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母嬰護理的服務理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5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5-0079-01
近兩年來,我院產科由于新生兒疾病原因轉新生兒科治療所造成的母嬰分離住院產婦有所增加,據統計,僅2010年1~12月就有100例,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這些初為人母的新媽媽們,剛剛嘗試做媽媽的喜悅,卻遭受嬰兒患病母嬰分離的挫折,易出現情緒低落、自責感,加之對嬰兒疾病狀況的擔心,尤其對嬰兒疾病的恢復缺乏信心,心理壓力相當大,影響乳汁分泌和產褥期休養康復等。另外,由于嬰兒不在身邊,產婦對學習母乳喂養、嬰兒護理等知識及技能產生抵觸情緒。對于這個特殊群體,我們希望能有針對性地為她們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利用人性關愛護理活動的服務方式,更多、更好地關心、支持、幫助這些母嬰分離的新媽媽們。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0年1~12月,在我院產科正常分娩或剖宮產的母嬰分離初產婦共100例,年齡17~38歲,平均年齡25.5歲,小學以上文化程度。2009年1~6月的產婦為對照組50例,2009年6~12月的初產婦為實驗組50例。
2 護理
近幾年來,我國的護理模式及護理體制,護理服務群體的改革,尤其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上的升華,護士對情、理、知、行的認知著重點是提升護士的關顧意識,體察病人的疾病感受,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1]。對于產科的母嬰分離產婦而言,她們可以說是產科病房中的弱勢群體。其新生兒出生后因窒息、早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等疾病原因轉新生兒科治療,自己剛剛經歷分娩陣痛或剖宮手術的切口痛,對在痛苦―喜悅―擔心輾轉中的產婦,這的確讓她們在心理上難以適應,她們往往自責、自卑、倍感焦慮、擔心嬰兒的健康狀況;而由于母嬰分離,她們學習母乳喂養、嬰兒護理等知識及技能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我們護士在業務稱職的前提下,更需要注意護理服務的方式、態度,也更需要評估服務對象的一些獨特需求[2]。
2.1 對產婦進行全面評估及做好心理護理 母嬰分離產婦常有自責感、焦慮、心理脆弱。調查顯示100%的產婦認為非常需要醫護人員及家屬的支持,而與痛苦中的產婦交往,不能太職業化,傾注一些情感,能使溝通更有效。因此,根據產婦的需求,我們與其談心,態度友善,語言溫婉,接受她們的消極情感,表現出朋友般的善解人意,促進建立信任和諧的護患關系,使產婦感到親切、溫暖、踏實,獲得安慰;同時獲取更多保健信息,與產婦的家屬及時交流,共同給予其愛的支持,減輕心理負擔,增強她們對患兒疾病恢復的信心。
2.2 針對性給予產婦必要的知識及技能指導由于母嬰分離,產婦產后未能及時哺乳,學習母乳喂養較困難,同時也容易發生乳房脹痛。另外,對嬰兒沐浴、更換尿墊等相關知識及技能也缺乏實際操作練習。因此,我們每天安排兩頭班人員深入產休區對實驗組的產婦進行必要的指導,通過模型示范、講解,實例參觀(征得其他產婦允許),通過教與學的促進,最終讓產婦掌握這些必要的知識及技能,出院回家后,能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嬰兒。
2.3 加強人文關懷作為一名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尊重患者,關愛弱勢群體,加強人性化護理,以適應日益增長的社會健康需求。我們把“八聲”服務理念融入到護理工作中,以病人為中心,時刻為病人著想,減輕病人痛苦,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3 結果
例數對嬰兒疾病恢復信心率(%) 母乳喂養、嬰兒護理等知識及技能掌握率(%) 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
對照組 50 89.5 88 90
實驗組 50 95.3 97.5 99
表中可見,通過實施人性化護理,實驗組母嬰分離產婦的“三率”即母乳喂養、嬰兒護理等知識及技能掌握率,對嬰兒疾病恢復信心率,
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均較接受傳統產后護理的對照組有大幅度上升(p
關鍵詞:產科護理; 母嬰分離
Abstract:Humanistic nurs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obstetric maternal separation when the maternal, the humanity care, can make the obstetric maternal separation when the maternal keep good mood, establish confidence, all reasonable service needs are me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parturient;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maternal guidance;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care, the increased maternal neonatal diseases to restore confidence, breastfeeding, infant care knowledge and skills have improved. Experience of humanistic nursing obstetric maternal separation when maternal focused on in this paper.
Key words:Obstetric care; Maternal separation
近2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等問題直接影響孕產婦的健康。越來越多的新生兒因疾病或早產等原因進入新生兒科治療而造成母嬰分離,這些初為人母的新媽媽們,剛剛嘗試做媽媽的喜悅,卻遭受嬰兒患病母嬰分離的挫折,易出現情緒低落、自責感,從而導致產后子宮收縮乏力,影響子宮復舊,甚至引起產后大出血,加之對嬰兒疾病狀況的擔心,尤其對嬰兒疾病的恢復缺乏信心,心理壓力相當大,影響乳汁分泌和產褥期休養康復等。另外,由于嬰兒不在身邊,產婦對學習母乳喂養、嬰兒護理等知識及技能產生抵觸情緒。對于這個特殊群體,我們希望能有針對性地為她們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利用人性關愛護理活動的服務方式,更多、更好地關心、支持、幫助這些母嬰分離的新媽媽們。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護理
近幾年來,我國的護理模式及護理體制,護理服務群體的改革,尤其是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上的升華,護士對情、理、知、行的認知著重點是提升護士的關顧意識,體察患者的疾病感受,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1]。對于產科的母嬰分離產婦而言,她們可以說是產科病房中的弱勢群體。其新生兒出生后因窒息、早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等疾病原因轉新生兒科治療,自己剛剛經歷分娩陣痛或剖宮手術的切口痛,對在痛苦-喜悅-擔心輾轉中的產婦,這的確讓她們在心理上難以適應,她們往往自責、自卑、倍感焦慮、擔心嬰兒的健康狀況;而由于母嬰分離,她們學習母乳喂養、嬰兒護理等知識及技能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我們護士在業務稱職的前提下,更需要注意護理服務的方式、態度,也更需要評估服務對象的一些獨特需求[2]。
1.1對產婦進行全面評估及做好心理護理 母嬰分離產婦常有自責感、焦慮、心理脆弱。調查顯示100%的產婦認為非常需要醫護人員及家屬的支持,而與痛苦中的產婦交往,不能太職業化,傾注一些情感,能使溝通更有效。因此,根據產婦的需求,我們與其談心,態度友善,語言溫婉,接受她們的消極情感,表現出朋友般的善解人意,促進建立信任和諧的護患關系,使產婦感到親切、溫暖、踏實,獲得安慰;同時護士應主動與產婦溝通,評估產婦的心理狀態,主動與新生兒病房聯系,及時向產婦提供有關新生兒的相關信息,讓產婦了解新生兒轉科是一項積極的治療和護理措施,使其消除自責感、負罪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舒適感、有利于發揮自我控制、自我保護、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順利度過因暫時性母嬰分離給產婦帶來的情感低谷期。同時,還可以獲取更多保健信息,與產婦的家屬及時交流,共同給予其愛的支持,減輕心理負擔,增強她們對患兒疾病恢復的信心。
1.2針對性給予產婦必要的知識及技能指導 由于母嬰分離,產婦產后未能及時哺乳,學習母乳喂養較困難,同時也容易發生脹痛。另外,對嬰兒沐浴、更換尿墊等相關知識及技能也缺乏實際操作練習。因此,我們可以每天安排兩班人員深入產休區對產婦進行必要的指導,通過有護理人員陪同觀看其他新生兒沐浴,更換尿墊,臍臀部護理等,并將這些必要的知識及技能傳授給產婦,同時指導產婦進行一定的產后鍛煉,促進身體康復,通過教與學的促進,最終讓產婦掌握這些必要的知識及技能,出院回家后,能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嬰兒。 1.3加強人文關懷 作為一名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尊重患者,關愛弱勢群體,加強人性化護理,以適應日益增長的社會健康需求。我們把"八聲"服務理念融入到護理工作中,以患者為中心,時刻為患者著想,減輕患者痛苦,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1.4出院指導 產婦出院時,應為產婦提供優質服務,做好產婦出院時的健康指導,為產婦講解育嬰有關知識。尊重產婦需求和權益,尊重產婦的人格,保護產婦的隱私,告知產婦日常生活及飲食的注意事項,同時做好電話隨訪。
2結果
通過實施人性化護理,母嬰分離產婦的"三率"即母乳喂養、嬰兒護理等知識及技能掌握率,對嬰兒疾病恢復信心率, 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均較接受傳統產后護理有大幅度上升。表明人性化護理活動的實施是十分重要的,能有效地滿足母嬰分離產婦對高質量護理服務需求。
3結論
母嬰分離產婦由于其特殊狀況,對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也更高。通過針對性的人性化護理,讓產婦面對現實,保持良好心態,并獲得相關知識、技能和積極的態度,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潛能,促進她們生理、心理全方位的康復,同時通過人性化護理活動的實施,提高了產婦對我們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也提升了我們護理人員本身的整體素質,從而推動護理人文關懷、人性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目的:探討實施2:1:1模式在預防產后出血方面的效果。方法:選取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在我科經陰道分娩的產婦1106人,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3例。對照組根據傳統模式按醫囑進行常規治療護理,而觀察組則嚴格按指定的2:1:1模式實施護理。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發生產后出血有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實施2:1:1模式可有效預防產后出血,從而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關鍵詞】 2:1:1模式;護理管理; 預防產后出血
【中圖分類號】r71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0-213-01
2:1:1管理模式是指產婦在產時出血大于或等于200毫升,產后1小時、產后2小時出血大于或等于100毫升時,應立即通知醫生查找原因并作積極處理。在產房護理管理中,要讓護士提高風險意識,提高對風險的識別和處理能力,明確服務對象,感悟工作責任,預防護理缺陷,避免護理糾紛發生,自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我科在產房實施2:1:1管理理論,把護理安全納入目標管理,以保證產房護理質量和母嬰的安全,收到良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我科共收治陰道分娩的產婦1106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553例。兩組年齡均18—34歲,兩組患者全身情況良好,沒有合并癥,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之間一般情況比較及、治療、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實施方法: 觀察組嚴格按指定的2:1:1管理實施護理,對照組按產后護理常規實施護理。
1.3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3.1創新護理管理模式: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rm)指對經濟損失的風險予以發現、評價,并尋求其對策的管理科學,以減少經濟損失和法律訴訟的風險為目的:[1]。護理風險是指醫院內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時刻存在于護理活動[2]。實施2:1:1管理模式規范了護理服務流程,目標明確,以病人為中心,規范了護士行為,應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臨床護理服務,對開展優質基礎護理服務示范病房起良好的促進作用,可提高護理管理力度,尤其是環節質量控制力度,為細節管理起到良好的強化作用,做到事事預防在先,從而保證了護理安全,把2:1:1管理模式、優質基礎護理服務與護理管理結合起來,構成科學的管理體系,為鞏固醫院管理年成果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3.2 產房是進行產程觀察和助產的場所,在產程觀察過程中,對產程進展的判斷和處理需要由助產士來完成,這就存在很大的風險[3]。實施2:1:1管理模式可讓護士提高風險意識,提高對風險的識別和處理能力,明確服務對象,感悟工作責任,預防護理缺陷,避免護理糾紛發生。
3.3 創新護理服務理念: 2:1:1管理模式可以與優質基礎護理服務有機結合起來,改變了護士傳統的服務理念,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開展2:1:1管理模式后,使工作流程、優質服務的環節質量進一步提高,給患者創造溫馨的住院環境,真正做到讓患者入院后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為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從而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實現了護理質量的進一步持續改進。
3.4 護理風險存在于產房工作的每個環節,護理風險可以防患于未然。 通過實施2:1:1管理模式,可強化護士風險意識,提高護士對護理風險的識別和處理能力,明確服務對象,感悟工作責任,改善服務態度,可以實現護士對風險的主動管理,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提高產婦滿意度,保證護理質量。
3.5 在產科護理活動中,產房護理安全,直接關系醫院和醫護人員安全,也威脅母嬰生命安全。護理風險存在于產房工作的每個環節,護理風險可以防患于未然,通過把2:1:1管理模式應用在護理管理中,可加強護理風險意識教育,提高護理風險的識別和處理能力,增強工作責任感,改善服務態度,以實現護士對風險的主動管理,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降低產房護理缺陷,避免護患糾紛,提高產婦滿意度,保證產房護理質量,加強產房護理安全管理,強化專業技術學習,使護理人員護理風險意識、法律意識、防范意識更強,自覺遵章守規,提高產房整體護理人員專業技術、素質,保證醫療安全。同時通過產后的追蹤服務,體現護理工作的主動性,改善護患關系,提
高護士的自身價值,提升護士及醫院的形象,贏得社會的信賴,確保母嬰安全,有效預防產后出血,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張仲明.加強醫療風險管理確保醫療質量.中華醫院管理雜志,1999,15:569.
關鍵詞: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應用效果
產褥期指胎兒娩出后產婦身體、心理等調適復原所經歷的一段時間,一般情況下需要6~8w甚至更長的時間。產褥期保健是圍產期保健的重要內容,對于產婦產后恢復、新生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1]。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的需求量也持續增長,許多醫院都在開展母嬰保健服務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大部分產褥期母嬰保健都限于醫院范圍內,家庭保健嚴重脫節,因此,產褥期母嬰保健的延伸服務也成為各大醫院面臨和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題[2]。本文為進一步醫院開展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的實際效果,總結延伸服務的有效途徑,為產婦提供更多的產褥期保健服務,本文選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婦產科分娩的128例產婦的臨床資料,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婦產科分娩的128例產婦的臨床資料。將入選產婦按照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4例,產婦年齡在21~36歲,平均年齡(26.63±3.41)歲,分娩方式:順產48例,剖宮產16例;對照組64例,產婦年齡在22~35歲,平均年齡(25.41±3.90)歲,分娩方式:順產50例,剖宮產14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包括:院內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指導、健康宣教等。觀察組行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具體方法如下:
1.2.1成立母嬰保健服務中心 從門診與產科臨床挑選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成立專門的母嬰保健服務中心,中心人員數量在8~10人,由主管護師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擔任管理人員。由母嬰保健服務中心根據產婦產褥期心理和身體特點開展各種母嬰保健延伸服務,提供持續、專業、正規的母嬰保健服務。
1.2.2設立電話咨詢熱線 母嬰保健服務中心需設立專門的電話咨詢熱線,為出院的產婦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專業的指導意見,將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到院外。
1.2.3上門隨訪 由母嬰保健服務中心人員對出院產婦進行不定期或定期的上門隨訪,針對母乳喂養困難、新生兒臍帶感染等常見產褥期問題給予面對面指導服務,需要注意的是,上門隨訪前需要通過電話聯系征求產婦及其家屬的意見,同時還要根據隨訪情況制定一對一的跟蹤服務計劃。
1.2.4開設網絡論壇 為了進一步拓展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范圍,完善服務體系,醫院應當與網絡技術公司合作開設專門的網絡論壇,為產婦提供網絡咨詢服務,使產婦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向專家學者求助,工作人員需要在24h內予以詳細的解答,并將所收到的咨詢問題分門別類放置在論壇上供其他產婦借鑒參考。
1.2.5組織產婦交流學習 醫院可以將新生兒已經滿月的產婦組織起來,為產婦之間的交流學習提供一個平臺,此外,還可以根據產婦需求開設小班教學,教學內容以寶寶養育、產后疑難問題解答為主,由專業的講師進行現場授課。
1.3評價方法 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結束后由母嬰保健專家對兩組產婦及新生兒進行健康評估,統計每項指標發生率[3]。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文中所涉及的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產婦健康狀況對比 觀察組產婦乳汁分泌不足、母乳喂養困難、皸裂等各項指標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兩組新生兒健康狀況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便秘、腹瀉等各項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母嬰健康對于家庭和諧、社會安定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產褥期婦女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均處于不穩定時期,而且新生兒的患病風險也顯著增高,因此需要針對此特點給予連續、專業的母嬰保健服務[4,5]。以往醫院在產褥期母嬰保健服務方面僅限于院內干預,受到職責、作用范圍等的限制,保健效果并不理想,難以滿足產褥期母嬰的多方位保健需求。隨著醫院功能及服務理念的不斷轉變,各大醫院都在積極借助自身的醫療優勢拓展服務范圍,因此,將母嬰保健延伸到家庭和社區將成為必然趨勢。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產婦及新生兒經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后,健康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各項不良指標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醫院應當結合自身的醫療資源,采取多種形式的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不斷擴大母嬰保健服務范圍,拓展保健服務層次,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務提高母嬰健康水平,并使其作為醫院工作的一部分進一步制度化和規范化。
參考文獻:
[1]沈衛英,陳偉紅,瞿紅,等.網絡信息平臺在產褥期母嬰保健延伸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雜志,2014,31(4):15-17.
[2]周麗婭.產后延伸護理服務模式的臨床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4):35-36.
[3]王向陽.產后延伸護理服務模式的臨床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7):3839-3840.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內科病區;患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4-0261-01
“以人為本”是新型醫學模式的核心[1],人性化服務不僅是一種服務理念,也是一種服務規范。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文服務是醫院文化的精神所在,也是醫院形象的重要標志,是現代醫院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拓展醫療服務市場的需要[2],我院內科病區實施人性化護理服務以來,護患關系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整體護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為醫院塑造了服務品牌,贏得了市場。
1 實施方法
1.1 確定新的護理理念:人性化服務,即充滿人情味的就醫環境和服務舉措,以患者為中心,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讓患者感到人文關懷。 把患者看作一個“社會人”,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文關懷模式,建立醫患之間情感交融、心靈互動、誠信親情的溝通機制[3]。視患者為親人,要從細微處做起,尊重患者的生活習慣,尊重他們的個人隱私。這就要求醫務人員在思想理念上倡導人文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努力踐行,將人性化服務滲透到護理服務的每一個環節。人性化護理是整體護理的核心,可滿足患者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的需求。
1.2 提高護士自身素質: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必須轉變觀念,弘揚人文精神,高自身素養,加強提職業道德的學習。對患者一視同仁,一切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努力促進患者的健康。
1.3 營造溫馨、舒適的人性化就醫環境:就醫環境優劣直接影響病人康復效果的優劣。內科患者普遍病情恢復慢,住院時間長,情緒消沉,恐懼,并極易煩燥,常拒絕做必要的檢查及治療。為了消除這些不良因素,我們積極鼓勵患者家屬陪護,營造一種“家”的氛圍使患者感到溫馨、舒適。
1.4 實施人性化的有效溝通
1.4.1 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護士端莊的外表、積極樂觀的情緒、微笑服務會給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患者及家屬來詢問病情時應該主動迎接,實施微笑服務,充分發揮第一感的作用。
1.4.2 注意語言溝通:語言具有獨特的魅力,良好、有效的溝通是提高護理質量的核心和關鍵。內科病區老年患者、慢性患者、危重患者較多,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給予個性化護理。和病人交流時不說空話、假話,不模棱兩可,不裝腔作勢,能言準意達,自然坦誠地和病人交談。人患病后就會變得易怒多疑,護士說的每一句話,尤其是關于其康復的,你可能是無心之談,但患者都會牢記在心的,當這種承諾沒有實現,他們就會對你失去信任,一旦這樣再與他們交流就會很吃力。 與患者交流時,要用禮貌性、安慰性、鼓勵性、解釋性語言。一些危重患者、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慢性病患者及癌癥患者常感到治愈無望,不配合治療甚至拒絕治療,護士要耐心勸解,請治愈的患者現身說法,并介紹該疾病的治療新進展,避免使用批評性、指責性語言,鼓勵患者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患者自己作出決定。當護患之間產生矛盾時,要控制好自己情緒,不與患者爭吵,避免對患者的不良刺激。
1.4.3 學會傾聽:護士與患者要在一種平等、信任、合作的氛圍中交流,距離適當,坐在患者的對面,身體稍前傾,姿勢自然,保持眼神的交流,通過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及聽“弦外之音”,真正領會患者所要表達的內容。認真傾聽是護士對患者關注和尊重的表現,注意不隨意打斷對方的訴說或轉移話題,適當地作出反應,可以輕聲地說“是”、“嗯”或點頭,使患者有興趣繼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1.5 護理服務體現人性化:護士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新的護理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在工作中,嚴格執行各項護理操作規程,如無菌技術操作、分級管理制度、三查八對制度、二人核對制度等,重視床邊交接班。每天早上巡視病房并道早安,;進單間病房前先敲門,征得同意后進入;對年老患者予以攙扶;對行動困難者、對無家屬陪伴者應加強巡視、交接班;給臥床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主動協助寬衣解帶;陪送重危患者檢查時作好搶救準備;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前先向患者說明目的、方法,取得合作;動作輕、穩、快、準;當患者疼痛恐懼時,護士應輕聲安慰,分散其注意力,緩解疼痛,減輕恐懼感。要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尊重患者的生活習慣。護士真誠地為患者服務,會給患者以安全感和信賴感,有利于縮短護患間的距離。
1.6 優化服務內涵,加強護患溝通:醫患間的溝通是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醫患溝通對診療工作及醫患關系有著重要影響[4]。圍繞“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醫院以患者的需求為導向增加溝通渠道,加強護患溝通。患者入院時介紹床位醫生及責任護士、宣教醫院規章制度、相關疾病知識及具體病情等;住院期間根據患者的治療需要針對性講解相關知識,講解疾病常識、新生兒預防接種,介紹相關疾病常識,給患者及家屬一種溫馨感覺;開設母嬰同室,滿足家屬親情需求;設立主任接待日,方便咨詢各類問題;醫院開設24h電話咨詢服務,滿足社會需求。
2 效果
服務理念的轉變使服務水平提升 醫護人員是人類健康的教育者,是人類身體照顧的提供者和監督者。 “親切、親近、方便、放心”,使人性化服務體現在每一個環節,為了更好地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全院內科醫務人員積極參加繼續教育,不斷鉆研專科知識,學習新知識、新理論,開展新技術及科研等,多方位的學習活動使醫務人員自身素質得到提高。服務滿意度的提升使醫院獲雙贏 醫院每月進行患者滿意度調查,然后把調查結果及時反饋到內科科室,要求科室分析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措施以及下個月看效果。由于開展人性化服務,注重個性化服務,醫務人員在工作中始終以患者為中心,從方便患者考慮,隨時為患者提供細致、周到服務,使患者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滿足,全年滿意度保持在96%以上。患者收治數、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有明顯的增長,增強了我院在激烈的醫療市場中的競爭力。
3 小結
實踐告訴我們,人性化服務是一種服務理念,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將必須達到的精神境界。自內科病區實行以患者為中心,視病人為親人的人性化護理措施以來,建立了和諧的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塑造了護理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贏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同時體現了護士的自我價值,提高了整體護理服務質量,護理滿意度不斷提高。醫院作為一個城市的窗口單位,服務質量的高低,人性化服務的狀況,是衡量其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只有把“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和實踐貫穿于整個臨床工作中,為患者提供多方位優質服務,切實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醫療護理服務質量,才能為醫院不斷提升社會競爭力,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參考文獻
[1] 郭燕紅.護理工作應當突出以人為本.護理管理雜志,2004,4(5):1-2
[2] 楊玉平,劉力松.實施人文關懷 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護理管理雜志,2008,6(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