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整體研究相得益彰。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研究理論的補正方面,傳統民族村寨環境友好的營建模式中大量的優秀品質和民間智慧,其中有許多具有轉化為“常理和準則”的潛在可能,研究導向在探索對現當代環境友好人居環境規劃設計實踐具有意義的“工具性知識”,并希望這種基礎性研究對社會發展“致用”,又能對人居環境學科主流理論產生補充和修正。用這樣補正過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勢必有新的結果產生。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我國城鎮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戰與機遇――城市規劃變革的新動向[J].城市規劃,2010(1).

      [2]鮑家聲.低碳經濟時代的建筑之道[J].建筑學報,2010(7).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 社區 社區管理 無訟社區 社區法官

          隨著改革開放及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社區的概念及社區的管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區糾紛數量劇增,社區矛盾變得多樣化和新型化。

          一、社區及社區管理的概念

          (一)社區的概念

          社區一詞系從英文Community翻譯而來,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發表的經典著作《社區與社會》中首次使用該詞。他認為,社區較社會而言,人與人的關系更積極,人們之間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一詞匯就已傳入中國,但官方提出社區服務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國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區這一概念才為廣大群眾所知曉。

          由于學者立場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對于社區的界定亦有不同見解。一般而言,社區是指由一定數量的居民組成的、具有內在互動關系與文化維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體,地域、人口、組織結構和文化構成了社區的四個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辦[2000]23號文件將社區界定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由此,我們看到社區這一概念從其產生伊始,所強調的就是社會生活共同體,正如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親近”。

          (二)社區管理的概念

          社區的形成必然帶來相應管理方式的變化,而所謂社區管理是指社區內各機構、單位、組織、團體和廣大居民共同參與的區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組織、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區在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完善社區管理方式,對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社區管理的現狀

          居民是社區的主體,也是社區法治的主體,居民穩定社區就穩定。故法治進社區,對社區進行法制化管理成為當前維穩工作的重要組成之一。筆者現將法治社區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進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區逐漸成為糾紛矛盾相對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區居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相互關系也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們遇到更多的社會、經濟、法律等問題。(2)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漸提高,伴隨而來的是法律需求不斷增強,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也不斷增強。現在的社區糾紛與過去相比,具有復雜性、難調性、易激化性等特點,例如在社區內占用公共綠地的糾紛、亂打亂建影響居民采光通風的糾紛、物業管理與業主的糾紛、遺產繼承和贍養糾紛等等,這些糾紛僅僅依靠說服教育、行政手段遠遠不夠,還必須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進穩定。因此實現社區有序管理,需要法律進社區。

          其次,社區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作為城市居民和單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場所,它既要滿足居民高質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發展,包括社區管理、社區文化、社區服務、社區教育、社區治安、社區衛生等,致力于形成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規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安全的社區治安秩序、舒適優雅的環境等。而社區工程的有序運作,需要法律進社區,通過社區法治可以發揮其教育、規范、引導、懲誡功能,依法保障社區健康發展。

          最后,隨著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區作為轄區基層管理的載體,管理任務越來越重,除擔負著物業、治安、環境、綠化等等,還擔負著低保救助、出租房、暫住人口、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等等。各種社會問題使社區管理職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軌道。促進社區健康發展,需要法律進社區。

          三、“無訟社區”理念的現實可操作性

          (一)“無訟社區”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無訟”來源于《論語》中“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是一個社會因沒有紛爭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雖有法律而擱置不用的一種理想狀態。作為城市基本單元的社區,人與人之間同質化弱、松散性強、追求獨立訴求的“陌生人社會”特征愈加明顯。將社區作為載體,把“無訟”和“社區”兩個源于傳統和現代的元素有機融合,尋求解決糾紛的新思路,在動態平衡中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成為當今法院因應時代變化的全新實踐。

          (二)目前“無訟社區”的運作模式

          “無訟社區”就是要爭取在社區化訴、少訟、最終實現無訟。為此,法官要轉變思維,走出法庭,司法服務前移,深入社區從矛盾的源頭著手,化糾紛于萌芽中。實踐證明,無訟社區不是空中樓閣,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訟機制,是我們實現社區無訟的制度保障。我們和社區居委會、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職能部門聯動,搭建靈活多樣的化訟平臺。同時,整合社區內各種資源,發揮合力優勢,提升社區自我修復、自我管理的能力。群眾參與無訟建設,從外部引導,到自發、自覺,需要我們將無訟理念廣為宣傳,使之深入人心。

          社區法官,顧名思義,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進社區,從而縮短法院、法官與市民之間的距離,改變過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單一糾紛解決機制,發揮司法的能動作用,與街道、社區居委會等基層組織共建法律服務網,力爭將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化解在基層。社區法官工作機制,是通過發揮社區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調動社區工作者、人民調解員、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眾等“N”個綜治資源的作用,共同預防和減少糾紛,營造無訟和諧社區,同時也縮短了法院、法官與百姓之間的距離,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親和力。

          “無訟社區”向社區派駐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況下,法院的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費資源”,其實卻神似“自塞一眼”,實際運作的效果有如虛竹大破珍瓏棋局。大量的矛盾糾紛通過法官、社區工作者、專家學者或人民調解員的調解,得到有效化解。“無訟社區”成為矛盾糾紛化解的一招妙棋,成為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廈門樣本”。

          “無訟社區”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很多矛盾糾紛當事人都認同一個觀點:如果沒有“無訟”調解,他們的糾紛只能決斷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頭介入和社區工作者的“人情化”調解,他們最后才化“干戈”為“玉帛”。

          的確,化解矛盾糾紛最關鍵要注重源頭預防,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無訟社區”有機融合了法院、社區、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資源和優勢,充分調動各方的力量,構建起了多元化的糾紛調解機制,暢通了群眾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有利于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改變社會管理方式,完善社會管理機制。

          四、“無訟社區”的發展

          無訟社區”的創建從根本上說就是樹立關口前移、源頭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基層,充分發揮社區法官和基層組織的作用,把社會管理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社會前端,及時發現、掌握和解決源頭性、基礎性和根本性的社會問題,把矛盾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當然,創建“無訟社區”,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長期的堅持和付出。如何進一步推動“無訟社區”的發展,筆者建議:

          (一)拓展“社區”概念的外延

          將傳統意義上的居民居住區拓展到具有同類性質、同一地域的人群中,從小區拓展到景區、校區、廠區、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無訟社區”、“無訟校區”、“無訟商圈”、“無訟行業”、“無訟交通”等“無訟”品牌,以點帶面,拓寬“無訟”內涵,充分發揮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作用,營造出“少訟、化訟、無訟”的良好氛圍。例如廈門市思明區法院,著力培育鼓浪嶼“無訟景區”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嶼法庭與鼓浪嶼街道內厝社區啟動“無訟社區”創建活動。作為全區創建“無訟社區”首個試點單位,內厝社區先行先試,探索出了“一份協議、一個平臺、一道程序”的運行機制。社區法官每雙周三下午到社區“法律診所”坐鎮,為轄區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務和糾紛調解。2011年“法律診所”成功調處民間糾紛21件。在法律診所基礎上,鼓浪嶼法庭與鼓浪嶼家庭旅館商家協會簽訂協議,共建“司法館家”平臺,引導家庭旅館業主誠信、依法經營,第一時間化解旅游糾紛,保障旅游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思明區法院還培育出廈門大學“無訟校區”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濱海法庭、廈門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律事務辦公室、白城社區、演武社區五方簽訂共建協議,啟動全國首個“無訟校區”。法院選派法官開展巡回審判、司法確認、指導人民調解等工作;廈門大學法律事務辦聯同社區及時掌握糾紛信息,協調各部門化解矛盾;共建“陽光法律服務站”,依托法律援助平臺和人民調解委員會,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服務,對校內和社區糾紛預先排查,審判機構訴前介入,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萌芽和訴外。2011年“無訟校區”共舉辦3場法律咨詢活動,受眾達千余人,化解校區周邊鄰里糾紛112件。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范文第3篇

      關鍵詞:職工文化大講堂;群眾文化建設;作用0引言

      群眾是具有推動國家創造和發展能力的最基礎團體,而群眾文化建設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對構建和諧社會及繁榮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在廣大基礎群眾中弘揚先進文化,提高群眾文化素質,構建健康和諧的精神文化家園氛圍,是我國新時期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對群眾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在推動群眾文化建設中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眾整體素質,已成為我國群眾熱切的愿望并受到廣泛贊譽。

      1群眾文化建設概念及其社會意義

      群眾文化建設是指群眾在工作之外,自我參與、組織、開發的社會性文化。[1]群眾文化建設具有群眾性、多樣性以及自娛性的特點,能積極調動群眾的意識及思維活動,使群眾在參與各種社會性文化活動中獲取一種積極性情緒,進而滿足思想、文化以及感情的共同需求。群眾文化建設包涵群眾文化生活、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以及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等重要概念,能有效地教育和熏陶群眾,提升群眾的整體素質,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娛樂群眾、傳承文明以及引領先進文化。[2]群眾性文化活動具有群眾性和基層性兩種特點,能有效反映出一個民族或地區的精神文化面貌,承載著民族特色文化以及地區特色的群眾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地區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是民族精神和國家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群眾文化是廣大群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發展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和時代性,而群眾文化活動包涵群眾喜愛的文化元素以及特色文化內容,使群眾受到教育和熏陶,廣泛受到群眾的贊譽。

      2“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對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

      2.1 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擴大群眾文化建設事業的影響

      “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充分采用各種媒體活動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并通過場景的布置營造出社會文化建設的氛圍,進而擴大群眾文化建設事業的影響范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矛盾以及社會呈現的問題日益加劇,例如,貧富差距的不斷加大,使我國群眾意識信念淡薄,迷失個人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群眾心態的失衡,導致群眾逐漸迷失社會主義主人翁的意識。“職工文化大講堂”充分發輿論宣傳的作用,積極宣傳群眾文化建設,從而引導群眾形成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群眾文化建設。

      2.2滿足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

      群眾文化建設是民族的血脈,是群眾的精神家園,為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群眾的精神文化力量起著重要作用,是新時期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繁榮發展的新要求。由于我國社會還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群眾的物質生活與社會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依然是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因此,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繁榮發展既要滿足群眾的物質需求,更要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充分滿足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

      2.3培養職工群眾藝術造詣,提升群眾整體文化素質

      “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通過義務培訓和講座,培養職工群眾的藝術造詣,塑造一大批文藝人才,在實踐中體現出職工群眾“學校和樂園”的作用。“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是業余職工群眾文化隊伍的及時雨,為職工群眾提供提升自己的機會以及展現自己的機會,從而積極推進職工文化素質建設和知識層次的提升,提高群眾整體文化素質。

      3“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未來發展前景和展望

      3.1融合企業、工業及社會文化,引領社會先進文化

      “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從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及弘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角度,堅持融合企業、工業及社會文化,培育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動,樹立社會新風,從而繁榮發展我國特色文化建設。“職工文化大講堂”活

      動形式方面也要拓展創新,注重文化聯動。堅持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多層面和普及性、廣泛性,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形成以大型節日、歡慶會、百姓大舞臺系列的文化活動為龍頭、“走基層”活動為主體的群眾文化活動格局。

      3.2“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從城市群眾文化建設走向農村群眾文化建設

      城市群眾文化建設是指在城市地域內形成的以適應非農業人口多層次文化消費需要的一種社會性文化。[3]“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不單是先生坐在臺前,下面是群眾的關系,更是一種提升自己及展現自己的舞臺。“職工文化大講堂”活動通常都在密度高和具有很好條件的企業集團開展,然而,在優越條件下開展出色活動的同時,更應滿足偏遠山區及城鎮邊緣的村落的精神文化需求,為農村提供科學知識、醫療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農、林、漁等各種生產謀生手段,發揮其應有的能量。

      4結束語

      新時期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求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在廣大基礎群眾中弘揚先進文化,滿足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眾整體文化素質,構建健康和諧的精神文化家園。“職工大講堂”活動充分發揮對群眾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擴大群眾文化建設事業的影響,滿足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培養職工群眾藝術造詣,提升群眾整體文化素質,使廣大群眾受到教育和文化熏陶,對推進群眾文化建設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未來“職工大講堂”活動要融合企業、工業及社會文化,引領社會先進文化,并更多關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進而全面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繁榮發展新時期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參考文獻:

      [1] 駱昭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視域下職工群眾文化建設[j].湘潮(下半月),2011,12(02):5556.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范文第4篇

      地域文化是招貼設計中本土元素的根源。對地域本土文化差異的歸納、提煉,所指的實際是設計師通過對本土所處環境的思考,而逐漸形成的新的設計理念。由于地域、思維、生活方式的差異,無論設計多么入流,他們的設計風格有所差異,并且地域文化的差異會對招貼設計形成了一定的影響。甚至由于設計師所處地域環境的不同從而決定了它對設計的認知觀。設計師若能立足于本土文化來完成招貼設計作品,其創作的圖像就帶有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獨立的表達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從而使人們更清晰的領悟到歷史發展的文脈。現代招貼設計通過不同的地域文化的不同元素真正傳遞表達出更易讓人們接受的信息,從而擺脫招貼設計的商業化、庸俗化的拘束,讓不同地域文化所產生的設計元素在現代招貼設計中走向更高的發展空間。

      2地域文化與視覺符號

      招貼設計是利用符號語言來建構的表現形式。而對地域文化下的視覺表現符號,不是隨意的吸取、否定,否則將會造成地域文化元素的濫用,應利用現在科學的方式方法,使地域文化的精髓在招貼設計中發揮無限的魅力。只有認識到視覺符號設計與地域文化元素的緊密關系,才能更好的塑造出更好的視覺符號。地域文化的形象是對各種不同地域文化所表現的不同特征而進行界定、劃分具體表現形式。地域形象的認識和表現,必須依據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和歷史人文因素。此外地域形象還與所在的地理位置因素和地理環境因素有關,其所表現的形式主要通過圖形、文字及色彩。地域形象因所在的地理方位等因素的差異而不同,還以地理環境特點的差異而不同。只有正確認識各地域文化形象所表現的特征才會讓其成為又不干涸的源泉,研究和正確認知地文化形象所變現的特征,是對地域文化形象的認知和表現有著重要的意義。

      3招貼設計中如何把握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影響的招貼概念是指具有傳統性、獨特性和多元性,通過各地域間的歷史文化景區等重要元素的應用使之成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保鮮劑。隨著設計師和社會群體對本土地域文化的不斷重視,促使更多的將地域文化滲透到招貼廣告之中,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1合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元素打造本土特色文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地域文化的吸納成為招貼廣告宣傳的主要形式。在對地域文化特色的體驗中,猶如一面鏡子客觀真實地記載著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新時期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對設計本身文化的建設,使招貼設計在現代化和地域文化的傳統相互交融和創新。使設計理念元素滲透到地域文化的豐潤的土壤中,融合現代設計的觀念,創作出符合新時代精神文化獨特性的作品。面對外來文化的不斷侵蝕,發展本土地域文化的視覺元素,找尋傳統地域文化的精髓,并通過重構再創的手法是地域文化的元素從傳統的造型基礎中向符合現代世界設計文化的方向轉變,使其在具有現代感的同時又深賦傳統地域文化特色,成為世界招貼設計中奪目的明星。

      3.2招貼設計中從“形象”到“意象”的地域文化表達

      (1)歷史文化為元素的圖形。以吉祥為主題的圖形元素在現代招貼設計中的應用。吉祥是人們數千年追求的希望,在我國以吉祥元素為主題的圖形資源極其豐富,它是中國文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典籍”。魚元素的應用。在中國圖案中魚作為一個流行極廣的裝飾紋樣,早在我國上古時期的陶器上就出現了許多裝飾優美的魚紋,如骨刻、石刻、玉雕、陶瓷彩繪以及織繡等,諸多魚紋形象十分生動、造型優美視為中國圖案藝術中的珍品。早在我國原始時期,捕魚為重要的謀食方式之一,人們對此產生了各種崇拜、信仰。魚在水生物種繁殖能力極強成為美好婚姻、愛情的象征,又因“魚”和“余”音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吉祥之物象征著富裕、吉慶。在我國現代設計中,以魚為設計元素的作品正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如可口可樂在其宣傳海報中與中剪紙和鯉魚的成功結合,喚起了中國消費者對美好往事的遐想。

      (2)地域文化中的色彩意象。色彩作為現代招貼設計中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其自身也是影響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僅激發著人們對商品信息的關注,還能激發受眾對此產生特殊的感想和情懷,并通過這內在的情節吸引打動更多的受眾。色彩是對人體視覺刺激最敏感、反應速度最快的視覺信息元素,自古以來人們常常透過色彩的直觀特征賦予色彩特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在我國傳統色彩文化中以紅、白、黑、黃、青俗稱“五色”,主宰了華夏民族色彩美學近三千年,并成為祥、瑞的象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東南西北中為五行,用不同紋飾標示,青龍為東、白虎為西、朱雀為南、玄武為北、中央為天子,并將五色赴會于五帝玉神之說,支配著人們的生活、信仰。

      (3)社會時代風尚對色彩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色彩配置的重要性有了越來越深刻認識,保護和改進我們生活居住的色彩環境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社會時代風尚對人們審美感的改變,如何使色彩成為與時代風尚相吻合成為新的色彩目標,進一步深切地研究色彩與社會時代風尚所存在的各種內在的聯系。科學地認識色彩和充分發掘色彩的力量,使人類在舒適的環境里健康地繁衍生息,是每一個設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人們不再沉迷于對傳統色彩單一審美追求,而是以世界不同色彩風格為出發點,追求個性的彰顯,科學地使用色彩。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林業區劃;生產布局;分析

      1 林業區劃

      1.1 林業區劃的概念及意義

      所謂區劃就是區域劃分的簡稱,是按照區域形成的客觀規律和國民經濟發展對自然的需要,科學地、概括地提示一定現象的地區共同性和區間差異性的手段。林業區劃是按照林業生產的特點進行地理區分的過程,也是科學地、概括地揭示林業生產條件、特點和發展途徑的地區共同性和區間差異性的過程。林業區劃是農業區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林業合理生產結構的科學手段,是制定林業發展規劃、實現林業發展戰略方向的最基礎的工作,也是因地制宜指導林業生產,實現科學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

      林業區劃是在查清各地氣候、水、土、生物等自然資源并對其森林分布、森林生態系統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自然、經濟、技術的角度,對各地林業的生產條件,林業區域特征、差異構:和同一性規律的分析和研究。林業區劃的目的是通過分區規劃提出各區林業建設發展方向,提高林業經營管理水平,逐步實行區域化、專業化生產。

      搞好林業區劃的意義主要有:為更合理、更有效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充分發揮森林多種效益提供依據;為有計劃地逐步改變我國森林分布不均,按照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原則,建立用材林和經濟林基地及各類防護林體系,為逐步實現林業生產區域化和專業化提供科學依據;為實現林業科學管理,制定林業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2 林業區劃的原則

      1.2.1 必須有明確的生產觀點,應緊密結合我國林業生產的特點和實踐的要求。

      1.2.2 必須以生態區位為基礎,并與之協調,特別是要與農牧區劃相協調。應從實際出發,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區劃,避免區劃的主觀隨意性。

      1.2.3 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區劃不能只是靜態地反映現狀和描述現狀,而是需要展望未來,為遠景發展服務,為改造植被提出科學論據和建議。

      1.2.4 注意區劃工作的綜合性,加強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各種區劃都具有地域性和綜合的特征,即便是各種單項區劃也帶有不同程度的綜合性。林業規劃也不例外,因此,在規劃時要做到上下結合,先后結合,全面開展,互相制約。

      1.2.5 分級區劃.上下銜接。不論是自然區劃、經濟區劃,還是林業區劃,都必須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大到小、由上到下的順序進行分級區劃。在分級區劃時,各級區劃之間應互相協調,上一級區劃控制下一級區劃,下一級區劃是上一級區劃的基礎;各級區劃間的差異性要大,同一區劃內的差異性要小,上一級區劃反映林業生產中帶有普遍性的條件和特點的地區差異,下一級區劃則反映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各級區劃上下銜接,形成一個有規律的系統。

      1.3 林業區劃的依據

      林業區劃是地域分異規律的客觀反映,其主要依據如下:(1)社會需要。林業區劃在確定發展多少森林,發展什么林種、樹種時,首先應考慮社會發展對他們的需要,同時,也需要研究其發展的可能性,并做出相應的結論。(2)自然條件(包括森林資源、生態條件等)。自然條件是確定分區林業發展力向的重要因素或限制因素。各種自然條件在決定林業發展方向時的作用不同,林業區劃要考慮那些具有決定意義的因子。(3)經濟條件。指能夠用于發展林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經濟條件既決定當前的林業生產規模,又影響今后的發展方向,是林業區劃中確定分期目標與制定關鍵措施的重要依據。(4)技術條件、歷史習慣以及其他特殊的因素。在劃分區域界線時.要考慮上述依據及林業的特點,按照其差異性或相似性進行劃區。林業區劃與行政區劃在原則上有明顯差別,但在實踐上又有密切聯系,要在不妨礙劃分林業區的情況下,保持行政區的相對完整性。

      1.4 林業區劃的任務

      林業區劃的任務在于闡明自然條件發生、發展和分布的規律;闡明社會經濟條件發生、變化和分布的規律;查明和評價這些條件對森林和林業生產的影響,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地域生產綜合體內的相似性及其潛力;研究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改造和保護資源;提出區域性林業的發展方向、合理結構、輪廓性指標和戰略性措施,為林業規劃提供科學論證,因地制宜的、有計劃的發展林業生產。

      1.5 我國林業區劃的體系

      我國林業區劃的體系從時間上分,有林業現狀區劃和林業遠景區劃。現狀區劃是如實反映現實特點的共同性與區間差異性的地域單位系統;而遠景區劃則是依照林區發展的客觀規律確定的,是將來林業地域單位系統。林業現狀區劃著重于揭示現階段各地林業生產的特點和問題;林業遠景區劃則是著重于研究各地林業的遠景發展和布局。從區劃等級分,有全國林業區劃、省級林業區劃和縣級林業區劃。下一級區劃是上一級區劃的基礎,各級區劃之間互相結合,互相銜接,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林業區劃體系。

      2 林業生產布局

      2.1 林業生產布局的概念及意義

      林業生產布局是林業生產經濟活動在地域空間上的分布和組合,包括林業生產的區間地域分工和林業生產部門的地域結構。林業生產布局也叫林業生產配置,是在林業區劃的基礎上進行的。

      林業生產布局是否合理,不僅關系到林業本身的發展,而且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發展和市局,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合理布局林業生產的意義在于:(1)可以促進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順利發展。因為合理布局林業,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木材和林產品,也能為人們提供更多的休憨場所。(2)可以改變我國森林分布不均的狀況,有利于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3)可以促進林業經濟結構趨于合理,使林業內部中的營林、森工、動植物繁育利用等項生產密切結合,協調發展,有利于林業擴大再生產。(4)有利于發揮地區的資源優勢,特別是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更具戰略意義。(5)促使林業商品產銷地的接近,縮短商品運距,節約運費,提高經濟效益。

      2.2 林業生產布局的基本原則

      (1)服從全國統一規劃與因此制宜相結合的原則。林業生產布局要在國家統一規劃指導下進行,要確保木材和林產品的供應量與需求量相適應;森林的分布與國土保護相適應。同時,林業布局還要因地制宜,以便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保證我國林業建設的迅速發展。(2)均衡性原則。森林只有適當地均勻分布(但決不是絕對平均分布),才能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專業分工與綜合發展相結合。林業生產應根據需要建立各類商品林集中產區或某類林產品集中加工區,實行專業化生產,這是現代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專業化分工,有利于提高木材及其林產品數量、品種和質量,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并能為國家提供大量的各類林業產品。(4)保證林業與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之間的密切配合。林業與農業結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又可以為農業高產、穩產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林業和其他工業部門結合,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電力、燃料、機械、肥料等生產資料。反過來,林業又為工業部門提供原材料。(5)正確處理林業生產部門與消費區的關系。這種關系反映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勞動消耗的節約,二是資金的節約。一般地說,木材及林產品的初級加工場所應以盡量接近原料產地為宜。

      參考文獻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99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黄色网址大全| 亚洲成在人线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页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国产亚洲成人在线播放va|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亚洲av日韩av无码| 亚洲最大黄色网站|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麻豆| 亚洲午夜日韩高清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色窝窝亚洲AV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免费福利在线视频|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