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鄉鎮城鄉規劃

      鄉鎮城鄉規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鎮城鄉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鄉鎮城鄉規劃

      鄉鎮城鄉規劃范文第1篇

      關鍵詞:東坑鎮;總體規劃;城鄉一體化

      1規劃背景

      1.1 東坑鎮基本概況

      []東坑鎮是陜西省批準建設的“重點示范鎮”,是榆林市的重點鎮之一,位于靖邊縣西部22公里,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結合帶,307國道、青銀高速公路和太中銀鐵路橫貫東西。全鎮總土地面積522.5平方公里,有耕地20.2萬畝。全鎮轄19個行政村,172個村民小組,有農業人口13000戶,總人口52866人,是靖邊縣面積最大、農業人口最多的農業鄉鎮

      1.2 機遇與挑戰

      陜西省在落實國家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提出了加快重點示范鎮建設,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此外,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也將對靖邊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機遇。

      但本地區也存在著許多必須清醒認識的問題。目前阻礙東坑鎮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1、基礎設施配套不夠;

      2、城鎮建設投入不足;

      3、新農村建設難度大;

      4、扶貧增收任務很艱巨;

      5、現代農業發展任務艱巨;

      6、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較落后;

      7、土地使用規劃不合理,利用效率低。

      要想克服現狀的諸多制約因素,實現東坑鎮經濟的快速騰飛,必須準確把握東坑鎮的特點,在東坑鎮現狀和發展條件等基礎上,對東坑鎮給予合理準確的定位,挖掘發展潛力。

      2規劃思路

      2.1 規劃原則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區域內城鎮的數量和規模都會有較大的變化,經濟的一體性,區域的整體性,城鄉的融合性等趨勢會越來越深入地影響區域內每一個城鎮的發展。

      1、區域協同發展原則;

      2、完善功能,重點突破原則;

      3、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的原則;

      4、市場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原則。

      2.2 發展戰略

      在規劃中緊緊抓住了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這一主線,以工業思維謀劃農業發展之路。針對東坑鎮自身發展問題和城鎮化特點,提出了以下幾點發展戰略:

      1、以建設功能完善的城鎮為目的,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2、從鎮域發展角度分析,應以建設農業強鎮為目標,積極參與區域分工,培育優勢產業,發展特色農業;

      3、注重經濟與人、環境、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4、以農副產品生產、精深加工等發展為基礎,形成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產業基礎。

      3規劃對策

      3.1 戰略措施

      根據上述規劃思路,在規劃布局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立足產業發展、夯實城鎮經濟基礎;

      2、突出發展重點、分區逐步推進;

      3、合理布局產業、壯大鎮域實力。

      3.2 城鄉統籌規劃

      針對鎮域城鄉統籌發展的現狀和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城鄉協調發展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面來實現:

      1、城鄉空間一體化

      在鎮域空間布局上應圍繞“人口向城鎮、社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經營向規模化集中”,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布局,實現鎮域城鄉空間的一體化。

      2、城鄉經濟產業一體化

      依照“一村一品、 一鎮一業、以工帶農、以農促工”的新思路,通過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途徑加快農業產業化,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村社區建設,實現城鄉經濟產業一體化。

      3、城鄉人口分布一體化

      盡快進行全面的、實質性的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允許農民向城鎮轉移,鼓勵有技術、有實力的城鎮居民到鄉村發展,實現城鄉人口分布一體化。

      4、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前提和保障。要最大限度尋求城鄉設施共享的機會,促進基礎設施的集約化發展。

      5、城鄉社會事業一體化

      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主要包括:統籌城鄉教育科研事業發展,統籌城鄉文化和體育事業發展,統籌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等方面。

      6、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

      生態環境的一體化建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強化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和建設,重視對城鄉污染源的控制;促進城鄉經濟結構、產業布局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發展生態農業;重視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使城鄉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機統一。

      4結 論

      東坑鎮是西部地區典型的農業型村鎮,受到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限制,城鎮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率都還不高。通過此次東坑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以及對西部地區城鎮化的研究,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和認識:

      1、以鎮域為規劃范圍進行城鄉一體的總體規劃。統籌城鄉規劃、發展農村社區建設,合理產業布局,實現錯位發展。

      2、準確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合理規劃產業布局。

      3、對全鎮域實行統一的規劃管理。統一城鄉規劃管理是保證城鎮化質量,使城鄉一體規劃建設得以順利實施的保障。

      4、必須把握住因地制宜、發展持續和以人為本的建設原則。

      東坑鎮的經驗表明,在西部地區的鎮域總體規劃中,應將重點放在小城鎮的建設上,打造現代化的小城鎮,提倡新型社區建設,使城鄉均衡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參考文獻:

      周榕,文國瑋,劉淑英.城鄉一體規劃的新探索――中山市小欖鎮總體規劃[J].規劃師,2003,(11):50-54.

      譚春芳,林瑾瑜.舊村改造與城鄉一體化進程[J].小城鎮建設,2006, (4):76-79.

      李建偉,劉科偉.西北地區小城鎮規劃若干問題的探討――以都蘭縣總體規劃為例[J].開發研究,2010,(6):16-18.

      何劍鳴.從城鎮的拓展到城鄉一體化――對城鄉規劃管理一體化的思考[J].城鄉建設,2002,(12):10-11.

      鄉鎮城鄉規劃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城鄉規劃;轉型模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往的城鎮化建設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現狀的要求,因此調整經濟結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已經是國家想要繼續前行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的大趨勢,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理念的要求下,加快全面轉型和深化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城鄉規劃戰略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1 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概述

      自1949年國家成立以來,城鎮化建設一直是我國十分重視的國家發展項目之一,期間出現過一些起伏,但在整體上我國仍在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前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率逐年穩步上升,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在新時期新的背景下,國家要求城鎮與鄉村要共同發展進步,逐步縮小二者之間存在的差距,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時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上,兼顧中小城市和鄉鎮的共同發展,以城市化集群作為城鄉規劃主要發展形態,協調城鎮鄉村之間相互關系,加快發展城鎮化進度。在制度規劃上,積極推行建設新模式,取代傳統的從下至上的探索方式,設立以基礎創新為根本,高度結合頂層O計探索的發展戰略。在生態文明方面,注重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持續推進農業人口轉移市民化,提高城鎮化質量”,規劃綠色低碳、智能節約的新型城鎮化路線,避免走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惡性循環圈。在思想上,堅決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認識到人文發展的重要性,以人類城鎮化替代傳統的城鎮化發展戰略,能極大地滿足人內心的真正需求。

      2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對城鄉規劃的新要求

      2.1 做好城鄉關系協調及區域內關系協調的工作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大背景下,要做好各基層單位及區域之間的協調工作,加強區域內和城鄉之間的聯系,將眼光從中心城市轉移到區域中的中小城市及鄉鎮,轉變規劃角度,著眼于區域間的協同作用。合理調配區域內發展的多種資源,在結合城鎮集群功能、國家政策等多種因素條件的情況下逐步實現區域資源調配的合理化,實現城鄉規劃發展體系的快速構建和發展。

      在城鄉關系協調工作上,要徹底反思以往的重大城市輕小城鎮的發展路線,轉變思維,結合城市與鄉鎮兩者獨有的經濟發展優勢,加強協調工作,真正實現城鄉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彌補,在保證城鄉經濟發展獨特優勢的基礎上,從文化生活、社會經濟、空間模式、生態產業等多方面做好城鄉經濟發展的協調工作,實現二者之間的資源互補,平衡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從而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轉變步伐。

      2.2 做好改變工作模式及規劃方案的工作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城鄉規劃工作者的工作模式和規劃方案也一定要做到相應的轉變,在空間要素方面,城鄉規劃正在從土地增量模式向土地存量模式轉變,因此存量式定將成為未來城鄉規劃戰略的主要發展方向,將存量規劃與增量規劃二者放在相同的戰略發展高度是當前社會繼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作模式上,規劃工作細分化也將替代傳統的工作方式,逐步發展為城鄉規劃工作中的重要規劃方式,由于工作細分化模式能夠比較完整地考慮到規劃體系內各個部分的細節,相比以往更能實現城鄉規劃的精準建設,這也是實現城市與鄉鎮各類資源科學調配利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2.3 優化城市內部結構及完善各類設施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更加關注城市如何更好地發揮功能而不再是如何對城市進行建設,但城市內存在的各部分發展不協調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集群功能的發揮。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工作正在不斷推進,人們對城市的宜居性、安全性、包容性、環境處理能力以及多功能性的期望已經遠高于對傳統的城市空間規模不斷擴大的期望,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好壞也不再用該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作為標準,對當前的城鄉規劃工作來說,建設宜居家園戰略應當放在建設發展目標中的首位。

      2.4 優化城鄉規劃傳統工作理念及核心價值觀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下,以往的城鄉規劃工作理念和價值觀念已經不能再滿足當前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的需要,因而作為當代的城鄉規劃工作者,就更加需要做好傳統城鄉規劃工作理念及價值觀的優化工作。人類作為社會工作的主體,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各類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共創良好的生活環境才應當是城鄉規劃工作的終極目標,因此轉變為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才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在全新的發展戰略下,城鄉規劃工作者的社會價值觀必須要以貼近人們日常生活,而不再是以往注重經濟快速發展忽視了人文的不科學價值觀念。

      3 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的城鄉規劃工作轉型應對策略

      3.1 促進城鄉關系協調與區域關系協調工作的科學發展

      在具體的城鄉規劃工作中,要采用相對靈活的規劃應對策略,重視全局規劃中的統籌兼顧性及區域的特色性,根據各區域的具體實際情況來靈活應用各類規劃方案。以發揮各區域的特色為工作基點,切實考慮該區域在文化、民俗傳統及生態環境等方面所獨有的優勢并加以利用,在全局上對各區域進行協調和統籌兼顧,在共同繁榮發展的同時,保證各區域的獨特性,充分利用區域獨有的資源及文化優勢,在發展經濟、完善城鄉規劃建設體系的同時又可以保留各區域獨特的民風民情。靈活運用各類發展策略,針對具體情況以及實際工作中每部分的獨有特點制定科學的規劃方案,通過靈活的變動和調整,實現城鄉規劃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3.2 促進城市科學建設及內部結構優化

      在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背景下,規劃細分化是城鄉規劃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在具體的規劃工作中,要針對工作中的各個環節和發展時間段對規劃方案和思路不斷進行調整,加強工作模式優化與規劃思維分析,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在城市內部結構的優化工作中,不斷梳理城市空間發展順序及宏觀優化城市結構,使城市內各個部分都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實現提升城市內部品質的目標。在規劃工作模式方面,要不斷促進向存量土地規劃模式進行轉變,在保證城市空間發展減緩的情況下,實現城鄉規劃方案中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優化城鄉規劃發展中的空間因素。

      3.3 積極轉變為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

      以人為本理念作為新型城鎮化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轉變規劃思維、深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具體實施城鄉規劃工作時,要注重人本身的需求,在方案的制定思維與表達形式上,也要徹底改變以往重形式、輕內涵、過分追求觀感的特點,真正把工作的重心從物質轉移到人上來,充分滿足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需求,盡最大可能解決醫療、學習、工作、生活保障等與日常息息相關的問題,這才是城鄉規劃發展的終極目標。

      4 結束語

      “以人文本,科學發展”是當今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核心要素。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城鄉規劃工作重心要向著區域關系與城鄉關系協調、城市內部結構優化等方向不斷遷移,工作理念要向著“以人為本,促進生態文明和諧”的目標不斷靠攏,完善城鄉規劃的工作體系,為構建社會主義美好生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鄉鎮城鄉規劃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鄉鎮規劃;設計方法;工程項目;管理措施

      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鄉鎮規劃設計是為了適應時代的需求和經濟的發展。如今城鄉資源出現極度不平衡現象,主要是以為城市發展的速度過快,對資源的需求較大,而鄉鎮的發展較慢,不能有效的進行資源開發,導致資源浪費;城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鄉鎮人員為了更好的發展,獲取更多的經濟利潤,選擇到城市生活,大量的鄉鎮人口涌入城市,導致城市各方面的需求增多,不管是在住房還是能源上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有些一線城市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承載力,而鄉鎮人口逐漸減少,能源不能有效利用;如此循環,最終造成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影響國家的整體發展,由此可見進行鄉鎮規劃設計與工程項目是必不可少的。國家發展的程度不僅僅要看城市的經濟水平和發展水平,也要考慮鄉鎮的現狀。如果一味的進行城市建設,發展城市經濟,那么城鄉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國家的整體發展進度,由此可見鄉規劃設計在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道路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工程項目作為鄉鎮規劃設計的主要方向,就需要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這些工程項目直接關系著鄉鎮居民的生活質量,所以我們要對這些工程項目進行嚴格的管理,保證它們的順利實施,我國的城鄉一體化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我們需要結合我國的國情,根據時展的要求,更好的進行鄉鎮規劃設計與工程項目管理。

      一、鄉鎮規劃設計與工程項目管理的方法

      鄉鎮規劃設計與工程項目基本流程一般是前期交流、現場勘查、確立方案三部分。前期交流是指與鄉鎮居民、鄉鎮負責人、施工單位、規劃局之間的交流探討,這種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要圍繞鄉鎮建設怎樣更好的適合新農村建設,需要結合時展的要求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而不是獨立的去發展,新農村的建設主要是為了提高鄉鎮居民的經濟水平,所以在交流時要考慮居民的實際需求;現場勘查是指對工程項目施工地點的地質勘測,環境勘查以及其他可能影響鄉鎮建設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方案的確立,前期的準備工作就是為方案的確立提供一定的參考,首先方案是要適合新農村發展的,并且在設計規劃時要考慮美化問題,如今的城鄉一體化除了考慮經濟發展,還要建設美麗新農村。

      二、鄉鎮規劃設計的建議

      (一)、加強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才能進一步的發展鄉鎮建設事業。所以我們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建設、房屋建設等,鄉鎮的道路建設沒有必要和城市的道路一樣寬,城市道路通行的車輛較多,也就需要一定的寬度,但是鄉鎮道路通行的車輛較少,而且,道路過寬會占用田地,導致土地的浪費;房屋建設上,城市為了節省占地面積,需要不斷對房屋進行加高,鄉鎮的人口少,用地面積也就少,房屋建筑過高,不利于鄉鎮人民的生活,所以我們需要結合鄉鎮居民的實際情況,規劃適合新農村發展的的項目工程,更好的把鄉鎮建設融入到城市化的發展中。

      (二)、合理進行城市功能布局

      雖然我國要求城鄉建設一體化,但是鄉鎮的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們不能完全按照城市的功能布局來進行規劃,鄉鎮的規劃布局要合理的處理好個功能區之間的關系,比如在工業區和居民區之間要用綠化帶進行隔離,避免工業污染對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等;鄉鎮的城市功能布局還要考慮是否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更多注重的是規劃設計的美觀性與合理性,我們在鄉鎮規劃上不能一味的城市化而忽略鄉鎮的環境特色。

      (三)、保護環境,生態規劃

      我們在考慮經濟鄉鎮的時候還要考慮美麗鄉鎮。鄉鎮自身的環境是非常好的,我們不能為了城市化的建設就忽視鄉鎮的環境,任何的發展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所以我們在鄉鎮建設時,一定要保證工業廢水、交通廢氣的合理排放,有效控制生態環境的污染;其次我們要保留原有的綠色植被,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在城市化的發展下,鄉鎮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旅游業的發展,而且還可以通過這些綠色植被來凈化被污染的空氣,從而保證鄉鎮的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更符合新農村建設的需求。[3-4]。

      三、提高鄉鎮工程項目管理的措施

      (一)、加強鄉鎮施工項目的施工管理

      鄉鎮項目的施工對鄉鎮規劃建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保證了鄉鎮工程項目的質量才能進一步保證鄉鎮建設的質量,管理人員在施工現場要對每一個施工環節進行監督檢查,檢查施工單位是否秉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施工人員是否有著較強的技術和能力,只有達到標準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施工項目,然后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的縮短工期,減少一定的資金投入。

      (二)、加強材料的質量檢查

      材料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材料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工程項目的質量高低,所以在對材料的選用上要加強監管,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再進行價格選擇。然而有些商家以次充好,選料人員沒有明確辨別,導致次的材料出現自施工現場,為了避免這種質量差的材料運用到施工中,管理人員應該對運到現場的材料進行再次的質量檢查,避免出現安全隱患,耽誤施工的進度,增加資金投入,從而阻礙鄉鎮工程項目的建設。

      (三)、加強鄉鎮工程項目投資的管理

      鄉鎮的發展必然會引來更多的投資商,首先我們要對投資商的可靠性進行甄別,除了辨別投資的這假,還要考慮哪方面的投資是對此處的鄉鎮建設有利的,這就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針對當地的主要發展,選擇帶動其發展的,能把實際需求與美麗鄉村相結合的投資項目。

      (四)、提高鄉鎮工程項目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

      管理人員是整個工程項目的領導者,所以他必須以身作則,對待工作認真負責,才能對施工人員起到榜樣和領導作用。如果管理人員在施工檢查中忽視細節,那么施工人員在施工中就會對小問題不處理,從而引發大問題;管理人員在材料上貪圖利益,那么選料人員也會為了一點小利潤而使用質量沒有保證的材料,這些管理人員的不負責任都會給工程造成極大的損失,所以在施工前要加強管理人員的素質教育,從而提高鄉鎮工程項目管理人員的素質[5-6]。

      結束語

      綜上所述,鄉鎮規劃設計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建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是構件和諧社會的的前提條件,工程項目的建設是鄉鎮規劃的主要方向,為了確保鄉鎮建設的順利完成,我們要嚴格監管工程項目。筆者提出,我國的鄉鎮規劃設計與工程項目管理還處于探索階段,需要在時代大發展的背景下,結合我國的實際狀況,研制出有利于整個國家建設的設計方案,希望通過本文的簡單分析,能夠幫助相關工作人員更好的開展工作。

      參考文獻

      [1]韓超.淺談鄉鎮規劃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0).

      [2]王浩.鄉鎮規劃設計與建設管理[J].吉林蔬菜,2012,(7):53-54.

      [3]羅永剛.鄉鎮統一規劃設計探索及實踐[J].中華民居,2010,(11):40.

      [4]吳.鄉鎮基建工程項目管理措施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2).

      鄉鎮城鄉規劃范文第4篇

      鄰近城市區,區位及資源優勢明顯的個別小城鎮城鎮建設用地拓展較快,其中部分鎮區面積已經超過原小城鎮總體規劃確定的2010年建設用地規模。各鎮鎮區規模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性,現狀建設用地最大的鎮建成面積約181ha,最小的鎮建成面積約7ha,相差約25倍。主城小城鎮基本上處于城鎮化發展的初級階段。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之間的差額達到25萬,全部體現為人口凈流出地區。其原因在于主城區是重慶市集聚程度最高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最快的區域,特別是中心城區的快速發展帶來各類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高度集聚,強中心的格局加大了對城郊小城鎮人口和資源要素的吸納。主城區小城鎮呈現出人口向中心城區流動,資源向中心城區匯集的單向“外流”式發展格局。小城鎮三產結構比例為1:0.5:1,基本上以憑借地域資源優勢形成的農副產品種植、礦業開發和觀光旅游業發展為主。2010年,主城區人均GDP超過6.5萬元,已逼近沿海城市。而27鎮人均GDP基本在1~1.7萬元左右,與中心城區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有差距逐步擴大趨勢。現狀鎮區建設用地中居住用地占比約43%,公共設施用地比例約13%,產業用地比例約為18%,用地結構中居住單一拉動特征明顯。公共服務設施主要以滿足鎮區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中小學、水電氣和基本商業交易網點為主,公共設施協調和配套程度差,特別是文體、環衛方面的設施普遍性的缺乏。除巴南豐盛和渝北金刀峽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有專門的保護規劃外,其余的鎮在城鎮風貌上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建設指導,導致各鎮整體風貌無序和特色缺失,體現為鎮區內的無序化和鎮與鎮之間的同質化。各小城鎮總體規劃在2007年《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審批通過之前的2005~2007年編制完成。在此之后,“314”總體戰略部署的提出、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區設立、兩江新區成立以及《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11年修訂、《重慶市“四山”管制區分區規劃》等針對重慶市在新時期城市發展戰略定位和發展要求均有所提升,并從相關上位規劃層面對主城小城鎮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顯然,指導小城鎮發展的原有相關鎮總體規劃已經與城市發展整體要求逐步脫節,急需對部分小城鎮相關規劃在上位規劃基礎上進行優化修改。

      主城區小城鎮與城區統籌發展的規劃策略

      針對城郊小城鎮實現情況,為加強城郊小城鎮發展指導與規劃編制工作,我們對小城鎮發展規劃策略進行了研究,突出六大策略,多層面研究小城鎮與城區統籌發展。根據城郊小城鎮的資源稟賦、區位特征和發展現實,將其劃分三大總體功能分區,從市級層面統籌產業布局與城鎮發展策略,實行分區特色型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格局發展格局(見圖1)。現狀發展較好小城鎮主要由兩大動力機制驅動,一是在“兩江、四山”的主城區總體山水格局下,城市發展依托長江、嘉陵江“黃金水道”跨越城市發展門檻進行擴展型發展,如北碚的澄江、渝北的洛磧、巴南的木洞鎮等;二是在中心城區槽谷地帶,受兩江新區功能向北延伸實現的拓展型發展,如渝北的古路鎮。該區域的小城鎮將作為中心城區城市發展備選區域,承擔主城區部分城市功能的外溢,與鄰近城市功能組團的發展相結合,承載先進制造業、物流服務業、區域基礎設施布局、配套產業協調為主導的發展區域。拓展型發展區將是中心城市功能與小城鎮在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觀相互滲透的區域,體現為“城綠相融”。該區域小城鎮位于水源保護區和城市主導風向上風區域,也是城郊四山管制的主要區域。區域內地形地貌特征多樣化,自然與景觀資源豐富,不僅是重慶主城區的生態屏障,也是旅游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的重點發展區。該發展區重在加強生態涵養,因地制宜結合自然資源發展特色城郊旅游區、農業產業化園區和農產品觀光區。突出小城鎮風貌特色,展現城郊自然風光的重點發展區域,體現為“城在綠中”。優化型發展區位于主城區東南區域,現狀發展相對落后,人口集聚度較低,生態敏感度不及其他發展區域。該區域內重在優化城鄉基礎設施布局,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和效益農業,完善農業產業鏈和資源高效開發,優化城鎮發展條件和產業;并結合現有自然景觀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業,實現后發區域的快速發展。該發展區將是突出農業產業化特色的發展區域,體現為“田園結合”。主城小城鎮范圍內自然生態基質優良,為保護山水環境,構筑主城區生態功能屏障,應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城鎮建設為目標,以保護促發展,重點從三個方面構建主城生態功能屏障。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四山”是重慶主城重要的生態屏障,為此,市政府頒布開發建設管理規定對其進行永久性保護。將四山管制區控制范圍和管制要求落實到小城鎮區域空間控制要素中,在后續規劃編制過程中根據相應的管制區控制要求,切實保護好“四山”生態資源,協調鎮區建設用地拓展和轉換。主城區的五個水庫水源保護地均位于小城鎮范圍內,應根據水源保護區相關保護規定對其進行分類保護,保護地范圍內人口盡可能遷出,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嚴禁在控制區域內大規模開發利用,嚴禁布局污染性產業。主城的次級河流中,流經小城鎮鎮域范圍內的共計6條,涉及14個小城鎮轄區范圍,流經8個小城鎮的鎮區。次級河流流經的小城鎮提出強化河流治理,完善城鄉污水、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控制人口集聚度較高區域的生活、工業、畜禽養殖污染源,特別是加快建設集中處理設施等保護要求。素除以上三類重點生態保護內容以外,在四山管制范圍外的靜觀、安瀾、南湖三大郊野公園,以及安瀾自然保護區、東溫泉風景名勝區等提出保護管制要求。統籌中心城區與城郊小城鎮城鄉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形成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網絡。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1]。在主城區,以城郊小城鎮為整體,建立起與中心城區相互協調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該體系分為區域性基礎設施網絡和鎮區基礎設施網絡兩個相互銜接體系。結合城鄉總規相應區域基礎設施廊道和布點,充分預留進入城市的交通、能源走廊;在鎮域范圍內優先考慮區域性的港口、環衛、能源轉運基地選址布點,并與鎮域、鎮區規劃相銜接。以區域性城市交通網絡為骨架,重點建立鎮區至主城對外交通干道相銜接的道路體系,實現鎮區主要交通性道路與高速公路交叉口和城市快速路的快速銜接。同時,結合現狀基礎設施分析,針對各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在排水、環衛存在的普遍性的“短板”,針對性提出以服務鎮域為主、城鄉銜接的鎮區基礎設施網絡。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模式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城郊小城鎮是主城區主要農副產品基地和休閑旅游目的地,突出發展現代農業和城郊旅游為代表的綠色發展模式,并在三個方面構建城郊綠色新型農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體系[3]。以各鎮現有農業資源為依托,在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完善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擴大農副產業基地產能和效益。著力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2],形成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及農產品加工、儲運、展示、觀光基地。結合各鎮農業資源稟賦特征,可建立農業觀光基地5個、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產業基地37個。重慶主城城郊休閑旅游構成要素齊全,自然風景資源包括山地、高原、江、島、湖、森林、溫泉、人文風景資源較為完整,可供開發的景區、景點和可開展的娛樂項目都較多,為城郊小城鎮休閑旅游業全方位、多層次開發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當前部分小城鎮旅游發展已初具規模,如統景、東泉的溫泉旅游、靜觀花木世界、金刀峽鎮峽谷、古鎮游等等,但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行政界限導致產業同構現象嚴重,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各小城鎮為了自身產業鏈的完整,形成了“小而全”的產業結構,造成產業同構現象嚴重。二是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勢頭強勁,經營理念滯后,沒有把自身的農業資源作為農工商經濟網絡鏈條中的節點,喪失了農業產業化優勢。因此,從區域角度出發,進行資源優化和整合,避免重復建設,充分利用資源,創建若干休閑旅游示范區,突出不同特色性的休閑旅游和觀光旅游產業。結合主城區便捷的城鄉交通網絡,以高度整合的農業觀光園區和休閑旅游示范區為目的地,構建9條城郊休閑旅游示范線。將自然資源、農業觀光、歷史文化要素溶為一體,形成1~3天不等的休閑度假游線。按現有戶籍人口測算,至2020年27個小城鎮戶籍人口總規模約為96萬人。城鄉總體規劃確定城郊小城鎮總人口規模為70萬人。因此,在2020年內,城郊小城鎮需向中心城區轉移約26萬人,基本上與現有戶籍與常住人口差額相當。至2020年,主城區小城鎮常住人口規模將從現狀的64.4萬人增加至70萬人。通過增強小城鎮吸引輻射功能,有序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小城鎮集中,加速農村地區城鎮化,通過逐步搬遷在非城市建設區域內的現有人口的方式,將城鎮人口規模由當前的13.9萬人提升至30萬人,并引導15.1萬人的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總體城鎮化率由當前的22%提升至43%。現狀小城鎮人均建設用地面積約93m2,未超過城鄉總規修訂確定的小城鎮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99m2的規模。但同時也存在居住比例高、公共服務、產業用地結構偏低、綠化用地比例不足的不合理情況。為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需要完善公共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提升小城鎮景觀綠化環境、推動城鎮產業發展。必須優先考慮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選址建設需要,高度集約居住用地建設,充分預留提升小城鎮核心產業能力的適宜性建設項目用地需求。小城鎮是聯系城鄉的紐帶,是城市風貌與鄉村風貌相互融合的節點。城鎮建設中,應按照突出地域特色、弘揚歷史文化、體現時代風貌的要求,加強小城鎮城市整體風貌控制的研究。在鎮區重點地區,在城市設計層面對形態分區、空間疏密關系、特色表現、城鎮功能協調幾個重點控制要素進行研究,并具體落實到小城鎮總體規劃建設控制要求中。該區域內的小城鎮屬于未來城市發展備選區域,鎮區風貌按照新城標準建設,其風貌以新市鎮和郊區衛星城市為主,鎮區逐步減少居民宅基地建設審批,進行一定規模的集中居住開發和建設。減少未來城市拓展至小城鎮后出現較大的風貌差異性。鎮該區域內小城鎮結合開發主體、地域特色、旅游發展,倡導“一鎮一風貌”,突出多樣化與可識別性。該區域內小城鎮現狀發展相對較為落后,重在加強引導,城鎮風貌以川東傳統建筑為主,突出地域特點,與自然景觀相互融合。力求形成整潔統一的城鎮風貌,減少未來改造的難度。依托自然景觀資源發展各具特色、差異化的旅游類型,并以旅游產業為依托,進行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展。

      鄉鎮城鄉規劃范文第5篇

      摘要 地震具有突然發生且一旦發生將造成嚴重損失的特點,目前地震尚不能準確預報。大量震例表明,活動斷裂不僅是產生地震的根源,且重災害區往往沿發震斷裂呈狹窄的帶狀分布。本文著重研究城市內活動斷裂與城鄉規劃關系,為城市規劃建設提早規避或減小地震風險提供基礎性資料,一方面避免了規劃選址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有效保障了城鄉建設用地的合理規劃和開發利用。

      關鍵詞 城鄉規劃;活動斷裂;規劃選址;規劃布局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70-0027-02

      地震是對城市破壞性最大,危害最嚴重的突發型地質災害之一[1]。大量震例表明,活動斷裂不僅是產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發生時沿斷裂帶的破壞也最為嚴重,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明顯大于斷裂兩側其他區域[2]。因此,在城鄉規劃編制階段合理考慮活動斷裂的影響,通過科學選址,合理布局等措施積極應對,是從源頭上將災害發生時可能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的根本途徑之一,對于提高城鄉規劃的宏觀性、前瞻性和可實施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規劃編制應對活動斷裂影響的措施建議。

      1 活動斷裂對城鄉規劃建設的影響

      活動斷裂與地震具有一定程度的成因聯系,7級以上地震往往將造成地表數米的錯動,直接影響跨越在斷裂上的建(構)筑物,而目前的工程抗震設防措施還難以阻止其對地面建(構)筑物的直接破壞。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7.2級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茲米特7.8級地震及1999年臺灣集集7.6級地震的重災帶均集中在地震斷裂沿線(圖1)。此外,在活動斷裂兩側即近場地區地震動最為強烈,從而對較大范圍內建(構)筑物造成影響。由活動斷裂活動引發的地震還可能導致一系列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主要包括在山區易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在砂土分布區易導致砂土地震液化等。

      圖1 斷裂切錯大壩、橋梁

      2 城鄉規劃應對活動斷裂影響措施建議

      城鄉規劃編制工作應將防災的原則貫徹始終,在規劃的布局以及各項專業規劃中加以貫徹和體現。以下重點對新建區規劃編制從規劃區選址、規劃布局、強度指標要求、重大項目選址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議。

      2.1 規劃區選址

      城鄉規劃的首要原則是趨利避害,確保城市安全,盡量避免在存在地質災害威脅的地方進行規劃建設。活動斷裂一旦引發地震,其附近一定范圍內往往震害最為嚴重,因此,新建區應盡量避免布置在活動斷裂帶上[3]。如北川在汶川地震中受災非常嚴重,災后重建工作的第一步是確定原地重建還是異地重建。北川異地重建的核心就是安全問題,在新縣城選址過程中,專家提出了五個條件,其中之一便是場地地質條件良好,遠離地震斷裂帶,并最終確定了在遠離地震斷裂帶6km的安昌鎮東南2km處重建縣城。

      2.2 規劃布局

      新建區規劃選址要整體考慮社會經濟等若干因素,若選址階段不能完全避讓活動斷裂,規劃編制可從規劃布局(結構布局、功能布局)方面加以控制,從而減小地震發生時可能帶來的損失。

      一般來說,與地震所處的斷裂帶 “同向”,損毀最大;如果與斷裂帶走向交叉而過,相對損失較小。如映秀沿著西南東北走向規劃建設,斷裂帶造成的地表晃動也是西南東北方向,因此,映秀基本沒有建筑物幸免。而汶川縣城沿著西北東南的方向規劃建設,這里損毀的建筑基本處于兩者的交叉地帶,其他區域的建筑雖然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卻并未倒塌。因此,城市發展方向應與活動斷裂大角度交叉。此外,組團結構可以使各組團有獨立的生命線系統,起到了分散城市中心機能的作用。各城區之間由通暢的交通互相聯系,當某一個或兩個城區發生震害時,能盡快地疏散人口和實施救援。因此,新建區規劃布局中宜采用分散組團式為主的布局模式,組團之間規劃大片的開敞空間相隔。

      防震減災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降低地震發生時帶來的影響,通過調整地震影響最嚴重地區的用地性質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因此,從城鄉規劃防災角度分析,針對建設用地的用途進行重要性分類以便更好的進行功能布局是非常必要的。本著“以人為本,利于災后疏散與救援,避免產生次生災害”的原則,活動斷裂兩側一定范圍內適宜規劃綠地;盡量避免規劃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及容易引發次生災害的工程,如危險品倉庫等,如項目實施應開展相關評估工作;盡量避免規劃主要道路等生命線工程,如項目需規劃建設則線性工程選址應與斷裂呈大角度交叉。

      2.3 指標控制

      降低地震發生時受災最嚴重地區的開發建設強度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建議在活動斷裂兩側一定范圍內不宜規劃高層、超高層建筑,宜適當降低建筑密度,增大建筑間距,降低容積率。在總體規劃編制中提出控制開發建設強度的原則性要求,待詳細規劃階段通過開展相關工作合理確定建筑密度、容積率及建筑限高等。

      2.4 重大項目選址

      在地震活動斷裂兩側一定范圍內和斷裂交叉地段,避免建設抗震設防分類中的甲類建筑。將地震局提供的主要構造斷裂分布圖經坐標轉換疊加于地形圖上,并在斷裂兩側擴展一定范圍即可獲得抗震設防分類甲類建筑禁建區范圍。

      此外,對于建成區應按照相關規范進一步完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對于重大項目,規劃過程中宜開展相關風險評估工作;對重要工程,如醫院、消防、供水、供電、物資供應等系統的關鍵建筑、高層建筑、穿越不利地段的基礎設施管線、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等宜提出提高抗震設防水平原則性要求。

      綜合分析,城市的抗震防災能力不僅取決于單體工程的抗震能力,更重要的是城市各個系統應通過合理地功能布局、抗震設防等級和設防要求的確定、關鍵環節的抗震增強、薄弱環節的梳理和改造、抗震保障與應急救災的有效應對而使得綜合抗震能力得到保障,從而達到安全與經濟的和諧統一,保障城市系統在災后發揮應有效能。

      參考文獻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裸体艺术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亚洲 无码 在线 专区|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线观看动态图|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狼人大香伊蕉国产WWW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电影|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亚洲另类少妇17p| 亚洲永久无码3D动漫一区|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亚洲男人天堂av|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人成网男女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无码mv|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五月午夜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欧洲乱码AV夜夜摸|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久久精品7亚洲午夜a|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亚洲国产91在线|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一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