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洋文化的含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那么什么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而且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本身的認識、利用海洋而創造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與航海有關,包括航海工具以及航海實踐, 人們的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也跟海洋、航海有關。下面我們就從詞匯、語句和文學作品三個方面來分析英語中的這些文化因素。
1 英語詞匯方面
1.1 海洋生物
英國擁有大量豐富的海洋生物種類。不同于許多內陸國家在這方面的詞匯表達較為匱乏。以魚為例,在分類上就極其多樣化,比如omnivorous fish—雜食性魚類,herbivorous fish—草食性魚類,resident fish—常棲魚類,cold water fish—冷水性魚類,fresh water fish—淡水魚類等等不一而足。我們還可以從豐富多樣化的魚名中看出其海洋性的地理環境對英語詞匯的影響。比如:silver fish—銀魚;pipe fish—海龍;pike—梭魚,狗魚; cutlass fish—帶魚; fingerling一指長的小魚魚秧,魚種;, oarfish—皇帶魚;bass—鱸魚;blue fish—竹策魚;bone fish—北梭魚等等。
1.2 航海船舶
英國曾經憑借著先進的航海技術,建立了 “日不落帝國”,也是英語成為世界性語言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許多國家航海造船技術極為落后,在這方面的詞匯表達匱乏之時,英語中已經出現了大量而豐富的跟航海相關的語言。比如passenger liner—客輪;oil tanker—油輪;vehicle ship—滾轉船; barge—駁船,游艇,游覽汽車; catamaran—雙體船,筏;yawl—快艇,小帆船; hulk—笨重的大船;廢船船體;, bark—三梔船,輕舟; hovercraft—氣墊船等等。關于航海技術類的用語同樣有豐富的表達。比如:sea trial—航行試驗; mooring test—系泊試驗;penetrate inspection滲透探傷;launching—出塢下水等等。航海相關英語詞匯的發達是隨著其航海業的發展而來的。
1.3 海灣港口
在漢語中我們把海洋伸進陸地的那一部分統稱海灣。在其他的很多內陸地區的語言中也很少有更細化的表達,因為他們生活中很少甚至無法接觸到海洋。而在英國人的詞匯里面跟海灣相關的表達非常豐富。例如:bay—半圓形的灣,大湖灣, bight—淺偏的灣, cove—小形灣,入口兩岸多是石崗,gulf—深長的灣如“波斯灣”, creek fiord或fjord—窄長形灣,兩面懸崖。這些詞都有著不同的含義,而中文我們幾乎都可以翻譯成海灣; harbor, port ,wharf, pier, dock等詞在漢語中幾乎都可以譯成港口、碼頭,但實際上每個詞所表達的事物和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在這些詞匯中,專供裝卸貨、船只停泊的在英文中是wharf;行人漫步行走、岸上活動使用的是pier;設有船塢供船只停靠的是dock。面對如此繁多的詞匯表達,如果我們不能夠準確掌握,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溝通帶來諸多障礙。
2 英語語句中所體現的海洋文化意義——以諺語、習語為例
習語是語言的精華。習語一詞的含義廣泛,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詞組,其蘊含的意義往往不能從詞組中單個詞的意思推測而得。諺語是某個特定文化區域人們生活的經驗和感受的提煉,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生活中的習語和諺語涉及到各個方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用的語言之一,因此習語和諺語傳遞出了一個地區的生活背景,文化習俗等信息。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習語、諺語更具有濃厚鮮明的文化色彩。
作為一個島國,英國人要與大海相處,具有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加之發達的航海技術,生活中許多習語諺語都與航海有關。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to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to sail before the wind順風航行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揮金如土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風好須。
In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風平浪靜的大海上人人都是領航員。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裂縫毀掉大輪船。(相當于漢語中的“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被同一個誘餌捕到兩次的魚是愚蠢的。(相當于漢語中“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人”)
在上述表達中,只從字面意思很難準確把握英語的實際內涵,甚至會讓我們感覺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就需要我們考慮到航海對英國人生活和文化的影響。
3 與海有關的英國文學作品
關鍵詞:城市營銷;舟山;海洋;旅游
一、城市營銷的含義
城市營銷,是指把經濟中的營銷意識營銷機制和營銷方式等理念和手段運用到城市建設和管理上,把城市中可經營的資源如土地、城市基礎建設、城市生態文化文物古跡和旅游資源等有形資產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名稱、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無形的資產,通過對其使用權、經營權、冠名權等相關權益的市場運作,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引進增量,廣泛利用社會資金進行城市建設,以實現城市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實現城市的自我滾動、自我累積、自我增值的新的城市建設和管理模式,從而促進城市發展、社會進步、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地提高
二、舟山實施城市營銷策略的SWOT分析
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對舟山的環境進行分析,以此來為舟山城市營銷的開展找到切人點。
(一)優勢(strength)
1、港口優勢。舟山擁有得天獨厚的深水港口和航道資源優勢,是中國東南沿海建設大型深水港的理想港址。全市水深15米以上岸線200公里,港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航道縱多,水深流穩,終年不凍,主航道可通行20 30萬噸級巨輪,港口年吞吐量在1.5億噸以上,名列全國沿海港口第九位。
2、漁業資源豐富。素有“東海魚艙”和“中國漁都”的舟山水產品資源豐富海域內盛產魚、蝦、貝、藻類等海水產品500多種,全市漁業年產量在120萬噸左右,是全國最大的漁場。
3、旅游景點眾多。舟山四季分明、春暖夏涼、氣候宜人,自然景觀絢麗多姿,人文景觀豐富多彩,蘊藏著眾多的旅游資源。如“海天佛國”普陀山、“桃花傳奇”桃花島等都是舟山著名的旅游風景區,可供游客來觀光度假。
4、船舶制造業初具規模。舟山是中國和浙江省船舶工業發展規劃的主要基地,近年來船舶工業高速發展,已擁有規模以上船舶修造及配套企業lO0多家,年造船能力達列290萬載重噸,擁有5000噸級以上修船塢40多座,中20萬~30萬噸級4座。
5、海洋文化特色鮮明。舟山海洋文化豐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積淀深厚的海洋歷史文化;二是浩氣長存的海疆軍旅文化;三足源遠流長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四是獨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五是豐富多彩的海洋民間文化。
(二)劣勢(weakness)
1、經營方式粗放,技術落后。作為一個具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舟山憑借其獨特的資源優勢應該擁有無限的發展前景。但就目前來看,舟山的經濟仍未有太大的起色,除了依靠漁業、船舶及紡織等傳統產業以外,并沒有太多的科技產業融人到整個經濟結構當中,經濟地發展靠“吃老本”,沒有挖掘新的創新點。
2、招商引資能力欠佳。舟山本身并不缺少潛力巨大的投資市場,浙江省對各市的招商引資也實行鼓勵政策,但是舟山確實沒有特別成功的投資項目。除了船舶制造業有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投資外,其他行業基本是自己出資,這說明了舟山市缺少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招商引資能力。
3、物價水平偏高。舟山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居浙江省各省市前列,從2009年上半年全省反饋數據看,舟山市居民消費價格高于全省平均1.2個百分點,與嘉興、紹興二市并列居第一位,這項數據不但制約了舟山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也限制了市民的收入可支配能力。
4、港口配套設施不完善。舟山島嶼眾多,有許多天然港口,目前也有較好的吞吐能力。但是,港口設施老化,布局擁擠明顯限制了港口的進一步發展。
5、政府城市營銷意識不強。與其他兄弟城市相比,舟山市政府的工作效率偏低,城市發展規劃缺乏特色,“重經濟、輕文化”,難以形成獨特的城市“標志”。
(三)機會(opportunity)
1、舟山跨海大橋的建設。長期以來因一水相隔,舟山孤懸海外,海島經濟受到了極大地制約,連島工程跨海大橋的建沒,起自舟山本島的國道329線鴨蛋山的環島公路,經舟山群島中的里釣島、富翅島、冊子島、金塘島至寧波鎮海區,與寧波饒城高速公路和杭州灣火橋相連接,使舟山更緊密地融人到長三角經濟圈內,2009年l1月2215大橋正式開通,舟山進入了全面大橋時代。
2、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發展。2006年,寧波舟山港一體化進程啟動以來,港口生產運營業績繼續保持高位增長,也進一步實現了兩港資源的整合,做到了規劃、建沒、品牌、管理的“四個統一”,其整體競爭力大火地提高。這對舟山更好地利用港口優勢、打造城市品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滬寧杭都市圈的輻射與擴大。滬寧杭是全國最大的都市圈之一,輻射范圍較廣。舟山就在這個都市圈的邊緣,市場空間廣,再加上與寧波的港口一體化建設,將會有更多的機遇,隨著滬寧杭都市圈的不斷礦大,相信舟山的發展也會納入它的整個發展體系中去。
(四)威脅(threat)
l、杭州、寧波的發展使舟山面臨巨大壓力。近年來浙江省各市縣的發展速度迅猛,特別是杭州、寧波等地已經打響了自己的城市品牌。在這樣的一種競爭環境下,舟山要想趕上甚至超越這些市縣是件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只有進一步做好城市營銷才能更好的使自己的城市具有吸引力,在當中脫穎而出。
2、紡織品配額限制取消。自2005年1月1日起,原先對紡織品實行配額限制的發達國家按照WTO的紡織品服裝協議取消了紡織品配額,給國內紡織業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各紡織企業的競爭以及由此帶來國際反傾銷事件的增多,這給舟山紡織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威脅。
3、金融危機佘波仍存。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舟山的對外貿易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傳統的紡織業、水產品加工以及船舶等行業的進出El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此外,金融危機也使國外大企業投資能力減弱,外資項目建設進度放緩。到目前為止,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存在。
4、上海港的市場基本覆蓋了舟山港。上海港是中國第一大港,有巨大的吞吐能力和廣闊的港口腹地,港口設施完善,集運技術先進。舟山港與上海港的直線距離大約530公里,屬于上海港的輻射范圍,幾乎所有的大型同內外運輸都出入上海港,舟山港只能接待巾小型的國內運輸船只,這樣大大限制了舟山港的規模擴人和發展。
三、舟山市實施城市營銷戰略的建議
[關鍵詞] 中英廣告語;文化;比較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1-0108-02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著不同于他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歷史和文化。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演變之后,中西方民族在文化上也形成了許多差異。這種差異存在于人們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語言則是其中重要的一項。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加深中西方文化間的相互了解,促進中西方良好的交流與溝通已經成為重要議題。其中語言上的溝通順暢問題尤為突出。
商業廣告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在溝通中起著傳遞商品信息實現良好廣告效果的重要作用。同時,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它也受到文化的影響,并影響著文化。現今,中西方交流愈加頻繁,這也要求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中西方商業廣告語的文化差異,并在交流溝通和翻譯中正確使用廣告語,使廣告語更加本土化,取得最好的廣告效果。
一 “天人合一”與“天人各一”
各民族對世界不同的認識和表達、不同的哲學觀念也體現在中英商業廣告中,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一元論和西方“天人各一”的本體論。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我國古代人民對世界的認識: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人和自然都包括在整體之內,要了解部分,必先了解整體,是一種綜合概括、眾多歸一的思想。我國的很多商業廣告也體現了這一特點:“集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滋補品)這則廣告把天地、日月和人的身體聯系在一起,靈氣、精華和補品聯系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合一、同一的一元論的觀點。
“天人各一”的本體論思想源于西方人的崇尚科學,相信人類可以征服自然:認為人和自然是對立的而非統一的,人是萬物的中心、是主體,外物是客體,注重客體的變化和多樣性,因此他們注重通過努力去改變自然。這樣的思想在商業廣告中也有所體現:“why grow old gradually? Fight it.”(化妝品)從“Fight it”(戰勝它)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這是一種對“變老”這一自然現象的對抗和征服,而不是和諧相處。
二 權威觀念與事實依據
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就要提出相應的論據支持,在這一點上中西方文化有著不同的方式。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權威的力量和可信度,而西方人更加民主,注重事實的重要性。這一不同也體現在商業廣告上。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絕對的權威,尤其是權威機構,這也成為很多人做決定時的重要依據。因此在中國的廣告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級各單位評選出的諸如“全國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優質產品、質量獎”等各項榮譽。
與之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強調個人的經驗,以及事實權威,即具體的事例的印證。例如在一則手表廣告中用到“Selected by James Bond The Sign of Excellence”。這則廣告中用成功人士的具體實例做印證,告訴購買者該產品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為通過奮斗最終取得成就的成功人士的形象。
三 群體取向與個人取向
群體與個人的利益往往存在著對立和矛盾,有時人們并不能同時滿足雙方的要求。此時,中西方文化給出了不同的取向答案:中國傳統文化傾向于個人服從集體;西方個人主義觀念強調個人成功。
中國人的集體傾向表現在:統一思想行動,提倡個人為集體的利益的無私奉獻,個人的利益與集體保持一致。因此每個人都緊密地和小到家庭大到社會的集體聯系在一起,個人的幸福與社會和家庭的和諧、安定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則膾炙人口的商業廣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中,“大家”成為集體的代表,而“好”字明顯地體現了利益的取向。
西方人的個體傾向表現在:突出個體、講究機會均等、強調個性和以自我為中心、宣揚個人自由。鼓勵個人通過奮斗得到發展、受到重視,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在商業廣告中為了強調消費者的個性、突出個體,多強調產品的特性及與眾不同。例如在一則汽車的廣告中就提出:“Now it is your turn to have an extraordinary driving experience ”,其中“your turn”強調的就是消費者個體的體驗。
四 歷史傾向及未來傾向
在看待時間的問題上,不同文化也有著自己的特色。中國更加尊重傳統,而西方國家更傾向于展望未來。
中國歷史悠久,更加強調尊重歷史、以史為鑒,會讓歷史作為制定方針政策的指南和參照。一則白酒的商業廣告:“千古佳釀,萬代留香,中華酒宗,汝陽杜康”,其中“千古”“萬代”體現了品牌的歷史悠久性,廠商希望從久遠歷史的角度來證明產品的品質。
西方文化看中未來,并對未來有不斷的規劃,在新的規劃中使未來更美好。一則經典的鉆石廣告:“A diamond lasts forever”,其中“forever”(永遠)就是一個典型的具有未來含義的詞,強調在未來時間里永遠不會變,突出了鉆石的品質也同時寓意了愛情的永恒。
五 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
語境是學習語言及進行交流的環境,在不同的語境中,即使是同樣的句子含義也不同。高語境傳播指的是在傳播時絕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質語境中,或內化在個人身上,極少存在于編碼清晰的被傳遞的語言文字中,而低語境正好相反。中國社會正是高語境社會,而英美社會則是低語境社會。
在高語境文化中,語言的意義與文化背景相關。只有少量信息是通過語言編碼被清晰傳遞出來,大量的信息是通過語境甚至是非言語行為或歷史文化傳統被傳遞出來的,這也就造成了一種含蓄的溝通。在這種溝通中,人們對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非常重視語境。中國人交流時并不完全依賴語言本身,而更多依賴社會語境,從語境中獲得字面沒有傳達出來的信息。一則手機廣告: “夢幻魅力,舍我其誰”。其中“舍我其誰”出自《孟子》“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通過這短短幾個字的廣告語的特殊歷史文化語境,高語境的中國消費者可以獲得的信息是:這是一家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廠商,手機的質量和功能也是值得信賴的。
低語境文化中,語言的意義與文化背景無關,人們通常需要通過明確的詞句獲得信息。體現在語言上便是直言不諱,比較直白。在廣告中也是如此,消費者可以從廣告語中直接了解產品的功能、優勢、新穎之處。如手機廣告“bigger than bigger”,用了兩個比較級來直接突出產品的“大”這一特點。
六 思鄉之情與遷徙之好
在對待故鄉這一問題上,來自于農耕文化的中國和來自于海洋文化的西方國家的人民有著不同的態度。中國人以家族為本,喜聚居,講究落葉歸根。西方人家庭觀念淡化,強調個人生活和自由。
農耕文化的安逸、穩定、誠實等意識使人們的故土難離的思想根深蒂固。個人對家庭家族和鄰里故土都有著深深的依賴和眷戀之情。白酒廣告:“千萬里,千萬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孔府家酒讓人想家”,道出了游子的心聲,也觸動了消費者的內心深處。
海洋文化的開放、流動、寬容等意識,使得西方國家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在遷徙成為生活常態時,家園觀念薄弱,人與人之間更多地是理性的契約關系,相對的人情世故較為淡漠。一款紀念幣廣告:“A voyage to the labyrinth throughout China’s Centuries”,“voyage”(旅行)恰好契合了人們喜歡遷徙的習慣。
七 內斂保守與奔放外向
受農耕文化、儒家思想和封建傳統的影響,中國人的觀念相對保守傳統,在海洋文化的影響下,西方人則走上了開放與突破前人的道路。
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建立了一套相對保守的倫理道德規范,這其中的一些保守傳統的思想至今仍然存在。例如在傳統文化中女性是弱勢的,如今女性已經得到了同男子相同的地位、待遇和社會角色。但在一個電飯鍋廣告“給太太一份安全感”中,“太太”和電飯鍋的關聯還是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女主內、由女性來照顧家人的傳統思想。
海洋文化使得西方人更加開放,他們通過冒險甚至叛逆和不斷地變革突破前人的思想。他們外向、好動、感情奔放、 富于冒險精神,他們可以漠視文化遺產,注重創新。比如:“百事可樂,新一代的選擇”,就是百事可樂面對傳統可樂業的霸主可口可樂,迎合“新一代”的年輕人想確立自己獨特選擇的心理創作的廣告語。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商品紛紛涌入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強大也將大量中國制造的產品推向全世界,在此過程中廣告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跨文化的經濟交流中讓廣告的定位更加準確,效果更加顯著,答案很明顯:在充分認識和了解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對中英兩種廣告語產生的影響,以及兩種廣告語存在的差異的基礎之上,人們在實際交流當中要做到廣告創作和翻譯的本土化,以促進中西經濟交流和文化溝通。參考文獻
[1]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你很難把這一切日常生活和超前的生活方式――私人海島聯系起來,不過三門島切切實實就是一座私人海島。
從2004年,潘石屹、張朝陽等富豪濟濟一堂的三門島“百棟定制別墅”會到如今略顯寂寥的度假村項目,自稱“鄉鎮企業家”的島主王樹春在理想和現實間沉浮,最終有一種無奈,就像富豪對私人海島的態度一樣。
私人海島這樣的生活方式在中國早就有夢想的影子,有些人在努力推進,雖然大多成為“先烈”,但至少已經踩出一條泥濘的小道。未來,還有多久,會怎么樣,沒有人知道,不過,我們總在追求。
王樹春的“島王”稱號,是三門島眾多“島主”所封。
100多年前,廬山用度身定造的方式為中國當時的社會名流建造了1000多幢度假別墅。7年前,王樹春斥資9000萬從部隊手里買下了三門島的土地使用權,在經過無數次思考和論證之后,他決定為中國的中產階層建造屬于自己的海島。
目前島上正在建造中的酒店、300多套別墅,分別屬于上百位“島主”。除了擁有產權式度假酒店和別墅,按照規劃,他們還將享有會員制島主待遇,享受配套的游艇會、潛水俱樂部、馬會、海釣協會等海洋休閑運動。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島主俱樂部”,與歐美流行生活模式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拜“島王”所賜,對于中產階級來說,買個海島玩漂泊,可能不再是高談闊論中的烏托邦。
私人定制海洋夢
從楊梅坑碼頭坐快艇深入海域,我們二十分鐘以后登上總面積5平方公里的三門島。乘坐“島主七號”吉普車長驅直入海島高點,5處半徑300米以上的海灣海藍沙白,海岸蜿蜒,有山谷懸崖,天然火山石;5座山峰圍出一個湖泊,湖濱種滿相思樹,因而得名相思湖。這人間仙境,距離深圳市區,不過一小時車程。
深圳某公司總裁林子川,是“島主”中的一位,他購置了一間酒店套房,平時出租給王樹春的管理公司收取房租,閑時帶朋友周末度假。像他這樣的島主,有教授,有律師、藝術家,“大多是有閑散時間和生活品位的人”――林子川這樣歸納。
島主的概念在三門島上,被王樹春慷慨地賦予了更廣泛的含義。“我不是島主,我是個漁民,島主就是島上的業主們,他們是一群有海洋夢的人。”
王樹春黝黑健壯,喜歡駕車出游,一度開車環行澳洲海岸線一周。在三門島,他擁有10艘以上運動型游艇,據說是國內擁有私人游艇最多的人。 “在海島上有張床”――王樹春給中國的有產者們描繪了這樣的夢境。
早在1997年第一眼看到三門島時,王樹春就愛上了它,“晚上躺在沙灘上,能看到海平面散射出紫藍色的光,就算孤獨,也是一種享受。”拿下小島后,他放棄了大眾旅游的開發模式,決定嘗試高尚度假區。“我的夢想是把這個島建成原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的居住環境相結合的王國。雖然很多地產開發商找過我,有的想做高層小戶型產權房,有的想做高爾夫度假中心,連做成一個高檔公墓區的說法都有。”
王樹春回絕了所有商業化的訴求,一心建造心目中的“封閉私人定制王國”,他打算邀請100位富豪,量身定制100套千萬私人別墅,并提供最奢華的配套服務,“建完之后就不再開拓,保證最大程度上的私密性和享樂性。”
從島上的制高點軍事遺址“炮臺”望過去,別墅群依海邊而建,面朝大海,依傍青山,完全滿足景觀與私密性的完美結合。推薦之初,京城的名流明星都曾被此吸引,有的想建一幢城堡式的企業度假會所,有的則希望在島上擁有一幢展示其古董字畫的主題別墅――封閉式的富豪度假俱樂部確實呼之欲出。
中國人海洋文化缺失
現實卻與夢想距離遙遠。
中國海域共有無人島嶼6000多個,這些島嶼大多因遠離大陸、面積狹小、資源單一、生產和生活條件很差而長期無人居住,有些也只在漁業生產季節有人短期居住,開發利用在內容、深度、層次上都還遠遠不夠。
王樹春把所有的錢都投進了三門島,島上員工最多時有300多人,水、電、通訊、交通都靠自己,每月綜合成本35萬以上。而真正為海島夢買單的富豪,卻是少而又少。
“曲高和寡,中國人還是沒有海洋文化的傳統,做島主是多數人的夢想,極少數人的現實。”王樹春的公司曾經聯合馮侖到北京召開會,也曾經在深圳等地大力推廣,但很多富豪在表示了強烈的興趣之后,并沒有付諸行動。于是,7年過去了,別墅區雖然還在開發,但施工現場人跡寥寥;海島上的道路長期未經修整;規劃中的潛水俱樂部和馬會七零八落,基本上只供王樹春和少數島主娛樂。
林子川和其他已經購買了海島物業的島主們并不滿意這樣的開發速度。在他們看來,將土地轉租給房地產開發商或者其他的富豪,由他們共同開發未必不是好事,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和工程進度的,王總不能只想控制權,不考慮島主們的投資利益。”島主俱樂部的成員曾經向王樹春建議引入投資,加快建設速度,提升島內人氣,共享海島資源等等策劃建議,但大部分建議都無疾而終。
[關鍵詞]北海民間曲藝“老楊公”現狀及價值挽救措施
Abstract:Spread in north sea area of guangxi folk quyi "Lao Yang male", reflect the north sea as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the "Lao Yang public" orig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from its reserves of value, based on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save.
keywords: beihai folk quyi "Lao Yang male" status and value saving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I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民間曲藝“老楊公”,于明末清初時期在廣西北海一帶廣為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老楊公”和“劉三姐”同為壯鄉民間曲藝的瑰麗奇葩,他們之間有諸多共同點,如都起源于宗教,都采用對歌的形式等。“劉三姐”如今已成為壯鄉文化的象征大放異彩。而與“劉三姐”相比,“老楊公”蘊藏的文化含義更深厚更特殊,但了解的人卻越來越少。北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地位也得到肯定,有關北海文化的研究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對“老楊公”現狀的調查和分析,尋求挽救措施,無疑對研究北海城市文化個性,挖掘其有益內涵,激發文化創新起推動作用。
一、“老楊公”簡介
從源頭、流變、傳入到定型、盛行來看,民間曲藝“老楊公”都是中華“儺文化”宗教藝術的一塊活化石。北海(合浦)作為西漢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大量中原人口和先進科技文化相繼傳入,“儺舞”也沿“秦軍水道”傳入古合浦。“儺”者,儺神也,即“用法術使危害人類的妖魔鬼怪不能動彈的人”。儺神的面相千姿百態,因時因地而異。“老楊公”正是中原儺神的一個變種,一個專屬珠鄉特有的儺神。至明清雜劇中“儺戲”興起,老楊公便以儺神姿態現身于當地“酬燈贖褐”宗教儀式盛行于明清,流傳至后世。
所謂“酬燈贖褐”,是“老楊公”登壇演藝的宗教儀式,也是北海地區民間求子和“脫乳名”等一整套古俗環節。相傳“酬燈”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夜,有婦女人家都到社壇或祠廟燈會祈求生子,并選定一盞燈帶回掛在閨房內,此為“添丁求子”(當地俚語“丁燈”音似)。如當年生子,來年元宵燈會掛上兩盞燈以示雙倍酬燈謝神;另有一種是更加大眾化的酬燈行為,只要生了男孩,到二月初二便到社壇寺廟上燈感謝神恩。而“贖褐”是當地百姓為即將結婚的兒子“脫乳名”的宗教習俗,當地稱為“受褐”。大凡添丁或娶媳之家,都要在廳堂中擺設“酬燈贖褐”的醮壇。這種祭祀儀式,包括有“起神、誦經、練兵、賀壽、拜塔、代塔、解灶、散神”等程序,“老楊公”則是穿插在“代塔”之后的一段曲藝表演。表演完畢觀眾離去,法師才在主家代表配合下秘密實施“解灶”和“散神”兩個程序。至此,整個“酬燈贖褐”儀式才算圓滿完成。
據《合浦縣志》記述,“老楊公”是在“酬燈贖褐”宗教儀式上,用廉州話表演的一種例牌節目。其即興表演來源于民間神話傳說:降生水潮院里的蔡九仙姑因動了凡思,被玉皇罰她下凡受苦。危難中得到南海觀音化身的老楊公救她渡岸,指點迷津脫離苦海。其表演程序是:仙姑手持花扇,坐水潮嘆唱“東海歌”出場。老楊公戴著面具左手拿紙火筒,右手執槳梢擺渡而上,唱“西海歌”與仙姑答訕,用“順口溜”講故事,邊搖櫓邊唱“撐船調”、“棹船調”和“西江月”送仙姑登岸,仙姑唱“犯仙調”向老楊公道謝告別而去。神話表演后,觀眾中有善歌者自告奮勇與老楊公對歌,以難倒老楊公為結束,并當場剝掉其至尊假面具以示恥笑。
二、“老楊公”的研究價值
“老楊公”貼近民眾,洋溢著濃郁的海洋文化風情和生活氣息,反映北海地區歷史文化個性的積淀和風貌,也成為研究北海文化的重要坐標。
1、文化底蘊積淀深厚。北海地區歷史悠久,自西漢以來,中原人群南移,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老楊公”也作為中原宗教文化傳到北海。從其表演來看,有中原農耕文化和山地少數民族文化的痕跡,也具備山水文化和海洋文化復合人文元素。清代以后,漁業成為北海地區的經濟支柱,因海上生活終年涉險,未來安危難測,鬼神成為當地人至高無上的精神支柱。每月神誕和歲時節令、春秋社日、婚喪慶吊,城鄉都例行酬神演戲,推崇“老楊公”表演以祈求平安。這一表演形式,把宗教祭祀和農閑娛樂結合起來,從娛神而走向娛人,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內容豐富多姿多彩。“老楊公”表演具有請神迎福的宗教色彩,又有勸世說教的人生哲理,更兼有娛群樂眾的藝術效果。以廉州話演唱,唱詞優美婉約,形式規整勻稱,且雜有大量俚語噱頭和順口溜等,表達了對多彩浪漫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幸福的追求。因故事情節生動,可編成音樂劇或神話歌舞劇;更因喜慶熱鬧的曲牌及舞蹈形式,也可演變成大型的民間歌舞。故而,它往往突破“酬燈贖褐”的程式,成為田頭街坊和百姓舞臺上魅力四射、雅俗共賞的風情藝術標簽。
3、北海文化重要坐標。北海擁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來源于其善于博采眾長吸收外來文化。“老楊公”儺面舞及宗教色彩,與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儺面舞淵源很深,展現其遠古的身影;又因北海古老的珍珠文化與今日本、印度及東南亞一帶傳承“儺舞”的“中外結合”,使其在南珠文化園地中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海洋文化風情,盡顯個性,更具對外文化交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從“老楊公”儺舞的程式化表演和幾百年的流傳,可以作為研究北海民間、民俗風情,內陸與海外關系及沿海文明發展史的重要資料,成為研究北海文化的重要坐標。
三、“老楊公”瀕臨失傳原因分析
“老楊公”深受珠鄉人民群眾喜愛,現在民間有喜慶之事,還時有演出活動。可惜世情滄桑,了解的人不多,如不進行挽救將瀕臨失傳。通過調查了解,這種民間曲藝面臨瀕臨失傳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時代的發展和現代藝術的挑戰。現代新穎的娛樂手段使年青的一代認為其是古老無用的東西。加上歌唱場合日益狹窄,觀眾已不參與對歌活動,人們認為其陳舊落后不能登大雅之堂。一些文藝團體表演,也沒有“老楊公”的韻味;二是能完整表演的民間藝人大多已屆高齡或謝世,人死藝滅后繼無人,傳承處于一個斷層狀態,能夠完整觀看“老楊公”的機會也非常有限;三是“老楊公”用合浦廉州方言唱詞,發音特別,古而怪僻,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易發生改變甚至失傳,難以流行和傳承;四是宗教文化傳播對“老楊公”有較大影響,但現在信教之人越來越少,包含大量宗教內容的“老楊公”受到沖擊是肯定的。
四、挽救“老楊公”的建議措施
“老楊公”反映廣大民眾的勞動生活,是具有很強民族性和群眾性的藝術,展現北海地區的個性文化。政府應重視并加以保護,使這株在民間盛開了幾百年的曲藝奇葩,繼續散發出迷人的芳香。
1、注意發掘,推陳出新。“老楊公”的傳承,精華與糟粕肯定會混雜一起。作為一種宗教儀式的流傳,其深層宗教理念勸世說教、平安納福,給老百姓帶來某種人丁健朗、消災解難的精神寄托,影響著普通百姓的精神信仰,與我們所倡導的文明富裕、和諧小康的社會,有著某種楔合之處。所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利用、與時俱進創出新意,正是其發揚推廣的價值所在。
2、培養傳承,發揚光大。“老楊公”的傳承在今天受到限制,政府應組織調查研究,提供必要的表演舞臺,組織表演比賽活動,培養接班人,倡導恢復原來民間喜慶自發組織的表演形式,以活躍鄉村文化生活,使之世代傳承,并為保護其它同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北海文化寶藏,提供一條可借鑒之路。
3、加強宣傳,打造品牌。“老楊公”本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疇,而在傳承瀕危的狀況下,更是屬于極其珍貴的地方文化資源,符合群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情趣,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可多得的形式。從長遠的眼光看,“老楊公”還是極具開發利用的旅游文化資源,可與當地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一起,作為海外聯系及沿海文明發展的研究成果,開發富有特色的地方品牌投放市場,吸引游客,這對宣傳北海以及促進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更為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用增加活力。
參考文獻:
1、《合浦縣志》(合浦縣志辦編)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北海市志》(北海市志辦編) 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老楊公-北部灣畔文藝奇葩》 韓家照報道
4、《北海文化志》北海文藝創作研究所編1997年版
5、《民間曲藝-老楊公》 劉明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