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非遺雕刻技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承道教文化與吉祥文明
桃木是中華民族吉祥文明的象征,桃木劍雕刻工藝同樣也是芮城永樂當地文化的象征,它不光承載著山西民俗文化,也承載著道教文化的內涵。桃木自古以來就有“陽剛之木,五木之精”的美譽。史書上曾記載:桃木乃仙木,有鎮宅、辟邪、納福之神功,被人們視為吉祥、平安、長壽的象征,在我國民間文學和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桃木雕刻技藝至唐代已經十分成熟,發展出了雕、鏤、鐫、刻、鑲、嵌、剔、軋等技法,圖案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龍鳳呈祥等。永樂桃木手工雕刻技藝原本在李氏家族中傳承,從選料、設、定型、下料、雕刻,到砂光、壓亮、上漆、復磨等,無不親力親為,在傳統品種基礎上又開發出桃木制作的寶劍、神像、神牌、法印、令牌、符篆、大刀、拐杖、木梳、筆筒、名人字畫及各種桃木吉祥物、木雕、根雕。一件工藝精致的桃木雕刻作品的誕生,往往需要數十道復雜的工序。
創業帶動就業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扎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國家級非遺項目永樂桃木雕刻代表性傳承人李艷軍家族傳承達五代以上,其高祖父李祥、曾祖父李小增、祖父李發奎及父親李智家連續五代為道家居士,均從事桃木雕刻手工制作,李艷軍從小接受父親、特別是祖父親自傳授教導,習得桃木雕刻技藝及民俗與道教文化。李艷軍秉承祖先留下來的雕刻技藝,以公司加農戶的運作模式努力迎合市場需求,依據祖傳和自己設計創作的桃木作品多次獲獎,芮城縣委縣政府授予李艷軍文化產業開發帶頭人光榮稱號等。
目前李艷軍的理天木雕研究所吸納殘疾人、下崗職工及農村閑散勞力作為培養對象,經過刀法嫻熟、經驗豐富的師傅悉心傳授,已相繼培養了桃木雕刻骨干30余人。使桃木雕刻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得到良性發展,讓桃木雕刻產品形成規模、走向市場,給人們帶來藝術欣賞和精神享受的同時,也帶來經濟上的創收,芮城桃木雕刻從業者不斷創新、狠下功夫,研發了象征吉祥、平安、長壽等寓意的桃木劍、桃木刀、筆筒、屏風、如意、擺件、掛件等30余種產品。
目前,芮城縣理天木雕文化研究所被芮城縣殘聯指定為芮城縣殘疾人木雕實訓就業基地,被指定為山西省殘疾人就業創業基地,已經成功舉辦了多次殘疾人木雕實用技術培訓班。這一模式既拓展了永樂桃木雕刻的傳承保護途徑,又賦予了殘疾人一技之長。
非遺傳承人的使命
在非遺項目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產品渠道、經營模式、金融資本等諸多問題。
雕刻之鄉――曲陽
曲陽隸屬保定市轄縣,是河北省歷史最悠久的縣之一,素有中國“雕刻之鄉”的美譽。曲陽雕刻始于漢、興于唐,而盛于元。得天獨厚的大理石資源,根深葉茂的雕刻文化,兩千年傳承不衰的雕刻技藝,數以萬計的從業人員隊伍,以石雕為龍頭的當代曲陽雕刻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雕刻作品蜚聲中外。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曲陽手工雕刻技藝不斷受到沖擊,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兩千年來,層出不窮的雕刻大師傳承著不衰的雕刻技藝。而步入新時代的曲陽石雕,面對傳承、發展和創新的挑戰,也激發了當代石雕藝人推動產業發展的動力。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河北曲陽石雕的代表性傳承人,甄彥蒼無疑是其中的代表。36歲時開始學習雕刻,開創曲陽石雕西洋流派,帶動曲陽數千家企業數萬人從事雕刻行業,使曲陽石雕歷經兩千年的傳承再次走向繁榮……75歲的甄彥蒼悠閑地坐在位于曲陽雕刻藝術宮的書齋里,與友人品茗聊天,頭發花白,語氣平和。他身后的曲陽縣城乃至全國各地,弟子們創辦的千余家雕刻企業蓬勃發展。如今年過七旬的甄彥蒼,依然不輟釬錘,并將哲學的思考融入石雕創作,開創著石雕創作的新領地。
根植“雕刻之鄉”
在人類尚沒有“文化遺產”的概念時,民間豐富多彩的文化中,唱主角的是世代相傳的手藝人。黃土地上燦爛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現在他們身上,并靠他們代代相傳。有的一傳數百年,有的衍續上千年。
曲陽石雕即是如此。據《曲陽縣志》記載:“黃山自古出白石,可為碑志諸物,故環山諸村多石工”。由此可見,得天獨厚的大理石資源是大自然予曲陽的饋贈,而兩千多年傳承不衰的雕刻技藝和歷代層出不窮的雕刻大師,才真正孕育了這里根深葉茂的雕刻文化。
在曲陽石雕發展史上,有三位藝術家彪炳史冊。一為元代楊瓊的“一獅一鼎”,作為貢品得到元世祖高度贊賞;二為清末劉普治的“仙鶴”、“干枝梅”,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稱曲陽石雕”;三就是現代的劉東元,使古老的石雕藝術煥發新活力,其弟子盧進橋、甄彥蒼、安榮杰分別創造性地繼承了傳統技法。其中,甄彥蒼在繼承傳統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充分借鑒西洋雕刻技法,開創了曲陽石雕的西洋流派,為曲陽石雕發展拓展了新天地,也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并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曲陽石雕的代表性傳承人。
年近四十拜師學藝
談及從事石雕創作的歷程,甄彥蒼微微一笑:“算是偶然吧,偶然當中也有必然。”
1962年,原本是縣委一名公職人員的甄彥蒼被下放到農村。那里的生活是枯燥的,重復性的工作除了讓甄彥蒼的身體每天處于疲乏狀態外,也讓他的心里漸漸不安起來:哪里才是人生的方向?
長期生活在遍地石料的雕刻之鄉,甄彥蒼耳濡目染,漸漸對石雕產生了興趣。1973年,36歲的甄彥蒼“突然想雕一個小石人”,被這個想法激起了極大的興趣,甄彥蒼再也干不下去手里的活兒,便請了假,騎車奔向六十里外的羊平鎮,用五角錢買了塊暖壺大小的白石頭往家搬。回憶起那段被理想和沖動包圍的歲月,甄彥蒼有些興奮。
不久,甄彥蒼的第一件作品――背書包的女青年面世了。背著背包、挎著書包,穿著紅上衣、藍褲子,這件作品將期間年輕人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
當時的曲陽石雕,正處于雕刻大師劉東元的時代。為了學到更專業的技藝,年近四十的甄彥蒼決定去拜師。不想,剛一開口就遭到了拒絕。
最終,劉東元還是被這位年近四十的學生打動了。有了師傅的甄彥蒼學起來更有勁兒了。為了抽出更多時間學習,他放棄生產隊忙碌的工作,當了被稱為“窮死不挖煤”的礦工,工作辛苦危險,但有一個好處――每天固定工作八小時。這正是他需要的。那時的甄彥蒼一心想著學習,他不會預料到,自己的石雕生涯從此開始,并一發不可收,并后發先至,為古老的曲陽石雕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洋”石雕促進產業新生
1978年,甄彥蒼考入縣辦雕刻廠,成為一名石雕工人。到了1985年,他已經可以拿到每月270元的工資。而當時的全國平均工資水平每月還不足50元。就在這年冬天,他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吃驚的決定:辭去廠長職務,帶全家人回山區老家,創辦自己的雕刻廠――新穎雕刻廠。
談及當時的決定,甄彥蒼坦言:不想一輩子當個石雕匠人,而要想發展,必須創新。想要創新又何其艱難。甄彥蒼想到了平時與外貿打交道時見到的外國人:何不嘗試雕刻外國人?
而真正實施起來卻不那么容易,雖見過一些外國人,但與東方人的樣貌、體態特征相比還是有很大差別。于是,看外國電影、到大城市人流密集的地方偷拍外國人,成了甄彥蒼的“新工作”。
經過反復觀察和修改,第一件西方人物雕像誕生了!這件雕刻品被省內的外貿單位收走,并在廣交會上賣出比傳統雕刻高10倍的價錢,還帶來了一批訂單。以此為起點的曲陽西洋石雕蓬勃發展。經過20多年的努力,甄彥蒼累計教授雕刻技工6000多人,建立大小雕刻企業2000多家,帶動數萬人從事雕刻行業并實現脫貧致富。徒弟遍布全國各地,產品更是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石雕行業的一大流派。
提升素養創新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曲陽手工雕刻技藝不斷受到沖擊,“目前曲陽的雕刻企業有99%仍然處于模仿的階段,缺乏自主創新。”甄彥蒼坦言。這也是年過七旬的工藝美術大師最為憂慮的事,“只有邁開創新的步子,石雕產業才能發展,曲陽石雕也才能真正得到傳承和發展。”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無論你是否關注動物、關注環保,相信都無數次聽到過這句廣告語。在剛剛到來的2017年,中國將告別“世界上最大的合法和違法象牙市場”這一并不光榮的稱號。日前,國務院辦公廳正式《關于有序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全世界的大象們獻上了一份關乎生命的新年禮物。
據了解,2017年,中國將分期分批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通知》要求:“2017年3月31日前先行停止一批象牙定點加工單位和定點銷售場所的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停止。”
在中國,象牙雕刻是傳統工藝的重要項目,位列非遺名錄,因而禁售象牙制品不僅涉及象牙生產和經營單位,還涉及到象牙雕刻、象牙收藏以及和古代象牙工藝品相關的交易等行為。這些在《通知》中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其中規:“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后,文化部門要引導象牙雕刻技藝傳承人和相關從業者轉型。對象牙雕刻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留下其完整的工藝流程和核心技藝等詳細資料;對象牙雕刻技藝名師,鼓勵其到博物館等機構從事相關藝術品修復工作;對象牙雕刻技藝傳承人,引導其用替代材料發展其他牙雕、骨雕等技藝。非營利性社會文化團體、行業協會可整合現有資源組建象牙雕刻工作室,從事象牙雕刻技藝研究及傳承工作,但不得開展相關商業性活動。”
至于合法的象牙收藏,《通知》在確定“禁止在市靄諑艋蟯ü網絡等渠道交易象牙及制品”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出.“對來源合法的象牙及制品,可依法加載專用標識后在博物館、美術館等非銷售性場所開展陳列、展覽等活動,也可依法運輸、贈與或繼承;對來源合法、經專業鑒定機構確認的象牙文物,依法定程序獲得行政許可后,可在嚴格監管下拍賣,發揮其文化價值。”
一紙通知,涵蓋了當代象牙生產經營、象牙收藏品展覽交易以及象牙雕刻傳承等經濟、環保、收藏、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細則,贏得了各行各業的普遍掌聲。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歡迎中國政府宣布將在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禁止國內象牙貿易,這標志著世界上一大合法象牙市場的終結,同時成為加速國際社會共同遏制非洲大象盜獵危機進程中的重大利好舉措。WWF中國總干事盧思騁說:“關閉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合法象牙交易市場,將有助于遏制中國及中國以外地區的象牙購買行為,并阻斷非法象牙的販運和供應。”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亞洲區總代表葛芮表示:“這是給地球上僅存的40多萬頭大象最好的新年禮物!作為對大象保護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中國態度堅決地關閉國內象牙市場,為大象保護創造了新的歷史。”
在此之前,中國作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國,于1990年宣布禁止象牙及其制品國際貿易。根據媒體報道,1990年中國的象牙登記庫存為80噸,到2005年前后基本消耗殆盡,大部分中國象牙企業面臨倒閉。但在2006年,象牙雕刻及時地入選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開始尋求象牙進口的途徑,并最終于2009年以“傳承象牙雕刻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非發展象牙產業”為由說服了《公約》委員會,同意中國購買南部非洲三個國家出售的60噸存量象牙。
然而,“合法”的象牙進口并不能阻止象牙走私和盜獵,相反還會刺激和加劇象牙走私和盜獵。在“合法”的前提下,中國政府批準的合法象牙加工廠數量從2004年的9家增加到了2013年37家,合法象牙零售店的數量從2004年的31家上升到了2013年145家。而根據國際愛護動物協會(IFAW)2011年的中國象牙市場報告,當時非法企業的數量是合法企業的2倍,非法貿易(走私)是合法貿易的近6倍。
近幾年,象牙盜獵愈發猖獗,目前非法象牙貿易已成為繼、販賣人口和武器走私后的“第四大非法產業”。2013年,在曼谷召開的CITES大會首次提出“國家象牙行動計劃”,中國與其他18個亞洲和非洲國家參與制定和實施此計劃,應對全球盜獵危機;2015年9月,中美兩國達成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的共識,其中包括中美承諾在各自國家頒布禁令幾乎完全停止象牙進口和出口;2016年10月,CITES 大會通過加強“國家象牙行動計劃”,增強國際努力來終結盜獵和象牙非法交易。
由于歙硯濃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價值,2006年5月20日,歙硯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文化部確定,安徽省歙縣的曹階銘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帶著對歙硯制作技藝的好奇以及對博大徽文化的探究,本刊記者采訪了歙硯制作工藝大師曹階銘。自幼受傳統文化熏陶、愛好書畫藝術的曹階銘,在談及歙硯藝術以及自己的藝術生涯時,語調舒緩而平靜,滲透著中國傳統文人的那種儒雅氣質。說到曹階銘的歙硯制作生涯,就不得不先提及他的師傅汪律森。汪律森祖籍江西婺源,為我國的歙硯雕刻名家,善制仿古硯,代表作有“歷代硯式”“仿古鼎式硯”等。
曹階銘19歲便進入安徽歙硯工藝廠從事歙硯雕刻工作,并師承硯雕名家汪律森,為其以后的藝術成就打下了堅實基礎。歙硯的雕刻制作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轉變的,在繼承歙硯傳統雕刻精髓的基礎上,曹階銘更重視創新和突破,使得歙硯這一門傳統的雕刻藝術,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大放光彩。
具體到制作工藝的傳承和創新上,曹階銘告訴記者,因為汪律森擅長仿古硯,所以他開始接觸硯雕藝術時,也是擅長仿古硯。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以及審美趣味的變化,歙硯藝術也隨之發生轉變。過去歙硯注重的是實用性,而現在對于一般人而言,已經不需要歙硯原有的實用意義。所以,人們將對歙硯的關注重點轉向了它的觀賞價值。這就要求歙硯的制作風格也要發生很大的轉變,“比如說,現在的歙硯雕畫藝術融合了徽州磚雕、石雕、木雕、竹雕等技藝,要在線條和比例上下很大功夫,最注重的是其藝術價值,要體現出深度和層次。過去歙硯藝術圖案多為動物、神話等內容,而現在則注重寫意、抽象;原來繪刻的山水比較單一,但現在則注重畫面層次和錯落感等等。”
正是因為歙硯雕刻技藝更加突出的藝術性,使得對歙硯雕刻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更加苛刻。“繪畫、書法里的布局、力度、層次等,都是歙硯制作技藝不可或缺的。”記者欣賞了曹階銘的歙硯雕刻作品,在那靜默端厚的歙硯上,曹階銘的刀法蒼勁有力、錯落有致,或精細典雅,或洗練流暢。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法將其歸為一種特定的風格。多變的藝術手法和不同的藝術角度,正是曹階銘歙硯制作技藝深厚的體現。
選材與品鑒
在如此巧奪天工的歙硯作品面前,我們不禁會贊嘆:該是一雙多么靈巧而干練的手才能將其制作出來!面對人們的贊嘆和褒揚,曹階銘只是謙虛地報之一笑。他對記者說:“從仿古硯到隨行硯,再到其他各種類型,我都有涉獵。不過說到硯的制作,最為重要、最為基礎、最能體現其價值的還是材質,即硯石。只有材質好,才有工藝發揮的基礎,好的材質可根據其紋理和形狀來進行藝術加工,若尋不到好的材質,就無能為力了。”
歙硯的取材要求很嚴格,據曹階銘介紹,歙硯又稱“龍尾硯”“婺源硯”,硯石主要取材于江西婺源的龍尾山,龍尾山幽谷神潭,怪石兀立,素有“硯山”之譽。龍尾山產的硯石渾然青瑩,紋理縝密,為歷代歙硯制作技藝者所偏愛。當然,“產石之佳,不盡龍尾”,曹階銘還饒有興致地說:“在我們歙縣境內,很多山村里的村民也有收藏的硯石,這些硯石取材于我們那邊傳說的‘龍頭山’。”不過,曹階銘也對如今硯石難求的現狀表示擔心:“真正的上乘硯石,是從水底開采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坑’。由于持續的開采,特別是很多非法開采等,導致現在老坑基本上已經很難開采出上乘的硯石了。所以,現在制作所需的硯石資源很匱乏,很多人只能到村民家里去尋覓,去高價收購一些好硯石。”
隨著徽派歙硯藝術家不斷的打磨與探索,獨具匠心的技藝使歙硯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等,無不神態入微。歙硯的藝術價值不斷提高,上自藝術界、收藏界,下到愛好歙硯的普通民眾,對于歙硯藝術皆趨之若鶩。為此,曹階銘特別提到了對真品歙硯的鑒別方法,主要在于三個方面。一是“看”,歙硯“色如碧云”,著重是看它的紋理和色彩;二是“撫”,即觸感、手感,真硯“撫之如肌”;三是“扣”,真正的歙硯用手扣打,聲如金石,質感分明。一端真品歙硯,兼具“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用之“石滑不澀,發墨益毫,儲墨不涸,久磨不損。”發展與傳播
隨著歙硯藝術價值不斷被挖掘,加之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原本在宣傳和推介上處于滯后的歙硯,也開始走向市場,為人們所熟知。作為傳統技藝,其傳承任務重大而艱巨。所以,如何將藝術與市場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去發展和傳播傳統藝術精髓,便成為當今傳統藝術傳承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除了工藝美術師、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曹階銘還有兩個特殊的身份,即安徽歙硯廠及老胡開文墨廠的副廠長。說到歙硯的市場化與國際影響力,曹階銘十分樂觀,“這兩年歙硯的影響力以及市場化之路可以說是成效顯著,發展如日中天。和10年前相比,現在歙硯的銷售翻了20倍,由原先的只是出口,到現在國內也競相購買、收藏。可以說歙硯藝術與市場的結合,正在逐步向良性發展。”
關鍵詞:傳統;現代;非遺;裝飾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繁多,形式多樣,文化底蘊深厚,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僅只是被收錄進各級非遺名錄,對非遺項目只起到了調查和記錄的作用,沒有很好地進行傳承和發揚,使得很多非遺項目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為了進一步弘揚非遺文化,傳承非遺項目,如何利用新時期的創新創意設計,將非遺融入現代裝飾藝術已經成為當今熱門話題。
1現代裝飾藝術中的非遺裝飾元素以及文化內涵
我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10類: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1]傳統手工技藝因其形式多樣、具有實際載體、技藝性強、花紋特色明顯等多個特點,能與現代裝飾藝術很好的融合,強有力的烘托產品內在藝術特色,使產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文選取甌塑、黃楊木雕、蒼南夾纈、細紋刻紙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工技藝,根據這些傳統手工技藝與裝飾藝術的結合層次,將其分為三個層級,并對這三個層級分別進行深入研究,并延伸拓展。
第一層級:技藝搬遷。所謂技藝搬遷即指將傳統手工技藝原封不動或者簡單整合,將其完整搬遷到現象產品裝飾藝術中,實現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產品的第一層級結合。這一層級結合比較簡單,主要通過利用原技藝特點,改變其基材、表面形式等方法,實現技藝搬遷。在此基礎之上,產品設計者結合甌塑特點,利用甌塑油泥自身特性,將圖案縮小,將其制作在眼鏡架上。設計者可以利用鏡架本身鏡腿寬度以及金色斜線的位置,在斜線上制作出金色花瓣的感覺,為鏡架增添幾分優雅,使鏡架更具文化底蘊。類似的方式還可以應用到其他傳統手工技藝中,如將小面積甌繡作品、細紋刻紙作品等,采取簡單結合的方式,將這些傳統手工技藝運用到現代裝飾藝術中,打破傳統非遺作品宣傳方式,使消費者在購買這些產品時,主動了解、認識并接納非遺文化。
第二層級:加工技巧。傳統手工技藝加工自成一體,加工特色明顯,產品獨特,深受人們喜愛。有些有特色的手工技藝,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縮小加工面積、減少加工復雜程度、變化加工形式等,甚至可以將這些不太復雜的手工技藝交由消費者進行判斷、選擇,根據消費者意愿進行個性化設計和定制,使傳統手工技藝和現代產品設計有機結合。第二層級主要在第一層級基礎上,通過對手工技藝加工技巧的分析,將這些非遺手工技藝加以轉化,將其移植到現代產品裝飾設計中,或者結合現代先進的加工設備,體現消費者個性需求,在裝飾設計中添加傳統手工技藝。
(1)仿黃楊木雕工藝。溫州黃楊木雕,作品內容貼近社會,作品造型生動,其刻畫的人、物神形兼備,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內容題材大多表現中國民間神話傳說、民間風俗習慣中的人物、動植物等,如八仙、壽星、關公、彌勒佛、觀音等。黃楊木雕刀法細膩,圖案清晰、生動,現代產品設計中,吸收黃楊木雕的加工特點,將其和先進的精雕機相結合,將黃楊木雕這項手工技藝應用到現代產品裝飾中。利用雕刻機仿黃楊木雕技藝特點的眼鏡產品。
(2)仿細紋刻紙工藝。溫州細紋刻紙刀法精妙絕倫,圖案線條細若游絲,工整細膩,纖而不繁,手法高超者可以在一寸見方的紙面刻出50條線條,其紋樣細若游絲,經過這些刀具打造的經緯格子線,手工技藝者能隨心所欲地刻畫裝飾圖案、紋樣。眼鏡鏡腿表面的花紋可以采用鐳射加工,能在鏡腿金屬飾片表面形成很好的一層細致花紋,并且花紋大小不受限制,花紋復雜程度由設計者決定,能很大程度提高本款眼鏡檔次。同時眼鏡銷售人員可以通過對這款眼鏡特色的宣傳使消費者了解這款眼鏡的文化內涵,了解溫州細紋刻紙手工技藝的特色,增強對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加深消費者對這款眼鏡的喜愛程度。
(3)仿蒼南夾纈。溫州蒼南夾纈是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一種在織物上印花染色的傳統手工技藝。蒼南夾纈手工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蒼南當地廣為流傳,20世紀初,本地民眾婚嫁均會選用當地夾纈技術制作相應織物。2006年“蒼南夾纈”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三層級:提煉升華。經過技藝搬遷和加工技巧沿用,非遺手工技藝能在現代加工技術手段之下,實現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并在各類工業產品中加以體現,從而使工業產品和非遺更好的結合,也在工業產品中體現當地非遺文化內涵。在這兩個基礎之上,提煉升華主要將流傳至今的非遺手工技藝中的圖案、花紋、加工特點、工藝特點等各種內容加以綜合,[2]并將其進行提煉和提升,用現代工藝手法在現代工業產品上得以體現。非遺手工技藝中,很多圖案、花紋、顏色、工藝特點等,都和當地民眾生活、生產以及風俗相結合,有很強的文化氣息在內,如甌繡、甌塑、細紋刻紙、蒼南夾纈等多種手工技藝,圖案以花鳥、山水、人物等為主,制作細膩,圖案清晰,顏色鮮艷生動,層次感強,作品效果突出,制作精美。在此基礎之上,很多工業產品也吸取這些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特點,結合現代工業設備,將這些優美的圖案、花紋提煉升華,結合產品本身尺寸、造型基礎等加以應用。
2總結
溫州當地非遺手工技藝有著很強地方氣息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手工技藝很多都展現了南方手工藝人精妙的技藝和細膩的裝飾風格。[3]這些細致、煩瑣的裝飾花紋和圖案,結合現代先進的加工設備,通過簡單搬遷、加工技藝搬遷和提煉升華等方式,將溫州當地的非遺手工技藝成功轉化到現代工業產品中,使這些非遺手工技藝能通過現代產品得到更好的體現,也使非遺手工技藝的精髓在現代產品上得到傳承。以非遺為基礎,通過現代加工手法設計、生產的現代產品,能使消費者在了解溫州當地民俗文化的同時,更好的認識、接納、傳承和推廣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更好地認識溫州、了解溫州。[4]參考文獻:
[1] 汪穎.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設計案例研究[J].包裝工程,2012(06):6871.
[2] 宗偉剛,段曉昀.黎平侗族童帽裝飾藝術研究[J].裝飾,2013(0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