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政治經濟體制

      政治經濟體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政治經濟體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政治經濟體制

      政治經濟體制范文第1篇

      一、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困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進程逐步加快,各類市場主體日趨成熟壯大,主體之間的“所有制邊界”越來越模糊,體制內的矛盾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經濟主體的行為乃至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多地受到微觀利益沖突的影響,人們對經濟制度的關注程度正在逐漸下降。基于此,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得不大量增加對體制與機制的解讀,進而推演經濟制度的量變與質變。盡管說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符合理論認知的一般邏輯,但是,過多的現象解讀很可能誤導或弱化學生對“經濟制度”這一核心理論的掌握。比如,在解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時,學生的興奮點大多集中在公司制度、社會保障、公平效率、價格機制等緊密結合社會實踐的命題上,而對于這些體制機制與生產資料所有制之間的內在聯系缺乏熱情。這種現象經常導致教學過程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境”,一般的解決辦法是先講制度后講體制,把體制看作是制度的實現形式,很少有教師能夠在講解體制問題的基礎上,繼續深入解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公有制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一困境在地方高等院校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受到課時量和教學效果的限制,大部分教師都安排了較多的課時解讀資本主義制度的現狀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問題,相對而言,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量變與質變,以及對市場經濟造成的公有制主體地位變化等重要理論命題則“沒有足夠的時間”予以解讀。在一些經濟學科排名較高的“211學?!敝?,由于課時充足,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困境稍顯緩和,但是也同樣面臨著“體制重于制度,現象多于本質”的教學難題。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國內外的社會經濟環境、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以及各高校對政治經濟學課程的定位等,但是從教學角度看,最直接的問題還是教學的方式與方法。面對“有限的課時、復雜的背景和龐大的理論體系”,講好這門課的關鍵在于:凝練教學目標,歸納內容體系?;诖耍疚奶岢隽恕叭灰惑w”教學法,即確立“意識形態教育、方法論教育和理論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導向確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

      二、政治經濟學教學目標中的意識形態定位

      政治經濟學應該如何定位自己的教學目標?這不僅要取決于政治經濟學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還要取決于社會需求以及理論體系本身的特點。從學科地位來看,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特殊的地位決定了政治經濟學必須承擔意識形態教育的任務。對此目標,部分教師認為意識形態教育的任務應歸口于思想政治學科,而不應該放在經濟學科。這種認識最主要的誤區在于對意識形態教育的界定過于狹窄。意識形態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學科的任務,而是整個社會科學領域的共同任務,這一界定不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要求,而且對資本主義和其他社會制度同樣適用。以西方經濟學為例,這些年來,中國學生和西方經濟學的學者都很推崇西方經濟學的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認為西方經濟學注重分析工具的運用,而沒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說教。其實,了解西方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現代西方經濟學體系是效用價值論和功利主義哲學觀的結合體,其解釋力集中表現為:以稀缺性為基礎,以資本要素配置為核心,進而說明按資分配的合理性。在這一理論體系中確實沒有意識形態教育的痕跡,但是整個理論體系無一不是為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合理的。由此可以推出一個結論:社會科學的科學性本身并不排斥意識形態教育,正相反,社會科學是否具有科學性,很重要的一點在于能否科學地解釋意識形態的合理性。這一點正是我國政治經濟學學者應該借鑒和學習的。由此,我國的政治經濟學教育不僅不能忽視意識形態教育,而且應該把意識形態教育作為首要目標,科學地凝練和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增強對勞動價值論、階級性和經濟制度的專業解讀。

      三、政治經濟學教學目標中的方法論定位

      政治經濟學是國內大部分財經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而且一般都安排在大學的第一個學期開課。作為基礎課,傳授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對于應該講什么樣的方法,各院校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異。從現有的教材版本來看,大部分教材傾向于對馬克思科學抽想法的解讀,而對其他研究方法采取一帶而過的方式??茖W抽想法固然是馬克思經濟學體系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卻不應該是政治經濟學唯一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數學方法在內的其他研究方法在解釋政治經濟學理論和認識社會實踐活動方面都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課程的開篇增加對研究方法的介紹,使學生真正理解政治經濟學相對于其他學科的基礎地位。此外,受西方經濟學的影響,部分學者傾向于認為傳授分析工具應該是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教育的重心。從根本上講,這種理解沒有錯,但卻忽視了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本身的特點。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整體性很強的理論體系,各部分之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關聯性,對政治經濟學理論(包括對分析工具)的解讀必須聯系整體認識局部,不能斷章取義。這就要求在講授過程中,首先要給學生建立前后關聯的整體思維方法,讓學生在整個邏輯體系中了解局部分析工具的運用和作用。為此目的,在方法論教育方面,既要注意專業術語和分析工具的講解,還要注意思維方法的傳授。

      四、政治經濟學的教學目標中的理論知識定位

      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是理論知識教育。政治經濟學理論知識教育是意識形態教育和方法論教育的基礎和載體。沒有理論知識教育,意識形態和方法論就是空中樓閣。同時,所謂的意識形態教育和方法論教育都要融于理論知識教育當中,而不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獨立的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博大精深,即便是課時安排最多的院校也不可能全面系統地講授政治經濟學的全部內容,而只能通過精選凝練,形成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結合社會經濟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地解讀馬克思的部分理論內容以及部分重要的理論發展,這種方式已為國內大部分院校采用。其主要的缺陷在于缺少經濟思想的升華。馬克思經濟理論歷經兩個世紀而不衰,除了科學嚴謹的理論體系之外,還有其立意深遠的經濟思想,如果不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理論知識升華經濟思想,則很容易陷入“解釋力困境”??梢?,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知識教育不僅要包括經濟理論與經濟實踐,還必須包括經濟思想。

      五、化解教學困境的幾點建議

      1.內化意識形態教育。在現有的政治經濟學課程體系中,對資本主義部分的解讀基本貫徹了馬克思的研究邏輯,但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部分的解讀則缺少對勞動價值論的貫徹。基于此,解讀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問題(特別是經濟制度問題),有必要首先分析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特別是國有經濟的勞動過程),在生產過程中分析公有制條件下的價值創造、價值增值,以及價值分配問題。進而突出勞動在公有制條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為基礎,凸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差別和創造性發展。

      2.推動方法教育與理論體系的融合。對于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政治經濟學不僅僅是一門理論課程,還應該是一門方法論課程,學生希望通過學習,掌握一定的具有“通識”意義的認識方法?;谶@樣的要求,政治經濟學應該強調“專業術語”、“分析工具”與“思維方法”三位一體的方法論教育。為此目標,一方面必須強調政治經濟學專業術語的規范性,既要反映理論體系的嚴謹性,又要反映相關應用學科的時代性。另一方面必須要求學生增強對專業術語的理解和掌握。再一方面要充分運用矛盾運動分析方法,更加清晰地解讀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發展演變,讓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合理性。

      政治經濟體制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0.2 文獻標識碼:B

      2010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并以此明確了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即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下文稱“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帶動我國整體國際競爭力水平的提升,以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快速發展。然而提升我國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盡管理論上和國際經驗都為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但產業國際竟爭力是個比較的概念,為了更好地把握競爭力程度,并適時設置、調整競爭力提升的激勵,需要設置合理的指標體系。

      一、相關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概況

      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確定一個經濟分析范式是重要的學術研究課題,其中在國內外的諸多研究中,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分析范式主要是對產業國際競爭力決定因素的分析,即對產業競爭力的來源、影響因素等的分析。迄今為止,對該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是美國哈佛商學院的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教授,他提出了著名的“鉆石模型”理論[1],第一次為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系統完整的分析框架。該理論突出了國家商業環境對產業競爭力的作用,強調了高級要素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重視相關與支持性產業的地位。但是,該理論也存在比較明顯的不足,比如過分強調商業環境對產業競爭力形成的作用,未把產業內部因素作為主導;淡化了技術創新對產業競爭力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了國內需求條件的作用,卻低估了國際需求條件的重大影響;忽視了政府在產業競爭力中的特殊作用。

      在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各國政府也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問題十分關注。1983年,英國政府委托“經濟社會研究理事會”對本國20多個項目進行了國際競爭力研究,并于1992年起由貿易與產業部每年提交不同主題的競爭力研究報告。法國計劃部、德國經濟部等也曾經分別就本國的經濟實力、產業競爭力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形成了相關的研究報告。日本通產省也對日本與美國在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如政府作用、環境因素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和深入研究。另外,許多研究機構和學者構建了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總部設在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2],它們形成各自獨立而成熟的國際競爭力評價理論、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這兩個組織不斷調整評價理論、方法和指標,實現了與時俱進,從而對國際競爭力理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和廣泛采用。

      (二)國內研究綜述

      我國學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產業國際競爭力方面的研究,如金碚(1997)提出研究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視野應集中于經濟分析較易把握的領域以及因果性比較清晰的關系,應從工業品國際競爭力研究開始,應從國產工業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盈利狀況,及其直接和間接決定因素的分析入手,建立適合我國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并易于進行更深入國際比較研究的經濟分析模型[3]。裴長洪(1998)指出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指標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顯示性指標,即可通過市場占有率指標、利潤率指標和價值增加指標或增值率指標來說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結果;另一類分析性指標,即可從直接原因指標和間接原因指標來解釋為什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因[4]。國家計委課題組[5]把產業國際競爭力范圍概括為競爭實力、競爭能力、競爭潛力、競爭環境四個方面,并據此設計出一套三級評價指標體系,分別用于反映產業“要素供給”方面的實力、競爭潛力(包括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競爭能力(包括市場化能力、資源轉化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環境(包括競爭動力、競爭壓力、競爭活力)。

      周星、付英(2000年)從產業的素質、產業的結構現狀及發展趨勢、產業發展的環境制度因素,及產業國際化程度和能力方面分析評價一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側重反映一國產業的總體國際競爭力,對單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6]。但是,由于該指標體系非常龐大繁雜,大部分相關數據還難以獲得,在實際運用該指標體系析時存在較大的困難。張金昌(2001)基于出口與國際競爭力呈正相關關系,設計了一套用進出口數據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反映市場占有率的指標(主要有市場滲透率指標、進口所占比例指標、出口貢獻率指標和出口增長優勢指數),反映貿易贏余(凈出口) 的指標(主要有貿易競爭力指數、相對競爭力指數和貿易分工指數),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的指標(主要有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和凈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7]。張鐵男、羅曉梅(2005)通過確定某一產業的投入要素和產出要素,評價某一特定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強弱。他們把產業投入因素分為基礎要素和核心要素,其中核心要素是決定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是評價特定產業國際競爭力時關注的重點,基礎要素支持核心要素的長期持續發展,并直接提供競爭動力。在指標設置上,他們分別從產業的收益能力、產業的規模效益、產業的社會效益、產業的生產效率、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等方面,揭示出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的強弱,即主要從盈利能力、市場份額和貿易競爭能力三個方面分析,而這三大要素的子層分析要素由產業利潤總額、資產利潤率、產業增加值、產業生產率以及產業出口份額等組成[8]。

      (三)總體評述

      任何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中都無法避免競爭,任何競爭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只有增強自身的某種優勢、形成競爭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現有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范式不管都多么不同,但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取決于三大方面的協調發展:

      一是微觀環境,即作為產業競爭力提升主體的企業競爭力的形成,這不單取決于企業的管理創新、成本控制、要素占有條件等企業戰略和策略層面,還取決于企業參與競爭和企業內部研發的能力與機制。

      二是宏觀環境,即一個國家的市場環境與公共部門的協調環境與能力。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不單取決于政府的產業政策的引導甚至規制,還要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競爭政策,即市場的競爭環境是否有利于企業形成競爭力,是否有利于具有競爭力的企業脫穎而出。

      三是中觀環境,即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之間的過渡,或者說是宏觀環境作用于微觀主體的特定的環節。具體而言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國家的產業政策是否有利于形成相對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即能否形成有助于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產業鏈條,保證產業與相關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國家的產業政策是否有助于企業競爭力提升的基礎環境的形成,從國際經驗上看,這以內容不但取決于政府的產業規劃,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或國家創新體系的形成;最后,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產業規劃能否與市場環境相適應。在市場環境中,競爭力最重要的體現就是效率水平的提升,因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最終需要企業或者個微觀主體在市場競爭中“錘煉”出來,而產業政策政府主導和市場競爭兩者之間矛盾關系的處理也是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構建中的基礎性因素。

      二、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指標體系設置思路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產業競爭力理論研究的發展越來越趨向綜合性理論,一國競爭優勢是因為產品、技術、規模、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差異造成的,價值鏈分工、產業集聚等因素越來越多地考慮進來。據此能夠大致得出以下結論:首先,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需要政府的產業政策(含產業技術政策);其次,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最終要通過企業的競爭力來反映;第三,產業國際競爭力中的核心競爭力或者其根本作用的是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第四,產業國際競爭力是一個社會性系統工程。

      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本文對我國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設置狀態指標體系、發展指標體系和激勵指標體系。其中狀態指標體系是對某一行業某一時期產業競爭力的評價,衡量的是經過一段時期的產業發展,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達到了什么狀態。發展指標有兩重含義,一是從發展指標和狀態指標的關系上看,狀態指標是發展指標在一定時期內對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結果的狀態反應;二是發展指標衡量的是動態過程,它們反應的是狀態指標的發展方向。因此,發展指標體系解決的問題是產業國際競爭力如何提升的問題。激勵指標體系的設置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對社會層面的激勵,即通過一定的社會管理(公共政策)對整個社會系統創造一種激勵,這種激勵作用于發展指標體系(激勵整個社會系統調動能夠促成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各個因素的指標值)通過企業管理系統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最終要通過企業競爭力來實現,因此,需要針對對企業管理層面設置激勵體系,即通過各微觀政策(如稅收優惠、投資優惠等)引導并促進企業管理系統提升其競爭力。

      三、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指標體系框架闡釋

      (一)狀態指標體系

      狀態指標體系是相對靜止的,在這一指標體系中可以通過產業整體競爭力、市場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來衡量。

      1.產業整體競爭力。產業整體競爭力是衡量過去產業競爭力成果的積淀、現狀和未來發展潛力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表現現有產業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表現為未來發展的基礎,該項競爭力可以用總產量、產業地位和產業利潤率來進行分析評價。

      首先,總產量、產業利潤率可以分別從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兩個方面衡量產業狀況,而且數據也很容易獲得,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這兩個指標也分別衡量了產業整體的產、銷狀況。但在實際操作中,用利潤指標衡量競爭力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虛假,比如高利潤可能與低工資、出口補貼等相聯。

      其次,產業地位的衡量可以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專家打分等形式獲得主觀評價,但也可以通過量化形式進行客觀評價。比如,可以通過某產業的增加值與GDP的比重來衡量。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考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狀況,可以用國內該產業的增加值和全球該產業增加值的平均水平作對比,來反映本國該產業在全球該產業中的地位,同樣可以用國內該產業的增加值與國際該產業最高水平的增加值作對比,來衡量與最高水平之間的差距。

      2.市場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是產業競爭結果的體現,市場競爭力可以通過國際市場占有率和貿易競爭指數來衡量。

      首先,國際市場占有率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的份額或程度,包括在開放的國際市場上,某種國產品銷售額占世界該類產品總銷售額的比重,某種國產品出口額占世界該類產品總出口額的比重。一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小最終將表現在該產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一種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反映該產品所處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小,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用下面的公式衡量:

      某國i類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SX(]某國i類產品的出口額[]世界i類產品的出口總額[SX)],其值越高,該產品所處產業國際競爭力就越強,反之亦然。

      其次,在世界市場背景下,市場競爭力指標考察中還必須考慮到國內市場占有率,可以考慮國內市場占有率指標(用本國該產品國內市場銷售額與在國內市場上國內、國外該產品的銷售額之和的比值來表示)。但是,在存在貿易壁壘的情況下,該指標不能準確地反應真實的競爭力,可采用貿易競爭指數來表示:

      貿易競爭指數=[SX(]產品出口額-產品進口額[]產品出口額+產品進口額[SX)],該值越接近于1,反映出的競爭力就越強,反之亦然。

      3.企業競爭力。企業是產業的細胞,產業競爭力最終要通過企業競爭力來實現,特別是一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可以通過該產業中大企業的競爭力來反映。國內大企業在世界同行業種的產銷量的排名,可以簡明地反映企業競爭力的大小。企業的領導地位是與歷史過程緊密相連的,它的成功取決于外部因素、知識結構、組織以及過去積累的自身能力之間的協調。

      4.產品競爭力。產品競爭力是產業和企業競爭力的載體,分析和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對產品的質量、價格、結構等進行全面分析。由于統計上的問題及相關數據的缺乏,用國際上常用的出口產品的質量指數衡量我國產品的質量及附加值的變化比較困難。但考慮到產品價格是以產品質量為基礎的,同類產品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比較可以間接反映出一國產品質量與檔次,可以借鑒金碚[9]的分析方法,用單位產品價格變動反應的制成品質量水平(質量指數)和進出口商品價格比來進行評價。

      密切的關系。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狀況需要用到狀態競爭力指標體系中的三個競爭力,而這三個競爭力之間的關系也是很明確的:產業整體競爭力水平取決于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具體化為國內該產業內部各企業的競爭力,而企業競爭力從根本上看要由其產品競爭力反映出來。

      (二)發展指標體系

      從相關理論研究和國際經驗的角度看,產業的發展取決于多重因素,但是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資本、技術和人才,這已經被相關經濟學理論所證明。由于資本因素、技術因素和人才因素的改善并不必然帶來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這些因素必須通過合理的配置才能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本文對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包括對資本競爭力、技術競爭力、人才競爭力和政府與市場競爭力方面及其相互關系的考察,而正是因為這四個方面的相互關系能夠提高企業經營績效,它們便成為產業競爭力發展的主要動力。

      1.資本競爭力。資本競爭力反映的是產業吸引和利用資本的能力,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產業生產能力以及規模經濟的利用程度。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能否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社會資本,是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關鍵。資本競爭力可以用產業總資產數量、平均資產規模(產業總資產數量在該產業內所有企業之間的平均)等反映資產規模的指標來衡量,也可以用總資產貢獻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反映資本效益的指標來衡量。

      2.技術競爭力。一個產業的真實競爭力是與技術進步、生產率提高相關的,按照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競爭力體現在成本競爭能力、差異化競爭能力和領先一步的創新能力上。技術競爭力則對成本、差異化及領先一步等競爭力均會產生重大影響。技術競爭力可以從勞動生產率、產業技術水平、技術創新經費、技術創新機制等方面衡量,其中勞動生產率是國際上衡量技術水平的通用指標。產業技術水平的衡量需要進一步具體化,比如通過設備的技術水平(可用先進技術裝備數量/總設備數量衡量)、產業技術依存度(技術貿易總額/GDP)、單位產品物(能)耗率和專利數量來衡量。技術創新經費既可以從絕對量上衡量,也可以從相對量上考察,比如可以采用RD經費支出強度(RD經費支出/總產值或銷售收入或工業增加值)。產業技術競爭力從量化指標的角度入手來進行衡量是必要的,但技術競爭力從根本上還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機制。比如一個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中企業是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有沒有實現從生產型向創新型轉變,一個國家是否形成了創新國家氛圍等等。

      3.人才競爭力。人才競爭力指標的衡量可以從人才培養、人才應用和人才流動三個方面來衡量,這幾個方面從本質上講都是定性的概念,但也可以從量性關系出發找出代表性的定量衡量指標。首先,就人才培養方面而言,人才培養是一個過程,涉及到整個教育體系的完整過程。從廣義上看,需要涉及的有入學率、教育結構、師資隊伍、課程體系等。作為人才競爭力的衡量指標,可以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研究生比例、研究型大學比重來衡量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考慮到人才培養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還應該考慮繼續教育與專業培訓的可得性。其次,就人才應用方面而言,在國際技術與創新基地的激烈競爭中,單槍匹馬的個體和單一學科領域再也無法擁有能與競爭對手抗衡的全面技術優勢。處于價值形成過程各個環節的個體,只有通過緊密合作,結成創新聯盟,突出創新重點,形成區位優勢,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駕馭國際分工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深刻社會和經濟變革。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衡量人才應用可以從創新型人才團隊的數量的角度來衡量,這應該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關鍵所在。另外,人才的應用離不開人才識別系統、人才考核體系。第三,就人才流動方面看,人才競爭力是通過人才的競爭來實現的,而人才競爭必然伴隨人才的流動。就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角度而言,對人才流動的考察關鍵在于考察相關重點產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可以通過人才凈流入來衡量。

      4.政府與市場競爭力。政府與市場是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通過政府和市場這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可以使資本、技術和人才物盡所用,人盡其才。政府與市場競爭力考察的是政府和市場兩個因素在外部環境創造方面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貢獻,雖然政府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機制,但是我國的市場機制和市場環境的形成、規范與發展也離不開政府因素的作用。因此,對這一外部環境性質的競爭力因素的考察重點要關注政府本身的直接作用(政府改善生產要素和扶持產業發展),以及政府通過規范市場機制而產生的間接作用(改善競爭環境)。

      (1)政府在改善生產要素方面的競爭力表現。首先,政府在產業技術創新中的作用。①建立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完善技術研發的基礎設施,如重點實驗室、關鍵性實驗設施、信息資料庫等。②組織力量進行基礎理論研究,為應用型研究和技術創新提供基礎保障。③對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技術進行研發。④從事高風險性技術的投資。⑤對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⑥組織企業公關協作。其次,政府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①通過大力興辦國民教育和職業教育,使更多的社會成員得到受教育的機會,提高全社會勞動者的素質。②圍繞產業發展,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把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學科和專業作為重點,為提高這些產業的企業素質及經營績效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③增加教育經費投入。④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進行培訓。⑤制定優惠政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等。最后,政府在資本形成中的作用。①加強基礎設施等社會先行資本的投資力度,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環境。②有選擇地對基礎性產業、重點行業的研發、融資進行直接財政支持或降低融資風險,完善財政投融資機制。③完善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

      (2)政府在扶持產業發展方面的競爭力表現。就產業競爭力而言,當一個產業處于幼稚或發育階段時,其競爭優勢尚未最終形成,此時不管是從產業成長的角度還是從國家整體利益維護的角度看,政府對幼稚產業提供一定的市場保護是十分必要的。即使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之后,為了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政府也應該在國際貿易規則的框架下采取靈活的方式或策略加強對本國產業的市場保護,力求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只有這樣才能使本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首先,對幼稚產業來說,開拓市場是行業起步階段并走向發展的關鍵,政府的作用主要應體現在引導性、服務性上。①通過行政干預,誘導國內消費者增加民族產品的消費(日本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扶持汽車產業發展的做法)。②制定鼓勵消費,特別是鼓勵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的消費,引導消費習慣。③政府采購。④幫助企業進行市場推廣。⑤設置市場準入制度和一定的行業技術質量標準,防止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損害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其次,在應對國際市場競爭上,政府主要是幫助行業/企業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①在WTO框架下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減輕國內行業的沖擊。②財稅金融措施的運用,如政府補貼和出口退稅等、匯率政策等。③通過政治經濟外交為國內行業創造參與國際競爭的良好的國際環境,并為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搜集相關的信息。

      (3)競爭環境:市場競爭秩序的規范。雖然市場是一個自發的秩序,但市場競爭環境卻是需要相關制度進行規范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及其持續性從根本上看需要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政府的作用僅僅是提供參與市場競爭的前期準備。因此,規范的市場競爭秩序便是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之一。首先,促成市場充分競爭。①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企業一開始就成為競爭主體,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完善資本市場、要素市場等。②維護市場秩序。維護市場的統一性;加強質量評價與管理;強化知識產權保護。③限制壟斷。對基礎性的行業建立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促成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其次,限制過度競爭。通過實施產業組織政策,設置市場準入制;在退出機制上,促成資產重組和實施破產。

      綜上所述,政府與市場競爭力的衡量指標中大都是屬于定性評價,和其它指標體系一樣,定性衡量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其應用會更顯復雜。但是,根據以上內容可以在政府和市場因素中選取一些可以說明問題的定量指標。①對政府的衡量,特別是衡量政府對改善生產要素方面的競爭力表現,可以考察政府公共支出的結構(科教文衛支出、投資性支出轉移性支出)及其變化。②對市場的衡量可以通過市場化總指數(李曉西等:《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商業效率來衡量。③對特定產業可以通過股權結構、生產率、資本可得性來衡量。

      (三)激勵指標體系

      從根本上講,只有通過一定的激勵才能激發各因素積極性來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因此,激勵指標體系反應的是如何通過政策選擇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問題。社會層面的激勵系統和企業層面的激勵系統。最重要的聯系,是對社會系統的激勵不單是通過發展指標體系作用于企業系統(第一重間接激勵),對社會系統的激勵本身又可以將這種激勵通過社會環境、社會輿論等介質對企業管理系統產生一種激勵(第二重間接激勵)。由于激勵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有正向的激勵促進作用,還要不斷地通過反饋來修正激勵體系。因此,政策選擇要不斷地根據狀態指標的反饋進行不斷地完善。據此,激勵指標體系中指標的設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衡量:

      1.財政支出實際利用率,用來衡量政府產業支持政策的實際激勵效果,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財政支出實際利用率越高說明政府產業支持政策通過社會系統對發展指標體系的貢獻越大。

      財政支出實際利用率=[SX(]財政對某產業的支出-產業內實際有效利用額[]財政對某產業的支出[SX)]

      2.企業家隊伍及其管理效能,這是一個定性指標,企業家隊伍越完善其管理效能越高,說明政府政策、社會政策對企業管理系統的激勵越有效。

      3.社會創新環境、社會輿論與社會價值體系,這些定性指標反應了社會環境對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因素和企業管理系統的外在作用。

      4.社會活力和政策彈性,這是反映社會和政策對狀態評價的反應能力,其中社會活力構建了社會糾偏機制,能夠迅速通過捕捉產業國際競爭力狀態,通過創新體系等改編社會行為,進一步促進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政策彈性反映的是政府政策對現實狀況的放映能力。

      對于激勵指標體系而言,它們衡量的僅僅是激勵作用的大小。對于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綜合衡量而言,由于激勵本身的作用,它們理所當然應當成為指標體系中的組成本分并給予一定的權重。然而激勵作用的大小畢竟不是安排的指標所能決定,本質上講取決于其背后的激勵機制。

      四、結語

      對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的設計是全面分析和認識產業競爭力的基礎,也是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國際競爭力是有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不但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狀態評價的依據,也應該是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著力點和激勵對象――這本身也說明合理而科學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指標體系,應該是狀態指標、發展指標和評價指標的綜合,這也是本文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然而,指標體系畢竟要具有很強的引導性,這些引導性在操作中更多地需要用一些確切的等級標準來加以界定。根據本文分析可知,在這些指標體系中有許多因素特別是對于定性指標而言,在其量化和標準化上存在內在的難度,這雖然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圍,但卻是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指標體系操作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 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 2002年IMD世界競爭力年鑒[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3] 金碚.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7.

      [4] 裴長洪.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8.

      [5]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所課題組.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1(7):35-39.

      [6] 周星,付英.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3):29-34.

      [7] 張金昌.用出口數據評價國際競爭力的方法研究[J].經濟管理,2001(20):17-25.

      政治經濟體制范文第3篇

      1體育的新世界秩序和無畏的希望

      基于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分析框架學界對資本主義的討論存在一個中心點,那就是首先承認資本主義的客觀存在,或承認資本主義有了新的表現形式。當前資本的流動性很強,這是為了找到最佳增值環境而積累更多資本。為了獲得更多利潤,商業體育繼續在世界各地尋覓發展機會,而不僅僅局限在當地的某個地區或國家??鐕镜闹匾允琴Y本主義發展的一大特點,就其規模和實力而言,這些跨國公司可以抓住一切機會降低生產成本,尤其是通過把部分體育相關生產從富國轉移到相對貧窮的國家,抑或通過企業合并、收購或托管的形式。當代資本主義也在所謂的國際治理制度中得到體現,國際治理的目標是同時照顧到國家利益和跨國資本的需求。與此同時,經濟比政治更占優勢,企業對體育的需求比公共政策更占優勢,私有體育利益比公共體育利益更占優勢。很多情況下,體育就是資本主義結合這些優勢而取得成功的彰示物。有關體育的新自由主義思想從不同方面暗示了政治的結束,其原因是作為資源分配者的市場的中心性和公共生活的馴服以及商品化的慣常做法。即使是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并把體育當作有用的輔助工具使用的跨國企業,也承認大體上企業的運營理念還是以獲利為中心的。跨國公司通常意識不到還存在其它可操作的一般體育框架存在。如果市場崩潰,即使是暫時的,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全球化只代表著加速走向體育界的資本化,而不接受這種類比就是不加辨別地承認推進全球化過程是變異的資本主義,是對公共生活的馴服和商品化的一貫做法。在某一價值層面上,依據新自由主義而留在公共部的服務項目不得不被迫以私有企業的身份自行運營,不同體育領域的作用僅僅是爭奪消費者而已。在另一層面上,新自由主義還提倡為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的經濟融合掃清障礙,前提是貧困國家的政府嚴格遵守自由主義政策。雖然新自由主義是一套理性的復雜知識體系,包含各種各樣的觀點,但它的政治觀點是古樸而簡單的,這是因為政治在市場制定的條款之外就沒什么特殊意義了。接受這種邏輯就是要否認或弱化當代體育呈現出的實現社會改變和變革的諸多機會的重要性,而否認實現社會變革機會的觀點仍然存在,這反映出對當代資本主義身處十字路口這一狀況缺乏認識,全球政治的新標準和社會經濟合作普遍存在。換言之,緩解貧困的政策已經制定并執行,政治理念在日益增加的全球空間中或得到發展或逐漸消失,這個全球空間一方面體現為生態政治,另一方面體現為社會經濟。這兩個方面都是在體育中或通過體育實現社會改變的機會。很多情況下,自由被簡化為買賣的權利,并減少了和私有化的個人主義團結起來的機會。20國集團峰會也旨在成為新社會秩序建立的標志,一種更人性化的資本主義形式,以應對部分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貧困危機。美國曾經的不受約束的全球化共識現已過時,現在需要的是用更均衡的方式來調節市場,而不是放任市場。在這一背景下,體育的潛力不能被視為存在于體育提倡的價值中或某種資本主義形式中。

      2結語

      資本主義運動通常和全球化同義,也是一個富有爭議的概念,有關資本主義的爭議體現在兩個理論維度,即解釋性和慣常性。在有關國際主義、反全球化、反資本主義、社會運動和歷史上與當今世界中的社會力量對體育的正功能保持沉默。足球經理們諸如阿森納的溫格和曼聯的弗格森,最近也開始考慮世界經濟面臨的信貸緊縮或許是足球重新獲得更好遠景的機會,這一遠景不只是依賴同一級別上的財富創造。雖然新自由主義已經式微,但和它有關的價值觀念仍具有影響力。

      本文作者:董孔楣工作單位:江西農業大學軍體部

      政治經濟體制范文第4篇

      關鍵詞:收益遞增、收益遞減、競爭

      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分析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經濟活動中的基本規律。其內容是: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連續等量地把某一種可變的生產要素增加到其它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生產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所帶來的邊際收益是遞增的;隨著這一要素投入的繼續增加,并超過這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的投入所帶來的邊際收益將逐漸遞減。

      這一規律有以下一些特點:

      它反映的是短期生產函數的特點。生產者由于在短期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在短期有一種或幾種要素不變。遞減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不變要素的約束。這里的要素之間由于不可完全替代,導致一種要素連續投入時收益下降。

      邊際收益遞減原理不是完全遞減,是從遞增再到遞減的一個過程。反映了資源組合的一個過程,當這一要素投入增加到這一特定值時,這時至少是這一資源與其它固定資源的最有效組合點。從而單個生產者在短期內有一個生產均衡點。相同產品眾多生產者之間的市場份額是可預測的。生產者之間的市場和資源競爭在短期內比較穩定。

      主要適用于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的生產特點,傳統的經濟學從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的非共享性出發而得出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并認為物質資源依賴型經濟普遍服從這個規律,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尤其突出。

      知識依賴型經濟邊際收益遞增及原因分析

      1986年,經濟學家羅默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收益遞增和長期增長》一文,提出了“邊干邊學”模式,并指出由于技術進步實質上是內生于經濟增長過程,使邊際效益遞增,從而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這個模型被稱為“阿羅-羅默”模型。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研究美國“新經濟”現象時都提出了邊際收益遞增的現象普遍存在于知識依賴型經濟中。

      邊際收益遞增是指: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隨著知識與技術要素投入的增加,產出越多,生產者的收益呈遞增趨勢明顯。這一規律以知識經濟為背景,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生產要素簡化成知識性投入和其它物質性投入。

      知識經濟中邊際遞增產生的原因:

      生產要素的改變

      知識依賴型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知識與技術的投入。而其它物質性要素已成為次要要素,物質性固定投入所占的比例很低。例如芯片生產的基本原料是硅和電力,只占總成本的1%——2%。那么這些要素已不再構成約束,這時連續增加知識和技術要素,產出不會因為其它要素不變而受到約束,從而產出遞增。

      知識資源的積累性

      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均是物質資源依賴型經濟,物質資源具有明顯的排它性特征:其使用價值在某一時刻只能被一個使用者所占有和使用。同時物質資源是稀缺的,使用時必須消耗它,隨著其使用量的增加,成本越來越高。最終導致生產者收益的遞減。知識性資源具有共享性,同一知識可以被多個人同時占有和使用。并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消耗它,只是利用它,在使用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知識。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在使用時還是一種積累和開發的過程,在重復使用過程中成本遞減。從而會帶來遞增的收益。

      知識依賴型經濟中的學習效應

      知識依賴型經濟的主要投入要素是知識和技術,而技術的進步又依賴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隨著積累產出的增加,生產的邊際成本降低。生產者往往由于開發一種產品而積累經驗,這種經驗可以用于生產或開發相關或相似的新產品。在原有的要素投入基礎上,增加研發的投入,使收益遞增。

      知識依賴型經濟的產品自身的特性決定了邊際收益遞增

      首先,這些產品有一重要特點就是產品的使用價呈遞增性質。這種特性被稱之為外部性。這種外部性導致同類產品的市場擴大,從而使領先生產者所獲得的收益遞增。其次,產品深度的顧客適應性。知識產品通常在使用時,用戶需要大量的前期培訓才能掌握它的使用技巧,一旦用戶選擇了某種產品并在培訓上花了大量的投入時,由于這種適應性,用戶不會輕易地更換產品。未來的消費者受現在消費者的影響,強化了領先生產者的市場優勢,邊際收益遞增。再次就是注意力與鎖定現象在高科技產品中的大量存在。消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么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與他的最先注意有關,一般消費者都會注意到同類產品的頂尖競爭者上,因而領先生產者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力,形成強的正反饋效應,這種效應為領先生產者贏得進一步的優勢,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力的生產者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鎖定了顧客,從而使收益遞增。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并不是完全遞減,而邊際收益遞增現象在知識依賴型生產中的出現也不排斥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只是不同類型的生產這兩者所產生的主導作用不同而已,收益的遞增不是無限的遞增,它將會受到市場的有限性的約束,同樣也會出現遞減,只是遞減出現的時間推遲。

      收益遞增引起的競爭分析

      知識依賴型經濟存在邊際收益遞增現象,所以競爭上較傳統的物質依賴型生產有了新特點,從競爭的范圍來看,物質資源的競爭地位下降,人力資源、顧客競爭和產品的技術標準是其競爭的主要內容。競爭的目標表現在技術開發的領先性,前期顧客和知識資源搶占。

      技術標準的競爭

      收益遞增具有放大作用,這種正的反饋機制在市場的作用下,產品的技術標準和產品的技術兼容性成為產品市場競爭的核心因素,各國政府和企業把技術標準作為競爭手段,實行相應的產業戰略和專利法規來促進技術開發的領先性。含新技術標準的新產品開發在技術標準的競爭中是一種先發制人的戰略手段。

      客戶與服務的競爭

      “忠誠顧客戰略”是激烈的客戶競爭中的營銷戰略:企業為激勵顧客重復購買或是為了拉動顧客需求,對顧客采取購買達到一定數額給與折扣或附加服務。同時對顧客資源進行管理,根據積累購買數提供額外服務。忠誠顧客戰略實際上實行的是競爭對策是通過額外服務與優惠待遇增加顧客的轉移成本,從而鎖定顧客。另外潛在顧客的競爭也相當激烈。

      人力資源和知識性資源的競爭

      政治經濟體制范文第5篇

      關鍵詞: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2-0163-03

      一、背景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經濟的科技領域競爭日益激烈??萍几偁幜ψ鳛橐粐▍^域)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性因素,它在經濟競爭中具有決定性作用。我國經濟發展已經確立了中長期發展目標。其中,遠期目標的第一條就是,在整體國民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貢獻率要達到70%~75%。政府科技撥款穩步增加,其中中央財政科技撥款2006年達716億元,比2005年增加19.2%。

      本文根據科技競爭力的總體水平及各相關因素的變化,對比分析了國內外關于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結構研究的現狀,給科技競爭力作了清晰的定義,建立一套多角度、全方位的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可以對同一年份不同區域或同一區域不同年份的科技競爭力進行較為合理的評價與排序。

      二、區域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的編制

      (一)科技競爭力內涵

      科技競爭力是一國(區域)科技總量、實力以及科技水平與潛力的綜合體現。通過對科技競爭力構成要素的系統分析,可以認為一國(區域)的科技競爭力主要受幾方面的因素影響。一是科技投入,科研與科技實踐的優勢;二是為研究開發、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后備人才和完善的技術基礎設施;三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環境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協調作用和推動能力。從其影響因素分析,科技競爭力是個動態、多維、綜合的概念,因此必須選用多個指標,建立一套多角度、全方位的指標體系。

      (二)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的研究現狀

      美國、日本和英國等發達國家都根據其國情建立了本國的區域科技競爭力評價體系,國內也有一些部門和專家對區域科技競爭力進行過研究,也提出了區域科技競爭力的評價體系。

      1.國際對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研究現狀

      對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科技競爭力進行評價,日前在國際上最有影響的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IMD)的《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世界經濟論壇(WF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報告》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FCD)的科技統計指標。

      IMD在2002年的《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中提出科技競爭力要素涉及到了R&D經費支出總額、人均R&D支出、R&D支出等22個指標來測度國家科技競爭力(見下頁表1)。

      IMD的《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為各國之間進行橫向比較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框架。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每年度IMD的評價結果并以此為參照來認識和總結本國科技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調整科技發展規劃、科技政策和競爭策略。

      但是對于一國內部區域科技競爭力的評價,因各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經濟規模、產業技術結構和統計制度與法規等而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目前國家內部區域之間的發展極不平衡,目前國際上尚未建立較為權威的評價體系。

      2.我國國內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研究現狀

      《2000年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提出了中國區域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科技投入水平、科技產出水平、科技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程度和科技潛力以及制度因素等五大類共40項指標。

      國家科技部科技進步統計監測體系課題組提出了中國區域科技進步評價體系,包括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五大類共27個評價指標。

      (三)構建區域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

      建立指標體系是一項科學、嚴謹的工作,指標體系應具有代表性,既能描述綜合性目標又能全面反映目標各方面要求的特征,同時,指標體系設計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人們對該項目標的評價。遵循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建立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結合國內外對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的研究現狀,參考了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對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建立了以下的框架結構。綜合起來,科技活動過程具有以下四種基本能力:科技投入能力、科技活動能力、科技產出能力與科技協調能力。

      科技投入是科技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為科技活動提供物質性保障:科技活動的過程是對輸入的加工和整合。科技活動是指在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簡稱科學技術領域)中,與科技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密切相關的有組織的活動;科技產出則是科技活動的結果,并且這些結果必須是促進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科技協調是指具有促進科技與社會、經濟、環境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協調作用和推動能力。

      綜上所述,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結構為:

      1.科技投入指標

      科技投入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核心作用。它的投入數量、投入強度等是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科技投入大小、進步與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科技投入包括人員與資金投入。

      第一,人員投入。科技活動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科技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每萬名勞動力中從事R&D活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反映了科技人力資源的豐富程度。這兩個指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科技人員投入的非常重要的可比性指標。

      第二,財力資源投入??萍钾斄Y源作為科技資源的“燃料”,是科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活動的重要物質保障。科技經費是指全社會用于科技研究開發和應用,以及科學技術活動管理的總經費。包括政府財政撥款、自籌資金、銀行貸款、接受企事業單位委托開展科研活動收人、捐助和其他經費等。科技經費籌集總額和R&D經費是反映科技財力資源投入的數量。

      2.科技活動指標

      科技活動指標體系可以從科技活動對象、科技活動載體來反映科技活動的水平和能力。反映這方面指標如科技活動統計單位數、科技活動機構數,人才培養方面指標如每萬人口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

      3.科技產出指標

      科技產出是科技投入經科技活動所產生的結果,是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它反映了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科技論文數量是科技知識產出的最主要指標,能夠反映一個國家或區域科學狀況的總規模和水平。專利產出方面,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受理量和授權量是衡量的主要指標。市場產出方面,包括技術市場成交額與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由于在信息社會中,高新技術及產業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率不斷上升,高新技術產業指標是衡量科技產出的重要指標。這個指標反映了科技創新、科技進步現狀,又包含了科技進步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用的內容。

      4.科技協調指標

      為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強調科技與社會其他子系統之間的和諧協調發展,可以采用人均GDP、治理污染資金使用額、就業人員勞動生產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等指標。同時,指標要體現科技在對經濟、社會、生態多方面的協調發展,增加科技對環境改善方面的指標,如治理污染資金使用額等。

      (四)區域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內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在對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前,首先要從眾多的指標中精選少量、內涵豐富且獨立性強的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指標進行相關分析。指標間的相關程度越大,指標間的相關系數越大。分別計算各三級指標體系內部各指標間的相關系數,將相關系數在0.9以上的指標視為重復指標并進行剔除,對小于0.9的指標進行保留。上述科技競爭力指標體系中包括22個指標,經過相關分析對指標進行篩選,同時結合指標數據的科技定義、內涵,剔除重復指標后,最后得到七大指標。

      在區域科技競爭力評價中,目標層是區域科技競爭力大小,中間層為科技投入、科技活動、科技產出和科技協調,最底層具體指標是I01~I07。

      總的來說,對區域科技競爭力進行評價,可以從科技投入、科技活動、科技產出、科技協調四個子系統入手。四者在科技發展中的功能不同,各自所涉及的因素也大相徑庭,但是綜合起來,卻能很好的反映科技競爭力的面貌和水平。對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實際上就是從系統出發,在制定出的指標體系基礎上對每項指標的結果進行綜合,把總體的各方面特征用一個綜合值表示,通過數量評價對區域科技競爭力作出明確、全面的評定或判斷。

      參考文獻:

      [1] 徐偉紅.中國區域科技競爭力的評價體系與實際測試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6).

      [2] 吳強.省際問題科技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構筑及實證分析[J].預測,2005,(6).

      [3] 范柏乃.中國區域科技競爭力的評價體系與實際測度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6).

      [4] 許冰峰.綠色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J].閩江學院學報,2005,(5).

      [5] 邱均平.科研系統投入產出方法及模型的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6,(4).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亚洲一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91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1区1区3区4区产品亚洲|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app| 亚洲免费中文字幕|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中日韩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入口|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天堂午夜看片女人员|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麻豆| 最新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亚洲av再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亚洲美女中文字幕|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