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趨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趨勢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趨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趨勢范文第1篇

      關鍵詞:鄉村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

      教師教學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能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教師在知識選擇、教學行動、學習方式、評價反饋等方面應主動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持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然而,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受工作環境和文化生態所限,鄉村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教育理念陳舊,導致其課堂教學能力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師教學能力的內涵及構成

      雖然現有研究對教師教學能力內涵的理解尚未達成一致,但大體上都把教學能力看作是教師進行教學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專業能力。如有研究者就認為:“教學能力是以認識能力為基礎,在具體學科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能力(專業能力)。”[1]65-71不難看出,教學能力體現了教師的專業性特點。根據教學活動的特點以及所需的相應能力,結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新要求,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框架可以大致分為五個方面:知識選擇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課堂實施能力、評價反饋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

      (一)知識選擇能力

      知識選擇能力是指教學活動前教師對課程內容和資源的選擇能力。教學活動一般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其中課前是教師開展教學設計的階段,教學設計的一個基礎就是對課程知識、教學資源進行分析和選擇。就教學活動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教材知識都能進入課堂,教師需要對浩如煙海的知識進行選擇和確定,需要憑借專業視野判斷哪些知識可以進入教學環節,哪些知識需要進行二度開發,哪些知識需要舍棄和擱置。這種信息選擇能力非常關鍵,它可以在教學的起始環節對教學內容予以保障,保證“教什么”的科學性與合法性。知識選擇能力與教師的知識管理、學科素養和專業判斷有密切關聯,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知識基礎。

      (二)教學設計能力

      所謂教學設計,乃是教師通過選擇合適的課程資源,依據學情設定教學目標和安排教學內容,整合教學手段和策略并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來制定課堂教學方案的過程。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教學活動能否有效,與教師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相關。傳統的教學設計重視知識的傳遞和輸入,所以教師備課時過多依賴教科書和權威定論,強調教學過程的按部就班以及教師教學行為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的課堂教學強調把學生作為主體,教學過程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學習特質,倡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些新理念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設計理念上,要求凸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設計策略上,強調對教學活動各要素的合理搭配和有效整合,注重教學過程的創造性和靈活性;設計內容上,重視課程三維目標的融合,構建融洽且民主的課堂文化生態;設計目標上,強調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在設計中重視教學方案的開放性、拓展性和創新性。

      (三)課堂實施能力

      課堂實施能力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教學技術、師生互動、課堂調控和學習指導等能力。課堂實施能力的高低,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傳統教學偏重知識傳遞,教師的課堂更多是一種單向的活動,教學方式單一,師生互動匱乏,學生被動學習,這樣的課堂很難說得上是高質高效的。事實上,教學活動不只是單通道的知識輸入過程,它更應聚焦師生互動、學習指導和探究合作等環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2]7-8這對教師的教學實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過程不再只是單向傳輸知識的過程,它需要教師更高的教學智慧,更強的專業素養,更有效的教學策略。

      (四)評價反饋能力

      評價反饋能力是指教師教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對“教”與“學”的價值判斷、診斷反饋、效果監測等綜合能力。這里的評價反饋能力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對教師“教”的價值判斷,即能夠分析診斷教師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和效果達成度;二是對學生學業的評價反饋,即診斷監測學生學業方面學得如何、如何改進以及發展路向。評價反饋的重要價值體現在它的導向功能的發揮。以校本課程建設為例,就需要教師對課程方案、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效果進行分析和評估,以保障課程內容的進一步優化,推進課程順利實施。以學生學業評價為例,評價不只是關注學生學習成績就夠了,教師還要挖掘學生學習潛能,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助推學生正確評估自己,促進其可持續地發展。評價反饋能力的核心是教師對“教”與“學”的診斷與分析,通過診斷分析,確立對教學活動正確的價值判斷,以便選擇合理、科學和高效的教學策略。

      (五)創新應用能力

      創新應用能力貫穿在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從教學設計到課堂實施再到評價反饋,都可能融入教師的應變能力、教學機智和教學風格,體現著教師對課程與教學的創造性理解與執行。創新應用能力是教師高層次教學能力的體現,是教師創造性開展教學活動的保證。這是由教學活動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教學所面對的對象是復雜的“人”,學生個體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品質,機械僵化的教學過程顯然無法適應學生的個體需求;課堂環節也復雜多變,教條式的教學活動顯然難以應對多元的課堂生態。如果缺乏創新應用能力,教師就很難適應今天教育教學的新要求、新挑戰。具體而言,教師的創新應用能力,在課程內容選擇上,體現為知識的深度、厚度和梯度的科學配置;在教學設計上,體現為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的目標設置;在課堂實施上,體現為預設與生成有機結合的開放性活動過程;在評價反饋上,體現為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應用。

      二、鄉村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及困境

      當前,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但農村教育質量不高的現狀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其中,鄉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是制約鄉村教育發展的瓶頸,也是新課程改革深化的關鍵環節。

      (一)鄉村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

      鄉村教師受現實條件、文化生態及發展空間等因素影響,其教學能力發展受到抑制,課堂教學的統一化、知識化、灌輸化和教條化等問題突出,進而很難建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師教學能力結構。具體表現在:1.知識選擇與更新上的滯后。進入課堂的教學知識一般分為三個層面,一是靜態類知識,如教材及教學參考書,二是動態類知識,如教師和學生依據社會閱歷、生活體驗生發的價值判斷,三是建構類知識,如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創生的新知識。鄉村教師因知識選擇和更新的滯后,其教學能力結構存在明顯的缺陷,如教學設計上過于依賴教學參考書和現成教案,課堂教學重視程序化、結構化,把靜態類知識作為教學知識單一來源,很少關注動態類知識和建構類知識。鄉村教師這種知識選擇能力,與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能力結構存在較大差距,反映在課堂教學上就是教師未能理解教學知識的實踐性、應用性等特點,教學設計無法體現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理念和精神。2.策略選擇與運用上的陳舊。鄉村教師與外界聯系不多,信息獲取渠道不暢,其教學方式很難得到及時改進和創新,故而課堂教學模式沿襲傳統的痕跡嚴重,部分教師喜歡采用“講授式”“注入式”方式教學,強調知識的生搬硬套,與學生實際需求相脫離。特別是教學策略的運用,鄉村教師多是簡單搬用,未能準確理解新課改倡導的要義,如學生主體性的體現,教師往往把學生的“主動參與”理解為“放手”,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導致課堂教學看似熱鬧,實則是無意義甚至無效的教學活動。再就是教法與學法的結合方面,鄉村教師偏向于“如何教”,卻不重視學生“如何學”,忽視學生的學法指導,忽視學生的參與探究。3.技術應用與創新上的缺失。鄉村教師對教育技術的應用還僅停留在教學媒體的選擇上,甚至部分教師還排斥現代化教學手段,固執于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可以說,信息化教學能力成為當下現代教師必備的素養。所謂信息化教學能力,就是教師應具備對數字化教育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和管理的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與改革。然而,鄉村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與創新的現狀與新課程改革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4.教學反思與探究上的匱乏。教學反思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幫助教師主動發展,走向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探究能力體現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師深入思考教學過程的本質和真義。當前,鄉村教師的教學反思及探究能力還較缺乏,教學活動中多憑感性行事,難以進行有效的教學診斷和分析,更無法進行教學創新。

      (二)鄉村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困境

      鄉村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并非易事,既受到教育理念、發展動力和反思品質等內在因素影響,也受到生存境遇、工作條件及專業支持等外在因素限制,其中,較為突出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因教育理念滯后,教學能力提升意識沒有形成。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鄉村教師認為自己上好課就行了,專業發展似乎與自己無關,更無意愿去主動發展和自我提高。加上農村教學工作瑣碎、生存環境不佳、教學生態壓抑,嚴重抑制了鄉村教師主動提升教學能力的意識。正是這種滯后的教育觀念,鄉村教師在知識更新、專業技能、反思創新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導致其教學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其二,鄉村教師提升教學能力的路徑不暢。鄉村教師系統提升和培訓的機會很少,且受培訓經費、時間及精力所限,教師專業發展路徑非常狹窄。即使貼近鄉村教師實際的校本培訓,也因鄉村教師自身能力以及缺乏專業指導等問題,難以得到有效開展。因此,對鄉村教師而言,其職后教學能力提升的路徑并不順暢。其三,鄉村教師自身發展的內動力不足。鄉村教師生活在一個較為閉塞的文化生態中,信息渠道不暢通,加上鄉村教師本身樂于求穩,安于現狀,對變革不感興趣,導致其文化理念較為滯后。[3]123-127這種生存現狀決定了鄉村教師自身發展的內動力不足,教師一旦缺乏自我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影響其發展意愿和進取心。如果教師自身都缺乏發展意愿了,外部的支持和助推就很難起到作用,要提升其教學能力就非常困難。

      三、鄉村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實踐路徑

      針對鄉村教師教學能力存在的問題,結合鄉村教育發展的實情,鄉村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應結合其知識更新、能力診斷及技術創新來尋求突破。

      (一)基于知識管理的鄉村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知識管理”原本用在管理學領域,進入教育學領域后,主要指課堂教學知識所運用的一種管理策略。即在課堂教學中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開發、傳遞和利用,實現知識的取得、整合、轉換、分享、應用與創新,讓知識在不斷產生、累積和升華中推動課堂教學知識的創造和傳播。[4]21-23知識管理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知識的累積、更新、選擇和生成。教學實踐性知識的習得,很多時候并不一定靠專門的專業性訓練和學習來獲取,更多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潛移默化的積淀并轉化而成。這是一種隱性知識,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生成的教學智慧和經驗,也是教師教學能力構成中的重要內容。鄉村教師如何去豐富和擴展自己的隱性知識呢?教學觀摩、實踐和體驗是最有效的方式。這是因為隱性知識不靠正規化的語言來傳遞,它更多是隨個體的觀察、模仿和親身實踐而習得。基于此,鄉村教師應主動深入課堂觀摩,觀察同伴教學時的細節處理、調控藝術、策略運用以及教育理念的呈現等,用心去體悟課堂,不斷去豐富和生成自己的隱性知識并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實踐。知識管理的關鍵還在于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從而實現知識的轉化和共享。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整個教學共同體的力量。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智慧如何讓其他教師也能受益?這就需要考慮將優秀教師的“示范性經驗”轉化為共同體內每個成員都可共享的知識。其他教師亦是如此,教師個體在知識、能力、經驗和素養等方面各有差異,在教學領域上也各有擅長,但由于個體封閉及自我保護等原因,教師之間的知識和經驗很難得到共享,這不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如何實現這類實踐性知識的轉化和共享?鄉村教師可以通過組建以學科為紐帶的教學共同體,開展常態化的教學研討與學習交流,教師之間就課堂教學活動共享心得、感悟和經驗,同時,將各位教師的隱性知識顯性化,經過整理、分析和挖掘,建立指導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知識資料庫。教學實踐性知識的轉化和共享,可以把鄉村教師凝聚起來形成學習型組織,為其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廣闊的專業視野,為鄉村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示范性的資源平臺。

      (二)基于教學診斷的鄉村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從教學過程與結果的角度來看,美國學者克拉克和斯塔爾指出:“教師看到學生學習中存在困難,精確地找到這個困難,并發現產生這個困難的原因,這就是診斷。診斷后的教學必須糾正錯誤的東西或補足缺乏的東西,沒有診斷,教學就沒有方向。”[5]239從課堂教學流程的角度來看,李如密等人認為:課堂教學診斷是診斷者通過合適的方式和手段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診斷,通過總結經驗及發現問題,提出改進策略。[6]41雖然眾多研究者對教學診斷的理解角度不一,但在教學診斷的指向及功能上大體形成共識,即把某些教學特點從沒有認識或只有模糊的輪廓式認識變為清晰而深刻的規律性認識,使以后的教學活動由下意識的活動變為有意識的活動,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奠定扎實基礎。當前,鄉村教師普遍缺乏教學診斷意識,沒有認識到教學診斷能力對自己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要提高鄉村教師的教學診斷能力,其一,要做到將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用教育理論來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讓教師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為什么這么做,引導教師從理論高度對教學問題進行分析和診斷,超越日常教學的經驗化和技術化,培養教師的理性自覺;其二,打造良好的教學診斷文化,教學共同體之間以課堂為紐帶開展平等的教學對話,在理性探討、智慧分享以及思維碰撞中互相促進、共同成長,通過教師間相互分析問題、診斷問題、解決問題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其三,建構有效的教學診斷機制,把教師的教學診斷納入日常的教學組織活動,突出教學診斷的系統性、合作性和聚焦性等特征,讓教師在提高診斷能力的同時提升其教學能力。

      (三)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鄉村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現代教育技術進入教育領域,給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許多新的契機,也給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帶來新的挑戰,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整合,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和內容,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而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實施多向教學、情境教學和在線教學等新型模式,也促進了教師教育信息素養的形成及教學能力的提升。現代教育正在呈現新的特征,數字化、媒體化、智能化和網絡化越來越明顯,這對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帶來新的要求,鄉村教師亟須更新教育觀念,提升自己的教育信息素養,具備綜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增強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才能應對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要促進鄉村教育的長遠發展,有效的技術路徑之一,是加大對鄉村教育信息技術的支持,特別是基于教育信息化來提升鄉村教師的教學能力,以此促進鄉村教師能夠應對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理念層面,引導鄉村教師確立現代教學理念,勇于接納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模式來變革課堂生態,幫助鄉村教師與國際國內教育新潮流、新趨勢接軌,革新鄉村教育陳舊、落后的教學文化生態。技術層面,進一步完善鄉村學校的教學硬件設施,實現城鄉優質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搭建城鄉教師實時互動和交流的平臺,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實踐層面,探索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利用教育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設計、拓展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策略,發揮教育技術應有的教學輔助和促進功能。

      參考文獻:

      [1]申繼亮、王凱榮.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C].//鐘啟泉,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楊進紅.鄉村教師現代化發展困境及突圍[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2).

      [4]李才俊.略論新課程下課堂教學中的知識管理策略[J].教育探索,2006(05).

      [5]L•H•lark.中學教學法(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趨勢范文第2篇

      關鍵詞:化工原理;微課;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3-0188-02

      一、化工原理微課建設的意義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進教育公平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教育理念變革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教育科研突破的方向將“微型課題研究”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微課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反應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典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內容)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相對于傳統課堂要完成多個教學目標而言,“微課”的教學目標相對單一,教學內容更加精簡,教學主題更加突出,微課的設計與制作都是圍繞某個教學主題而開展的[1]。化工原理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微課引入化工原理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推動化工原理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能升,促進教師投入化工原理課程改革和教學研究的熱情。

      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高校不斷壓縮的課時數,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逐漸變多、變難。課堂上劇增的知識點和有限的課堂時間往往束縛了教師的手腳,這樣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因此,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工原理課程的主動性,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化工單元操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化工原理教學中的關鍵。而微課的出現極大的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得學習不再僅僅限于課堂上和教室中。微課使學習不再單調和枯燥,而是充滿了愉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創造力。微課可以使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點選擇學習,既可查漏補缺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化工原理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2],因此化工原理微課資源的建設勢在必行。

      常州大學化工原理教學團隊的各位老師堅持“大工程教育觀”的理念,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裝備、教師隊伍的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2008年以團隊教師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化學工程與工藝”教學團隊入選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團隊。2009年化工原理精品課程網站獲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同時化工原理教學團隊多次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縱觀目前微課的建設發展主要是針對中小學微課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與應用,在高等教育階段微課的建設還剛剛起步,2015年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舉辦第二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恰逢此次契機,常州大學化工原理教學團隊提出結合化工原理課程的特點建立微課學習資源,以促進化工原理的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構建化工原理微課資源的類型

      化工原理微課資源的構建要重視細節的研磨,設計能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的短小精悍的微問題,提高學習目標的精準度,無論是知識講解還是疑難講解,都要使學生對化工原理課程的學習更加深入、透徹。針對化工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特點,可以建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的化工原理微課資源。

      在微課類型中最常見的就是“講授類”[1],結合化工原理中各個單元操作進行知識結構梳理,找出重點內容運用教師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微問題進行深化剖析。由于化工原理課時數有限,不可能對每個單元操作的知識點都面面俱到,教師可以就每個單元的重點、難點、易錯的知識點做好微課資源建設,學生便可以隨時點播學習,以幫助學生梳理出課堂學習知識的核心內容,加深對化工原理重點難點的理解,為學生構建一種輕松便捷的學習模式,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適應其個性化發展。

      由于化工原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程學科,其教學內容與實際密切相關,尤其離不開對設備的講解[3],因此我們可以構建“實驗類”的微課資源。比如化工原理第二章流體輸送機械中離心泵的特性曲線是重點內容,首先通過動畫展示離心泵性能實驗裝置,對離心泵的特性曲線進行測定。通過動畫調節出口閥門的開度改變不同的流量,壓力表、真空表和功率表的讀數都會發生相應改變。學生可以很直觀的觀察到實驗的現象和流程,這種方式可以很容易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通過改變不同的流量可以得到一系列揚程、軸功率和效率,坐標紙上繪圖即可得到離心泵的特性曲線,再分別對每條特性曲線的變化趨勢做分析和討論。這樣一來學生在有趣的實驗微課資源中懷著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的去學習,去體驗探索的樂趣,學習也就變得很輕松,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了,那么化工原理教學的效果自然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化工原理中每個單元操作都有典型的例題,針對某個典型的例題進行講解分析,或者推理演算,可以建立“解題推理型”的化工原理微課資源,重在對解題思路的分析與過程講解,引導學生探究規律,掌握解題技巧。針對某些知識點還可以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建立“啟發類”的微課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由于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斷創新[4],化工原理微課資源的種類將會越來越多,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三、微課在提高化工原理教育教學質量中的應用

      (一)微課在化工原理教學中的應用

      上化工原理課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要學習的新知識所需的銜接知識點設計制作好微課,學生可以在課前先自主學習此微課,為新課做好準備。讓知識傳授在課前完成,如果在微課學習過程中有未解決的問題,在上課時可以和老師一起討論解決,這種方式就是所謂的“翻轉課堂”模式。在開始上課的前幾分鐘我們一般會幫助學生回顧一下上節課講的內容,此時可以運用微課來復習上節課所學的核心內容、知識重點,精選最精華的內容,充分利用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憶,為接下來的課堂做好鋪墊。在上課過程中微課可以作為現代多媒體教學的輔助手段,針對化工原理課程中某個新的知識點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做個簡短的微課導入新課內容,一下就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學生覺得有興趣聽下去接受新的知識。也可以將化工原理課程中重點難點的知識點進行歸納與提煉,以微課的形式呈現,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重點難點的知識。教師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潛能,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活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學生感覺學有所獲,課堂效率明顯提高,更好的推進了高效課堂建設,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本學期在給制藥專業學生上課時將微課用來輔助我在化工原理教學過程中對重點、難點知識的講解,發現當播放微課程時學生們都非常專注的聽課,而且根據學生的反饋對化工原理中知識點的掌握更加透徹,老師講課內容更加通俗易懂,顯然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總之微課在化工原理教學中的引入,方便了學生的課前的預習、課后的復習和指導,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工原理的興趣,彌補了化工原理課時數少的缺憾,化工原理微課的建設能夠有效的促進化工原理的教學改革,提高化工原理的教育教學質量。

      (二)微課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微課教學有利于教師不斷鉆研業務,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化工原理實際教學過程中把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和發現問題的過程制作成微課,本身就是學習和開發的過程。教師通過不斷深入的精心備課,教學反思,歸納總結,追求最好的教學設計,突出自己教學的閃光點和創新處,在不知不覺中自身的業務獲得了成長。實現了教師由學習者到開發者、創造者的轉變,帶動了教師更加積極的從教學走向研究,從而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2]。

      四、化工原理微課建設的應用前景

      微博、微信、微電影盛行的今天,世界已經進入了嶄新的“微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化工原理微課也將具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化工原理微課的建設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教師的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個性化學習、移動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的出現將會在我們這個微時揮它的巨能量,它的出現意味著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誕生,在多個維度實現了學習方式的重要變革,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和探索舞臺[5]。

      化工原理微課的建設將會是一個持續變化,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資源開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高校化工原理的教學改革與發展,只有不斷的創新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水平,才能真正起到切實推動化工原理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王新乙.微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J].基礎教育課程,2012,(Z1):94-95.

      [3]林中寶.化工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學園,2012,(24):187.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麻豆精品果冻传媒|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亚洲JLZZJLZZ少妇|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不卡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 久久亚洲精品11p| 亚洲乱码无人区卡1卡2卡3|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毛片基地4455ww|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 99热亚洲色精品国产88|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熟女在线| 亚洲欧好州第一的日产suv|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二级港台二级 |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网站2|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九|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亚洲老熟女视频| 亚洲成年轻人电影网站www|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v特级毛片|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软件 |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