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森林資源安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心,促進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的實現,讓森林資源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進一步的推進現代化建設。為此,需要注重宣傳森林資源監督工作的重要作用,讓森林資源的監督工作能夠有效發揮其作用。同時必須要積極的探索并構建起長效的監督機制,明確森林資源監督的內容,進一步規范森林資源的監督方法,使得森林資源的監督工作能夠實現程序化、制度化、規范化,讓森林資源監督的內容與方法能夠更加的具體、明確,其操作行更強。
(二)加強營林工作,注重對后備資源的培育
培養和擴大森林資源的首要條件是營林工作建設。因此必須要抓營林基礎工作,對營林建設投入更多的資金,對營林工作相關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完善。這些都是保障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的重要基礎。必須要在營林造林方面多下功夫,構建起健全的營林配套服務設施,并且要加快轉變常規造林。政府不能夠僅僅將眼光防止號召全民造林上,同時還應該鼓勵并提倡個體積極的參與到造林中去,為他們提供優惠措施。盡可能的將荒山荒地、淺山區沒有保存價值的疏林地進行封山育林,實行全面植樹造林。同時要根據林地的具體條件,選擇合適的優良品種來進行育林。只有做到常抓不懈,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夠經過多代人的勞動和共同努力,才可以使樹木成林,讓森林資源的培育顯現成效。
(三)加強管護經營,確保森林資源的安全
森林資源的管護精英對于“天?!惫こ逃兄种匾淖饔茫⒛軌蛴行У拇龠M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要堅持森林的管護經營,就必須要對亂砍濫伐林木、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進行杜絕,因此來保障森林資源的安全。為此,必須要對責任制進行落實??梢詫⒘值貏澐侄鄠€責任區,將這些責任區分配給具體的職工進行管護經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要保證森林資源所有權、林地用途、森林經營管理規程以及技術規程這四個方面不進行改變。管護經營必須要深化改革,做好生態移民工作。必須要根據木材生產的具體情況對機構設置進行優化組合,盡可能的減輕對森林的承載壓力,進行撤人立山,做好生態移民,同時還需要實行封山育林嗎,讓森林能夠休養生息。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利于減少各種因為生產生活而消耗的森林資源,同時還能夠降低森林防火等級,并能夠促進林區小鎮建設的提檔與升級。
[關鍵詞]森林資源;調查;工作;要點
中圖分類號:P61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0-0365-01
0.引言
森林資源調查是林業生態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和公益性工作,是及時掌握森林資源動態,正確制定林業措施的重要依據。近年來,我國林業生產發展迅速,森林覆蓋率、林木蓄積量都有了大幅變化,現有的檔案數據已不能準確反映當前我國森林資源現狀,因此,開展森林資源調查工作十分必要。本文就森林資源調查工作的要點進行初步探討。
1.森林資源調查工作的目標
全面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及其分布,綜合評價森林資源現狀特征與森林經營管理績效,提出對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利用現有行政區域界限,現場對縣、鎮、村、社界進行核實或者調繪;完成森林資源小班區劃,明確林地權屬關系;查清四旁資源、散生資源、下木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包括用材喬木樹種、經濟林木等。開展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就是摸清森林資源家底,為科學經營和管理森林、制定林業發展規劃,森林分類經營區劃提供基礎資源數據,其調查成果是建立森林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編制森林采伐限額的基礎,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指導和規范科學森林經營的重要依據。
2.森林資源調查工作的要點
2.1 提高思想認識
森林資源調查目的是查清、查實森林資源的本底,掌握人為和自然因素引起的森林資源消長變化規律。其成果是編制和實施森林經營方案、制定和落實林業生產建設規劃計劃、進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和實施林業分類經營管理等的客觀依據,是科學經營管理森林資源,培育和建立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重要基礎。我們要充分認識森林資源調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真履行《森林法》和《森林法實施條例》賦予的職責和義務,進一步確立依法行政的意識,增強科學經營、依法管理森林資源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只有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領導上切實加強,措施上保障有力,森林資源調查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在推進林業快速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今后,應當力爭將森林資源調查納入地方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總體規劃,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確保其制度化、規范化。當前,要將其作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擺到重要議事日程,抓緊部署,加快步伐。要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組織協調機構,組織專門力量,明確落實責任,理順資金渠道,有計劃、有步驟、有成效地加快推進森林資源調查工作全面完成。凡近十年尚未開展調查的地方和單位,應在兩年內完成;已經開展過的地方和單位,要對調查成果的質量和適應性進行驗證,凡存在質量等問題、不能全面反映森林資源狀況的,應在兩年內重新進行調查。
2.2 多渠道籌集資金
森林資源調查工作不僅為林業經營單位提供服務,而且也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提供服務,是一項基礎性公益事業,因此,林業主管部門應給予高度重視,多方籌集資金,確保調查工作順利開展。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積極、主動地向本級政府匯報溝通情況,爭取將調查納入到財政預算。當預算安排資金不足時,結合實際,按照有關規定,用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復費進行彌補。將按照扶強、扶優的原則,采取多種措施扶持開展森林資源調查工作。
2.3 推廣新技術
積極應用新技術,是提高調查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基本途徑和有力保障。森林資源調查要利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進行,以切實提高區劃和調查的準確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要廣泛應用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進一步改善技術手段和技術設備,擴充調查內容,特別是要豐富調查成果。在新技術應用中,還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專題研究,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推動技術進步,不斷提高新技術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貢獻率。
2.4 強化質量監督
森林資源調查成果對林業和生態建設影響重大而又長遠,必須堅持質量第一,嚴格質量管理與監督。林業主管部門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負責統一組織安排森林資源調查工作,并明確由符合資質規定的專業調查隊伍承擔具體任務,相關單位配合完成。同時,要加強調查人員的業務培訓和質量教育,嚴格考核,對調查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在開展森林資源調查中,要認真執行《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主要技術規定》,并結合本地實際,制訂細則和相關規章制度,建立、健全質量管理監督體系。加強安全管理,確保安全生產。規范調查質量檢查驗收,嚴格執行獎懲制度,對出現嚴重質量問題或弄虛作假、偽造材料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肅處理。要規范和堅持成果審批程序,林業主管部門和調查規劃設計單位必須嚴格把住森林資源調查成果審查審批關。林業主管部門要嚴格實行森林資源調查外業質量驗收合格證制度。對驗收不合格的,其調查成果不得予以承認和審批。
2.5 科學經營管理
我們應在森林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及時組織編制森林資源經營方案,依法進行科學經營管理。高度重視森林資源檔案管理,整章建制,建立健全森林資源檔案,及時、準確、翔實地進行森林資源檔案更新,客觀、全面地記載森林資源狀況及其變化情況。要高度重視,廣集資金,按照統一標準、統一研制開發、分級建設的原則,以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計算機技術及網絡通訊技術等為主要手段,積極加快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共同推進國家、省、地、縣相互依托、相互兼容的全國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步伐,全面提升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森林資源調查工作與林業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重視不夠、欠帳太多、投入不足、手段落后,以致許多地方長期存在森林資源家底不清的問題,其對林業的決策、經營管理和工程建設的不利影響日益凸現。因此,我們每位調查人員都應該認真學習《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實施細則》,領會貫通技術要點,嚴肅對待每一個操作程序和調查數據,熟練掌握外業調查操作技術、調查項目內容。調查人員要堅持嚴謹的工作態度,對每天外業調查數據詳細核實,做到環環相扣、緊緊相連、不缺不漏,確保調查質量。 [科]
參考文獻
[1]劉軍.淺談森林資源調查[J].河北林業科技,2012,01.
一、我目現行的主要林業行政許可制度
(一)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行為許可
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行為許可,是指當事人被許可從事某種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行為或從事某種可能威脅森林資源安全的其他行為。一般來說,被許可行為具有短暫性和期限性,有時還是一次性的。目前我國的林業行政許可大多屬于這種類型。這種許可又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
1.資源利用許可。主要包括:林地征用、占用許可,森林公園、苗圃、自然保護區等的設立和規劃許可,野生動物捕獵許可,林木采伐許可,野生植物(含野生藥材、天然種質資源)采摘許可,森林資源(包括木材、松香產品、野生動物及其制品)運輸許可,森林資源銷售許可、瀕危物種進出口許可等。
2.資源保護許可。對于加強對資源的保護管理,林業法律法規規定對一些有可能危害森林資源安全的行為實施許可管理,主要有:動植物檢疫許可,林區用火(含可能引起森林火災的其他活動如實彈演習等)許可,購買獵槍、彈具許可,外國人進入自然保護區許可等。
(二)經營,開發森林資源的資格許可
經營、開發森林資源的資格許可,是指當事人的申請經審查同意后,就可以在法律法規的允許下,較長時期地從事某種經營或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行為。目前,我國經營、開發森林資源的資格許可主要包括:木材經營(加工)許可,收購野生動物及其產品許可,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林木種子生產許可和經營許可,自然保護區、林場等開展旅游等活動的許可等。
二、我國林業行政許可制度存在的不足和完善建議
(一)現行林業行政許可制度的缺陷
盡管我國加強了對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并修訂了《森林法》及其配套法規,但是,現行的林業行政許可制度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1)許可證的實施范圍還不能滿足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需要(2)多數許可證的發放程序還很不規范,對許可證頒發程序監管不力;(3)對依據許可證采取的行為還未建立起相應的管理與監督機制等。
正是由干我國林業行政許可制度還存在著以上缺陷,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森林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的現象十分嚴重。不但毀林現象時有發生,違法批地、占地屢禁不止。而且濫伐盜伐林木、非法捕殺、販賣國家珍貴野生動物案件接連發生,重特大案件還呈現上升趨勢,一些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旅游開發活動規劃管理不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等。以森林資源為主體的自然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造成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完善林業行政許可制度,加強對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二)林業行政許可設定的完善
1.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科學確定許可審批事項
(1)強化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的控制與管理,完善現有審批事項的設定立法
森林是由以林木的主體的森林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與林地等及其環境組成的一個生態系統。森林資源是森林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森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都會對生態系統產生干擾。按照生態學的觀點,森林生態系統中存在著臨界閾限現象,如物種數量與物種消亡之間的關系、生物多樣性的衰減與生境破碎化之間的變化等,這是可持續發展關于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理論基礎。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超過森林生態系統的資源承載力,否則,就可能影響系統的平衡與穩定?!胺杀仨毞从成鷳B平衡的基本要求”。因此,對影響生態平衡的森林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必須進行立法管理,根據需要將這些行為納入到林業行政許可的審批事項之中,不斷健全林業行政許可制度。對可能嚴重影響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開發利用行為,應該制定專門的、具體的法規或規章進行規定。目前,我國關于森林植物、動物開發利用的許可制度較為縫全。但是,森林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森林種質資源利用、森林微生物開發等的許可制度則不夠完善。如在近兩年,人們旅游需求迅猛增加,一些原生或次生林區、自然保護區,甚至一些城郊林場,未經批準就大規模開展旅游括動;不少獲準開展旅游活動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森林資源集中地區,旅游活動形式已遠遠超過生態環境容量,旅游已對森林資源造成巨大壓力,需要盡快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具體規定旅游活動的形式、內容和資源保護措施。
(2)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擴大對可能造成森林資源破壞行為的審批監管
森林資源保護是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安壘的需要,也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的許可制度只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即森林防火與森林病蟲害防治。當前,迫切需要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入侵管理。我國已建立了轉基因食品安全法規,但是,轉基因生物存在不但對人類和動物生存有風險,而且對植物生存也有風險,需要建立起生物基因與轉基因生物的生產、研究、開發、進出口等的管理制度和風險評估制度,將其納入到林業行政許可的管理之中。目前,我國生物入侵在沿海一些地區已造成了嚴重危害,必須盡快完善對外來物種進口的許可管理,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2.遵循行政管理原則,合理確定許可審批權限和審批程序
(1)要堅持公平與效率并重的原則,通過立法劃分各級行政部門對具體開發利用行為(或資格)的審批權限。一般對于重要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許可或對森林資源可能有重大影響的開發利用許可應當由省級及以上行政部門審批。對于邊遠地區或特殊地區,要因此制宜,既要堅持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又要保證效率優先,可以確認由當地林業行政部門審批,但都必須有明確的立法規定。
(2)確定科學高效的審批程序??茖W高效的行政程序是現代行政法治的要求。因此,首先,要確定林業行政許可審批的公示制度。要將所有林業行政許可事項的條件和資格進行公開,確定當事人的申請程序和要件,保證給予所有人的平等機會,對于能夠通過競標、拍賣、考核等形式頒發許可的,應在許可制度的設定予以明確。其次,要建立專家審批制度。由于林業行政許可事項涉及到大量的生態科學知識,且資源利用限額直接來源于科學測量,因此應當確定專家評審在許可審批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要確定審批的聽證程序。對于林業行政許可事項的審批,應規定利益相關人可以參加聽證,以保證審批行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最后,要確定行政行為附具理由制度。在林業行政許可制度的設定中,要明確規定林業行政機關在審批頒發許可證的過程中,對于不被許可的,必須說明理由。
三、林業行政許可執行的完善
林業行政許可執行的完善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根據自治區第二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果,森林面積1684.86萬hm,森林覆蓋率l4.01%,林木綠化率15.75%;活立木蓄積20.902億m,森林蓄積20.858億m。森林面積居全國第5位,森林蓄積居全國首位,分別占全國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的8.11%和13.78%。森林是我國西南邊疆的一塊綠色寶庫,堪稱世界少有的“綠色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植物種類豐富,有高等植物6533余種,屬于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種、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0種;脊椎動物795種,屬于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5種、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0種;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SITES)列為附錄I的瀕危動物28種,附錄Ⅱ的瀕危動物60種。
2森林資源特點
的森林資源,從物種種類、分布規律,到物種形態與變異特征,都與高原的地形地貌、氣候及其變化規律緊密相關,具有獨特的高原生態特征。
2.1地帶性分布規律獨特
地處青藏高原,垂直高差達8OOOm。復雜的自然條件,多樣的氣候類型,表現出森林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明顯,森林植被類型多樣。1)植被的水平分布規律受制于以水分條件為主導的水熱條件的結合,既與緯度帶不完全符合,也與經度帶(海陸位置)不相一致,呈現出由東南往西北方向的變化。高原植被的水平分布是在廣闊的高原面上展開,具有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獨特性,有人把這種分布稱為“高原地帶”。在的東南部,其基帶泊龍藏布與易貢河交匯處的通麥谷地為亞熱帶濕性常綠闊葉林,分布面積最大的是針闊葉混交林和寒溫性針葉林,主要優勢樹種為常綠櫟類、高山松、多種云杉和冷杉;由林芝等森林地區往西往北到藏北東部地區,地勢升高,氣候表現為寒冷半濕潤,喜溫濕的喬木已不能生長,代之而起的是高寒灌叢和高寒草甸植被,主要建群種有金露梅、多種杜鵑、高山柳、箭葉錦雞兒、圓柏等灌木和嵩草、蓼等草本植物;由高寒灌叢草甸繼續往北往西,進入青藏高原的腹地一羌塘高原,這里全年受西風環流控制,氣候寒冷半干旱,分布的是大面積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植被。2)森林垂直帶類型復雜多樣,在每一個水平地帶都具有它特有的垂直類型:東南部森林區,是以森林植被為基帶的垂直分布類型,往西北依次出現有高寒灌叢(或高原草甸)為基帶的垂直分布類型,高寒草原(在藏南谷地為溫性草原)為基帶的垂直分布類型,高寒荒漠(在阿里西部山地為溫性山地荒漠)為基帶的垂直分布類型。森林區垂直帶譜結構是:山地森林帶一高寒灌叢草甸與高山墊狀植被帶一高山亞冰雪稀疏植被帶一永久積雪帶。植被在垂直帶譜上陰陽坡差異明顯,如在亞高山針葉林帶,陰坡主要是云冷杉林,陽坡往往是高山櫟林和圓柏林;在高寒灌叢草甸帶,陰坡分布的是高寒灌叢,陽坡則主要是高寒草甸。
2.2生物質儲量高
的森林是全球少數處于原始狀態下的自然資源之一,森林得到了長期的繁演、生長與發育,樹齡數百甚至千年的樹木得以完好自然保存,大部分林區水熱條件較好、林木生長比較迅速,生長持續時間較長,單位面積蓄積大,生物質儲量高,全球單位面積•2•蓄積最高的報導就來自自治區波密縣崗鄉。據2012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果顯示,自治區波密縣札木鎮崗村34號小班,面積264.311hm,單位面積蓄積高達2123.38m/hm。
2.3天然、原始、異齡的成過熟林占優勢
喬木林中的成過熟林面積占55.39%,以天然、原始、異齡林占優勢。這種比例結構在我國其它省區是十分少見的。一般認為,成過熟林表示森林正在或已經開始衰敗,蓄積形成負增長,老樹死亡和幼樹更替的進程會加劇。這種林分往往存在一定隱患,可能導致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災害的發生,形成森林地力的浪費。但是的成過熟森林充分體現了高原森林的獨特生態特征,的成過熟林絕大多數是天然林,且大多是原始林,森林通過了漫長歲月的成長、發育與演替,形成復雜的多世代的異齡結構,基本達到了消漲的動態平衡。這些森林很少出現大面積的衰敗現象,反而顯示出了旺盛的活力,生物質儲量保持在最大化狀態,生物的代謝循環處于高位。由此,森林保持水土、改善氣候等生態功能也就處于最佳狀態,森林景觀質量高。因此.我們不能用一般的眼光來看待的森林,而應當充分認識到它的獨特價值。
2.4樹種結構較為單一
的森林樹種結構較為單一,純林比例高。喬木樹種結構中純林面積的比例高達93.93%。這也是植物適應高原特定自然條件與氣候,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結果,其生態穩定性能得到充分保證。
2.5森林健康處于自然狀況
的東南部,包括瀾滄江、怒江及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境內因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影響,高山峽谷廣布,氣候溫涼,生長著遼闊茂密的森林,森林植物資源豐富而珍貴,不少樹種能長成高大的巨木,林木生長發育良好,枝干發達,樹葉大小和色澤正常,能正常結實和繁殖,未遭受任何災害,病腐率極低,森林健康,生態狀況良好,全區健康森林的面積占98.19%。原始或受人為影響很小而處于基本原始狀態的森林面積占46.82%,加上稍有人為活動干擾、處于演替后期、以地帶性頂極適應值較高的樹種為主的天然森林類型面積比例高達74.85%,大部分森林仍處于自然狀態。森林群落結構較完整以上面積達89.24%,森林生態功能等級為中等以上的占99.41%。
2.6宜林地發展森林的條件差
面積遼闊,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除藏東南林區以外,自然條件嚴酷。森林資源的發展更多的是取決于氣候因素,水熱條件改善了,森林就可能延伸過去,而想要采取人工造林措施以增加森林面積難度相對較大。在當前規劃的52.42萬hm宜林地和無立木林地、疏林地面積中,分布在海拔3500m以上占74.44%,因水熱條件較差,培育和發展為森林仍然會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
2.7喬木林所占比例不高
森林覆蓋率為l4.0l%,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仍屬于森林偏少的地區之一。的森林按其組成成份包含了喬木林、竹林和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三部分,其中喬木林所占森林面積的比例為55.39%,灌木林占44.61%,近一半的森林實際上是灌木林,喬木林所占比例不高,這也從另一層面說明了喬木林的珍貴之處。
3林業發展狀況評價
3.1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穩固
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公益林(地)面積1891.9913萬hm,占全區林地面積97.06%,占全區國土總面積l5.74%,在的林業建設中占絕對地位,為高原安全屏障的生態安全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目前,的生態公益林大多納入了特殊保護和重點保護范圍,生態功能指數達0.61,森林質量指數達0.68,為全國最高水平,生態狀況良好,對于促進的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確保我國的國土安全、生態安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2森林資源保護成效顯著
近年來,通過組織實施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的森林資源得到了休養生息和較好的保護。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超超過120萬hm森林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生態功能明顯恢復。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全面實施,7個地(市)65個縣的大部分生態公益林納入補償范圍,大部分森林得到了有效保護。目前,林業系統已經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61個,總面積4129.68萬hm,占自治區國土面積的34.41%。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0個,國家森林公園9處,國家濕地公園6處。全區8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與植物生境得到了有效保護,特別是絕大多數保護物種的種群數量呈恢復性增長。如藏羚羊在的種群數量由九十年代的5萬~7萬只上升到目前的15萬一17萬只;在越冬的黑頸鶴由1000~3000只上升到6000~8000只;2014年5月,第二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在昌都地區類烏齊縣首次發現雪豹。這些充分說明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資源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成就斐然,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3.3國土綠化成效凸現
自治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林資源的培育,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造林綠化工作的開展。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工程、拉薩市及周邊地區造林綠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工程造林、部門綠化、城鄉綠化和社會造林工作穩步推進,人工林資源得到快速發展。近十年來,人工林資源增長217.24%,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3.4發展難度大
受高原特殊氣候的影響,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森林一旦破壞很難恢復,甚至不能恢復。目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乃至我國整體環境的重要因素,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態安全?!S著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和森林等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加之森林與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經濟價值的日益凸現,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仍相當嚴峻,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生態保護壓力會越來越大;植樹造林的條件越來越差,水利灌溉等配套設施投入高,生態建設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在當前或是今后一段時期,林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問題,發展難度大。
4林業發展的思考
4.1加強管理,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
的森林資源是以耐寒植物種類為主,是在高原特有的自然地理與氣候條件下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結果,植被大多處于頂極群落狀況,群落結構較完整,生態系統內部穩定,得之不易,破壞后也極難恢復。因此林業的首要工作還是做好現有森林資源的保護。堅持依法治林,嚴格執行林木限額采伐管理制度、占用征收林地定額管理制度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封山育林、封山禁牧,護林防火,積極推廣新能源的應用,有效促進森林資源的培育與發展,使現有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4.2科學經營,積極培育和發展森林資源
由于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與氣候條件的影響,森林資源的進一步發展仍受到一定的制約。因此,科學經營森林資源尤為重要。森林資源的發展在以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堅持“以封為主,封造并舉”的方針,實行分類經營。天然林以封育促發展,通過自然恢復,增加森林資源的數量,提升森林資源的質量;人工林的發展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適地適樹”的原則,加大科技投入,從造林地選擇、樹種選擇、種苗選擇、整地、植苗、撫育、管理等環節人手,引進優良適宜品種、挖掘和篩選鄉土樹種,加強高原地區營造林技術的科學研究與推廣,以工程帶動、工程示范,科學經營,確保人工造林成效。
4.3統籌規劃,積極發展森林生態旅游
獨特的雪域高原森林景觀,是難得的旅游資源。積極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是服務公眾的重要舉措,是開展生態文化建設的實際行動。一要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國家公園發展的體制與機制,積極推進國家公園的建設;二要合理規劃、統籌布局,科學開辟觀光游覽路線,為游人提供安全美好的旅行經歷;三要加強景點景區建設,提供最佳森林景觀觀賞視角與位置;四要加強游客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快捷有效的補給機制,確保游客的安全與日常生活用品供應;五要開展生態文化與科普宣傳教育,豐富人們的森林文化知識;六要加強沿江、沿路、村莊集鎮的綠化,提升游覽觀光線路上的景觀質量。只有更用心的服務•d•公眾,讓更多的人因森林而受惠,直觀感受與享受到森林的生態功能,公眾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森林的生態文化價值,才能爭取到政府與社會更多的關注與投人,形成良性互動與發展。
4.4深入研究。努力提高森林的生態服務價值
的森林在全國享有極高的地位,森林面積在全國排名第五位,自然度高、生物質貯量大、碳儲量高,是十分珍貴和不可多得的稀缺資源。目前,的森林資源十分豐富,但除了讓人感嘆自然的偉大外,難以為當地農牧民帶來收益。因此,通過開展高原森林碳匯等體現森林生態價值方向的研究與活動,以討論將森林資源納入碳匯交易的途徑,實現森林的生態價值量化,探索國際的、社會的補償機制,全面提高森林的生態服務價值。
5結論與討論
一、搞好森林資源經營和管理
森林資源經營是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修復、重建、培育和維護,以及與經營者直接相關的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的配置和落實等。森林資源管理是指對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利用等一系列活動的組織、計劃、協調、檢查、服務,維護經營者權益,制定相關法規政策并監督實施等內容。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和融為一體的,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必須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監督、指導和服務,健全完善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法規和標準,抓好森林經營方案的編制和實施,抓好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試點示范工作,加強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國際間合作。
二、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要牢牢堅持嚴格保護、積極培育、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基本方針,真正做到在保護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積極保護,實現越保護越多、越利用越好。一是嚴格執法不動搖。認真執行《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落實森林采伐限額管理、林地征占用審核審批等制度,把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措施落到實處。二是繼續加大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天然林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工程的目標、范圍、內容、機制和手段,鞏固和提高成果。三是認真落實保護和發展的責任制。認真落實在林業建設上的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是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同志是主要責任人的責任制,研究制定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四是堅持持續利用的原則,在不破壞生態系統、不影響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全方位、高效率和可持續利用。五是制定林業產業市場準入標準。要抬高加工企業準入門檻,堅決淘汰規模小、資源消耗大、浪費木質原料嚴重的企業。六是進一步提高森林科學經營的水平。加快對現有中幼林的撫育和低產低效林的改造。
三、森林資源既要“嚴管”又 要“放活”
“嚴管”和“放活”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必須把兩者有機統一起來,做到因地制宜、因林制宜,對不同森林資源實行不同管理模式。一是在地域分布上,對生態脆弱、森林植被稀少、恢復難度大的西部地區,總體上要嚴格管理,強化保護,科學經營,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對可采資源瀕臨枯竭、森林質量急劇下降、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的北部地區特別是重點國有林區,下決心把木材產量調減到森林資源可承受的范圍內,杜絕超限額、超計劃采伐;對自然條件優越、森林生長速度快、更新恢復容易、木材加工利用水平高的東部和南部地區,總體上要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南方光熱水土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生物質能源林的發展,鼓勵珍貴樹種、工業原料林等的培育,促進森林資源的科學經營、高效利用。二是在森林類型上,對生物多樣性富集、生態功能強大,構成我國生態安全主體框架的公益林、特別是天然公益林,依法實行“嚴管”,確保國土生態安全。對商品林特別是速生豐產林、短周期工業原料林,進一步“放活”。三是在經營形式上,鼓勵各地根據實際,形成國有、集體所有、個人所有和統一經營、合作經營、股份經營、承包經營等多種所有制成份并存、經營主體多元化、經營方式多樣化的森林資源經營格局,鼓勵各種社會主體參與森林經營和林業建設,不斷增強林業發展活力。
四、創新機制,完善制度,強化林地管理
通過對重大建設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實行“部門管理,分級負責”的新機制,簡化工作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維護林農的合法權益,保障國家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建立林地管理制度,推動林地管理工作向規范化、法制化和科學化方向發展。加強廉政建設,保證占用征收林地審核審批工作的公開、公正、透明和廉潔高效。建立植被恢復工程管理制度,規范占用征收林地森林植被恢復工程管理,保征林地“占補平衡”,做到林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為林業建設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五、結合實際,分類實施,確保森林資源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