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作物病害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Potato Late Bligh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infestans can result in death of stems and leaves and rot of tubers of potatoes, and it is a devastating fungal disease. This experiment use 7 kinds of medicament through the field spraying for Potato Late Blight Control,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68.75% silver Farley suspending agent 1125g/hm2, 26.8% Jin Lei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1225g/hm2 and 68.75% easy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960 g/hm2 has better effect. Alternating rotation using is also well.
關鍵詞: 冬馬鈴薯;無公害藥劑;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
Key words: winter potato;non-pollution medicaments;potato late blight;control effect
中圖分類號:S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1-0300-02
0 引言
為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落實省委省政府把云南建設成“綠色經濟強省”的戰略決策,云南省把發展馬鈴薯生產作為一個重要產業來抓。秋冬季馬鈴薯生產是近幾年南部地區適應市場需要,進行耕作制度改革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生產的鮮薯可在春季前后上市,銷售價格好,種植效益高,可把南部地區的光熱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潛力大。隨著南部冬季農業開發力度的加大,秋冬季種植馬鈴薯面積迅速擴大,秋冬馬鈴薯已成為云南省南部地區主要的經濟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但秋冬馬鈴薯晚疫病在上述地區易流行暴發,晚疫病已成為嚴重制約秋冬馬鈴薯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限制因素之一,據統計僅云南西雙版納地區年減產就達3.5 萬噸左右。因此,研究秋冬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提高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水平尤為重要。為了有效地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 確保云南秋冬馬鈴薯生產的安全和農民收入的穩步增加,本試驗于2010年―2011年在云南最具規模和代表性的馬鈴薯冬作區--西雙版納景洪,進行了低毒高效藥劑的篩選試驗,目的在于為云南該類地區秋冬種馬鈴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治提供高效的藥劑種類[2]。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經海選供試藥劑定為: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的68.75%銀法利懸浮劑;蘇州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的68%金雷水分散粒劑;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68.75%易保水分散粒劑及72%克露可濕性粉劑;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的70% 安泰生可濕性粉劑;江蘇南通德斯益農化有限公司生產的80%大生可濕性粉劑;上海惠光化學有限公司生產的58%露速凈可濕性粉劑。供試馬鈴薯品種為晚疫病易感品種:小白花[1][3]。
1.2 試驗方法 本試驗共設八個處理:處理1,68.75%銀法利懸浮劑1125g/hm2;處理2,68%金雷水分散粒劑1225g/hm2;處理3,68.75%易保水分散粒劑960g/hm2;處理4,72%克露可濕性粉劑2000g/hm2;處理5,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2050g/hm2;處理6,80%大生可濕性粉劑1200g/hm2;處理7,58%露速凈可濕性粉劑1050g/hm2;對照(CK),噴清水。各處理均兌水750kg。隨機區組處理,重復4次,小區防治面積均為50m2[4][5]。
試驗在景洪市勐海縣東部的勐宋鄉進行,當地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是馬鈴薯晚疫病的重災區。該地年均溫為16-17℃,年降水量為1500mm。試驗地,土質為中壤土,肥力一般,前茬作物為水稻。
施藥時期:在馬鈴薯晚疫病發病初期、發病盛期和發病高峰期各噴藥1次,共三次;施藥結束后十天,采用雙對角線五點取樣,每點取三株,調查全部葉片,根據馬鈴薯晚疫病病情分級標準統計病情指數,計算相對防治效果,采用DMRT法對防治效果進行顯著性檢測。收獲時測產。其它栽培管理措施與大田生產一樣。
病情分級標準:0級,沒有病斑;1級,病斑占整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占整葉片面積的6-10%;5級,病斑占整葉面積的11-20%;7級,病斑占整葉面積的21-50%;9級,病斑占整葉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2(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9×調查總葉數產量]×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 從表1可以看出,六種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和處理7相對防治效果分別為87.46%、86.26%、84.65%、81.25%、78.29%、77.76%和74.45%。對各處理間防治效果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說明,處理1、處理2與處理3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但與其它五個處理間的防效差異明顯,達極顯著水平;處理4、處理5、處理6四個處理間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但均與對照間的防效達到極顯著水平。
2.2 保產效果 從表2可以看出,六種藥劑對馬鈴薯均有一定的增產效果,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和處理7較對照分別增產33.6%、31.4%、30.1%、27.5%、24.3%、23.5%、21.2%。對各處理間增產率,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結果表明:處理1、處理2、處理3三處理間的差異不顯著;但處理1與處理4、處理5、處理6和處理7及對照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與處理5、處理6和處理7及對照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2與處理5、處理6和處理7及對照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與處理7及對照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所有藥劑處理與對照的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3 小結與討論
3.1 結論 試驗結果說明,參試的六種藥劑兌水750kg噴施,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及保產效果,防效為74.45-87.46%,較對照增產21.2-33.6%。68.75%銀法利懸浮劑1125g/hm2、68%金雷水分散粒劑1225g/hm2、68.75%易保水分散粒劑960g/hm2效果明顯優于其他處理,生產中盡可能選用68.75%銀法利懸浮劑1125g/hm2、26.8%金雷水分散粒劑1225g/hm2二種藥劑,也可以與68.75%易保水分散粒劑960g/hm2交替輪換使用,達到控制危害、預防抗病性的產生和保產、增產的作用。
3.2 討論 此病是一種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氣候條件對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當條件適于發病時,病害可迅速爆發,從開始發病到田間枯死,最快不到半個月。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災,忽冷忽暖,多露、多霧或陰雨有利于發病。病菌孢囊梗的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不低于85%,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對濕度在90%以上,而以飽和濕度為最適。因此,孢囊梗常在夜間大量形成。孢子囊在葉片上必須有水滴或水膜才能萌發侵入。孢子囊萌發的方式和速度與溫度有關,溫度為10-13℃時,孢子囊萌發產生游動孢子,3-5h即可侵入;溫度高于15℃時則直接萌發產生芽管,速度較慢,需5-10h才能侵入。病菌侵入寄主體內后,以20-23℃時菌絲在寄主體內蔓延最快,潛育期最短;溫度低,菌絲生長發育速度減緩,同時也減少孢子囊的產生量。因此,當夜間較冷涼,氣溫為10℃左右,重霧或有雨,促進菌絲產生大量的孢子囊;白天較溫和,16-24℃,伴有高濕,則促進孢子囊迅速萌發、侵入以及菌絲的生長發育,病害極易流行。反之,如雨水少,溫度高,病害發生輕。因此,馬鈴薯晚疫病除了藥劑防治外,還應加強栽培管理,實施綜合防治策略,才能取得最佳防效,確保馬鈴薯安全生產。
參考文獻:
[1]楊素祥.云南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2]謝世清等.云南省馬鈴薯生產現狀與分析[A].加速發展云南馬鈴薯優勢產業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王麗等.新型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菌室內毒力測定[A].糧食安全與植保科技創新[C].2009年.
關鍵詞病蟲害;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2-0202-03
TheIntegratedControlMeasuresforCropDiseasesandPests
ZHENG Jun 1CHEN Tian-yi 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 2 Breeding Stock Market of Chongqing City)
AbstractAgri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Effective control of pests and diseases is a key for improving crop quality and yield.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preventio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pests and diseases,which is an combination with agriculture control,biological control,phys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Integrated control can control the pest significantly,improve the quality of crops and cultivate green and pollution-free crops.
Keywordsdiseases and pests;agricultural control;biological control;physic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農業發展的程度對國民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對于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作物病蟲害不僅是制約我國農產品穩產和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響農產品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病蟲害給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年損失糧食約4 000萬t,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8%,嚴重威脅我國糧食生產。
我國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病蟲害種類繁多,防治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具體防治措施上要依據作物種類、時間季節的差異以及病蟲害的特點開展綜合防治。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核心是“綠色、健康、可持續”,即重視農業、生物和物理防治技術,科學合理使用化學防治。由于長期大量地使用化學農藥,對病蟲害防治和農產品安全等帶來嚴重問題,同時還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壞。當前的農產品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應綜合利用病蟲害防治措施減少病蟲害帶來的損失,同時科學使用農藥,從而生產高質量和無公害的農產品。
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措施就是以選育抗性品種為基礎,利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各種耕作技術和方法,創造有益于農作物生長發育和有益微生物生存繁殖,不利于病蟲生長和大量繁殖的生態環境條件,達到作物增產和質量提高的目的。
1.1選用抗性品種
根據當地的主要病蟲害情況,合理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抗性品種,是一種高效而又經濟的防治方法。大量選用抗病蟲害的水稻、小麥、玉米、辣椒、果樹品種,提高抗病品種的種植面積,增強作物自身對病蟲害的抵抗力[1]。如抗褐飛虱水稻品種可有效降低稻飛虱對水稻造成的危害;使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種可減輕稻瘟病損失;選育耐番茄枯萎病的番茄,可減少病害發生機率。
1.2輪作倒茬和清潔田園
輪作可以改變農田生態條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樣性;同時還可以免除和減少某些連作所特有的病蟲草害,有利于農作物生長[2]。如不同的農作物可實行至少3年的輪作換茬,具有減少和減輕病蟲害和增產的明顯效果。交叉輪換品種,在栽培上配套綜合防控技術,可有效長期提高產量。大多數病原微生物和害蟲殘留在病葉或者病果中,將病殘體和病果全部清理出田進行銷毀或深埋,可提高農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如棉花種植過程中將拔除下來的廢、蟲、弱苗帶出田外,可減少棉蚜量70%~80%。
1.3深耕曬垡
大量的病原菌被埋在深土中,運用深耕技術,將土壤中的病原菌或害蟲翻到地面,經過嚴寒或者曝曬可清除病殘體和害蟲,除去土壤中有害生物。如對往年棉葉螨、棉鈴蟲發生重的田塊進行深耕曬垡,可有效壓低害蟲和病原菌的基數,明顯降低來年蟲害的發生和危害。
1.4科學施肥
科學施肥有利于促進作物的生長和提高作物抗性,還可使受害植株迅速恢復生長。根據農作物種類合理配比氮、磷、鉀,增施有機肥,不僅能改善土壤營養狀況,促進作物生育健壯,還可增加產量和提高植株抗病性。如增施農家肥和鉀肥,可提高水稻抗稻瘟病能力,增強植株抗倒力。
1.5合理灌溉
灌溉應根據天氣、作物需求狀況、土壤濕度等因素來定,以達到合理適中。因此,宜盡量采用滴灌技術,控制大水噴灌、漫灌,否則易造成土壤濕度過大而誘發病蟲害發生,遇大雨后應及時排水以免內澇。同時要合理密植,注意通風,以保持田間適宜的濕度,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
1.6 調節播期
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的前提下,根據病蟲害發生特點,有的作物可以晚播或者早播,避開病蟲害危害高峰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如春甘藍選用早熟品種,可避開菜青蟲的危害,從而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敵和生物類制劑等措施防治病蟲害,如天敵、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昆蟲生長調節劑等。生物防治具有高度的選擇性、自然資源豐富、不污染環境、對人畜安全等特點。除具有一定的預防性以外,有的連續使用后可對一些病蟲害有連續持久的抑制作用。
2.1生物防治病害
主要利用抗生素、病毒制劑、病原微生物寄生物等防治農作物病害。抗生素是抗生菌所分泌的某種特殊物質,可以抑制、殺傷甚至分解其他有害微生物。如用武夷菌素水劑防治瓜類白粉病、番茄葉霉病、黃瓜黑星病、韭菜灰霉病;用農用鏈霉素和新植霉素防治蔬菜、煙草等作物的細菌性病害;寧南霉素對蔬菜白粉病、病毒病表現出明顯或較好的防治效果[3];井岡霉素治理水稻紋枯病,弱毒疫苗N14(中國科學院研制)防治由煙草花葉病毒侵染引起的番茄、甜椒病毒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2.2生物防治蟲害
2.2.1以蟲治蟲。即利用自然界害蟲的天敵防治蟲害的一種方法。首先要注意保護害蟲的自然天敵,提高天敵對害蟲的抑制作用,盡量創造有利于害蟲天敵生存的條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飼養繁殖和釋放害蟲天敵,以增加天敵的數量,抑制蟲害的發生。如赤眼蜂寄生害蟲卵,在害蟲產卵盛期放蜂,可防治棉鈴蟲、煙青蟲、菜青蟲;使用捕食螨防治蔬菜螨蟲、果園西花薊馬和白蜘蛛;應用孟氏隱唇瓢蟲防治柑橘、葡萄蚜蟲和介殼蟲;以及多種甲蟲、蜘蛛、蛙類、蟾蜍等天敵對田間多種害蟲起到捕食和殺傷作用[4]。
2.2.2以菌治蟲。利用害蟲的致病微生物來防治害蟲,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細菌、病毒等多種類群。以菌治蟲是一種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對人、畜、農作物和微生物都沒有危害,有利于維持生態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如利用蘇云金桿菌(Bt)制劑防治菜粉蝶、甘藍夜蛾、小菜蛾、稻縱卷葉螟等多種鱗翅目害蟲[5];用白僵菌防治鱗翅目害蟲,木霉菌制劑防治蔬菜灰霉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2.2.3以抗生素治蟲。抗生素是由細菌、真菌、放線菌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目前,利用抗生素防治蟲害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瀏陽霉素乳油對葉螨觸殺作用較強,蟲螨克防治茄果類葉螨、美洲斑潛蠅初孵幼蟲、小菜蛾及2齡菜青蟲效果很好;阿維菌素(蟲螨克)防治小菜蛾、菜青蟲、斑潛蠅等[6];核型多角體病毒、顆粒體病毒防治菜青蟲、斜紋夜蛾、棉鈴蟲等。
2.2.4以植物源農藥治蟲。植物源農藥就是直接利用植物體內能防病和殺蟲的活性物質制成的農藥[7]。它包括:植物毒素,如煙堿等;植物源昆蟲激素,具有抗昆蟲保幼激素功能;拒食劑,如印楝素可阻止昆蟲取食等活性物質。如使用哈次木霉T39防治黃瓜、番茄和葡萄灰霉病、菌核病、葉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葉部病害[3];楝素制劑、魚藤酮或苦參堿可防治菜青蟲、蚜蟲、螨類等。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溫度、輻射、聲波等物理因素來防治病蟲害,或者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害蟲的趨化性等趨性來提高農作物質量。物理防治是一種高效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地減少農藥使用,培育無公害的農作物[8]。
3.1利用溫度防治病蟲害
病蟲害的物理防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熱力學原理進行防治。如稻麥的種子在播種前進行溫水浸種或溫浴浸種,對防止蔬菜傳染病毒病有明顯的作用。豆科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用40~50 ℃溫水浸種10~15 min,這樣就會殺掉種子表面所帶的部分蟲卵及病原孢子,能對種子消毒殺菌,預防苗期發病。
3.2利用趨性誘殺害蟲
趨性誘殺就是利用有些害蟲有趨光性、趨化性、趨色性的特點,設置一定的誘源,將害蟲集中消滅[9]。燈光誘殺,用黑光燈、頻振式誘蟲燈或者雙光雷達自控害蟲誘殺燈可以誘殺菜蛾、斜紋夜蛾、甘藍夜蛾、紅腹燈蛾、棉鈴蟲、煙青蟲、金龜子、螻蛄、葉蟬等多種害蟲。趨化性誘殺,利用害蟲對某些化學物質的趨性誘殺害蟲;如用糖、酒、醋液誘殺甘藍夜蛾、斜紋夜蛾、甘藍夜蛾、銀紋夜蛾、潛蠅等[10];用黃色捕蟲板粘住蚜蟲、白粉虱、斑潛蠅等;懸掛藍色捕蟲板防治棕櫚薊馬覆蓋;銀灰色地膜避蚜防病,鋁箔覆蓋地面可防治西葫蘆病毒病,利用銀黑雙色膜防治蘿花葉病[11]。性誘劑誘殺是用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專用誘芯誘殺成蟲,減少害蟲機會,降低其產卵量,減輕防治壓力。
3.3利用輻射和聲波防治病蟲害
利用電離輻射或者紫外線輻照谷物、豆類、蔬菜、水果等農作物,能夠達到殺蟲、滅菌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如歐洲玉米螟卵在發育的前4 d,對紫外線極其敏感,而在卵歷期的前4 h內,紫外線照射≥30 min表現100%死亡;對適當發育期的昆蟲照射一定劑量的射線使其生殖器官發生變異,最后表現為不育,不能夠產生可育后代。利用昆蟲對聲音的趨避性,發出一定波長的聲音,可在一定程度上殺死害蟲;如發振28~75 kHz的聲波,進行防除嘴壺瘦蛾;以玉米蜓為對象,用與蝙蝠鳴聲相同的50 kHz、100 dB(3 m處)的聲音,以50 ms的脈沖聲波,從17:00發振到翌晨9:00,玉米被害率減少50%。
3.4人工物理防治
包括人工直接捕殺害蟲、機械阻隔等,是防治病蟲害簡單有效的方法。如紅腹燈蛾產卵集中成塊,人工摘除卵塊或消滅低齡幼蟲;斜紋夜蛾幼蟲有轉移為害習性,可摘除卵塊或捕捉幼蟲;小地老虎和蠐螬危害后可于清晨在被害幼苗附近扒土補捉[12];馬鈴薯瓢蟲、茄二十八星瓢蟲具有假死習性,可拍打植株使其掉落而捕殺。
4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指利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方法,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一項重要措施,具有高效、快速、方便、適用面積大等優點,在過去50多年采用化學殺蟲劑防治病蟲害取得顯著的成就。
4.1化學防治的優缺點
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藥劑最快速和最有效直接大量地殺死病原體和害蟲的防治方法,尤其是當病蟲害大量集中暴發時,化學防治是最簡單、快捷的防治手段。化學防治可以針對不同的病蟲害選擇使用不同的化學藥劑,并且運用不同的使用方法,快速地消滅或減少病蟲害。但是化學防治同樣具有很大的缺點和危害,大量使用農藥會使害蟲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產生抗藥性,其農藥防治效果會降低;長時間的使用化學農藥會殺死天敵,破壞生態平衡,病蟲害會更加猖獗,同時會使次要病蟲害上升為主要病蟲害;長期大量地使用化學農藥會污染環境,農藥殘留物超標對人、畜等的健康造成危害[13]。
4.2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4.2.1加強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工作。首先是要了解農作物種類、主要病蟲、次要病蟲、天敵組成特點等,其次是根據害蟲系統監測與田間調查,時刻監測預報病蟲害發生的種類和特點,在病蟲害防治初期做好調查,以確定最佳的防治時期,合理選擇專一性農藥,進行化學防治。
4.2.2使用專一性的農藥。在使用農藥之前,要根據病蟲害的監測情況,準確判斷病蟲害的種類和特點,選擇專一性的化學農藥,對癥下藥。如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蟲可用胃毒或觸殺劑農藥,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可選用具有內吸作用的農藥;合理使用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菊酯類農藥,防治病蟲害的同時又可以避免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蟲害;蘋果面出現輪紋病斑,就應該用內吸性殺菌劑殺滅病菌而不能用保護性殺菌劑。不能夠因為快速消滅病蟲害而使用高毒、高殘留、“三致”毒性的農藥品種,如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等高毒農藥。使用專一性農藥可以防止因為錯用農藥而延誤防治時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并且對于培育健康、綠色的農作物品種十分重要。
4.2.3選擇合適的劑量和濃度。化學農藥的使用應該符合一定的濃度標準,即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科學地配置;如果農藥劑量和濃度過高,會造成農作物上殘留物增加,大量造成浪費和污染;但是若農藥的劑量或濃度偏低,則對于病蟲害防治沒有很好的效果。同時,還要根據天氣情況、溫度等條件適當調整濃度。
4.2.4選擇合適的施藥時間和正確的用藥方法。適時正確施藥可以減少噴藥次數,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率,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效率,并且還可以減少對天敵和有益微生物的傷害,維持生態平衡。合適的施藥時間應是在病蟲害生活中的薄弱環節和尚未造成嚴重危害時,而且天敵應處在較少或不活動期。很多害蟲的防治關鍵期是在卵孵化盛期。抓住這些防治關鍵期用藥防治1~2次即可基本控制病蟲危害,發生嚴重時,應在第1次噴藥15~20 d后進行第2次噴霧;雨季噴藥時,藥水中應加入0.3%明膠(或豆粉汁、豆漿),防止藥液被沖洗。同時根據注意天氣情況,選擇適宜的施藥時間,提高防治效果。噴霧時間應在無風日5:00―7:00或18:00―20:00。
施藥方法同樣十分重要,一般使用機械帶動的噴施設備及液壓式、氣壓式和熏蒸施藥方式。根據病蟲害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施藥方法,如內吸性殺蟲劑噴灑葉面殘留期較短,對土壤和根莖處理時間則長;對地下害蟲,可采用藥劑拌種活毒飼法;對作物葉莖部病蟲害用低容量噴霧的方法。在噴灑農藥時,要注意提高農藥的濕展性能,如乳油、油劑在植株上的粘附力較強,而水劑、可濕性粉劑的粘附力較差。在一些除草劑中,加入適量的硫酸銨,可提高展著能力,如二甲四氯加0.5% 硫酸銨后,吸收時間可從24 h減少到10 min[14]。
4.2.5科學地輪換用藥和混合用藥。同一種農藥在同茬作物上使用過多,會造成對該藥的一種抗性,其病蟲害防治效果降低。因此,不要對一種病蟲害長期使用同一種藥劑,可輪換使用不同的藥劑,或將幾種可混合的藥劑混配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1)科學地輪換用藥。了解不同藥劑的成分和功效,根據實際病蟲害發生交替使用,可避免產生抗性,提高防治效果。例如:愛福丁、蟲螨克星、奇螨寶的主要成分都是維菌素,撲虱蚜和蚜虱的主要成分都是吡蟲啉,甲基多保安的主要成分是甲基托布津等等。因此,了解不同農藥的成分,科學地輪換用藥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和延緩抗性產生。一般同一種藥劑在一茬農作物上不能連續使用3次以上。
(2)科學地混合用藥。混合用藥防治效果比單一使用效果好,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提高防治效果。根據實際需要合理混用農藥,把2~3種不同作用的農藥混合使用,配成復合制劑,可以擴大防治對象,做到一藥多治,減少施藥次數,提高防治效果。例如,同期內發生某種病害和蟲害,選擇可混用的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噴,可提高防治效果。混用的前提是混合后無物理及化學上的不良現象,如降低藥效、產生沉淀等。
5小結
病蟲害防治是有效控制病蟲害、提高農作物質量和品質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的很多地方主要是使用化學防治措施,其能夠在短時間里控制病蟲害,但是卻造成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農作物化學物質殘留等很多問題。因此,要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將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對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效率。非化學防治對于病蟲害防治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時對于保護生態平衡,提高農作物品質以及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大非化學防治的力度,建立可持續、綠色生態的防治病蟲害體系。化學防治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必須科學有效地使用化學農藥,優化使用技術,提高防治效率,較少施藥的次數和用量等。任何一種防治手段,單獨使用都具有局限性,因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機地結合,建立高效的綜合防治體系。隨著生物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種、科學研制高效生物制劑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對于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會更加顯著。
6參考文獻
[1] 李曉明,李明.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探討[J].吉林農業,2010(8):88-91.
[2] 肖曉華.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與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8(10):92-94.
[3] 軒永紅.保護地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9):191,201.
[4] 楊榮明.以色列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現狀[J].中國植保導刊,2006(8):44-46.
[5] 張增為,王志武,劉玉敬,等.黃淮海糯玉米品質、產量和抗病蟲害育種研究進展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9):133-136.
[6] 秦雪峰,孔凡彬.生物農藥的應用現狀及前景[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6):4024,4057.
[7] 姜春敏,劉連喜,張國華,等.大白菜常見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0(17):184-185.
[8] 柳弟貴,熊立新,鐘國勛.無公害黃瓜防治病蟲害生產技術[J].上海蔬菜,2009(3):30-31.
[9] 朱京斌,陳慶亮,單成鋼,等.桔梗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J].北方園藝,2010(21):194-195.
[10] 白伍云.大棚蔬菜病蟲害的主要類型及防治措施[J].吉林農業,2010(8):85-91.
[11] 李建華.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22):177-178.
[12] 張敏,雒新林,邢曉麗.線辣椒苗期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J].西北園藝:蔬菜,2010(3):44-45.
1 氮肥。①碳酸氫銨、氨水等銨態氮肥具有較強的揮發性,對害蟲具有一定的刺激、腐蝕和熏蒸作用,尤其對紅蜘蛛、蚜蟲、薊馬等體形小、耐力弱的害蟲效果更好。施用方法:用1%碳酸氫銨或0.5%氨水溶液均勻噴霧,每隔5~7天噴一次,連噴2~3次。②尿素具有破壞昆蟲幾丁質的作用,用尿素、洗衣粉、水按4:1:400的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的“洗尿合劑”,對為害棉花、蔬菜以及花卉的蚜蟲、菜青蟲、紅蜘珠等多種害蟲具有良好防治效果。③在小麥銹病零星發生時,用50%鮮尿或3%硫銨水溶液噴霧,效果良好。
2 磷肥。①棉花嫩頭上的腺毛分泌的草酸對棉鈴蟲蛾具有引誘作用,在棉鈴蟲成蟲發生期,用1~2%過磷酸鈣浸出液作葉面噴肥,可使草酸變為草酸鈣而失去對棉鈴蟲的引誘力。這樣,可使棉田落卵量下降33.3%~73.4%,平均為55%,每次噴磷的持效期一般為2~3天。②番茄臍腐病是植株缺鈣引起的一種生理病害,從番茄初花期開始,用1%過磷酸鈣浸出液每隔半月噴一次,連噴2~3次,防病效果比較明顯。
3 鉀肥。鉀能增強作物的抗逆性,增施鉀肥對多種作物病蟲害具有抑制作用。據報道,在740種真菌病害和68種細菌病害中,因鉀而減輕為害的分別占71%和75%;在230種害蟲(螨)中,有減輕為害效果的占59%。生產上,直接用于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最多的鉀肥是草木灰。草木灰是一種優質鉀肥,同時還含有磷、鈣、鎂、硫以及硼、錳、銅、鋅、鉬等多種營養元素;用草木灰10千克,對水50千克,浸泡24小時后過濾,取濾液噴霧,可以有效地殺滅作物上的蚜蟲;在棉花幼苗期,每畝用草木灰20~25千克,順壟撒施,可以提高地溫,減輕棉花立枯病、炭疽病、紅腐病等的發生;在蔥、蒜或韭菜開溝種植前,每畝用草木灰20千克,施于溝底,或在蔥、蒜、韭等蔬菜幼苗期,每畝撒施草木灰15千克,并接著劃鋤覆土,可使根蛆為害明顯減輕,并使蔬菜增產15%~20%;在小麥紋枯病初發生時,每畝用草木灰30~40千克,趁上午露水未干時順壟撒在麥株基部,對控制病害蔓延有一定效果;對發生根腐病的果樹,先挖開根部土壤,刮去發病根皮,稍晾,然后每株埋入草木灰2.5~5千克,經1~2個月,病樹即可發出新根。
4 硅鈣肥。作物施用硅鈣肥后,大部分硅素都積聚在作物的表皮細胞中,形成非常堅硬的表皮層,從而增強其抗御病菌及害蟲侵害的能力。有資料表明,玉米、大豆等作物,每畝施用30~40千克硅鈣肥,可使玉米螟、豆莢螟的為害明顯減輕;水稻施用硅鈣肥,可提高表皮細胞的硅質化程度,因而抗病蟲能力明顯增強,粒重增加,增產10%~50%,稻瘟病發病率降低0.3%~19%,發病指數降低0.5%~13.9%;在雙季稻區,利用含硅量高的早稻稻草1/3~1/2還田,可使穗頸瘟病減少2.63%~7.23%,同時稻縱卷葉螟也明顯減少。
關鍵詞:病蟲害;發生類型;防治演變;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1215001
引言
陽谷縣地處魯西平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地理位置坐標為E115° 39'~116° 06'、N35° 55'~36° 19',年平均氣溫13.6℃,年平均日照約為2223.3h,年平均輻射量1172萬J/m2,平均降水量約為523.9mm。
陽谷縣歷年來是糧食種植大縣,建國以來,經歷了糧油區過度到糧棉區,再過度到棉區,再過度到糧區等幾個階段。1995年以來,陽谷縣種植結構趨于穩定,常年種植小麥5.34萬hm2左右,玉米4.67萬hm2左右,蔬菜2.67萬hm2左右。
病蟲害是制約農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4],陽谷縣農作物病蟲害種類多,發生面積大,歷年造成嚴重損失。據不完全統計,陽谷縣有病害63種,蟲害72種,各種作物都有病蟲害發生。2014年陽谷病蟲草害發生面積達71.55萬hm2,防治面積130.43萬hm2,造成糧食損失31208.73t,蔬菜損失43159.90t。
本文在查閱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初步總結了1980年后陽谷縣病蟲害發生類型變化和建國以來病蟲害防治演變,以期對今后病蟲害科學防控和保障農作物生產安全提供支持。
1 陽谷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類型(1980年至今)
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陽谷縣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也引起了一些病蟲害發生量及危害程度的變化。如20世紀80、90年代曾經嚴重危害的病蟲害,現在大大減少(如棉鈴蟲);過去為次要的病蟲害,現在卻上升為主要病蟲害(如小麥蚜蟲);有些過去沒有的,現在正擴大蔓延危害(如小麥赤霉病、玉米粗縮病)。按照陽谷縣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發生危害演變情況,大致可分為5種類型。
1.1 常發性類型(1980年至今)
這類病蟲害歷年來皆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給陽谷縣種植業造成損失較大,如玉米螟、小地老虎、麥蚜、小麥白粉病、棉蚜、蠐螬、金針蟲、玉米葉斑病等。
玉米螟:玉米螟為陽谷縣常發性害蟲,一般發生3代。1代玉米螟主要危害春玉米,歷年在陽谷縣發生級別1~2級,發生面積0.03~0.07萬hm2;2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歷年發生級別1~3級,面積2萬hm2左右;3代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穗期危害,歷年發生級別1~5級,面積3.33萬hm2左右。
小地老虎:該害蟲為遷飛性害蟲,在陽谷縣不能越冬,在長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蟲、蛹及成蟲越冬,春季蟲源系遷飛而來,在陽谷縣一般發生3代,其食性雜,可危害小麥、玉米、棉花、蔬菜等多種作物,發生級別1~3級,發生面積1.33萬hm2左右。
麥蚜:該害蟲為陽谷縣常發性害蟲,20世紀80年代在陽谷縣發生相對較輕,基本達不到防治指標,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該害蟲呈加重發生趨勢,發生級別1~5級,尤其是2007年后幾乎年年都發生,發生面積達5.33萬hm2左右。
1.2 偶發爆發類型(1980年至今)
這類病蟲害在個別年份偶然發生成災,或一般年份局部爆發成災,如小麥條銹病、斜紋夜蛾、粘蟲等。近年來,小麥條銹病在陽谷縣發生相對較輕,已連續多年未查到該病害發生;粘蟲在陽谷縣基本每年都有發生,但發生程度較輕,一般為1級;斜紋夜蛾2008年在陽谷縣發生嚴重,發生級別達到4級,鳳祥牧場附近公路爬滿該蟲幼蟲,密集成群,最高達103頭/m2;2012年,陽谷縣部分農田和草地該害蟲發生嚴重,最高達到68頭/m2。
1.3 躍增、新增型(1980年至今)
這類病蟲害過去曾有發生,但危害較輕,或者過去沒有發生,近幾年發生嚴重。如灰飛虱、玉米粗縮病、小麥赤霉病等。
1998年以前,玉米粗縮病在陽谷縣很少發生,在此之后,該病在陽谷縣玉米上基本年年都有發生,發生嚴重的年份病田率達100%,嚴重地塊病株率80%以上,基本要進行毀種。
小麥赤霉病近幾年在陽谷縣發生面積有擴大趨勢,尤其是2012年,病田率達到100%,總體發生級別2級,發生面積達3.33萬hm2。
1.4 消退類型(1980年至今)
這類害蟲過去發生面積較大,危害嚴重,但經過防治和環境條件的改變,發生和危害程度均有所減退,如東亞飛蝗、小麥腥黑穗病,小麥線蟲病、棉鈴蟲、螻蛄等。以棉鈴蟲為例,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以及氣候變化,棉花種植面積大幅減少,棉鈴蟲適生環境發生改變,該害蟲在陽谷縣危害呈減輕趨勢。
1.5 次要穩定型(1980年至今)
這類病蟲害雖說常年發生,但危害相對較輕,如玉米蚜、玉米瘤黑粉病、大豆食心蟲等。
2 陽谷縣病蟲害防治演變
人類農作物種植歷史同時也是與各種病蟲害的斗爭史。早在20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認識到小麥“黃疸”、麻類枯死現象與栽培的關系,明確了合理密植、輪作等防病的作用;在1500~1800a前開始應用農業技術、有益生物和砷、汞、油類、石灰、植物性農藥等防治病蟲害;1000多年前開始應用銅劑和鉛劑防治病蟲害[2-4]。建國以來,陽谷縣病蟲防治措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大致可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2.1 “土法”防治時期
解放后至19世紀50年代初期,對病蟲害防治主要采取“植物農藥”和人工捕打的方式。如棉蚜用棉油乳劑、煙梗水、草木灰水、肥皂水等用掃帚灑治;蝗蟲靠人工撲打、挖溝土埋等。這個時期防治技術落后,不僅防治的病蟲種類少,而且速度慢、效果差。如棉花,由于早期棉蚜危害,延遲發育,中后期又受棉鈴蟲、紅鈴蟲危害,大量落蕾落鈴,一般成鈴率很低,減產80%以上。
2.2 “土洋”結合防治時期
19世紀50年代中至19世紀60年代初期,對病蟲害防治采取土洋結合的方法。1954年陽谷縣建立了蝗蟲測報站;1960年以后進一步提高、完善了病蟲測報手段,及時掌握病蟲發生與危害情況,適時開展防治。使用的農藥主要有“有機氯”制劑等,用噴霧器、噴粉器等防治多種病蟲害。
2.3 化學防治時期
19世紀60年代中期到19世紀70年代末期,隨著植物保護組織的壯大和科學研究的發展,不僅農藥品種增多,而且防病治蟲效果較好,繼“有機氯”制劑之后,又發展了“有機磷”制劑等。在防治方法上,由原來的單用單治發展為兼用兼治理,多種農藥交替使用,多種病蟲害的發展得到了有效控制。
2.4 綜合防治時期
從19世紀80年代初至今,單靠化學防治發展為以農業措施為基礎,以化學防治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保護和利用天敵的綜合防治。在該時期,我國農藥產業快速發展,新農藥、新藥械日新月異,從殺菌劑來看,二甲亞酰胺類、苯丙咪唑類、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苯基酰胺類苯吡咯類、苯胺基嘧啶類和氨基甲酸酯類殺菌劑得到了廣泛應用;殺蟲劑中擬除蟲菊酯類、氯化煙堿類、抗生素類、苯甲酰脲類、酰胺類、吡唑類、保幼激素類、蛻皮激素類等發展迅速。
3 小結
作物本身的抗性、病源、蟲源和環境條件等均與病蟲害發生密切相關[5,6]。建國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陽谷縣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陽谷縣經歷了糧油區過度到糧棉區,再過度到棉區,再過度到糧區等幾個階段,同時病蟲害發生種類、發生量、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也出現了較大變化。
防治措施經歷了“土法”防治、“土洋”結合防治、化學防治、綜合防治4個時期。目前無論是防治效果還是防治效率均有了飛躍式進步,尤其是進入21世紀,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大面積使用,效率高、省功、省時農藥器械普遍推廣給病蟲害防治提供的有利條件。
同時,還應看到陽谷縣病蟲害防治存在問題:受自身知識限制,部分農戶缺乏對病蟲害的了解,出現重蟲害輕病害、重治輕防、重化防輕農防等現象;突發、重大病蟲害防治困難,應急防治能力差,如赤霉病防治適期僅在抽穗-揚花期,一旦錯過時機防治效果較差;新發病蟲害危害逐年嚴重,如玉米田蝸牛、頂腐病等;統防統治水平相對較低,病蟲統防統治組織亟待發展壯大。
今后植保部門應繼續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測報水平,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大力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力爭將病蟲損失控制在低水平,有效保障農作物生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高東,何霞紅,朱有勇. 農業生物多樣性持續控制有害生物機理研究進展[J].植物生態學報,2010(9):1107-1116.
[2] 李會平.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1-169.
[3] 徐洪富.植物保護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00.
[4] 韓占軍.植物保護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68.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7.036
農作物病蟲害是農作物生產中常見的現象,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采取以預防為主,多方綜合治理為輔的方式,利用當前先進的檢測技術與防治器械,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但由于某些防御體系不夠完善,專業人員匱乏,從而使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許多問題,這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常見問題
1.1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缺乏科學的指導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的不健全,導致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不能合理利用防治機械,r民不能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將直接導致農作物病蟲害的加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經濟損失;農作物防治體系也包括農作物病蟲害監控體制,在病蟲害泛濫的季節要及時做到提前預警,在農作物病蟲害問題出現之后能及時管理和正確應對,在農作物病蟲害嚴重的情況下,要做到當機立斷,全方位多角度把控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2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意識薄弱
一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主力是農民,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對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許多誤區,直接導致農作物病蟲害不能及時發現和積極應對,進而導致危害的擴大;二是政府部門對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管理意識薄弱,因此政府和農民要建立密切的聯系,使農業問題能夠做到及時的上傳下達。
1.3專業人才匱乏
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專業的技術人才至關重要,其關系到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否能夠做到科學有效,但是當前農業部門待遇低,工作辛苦,導致人才大量流失。技術人才缺乏就不能對病蟲害防治做到實地考察研究,進而不能形成科學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指導。現今病蟲害防治理論和專業知識老化,不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指導病蟲害防治工作。由于農業資金不足,不能及時為技術人員更新設備和培訓,導致技術人員閑置。
2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應對策略
2.1制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只是農民的事,也不只是政府的任務,而是農民、政府、技術人員相互緊密配合協調而完成的。因此,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長期有效且科學的防治體制,使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做到科學組織防治,協同治理。在農作物防治體系中,對組織建設、人員調度、技術支持、服務方式和收費標準等各個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規范。
2.2注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因此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強宣傳力度。一要讓農民具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意識,這是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敲門磚”;二要組織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去,為農民的病蟲害防治答疑解惑,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蟲害的發生。
2.3加強農業技術人員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培訓
農業病蟲害防治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在當前我國農業要求科學化管理的指導思想下,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加。要保證技術人員基礎知識牢固,專業技能過硬,溝通能力強,政府就要加大對技術人員定期的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從而不斷更新技術人員的知識儲備,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農民,有利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
2.4完善監測網絡,建立檢測系統
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指農作物病蟲害“防”和“治”。只有不斷對病蟲害檢測網絡進行完善和擴展,才能讓防治工作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預警效果更加顯著。在日常的病蟲害檢測工作中,要做到全面、專業、科學化。而在整個工作中,各部門要做到協同一致,保證該系統的正常運轉。
3結語
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研究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農業相關部門制度上不斷的完善,增強農民和政府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意識。管理體制和檢測體制的建立最為關鍵,這將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扎實穩步推進。
參考文獻
[1]史玉萍,郝曉艷.淺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4(06):71.
[2]森文華.淺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方農業,2016,10(03):46-48.
[3]許立根.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科技,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