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學的知識

      生物科學的知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學的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物科學的知識

      生物科學的知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中生物 前沿知識 功能 途徑

      生物科學前沿是指生物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或未來研究發展的趨勢。生物科學前沿知識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著教材基礎知識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滲透生物科學前沿知識的功能

      1.更新和充實高中生物教學內容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教學內容也要現代化,教學內容要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學教材內容往往比較滯后,教師在教學中滲透一些前沿的生物學知識,使高中生物學教學和科技前沿接軌,讓學生對前沿知識多一些了解,使教育真正的面向現代化。

      2.有利于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現在很多高考題都是以生物科學前沿知識為背景命題的,出卷人也越來越注意前沿知識與教材內容的結合,考試范圍在擴大。所以,在教學中滲透一些生物科學前沿知識是非常必要的,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本知識,使兩者之間融會貫通,有利于學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很多學生是希望老師補充生物科學前沿知識的,適當地補充可以提高學生生物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思維、激發求知欲。而“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生物科學前沿知識是對已有生物學知識的發展、突破和創新,學生在前沿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養成創新習慣,形成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4.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有人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生物科學前沿知識的滲透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探究的動力,形成對生物的持久興趣,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為他們日后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將來會獻身于生物科學研究中,成為推動生物科學發展的生力軍。

      二、生物科學前沿知識滲透的途徑

      1.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上滲透

      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聲像并茂的特點,它能化繁為簡、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很多復雜的前沿知識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比如PCR技術中DNA復制的過程不好理解,通過Flash展示,學生接受起來就非常容易。另外,多媒體容量大,可以節省緊張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時間。

      2.課外搜集資料,課堂上討論交流

      前沿知識的學習不可能全在課堂上完成,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利用圖書館或網絡等渠道搜集資料,也可以由老師提供材料,拿到課堂上討論,集思廣益、激發“頭腦風暴”,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學前沿知識,并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發散能力。

      3.結合習題滲透

      很多高考題、模擬題都是以生物科學前沿知識為背景命題的,老師在評講習題時帶領學生了解這些知識,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

      4.通過展示欄展示

      可以充分利用教室或校園內的展示欄,把新出現的生物科學前沿知識或熱點展示出來,讓學生及時了解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熱情。例如2012年網上討論比較熱烈的“黃金大米”,通過我們及時地展示,學生不僅更深入地理解了基因工程的內容,還引發他們對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討論,更好地促進了教材內容的學習。

      5.結合科普講座滲透

      在學校開設的活動課中可以增加一些科普知識講座,相對其他方式而言,講座更深入、更具體、更系統,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從較高層次理解和把握生物科學前沿知識的研究方法和內容,更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6.充分發揮生物興趣小組的作用

      建立生物興趣小組,在老師適當地組織和指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節目、網絡等途徑獲取資料學習和研究,在課外完成生物科學前沿知識的學習。通過他們的作品展示、交流匯報,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另外,通過他們對其他同學的宣傳和影響,使更多的學生熱愛生物、關注生物科學前沿知識的發展,培養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所用的幾種手段,當然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只要老師秉承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興趣相結合、注意知識的科學性、把握滲透的度和量等原則,采取恰當的教法和學法指導,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的公民,國家的明天需要他們來建設,中學生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也要適當地了解科技發展的前沿知識,不僅可以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還可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更加明確, 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 使生物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與時代感。

      【參考文獻】

      [1]吳本連.化學前沿知識教育功能例談[J].山東教育,2001(11).

      生物科學的知識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實現,策略

      隨著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自然環境的急劇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人們日益認識到生物學科的重要性,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生物學科作為前沿學科高度重視,未來的競爭將突出的表現在生物科技領域,誰占領了制高點,誰就獲得了主動權。本文就生物課程的價值及實現策略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1.應深刻理解生物學科教育的重要價值

      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牽涉到各種價值取向。目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始對學校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教育者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課程價值整合和實現的使命,必須成為理性的行動者。生物新課標的一個的顯著特點是:從生物科學自身發展、生物科學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以及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等角度,提出體現當代社會需要的生物學科教育的知識、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標。生物學科教育本身亦具備其特有的價值屬性。除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外,它在唯物觀點、辯證統一觀點培養,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等方面,有獨到的價值屬性。

      2.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實現的基本策略

      中學的生物學科教育雖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小課堂要緊緊貼近大自然與大社會。使生物課的課堂成為“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是生物學科實現其教育價值的基礎。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滯后的,其知識相對也是基礎的。教材不經教師精心處理,教法、教學模式不經教師精心設計,不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不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象,盡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就不能實現其教育價值。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以下幾點:

      2.1 精心設計好教學媒體的應用,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輔助生物教學,除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它可恰當地呈現大到生態系統,小到生物分子結構的圖像,也可以把復雜的或微觀的生理活動、生命現象簡潔地、直觀地表現出來。

      2.2 以各種生物興趣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使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于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2.3 培養生物學科的基本觀點。一是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二是辯證統一的觀點。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

      3.生物學科對培養創造思維的基本作用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1 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大膽地思考、質疑和創新。

      3.2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

      3.3 加強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生物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離不開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須十分重視課內外的觀察、實驗教學和實踐活動,結合教材內容和教材有關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

      4.生物學科能培養科學的價值觀

      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學科教育在學校科學教育中,尤其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采用多種形式和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1 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生物科學的發展對人類逐步正確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乃至獻身生物科學事業的決心和內驅動力。

      4.2 在達成認知、技能目標的同時,重視情感目標的達成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更富于愛心,關心他人,熱愛生命,關愛自然,樂于為社會服務。

      4.3 重視生物學科教育社會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入關于價值觀的社會爭執、科學的倫理道德等問題,如人口控制、安樂死、庫、克隆羊等問題,“打虎英雄、伐木勞模”的評價問題,從而引發討論和價值判斷。

      生物科學的知識范文第3篇

      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關于知識目標的表述。“課程總目標”指出,在知識方面要讓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義務教育是公民基礎教育,而不是專業人才的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應當掌握的生物學知識應當是作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識,而不是只有成為生物學專家才需要的知識。因此,這里所說的“基本”和“基礎”都是對培養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長期作為基礎知識的某些內容,比如水螅、蝸蟲等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對于系統的生物學專業教育來說是必要的,但是離普通公民的生活終究太遠,學習的意義不大,在課程標準中就不做要求了。這就反映了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僅面向將來不斷深造直至成為生物學專門人才的學生。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的要求還有一條基本考慮,就是要處理好基礎性和實用性的關系。既要選取生產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識,又不能僅考慮有用,將種植、養殖、治病療傷等實用性知識作重點,否則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頭豬”的老路。知識內容與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相關性越高,實現遷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時效性越長久,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價值就越大。因此,課程總目標強調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學習,用的動詞是“獲得”,而關于應用,用的動詞是“了解并關注”。概念、原理和規律都是從事實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概念的形成、對原理和規律的掌握,也必須建立在認知事實的基礎上,因此,課程總目標還強調生物學基本事實的學習。生物學事實包羅萬象,這時所說的“基本事實”是指學習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所必需的事實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結構、花的類型、花序等都是事實性知識,其中花的結構是學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屬于基本事實。 而花的附屬結構、花的類型、花序的類型及特點,盡管以往長期保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卻不屬于新課標所說基本事實的范疇。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要求的第三條基本考慮是強調理解的質,而不是信息的量。對需要學生單純記憶的知識作了精簡,對需要學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則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簡過多過繁的形態、結構和分類的內容,提出理解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要求。再比如,“具體內容標準”的內容和表述方式,也體現了這一思路。“闡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等等,都是要求學生達成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單純記憶。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要求的第四條基本考慮是將生物學知識作為生物科學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將知識教學與能力和情感目標的達成統一考慮,而不是單純考慮知識的系統性。“內容標準”突出了人與生物圈,打破了傳統的植物、動物、人體等幾大塊內容的學科體系,讓學生經常圍繞著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來探究生物學問題,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為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打下理性的基礎。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要求的第五條基本考慮是體現生物科學的發展及其與技術和社會的緊密聯系。例如,內容標準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而且將生物技術單列為一個主題。

      生物科學的知識范文第4篇

      【關鍵詞】減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1世紀,是生物科學飛速發展的世紀。生命科學的研究與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人口、環境、資源等重大問題直接相關。不論是從科學發展,還是從實際需要看,我們都必須加強生物科學教育,中職生物科學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課堂教學。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就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課題。我認為要想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生物教師必須做到:減負,提高教學效率。

      1 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原因

      1.1 教材沒吃透

      教師在教學中出于多種原因,隨意拔高教學要求,或對教材作不適當的處理,使教學目標發生偏離。新教材注重先觀察、實驗,后概念、結論的過程式的敘述體系,仍舊被結論式的教學思路所替代。于是就會“穿新鞋,走老路”結果把活生生的新教材教得支離破碎,或成為舊教材的翻版,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人為地加大了學生的負擔。

      1.2 對學生情況不了解

      相當一部分教師不考慮中職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不以學生的認識規律處理教材,而以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結構為出發點鉆研教材,教學遠離學生實際,重點處理不得當,難點突破不得法,讓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成為兩張皮,各管各的。無形中造成學生學習負擔加重。

      1.3 教學方法不當,課堂效率低

      有些教師搞“教師中心論”,用 “填鴨式”教學,把學生置于消極被動的地位一味地“滿堂灌”。也有些教師搞“學生中心論”,以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為由,一味地讓學生自學,或搞一些新名堂,讓學生分組討論,而教師“滿堂轉”,不加以指導,結果導致一堂課學生嘻嘻哈哈好不熱鬧,但問題解決了嗎?教學任務完成了嗎?這兩種教學方法都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無法“消化”,只有課后“加班加點”,必然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2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1 依“綱”扣“本”,結合實際,設計高質量的教學方案――備教材

      教學大綱和課本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只有吃透教學大綱和鉆研教材,才能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中職生物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要從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實驗教學三方面綜合考慮,不能顧此失彼。

      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整個一課教學設計意圖的體現。教學方案設計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校現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2.2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備教材

      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生受教育的環境,以及學生的學習愛好,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應充分利用生物學的這一特點,通過有趣的演示實驗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并且把難理解的抽象知識具體化,使學生盡快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實質。

      2.3 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既要高容量,又要語言簡練。教師講課,主要是講重點、難點和疑點;講知識結構和內在聯系;講知識歸類和知識規律;講解題思路和作題技巧等。在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思考生疑,促進知識遷移。練習題要精,解題方法要活,盡量做到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以提高應變能力。

      2.4 恰當設問,巧用實例和數據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堂上恰當設問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落實啟發式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具有啟發性,鼓勵學生提問和爭論。不論是講解還是做觀察實驗,都要設計好調動學生思維的問題,突出啟發性,而不是告訴學生結論,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講新陳代謝時,教師作下列設問:1)新陳代謝是一個什么過程?2)新陳代謝通過哪兩方面的作用來實現?它包括哪兩個方面的代謝?3)新陳代謝的本質是什么?隨著上述問題的逐步解決,學生自然主動地歸納出新陳代謝的概念。

      生物學知識中實例和數據比比皆是。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用實例和數據,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時,教師引用海島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島上昆蟲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別發達的實例就能形象、生動地說明島上植物、昆蟲對島上經常刮大風的自然條件的適應。

      恰當設問,巧用實例和數據,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3 結語

      減輕學生負擔,不等于降低教學要求,而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以及不合理的心理負擔,減輕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但不是不要教學質量。通過減輕過重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月瑩.如何提高中職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J].現代教育,2013,5:55-56.

      [2]劉海燕.優化中職生物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學習(下),2011,11:82. [3]董洪軍.優化中職生物課堂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考試(教研版),2012,9:31. [4]徐華輝.對中職學校生物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3,42:142-143.

      生物科學的知識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物實驗 品質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91-02

      《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增加了生物教學的數量,并明確由此評價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生物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教學質量成為一個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方面影響到生物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培育初中的品質課堂,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質量,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生物實驗動手、動腦的能力。根據現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存在的隨意性、低效性、盲目性三個方面突出問題,我們認為要打造生物實驗教學的品質課堂,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對策:一是關注實驗教學目標的科學性與明確性,二是關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探究品質的養成,三是關注生活過程中學生作為公民的科學素養的提高。

      1.以強化實驗教學目標為導向,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課堂品質。

      在初中生物教學督導檢查過程中我們發現,與生物講授課相比,生物實驗教學更容易出現教學目標泛化,教學隨意性、低效性、盲目性的問題。在對初中學生進行“顯微鏡的使用”抽查測試時發現,雖然有相當多的學生能使用顯微鏡觀察到裝片標本,但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實驗操作不規范,導致能正確觀察到裝片的行為具有較強的隨機性;二是學生在解釋如何選擇目鏡與物鏡、如何操作調節光圈方面并不能合理運用顯微鏡理論知識進行解釋。例如:學生能迅速用老師調度好的顯微鏡找到目標,但當測試者悄悄地把遮光板轉動到無孔狀態時,問學生“我怎么什么也看不到呀?”,學生再看,果然一片黑,什么也看不到,驚奇而著急地說“剛才我確實看到了,怎么沒有了呀?”,但卻一直找不到變黑的原因。(分析說明:學生微鏡規范操作知識與技能的目標沒落實。通過對師生的調查發現,教師認為:學生親自體驗非常重要,而且學生能清晰看到可以這個結果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這符合新課程理念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自己的實踐中獲取經驗,強調學習是在實踐中主動的建構”。因此,將能“看”到顯微鏡下清晰的裝片標本設置為實驗教學目標,而忽視了“會按顯微鏡操作規范步驟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技能目標的評價,忽視了“會利用顯微鏡放大倍數的原理合理選擇目鏡與物鏡”運用層次的知識目標的評價。)

      分析認為:將“看到觀察目標”作為評價學生實驗能力的指標,導致的師生行為是:學生不重視過程的規范,教師為提高學生觀察速度,采取了在學生實驗前對顯微鏡進行了初步調試;告訴學生鏡頭長短這一特點進行選擇,讓學生“一目了然”,感覺“提高”了實驗課堂實驗效率。但這正是因為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置與評價指標的不明確、不全面、不科學導致。缺乏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支撐,學生的收獲無從談起,課堂品質則無法提高。

      2.重視學生科學思維方法與能力培養,關注學生探究品質形成的評價指標。

      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思維品質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主要表現在學生能否發現問題、實驗設計是否合理、實驗觀察是否全面而真實、實驗記錄與過程分析是否有邏輯、實驗結論得出是否科學等幾個方面上。教師善于發現學生一些行為背后的原始的科學品質,是發展學生思維與方法的最佳切入點。貌似不經意的疑問、奇怪的想法、搗蛋的行為等,往往是學生科學思維方法與能力的雛形,關注思維方法與生物學素養的評價指標,會引導、促進教師對學生實驗過程中方法與能力的關注與培養,強化并固定形成科學素養的品質。例如學生問“我的碘液遇到淀粉怎么變成紫色啦?可書上說應該變成藍色的”。(分析說明:用碘驗證淀粉的實際操作實驗中,往往會出現淀粉液遇碘時出現顏色后又立即消褪的現象,此時學生往往會不斷的加碘,但顏色可能會出現紫藍、紫色,高中生物學會進一步解釋這是由于淀粉的分解程度與種類不同而導致此現象發生。初中學生只有在不迷信課本、認真觀察、實事求是的情況下才可能提出此問題,這正是“觀察”、“實事求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科學品質的雛形。教師在肯定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上,可適度地給學生一些“淀粉在不同溫度下可能產生不同的物質”提示,引導學生去審視自己的操作步驟,通過有針對性的重復實驗,再次比較觀察,發現普遍現象與特殊現象;通過分析實驗材料、過程條件與結果的關系,找到引起不同現象的一些因素[如:淀粉熬制時間不同、加入的碘量不同等],并初步形成假設,抓住變量設計新的探究實驗方案,從而對培養學生有目的觀察、有針對性探究科學設計的思維品質的形成提供了切入點。)

      再例如在做“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得出結論“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變成麥芽糖,再進一步消化才能變成能被人體吸收的營養”時,突然有學生問“玉米種子在萌發時,它沒有唾液怎么消化利用它的營養呀?”,引起同學哄笑。(分析說明:“在聯想中發散思維”是科學品質中創新品質的雛形。因為相同的淀粉鑒定方式,使學生產生了從成分到消化利用方式的聯想與困惑,并引發出“唾液淀粉消化利用,而玉米種子無唾液可怎么利用它體內的淀粉呢?”的新問題,這種問題表面上看很荒唐、可笑,怎么可能把玉米種子和人的消化聯系起來呢?所以才會引發學生的哄堂大笑,但事實上此問題在此時提出具有以下價值:①促進了消化吸收概念的深入理解。②增加了知識的聯系能力,為知識的系統建立打下了基礎。③為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并設計探究“植物如何利用營養”提供了動力與思考方向。這種“在聯想中發散思維”正是科學品質中創新品質的雛形。及時肯定學生的聯想與問題的價值,并引導學生從植物與動物如何利用有機物的角度去合理思考,既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又能很好的保護并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

      因此,將評價指標細化并落實到過程中的思維品質、過程方法,無疑會引導教師更關注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從而提高實驗課的品質。

      3.關注STS評價指標,用生活中的實驗教學提高學生作為公民的科學素養。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是《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培養目標。關注STS,貼近生活開展實驗教學,正是新課標的要求中學生探究品質、能力狀態、情感態度評價的綜合體現。例如有教師設計了一個學生探究活動的實驗:發動學生運用維生素C能使高錳酸鉀退色的原理,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用實驗結果比一比平時誰愛喝的飲料、愛吃的蔬菜和水果維生素C含量高。結果學生興趣高漲,在比一比的活動模式下,不僅在驗證實驗中培養并發展了學生的科學品質,而且促進了學生科學指導生活,科學服務生活的體驗。(分析說明:“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始,“解決問題”是多種探究品質下的一種活動能力。此探究活動的價值正是在于培養了學生“問題來源于生活”的問題意識,“說服力來來源于科學”的科學設計分析能力,“結果服務于生活”的解決問題及基本的科學道德。該實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到自己生活中的問題,這不僅僅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的“問題意識”的形成,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為探究活動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對照設計”、“單一變量”、“變量控制”等基本科學實驗方法和思維習慣品質在實驗設計中得到的養成與訓練;自我改善生活不良習慣——改變了一部分學生喜歡喝可樂不愛喝水吃蔬菜、水果的毛病,正是對學生尊重科學,科學為生活服務的意識的培養與運用。)

      總之,培育生物實驗教學的品質課堂,需要從加強實驗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探究品質、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幾個方面下功夫。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養成,絕對不是一節課,一個實驗就能培養出來的。從實驗課評價指標上引導教師在關注學生探究活動中要多一分細心,要有層次、有步驟地培養其科學態度與精神,更要培養其觀察、歸納和發現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重在提高其思維品質,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養,打造出生物實驗教學的品質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黑人|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不卡| 一本天堂ⅴ无码亚洲道久久| 在线aⅴ亚洲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亚洲一级免费毛片|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噜噜噜噜噜影院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在线看片|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综合| 丁香婷婷亚洲六月综合色|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亚洲最大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亚洲|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色图黄色小说|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免费亚洲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