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計算機基礎課程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引言
在當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中,計算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已成為信息時展的必然要求。早在30多年前,我國各個高校就相繼開設了計算機基礎課程,與公共英語課、政治課一樣,成為大一新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目標是使大學生掌握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及其他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熟練操作計算機常用軟件及具備初級軟件開發能力,培養信息素養,提高利用計算機的相關知識和技術分析和解決實際專業問題的能力。30多年來,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建設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行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中逐漸出現新問題,這要求我們用不斷發展的眼光,重新認識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在不斷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使其日趨完善。
二、我國高校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文理分科教育制度將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劃分為:文科生和理科生。由于文科生缺乏數、理、化等課程的系統學習,其思維方式、邏輯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會稍微差于理科生。目前,高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所有學生都使用統一的教材,忽視了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差別,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這必然會導致課程教學中會出現一些問題。
1.學校領導對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大多數高校中,計算機基礎教學仍使用統一的教材,仍未建立起專門的文科計算機實驗室,同時也未擁有專業的文科計算機教學師資隊伍等,這些說明學校領導還未認識到現行的課程教學體系的不足,未采取相關措施進行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未構建全新的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
2.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缺乏激勵驅動機制。首先,課程內容更新緩慢,嚴重滯后于最新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其次,相對于理科生,文科生的相關數理知識欠缺、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導致他們感覺現有課程內容的難度較大,尤其是程序設計等創造性課程內容。此外,分配的課時較少,又不是專業課,學生便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很低。最后,課堂內容與實際應用嚴重脫離。長期以來,文科生往往把自己定位為計算機信息系統建設要求的提出者和使用者,對于他們而言,只要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熟練操作一些常用的辦公軟件即可。缺乏激勵驅動機制是阻礙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發展的致命傷。
3.文科計算機課程教學形式和學習效果評價方法的單一化。在我國高校中,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形式通常是大課灌輸式教學,即一個教師同時向來自于不同專業的100個甚至300個學生講授一門課程,雖然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彌補高校教學資源的不足,但是這種以教師為主的單一填鴨式教學方式是極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的。在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方面,大多數高校偏向于總結性評價,根據學生的出勤情況、平時作業及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這種評價方式過于重視文科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忽視對文科生計算機實踐動手能力的考查。
三、關于我國高校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建議和對策
1.為解決文理科學生知識基礎、不同專業需求的差異等問題,提高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興趣,我們應對課程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革,重新劃分計算機課程內容和知識點,并將其進行細化和模塊化,科學分層后供各個院系根據專業的特點和需要自主選擇。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模塊分層化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已有部分高校將原來的《大學計算機基礎》劃分為《大學計算機應用》和《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兩門課程。基于文科學生是未來計算機信息系統建設要求的提出者和使用者,以及文科學生數理基礎知識薄弱和邏輯思維能力較低的特點,高校可以開設一些簡單的程序設計類課程。一些高校就開設了專門針對文科學生的《VBA在文科專業中的高級應用》課程,相比JAVA、C++等程序設計語言,VBA的語法要求較低,并且學習平臺是熟悉的OFFICE,該課程憑較低的技術平臺和顯著的應用效果很容易被文科生接受。
2.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目標和內容的重新定位:與最新技術發展相同步;與不同專業需求相適應;與實際應用相聯系。根據文科學生數理知識基礎薄弱、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重新修訂計算機基礎課程目標:在普及計算機文化的基礎上,使文科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礎概念,拉近與理科生的距離,并不斷提高文科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課程內容,使其與最新技術發展相同步。根據文科生的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設和專業相結合的網絡技術、多媒體及數據庫等計算機相關課程。各個高校應建立文科計算機實驗室,文科生可根據自己專業學習需要自主選擇計算機實驗,將課堂學習和實際動手相結合。
3.加強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群的建設。在總結國外高校計算機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國內高校幾十年來的課改成果的基礎上,有學者提出:高校應建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群。計算機課程群是由多門計算機課程組成的群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和具體情況自主地選擇其中一門或幾門作為必修或選修課程。有關計算機基礎課程群建設,國內高校已經進行了實踐和探索,如將整個課群體系劃分為基礎課群、程序課群、軟件課群、硬件課群、應用課群等。[1]也有院校將15門計算機公共課劃分為“計算機基本操作課程群”、“多媒體處理課程群”、“信息處理課程群”三大課程群。[2]計算機課程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換而不斷進行調整。計算機基礎課程群建設是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
4.建立高校文科計算機課程改革評價機制。課程改革評價機制是整個課程改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課程改革和完善的動力,是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保證。根據任課教師總結、文科類院系意見反饋及文科學生的評價和建議不斷調整課程內容和形式,改進教學形式,進而實現文科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文化基礎;項目式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20-0000-02
積極配合國家就業準入制度的實施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高職院校應從社會需要和高等職業教育地位出發,確定其教育定位和培養目標,通過把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培養學生,使之成為有別于研究型,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內在素質,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高職教育中面向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基礎課,目的在于普及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這樣一門基礎課在當今計算機普及程度非常高的情況下,如何還能讓學生高效率的學習并且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是迫切需要探討和研究的。
1 課程教學現狀
1.1 學生基礎差異大
目前中學階段已經廣泛開展計算機的普及教育,但由于各地區硬件設施的差別、學校對計算機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同,造成學生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分為兩個極端:有一部分學生已達到通過了國家計算機一、二級水平,但有一部分學生幾乎是零基礎。而現在高職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基本上都是對學生進行統一起點、統一內容的教學,使部分計算機水平較好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完全不愿意進行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學習,進而影響了班級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 講授和實操過度重復
目前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是講授模式,采取了理論課與實踐課1:1的授課。課程實施的過程通常是教師先以一個實例來講授某幾個知識點,邊講解邊操作,然后在上機課上再讓學生練習。例如在進行Word當中的圖文混排系列知識點時,以“清涼小屋茶飲”為例講解了藝術字的添加和編輯,自選圖形的添加和編輯,圖片的插入和編輯等知識,并輔助演示;在上機課時,先用一半的課時讓學生將這個案例再做一遍,然后再增加海報設計的練習。這樣,在理論課上完全以教師為主導,而在上機課上,學生的練習與理論課上幾乎一樣,使得學生在理論課上感到枯燥和盲從,上機課上產生厭倦感,因而對知識的掌握是寥寥無幾。
1.3 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
《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教學內容主要有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四個部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熟悉,也知道對于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會有幫助,但是具體學習的內容和知識點,學生卻不知道應用到哪兒。比如Word的排版,學生知道分欄、設置標題樣式、添加目錄的操作,但理解的不夠充分,導致學習的很不扎實,在畢業論文撰寫的階段,進行論文排版時,往往不會用,不知道怎樣添加樣式,如何生成目錄。這說明授課的實例缺乏時效性,與崗位脫節,教師在講授時只講了如何操作,卻沒有讓學生理解它的具體功能。
1.4 考試環節單一片面
考試環節存在問題,即過于單一片面。雖然有些學校意識到考試環節的重要性,由筆試改成上機考試,但是由于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所固有的特點,采用筆試無法考察學生的實操能力;而單純的上機操作缺乏對基礎知識的檢驗環節,因此極大地影響了該課程的教學過程的開展,和對教學效果的反饋總結。
2 課程重新定位
傳統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學習后出現了理論知識不扎實不會用,而操作技能又不熟練不全面。通過對實際崗位的調查分析、學生座談會及非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情況反饋表明:目前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計算機能力要求為能熟練使用Office等辦公常用軟件,了解網絡技術應用,軟硬件維護等基本知識,計算機應用能力水平達到一定等級或取得相關認證。因此,本課程應該從專業入手,從就業需求入手,根據自身的特點,為各專業搭建計算機應用的公共平臺,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及現代辦公技術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2.1 確定教學目標
要提高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效果,首先我們要明確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掌握計算機軟硬件基礎知識;具備使用計算機實用工具處理日常事務的基本能力;具備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覺遵守信息化社會中的相關法律與道德規范。
2.2 確定教學重點
在教學實踐中,把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重點。通過“提出任務、分析任務、解決任務、總結提高”的教學步驟,培養學生計算機實操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鍛煉學生后續自我學習的能力。
3 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根據前面現狀的分析和課程的重新定位,提出幾點《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3.1 劃分課程層次
根據學生計算機知識掌握兩極分化的情況,將《計算機文化基礎》分為選修模塊和必修模塊兩部分。選修模塊包含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的簡單操作等;必修模塊為大綱規定的其他內容。開課前統一進行計算機文化基礎能力測試,以此為根據進行分班,讓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免修選修模塊,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其他知識,讓基礎差的學生從基礎學起,逐步掌握各項操作技能。此外還可大大提高高職院校的設備使用效率,即實操實訓的效率。
3.2 內容與專業緊密結合
在具體內容的選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對學生日后學習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以及頂崗實習課時所起到的基礎性、服務性作用,務必使課程服務于專業。計算機教師應該深入各專業進行調研,了解不同專業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不同需求,找到計算機文化基礎與各專業的培養目標間的結合點,以此為每個專業設置本專業的教學重點,從而形成不同的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專業、實際水平和自學能力設計成多層次,即根據學生日常生活、專業學習的實際案例設計成基礎項目,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具備現代化辦公的基本能力,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和職業方向設計拓展項目,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如團隊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如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要加強練習高級篩選、使用數據透視表分析數據等,并開設簡單的數據庫技術;而物流專業的學生可以添加網頁設計的基礎知識。
3.3 采用項目教學法教學
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授課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按照知識點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缺乏積極性,動手操作又和課堂教學脫節。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項目教學法。它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教師可根據知識結構與層次,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學生的不同專業等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幾大模塊,如計算機硬件組裝、網絡基礎、Word文檔制作、Excel表格制作和數據處理、PPT幻燈片制作等,每個模塊中根據教學大綱、學生情況、教學重難點等設計成不同的項目。每種項目準備兩套以上,分為基礎項目和鞏固項目,通過基礎項目掌握知識點,鞏固項目強化和鞏固知識點。將各知識點隱含于設計的各種項目中,教師與學生同步實施和完成該項目,緊湊使用,兩類項目均與專業需求密切聯系,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強調內容的可操作性,體現“教學做”的思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項目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發現問題,學習相應知識點,解決問題,最后進行總結,從而自己探索知識點及其現實意義。
3.4 完善考試與評價體系
基礎項目完成后,可以采取學生自評、教師評價、或隨機抽取學生演示項目制作過程和結果,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評價,指出出現的錯誤并及時進行更正。鞏固項目則通過學生的制作總結和實際項目完成情況,由教師給出成績。
傳統的考試方式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方式,通常期末成績占總分的60%或者70%,但這種方式只注重學生的理論掌握情況,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因此結合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特點,可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平時考核與階段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平時考核包括學生的出勤率、學習積極性、實際操作情況、項目完成情況、團隊協作能力等;階段考核是在每個模塊結束后通過綜合實例來考核;終結性考核為期末對本學期的學習內容進行的綜合考試。學生也可以選擇職業資格鑒定考試,或者計算機等級考試,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或等級考試證書,提高自己的能力層次并獲得證書,為就業提供技術和硬件保證。
4 小結
總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改革應以“應用”為主導,強調與專業需求的聯系,學以致用。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將“教、學、做”融為一體,強調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做,才能有效的保證教學質量
此外還可搭建校內基礎課程網絡平臺,以此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實踐案例,并可開辟學習論壇,網上答疑、留言板等學習交流的工具,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擴展學生的學習深度。
同時,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內容與專業的結合,這些都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具備一定的課堂駕馭能力及知識更新能力,需深入淺出,將抽象內容直觀化,將枯燥內容生動化,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知識、提高素質,因此,教師需要不斷進行自身的專業知識學習,掌握更多的與項目教學法相關的教學理論,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實踐、檢驗、總結,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齊艷春.關于高職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
關鍵詞:職業崗位;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
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存在的教學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計算機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促使中職更加重視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使得學生全面掌握這一教學內容,成為必備的項目。對當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必須進行深入的探討[1]。第一,未及時更新教學版本,進而導致教學內容過于陳舊。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機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中,陳舊的教學內容,進而導致中職難以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第二,教學內容與計算機專業間的關系不夠緊密。為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選擇重點的教學內容模塊,雖然無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但是計算機的專業知識要求較高,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較低,使學生所學的計算機內容與專業知識產生一定的矛盾。第三,學習計算機課程的學生,其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因為部分學生在學習之前就曾接觸過計算機,并懂得計算機的相關操作,而且能夠熟練地掌握計算機相關的技能,還有部分學生之前并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相關內容,這種現象的產生,導致中職學生計算機課程基礎知識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學生之間存在這種差距,使得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和選擇教學內容時存在著較大的困難[2]。第四,計算機課程教學目標過于強調技術,卻忽視了對學生職業技術的培養。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的基本技術和知識的傳授,卻忽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的基本途徑
1.研究基礎性內容。第一,學情的研究。通過對一些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調查了解到,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的主動性是一項重要的內容,但當前學生學習計算機內容的主動性較差,同時也很少會通過查閱資料或去圖書館自主研究計算機相關的知識。特別在理論方面,學生很少會主動探究和學習,但在實踐操作時,具有較高的熱情,特別是針對實踐性和團隊活動類型的課程,學生具有較高的積極性。第二,職業崗位需求。通過對社會和企業的調查了解到,當前很多企業都缺乏專業性較高的計算機人才,而且所需要的計算機人才的崗位更不相同。在實際教學中,中職首先應該全面了解企業不同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并根據社會和企業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確定培養計算機人才的計劃與方案,將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合理確定下來,進而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出職業崗位需要的實際操作型人才。第三,工作任務。中職開設計算機專業的目標,是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出滿足職業崗位需求的人才[3]。在計算機課程實際教學中應為學生模擬真正的崗位環境,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工作中對計算機職業崗位的應用。與此同時,教師還應主動地為學生普及計算機職業崗位中使用計算機的規范,并合理地明確教學的目標和標準。2.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計算機教學方法,是提升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計算機興趣的關鍵,更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關鍵。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應傳授給學生相關技術和知識理論,同時也能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重點是應促使學生能將理論知識轉換成計算機職業崗位需求的能力[3]。例如教師為學生傳授了關于計算機崗位知識后,學校應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模擬環境,對這些相關知識進行運用,進而完成教學目標。此外,教師也應不斷探究多種教學方法。由于單一的教學方法會影響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而極大地完成計算機基礎性課程教學需求。3.強化資源建設,實行數字化教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可通過構建數字化平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將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相關知識,應用于數字化計算機平臺的建設中,并以互聯網為基礎,為學生創建一個能夠學習知識、下載資源、互動交流,以及展示的一體化的數字資源庫。4.職業資格認證相融合等。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不僅可以在校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知識。在校期間,中職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自己學習的知識,并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也能找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如果發現問題采用適當的方法有效地進行解決,這樣也能促使學生在從業后減少企業對計算機人才篩選的時間,讓學生能夠快速上崗。5.創新教學內容。為了提升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應不斷創新教學內容。第一,教師在教學前應合理地明確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職業崗位的課件和教案。可通過設計實驗班級的方式,分析與評估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第二,應不斷推廣試點成果,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知道和了解,進而能夠不斷擴大受益面,保障課題能夠順利地結題,為完成教學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三,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課題結題階段,充分總結本階段計算機教學的內容,進行分析與總結,并細化和評價本階段實施的方案,且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6.采用小組協助的教學模式。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并將課堂形成自動化辦公環境。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中,由學生自己確定小組成員,每個小組6人,讓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搭配,可由掌握計算機知識多的學生擔任組長,采用這種方式能使學生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并在合作中不斷平衡學生之間的層次差距。開展小組教學活動時應包含六個環節:下達任務、小組討論、輔導差異、執行項目、考核項目、總結和解析項目。
三、小結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教師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夠促使學生全面掌握教學知識,并將其巧妙地應用于計算機職業崗位中。此外,教師應該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并為社會培養出符合計算機崗位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 精品課程 網絡教學 培養能力
一、引言
21世紀是信息時代,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結合,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和社會信息程度的提高,要求每一位大學生都應具備計算機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計算機文化基礎作為高校學生接受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入門課程,目的是為了提高高校學生的計算機素質,使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能夠把計算機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到各專業的學習中。
二、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1.實行分層次教學,實現因材施教
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解決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在開課前, 根據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考綱進行命題, 對學生進行計算機能力的摸底測試, 根據測試結果分出不同的層次(A、B、C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的、分類教學: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要求。A層學生具有較好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針對A層學生采用任務驅動法,少講多練,重點學習一些高級操作、減少一般性內容的學習,并完成教師布置的設計任務, 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與技能。B層學生有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基礎,對計算機基本知識有初步的了解,但不能獨立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針對B層學生采用精講精練的原則, 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礎上,介紹一些高級操作,加強實驗環節。C層學生基本沒有學過計算機基礎課程,沒有相關知識基礎,操作能力較差。針對C層學生采用淺講多練的原則, 增加學生上機練習課時,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以教學大綱中的一般性了解內容為教學目標。
2.注重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應該把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興趣放在首位,只有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潛能,提高教學效率。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 可采用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介紹計算機的作用、計算機領域杰出人士,比如比爾.蓋茨的傳奇故事等。第二,利用電教多媒體手段, 使用聲音、動畫等效果,讓學生耳目一新。第三,結合大學計算機基礎在相關專業和日常生活的應用選擇案例,融入教師的實際操作經驗和技巧,同時提供多種操作方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采用多種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比如討論、師生角色互換等。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 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在計算機能力方面的要求與日俱增,計算機知識更新速度逐步加快,僅依靠老師傳授的知識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 使學生具有繼續學習新的計算機知識、技能和應用的能力,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獲取信息并不斷地充實自己。為了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采用探究型教學方式,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自主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我設計,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創新實踐中發展學生的個性。
3.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利用網絡資源作為補充,建設網絡互動教學環境,完善網上作業系統、在線測試系統、網上考試/評分體系等,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因特網同教師交流,開展基于校園網的網上教學,構建自主學習平臺,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學習內容和安排學習進度,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4. 注重實驗教學, 培養動手能力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對學生計算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正是通過上機的實踐與鉆研來實現的。本課程的實驗分成兩類:基礎與驗證型實驗、設計與綜合應用型實驗。
基礎與驗證型實驗主要包括鍵盤與指法練習、Windows操作、殺毒軟件的使用、文件上傳與下載、郵件的收發等。在設計與綜合應用型實驗中,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實驗題材。每次上機實驗前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內容,做到有備而來,課后要求學生寫出上機實驗報告并提交電子文檔, 總結上機實驗中的收獲和不足之處。所有的實驗課都由主講教師親自現場輔導, 及時發現問題, 及時解決問題, 及時記錄,總結學生實驗情況,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集中解答。
5.改革教學考核手段,注重實效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一門應用技術學科,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考核方法如下。
(1)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目標,應該逐步淡化理論考試,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檢驗,在平時上機實驗中就進行考核,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2)組織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高層次地實行教、考分離,有利于增加學生就業機會,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結語
精品課程是學院提升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到來.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日益顯示出來,讓每一位學生掌握計算機操作能力,已是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計算機基本能力的必要渠道,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將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為將來就業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夏秦,馮博琴,陳,顧剛.淺析“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案例設計[J] .中國大學教育,2009(9):41-44.
[2]朱嘉賢,李堅.分層分類教學法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應用[J] .計算機教育2008(18):129-130.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課程 微課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P3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9-0226-01
The design experiment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University
Wu Wenb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10 Xituche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Road ,100083)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i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ominated by information, get in by every opening. Shouldering the task of training talents for 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of qualif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education be one's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ra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at present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new hierarchical teaching + micro auxiliary cours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from the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targe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nking,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asic courses of computer in our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students to follow a course of study and social need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and provide necessary in-depth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basic conditions.
[Key words]Computer based curriculum micro curriculum reform
1 引言
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新步伐加快,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需要不斷建設和改革才能跟上這快節奏的時代和課程的要求。目前,我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建設和改革一直在不斷進行,前些年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起點,進行過分層教學改革,具體實施采取大一新生入學伊始,對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進行摸底,達到合格成績的學生可允許免修本門課程,并取得本課程相應的學分;同時,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對合格分數以下的同學開展教學并組織考核。分層教學是針對學生所掌握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實際情況開展的因材施教,此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優勢。但隨著社會及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適應教學、學習及就業的需求,還需要對該兩級教學模式進行必要的補充及改進,以滿足我校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需要。
2.研究內容
搭建全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教學平臺,并建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學習資源包。主要分為以下幾步:
首先,對“微課程”進行相關的理論研究,梳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然后結合課程內容特點分析研究其“微課程”的可行性。
其次,結合之前的“微課程”理論,以及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分析結果,總結出其設計原則。
再次,在此設計原則基礎上,構筑微課程整體框架模型和模式。
最后,開展教學內容設計,知識點的提取,微課程的設計及制作,及最終素材的集成,并提出該“微課程”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方案等。
3 研究目標
提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原則和微課模式,利用微課程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對大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進行一個全面、具體、有針對性的知識點梳理和講解,構建一個集課程設計、教學內容于一體的,并且可以運行在手機、PAD及臺式機等平臺上的,能夠隨時隨地、利用點滴時間進行學習的全新的教學輔助學習平臺,以支持移動學習、混合學習、碎片化學習及翻轉學習等多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4 解決的問題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分層教學的開展,經過近十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確實是解決新入學學生由于來源、地域、水平等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實際差異的很好的途徑,也是開展因材施教教學的好方法。但同時,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一直進行的是兩級分層,這就造成了分層過粗引起的免修學生的部分知識點欠缺和少數非免修學生又感覺教材的滯后性而“吃不飽”以及現實中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知識更新加快而使部分學生學習吃力等矛盾現象的存在。這些都會對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嚴重影響。因此需要在現有分層教學基礎上再進一步改革和補充。
5 “微課程”主要特色
網絡是當今知識學習和補充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徑。隨著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當今“微時代”的特點,在微時代與信息化教育融合下,“微時代”正以微課程的形式進軍教育事業。學生可“隨時隨地,隨需隨取”利用微課程進行“充電”。因此,在現有兩級分層教學的基礎上,梳理出教學中的重要知識點,與微課程相結合,利用微課程進行輔助教學與知識點補充,提出分層教學+微課程輔助學習的全新的教學模式。這樣,可以補充學生某些知識點的欠缺,而且通過這種精彩短小、應用靈活的微課程可以抓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補充學習,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完全吸收所學知識點,更可以達到“隨時隨地,隨需隨取”的自主學習狀態,使學生對信息化教育資源的使用更為高效,為學生提供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迎合了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有助于提升網絡時代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和教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創新發展的創新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跟上時代教育步伐。總之,項目特點集微課程設計、隨身性、全新的分層教學+微課程輔助學習的教學模式于一身。
6 總結
通過對目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明確開展該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根據微課程特點深入研究設計手機微信版,搭建出一個以微信為平臺的訂閱號來為學生提供課程服務;提出全新的分層教學+微課程輔助學習的教學模式,為提高我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熊開武,小學信息技術微課程的設計與應用研究,寧波大學,2014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