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學技能的概念

      教學技能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技能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技能的概念

      教學技能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極限; 教學; 抽象概括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3)02-0091-02

      當今社會,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社會改革的先鋒,民族振興的希望,社會對他們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掌握教材上的理論基礎知識,更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接受系統的思維訓練,還應具備獨立思考,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尤其是應具備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高等數學作為理工科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其研究對象是函數,研究工具是極限,如高等數學中函數的連續、導數、定積分、二重積分、級數的收斂等概念都是用極限的方法定義的。因此,要理解高等數學的概念,須先掌握極限的方法和概念。極限概念是通過實際問題抽象概括出來的,是使用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數學語言來描述的。所謂抽象,是指從復雜事物中排除非本質屬性,透過現象抽出其本質特征的思維過程[1]。概括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聯系起來考察,抽象出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將其推廣為包含該對象的更大范圍的同類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或是把具有共同特征的數學對象結合起來進行考察研究,尋找并抽取其中有內在關系和規律的不斷發展的思維活動方式或思維動作[2]。具體表現為對概括獨特的熱情,發現在普遍現象中存在著差異的能力,在各類現象間建立聯系的能力,分離出問題的核心和實質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從非本質的細節中使自己擺脫出來的能力,把本質的與非本質的東西區分開來的能力,善于把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的能力等方面[3]。本文就理工科高等數學極限概念教學中,從觀察實例、引出極限的定性定義、抽象出極限的定量定義等幾個環節探討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一、觀察實例,說明極限思想和極限方法,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

      學生在學習極限概念前,接觸的幾乎是初等數學知識,研究的大多數是常量,習慣于有限過程。而極限方法研究的是無限過程中變量的變化趨勢的一種數學方法。為此,在講述極限概念之前,必須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極限思想和極限方法,習慣用有限的形式描述無限的過程。讓學生明白極限思想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極限方法是一種研究當自變量以某種方式變化時因變量的變化趨勢的種數學方法,其用途相當廣泛。比如,半徑為R的圓的周長為C=2R,這個公式是怎樣得到的呢?由于圓周是一條封閉曲線,所以無法用直尺度量其長度,但我們可以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進而度量多邊形的周長。基于這種“以直代曲”思想,早在公元263年,劉徽創造了“割圓術”[4]。他先作圓的內接正六邊形,再平分每條邊所對的弧,作圓的內接正十二邊形,以下用邊數成倍增加的方式繼續作圓的內接正二十四邊形,如此進行下去,得到一個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數列{pn}。這一串的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與該圓周長是什么關系呢?劉徽說“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這就直觀地說明了當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多時,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能夠轉化為該圓的周長。因此,在無限的過程中直邊形能夠轉化為曲邊形,近似可以轉化為精確。這就是極限思想和極限方法在求圓的周長上的應用。通過對以上實際問題解決過程的介紹,讓學生逐步領會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

      教學技能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物理能量 實踐操作 反復學習

      在學生學習物理能量及相關的概念時,由于自身對物理知識的缺乏從而不能夠快速理解這一抽象意義的概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更加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體現在課堂,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

      一、從基礎知識出發,從“了解”開始學習

      任何事物的學習都要經過一個從簡到繁、從淺到深的過程,初中物理的學習也同樣如此。學生首次接觸物理學科,對于有關的概念根本就弄不清楚,更不用說去理解和運用了。所以教師這個引導者的角色就要發揮出本身的價值,指引學生一步一步地進行了解、理解,最終能夠讓學生形成對“能量”的認識。例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物理有關“能源與能量”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首先針對這個專題進行知識點歸類:能量的轉化與守恒、能源與社會、可開發新能源等幾個部分,并且把其中每一個小專題拿出來進行細化講解,比如關于“能量的轉化與守恒”這個小專題,教師就可以給學生介紹有關化學能、核能等能量的分類情況,讓學生清楚能量的具體分類和各個分類的具體說明。只有在這樣的細化了解下,教師再來進行教材知識的深入講解,學生才能夠進一步理解。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積累有關能量的知識,從課外積累中來增強自己的了解。例如大部分學生的家中都會有太陽能熱水器,這就是一種運用太陽能的生活現象。還比如潮汐能、地熱能的運用,也是極大改變人類生活的能量,學生也可以通過生活閱歷來進行初步的了解,形成對物理能量的初步認識,從而激發一定的學習興趣。

      二、不要疏忽每一個學習細節

      在初中物理能量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覺得困難,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學生沒能夠對相關的知識掌握透徹,從而存有一定的疑問。教師在平時教學時就要反復問學生是否徹底弄懂所學的知識,在所有學生肯定后再來進行下一步的講解,避免每一個環節的缺漏。例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物理“機械能”時,教師在講解完后可以向學生提問:“機械能包括哪些能量?”學生答:“動能和勢能。”教師再問:“那么勢能還包括哪些能量呢?”學生答:“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教師問:“能否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哪種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學生答:“比如鳥在空中飛行時就有動能和勢能。”由此可見,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就是一個對知識點鞏固的過程,教師在提問時還要注意對每一個知識細節的顧及,不能疏忽每一個細小的點,這樣才能避免學生覺得能量的學習和困難的現象。除了在教學課堂上要注意細節外,學生的練習作業也是一個存在著疑點和難點的地方,教師同樣要自習查閱,找出學生的共同疑難點,并且做出一定的解釋和說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問,把每一個環節的每一個細小問題都要解決徹底,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學生知識掌握不牢固、作業練習錯一堆的情況。

      三、設計能量概念復習專題,完善知識網絡

      在課堂上教師傳遞能量概念相關的知識后,課后的練習時,學生會出現做題時相關概念模糊,不理解等情況。所以,概念的建立不僅僅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后還需要很長時間去深化和熟悉這些能量及相關概念。通常情況下,學習了物理概念之后,有兩個事情需要去解決:(1)物理規律的運用;(2)物理知識網絡框架的構建。因此,能力及其相關概念規律的運營和知識框架構建不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就形成了,后面還需要對這些概念和知識進行重新整理組合并搭建相關的知識框架。在學完能量及相關概念后,通過設計能量相關的復習專題能夠幫助學生區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將能量概念的表面意思和具體規律與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將這些知識與規律在腦海形成一個整體。另外在進行能力及相關概念的相關專題復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去分析和辨別不同類別的能量概念。類似于“題海戰術”這些練習通常會讓學生陷入物理學習的誤區,學生容易思維固化,逐步喪失物理學習的興趣,最終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厭惡或者其他的負面情緒。例如,在學習了機械能后,可以推出機械能概念的整理和復習歸納,幫助學生去了解和認識重力勢能,動能,彈性勢能的不同點,并繪制相關表格,將這些能量的特點分別記錄,最終構建相關的知識框架。

      四、總結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能量及相關概念一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而能量及相關概念的教學也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難點之一。所以,教師應當從多個方面去研究能量及相關概念的教學方式,從上課充分備課到課后作業批改的每個步驟都不能忽視。幫助學生去區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完善相關的知識網絡框架,最終幫助學生走出能量及其相關概念的學習誤區,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 余麗. 反思性學習在教師專業發展中作用的研究[D]. 華南師范大學,2003.

      教學技能的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自我概念 人際交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c)-0214-02

      1 問題提出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人格結構的核心部分,它是個人對自己所有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覺和主觀評價,是在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國內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調節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意義。目前,“90后”已經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有的己經步入社會,在貼有一定標簽的社會背景下,其自我概念發發展最快,同時問題也較多,自我概念直接關系到他們對自己、他人、社會的認知,關系到其當前的學習、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和發展。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融入社會所需的一項基本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通過實證研究對90后大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交往能力的相關性進行研究。

      2 方法

      2.1 被試

      本研究以普通全日制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不同專業的470名學生進行施測,有效問卷為434人,有效率為92.3%。其中男生173人,女生261人,平均年齡20.16歲。

      2.2 工具

      2.2.1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

      采用林邦杰修訂的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簡稱TSCS)。該量表由70個條目組成,包括內容維度和結構維度以及綜合狀況,共10個因子。其中,內容維度包括PH(生理自我)、ME(道德自我)、PER(心理自我)、FA(家庭自我)、SO(社會自我);結構維度包括ID(自我認同)、SA(自我滿意)、B(自我行動);綜合狀況包括TOT(自我總分)和SC(自我批評)。自我批評為負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自我評價越差,自我概念越消極;其余9個因子為正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自我概念越積極。該研究中該量表的α系數為0.89,表明其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信度。

      2.2.2 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問卷

      采用王軍(2003)編制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問卷。該問卷包括4個維度:Z1(認知和評價取向)、Z2(感受性取向)、Z3(社會退縮取向)和Z4(對交往的意向性取向),分數越高,表明人際交往能力越強。本研究中該問卷的α系數為0.76,表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2.3 施測及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進行分析處理。

      3 結果

      3.1 90后大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交往能力的總體情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90后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總體來說比較積極,男性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總分顯著低于女性大學生;在道德倫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滿意、自我行動因子上,男性大學生得分也顯著低于女性大學生。

      除道德倫理自我因子、自我行動因子,自我概念的其余因子在教養方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家庭教養方式與自我概念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男性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社會退縮”和“對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維度上的得分要顯著低于女性大學生。

      3.2 90后大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交往能力的相關分析

      表2中顯示,自我批評因子與人際交往各維度呈顯著負相關,其余各因子與人際交往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說明大學生自我概念越積極,人際交往能力越強。

      4 討論

      該研究表明,90后大學生具有比較積極的自我概念,這與姚信(2003)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同時發現,家庭教養方式與自我概念關系密切,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來自于過去生活經驗的總結,也來自于他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父母作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對子女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這在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得到相應的證實。王中會,劉俊香(2005)年關于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自我概念的關系研究中發現,如果父母對子女溫暖、有感情,培養出的孩子具有積極的自我評價。汪啟榮等(2006)年的研究也發現,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高中生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自我概念影響不同。

      研究還發現自我概念各維度與人際交往能力呈顯著正相關,一般來說具有積極自我概念的大學生往往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在社會交往中個體的自我認知越積極,關于自我行為的認知越積極,個體的自我接納程度越高,人際交往能力越強。李晶等(2003)關于大學生人際關系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發現人際關系敏感性程度越高,自我概念分值越低,這說明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劉耐煩(2011)的研究發現初中生人際交往狀況能夠預測個體的自我概念發展水平。這表明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會促進自我概念的積極發展,積極的自我概念有助于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

      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出現宿舍矛盾等人際交往問題,會給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關于家庭教養方式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研究(薛敏等,2011年)則發現家庭教養方式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很大影響。積極的教養方式和大學生子女的人際交往能力呈正相關,消極的教養方式與其呈負相關。那么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三者之間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家庭教養方式是如何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發揮作用的,在這一過程中,自我概念是否起到重要作用,這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劉耐煩.初中生人際交往與自我概念關系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

      [2] 李晶,翟敏,宋煜煒,等.大學生人際關系與自我概念之間的相關性研究[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3,26(1):51-57.

      [3] 王軍.工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歸因特點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4):743-744.

      [4] 王中會,劉俊香.父母教養方式及其與青少年自我概念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3):350-352.

      [5] 汪啟榮,胡希俊,李懷珍,等.高中生自我概念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1):953-954.

      教學技能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概念技能

      我們在對學生講解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要進行剖析、講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針對一些復雜不易理解的概念,我們在為學生講解的時候,不但要從正面講解,也要從反面講解,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在運用的時候不會混淆了概念的用法。例如學生對“溶解度”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因其概念句型長,設及面廣,又因其一句話中涵蓋四個方面:(一)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所以我們在為學生講解此概念時,不但要逐一講解還要告訴學生這四點涵蓋缺一不可。我們再以“電解質”概念為例,學生易將“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甚至同金屬的導電性混在一起,導致學習中對概念的混淆誤解。因此我們在講解時可以將“電解質”概念分解開來進行講解,強調能被稱為電解質的物質,(一)是化合物;(二)該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有導電性;(三)條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二者具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體雖然不導電,但因其化合物;又因其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能導電,所以NaCl是電解質。而NaCl溶液和Cu絲雖然能夠導電,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單質,所以它們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若將概念這樣逐字逐句剖析分開一點點的講解給學生,不但可以糾正學生易出現的錯誤理解,同時也便于學生抓住特點,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區分概念,并對其充分理解及掌握。我們在化學講解中,也可以啟發學生反方向思維,例如在講解“氧化物”的這個概念時,首先講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著提出一個問題:“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我們這樣來引導學生,令其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詞句,由此加深對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了概念的模糊不清,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充分發揮化學教學實驗的技能

      化學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知識和實驗技能,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加強實驗教學技能。實驗教學技能包括教師演示技能和指導學生動手實驗的技能。演示技能是教師進行實際表演和示范操作,運用實物、樣品、標本、模型、圖畫、圖表、投影片和錄像帶提供感性材料;以及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和歸納的方式。科學實驗是學習化學知識的基礎。演示在教學過程中能起到"百聞不如一見"的作用。為學生學習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理,物質及其變化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容易理解。能幫助學生由現象到本質全面地辯證地認識問題。能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我們要運用學生這種心理,引導他們去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的優越性,認真組織好實驗教學。在演示實驗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進行示范操作外,還要引導學生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并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和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探究物質的本質及其化學變化的規律。我們還需結合教材內容,對實驗進行增補,增強實驗的效果,加強實驗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增強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借助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綜合歸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因材施教技能的培養

      教學技能的概念范文第5篇

      本單元是繼《走進化學世界》之后,學生接觸的第一個知識性學習單元。單元中化學概念較多,安排討論的內容也較多。除了 “ 活動與探究 ” 外,還出現了 “ 調查與研究 ” 欄目。單元中三個課題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教學重點:化學概念以及化學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氧氣的性質;制取氧氣的有關知識與技能。

      教學難點:化學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

      本單元概念多,教學中,可以采用從同類事物的個別感知中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在理解不同概念種差的基礎上抽象出概念,再回到運用概念對具體事物進行判斷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建立概念間的聯系,理清概念間的區別,學會知識的簡單運用技能。

      本單元中討論的內容較多,課堂教學一般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討論中,不僅要培養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或意見的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傾聽他人觀點或意見的習慣。

      本單元涉及的 “ 觀察現象 分析現象 得出結論 ” 的科學思維方法、分類的思維方法等,應引起我們應有的重視。

      要注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要明確樹立 “ 任何以犧牲知識與技能為代價的改革都是錯誤的 ” 觀念。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要實不要虛,要以問題為任務驅動。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程中貫穿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把思維能力的培養物化到觀察能力、操作能力(運動操作與心智操作,以心智操作為主)、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以口頭表達為主)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之中。要把知識學習的過程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注重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知識學習的方法的指導和積累。要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體現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價值,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增強社會責任感。

      單元學習完成后,可以讓學生從自己體驗深切的角度談談學習收獲,從 “ 化學學習方法 ” 的角度作一個小結。這是彰顯學生學習自主性的重要一環,切不可以任何理由棄之不顧。

      教學要求與建議

      課題 1 、空氣

      讓學生初步了解怎樣收集資料,知道調查與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夠關注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質,什么是混合物、純凈物;知道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防止空氣污染。

      可以采用實驗導學、組織討論、指導閱讀等方式進行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怎樣以實驗為依據研究生活中的問題,認識身邊的化學物質,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課題 2 、氧氣

      初步了解研究具體物質的方法,并知道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系;知道氧氣的性質、用途,以及氧氣跟 S 、 P 、 Al 反應的現象、反應表示式;知道化學性質、物理變化、化合反應(化學變化)、氧化反應、緩慢氧化等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對本課題中出現的氧化物、氧化性、氧化劑等概念,可以不作深入的探討,留待后續的學習中去解決。

      可以采用 “ 實驗觀察 分析討論 知識小結 嘗試運用 ” 的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 “ 觀察現象 分析現象 得出結論 ” 的科學思維方法,使學生既把握知識規律,又把握知識的應用規律,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體驗和增強學習能力。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码在线| 91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欧好州第一的日产suv|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亚洲乱码无人区卡1卡2卡3|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 亚洲美国产亚洲AV|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麻豆| 豆国产96在线|亚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大桥未久亚洲无av码在线|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一区明星换脸|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