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長廊設計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 背景
在崇尚回歸自然的如今,生態水景在水體設計中被廣泛應用,是一個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仿自然生態系統的水體景觀。親水景觀是園林水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水的特殊性,決定了依水景觀的異樣性。利用水體豐富的變化形式,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親水景觀,園林小品中,亭、橋、榭、舫等都是依水景觀中較好的表現形式。
1.2 設計理念
受現代人文主義的極大影響,現代濱水景觀設計更多地考慮了“人與生俱來的親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而為人所感受,因此,應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賞水景、接近水面,滿足人們對水邊散步、游戲等的要求。
1.3 設計內容
對張家港鄉土公園景觀設計,本項目位于張家港香山風景區,總用地121043平米。香山岡景區位于張家港市西陲南沙鎮境內,西接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和江陰市區。自古以來香山就是有名的風景旅游勝地。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本項目為一市民休閑活動公園,要求能結合香山景區特色,能體現當地文化特色,合理安排功能區塊,場地要求包括,停車場、游客中心、兒童游樂園、燒烤區、活動表演區、廣場區、紀念館、公廁、運動區塊,要求充份利用園區地形,在以自然生態的環境下,創造一個適合市民休閑、渡假、娛樂的市政公園。通過工作組的資料調查、場地分析、集中討論等環節,最終確定了以“鄉土生態”為主要思想來貫穿整個場地,并且運用各種鄉土元素來點綴和完善整個場地的景觀設計。
二、設計特點
2.1 總的概念想法
我們將“生態”、“鄉土”作為設計的指導思想,結合本項目為一市民休閑活動公園,所以在水景設計過程中,除了要體現生態化,還需滿足市民休息、觀景以及點景等功能要求。本設計中涉及到的景觀建筑類型包括:亭、廊、花架、茶室、碼頭、拱橋等;景觀小品包括:置石、坐凳、欄桿、指示牌等。湖中的偎清小埠,湖邊的弧形長廊,島上的茶室,親水平臺上的花架,穿插在小溪間的木棧道等等,設計時都考慮進鄉土,自然等元素。當然,濱水綠地景觀風格的選擇,關鍵在于與區域的整體風格的協調。建筑小品的設置應該體量小巧、布局分散,將建筑小品融于綠地大環境之中,這樣才能設計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來。
2.2 生態水景規劃
公園中的水景布置以“面”為主,“點”、“線”結合。“面”指的是人工湖泊、 “點”指的是噴泉!“線”指的是環繞整個公園的瀑布和小溪。如此點、線、面結合,使水景設計主次分明,層次豐富,空間富于變化。在水體形態設計時,盡量符合自然彎曲形態,避免死角區域的存在。根據需要設計一定量的異質空間,以應付不同水位、水量的變化,底部多孔質化,造出水體流動多樣性,以利生物的多樣性。在本次設計中的駁岸處理上,采用了自然緩坡型駁岸,水陸之間通過自然緩坡地形,弱化水陸的高差感,形成自然的空間過渡,地形坡度一般小于基址土壤自然安息角。臨水可設置游覽步道,結合植物的栽植構成自然彎曲的水岸,形成自然生態、開闊舒展的濱水空間。
2.3親水景觀的設計
2.3.1 噴泉
在生態水景的設計中,要注意動靜結合,噴泉會有水濺、泡沫、水光產生,生氣勃勃。同時,噴泉的運動,可以增加水的含氧量,推動整個水系的循環。在本次方案中,噴泉位于公園主入口,是整個河流系統的一個節點。在對它們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人的參與性。人們甚至能進入到噴泉之中,并順著它走到與之相連的木棧道上。所以說,噴泉在這里不僅是水景系統的一部分,也是道路系統的一部分。
2.3.2 木棧道
木頭是一種自然的裝飾材料,它們的材質和紋理和整個環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它不僅是一種環保材料,更有種鄉土的韻味。在整個設計中,設置了形態、功能各異的木棧道。最大的筆觸莫過于貫穿整個北面農田的復式棧道。此棧道的特點是雙層設計,人們在觀賞時既可凌駕于景觀之上,也能融入景觀之中,蜿蜒的形態讓人仿佛望不到盡頭。棧道的末端挑出水面,形成了棧橋式親水平臺,并與另一形式的棧道相連。這種棧道在公園的四周都有設置,特點是造型曲折,橫跨水面,起到橋梁的作用。而在此地我們運用中國古典造園手法一曲橋 連接休閑島與湖岸。輕巧的橋身,簡約的護欄扶手,舒適的板材… … 在這里應該稱得上是“一橋駕越彩虹”。
2.3.3 拱橋
拱橋,因其獨有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在景觀設計中被廣泛應用,有對比造景、分割水面層次作用。在親水景觀的設計中,梁橋除起到組織交通外,還能與周圍環境相結合,形成一種詩情畫意的意境,耐人尋味。在香山公園里多處運用到,形態各異,有跨過大塊湖面的翁橋,有架與小島上的雙橋,還有曲橋,南橋等。
2.3.4 親水長廊
從親水平臺處延伸出一條長廊,直至湖中的一個亭子為止,從平面上看長廊,猶如伸入湖面的一道弧線,從陸面延伸出去穿插錯落的小道,顯得整個畫面飽滿許多。給這個親水長廊取名為蘆葦蕩,因為這里我布置的植物是充滿鄉村野趣的蘆葦,游人可以沿著小道穿梭于蘆葦叢中,別樣的風景。
2.3.5亭
亭,親水景觀設計中經常出現的景觀建筑。通過木質長廊,將亭引入湖中,人們可以 “走”在湖面上,坐在湖中央,盡享親水的樂趣。這亭有個詩意的名字叫偎清小埠。此亭不僅可供游人觀賞湖中美景,更是一個湖中碼頭,人們順著臺階就能下到水面,乘坐小船搖漿其中,真正置身湖光山色當中。亭子、倒影、小船、船槳以及身處其中的人,構成了一幅寫意的自然畫卷。
2.3.6小島
湖中由兩段曲型棧道所連接的是人工島,游人臨島眺望,可遍覽周圍景色。島上設有咖啡館,面向水面敞開,伸出水面的枕木平臺,可供游人休憩觀景,一眼望出去,湖面開闊,并與湖心偎清小埠相對,遙相呼應。
為了突出體現公園的特色,這些景觀設施的選材都使用了環保且充滿鄉土韻味的木材。在造型上,園無直路,模擬自然界的蜿蜒小道;木棧道、拱橋形成了高低錯落的空間關系,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讓人們感受踏足自然的快樂。
三、結束語
從各優秀園林的設計方案不難看出,親水景觀以它獨特的觀賞特性和美學表達方式,在園林水景規劃設計中已占據了重要的地 位。它表現形式多樣,易與周圍景物協調統一,同時它靈活,巧于變化,能夠豐富水景的設計。為了讓依水景觀充分表達我們的設計意圖,在各種設施的設計上都做了相應的改變,以求達到充滿“生態”、“鄉土”意味的、具觀賞性與參與性為一體的生態水景系統。
致 謝
經過一番努力,終于圓滿完成了畢業設計。能夠順利完成,我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我們的指導老師張挺,從初步的構思到方案的確定再到細節的處理,張老師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其次要感謝所有教育過我的老師們,是你們給了我完成設計所必須的專業知識;最后感謝我的組員們,在設計中大家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共同攜手完成了這次設計!感謝你們!
參考文獻
1、 海倫.納什《庭園水景設計與建筑》 [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140-141
2、 戴維.斯蒂文森 《花園水景》 [M] 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56-56
3、 朱鈞珍 《園林理水藝術》 [J] 北京:林業出版社 1993.26-28
4、 毛培琳 李雷 《水景設計》 [J] 北京:林業出版社 1995.26-30
5、 詹姆士.埃里森 《Water In The Garden 中國水景》 [J] 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26-30
關鍵詞:35中學;校園景觀設計;新中式;北京韻味。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校園的環境設計是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學校特色和校園風格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現代的教育是希望通過開放的、全面的、互動教學的教育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不僅僅是用分數來唯一評價的人,而是具有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人。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創造出真正符合時代的校園景觀,需要立足場地的現有條件、校園文化淵源,創造具有地域特色并且有活力的現代校園。本文通過對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新校址的景觀方案設計對當下的校園景觀設計加以探討。
1.項目概況:
北京三十五中學始建于1923年,其前身為志成中學,革命先驅曾任學校董事會董事。在志成精神的激勵下,35中培養出了王光英、鄧稼先、等優秀人才;現在的三十五中學是西城區的重點中學,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認定為北京市示范性高中。作為全區優質教育布局調整的重要組成,北京35中學高中部從現在的金融街整體搬遷到趙登禹路。新址占地4.6萬平方米,南到前公用胡同、北到西直門內大街、西至趙登禹路,東與西城少年宮相鄰。新址原貌是平房和一些胡同,在拆遷后保留了魯迅故居和八道灣胡同的原址,還有一些現狀樹,其中不乏掛牌古樹。
2.方案特色:
總理于2009年9月到35中進行調研,提出35中要堅持“三個面向”,更要與時俱進,力爭把35中辦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現代化學校。這是35中的校園特色也是校園規劃設計的總原則。
2.1.挖掘校史文化,傳承“志誠精神”
通過整理現狀和挖掘歷史文化,梳理出三條軸線:文化軸線、歷史軸線和藍色軸線。(見圖2-1)
圖2-1功能分區圖
2.1.1.文化軸線
從西側主入口砌有“志成”字樣的磚雕鏤花門洞(見圖2-2)開始到銘刻校訓的三江石到教師辦公樓的北端浮雕長廊(見圖2-3)到紀念亭(見圖2-4),這條文化軸線是整個校園最開闊的地方(除了操場外),是整個校園的形象空間還是入口的集散廣場,也是整個校園里最重要的紀念空間。這一區域既是一個能與陽光綠地接觸的公共交往空間又是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校園中心,還是舉辦各種活動以及校園宣傳展示的場地。
圖2-2主入口門區方案模型
圖2-3浮雕長廊方案模型
圖2-4紀念亭方案模型
2.1.2.歷史軸線
沿保留下來的八道灣胡同貫穿校園南北的是歷史軸線,它迂回約300余米。首先通過不同的鋪裝提示八道灣胡同的肌理,鋪裝盡量保留原來胡同里的老磚。在軸線的五個節點上塑有青銅塑像的人物小品體現胡同文化,小品主題有春日風箏、燈桿下的讀書人等。通過串聯這些生動活潑的雕塑喚起人們對北京胡同的記憶。
通過舊物再利用建立新校園和歷史積淀之間的聯系,把收集的一些石墩石鼓,置石,石凳,水缸等“老物件”在園中陳列展示,增加京城韻味。
2.1.3.藍色軸線
還有一條軸線就是藍色軸線。它沿教學樓東側長廊腳下的水溪,時而與歷史軸線交疊,時而與歷史軸線并肩而行。溪流的源頭源于紀念亭,水從南側“鼓”形石雕里涌出來,充滿活力,蜿蜒繞到建筑外廊外側,隨空間變化時寬時窄,或遇汀步或石橋,或是化身以水渠。溪中或岸邊有一些濕生植物千屈菜等。溪水的終點在北端以跌水影壁作為收尾,流入下沉庭院中間。影壁采用自然石塊錯落堆疊,創造“縮千里江山于方寸”的山水意境。
2.2.建筑融于自然,創造宜人空間
建筑和環境是有機關聯的,建筑外部空間采用與建筑物相同或者類似質地的磚、瓦、石等中國傳統材料,作為建筑的延伸和拓展,使得“建筑融于自然”;在建筑內部(如連廊、內庭、步行橋、室外樓梯等)采用一些傳統園林的布置手法(障景、框景等)把“園林融入建筑”。
2.2.1.庭院空間
庭院空間散布在校園各處,北側教學樓的三個內庭,采用中式風格布局和細部裝飾,提供矮墻坐凳、自然條石和石墩坐凳。內庭的主題分別為桃花、梨花和石榴,塑造蔭下讀書,花中漫步的意境。
另兩處下沉庭院,由于小氣候較好,可栽植老校區的早園竹,配以木質鋪地,塑造“綠竹入幽徑”的雅致庭院。
2.2.2.屋頂花園
校園內主要有三個屋頂平臺可作為屋頂花園提供師生們安靜休息、交流閱讀的場所。選用一些低矮灌木和開花地被(矮紫衫、黃櫨、紫葉李、大葉黃楊等)或者紋樣栽植,或者自然栽植,創造一個沐浴陽光、感受自然和放松身心的好去處。
校園的建筑決定了校園的整個風格走向,建筑是青磚、灰瓦、紅柱子的新中式風格,布局有開敞活躍的開放空間,也有相對私密的庭院空間,突破了中國傳統園林的沉穩有余、活潑不足的弊端,通過置石、景墻、植物的設計創造步移景異、互相掩映的古典園林的精髓——豐富的空間層次感。
2.3.植物造景
在需要規劃中,北側是新中式風格的教學樓,南邊是北京傳統建筑風格的四合院落作為生活區,東側是運動場和音樂廳。由于建筑限高,建筑的布局較為松散,建筑分隔出來的空間也較為零碎。而且建筑青磚、灰瓦、紅柱子的中國特色與環境對比強烈。所以植物是調和環境和建筑,使風格一致的關鍵。
2.3.1.因地制宜,北京韻味
場地內保留若干植物,毛白楊、國槐、刺槐、白皮松、海棠、玉蘭、石榴等長勢較好的可移植再利用。
在植物品種選擇上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大量選用鄉土樹種和傳統四合院植物:國槐,毛白楊,欒樹,白蠟,元寶楓,棗樹,油松,白皮松,玉蘭,桃樹、梨樹、石榴,丁香、早園竹等。鄉土樹種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具有緩苗快,長勢好,成活率高,養護成本低的優勢,能在短期時間內形成綠化效果,還能體現北京韻味。
2.3.2.復式種植,增加綠量
根據空間場地的不同采取叢植、孤植、列植的種植方式。盡可能的大量運用復層種植,通過喬木、灌木、地被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錯落、郁郁蔥蔥的自然植物群落,不僅增加植物觀賞性,同時增加單位面積綠量,具有更高生態效率。這一點對對于35中校園中狹小零碎的綠地空間更為重要。
3.結論
作為一個用地面積4.6公頃的校園項目,雖然面積很小,但是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卻是讓我們花了大量精力進行現場調查、整理資料和方案比選,綜合出最終方案。方案通過文化歷史軸線的塑造,保留歷史記憶、傳承文化;同時提供一個現代簡潔又人性化的校園,通過對庭院空間、建筑過渡空間、屋頂花園的細致設計,真正做到“建筑融于自然”;在保證活動空間和消防通道的基礎上,盡量挖掘綠地面積,結合建筑的結構功能設計屋頂花園,增加豎向綠化,最大限度的弱化建筑青灰色碩大的身影;充分利用植物材料創造自然生態空間。雖然現在還沒進入園林施工階段,但希望將來建成的35中學新校園是一個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具有中國特色,潛移默化育人無數的新時代校園。
參考文獻:
劉錢健,《建筑外環境設計》,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陳孝青,“校園環境的生態景觀規劃模式探討”,中國園林2002年03期。、
“北京第35中學學校介紹”,35中宣傳冊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新校區景觀概念設計方案”,北京創新景觀園林設計公司方案設計說明。
關鍵詞:濱海城市;道路綠化;生態;景觀;綠色廊道
1項目解讀
1.1 項目背景與區位
1.1.1 區位。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位于臺州東部沿海,縱貫臨海、椒江、路橋、溫嶺四區縣,是臺州市社會經濟發展轉型的重點片區,本次道路設計位于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東部新區的核心區域,是集聚區建設的啟動區塊。
1.1.2水文氣象。本案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季節變化明顯,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春末夏初為梅汛期,連綿陰雨天氣;夏秋季節為臺風期,經常發生大暴雨;秋冬季節為非汛期,除出現少數雨雪天氣外,基本以晴冷、干燥天氣為主。
1.2上位規劃銜接
根據《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市區東部組團綠線規劃》(以下簡稱《綠線規劃》)的提示,本案的性質為道路防護綠地,是城市區域呈網絡綠化的重要用地,是體現入城景觀和機動車觀賞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1.3 設計范圍
本案的設計紅線范圍(左圖)為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東部新區內的6條主要道路單側或兩側的綠地,總面積約為40萬m2。
1.4現狀分析
集聚區園區建設尚處啟動階段,基礎路網建設已展開,急需進行綠化建設。園區因地處圍墾區域,土壤條件較差,以鹽堿土為主,不利于植物生長,在綠化樹種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5 小結
本案所處地理區位、上位規劃及現狀,決定了其道路綠化景觀設計需從“低碳、生態、防護、濱海”等角度出發。項目背景及區位要求我們設計的出發點必須與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這個大背景聯系起來,凸顯“低碳、環保、可持續”的發展理念。《綠線規劃》將本次道路綠帶做了定性,以“防護功能為主,兼顧景觀”。項目所在的地理位置“城市新組團、濱海生態城、休閑游憩地”,要求本次方案需突出其獨特的濱海風情。場地現狀、土壤及水文情況,要求本案需從抗風、耐鹽堿、易養護等角度出發,進行樹種選擇。
2總體構思
2.1 設計原則
本案堅持生態、低碳、環保的設計思想,根據場地特定的區域位置,突出濱海風情,進行自然的、立體的、生態式的道路景觀綠化設計。設計應堅持如下原則:①生態優先,適地適樹。道路綠化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已馴化的外來樹種或者抗風、耐鹽堿、速生植物。②多樣統一,主題突出。道路綠化整體以綠色為大背景,根據周邊不同的用地性質,以植物造景為特色,展示臺州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獨特的濱海風貌。③功能結合,經濟實效。道路綠化以人為本,在滿足防護功能的前提下,使道路綠化更具觀賞性。考慮到經濟效益,植物造景需要考慮“易養護、粗管理”。
2.2設計理念
“綠廊水韻、風情臺州灣”。
①綠廊:廊是連接事物不同組成部分的重要廊道,生態學意義上的廊道是連接不同斑塊的線性空間。方案將本次道路定義為綠廊,目的在于著重突出其生態綠色廊道的設計理念,同時也是將其比作聯系城市不同功能空間的“溝通”廊道。②水韻:臺州的歷史文化悠久,江海文化在其歷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方案設計的過程中,從江海文化出發進行思考,突出其水文化特色的一面,并以“水韻”為創意,將水的韻律做為設計元素融入到道路綠化設計方案中,突出設計的文化特色。③通過“綠廊”與“水韻”的結合,打造具有濱海風情的魅力臺州灣。
2.3地域文化的表達
在設計理念的指導下,將六條綠帶通過植物配置及水景觀元素的植入,形成“一路一景”的綠色景觀長廊,凸顯濱海風情。①聚海大道――綠海聚彩(財)。②臺州灣大道――棕林探海。③聚洋大道――柳浪報春。④開發大道――杏林。⑤十塘壩――樟林尋幽。⑥蓬北大道――秋實環樟(章)。
3詳細設計――以“聚海大道”景觀綠化為例
3.1 聚海大道
設計范圍:聚海大道(臺州灣大道――三山路)西側20m景觀綠化,道路長度約9531m,設計面積約169663m2。設計思路:設計以“綠海聚彩(財)”為主題,以 “海濱氣氛、立體景觀、生態效益” [1]的綠色廊道為設計風格,并契合道路周邊不同的用地性質,營造收放有度的植物景觀空間序列。從而使聚海大道成為整個集聚區四季景觀豐富、空間變化多樣的綠色景觀長廊。根據道路所穿越周邊用地性質的不同,將道路分成3種不同類型的區段(圖3),分別為工業用地區段、公園用地區段以及行政用地區段,并以此進行標準段設計。
3.1.1聚海大道標準段一(工業用地區段)。設計思路:要求對廠區有一定的隔離,因此設計以較為郁閉的立體復層自然植物群落為主要造景手法。以經濟型鄉土樹種為綠化主力,力求營造“四時”之景,達到春花夏蔭秋色冬綠。背景以密林空間為主,前景則以大尺度的林緣線勾勒出開合有致、疏朗大氣的疏林草地空間;并運用銀海藻起到點景作用,凸顯濱海氣氛。
3.1.2聚海大道標準段二(公園用地區段)。設計思路:與未來的濕地公園相呼應,因此設計采用留有開放空間的植物景觀營造手法。設計以香樟、水杉、無患子、女貞、石楠等樹種為背景,搭配垂絲海棠、美人梅和海濱木槿,營造四季景觀;在標準段中每隔150m留出70m左右的開敞空間,在視線景觀上與濕地公園相聯系,同時,在開敞空間上采用銀海藻叢植的方式,與道路的濱海主題風格相一致。
3.1.3聚海大道標準段三(行政用地區段)。設計思路:不僅局限于道路本身的綠化,更應服務于其內部的人群。因此,設計采用通透式的植物景觀空間營造手法,上層采用香樟、黃山欒樹、白玉蘭等高大喬木,下層采用豐富的開花地被,給路人良好的林蔭景觀視線。設計采用華棕樹叢與花鏡相搭配進行點景,凸顯新區“開放、大氣、現代”的海濱氣氛。
3.2 小結
在進行詳細設計前,本案對場地所處的特殊地理特性及其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項研究,如土壤鹽堿化的防治、林帶抗風性研究、植物、豎向、夜景、城市家具等的研究,以求綠色生態廊道在滿足防護功能的前提下,兼具景觀的特性,凸顯臺州濱海的景觀風貌。同時,道路景觀綠化結合綠道系統,通過綠道驛站與小廣場的結合,優化綠帶本身的功能,為市民提供足夠多的休閑游憩場所。本案綠化道路均為防護林帶,故其樹種規劃必須保證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比例為6:4;喬木、灌木、草本比例為7:2:1,其景觀防護林帶構成樹種如下:①基調樹種:香樟、女貞、木麻黃、中山杉、黃山欒樹、石楠。②骨干樹種:銀海藻、華棕、桂花、櫸樹、金合歡、無患子、濕地松、紅玉蘭、楓香、沙樸等等。③一般樹種:垂柳、夾竹桃、垂絲海棠、雞爪槭、花石榴、美人梅、海濱木槿、紫薇、二喬玉蘭等等。④常綠及半常綠灌木:金葉女貞、夏鵑、春鵑、紅花繼木、紅葉石楠、小葉梔子、金絲桃、南天竹、闊葉十大功勞。 ⑤落葉灌木:結香、紅瑞木、棣棠、金鐘花、八仙花、迎春花、蘭花三七。⑥球類:紅葉石楠(球)、龍柏球、海桐球。 ⑦藤本:中華常春藤。⑧草本:吉祥草、紅花酢漿草、矮生百慕大、麥冬、多年生黑麥草。
4總結
隨著現代城市人口膨脹、群樓林立、汽車尾氣與煙塵彌漫,城市人居生態系統逐漸失調,環境質量下降,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人們對綠色生態環境愈發重視。城市道路綠化在城市環境中起著重要作用,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它欣賞它。自然、生態、立體的道路綠化設計手法已成為現階段綠化設計的時尚,本案運用并融入臺州獨特的濱水景觀元素,通過對植物綜合生長習性、色彩、季相、葉色等的充分了解,進行植物配置,打造具有海濱風情的、綠樹成蔭的、生態綠色廊道。
參考文獻
關鍵詞:道路景觀;設計分析
1設計思路
1.1切合周文化,突出特色
項目區位于岐山縣東大門,其景觀綠化設計應適宜于當地歷史文化和風土民情,并展示其深厚的地域文化歷史底蘊。
1.2考慮功能性,兼顧兼顧
綠化工程的設計應遵循安全行車和可持續理念,讓道路功能和景觀綠化融合成為一體,形成道路景觀特色,促進道路景觀與周圍環境的融合。
1.3多元化搭配,適地適樹
在設計中,要做到適地適樹,適宜當地環境,適宜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喜好,以鄉土樹種為主,多元化搭配,宜樹則樹,宜草則草,發揮植物最大的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形成反映地域文化的景觀環境,賦予景觀鮮活的生命力。
2設計原則
2.1生態學原則
生態學原則即“大綠”原則。道路綠化的主要功能是生態防護,防止淺層巖石塌方和滑落,保持公路邊坡的水土流失。因此,在綠化形式和植物選擇上,針對植物的特性,突出生態防護功能。
2.2植物學原則
充分考慮施工地點的氣候特征、立地條件等綜合因素,選擇適宜環境的植物,增強生態效果。要求植物具有特點是:抗旱耐瘠薄,根系發達,耐粗放管理,種子豐富,發芽力強,容易更新,育苗容易并能大量繁殖,生態防護效果好。
2.3景觀學原則
道路綠化屬于線性綠化,空間跨度比較大,景觀設計應追求大的節奏和韻律的變化,采用大手筆,形成大景觀,即在整體上體現大景觀,形成賞心悅目的景觀綠色長廊,營造舒適優美的行車環境。
3設計方案
3.1東大門十字設計
東大門位于北環路與關中旅游環線、西寶北線交匯處,由1處圓形交通大環島綠地和4塊三角形綠地及道路外側綠地組成。環島綠地采用十大功勞形成一圈綠帶,將金葉女貞均勻布設綠帶之中,并配置黃楊球等。采用置國槐、五角楓等喬木樹種作為骨干樹種,并選用樹形較好、耐修剪的景觀樹種修剪成一定造型景觀。
3.2西寶北線堰河段丁字路設計
西寶北線堰河段丁字路設計采用兩側對稱布局,運用豐花月季、金葉女貞、紫葉矮櫻和珊瑚樹進行植物構圖,形成植物群落,營造大氣、美觀的景觀環境,并行列式配置櫻花和女貞,散植紅葉李進行點綴。
3.3道路設計
道路綠化設計主要設計了兩種配置模式,可根據不同道路特點進行選用。第一種模式采用自然式對稱布局,以雪松作為背景樹種,采用丁香、石楠、錦帶花、珊瑚樹和紅瑞木進行植物構圖,形成景觀色塊,采用櫻花和女貞行列式配置進行點綴。第二種模式采用規則式對稱布局,以楊樹、櫻花單行種植作為背景樹種,采紫薇和白皮松陣列式種植,形成整齊、統一的景觀效果。
4樹種選擇與植物景觀設計
4.1樹種選擇的原則
①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②選擇觀賞性強的樹種,形成美麗的植物景觀;③樹種選擇應多樣化,以多樣化的樹種形成景觀豐富、結構穩定的植物景觀;④以常綠樹種為主,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結合;⑤根據環境特點,選擇耐寒、耐旱、適應性強的樹種,既能提高達到綠化效果,又能減少后期管護成本。
4.2樹種選擇
綠化設計擬選擇植物20余種,主要有:雪松、白皮松、大葉女貞、楊樹、紫薇、紫荊、櫻花、碧桃、金葉榆、五角楓、丁香、石楠、錦帶花、珊瑚樹、紅瑞木、豐花月季、金葉女貞、紫葉矮櫻及混播等。
4.3植物景觀設計
4.3.1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根據區域氣候、植被特點和景觀的需求,結合樹種的生態學習性,植物景觀設計以喬、灌、地被合理搭配,形成大喬層、小喬木和花灌木層、地被植物層三個層次結構,既滿足植物對陽光強度的不同要求,形成了生態功能完善、群落穩定的植物景觀,又滿足了景觀的層次感,豐富了觀賞效果。
4.3.2多樣化的植物群落。充分考慮樹種的生態適應性,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進適宜本地的外來樹種,設計中盡可能采用多種樹種,以多樣化的植物搭配形成豐富的植物群落。
一片圣地,一片海岸,造就人類最完美葡萄酒浪漫之旅。
煙臺?蓬萊、威海、青島,這膠東半島最著名的葡萄酒圣地,正以頂級的葡萄酒、葡萄莊園,為游客構造出一條美麗的葡萄、葡萄酒旅游風景線。
旅程中有莊園浪漫之游,絕對是件寫意時尚浪漫的事。滿面春風,激情洋溢欣賞葡萄園美景,頗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葡萄酒園問”的意境。
美酒仙境――瑞事臨酒莊
煙臺瑞事臨酒莊于2004年落成于山東蓬萊18公里葡萄長廊解宋營東南部,距煙臺40公里,蓬萊25公里。酒莊坐落在生長8年的600畝優質葡萄園中,依山傍海,毗鄰煙蓬旅游觀光大道。
酒莊布局為酒堡、綠色葡萄種植園和文化休閑服務山莊三個部分,建筑面積達7000平方米,其中酒窖面積占2500多平方米。酒莊生產車間為透明設計,游客可親眼看到葡萄酒的主要生產流程。
今年,瑞事臨酒莊將用自有葡萄園、晚收的優質葡萄釀造高檔甜味型葡萄酒,為游客提供有產區特色的優質葡萄酒品嘗。
目前,瑞事臨酒莊主推項目有葡萄酒工藝流程觀賞、葡萄采摘、葡萄和葡萄酒品嘗、酒窖參觀和家庭自釀葡萄酒工藝傳授等。
歐陸情調――百利酒莊
在青島景色秀麗的嶗山九龍坡,鱗次櫛比的綠色葡萄藤掩映著一座白色別墅式建筑群,宛如一幄古老的歐洲莊園畫卷,這就是被譽為“中國第一家葡萄酒莊”的青島華東葡萄釀酒有限公司。
該公司創建于1985年,是由英國人邁克?百利先生按歐洲酒莊模式建造的中國第一座葡萄酒莊園。1982年,34歲的百利先生踏上了中國這塊土地,開始實現夢想的“勇敢”行動。跑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最后,他認定了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質構造都酷似以釀造葡萄酒揚名世界的法國波爾多地區的嶗山腹地九龍坡。隨即,他從法國引種薏絲琳、莎當妮等13個品種共4.2萬株葡萄,分別栽種在九龍坡和平度大澤山的葡萄基地。
1986年底,企業成功釀制出第一瓶葡萄酒,華東莊園生產的“薏絲琳”、“莎當妮”干白,在法國波爾多國際葡萄酒博覽會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等世界葡萄酒精英大賽中屢獲殊榮,被載入《世界葡萄酒百科全書》。
英國人的希望之夢在執著與勤勉中實現了,美麗的“鷹冠莊園”攜同那質樸的莊園文化,賦予了華東莊園新的內涵與生機。
文化悠久――張裕酒文化博物館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坐落于煙臺市芝罘區大馬路張裕公司原址,1992年,張裕公司在百年大慶前夕,投資450萬元建設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并于1992年9月對外開放。
2000年,在張裕公司老廠址的基礎上,仿照111年前建廠初期的建筑風貌,按照清華大學的設計方案,改建、擴建了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并于2002年9月8日――張裕公司110周年大慶上,正式對外開放。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主體面積近4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為10000平方米,博物館景區占地面積約為30OOO平方米,大酒窖占地面積2666平方米。以張裕公司一百多年歷史為主線講述企業文化及酒文化知識,介紹中國葡萄酒業以及中國民族企業崛起的艱辛歷程,是全球葡萄酒行業中為數不多的世界級水平的專業博物館。
東方神韻――中糧君頂酒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