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動物保護最重要的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物;碳匯;特性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244-02
全球變暖是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主要論題,而溫室氣體的增加被認為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大氣中溫室氣體體積分數增加導致的全球氣溫升高,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共同關注,已成為全球生態環境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領域。其中,CO2是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在對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中,占70%。
中國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締約方,在發展中國家里第一個履約,于2007年6月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我國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比較低,但是排放總量位居世界第二。2025年前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有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預計2050年,我國能源消耗將占世界能源總消耗的60%左右。基于此,發達國家要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承諾減排溫室氣體的呼聲越來越高。面對國際減排壓力和國內經濟可持續增長、能源安全、環境保護多方面的要求,二氧化碳減排已經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十分緊迫的問題。
一、森林碳匯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為實現CO2的減排,2001年的《波恩政治協議》和《馬拉喀什協定》均將造林再造林等林業活動作為抵消CO2排放的主要措施,并制定了新的規則。我國目前開展的碳匯活動也主要是圍繞造林活動進行的。
到2005年6月,僅世界銀行生物碳基金就已經提交了130多個林業碳匯項目建議書,其中包括中國廣西項目在內的大約20個項目進入了準備實施的候選之列。預計到2017年,這些項目產生的碳匯將達到1 000多萬噸。“中國東北部敖漢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項目”是《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我國與國際社會合作的首個林業“碳匯”項目。在第一個有效期的5年時間內投資15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 300萬元,其中意大利資助1 150萬元),在內蒙古敖漢旗荒沙地造林4.5萬畝,使約2 500名當地農民和林場工人受益,該項目實施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實施可持續發展政策的能力,并將首次嘗試以森林碳匯為途徑,將防治荒漠化及改善沙區生存條件與增加荒漠化地區農民收入相結合,填補了我國森林“碳匯”項目的空白。
但是,造林碳匯項目也存在一些實施中的困難,如項目基準線與額外性的確定、碳儲量的計量與核查、參與機構繁多、實施過程繁瑣、運行成本較高等。更重要的是,森林碳匯項目還很難進入市場。目前的造林碳匯項目全部都是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實施的,只是用于抵消發達國家CO2的排放量,導致發達國家并沒有采取實質性的減排措施,發展中國家也只是獲得生態效益,碳匯項目短期內也不會產生經濟效益,導致碳匯項目失去內在的市場經濟驅動力,更難以形成自我循環、良性發展的碳匯經濟產業鏈。因此,尋求森林碳匯以外的碳匯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濕地碳匯
加強碳匯能力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補充,也是發達國家減排溫室氣體的基本政策和措施之一。除森林的碳匯作用外,在增加碳匯方面,濕地是目前已知的陸地生態系統中僅次于森林的重要碳匯之一,特別是高緯度濕地儲存了全球近1/3的土壤碳。濕地作為溫室氣體的儲存庫、源和匯,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十年來,許多研究學者逐漸意識到濕地巨大的碳匯能力,并由此展開了一系列濕地碳匯價值的調查,如20 世紀90 年代末期,歐美通過大型陸地碳匯監測網絡EUROFLUX 和AMERIFLUX 對濕地進行了長期的碳通量觀測和研究。同時,濕地也是重要的碳源,濕地中有機殘體的分解過程產生大量的有機氣體,其中最重要的是CO2和CH4。因此,客觀評價濕地的碳匯價值,制定恰當的管理措施對于增加濕地的碳匯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蘆葦因適應力強、繁殖力高而廣泛分布于各類濕地中,是濕地的重要植被類型。而且,由于蘆葦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價值而被各國廣泛種植,已成為重要的人工濕地。蘆葦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CO2將其轉化為有機質,經腐殖化作用將有機質儲存在濕地土壤中。汪宏宇2005年對盤錦蘆葦濕地CO2通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蘆葦濕地對CO2具有較強的碳匯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為13.32 t?hm-2。
三、水生生物碳匯
水生生物作為濕地的主要生物資源,其碳匯潛力也是十分巨大的,水生生態系統是CO2一個巨大的匯。據測算,小球藻、柵藻和水華魚腥藻的含碳量分別達到46.38%、51.28%和68.76%。水生高等植物和動物碳匯潛力更不可忽視。
據Downing等研究估算,貯存在湖泊的生物體有機碳大約為0.036GtC/a。
水庫在全球碳循環的作用亦不容忽視。70年代,全世界總的水庫面積約為0.4×106km2,碳在水庫的滯留率比湖泊大,約為500gC/m2?a,其中50%來自土壤,1970年貯存在水庫的碳匯總量為0.1GtC/a,估計到2050年將可達到0.2GtC/a。
通過生物鏈的作用,水生動物碳匯功能的潛力也是十分巨大的。柴方營等(2001-2005)人在北緯45°高寒地區的3 000公頃水域試驗證明,每年利用第二和第三營養級水生生物可成功固碳2 500余噸。
參考文獻:
[1] 汪宏宇,周廣勝.盤錦濕地蘆葦生態系統長期通量觀測研究[J].氣象與環境學報,2006,22(4):18-24.
[2] 于洪賢,黃璞.濕地碳匯功能探討:以泥炭地和蘆葦濕地為例[J].生態環境,2008,17(5):2103-2106.
[3] Downing J P,Meybeck M,Orr J,et al.Land and water interface zones.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 1993,70:123-137.
[4] Walsh J J.Importance of continental margins in the marin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carbon and nitrogen.Nature,1991,350:53-55.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biological carbon sink type
YU Hong-xian,LI You-hua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China)
采用低溫保護胚胎和低溫保護幾乎是在同一個時期,也就是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同樣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結果,并被廣泛地應用到了動物基因的保存中。建立優秀家畜的基因庫在高中的生物課中,我們對生物的基因及其表達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個優良品種的誕生和它自身所擁有的基因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建立對優秀家畜基因的保存,這也是保存家畜遺傳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英國已經利用克隆技術成功地培育出了多利羊。這對我國家畜資源的保存無疑也是最長久,且是最有效的方法。
分子標記分子標記就是指對家畜的基因進行標記,以便于了解世代的遺傳情況及其傳遞情況。在分子上做標記還可以保護及監視每一代的傳遞情況,這樣就能防止基因的變異和漂移。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標記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這種生物技術也被廣泛地運用到了具體的實例中來。細胞保種細胞保種是把動物幼體或者是成年動物的腎、肺、皮膚組織等經過體外培養,從而獲得上皮狀細胞。把它們通過特殊的方式保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對其解凍復蘇,從而進一步地完成細胞的分裂和生長。這一技術也為克隆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保存家畜遺傳資源的前景把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應用到家畜遺傳資源的保護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和驕傲的成績,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這個過程中不存在任何問題。任何科技的發展和引入具體的實踐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下面就針對把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到家畜遺傳資源的保存過程中的前景,以及或許會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細胞保種是把動物幼體或者是成年動物的腎、肺、皮膚組織等經過體外培養,從而獲得上皮狀細胞。把它們通過特殊的方式保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對其解凍復蘇,從而進一步地完成細胞的分裂和生長
保護森林的措施毀林開荒、亂砍濫伐,使我國本來就不多的森林資源破壞非常嚴重。火災、蟲災等也加劇了對森林的破壞。面對森林嚴重不足,對現有森林資源的保護就日益重要。
首先禁止亂砍濫伐,改變"靠山吃山"的落后思想。我國政府已規定,對天然林、原始森林一委嚴禁采伐。這對一些身居深山老林的百姓(少數民族)來說,應該轉變過去"靠山吃山"的觀念。山上的森林不是"上帝"只傳給你的,還要留給子孫后代的。如果現在把樹木砍伐光了,山禿了,幾年后會帶來"泥石流"等災難。
同時,制定并實施多項林業生態工程計劃,大力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
主要措施如下:
對森林資源保護,最重要的是提高民眾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強化人類生存環境意識,此外還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森林法制、加強林業管理
要管好林業,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業機構;二是加強林業法制宣傳教育;三是嚴格森林采伐計劃、采伐量、采伐方式;四是嚴格采伐審批手續;五是重視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防治;六是用征收森林資源稅的方法,加強森林保護。
2、合理利用天然林區
利用森林資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后及時更新,使木材生長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同時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率。
3、分期分地區提高森林覆蓋率
在本世紀末使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達到20%,應分期分階段和分不同地區來實現。
4、營造農田防護林,加速平原綠化
我國應盡快建立起西北、華北等地區的農田防護林,發揮森林小氣候作用,抗御自然災害。積極推廣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建設。提高單位面積上的生物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同時提高系統的穩定性、改善土地和環境條件,減少水土流失。
5、搞好城市綠化地帶
城市應大力植樹造林,把城市變為理想的人工生態系統。我國城市綠化面積很低,上海市僅為人均0.5m2,距國家人均10m2的差距很大,和國外差距更大。
6、開展林業科學研究
重點開展對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者之間關系研究。特別是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注意改善生態狀況,力求生態、經濟、環境三者之間相對協調發展。
7、控制環境污染對森林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如SO2、O2、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顯對森林產生不同傷害,影響森林的生長、發育。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隨著污染物的遷移、轉化也將對森林產生影響,控制環境污染的影響有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
保護森林的必要性1從生態平衡的觀點談保護森林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陸地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它的結構最復雜,功能最穩定,生物總量最高,在維持人類生存環境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對森林過度砍伐,又不進行培育更新,那么森林的質量就會下降,林中的動物就難以生存,土壤微生物區系也將會改變,生態功能就會受到影響。1958年和1968年前后,我縣有些鄉鎮、村曾一度對森林進行了大面積毀滅性地砍伐,因此造成了地表暴露,水土流失,洪水泛濫,河床上升,土壤越來越瘠薄,再種闊葉林也很難成活。有些鄉鎮、村為了圖眼前利益,將山腳到山頂的雜木林全部砍掉,然后再種上幼小的松樹,并在幼林中套種玉米、番薯、大豆等旱雜糧。但由于林地土壤瘠薄,抗旱能力差,因此種下去的松樹很少成林,變成了荒山。用這種方法來經營管理林業,由于違背了客觀規律,因此最終還是要受到大自然的處罰。我們維持生態平衡并不是主張“一草一木都不能動”,讓生物資源自生自滅,而是要科學開發合理安排森林的采伐量和生長量,提倡采伐不超量,并要經常抓好森林的培育更新及“自我調節”工作,這樣森林才能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2從維持生態平衡的觀點談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的生物圈是由許多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所組成的。例如森林、江河、海洋、湖泊、草原及農田等等。它們雖然在形態范圍以及生物群落組成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區別,但其結構和功能都是有共同點的。在結構上它們均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組成的。非生物因素就是指空氣、水分和陽光等;生物因素則是指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及部分動物)等。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各種生物成分經常進行不間斷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例如生產者利用光能,將自然界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質合成有機物,提供給消費者利用,以及為它們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提供足夠的養料。而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尸體及排泄物又提供給分解者進行分解和轉化。于是營養物質又從生物體回歸大自然,再被生產者所吸收和利用。由此可見,生態系統的主體就是生物群落,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這些復雜的功能。所謂生態平衡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各成分之間相互制約,循環不息。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均各有各的特殊地位及作用,任何一種成分,尤其是生產者遭到較大推殘或破壞時,就會影響甚至破壞生態功能。二是在一個成熟的生態系統中,其生物種類和數量,生物量和生產力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線上而且相對穩定,如果功能受到較大破壞,生物種類和數量,生物量和生產力就會全面下降,平衡就會失調。一般來說生態系統是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在允許的范圍內,它可以承受各種變化而保持相似的結構和功能,這樣就可以維持生態相對平衡。
3從生態平衡的觀點談如何抓好環境的保護
為了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維護陸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保護森林和發展林業。近年來,我縣各級政府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提出了“茶山竹海”的發展戰略和“山頭植松、山腰栽茶、山腳種果”加快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狠抓了植樹造林和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我縣地處亞熱帶地區,縣內山多田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野生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目前已查明的野生動物有28個目,76個科241種,野生植物有68科124屬356種。其中屬于國家保護的一二類動植物也有不少。它們大部分棲居于森林之中,在林地中取食,活動和繁衍后代,因此保護和發展森林就能使動物繁殖加快,物種增多。反之如果破壞森林,則會使各種野生動物遭受災難,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因此,我們必須對“森林法”加強宣傳,對生態環境保護加以鞏固。我們不但要穩定山林政策,努力提高林農的思想認識,改變過去那種片面強調伐樹增加收益的偏見,充分利用我縣山多、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的優勢,發動群眾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工作,引導群眾在山上搞好多種經營,抓好野生動植物人工繁育和馴養工作,合理開發和保護生物資源,以利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
4從生態平衡的觀點談如何抓好封山育林
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等多種功能。它在維持人類生存環境中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它的直接產品的價值。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要有計劃地改造自然,合理安排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開發礦藏,使用化學藥劑等工作,就要嚴防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進入地表對環境造成污染。例如,在林業生產上,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森林砍伐和培育的問題。由于各地人工栽培的闊葉林較少,以杉松等針葉林為主的人工林較多,對保護生態平衡就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以杉松為主的針葉林雖然價值較高,但扎根較淺、水土易流失,而且單獨種植一二種樹,害蟲也較容易發生危害,不利野生動物取食,隱藏和棲息,使野生動物擁有量不斷下降,生態平衡也會不斷受到破壞。所以說,過去那種放火燒山、成片伐林、毀林種糧的做法,對保護生態平衡是很不利的,必須堅決加以制止。昔日,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人為破壞而遭受大自然懲罰的例子已有不少,教訓也很深刻。人類依靠森林和自然生態環境而生存,但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也要靠人類。所以我們必須大規模地發動人民群眾去植樹造林,去開展封山育林,建設生態公益林,努力抓好闊葉和針葉混交的植樹造林工作。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我縣的森林覆蓋率,才能保護生態平衡,創造一個有利于人類生存,有利加快小康社會建設的良好環境。
范文提示
1) Planting trees
Trees are very helpful and important for us. (樹對我們人類是多么的重要和有用。)We should plant more and more trees in order to live better and more healthy in the future. (為了將來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更加健康我們應該種更多的樹。)It’s everyone’s duty to love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愛護和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2) It’s our duty to save water(節約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As we know ,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to man, (我們知道,水對人類來說是非常的重要。)we can’t live without water. (沒有水我們就不能生存。)The amount of water which is suitable to drink is less and less. (適合人類喝的水是越來越少了。)But some people don’t care about it .(但是有些人卻不關心或不在意。)They waste a lot of water in their daily life. (日常生活中他們浪費很多水。)Even worse, they pour dirty water in to rivers.(更糟糕的是他們排放污水到河流里。) They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 too. (他們還亂扔垃圾到河流理去。)Many rivers and lakes are seriously polluted.(很多河流湖泊已經受到嚴重污染。)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stop the pollution. (人類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來制止污染。)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ive happily.(只有這樣,我們才過得幸福開心。) If we don’t save water, the last drop of water will be a tear-drop of us.( 如果我們不節約水,那么最后一滴水也許會是我們人類的眼淚)
天災,總給人們以最殘忍,最嚴厲的懲罰,有些災難是難以避免的,而有些卻是人類自作自受的下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于防災減災科教片觀后感700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防災減災科教片觀后感700字1
防震減災的意思是預防地震,減少災難,保護生命和財產,是人們都希望的。可是大家都知道災難來無蹤去無影,而且無情無義。為了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科學家們發明出很多探測儀器,如果有地震,儀器就會顯示出來,提醒人們及時轉移。寒假里,我在市科技館里體會了地震所帶來的災難,也學到了很多知識。
首先,我認識了地震波。地震波是從地球深處傳出來的,而且會越來越劇烈,會將處在震源區域的所有房屋、樹木等倒塌、毀壞。我從一些貼在宣傳欄的'圖畫上看到,許多在震前美麗的景色都被地震給破壞了,還有許多孩子和學生被地震無情地吞噬了他們如花似玉的生命,真是令人悲痛和惋惜呀!地震不但使房屋倒塌傷人,還會引起火災,造成煤氣爆炸等災難。而靠近海邊的居民更是受苦,因為地震會造成海嘯,這是一種比地震更可怕的災難,它來勢兇狠,能淹沒海邊的一邊:房屋、高樓、村莊、城鎮,而且速度極快,讓人逃之不及。
不過,大自然就是這么奇妙,雖然地震非常可怕,可它總拿一些動物無可奈何。因為有些動物擁有特殊的本領,它們能預感地震,從而躲避災難。它們是怎么做到的呢?原來在地震將要發生時,地球的磁場會發生變化,而這些動物能感覺到這種磁場的變化,從而得知災難的降臨。
地震可以分為12級:1~2級,只有先進的儀器能感測到時;3~4級,物品晃動,比如吊燈會晃動得很厲害地;5~6級,物品會落地摔壞,房屋輕微損壞;7~8級,房屋嚴重損壞,橋梁出現裂縫;9~10級,橋梁、堤壩嚴重破壞,大地開裂;11級,地面嚴重破壞;12級,毀滅性的破壞。地震來臨時,我們一定不能驚慌失措,要學會自救,先躲在堅固的床底下、桌底下是最好的選擇,以免被掉落的物體砸傷。等第一次震波過去后,則必需逃出房屋,跑到空曠之處。
地震雖然可怕,但是,只要科技發達,應對得當,我們就要以不怕地震,而是去勇敢地面對它、戰勝它!
防災減災科教片觀后感700字2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紹興科技館參觀“地震及防震減災”科普展覽。
在那里,我學到的科學知識還真不少。首先,我懂得了地球的構造:地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地殼是固體外殼,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它的平均厚度約33千米,在它以下2900米的深度范圍被稱為地幔,地幔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被稱為地核。當我了解了地球的構造后,心想:啊!原來地球有這么大呀!這時,我的心中立刻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會發生地震?當我看見下一段文字的時候,我心中的疑云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原來,地球內部物質不停地運動,會產生一股作用于巖層的巨大力量,當這股力量累積到巖層承受不了的時候,巖層便會發生急劇的破裂、錯動,產生強烈振動,這就是地震。
其次,我又明白了地震的發生和種類。地震分為兩大類:天然和人工,天然地震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構造地震約占全世界地震總量90%以上;火山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總量7%左右;陷落地震次數很少,接著,我知道了什么是震級、烈度,震級 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次就只有一個,根據地震釋放的能量來劃分,用“級”表示;烈度指地震破壞的程度,用“度”來表示。
最后,我又懂得了人類要如何預防地震,減少災難,為了防震減災,我們人類在樓房里“造”上了抗震元素,就連中國古代都懂得如何抗震:如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巔峰之作:應縣木塔,我想:要是我們住在像應縣木塔那樣結構的水泥樓房里該多好呀!原來該木塔經歷過大震30余次,甚至被軍閥用炮轟過還依舊巍然屹立著,假如你室外,可地震突然暴發,那你要馬上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亂跑,要避開人多的地方,高大的建筑物如樓房、水塔等,高聳支撐物或懸掛物如變壓器、電線桿等。
參觀了“防震減災”科普展覽,讓我懂得了許多有關于地震和防震的知識,我真希望下次還能再參觀這樣的科普展覽。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難免會發生一些自然災難,如地震、洪水、海嘯等等。
剛剛我在紹興科技館里學到了很多知識,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地震吧!地震是地球內部物質不停運動,會產生一股作用于巖層的巨大力量,當這股力量積到一定程度時,會使巖層發生急劇的破裂,釋放出巨大能量產生強烈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分為三類: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發生地震時要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亂跑,不要返回室內,避開人多的地方,避開高大建筑物和高大支撐物或懸掛物。一定不要在高樓附件狹窄的胡同里過,天橋下躲避地震,以免被倒下的建筑物砸傷。如埋在廢墟里時,收音機可以幫助我們及時了解災情,得到救援信息,黑暗中手電筒可以帶給光亮和信心,吹哨子或敲擊金屬聲音,可以傳得更遠,并有效節省體力。
地震是可怕的,但只要我們認真地了解它,也就不這么可怕了,再說現在的科學越來越先進了,加強各建筑物的防震度,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讓災難遠離我們吧!
現在我們周圍,這些自然景觀,都是地質運動的結果,沒有地球的運動變化,我們就看不到今天美麗多彩的世界。主題隊會
防災減災科教片觀后感700字3
說起地震,我就聯想到唐山大地震和四川大地震,這兩次地震使大片的房屋倒塌,使無數的人員傷亡,親人們忍受著妻離子散、骨肉分離的痛苦。場面太慘痛了!
今天,我參觀了“防震減災”的科普展,里面一幅幅畫都在向人們展示地震是如何形成,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等等。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1.構造地震 、2.火山地震 、3.塌陷地震 、4.誘發地震 、5.人工地震 。
地震雖然目前是人類無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從災難中將傷害降到最低的。
1.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2.搖晃時立即關火,失火時立即滅火 。
3.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地震發生后,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制板墻、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4. 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動會造成門窗錯位,打不開門,曾經發生有人被封閉在屋子里的事例。請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5.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
最重要的是我們大家要愛護地球,因為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沒有地球就沒有人類,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
防災減災科教片觀后感700字4
天災,總給人們以最殘忍,最嚴厲的懲罰,有些災難是難以避免的,而有些卻是人類自作自受的下場。
地震,是天災的一種,是地球的內部運動造成的。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災害。地震可能會因為未及時熄滅火源、燃氣泄露、電線短路等而導致火災的發生,還會造成山崩、滑坡,從而引起洪災,如果是毀滅性地震,會使房屋倒塌,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最重要的還是地震會造成人員的大量死亡,1558年陜西省華縣大地震死亡人口83萬人,汶川大地震也造成人員傷亡24、4萬人,人員的大量傷亡使家屬們、地震中僥幸存活者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創傷,也許一輩子都會生活在地震的陰影之中。我們很難想象,當一個在地震中失去了雙腿的女孩,又在地震中失去了所有親人,那她以后的人生路該怎么走?康復以后她怎么鼓起勇氣面對生活?地震帶給她的不僅僅是病痛的折磨,還有心靈上的重重一擊,所以,我們應該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以確保生命安全。地震時不要慌張,應該按指揮緊急疏通,做到效率高而快,盡量跑到空曠場所,這樣不易被房屋壓到。最重要的'是保持體力,不要大喊大叫,用石塊敲擊等方法告訴他人自己的所在位置。如果被壓在下面,應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煙塵嗆悶。同時要設法避免上方可能壓下來的重物,以免在余震中發生危險。
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只有不幸,雖然我的家鄉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次毀滅性的地震,讓我們不必為地震的發生而心驚膽寒。但是,中國有23條地震帶,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發生地震,所以,我們仍應學習關于地震的知識。天災是不可避免的,但團結的力量是強大的,讓全中國人攜起手來,“防震減災”,讓祖國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防災減災科教片觀后感700字5
今天中午,我們組織看了防震減災科教片,我從中知道了許多知識。
在地震來臨時,不能慌張,應該找一些合理的地方進行躲藏。哪些是合理的地方呢?就讓我在電視上看到的知識來為大家講講吧。
在學校里,地震要來時,應該及時地躲到課桌下,并且將頭部保護好,因為頭部是我們身體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家里,地震要來時,應該及時地躲到比較堅固的桌子底下,還可以躲到床底下,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家里時,千萬不能躲在陽臺上。因為陽臺與主體連接不夠緊密容易造成傷亡。那,在室外,這可怎么辦呢?不用擔心如果在室外的話,應該在附近沒有建筑物的草坪上,抱著頭蹲下,這樣比較安全。如果在電影院里,也不要驚慌,可以躲在椅子底下。知道了地震來時應該怎樣保護自己,但在買房子時,應該選擇怎樣的房子比較安全有效地預防地震的沖擊力呢?別著急,讓我來告訴你吧:
在買房子時,應該選擇以下這些房子:竹樓、矮房等。知道了應該選擇怎樣的房子。有些人肯定還會問,政府是怎樣預測地震的呢?別急,別急,讓我來告訴你。
政府有效地運用了地震波。如果你在地震波儀器前用力地跳上幾下,這個儀器上就會出現地震波。別擔心,這不是真的地震要來了。其實,我國知識的火炬在古代已經點燃了。在古代,科技不是很發達,但這臺地動儀可以預測到幾百萬千米以外的地震,并且很準確。地震會在水里發生嗎?
但是水下無人居住,一般不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死存亡。但如果地震發生在海岸邊的話,就會引起海嘯,才會威脅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