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與母親有關的格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活動背景: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學校面對的全部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和社會接觸太少,不會和別人交流,而綜合實踐活動課正好給學生這樣一個空間,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人開始,減少孩子對社會的恐懼感。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學生家長大多在家務農,白天在地里干農活很辛苦,到了晚上要求孩子自己完成作業,由于非常疲勞幾乎不與孩子促膝交談,而學生有事不愿和父母說,和父母之間產生力很大的代溝,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理念,可由內向課外的延伸,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的倫理親情,減少代溝,引導他們感受愛,理解愛,把這種愛傳播給自己周圍的人。通過活動感觸親情,進而達到感恩教育的目標。
活動目標:
根據自己對媽媽的了解,寫一寫有關媽媽的事情。
和媽咪談心,進一步了解媽媽的生活與工作,并把情況記錄下來。
從側面認識母親,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
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用恰當的方式向母親表達情感。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能力。
課時安排:1-2周。
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工作
教師準備:把學生分成四組:第一組的學生搜集整理新聞媒體報道的或自己聽說到的于母親有關的感人事跡。第二組的學生每人尋找一首詩以表現母愛為主題的詩詞或歌曲。第三組搜集與母親有關的成語、格言、俗語等。第四組尋找描寫動物母子之情的有關介紹或圖片。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資料。這里老師給與了學生明確任務,使學生知道該怎么做,同時老師也搜集有關資料來補充。
學生準備:自愿結組,調查了解自己的媽媽,準備媽媽的照片,寫有關媽媽的作文。搜集有關媽媽的詩、諺語、圖片等。
這里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問題,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是學生創新思維的起始點。在活動中,需要學生們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共同解決活動中的問題,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寫作能力,諸方面都得到較大的發展。
第二階段:活動流程
調查了解自己的媽媽。利用一周的時間,觀察并記錄母親為你所做的一切,在日常生活小事之中,逐步走進母親的生活,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學會交流,減少與母親之間的隔膜,通過與母親的深層接觸,理解母親的艱辛,激發對母親的理解與熱愛,在孩子與母親間架起一座美麗的心靈之橋。
搜集資料
在實踐中,不少同學對于調查、參觀、訪問,去圖書館看書,上網查詢,這些活動很熱衷,活動完也能說出一些收獲、體會及感受,但過一段時間后,就有點說不清了。此時,老師應有目的、有指導的做好資料的積累和活動的記載工作,讓學生準確的記錄搜集到的有關母親的感人事跡、成語、諺語等。通過活動增進學生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會與周圍的人相處。
展示與交流
導入:有一個人,她永遠占據你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愛她;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個人叫“母親”。我們平時只是心安理得的承受著媽媽給與的關心和愛護,卻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的母親。我們就來了解自己的母親,去感悟深深母愛。
小組內交流:出示自己媽媽的照片,講述媽媽的動人故事,在這期間,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分析能力。
讓選出的四位代表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媽媽的故事,使學生感悟到媽媽的平凡。
第一組把搜集到的有關媽媽的故事向全班同學匯報。老師講述有關媽媽的故事使學生深深體會母親的無私。
第二組的同學吧以表現母愛為主題的詩詞或歌曲向全班展示,使學生們感受到深深的母愛。
第三組展示與母親有關的成語、格言、俗語、諺語。老師出示有關的課件向同學們展示,通過這一活動表達對母親的贊美之情。
第四組介紹動物世界母子之情的故事。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了解動物世界中偉大母親的壯舉,動物也是有情感的,我們應該與它們和諧相處不在傷害他們。
教師介紹母親節的由來,使學生把每一天都當成母親節愛自己的媽媽。
教師小結:家,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是我們成長的搖籃,而母親則是給家送來溫馨的源泉,母愛如水,母親是源,無論你奔騰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盡的源頭之水,母親如天大,同時又小的只能住在我們心里,我們要孝敬父母,希望同學們有這樣的決心,將來有所作為,來報答母親,讓她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活動評價標準
調查采訪的內容具體、生動、感人,能真實地反映母親的生活與內心世界。
語言的表述流暢,口齒清晰,語調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拓展:通過這次活動你想說些什么?應該怎么做?
老師小結:母親是生活中最愛你的人,不論你在生活中多么平凡,但在母親的心中你永遠處在最核心的位置,所以你應該進你的全力愛你的母親,每一位母親都是偉大的,每一位母親都是值得你去愛的。
拿出你們的愛心,天空更加湛藍,海水更加深邃,陽光更加燦爛,甜蜜的溫馨彌漫在你周圍,恬靜的芳香陪伴在你的兩側,淡雅的愛意包圍在你的左右。讓我們獻出自己的一片愛心,共創一個美好的人間。
一.營造學習環境,創建和諧之美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合作的動態過程。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學生只有在緊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能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對于學生的各種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對那些獨特的、新穎的見解和觀點,要及時給予熱情地鼓勵和贊賞,即使是提出一些錯誤觀點也要在精神上給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維不合理的原因,讓學生自悟自明。語文的學習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師生關系應亦師亦友。課堂上建立起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就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態下主動投入學習,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獵取新知的過程中,感悟到語文的魅力。
二.掌握自主學習技巧,感悟文章之美
閱讀教學的中心內容是要培養學生理解、欣賞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其基礎的工程是培養理解能力。這里的理解首先就是對文本的解讀,這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閱讀理解、整體把握文章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掌握自主閱讀方法。由于文章各異,閱讀目的與重點不同,因而具體步驟便有所區別。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反復閱讀全文,自主掃清文字障礙,邊讀邊想,圈點勾畫,加旁批眉批,記下自己的鑒賞、評價、感受之類的文字,還要記下閱讀中的疑難點。自主閱讀的關鍵還在于找準中心句或關鍵句,提高概括能力,它是我們理解內容、分析文章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自主閱讀技巧,才會在深情地凝視中發現文中澆鑄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會體味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蘊,并用獲得的感悟去認真觀察、體悟生活,以美的眼光去尋覓生活中的美。
三.激發學生想象,塑造意境之美
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教材中的美展現在學生面前,可用精美、生動、親切感人的語言描述意趣橫生的人物和景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審美情境,渲染審美氛圍,啟發他們去追求美、創造美。比如教王維的《山居秋暝》,開始可讓學生把它作為一幅有聲圖畫賴欣賞,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山中秋天的美麗,啟發學生從景物的色彩、明暗、動靜、構圖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從學生感知的這些形象引發開去,想象這幅詩畫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紅蓮、白石構成的色彩美。而這一切又籠罩在月光下,別有一番奇麗的朦朧美,既有“明月松間照”的寧靜,也有“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動靜相生的動態美,更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含蓄美。這樣,教者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通過啟發想象、誘導聯想,激活學生的審美情感和體驗,從而讓學生陶醉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景之中。
四.開展實踐活動,體驗寫作之美
在進行人教版八(下)第一單元《獻給母親的歌》的綜合性學習時,我提前讓學生搜集有關母愛的感人故事、古代母親教子的故事、自己的母愛故事以及動物世界中的舐犢情深的故事等。讓學生閱讀有關描寫母愛的文學作品,把握文學作品中母親的形象,摘錄文章中精彩片斷,感悟母愛的永恒和真諦。搜集與母親有關的俗語、格言以及歌頌母愛的歌曲。還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各小組利用假日拿起照相機走向街頭、公園等場所捕捉母愛的感人鏡頭。各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捕捉感恩母親的鏡頭,還讓學生對母親進行采訪錄像,母親以另一種方式吐露自己的心聲等。同學們熱情高漲,充分發揮出各自的才能,他們互相協作,互相配合,利用一起可以利用的資源。然后,我將學生們搜集的材料、捕捉的照片、采訪的錄像制作成課件,在課上進行展示。課上,同學們講述母親的故事,介紹看到的文學作品中的母親形象,配樂朗誦有關母愛的詩歌,展示捕捉到的母愛的照片,無不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尤其在講到自己母親的故事時,同學們感受更加真切,從點滴的生活小事中體會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愛。
在這次活動后的有關“母愛”的作文中,許多學生都“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怎么想就怎么寫,說真話,吐真情?!彼麄兊淖魑亩剂髀冻稣媲閷嵏?對母愛有了新的感悟。有位同學的作文結尾寫到:“母愛是什么?母愛是那火紅的太陽,給予我們無限的溫暖;母愛是一泓清泉,給予我們清涼和舒爽;母愛是一絲清風,帶給我們秋天般的涼爽;母愛是一朵永不凋零的浪花,夢里夢外,給兒女以愛的滋養……
這次寫作,有的文章樸實無華,有的生動形象,都包含了對母親的愛和感激之情。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享受到了寫作的激情之美。
一、認識讀書的重要性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在寫作中才能泉思如涌。讀書之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讀書久了,能夠深入其中,會感覺到“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讀書能夠豐富思想,打造完全的人格,形成敏捷的思維,增進理解能力,提高語言素養,升華人生智慧;無論是刀筆小吏還是國學大師,其語言的素養和文化的修為大都是“讀”出來的。讀誦不輟者,話語天成,言辭有味,說理深刻,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夠走向簡潔與智慧,日久功深,逐步成為語言的大師、文字的巧匠,能夠文章錦繡。而不喜歡閱讀的人,語文素質低,學習輒成障翳,如寶鏡蒙塵,烏云罩月,學習的路上、包括學習其他學科必然障礙重重、疑云片片;說話詞不達意,寫起文章三紙無驢,令人難以卒讀?!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憋@然也是倡導科學的閱讀,突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打造與時俱進的誦讀文化。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識閱讀的重要性,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使學生樂于去讀,從而有利于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認識,閱讀優秀之作
經商需要人脈,習武需要廣拜名師,讀書要讀優秀之作,需要博覽,而且需要耐心理解古代文學,借此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根據我學習書法的經驗,我體會到了教給學生學習寫作的方法。我在一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喜歡龍飛鳳舞的草書,后來又喜歡行云流水的行書,雖然經過了大量的努力,但是水平一直不能夠得到飛躍式的突破。于是我謙虛地向書法大師請教,得到的答復是:我必須從楷書學起,所謂的楷書,就是皇帝中的正統、音樂中的嚴肅音樂、文學中的文言文。也就是說,能夠寫文言文的人,寫白話文絕對不是問題,但是白話文寫得好的人,不一定能寫文言文,更不要說文采如何。經過了書法大師的指點,我認真地照做,結果過了半年多的時間,我的書法水平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學習、讀書、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主要是下工夫閱讀優秀之作、千錘百煉。
三、作文之課前準備、提問,啟發學生的思維
讀書之后,就是寫作,基礎打好了,大廈才會屹立不倒。作文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在寫作文之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加上對學生一連串的提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寫作內容。在以母愛為題寫作文中,我們進行了下面的準備。
1.生活日夜交替,春去秋來,在學生的點點滴滴的生活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人文關懷的素養,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學會關心親人、關心母親。
2.在活動中,讓學生回憶過去,細心感受,體悟母愛,理解母親的愛是世間愛的極致,理解母愛的全部盡是情,在此基礎上,學會為人處世。
3.學生搜集有關母愛的格言名句、歌曲、文章等等,醞釀情感。
4.用最真摯的感情、最真實的體會、最樸實無華的文字說出、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愛。
5.你有沒有最想和母親說的一句話?有沒有一句話在你心中藏了很久?有沒有平時想表達的情感而沒有表達出來?
精彩的導入,就像一部電影或戲劇的序幕。它能讓觀眾初步感知這部戲的某些重要信息,并使觀眾對這部戲充滿期待,迫不及待想看下去,一探究竟。語文課堂中的導入,則是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學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情感,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狀態進入學習情境中來。
一 在語文課堂中導入所起的作用
1.導入對整堂課有“定向”的作用
一堂課的開講,就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基調。語文課的導入,可先入為主地令學生迅速了解本堂課的主要學習方向,從而啟動學生思想的“機器”。
2.導入還起著統領全篇、輝映全堂的作用
就如“理絲”吧,如果“頭”找亂了,這根絲抽拉一下,那根絲抽拉一下,整團絲就會雜亂無章,難以理清了。相反,只要找準了“頭”,絲縷便能長抽不斷。導入的設計應基于對全篇課文以及整個課堂教學的通盤考慮和周密安排。
二 設計導入方式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導入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能準確切入本堂課的教學。(2)導入要有啟發性,能調動學生的思維。(3)導入要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導入要有概括性。導入語言要簡練精當。
三 八種常見的導入方法
1.從“題”導入
“題”的本意為“額”,是人的頭部的重要部分,“題”相對于全篇課文來講,也是課文的“額”。透過文題,往往可以窺探文章的主旨。弄清題意就是理解文章的一個“突破口”。由題質疑導入,激發興趣;或釋題導入,幫助學生識題。
例如:在教學《盜火英雄》時,我是這么導入的——
“盜”這個字,在我們看來,可以說是罪惡的代名詞。但是,這里有“盜”的舉動的人怎么反而成了“英雄”呢?他為什么要去“盜”呢?同學們從課文中來尋求答案吧。
這就是質疑導入,引學生去思考,并調起了學習課文的積極性。
2.介紹時代背景導入
所有的詩文中的內容,均是因為時因事則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了解作者、寫作動機和時代背景十分必要,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章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
例如:教《生死攸關的燭光》時,我以向學生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些實況進行導入。介紹了二戰發生的時間、參與戰爭的國家、造成的傷亡等。學生聽后,唏噓不已,學習課文時,注意力很集中。
3.故事導入
對于學生而言,故事具備一種很強的吸引力。教師結合課文實際,講述一則有趣的小故事來導入新課會使學生興趣倍增。例如:教《女媧補天》時,可先生動形象的講述“女媧造人”的故事。然后導入課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同樣是有關于女媧的故事。故事情節是怎樣的呢?請看課文……”。
4.音樂導入
新課開始時可借助與課文相關的音樂吸引學生,讓他們快速地進入課文的氛圍中,置身于教學內容相應情境之中。奠定了感情基調,再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內容,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學《空城計》一課時,可先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通過深沉、渾厚的樂曲將學生帶入到萬馬奔騰、驚心動魄的戰爭氣氛中,這樣有利于學生較快地進入課文情境。
5.圖畫導入
具有鮮明的色彩、流暢的線條以及逼真的輪廓等圖畫可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直觀化??筛鶕n文內容,事先用紙畫好相關插圖;也可以當場在黑板上畫簡筆畫。特別是后者,這一舉動將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學《蝦趣》一課時,我首先在黑板上用寥寥幾筆畫出三只形態不一的正在嬉戲的蝦的簡筆畫。蝦的鮮活、逼真程度和畫蝦的速度之快令學生咋舌不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6.影視、動畫導入
影視、動畫導入法比圖片和聲效導入法更具感染力,它是圖像和聲音的結合體,而且具有連貫性,因此給人更直觀的感覺。例如:教《精彩的大象表演》一課時,可以播放一段大象表演的錄像,讓學生體會其表演的精彩。又如:教《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們觀看與內容貼合的動畫。動畫不僅是學生的摯愛,還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
7.詩詞、格言導入
詩詞、格言語言精練,含意豐富,表現力強,富有深刻的哲理,由詩詞格言開講導入新課,對學生學習語文有啟迪意義,還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他們的情感。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背影》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還記得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嗎,請大家一起來背誦一下:“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的,孟郊描寫了慈母對游子的愛,也抒發了游子對母親的依戀之情,真是母子情深!可是,你們知道“父子之情大如天”這句俗語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者又是怎樣表達父子之情的呢?
教學中引用與課文有關的詩詞、名言、典故等導入新課,既形象生動,又能使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8.趣味短信或猜謎導入
趣味短信是如今這個e時代的新產物,猜謎也一直是深受學生喜歡的活動。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趣味短信或猜謎導入新課,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如在教學《蝦趣》時,同樣也可用猜謎導入。謎面為:駝背老公公,胡子毛烘烘,熱火鍋里去洗澡,青袍換成大紅袍。謎底:蝦。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實踐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9-0133-01
一、引 言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多媒體教室應運而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將信息技術與傳統語文教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好策略、好方法,它讓語文課堂更完美。
初中語文課本大致可分為:現代文、文言文、綜合性學習、課后古詩詞和名著導讀及語文復習課六個部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根據各部分的特點,結合“五步教學法”,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設計,將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現代教學
針對現代文部分,以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再塑生命》為例,以前在教學這一課時,很難進行較深層次的挖掘,一般是分析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領會文中主人公身上所表現出的可貴精神內涵便認為圓滿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可當我今年再研讀這一課時,在反復修改課件的過程中我發現《再塑生命》還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東西。我運用信息技術將課件圍繞“五步教學法”進行設計:用幻燈片展示出本課的學習目標、自主學習的檢測內容、合作探究所涉及的問題。這些內容通過信息技術加以展示極大地節省了板書所用的時間,在拓展延伸環節通過信息技術圖文并茂的展示了古今中外的和《再塑生命》中主人公相類似的成功人士及有關格言,這不僅節省了板書所用的時間,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通過播放歌曲《少年強》給學生更強的心靈震撼,使其對自己的未來更加自信!這些已從學生的課后反饋中得到了證實。所以,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將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2.文言文教學
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時代特點,用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很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文言文的教學實踐中,效果將明顯優于單一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以八年級下冊課文《與朱元思書》為例,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運用信息技術將文中所述美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展示,讓學生邊聽詩文朗誦邊欣賞美景,如同身臨其境一般,也可將學生掌握所需內容運用信息技術加以展示。如此將枯燥的文言文字生動形象化,既加深了學生對詩文的解讀,又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確是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好策略、好方法。
3.綜合性學習教學
語文綜合性學習部分,若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遠不如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其中的效果。以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為例,它以“獻給母親的歌”為話題,旨在讓學生在感恩母親中受到一次靈魂的洗禮,激起學生的感恩之心。在教學設計中可運用“五步教學法”將其設計為五大板塊,由淺入深逐步激發起學生的感恩之心。這對于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學生來說,是一次極好的愛的教育,特別是讓學生在傾聽歌頌母愛的歌曲過程中回憶有關母親以往對自己的關愛的點滴,在回憶中感恩母親,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由此對母親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再恰到好處地給予學生引導,激起其靈魂深處對父母的感恩、對老師的感恩、對所有關心自己的人的感恩等,促使學生今后能夠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學習和生活,這對其以后的人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最后,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書寫出來與大家共享,既達到了德育的目的,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是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好策略、好方法。
4.課后古詩詞教學及名著導讀教學
語文課本中的課后古詩詞,如果只是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其中,亦可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初中語文課本每冊課后都有十首古詩詞,一般課本上只有詩前導讀和少量的課下注釋,針對每首詩僅靠這些學生很難從中有全面的理解,而理解是背誦和正確運用的前提,所以可利用信息技術將其完善。比如針對每首詩詞設計一些課件,內容包括:作者介紹、寫作背景、名句賞析及常見問題設置。對于已譜成曲的詩詞,也可以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加以欣賞、吟唱,效果將會更好。這些課件的恰當運用,既讓學生對詩詞有了全面地理解,又激起了其學習興趣。這一方法用于名著導讀教學,同樣可以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
5.語文復習課教學
語文學科的復習課如果按以往的傳統方法進行復習,效果遠不如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其中的效果。傳統的復習課一般是老師在黑板上板書復習題,學生在下面手抄。黑板空間小,于是寫了擦擦了寫,較多地占用了課堂時間,一節課復習不了多少內容??蓪⑿畔⒓夹g應用到復習課中,首先可省去板書所占用的時間,學生在多樣化的復習形式中其積極主動性得到很大提高。在本學期的期中復習備考中,我運用信息技術將復習內容設置為:字詞專項練習、現代文專項練習、文言文專項復習、綜合性學習專項練習、課后古詩詞專項練習和名著導讀專項訓練,共六大板塊,每個版塊運用不同的形式進行復習。以字詞專練為例,我首先將所復習的字詞以幻燈片的形式加以展示,并注意字體顏色和背景顏色的多樣性,把所要復習的內容,以字詞注音、找出錯別字并改正、選出用詞不當的一項等多種題型進行展示,將學生的答案運用投影儀加以展示,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復習熱情,將原本枯燥的復習課生動多樣化,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