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國 特殊教育 影響因素 對策
一、我國特殊兒童教育發展現狀
革國家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殊兒童教育事業也隨之發展起來。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把特殊教育作為教育發展任務之一,體現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對特殊教育發展的高度重視。在《綱要》中指出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這些要求也為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是我國特殊兒童數量龐大、發展過程中深層次的因素,截至2013年底,全國有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8.4萬人。由此可見,特殊兒童教育在發展時需要注意其本身存在的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特殊兒童教育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特殊教育機構少,資金缺乏?!包h的十報告指出'支持特殊教育'。”根據我國國情,中國目前處于社會初級階段,特殊教育相對于其他各類教育事業底子薄、發展相對滯后。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的特殊教育經費在投入總量上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占全國教育經費的比例卻呈下降趨勢。特殊教育是以一定數量的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的殘疾兒童少年教育的格局,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在殘疾兒童教育過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特殊兒童診斷評估系統不完善。教育診斷評估是特殊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系統地搜集資料,對評估對象作預測性、估計性地評判,以便協助教育決策者從若干種可行的策略中擇一而行的過程。統一、完善的特殊兒童教育診斷評估方法是了解特殊兒童、保障他們享受受教育權利的前提。我國對特殊兒童的診斷評估程序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而且診斷評估程序過于單一。查找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已有公開發表的文獻可知,我國最早研究關于殘疾兒童診斷的文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表于醫學刊物上,而最早關于特殊需要兒童教育診斷評估的文章則是發表于1997年。
(三)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質量不高。目前我國特殊兒童教育模式主要是隨班就讀,而在隨班就讀教育模式下特殊教育的質量與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數量、水平有著莫大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在逐步增加,比如教育部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1853所,專任教師43697人,在校學生378751人。這與發達國家特殊教育學校1:4的師生比上來看,我國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此外,教師學歷中專以下達一半以上,并且其中大多數沒有受過特殊教育專業培訓,即使有受過相應的培訓,也多數是學校自己組織座談、研討等。伴隨特殊教育硬件的投入,教師素質問題、敬業精神也同樣需要重視,特殊教育的發展需要硬件與軟件的相輔相成。
三、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多方籌集資金,增加特殊教育經費投入。解決特殊兒童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在特殊教育上要多渠道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這就需要我們更加關注社會團體或個人辦特殊教育。這類教育機構往往有良好的社會聲望、聲譽等,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民間資金。政府對社會團體或個人辦特殊教育應給予肯定,并提供相應的信息、資金支持。同時這也會增強特殊教育的社會認知度,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參與者,比如企業、個人、民間團體等。
(二)規范特殊兒童診斷評估系統,提高評估人員專業素質。特殊兒童的診斷評估應以家庭為中心,將家庭作為整個教育干預系統的核心。全面、系統地從其父母、親戚、教師、鄰居等處收集信息,有利于診斷人員對診斷測驗工具進行調整,讓測驗工具更加適合特殊兒童,以此更準確地評估特殊兒童各方面能力。同時,診斷工具應做到本土化并結合動態評估的模式來進行。在制評估量表時,應根據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地域差異來進行編制,使用外國制定的測驗量表也需要專業人員對該量表進行評估、修改、試驗,以適合我國本地特殊兒童診斷評估的特點。在特殊兒童的診斷評估中,需要的是動態的過程。在第一次進行評估后,并不意味著對該兒童診斷評估的結束。美國教育部規定,至少每三年要對兒童進行一次重新評估,除非家長或學校覺得沒必要重新評估。
(三)加強特殊教育師資建設,提高教育質量。特殊教育學校在逐漸增加,特殊兒童入學率也在逐年增加,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迫在眉睫。許多學校聘請了退休特殊教育教師重返課堂,擔任部分甚至是全部教學任務,以減少新教師的需求量。特殊教育本身任務繁重,但是如果使崗位變得更有吸引力在增加教師數量的同時也提高教學質量 ,并且也可以對特殊兒童的學習起到一定作用。此外,還可以吸納社會人員(比如殘疾兒童的家人、鄰居等)經過嚴格的培訓并且通過考核進入特殊學校任教。這不僅拓寬了特殊教育師資,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師資源短缺的問題。
總體來說,我過特殊兒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參與到特殊教育事業中。但在特殊兒童的投入經費、診斷評估、師資、人們認知程度上還存在不足,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我們對特殊兒童教育問題進一步的思考。特殊兒童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堅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很多問題終究會迎刃而解,讓更多的特殊兒童感受到幸福的新生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2013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殘聯發〔2014〕29號
[2]謝敬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殘疾兒童生涯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2012,10(04):1
常建文.困擾當代中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幾個問題[J].綏化學院學報,2014,34(1):141-145.
關鍵詞:特殊兒童;性教育;現狀
自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性教育對于青少年成長的作用,對國家精神文明發展的影響,于是各國陸續開展了性教育。1942年瑞典開始在義務制學校中對7歲以上的少年兒童進行性教育。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始了青春期性教育。日本在二戰后也在學校開始了以傳授生理知識、性科學知識、性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性教育。英國也在1980年制定了性教育的法律,規定地方教育當局有進行性教育的義務。
性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性知識教育,如,男女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生育過程、青春期發育和注意事項、性生活指導、計劃生育與優生、障礙與性病的防治等。(2)性心理與性審美教育,如,不同年齡和性別性心理發展的特點、性心理功能障礙及其防治、性的美學與健美訓練等。(3)性道德與性法制教育,如,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與婚姻觀、批判“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潮、建立性法制觀念、防止性犯罪的發生等。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74年在上,對人類性教育問題做出了綱領性的決定,認為性健康是指有的人在軀體上、感情上、知識上和社會方面的整合,并表現為積極地豐富和增進人格、交往及愛情。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精神文明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關注特殊兒童的權益以及社會的接納程度,而特殊兒童的性教育成為不可避免的內容之一。
特殊兒童,廣義的理解,是指與正常兒童在各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兒童。這些差異表現在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方面,既包括發展上低于正常的兒童,也包括高于正常發展的兒童以及有輕微違法犯罪的兒童。在《美國特殊教育百科全書》中分為天才、智力落后、身體和感官有缺陷(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殘疾及其他健康損害、言語障礙、行為異常、學習障礙等類型。狹義的理解,專指殘疾兒童,即身心發展上有各種缺陷的兒童,又稱“缺陷兒童”“障礙兒童”。包括智力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肢體殘疾、言語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多重殘疾等類型。各個國家規定的具體種類數量和名稱不盡相同,例如,美國的法令規定殘疾兒童有11類,日本的法令規定有8類??梢栽诎l現殘疾后即進行教育和訓練,使其達到最佳的康復水平、減少殘疾的不良后果,從而得到全面發展,能夠適應社會,成為社會平等的成員。
一、國內性教育研究現狀
通過對一些文獻參考分析,發現我國性教育研究雖起步較晚,
但是研究成果頗多,其研究特點歸納如下:
1.研究內容豐富
包括性教育模式、性教育原則、性教育教材、性教育課程設置等。國外一些國家的性教育模式,以及這種模式對于中國性教育的啟示。
2.研究的目的
主要有兩點,通過引進分析國外的可取之處,來為我國性教育的完善提供啟示;另一點,就是調查歸納分析我國的性教育的現狀,揭示我國性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對策。
3.研究領域涉及范圍廣
研究的領域涉及學前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以及特殊教育。
4.研究對象的多樣化,對不同群體的性教育的研究
群體劃分的標準是以對象的年齡特征、身份屬性或障礙種類等。例如,若從身份屬性來看,有對于留守兒童的性教育研究、對于農村青年的性教育研究;若從年齡特征來看,有對于青春期少年的性教育研究、小學性教育研究、3~12歲兒童的性教育研究等。
二、國內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現狀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對于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的時間多在2000年以后,并且研究的數量遠少于普通學生的性教育研究,根據特殊教育中不同對象,其特點歸納如下:
1.對于智力障礙兒童的性教育
其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的現狀;智力障礙兒童常見的性問題;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的教學原則及內容;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課程的開發。
陳蓮?。?009)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調查報告》中曾對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的性教育情況作了調查,調查發現:成年智障人士存在較強烈的性教育需求;家長和工作人員對性教育在認識上持肯定態度,但是在世紀的教學過程中仍有所回避;目前在機構中性教育教學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是教學材料缺乏以及工作人員教學能力的不足。
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學研究》中,根據初期調查,組織編寫性教育教學方面的材料,對29名成年智障人士開展實驗教學,評估其教學成效。通過其調查發現,成年智障人士在接受性教育前,對性知識掌握不全面不科學,對戀愛交友技能需求強烈;性教育教學有助于智障人士對于性知識的掌握,但是效果保持不理想。
熊利平(2004)在《智力障礙認識性教育原則初探》中,討論了智障人士性教育的現狀和智力障礙認識發展的情況,闡明了智力障礙人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著重論述了智力障礙人士性教育的一些原則:正面教育原則;正面教育原則;終身教育原則,綜合教育原則;循序漸進;注意教育技巧的原則。
熊利平(2005)在碩士論文《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學成效研究》中,通過對19名智障青少年進行15次課的性教育(性教育內容包括:生理與性別、青春期、兩往、自我保護),并通過對家長、教師、智障青少年進行前后測來了解性教學成效。通過對結果的討論分析,得出:(1)智障青少年存在不適應表現,性教育或適當的指導非常必要。(2)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性知識嚴重缺乏。(3)短期的性教育課程沒有顯著改善智障青少年的表現。(4)性教育顯著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對他們的性健康和社區融合將起到推動作用。(5)性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性知識知曉率,對其行為的改變和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將有潛在的影響。(6)整體上講,本研究所選用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和教學方法是有效的。(7)同一性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教育效果無顯著差異。
毛榮建(2010)在《國內智障兒童性教育探析》中,探討分析了智障兒童性教育的問題,并提出了智障兒童性教育的內容和原則。并指出智障兒童的性教育是被忽視的,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規劃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問題,但至今為止智障者的性教育及其相關研究仍有很大空白,仍然和現實的需求差距非常大。
劉燦(2011)在《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中的問題、實踐與思考》中,通過調查揭示了智力障礙兒童在性教育存在家庭教育不足、學校教育缺失和教育方法不當的問題,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智力
障礙兒童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性教育目標、性教育的課程內容。
種華東(2011)在《智力障礙學生性教育的課程開發與實施》中,通過單一被試方法,利用開發的性教育課程進行實驗研究,對比基線結果,并對未來智力障礙兒童的課程開發提出了若干意見。
王雁,李海燕(2004)《韓國智力落后兒童性教育的發展及啟示》中,從性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幾個方面,對韓國智力落后兒童的性教育情況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因為是韓國培智學校中智力落后學生出現率最高的,所以對智力落后學生進行行為的指導成了性教育中的核心課題;另外特別強調通過性教育讓智力落后學生認識到的隱私性,教會其分辨公共場所及私人的隱蔽場所。關于智力落后兒童的性教育目標,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目標,并且運用的方法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講授法、時間法、主題活動、角色扮演游戲、集體討論和提問法等。
2.聾人群體的性教育
探討了聾人學校對于不同模式的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聾校性教育的現狀,包括聾生的性心理發展不成熟,對性知識了解的缺乏,并且聾生性知識的來源很少是父母和教師,而是錄像、網絡和書刊雜志,我國聾校的性教育是相對缺乏的狀態。
鄧潤平(2013)在《聾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結合特殊教學理論,設計出四中性教育的模式: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模式。
李彥群,姚曉靜(2013)在《邯鄲市聾校性教育調查現狀》中,對邯鄲市聾校30名聾生和10名教師進行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聾生的性心理有所發展,但還不成熟;聾生對性知識的了解相對缺乏;聾生的性知識的來源主要是錄像、網絡、書刊雜志,較少是從父母或教師那里了解的;聾校對青春期聾生的性教育相對缺失。因此,聾校的性教育不僅要傳授基本的生理知識,還要對聾生進行心理上的輔導;對聾生的性教育手段和方法要多樣化,運用多種感官讓聾生獲得科學的性知識;要實現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青春期聾生性教育理念。
陳潔(2010)在《聾校性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中,通過對不同省份兩所聾校的九年級5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到我國聾校性教育現狀為聾生獲取性知識途徑狹窄;聾生對青春發育過程中自己性器官的成熟以及外部生理體征的變化缺乏足夠了解;并且絕大多數聾生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和婚姻觀。
三、國外研究現狀
Efrosini Kalyva(2009)研究分析了教師對高功能自閉癥、低功能自閉癥以及亞斯伯格癥這三類對象呈現出的與性相關的行為的看法。與高功能自閉癥和亞斯伯格癥相比,低功能自閉癥呈現出更少的可被接納的與性相關的行為。通過研究發現,非常有必要對自閉癥候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計劃。
Zafer Bekirogullari(2011)的研究通過對教育心理學家與特殊教育教師進行隨機的半結構化訪談,來了解他們對成年孤獨癥性教育的不同方面的看法。教育心理學家認為與普通個體相比,孤獨癥兒童在智力和生理的發展上都有所不同,并且在社會性及社會交往上落后于普通個體;特殊教育教師認為孤獨癥個體知識在社會性和交往上落后于普通個體;多數教育教師認為如果對孤獨癥兒童不給予適當的性教育,那么孤獨癥個體的壓力感會上升,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對孤獨癥個體如果不給予適當的性教育,他們會出現攻擊異性或產生同性戀行為等交往的問題。
Balázs Tarnai,Pamela S.Wolfe(2008)在研究中討論了社會故事法對于孤獨癥個體性教育的作用,以及為孤獨癥個體的照料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下對于孤獨癥個體在健康和性生活方面的建議。
通過對一些外文文獻分析,發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就已有對智力障礙兒童、聾童的性教育的研究,在近十年中,性教育多是集中在以孤獨癥為研究主體。
四、分析與總結
通過對文獻分析,發現特殊兒童的性教育問題漸漸成為我國性教育中熱議的焦點。然而,與國外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相比,我國的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仍存在很多的不足。
第一,我國特殊兒童的性教育可以說在近十年才剛剛起步,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教育目標、教育原則以及課程設計的初探階段,尚無可具體操作實施的教材以及教學方法。
第二,目前我國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中,多是對智力障礙兒童、智力落后學生或以聾生為對象的,缺少以孤獨癥等其他兒童作為對象的研究。而孤獨癥兒童的性教育研究恰是近十年來性教育研究中的熱點。以不同兒童為主體的研究將是特殊兒童性教育研究發展的趨勢之一。
第三,目前對于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多是定性研究,或是理念理論的引進,缺少定量研究。這也是該領域有待深入的方面。
總之,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的平等,為了更好地發展特殊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在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中,以定量研究為完善特殊兒童性教育的依據,以先進的理念為導向,科學的引進國外的理論及成果。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48.
[2]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3]陳蓮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9(09):19-24.
[4]陳蓮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2008:37-42.
[5]熊利平,張文京.智力障礙人士性教育原則初探[J].中國特殊教育:2004(07):60-62.
[6]熊利平.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學成效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5:15-20.
[7]毛榮建.國內智障兒童性教育探析[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
[8]劉燦.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中的問題、實踐與思考[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1(6):32.
[9]種華東.智力障礙學生性教育的課程開發與實施[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1:1-7.
[10]王雁,李海燕.韓國智力落后兒童性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4(01):84-88.
[11]鄧潤平.聾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3(06):24-26.
[12]李彥群,姚曉靜.邯鄲市聾校性教育現狀調查[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08):97-101.
[13]陳潔.聾校性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08):269-270.
[14]Efrosini Kalyva. Teachers’ perspectives of the sexualit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09,4(3):433-437.
[15]Zafer Bekirogullari,Cennet Gulsen,Kamil Soyturk.The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Levels of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Sex Education for the Adolescents with Autism[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
(12):638-653.
[16]Balázs Tarnai,Pamela S. Wolfe. Social Storie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for Persons with Autism/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J].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2008,26(1):29-36.
關鍵詞:學前融合教育;現狀;對策分析
融合教育就是希望在一個相對融合的環境下,讓那些特殊兒童跟正常兒童一起進行互動,增加這些特殊兒童學習的機會。融合教育的理念就是把教育建立在對學生能力的了解上,根據他們的特長來進行教學服務。
一、學前融合教育的內涵
在早期,對于特殊兒童一般是進行隔離教育,隨著人權運動的發展,加上主流思想的回歸,融合教育的理念不僅很好的體現在一般的學校教育中,對于學前兒童教育安置也受到了這個思潮的影響。學前融合教育屬于特殊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領域,主要就是把0到6歲的特殊兒童很好的安置在普通的幼兒班集體中接受教育。進行學前融合教育要把握好特殊兒童的一些特殊的需求,找出障礙發生的的原因,按照個別差異原則,及時開展教育服務,并及時提供一些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協助。
二、新時期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現狀
在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發展過程中,遇到一些困境,這就需要對學前融合教育的現狀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的針對問題提出學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幼兒園行政支持方面
對于教育主管部門來說,對幼兒園行政支持力度不大使得融合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很難獲取相應的協助,導致在特殊兒童的安置方面產生挫折和負擔。對學前特殊兒童的教育進行通報的時候,缺少相應的行政支持方案。行政人員對于融合教育存在一些顧慮,一些設備和制度缺少彈性,加上教育主管部門的倡導力度不大,支持的力度也不大,負責單位之間的溝通效率不高,對學前融合教育的內涵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認識,就導致幼兒園在開展學前融合教育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需要需求其他機構的協助。
(二)經費保障方面
在教育經費比較緊張的前提下,財政部門也沒有辦法給于地方大量的特殊教育經費補助。而推動學前融合教育需要大量的經費來執行,一旦經費不足就會影響到學前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幼兒家長方面
對于特殊兒童的家長來說,比較擔心自己的子女是不是能夠接受適當的教育,而普通孩子的家長就會對擔心會不會影響到自己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家長對于特殊兒童缺少了解和關愛,就會對學前融合教育的開展產生阻礙。家長除了在學前融合教育中擔心和質疑自己孩子的受教育權利,還有的家長根本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融合班級中。幼兒教師在面對這些特殊兒童的要求和普通兒童家長的擔心上感到很大的壓力,但是卻找不到和家長進行溝通的渠道。
(四)幼兒教師方面
由于我們國家還沒有真正開展特殊兒童的師資培養,所以目前面臨著學前特殊教育師資的培訓和教師流動的問題。普通幼兒教師跟特殊幼兒教師在教育觀念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對學前特殊兒童教學上采取的教學理念也不相同,這兩類教師在教學合作上就會存在難度。因為那些巡回輔導教師來幼兒園輔導的時間比較少,普通教師在遇到一些難題的時候跟特殊教師溝通的不夠,不能很好的滿足特殊兒童的需求。在學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特殊的教育技能,但是因為培訓時間少,對學前兒童特點了解不充分就會導致教師特殊教育技能缺失。除此之外,融合之后的班級中包含了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但是教學人員編制不夠,就會導致班級管理出現困難。
三、實施學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對教育主管部門的建議
1、增加經費預算
在進行學前融合教育發展過程中,對于那些實施學前融合教育的幼兒園,政府部門要給與充分的經費支持,讓幼兒園有足夠的資金使用在特殊兒童的身心教育和發展方面,從而不斷提高學前融合教育的實效性。
2、妥善推進特教知識進修
對于教育主管部門來說,要舉辦相應的特殊教育進修班,對給幼兒教師進行關于特殊兒童教育的案例培訓。幼兒教師在進修的時候,要學會針對不同的兒童障礙劃分出不同的類別并進行認真的規劃,從而在進行學前融合教育教學中有選擇的余地。
3、專業團隊認真執行
學前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在對各個幼兒園進行巡回輔導的時候,要根據具體的特殊兒童的需求,適當的延長輔導時間,并根據特殊兒童的狀況進行一些彈性處理,給普通幼兒教師一定的協助,為他們提供專業的咨詢渠道,積極跟普通幼兒教師合作,擬定相應的特殊兒童教育規劃。相關部門要加強專業團隊執行的成果監督,定期對巡回教師的服務成果進行評價,提供學前融合教育的實效。
(二)對幼兒園的建議
1、建立幼兒園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統
假如幼兒園沒有辦法在融合班級中增加教師人數,就要適當的調整學生和老師的比例,適當的安置特殊兒童人數,進一步減輕教師的壓力。除此之外,還要把融合教育的班級設置在行政管理人員辦公室旁邊,當普通教師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就近向行政人員尋求幫助。
2、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
幼兒園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來學校參觀,讓特殊兒童家長看到特殊兒童跟普通兒童在一起學習和生活的情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子女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權。對于正常兒童的家長,要讓他們多了解特殊兒童,明白這些特殊兒童的困難,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讓他們明白學前融合教育制度的開展并不會影響到正常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三)對教師的建議
1、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
由于特殊兒童跟正常兒童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幼兒園教師要針對具體情況,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學策略,把每一位普通教師在輔導特殊兒童的時候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還有那些有效的解決措施以及班級管理方式等等都記錄下來。
2、給特殊兒童參與活動的機會
特殊兒童被安排在普通的班集體中,就是想讓特殊兒童跟正常兒童一樣學習和生活。幼兒教師要給特殊兒童參與活動的機會,比如,在學校演出活動中,可以安排特殊兒童給小伙伴們去獻花,讓特殊兒童也能感受到來自集體活動的分為,而且特殊兒童也同樣有演出的機會,就算是一個小小的安排對于特殊兒童來說也具有非凡的意義。
3、增進對學前特殊兒童相關措施的理解
幼兒教師要增進對學前特殊兒童相關措施的理解,比如,特殊兒童的安置問題,具體的安置流程等等,幼兒教師要熟悉這些知識,給家長提供一定的信息知識,也給特殊兒童提供更多的支援。
結論
綜上所述,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已經被廣泛的接受,但是因為要把特殊兒童安排到普通幼兒園中,加入缺少相應的配套設施、缺少師資力量等就難以給特殊兒童提供特殊服務,這就需要認真研究學前融合教育的問題所在,實施切實有效的推動策略。(作者單位: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余強.美國學前階段特殊教育全納安置模式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12(8).
關鍵詞:特殊教育;音樂教學;多媒體;應用
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應使教學面向人人。特殊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應享受良好的教育。如此一來,有助于幫助學生夯實未來發展與成長的基礎,讓特殊學生因接受過優質教育,形成樂觀陽光的心態、堅韌的意識力,使其不再是被同情的對象,而是生活的更加有尊嚴、有自信。其中,音樂教育便顯得尤為關鍵,其既能通過藝術交流促進特殊兒童敞開心扉,提升其肢體協調性,培養其節奏感;更將發展學生的多樣愛好,讓他們具有良好的審美意識以及創造美的能力,讓特殊兒童感受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關于特殊學校中音樂教學的內涵與價值分析
相較于普通兒童來說,特殊兒童指的是那些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孩子身心發展存在一定不足的:他們有的存在聽覺障礙,有的存在智力發育問題,有的為肢體缺陷,還有的是視力障礙等等。從廣義上來理解,特殊兒童便是與普通兒童存在明顯的智力、情感以及行為等一個或多方面的異常。為了保障特殊兒童的正常生活,應確保他們能夠適齡入學,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時,應發揮音樂教育的優勢,通過感知訓練、聽覺訓練、觸覺訓練、韻律訓練等,促進特殊學生思維意識、認知能力與心理健康等多種能力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從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內涵來看,其不同面向普通學生的教育,并非向學生傳授樂理知識、音樂技巧,而是基于構建舒適、開放教育氛圍的基礎上,讓特殊兒童融入音樂教學課堂,滿足他們的審美需求、安撫學生的情緒。繼而實施引導教學,讓學生感受多樣、美妙的音樂,促進特殊兒童身心發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了解客觀世界,具有審美意識與創造美的能力。換而言之,在特殊院校中,音樂教學又被賦予了新功能——治療作用。重視特殊學校中音樂教育,提升教學的授課水平、讓教師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既有助于突出學科育人優勢,又將拉近老師與特殊學生間的距離。從而,培養特殊學生良好的審美鑒賞力、促進其身心發展、提高他們的肢體協調能力。首先,音樂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美妙的樂曲有助于舒緩心情、排解壓力。音樂創作多基于一定情感,各種旋律又給人以多樣性的聽覺、不同的情感觸動,人類對音樂的感知是天生的。有研究表面,音樂療法對自閉癥兒童具有特殊功效。應發揮音樂教學的優勢,讓特殊兒童在音樂教學中展開想象、發揮創造力,觸動他們的多感官,使其將情感寄托于樂曲中,感受音樂中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用頑強的意識力與拼搏創造生命的多樣色彩。其次,面對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同問題,教師應使音樂教學更具側重,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實現引導多樣化,促使學生感覺與肢體能力的協調發展。并且,創新音樂教學,讓特殊兒童在學習中律動、打節拍、做動作,有助于改善他們的精神面貌,促進孩子參與集體活動、幫助他們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最后,音樂教學還可以促使特殊兒童個性化發展。他們雖然身心某一或某幾方面多有不足,但是以觸摸演奏或學習指揮的方式,可以發掘特殊兒童的潛能。使學生在藝術方面得到良好的啟蒙,甚至這會影響特殊兒童的未來發展與就業,改變他們的一生。
二、淺議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應用必要性
(一)以促進多元化教學相對普通兒童音樂教學來說,特殊學校音樂教育具有人文性、綜合性、交叉性等顯著特點,還肩負著一定的治療作用,使不同身心問題的兒童感知音樂、學習音樂,這便增加了教學難度。此外,國內對特殊音樂教育的研究理論較為有限,造成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缺乏體系性、方向性,有的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更側重對學生的心理療愈,有的則主張應加強技能教育。而筆者認為,可通過對德國音樂教育學家卡爾奧爾夫的理論借鑒,實施多元引導,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讓特殊學生在動作、樂器、演奏等相融合的教學中,去感受、識別、體會、傾聽音樂或自然界中美妙的聲音。
(二)完善課程教育體系在特殊學校中,音樂教學不僅存在一定難度,還應重視對校本課程的開發,以便形成教育特色、逐漸完善課程體系。實際卻是在部分特殊院校中,對音樂教學的重視度不足,更關注基礎教育,使音樂難以發揮應有的教育價值。尤其是在當下,國家教育部門尚未針對特殊學校,建立標準化藝術課程教育教學標準,很多特殊學校的音樂教學還處于摸索階段。筆者認為,應促進教學的信息化進程,讓音樂與心理健康、德育教育有機結合,更好地促進特殊兒童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三)補充教學不足問題提升特殊學校中音樂教學的有效性,需有一只高素質的師資團隊。教師不僅應了解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具有音樂素養,更應擁有信息化施教能力,促使特殊學校音樂教育邁向規范化、現代化發展路徑,打造高效音樂課堂,使音樂教育面向全體特殊學生,讓他們的心靈感受藝術浸潤。但現實卻是,專業的特殊教育音樂教師數量有限,無法滿足實際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所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特殊學校的藝術教育發展。在北京某所特殊學校中,師生比例為1:62.5。其中,專業音樂教師的數量更少。故此,應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助力教師的施教反思,提升授課效果。
三、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策略
(一)構建生動課堂,促進學生參與首先,為打造高效音樂課堂,促進學生的多感官體驗,豐富特殊兒童的學習感受,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技術,以圖文并茂、聲像并舉的方式,循序漸進的展開音樂教學。因班級學生的個體情況多有差異,教師在情境的創設中,需考慮實際的學情,保障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教學環節。例如:在《隱性的翅膀》流行音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班級學情,通過播放音樂、制作短視頻等方式,將唱歌、律動相結合,使學生觀看或聆聽勵志小故事,打破常規音樂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置身于不同故事情境中,通過理解、認識、交流,進行音樂教學。讓特殊兒童感知音樂、學習基本的舞蹈動作。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中,幫助學生融入音樂課堂,使其積極動腦、參與集體活動,進行跟唱或舞蹈。教師應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與鼓勵,助力他們建立藝術學習的自信。
(二)重視學生感受,激發積極情感其次,在特殊學校的音樂教學中,積極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創新課堂教學授課方式,加強師生互動,教師還應關注不同學生的音樂學習感受。只有具有教學反思精神,才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音樂教育充分地發揮自身育人優勢。從而,調動特殊學生內心的積極情感,使其熱愛藝術、在音樂課堂中踴躍表現自我。例如:教師在用多媒體組織動作跟學游戲、結組表演或氣氛營造時,需觀察學生的情感變化。只有避免盲目教學,記錄在不同教學環節學生的肢體、情緒反應,才能使教學兼具“新”意與有效性。以《布谷鳥》律動教學為引導,通過多媒體屏幕畫面提示、聲音提醒等方式,來引導不同身心發展問題的特殊學生,筆者發現他們不僅課堂注意力變得更集中,課堂表現也十分的活躍。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便多以組合教學的方式,發揮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能效,促進學生在教學引導中感知音樂、輔以不同肢體動作。
(三)關注分層引導,助力個性發展再次,在我班學生中,因學情復雜,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便需更具靈活性。例如:面對失聰、盲生與智力障礙的學生,教師需日常多與他們溝通,科學的展開分層,盡可能發掘特殊學生的自身天賦與音樂潛能,使其產生深入藝術學習的動力,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成就特殊學生的精彩人生??梢栽谛畔⒒虒W中,通過多媒體技術助力,測試不同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粗大動作發展、表演意識等,結合其身體素質,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健美操動作等。通過對學生的A、B、C層次劃分,讓A層學生接觸更廣泛的樂理知識、引導其進行樂器彈奏,使其展開音樂創作或學習指揮等等;B層學生應能夠跟著音樂或提示打節奏,做動作;C層學生音樂感知力相對較低,可以音樂游戲的方式,用多媒體播放童謠,助力教學逐層深入。
(四)引入先進理念,形成特色教育最后,教師應具有“生本”意識,重視對先進、成熟的音樂教育理念研究。如: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達伊音樂教育及奧爾夫音樂教育。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學體系,面對不同身心發展問題、興趣愛好的特殊學生,教師既需照顧個體間的差異性,又應建立明晰的教育目標,對自身教學效果加以評估與總結。例如:可運用多媒體設備記錄課堂教學中的活動環節,在課后總結環節觀看學生們對不同活動、樂器的反應、形成連續性教學總結與記錄,為后續教學工作開展提供依據、完善校本音樂課程教學體系。
四、結語
新時期既為特殊學校教學工作開展指明了新方向,更對教師的授課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作為特殊學校的音樂教師,應富有愛心、耐心與責任心,能夠悉心呵護特殊兒童群體,通過藝術教育的方式加強與孩子們的溝通,讓他們在音樂的世界中放飛想象,形成陽光樂觀、積極向上的品格;更應不斷提升自身施教能力,具備信息化教學意識,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構建高效音樂課堂。針對不同身體或智力問題的孩子,靈活的調整授課方式,促進特殊學校音樂教學的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盧泓文.特殊教育學校音樂教學研究——以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9(5):24.
[2]尤霄.常州市三所特殊學校音樂教育現狀調查研究[D].揚州大學,2018(5):22.
[3]孫寶.社會性軟件在視障生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6):10.
[4]石娜娜.聽障兒童音樂教學的調查與探索——以河南省一所聾啞學校為例[D].重慶師范大學,2017(6):21.
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問題策略一、融合教育的意義
所謂融合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將有特殊需要的自閉癥兒童納入一般的教育系統中,讓有特殊需要的自閉癥兒童和一般自閉癥兒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讓有特殊需要的自閉癥兒童跟普通同齡自閉癥兒童一起在常規學校接受教育,并得到適當、合理的支援,使自閉癥兒童們適應普通學校的校園生活,發揮潛能,更讓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此外,通過“融合”培植互相關懷的校園文化,促進家庭與學校合作,共同把普通學校發展為兼容及進取的群體,為不同能力的自閉癥兒童提供優質教學。
融合教育是一個全新的的教育概念,就在學前教育得領域而言,學前的融合教育都有處于發展階段,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家庭融合、社區融合、幼兒園融合、學校融合教育訓練過程,重點是改善孤獨癥兒童的社會功能、學習功能、認知功能,來提高自閉癥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融合教育環境開展教育康復有利于改善其社會行為習慣,融合教育的課堂環境需要系統化、科學化的個別訓練來滿足孤獨癥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支持能顯著增強教育康復效果。教師與家長的態度對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關鍵作用。
二、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存在的問題
1.正常幼兒園對自閉癥兒童在融合教育認識上存在的問題
自閉癥兒童由于身心障礙的影響,阻礙并導致他們可能失去了融入的機會,無法像正常的學齡前兒童一樣進入普通幼兒園,再加上對自閉癥兒童的認識上的不足,有些老師常常會認為自閉癥兒童很多方面有異于常人,如動作協調性差、目光渙散、注意力缺陷,等等,他們對某種環境,某種刺激過度敏感而感到恐懼。有些幼兒園的老師甚至會和家長直接拒絕兒童來幼兒園進行隨班就讀。所以,導致部分家長隱瞞孩子是自閉癥兒童的真實情況。而且由于老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或者幼兒園領導不夠重視,所以面對自閉癥幼兒出現的種種狀況也沒有適當的處理策略。隨著全社會對特殊兒童接納程度的提高,雖然已經有為數不少的普通幼兒園接受自閉癥兒童,但是,大多數幼兒園自閉癥兒童還是缺乏有針對性的教育干預措施。有的老師因為不理解自閉癥兒童的行為和心理,采取錯誤的教育,從而會引發更嚴重的行為問題。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是有利于體現教育的公正公平,給特殊孩子一個求學的機會,讓自閉癥兒童有一片自己發展的天空,學習更多的知識,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
2.自閉癥兒童家長在融合教育的問題上沒有正確的理解
大部分的自閉癥兒童家長由于對自閉癥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地察覺和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的發育只是比同齡人稍微慢了而已,只要進入了幼兒園,和其他兒童一起活動就會變得不再自閉了。還有的家長將“融合教育”片面地理解為:就是讓自閉癥兒童在普通幼兒園里就讀,而不會考慮孩子的接受、適應情況等。更有甚者,有的家長把“融合教育”的全部意義理解為“讓自閉癥孩子學會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只要自閉癥的兒童進入正常幼兒園自然就會模仿正常兒童的行為,只要努力就可以彌補不足,也不去考慮兒童應該怎樣上幼兒園才更有意義。這樣的結果,可能更會導致自閉癥兒童出現社會性發展的停滯。
3.正常幼兒童家長對自閉癥兒童沒有足夠的認識
自閉癥的兒童不應該一直被放在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教育,那樣自閉癥兒童容易被標簽化,那樣就恰恰違反了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他們接觸不到同齡正常的兒童,就忽略了同伴輔導的作用,自閉癥的孩子經常和正常同齡兒童在一起,兒童都喜歡模仿,這樣可以讓正常兒童帶動有自閉癥兒童。家長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積極配合教師以及專業人士將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盡可能做到最好。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那么就遠離了主流社會,更加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了,所以自閉癥兒童需要融合教育,讓他們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讓他們更加接近主流。
三、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發展策略
1.對幼兒園教師的培訓
首先,幼兒園教師是幼兒園融合教育課堂的主導,她們必須全面了解融合的理念,才能夠在教學中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其次,幼兒園教師要了解什么是自閉癥及自閉癥的行為問題。再次,要學會運用處理自閉癥兒童行為問題的方法,了解自閉癥兒童的優點,以便在教學中有側重點。最后,能夠及時與家長,特教老師溝通。
2.重視同伴的作用
學前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增加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交往的機會,幼兒教師通過提供適當的社會環境和語言環境,讓自閉癥兒童可以從同伴那里學習到學習和交往的方式,以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和交往技能。個別同伴的主動接納與支持,還將促進孤獨癥兒童溝通技能的發展。這些策略的實施,有利于對孤獨癥兒童的教育與培養,有利于他們的成長與發展,更加有有利于融合教育,使這一群體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
3.促進家長、學生、教師及相關人員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員不只是學生和教師,家長、教師及相關人員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尋求在融合中幫助自閉癥學生與普通學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體現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一體化原則。在團體合作的基礎上,動員相關的力量對兒童進行診斷、評估、制定與實施干預訓練的計劃,并且要及時更改IEP計劃,對自閉癥兒童更加實用。
4.普通幼兒園與自閉癥兒童家庭的聯合
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要形成相互信任的關系。可通過家訪、談話、家園聯系冊等手段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以便及時溝通,信息共有。融合教育不光要幼兒園付出努力,家庭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雙方都能給予和諧的環境,對于孤獨癥兒童的成長無疑是很大的幫助,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在家里也要去鞏固學習,尤其是針對孤獨癥兒童的嚴重刻板行為,必須要做到學校和家庭的教育方法相統一,不然結果就將是徒勞。
綜上所述,融合教育對于自閉癥兒童十分重要,融合教育是他們接受公平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說,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協助,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融合教育在中國將會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甄岳來,李忠忱.孤獨癥社會融合教育.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4.
[2]劉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張福娟,江琴娣.特殊兒童個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