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觀光農業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觀光農業;規劃;初探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9-0008-1
觀光農業是一種新型旅游產業,在我國經過2O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通過研究觀光農業的發展歷史、基本概念與觀光農業規劃的相關內容,分析我國觀光農業的現狀,來探討我國的觀光農業規劃。
1 觀光農業與觀光農業規劃
1.1 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是以農業為主體、觀光為目標、傳統農業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而形成的交叉型產業。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人們發現農業不僅具有生產,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獨家的生活。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夠回歸自然,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觀光農業就是以“綠色、休閑、參與、體驗”為特色,給有課提供可以觀賞、垂釣、燒烤、狩獵、采果、制作標本等各項服務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1.2 農業觀光規劃
農業觀光規劃要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維護與美化區域農業和農村自然景觀風貌為前提,要選取合適的地點,具體設計合適而有特色的項目,從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觀光農業景區。觀光農業規劃設計的內容基本上是參照旅游規劃的內容而定的,并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本身的具體情況來確定開發方案,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理,有利于農業額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的保護。
2 對我國觀光農業規劃的探討
2.1 發展我國觀光農業的前提
回顧我國觀光農業的發展,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明顯不足,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肆意破壞。在開發觀光農業時,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對自然資源大量浪費,忽略鄉土文化的挖掘,破壞了原有的寶貴的農業自然資源、特色,甚至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和良性生態循環。由于資源的過度消耗,在旅游開發同時,如何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旅游區建設的首要問題, 以持續發展為前提已成為世界觀光農業發展的主流。根據我國觀光農業的現狀,現階段我國觀光農業在規劃上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護環境保護,以形成生態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我國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保護和營造好的生態環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發展我國觀光農業的條件
2.2.1 旅游資源 觀光農業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觀光農業區所在地區的綜合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其開發類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農業景觀資源和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活動都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觀光旅游農業開發的地區,要根據其自身農業景觀資源的構成及所輻射的旅游區域的旅游需求來綜合考慮,從而進一步發展其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和農業景觀資源作為該地區觀光農業開發的主要旅游資源。
2.2.2 區位交通條件 對于觀光農業這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這種非稀缺的資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務所輻射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決定我們在選擇觀光農業開發區域時要考慮其與周邊市區的距離,盡量選在距離市區車程不遠的城市近效區以及交通條件良好的地區。只有這樣,觀光農業才能夠吸引足夠的游客在較短的時間內到達,并且有足夠的時間參與觀光、休閑以及娛樂。
2.3 發展我國觀光農業的規劃設計
針對目前觀光農業規劃理論方法存在相對滯后的問題,需要對觀光農業規劃理論方法進行科學的研究。
在上圖所設計的農業觀光規劃中,我們可以以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核心、以景觀生態學相關原理和物質循環經濟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復合生態系統分析和觀光農業規劃程序,并采用復合系統縱橫向分析法、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法、社會經濟資料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等來進行復合生態系統分析,同時,采用生態農業景觀空間格局設計和生產農業產業網絡模式設計來進行觀光農業規劃。
科學的、客觀的生態農業規劃與設計方案是低效益的傳統農業向高效益的生態農業轉化的關鍵,我們應在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把社會、經濟與自然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峰.觀光農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D].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論文,1999,(12).
[2] 帥文波.區域生態農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以山東省膠南市為例[D].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06).
[3] 郭春華.可持續觀光農業規劃探討—以廣州市郊滿山農莊為例[D].北京:北京農學院學報,2002,(06).
關I詞:觀光農業;地域性;景觀;文化
在社會不斷發展建設的過程中,觀光農業這一概念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農業觀光園的建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條件下的產物,所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生活得到了保障,就必然要求從精神方面得到滿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進一步對這方面進行研究,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人們渴望大自然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強烈,所以在這種情形下,就要求為人們提供這樣一個場所,可以親近自然,放松身心,在忙碌之余可以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基本需求,因此在對農業觀光園營造的過程中,其重要性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
1 觀光農業園發展概況
在社會發展以及不斷進步的過程中,農業觀光園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最早其是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隨后傳入我國以后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觀光農業有法國教育農場以及家庭農園等,在美國也有觀光農場以及市民農園等,在我國的臺灣地區,這種兼具觀光性質的農場是最早興建起來的,并且逐漸在我國內地發展起來,因為人們在改革開放以后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因此人們看準了這一商機,所以在很多地區逐漸興盛了起來,政府部門也對農業觀光園的建設引起了一定的重視,但是在建設的同時,也逐漸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人們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忽視了對農業觀光園的有效規劃,這樣是不利于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因此在當前的工作中,需要引起相關人士的重視,應該從地域性的角度入手加強對農業觀光園的設計,這樣才可以保證其朝著更加長遠的方向發展,在滿足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以真正的為人們創造一個舒適的娛樂場所。
縱觀現階段的發展,農業觀光園在營造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觀賞性以及娛樂性相互結合的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在觀光農業建設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這是一種多元化的景觀,不但具有休閑性的特點,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所以需要在營造的過程中從地域性的角度出發,將原有的生態特點充分的展現出來,并且與娛樂的目標相互結合,但是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實際的效果顯然是不理想的,人們在設計的過程中往往將二者相互分離。
其次是在設計的過程中缺少生態性,這樣就會對環境帶來十分嚴重的破壞,對于農業觀光園而言,這是一種生態旅游項目,所以應該將原有的自然景觀最大化的保留下來,但是實際的工作中,設計人員大興土木,破壞了原有生態的平衡,因此在這種情形下,就會造成環境受到嚴重的影響。
此外,在地域性設計方面也存在嚴重的不足,很多園區看上去都是一樣的,并不具有特色性,因為觀光農業通常都是建立在自然景觀基礎上的,很多自然景觀大致相同,在保持原有地域性特色的基礎上就會顯得雷同,因此無法突出特色性。
2 觀光農業園地域性景觀設計
在對地域景觀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例如經濟景觀、文化景觀以及自然景觀等,在對景觀進行營造的過程中,需要充分體現出地域性的特點,不同的景觀構成中又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內容,在農業景觀的構成中,基本的構成要素是在鄉村景觀基礎上的人文景觀建設,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所以營造出的基本景觀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在南方地區,以平原為主,而在北方地區則主要以平原和高原為主。
2.1 選址到建設遵從場地環境
風景園林設計的具體內容就是運用適宜的景觀要素構成多元化的景觀空間,而景觀空間的構成則要建立在場地環境的大背景基礎上。法國著名景觀設計大師高哈汝認為:“景觀設計要遵循的三原則是,場地、場地、還是場地”。也就是說,風景園林師應遵循場地環境,考察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水文狀況、植被特征等各類自然要素,分析場地環境的差異性,依此構建既相互聯系又各具特色的景觀空間。
觀光農業園的目的就是讓游客有回歸自然的返璞歸真的感受,因此在選址和建設上更要遵從鄉村景觀的原貌,而不能肆意破壞,不可有過多工業化痕跡,因地制宜、因景布景,充分利用借景、框景等手法。發揮設計師敏銳觀察力和對美的敏感度,把雜亂無序的自然景觀布置成有序又和諧的亞自然景觀。既保留了景觀的原生態,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農業景觀的藝術性得以表現。
2.2 景觀意境要與領土風景和諧交融
中國風景園林講求意境美,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境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境象的把握與經營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意境是傳統園林造園之精髓,是借助具體有限的園林形象傳達出深遠微妙、耐人品味的情調氛圍,使游賞者睹物會意、觸景生情,在有限的空間環境中感受到無限豐富的意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取之不盡的素材,如植物配置、景的組合、人與景的情趣等,使所造之園更有詩情。景觀設計是以展示地域整體景觀特征為宗旨的領土整治行為。風景園林師應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認識場地、理解場地,掌握當地獨特的景觀要素和自然演替規律,從而營建與當地領土景觀整體相和諧的局部景觀意境。觀光農業園在意境的營造上要講求與鄉土景觀的融合。融入領土風景的景觀設計作品不僅是整體性設計的要求,也是因地制宜建設節約型園林的體現。其具體表現手法有“體物自然”、“托物言志”和“巧于因借”。
結束語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不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地域性景觀的千差萬別突出了民族個性,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傳承的。觀光農業園作為新興產業,在園區設計發展未規范化之前必須充分借鑒國外經驗,吸收當地原有特色景觀要素,做好地區保護,建設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觀光農業景觀。
參考文獻
[1]周心琴.西方國家鄉村景觀研究新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3):85-90.
一、國外觀光農業發展歷程
觀光農業從明芽發展到成熟階段,國外己先后出現了農業觀光園區、度假農場、家庭農園、農業公園、鄉村民俗博物館、生態農業示范區等多種類型。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萌芽階段
這一階段既沒有明確的觀光農業概念,也沒有專門的觀光農業區,只是作為旅游業的一個觀光項目,主要是城市居民到農村去與農民通吃、同住、同勞作,接待地沒有特殊的服務設施、建筑以及輔助娛樂設施。游客在農民家中食宿,或在農民的土地上搭起帳篷野營。這一階段沒有專門的管理行為,農民只收取客人少量的食宿費。
2.觀光階段
20世紀中后期以來,觀光不再是對田園景色的觀看,而是出現了專門具有觀光職能的農業觀光園區,觀光內容日益豐富,如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花、草、林、木、果、家畜、家禽等皆可入園。園區內的活動以觀光為主,并結合購、食、游、住等多種方式經營。這個時期,觀光農業項目主要以觀光農牧場和農業公園為主。
3.度假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旅游需求的轉變,觀光農園也相應地改變了其單純觀光的性質,觀光農園中建有大量可供娛樂、度假的設施擴展了度假體驗等功能,加強了游客的參與性。
4.租賃階段
租賃則是農場主講一個大農莊劃分為若干個小塊,分塊出租給個人、家庭或團體,平日由農場主負責雇人照顧農園,假日則交給承租者享用。這種經營方式,既滿足了旅游者親身體驗農趣的需求,也增加了經營者的盈利。農業觀光已成為歐洲休閑生活趨勢之一。
二、國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根據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游客的旅游動機來劃分,國外鄉村旅游可劃分為三種主要類型,即觀光型鄉村旅游、休閑型鄉村旅游、鄉村文化游(見表1)。
三、著名鄉村度假國家及代表案例
1.日本――度假農業園:城鄉互動的“食”與“綠”的結合
日本的休閑農業(又稱“觀光農業”)可分為自然景觀、高品質農產品和體驗型農業三種基本形態,有市民農園、觀光果園、觀光漁業、自然休養村、觀光牧場、森林公園、自助菜園、農業公園等多種類型。其主要特點是以城郊互動型的都市農業著稱;一日游類型的觀光農業居多;過半數的農業休閑觀光景點由政府機關或當地集體組織開發經營;重視當地的特色和農業的多功能性。
2.法國――專業農場型度假莊園:非政府組織引導型的發展模式
法國休閑農莊主要有九種:農場客棧、點心農場、農產品農場、騎馬農場、教學農場、探索農場、狩獵農場、暫住農場以及露營農場。這種新興的“綠色度假”旅游活動方興未艾,每年可以給法國農民帶來700億法郎的收益,相當于全國旅游業收入的1/4。
法國專業農場型度假莊園的主要特點包括:一來,這些莊園基本上都是專業化經營;二來得益于多個非政府組織機構的聯合,為法國農場劃出明確定位區域,連接法國各大區農場,成為法國農場強有力的促銷策略。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莫過于法國普羅旺斯,她留給世人最主要的幾大印象――海灘、薰衣草、法式美食、嘉年華、羅馬特色的古城堡,是完美的度假組合。在滿足經濟生產的同時,注重旅游吸引力的打造,營造出唯美浪漫的景觀環境,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體現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3.德國――市民農園:自家庭院的農家生活體驗
德國的休閑農業大致可分為度假農場、鄉村博物館及市民農園等三種類型。其主要特點是以市民農園的形式出現,即由政府或農民將位于都市成近郊的土地出租給城市居民,以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為主。市民農園土地來源于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鎮、縣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
4.意大利――綠色假期:從城市走向農村
目前,休閑農業已成為意大利現代農業的一部分,它融合了當地自然、人文、社會等環境,綜合開發和利用當地農業資源,對城鄉統籌具有重要意義。“崇尚綠色、注重提高生活質量”,在“綠色假期”出現后成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
[關鍵詞]:楊美古鎮;保護;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0.8文獻標識碼: A
1 楊美古鎮簡介
楊美古鎮位于左江下游,三面環江,距左江、右江交匯處約5公里,距南寧市朝陽萬達廣場約三十公里,水陸交通方便,是目前廣西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在全國也名列前茅。揚美古鎮建于宋代,當時是方圓近百公里的商品集散地,也是黨人黃興、梁列亞進行革命活動的根據地,有著名的魁星樓、清代一條街、明清古建筑群、梁列亞故居等景點。
2 保護價值與現狀
楊美古時因荊棘叢生、百花遍地始得名“白花村”。宋代狄青平蠻,中原人士南遷,一代代客家人開始在這里成家立戶、繁衍生息,至今仍延續著濃厚的客家文化傳統。古鎮現行傳統民居集口在古街兩側及各池塘沿岸,以清為最多,間有胡末及民國時期的建筑。.其中明代民居、進士屋、舉人屋、黃氏莊園等規模較大,保存較好。古鎮明清直至民國,商賈輻輳,店鋪林立、歌樓酒肆繁華。藥號、當鋪、綢布店、棉花廠、煙紙店、南北貨、米莊、醬園、書場等至今仍有多處留存。此外,揚美坡嶺俊秀、江水清幽、古樹參天、翠竹成林、石怪巖奇、稻田逐浪、蕉林似海、荷花飄香、空氣清新、老人長壽,堪稱古今適宜人居的典范。
故可云楊美古鎮含客家文化之留存,集傳統民居之佳構,存古鎮商業之繁盛,顯嶺南家園之風韻。
3 古鎮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大部分老建筑年久失修、部分文物古跡點沒有得到及時保護與修繕,其周圍環境也缺乏保護與控制;
(2) 缺乏現代基礎設施,居民生活水平較差;
(3) 住區人口老齡化、空巢化現象突出,村落日漸衰落;
(4) 民居的無序改建、搭建、拆除、新建等活動,對傳統風貌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的影晌;
(5) 鎮區保護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借施,沒有明確的保護機構和穩定的經費來源,保護機制尚未完善;
(6) 旅游配套設施不齊全。
4 發展構想
對于上述問題需要綜合解決,僅靠古鎮這一個點還是比較難興旺的,基于對古鎮的保護和為南寧長遠的旅游開發考慮,提出把古鎮和市區相結合發展,連片開發,也許收效將不可估量。擬通過以下方法實現:
(1) 新建楊美古鎮到南壇高速的連接線,便捷交通,實現古鎮與城區的無縫對接;
(2) 從古鎮向東面延續發展觀光農業;
(3) 觀光農業與城區相連區域(即沙井片區)發展工業旅游;
(4) 不斷完善古鎮及周邊的古建文化產業群。
5 觀光農業簡介
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伴隨全球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人們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 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
以農業(廣義)自然資源為基礎,以農業文化和農村生活文化為核心,通過規劃、設計與施工,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購物、習作、體驗、休閑、度假的一種新型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生產經營形態。
觀光農業是指為能滿足人們精神和物質享受而開辟的可吸引游客前來開展觀(賞)、品(嘗)、娛(樂)、勞(作)等活動的農業.觀光農業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手段,以城市為市場,以參與為特點,以文化為內涵。
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伴隨全球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人們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隨著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于是,農業與旅游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應運而生。
楊美古鎮與廣西大學、廣西農科院距離不遠,可以與高校共同發展,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先進發展模式。深化發展觀光農園、教育農園觀、民俗觀光園等模式。
6 工業旅游簡介
工業旅游是伴隨著人們對旅游資源理解的拓展而產生的一種旅游新概念和產品新形式。工業旅游在發達國家由來已久,特別是一些大企業,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時也使自己的產品家喻戶曉。在我國,有越來越多的現代化企業開始注重工業旅游。近年來,我國著名工業企業如青島海爾、上海寶鋼、廣東美的等相繼向游人開放,許多項目獲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工業旅游起源于法國,最初是以汽車行業最后逐步深化為工業旅游,中國工業旅游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更重視工業旅游經濟效益的增長點,即工業旅游購物。旅游規劃專家分析,工業旅游規劃項目因具有文化性、知識性、趣味性,具備現場感、動態感、體驗感等獨特魅力而深受游客青睞。
國外很多工業旅游規劃的景點,都因為其獨特的個性和具有文化、藝術氣息的設計風格而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在法國,不僅釀酒、香水、服裝業等普通生產企業對游人開放,就連汽車、飛機和火箭制造業每年也要接待幾十萬的游客。德國作為世界著名的工業大國,他們對有代表性的工業遺跡進行保護,并加以利用作為工業博物館、展覽和演出的場所。
魯爾區是德國傳統的煤鐵工業基地,在心臟地帶的埃森,過去的廠房、礦區被打扮和改成了音樂廳、體育館、博物館,隨之相配套的餐飲、住宿、交通、娛樂業蓬勃興起,人們在參觀奔馳汽車公司總裝線時,可以穿上工作服,擰上幾顆螺絲釘,到工人的食堂里吃頓午飯,體驗“奔馳人”的生活,最后購買些印有奔馳商標的鑰匙圈、絲巾、手表等紀念品,或者把車買走。這些國外成功經驗表明,工業旅游作為一種高品位的旅游方式,有著廣闊的發展遠景,并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同時,工業旅游可以提升企業的形象,推廣企業的文化,使企業得到廣泛的認可。海瀾集團辦公室主任江南說:“工業旅游是我們集團進行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產的一種嘗試。” 有人來看企業,不論是一個還是兩個,只要具備人際傳播的條件,只要你的企業足夠吸引人,你的企業文化足夠震撼人,那么逐漸的就會有更多的人來關注你,這就完成了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的一種轉換;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買你的產品,這時又把無形資產再次轉換為以貨幣為形式的有形資產。這不僅是件雙贏的事,而且是三贏或者是四贏。
換種角度來看待工業旅游是這種旅游產品得以存活下去的必要前提。企業要有這樣的意識,搞工業旅游,讓游客來參觀企業設施,其主要的目的不在從中贏利,而是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來影響游客,通過“旅游”這種無形的宣傳,讓參觀者吸收品牌觀念,對企業本身產生認可。要明確一個概念:今天的旅游者將是明天的消費。
南寧的西面正好分布有經濟技術開發區、江南工業園區和高新區,如果走老的工業模式,很難能讓這些工業區起到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工業旅游能打破傳統模式,制造改善人們生活產品的同時,改善人居環境,此模式也正好合適本片區的發展。
7 展望
通過上述措施,即以工業為龍頭,觀光農業為強有力支撐,歷史文化旅游業為動力來達到提高經濟產值的同時,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注入,又能夠進一步改善城市旅游環境、居住環境的效果,可謂一舉多得。期待本構想能由藍圖變為現實,切實提高南寧的宜居環境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松 著. 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第二版[M].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8
[2] 顧曉偉,葛亮.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廣西南寧楊美古鎮[J]. 城市規劃. 2009.6
[3] 孫藝惠,楊存棟,陳田,郭煥成. 我國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J]. 經濟地理. 2007.9
在濟南市區北部黃河兩岸,就坐落著幾座這樣的都市生態莊園。毗鄰黃河的優越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土地資源,為濟南市天橋區發展都市農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投資潛力。鵲華煙雨農業觀光示范園、鵲山農業觀光園、黃記泰和都市農業觀光園一系列的都市農業觀光園等為濟南市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休閑、旅游方式,真正使天橋區成為濟南市民的后花園。
鵲華煙雨農業觀光園――“齊煙九點”的后花園
打開濟南地圖,黃河在濟南北部蜿蜒而過。美麗的鵲華煙雨觀光園便緊挨黃河而建。觀光園坐落在鵲、華兩山之間。兩山是元代大畫家趙孟\的代表作《鵲華秋色圖》的寫生地,同屬“齊煙九點”,如此典故為整個生態莊園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觀光園目前規劃占地1500余畝,核心區800余畝,已建成占地300余畝的人工湖,400余畝的荷花園,600余畝“觀賞種植”、“經濟種植”的種植區,150畝的新技術集成應用展示示范田等,定位于“綠色、環保、生態觀光”的特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環保價值。園區目前正積極籌建大型文化墻,營造高仿真趙孟\名畫――《鵲華秋色圖》,令古畫與風景相映生輝;首推古醫扁鵲的文化元素,重塑扁鵲文化,打造相關產業鏈。值得一提的是,園區2012年建立了鵲華煙雨薰衣草莊園,打造香草文化產業,受到廣大年輕人的追捧。現園區每天拍婚紗照的顧客平均50對左右,日均接待200多人次。
以文化為靈魂,以農業為載體的思路使整個生態園走出了一條高效、低碳、觀光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之路。異彩紛呈的生態園將成為濟南市居民的“后花園”,成為外地游客觀光、休閑、旅游的圣地。
鵲山都市農業觀光園――有機蓮藕春滿園
鵲山都市農業觀光示范園位于濟南市天橋區鵲山西村,濼口浮橋以北,距濟南市區僅一公里,交通便利。觀光園周圍有著名的齊煙九點之一鵲山、黃河森林公園風景游覽區、黃河、鵲山水庫等風景區,園區占地800余畝,以蓮藕有機種植為基本特色,集觀光、游覽、休閑、垂釣于一體。
生態采摘長廊是園區內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全長700余米,沿園區西邊如綠色長龍般蜿蜒。兩邊種植了各種爬蔓瓜果,曲徑通幽,瓜果琳瑯。游人在長廊下穿行,或坐或停,或游覽或采摘,綠色環抱,優雅愜意,其樂融融。蓮藕種植基地分8個種植池分布在園區內,引進鄂蓮四號和南斯拉夫雪蓮等優質品種,采用有機栽培,現已注冊“鵲山金寶”品牌并獲得有機食品認證。每到夏日來臨,滿園荷葉連連,各色荷花點綴其中,形成“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壯美景色。游人在園區賞蓮、采蓮、問蓮、畫蓮、品嘗蓮,在游覽過程中豐富知識,體驗獨特的文化之旅。
黃記泰和都市農業觀光園――城市周邊的近郊農業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