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如何鍛煉自己的逆向思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8-215-01
地理教學往往對正向思維關注較多,長期正向思維形式的思維定勢會影響逆向思維的建立;又由于經正向 思維轉向逆向思維需要重新調整心理過程,重建心理過程的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維聯結的難度。凡此種種,使得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成為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通過怎樣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 維能力呢?
一、在講授新課中,加強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1、執果索因,講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正向思維去 獲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內容,執果索因,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 維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例如,在講授“海底擴張學說”這一原理時,首先可引導學生閱讀 “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然后利用學生讀圖所得的結論提出問題:①為什么海底巖石離海嶺愈近,年齡愈年輕,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呢?②為什么大洋地殼巖石年齡都不超過二億年?接著引導學生閱讀“大洋板塊俯沖示意圖”,讓學生自己表述大洋地殼的生成、移動、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這 一理論:噴出―生成―推移―俯沖―消亡―循環。通過執果索因,啟發學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斷、驗證這 一學說,啟迪了學生逆向思維的思路。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知道這一理論的來龍去脈,而且教給學生科學家是 如何運用地理思維去逐步得出該學說的方法。
2、反向逆推,探討某些命題的逆命題的真假
探討某些命題的逆命題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學的方法之一 ,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學完“流水沉積物的顆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選性較好”這一特點后,可以引導學生反向逆推:分選性較好的沉積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積物呢?(否,風力沉積 物分選性亦較好)。象這樣的反問,學生可能一時答不出來,但只要教師略加點拔,學生就可通過自己的思考 獲得正確答案。通過反向逆推,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發問、發現,可以進一步擴大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深化和升華所學的課本知識。
3、辯證分析,從矛盾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如果我們從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 導學生逆向思維,往往能認識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學習“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時,我們既要闡述大氣中二 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氣溫升高產生“溫室效應”,又要說明大氣污染使塵埃增多,可能使氣溫下降,產生“陽傘 效應”。這樣講解,可以提高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運用“反證”,證明地理事實和結論的正確性
反證法是正向邏輯思維的逆過程,是一種典型的逆向思 維。反證法是指首先假設與已知地理事實和結論相反的結果成立,然后推導出一系列和客觀地理事實、地理原 理和地理規律相矛盾的結果,進而導致否定原來的假設,從而更加有力地證明已知地理事實和結論的正確性。 例如,當我們講解“地球的公轉”時,不少學生對地球公轉的特征及其產生的意義感到理解困難,一些空間想 象力差的同學更是如此。為此,我在講究有關內容后,提出一個假設:“如果黃赤交角為0,地球公轉的特征及 意義如何?”,在學生思考議論的基礎上,再由教師演示講解,學生的疑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講解某 些內容比較困難時,反證法不僅可以起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二、在習題教學中,強化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訓練。
1、例題示范,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
在習題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講解一些與學生原有認知相沖突的 范例,可以打破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開拓學生逆向思維的思路。例如:近年來,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 寒地區發現了十分發育的喀斯特地形,試解釋這種現象。由于學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發育的兩個基本條件 ,即首先要有范圍廣大的可溶性巖石,其次必須具有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F在的青藏高原氣候高寒,不具備 上述條件,這樣的思維定勢無疑會使學生感到求解無路。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從青藏高原發展歷 史尋求答案,則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質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積 了巨厚的石灰巖,后來地殼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氣候高溫多雨,發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劇 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隨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道題既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又串聯了有關知 識,使學生以其所知解決其未知的新問題。
2、一題多變,活躍逆向思維的思路
很多習題,只要改變某些條件,或將條件和結論相互對調,或將已知 和未知相互對調,就可供訓練逆向思維之用。這樣做,既可以收到舉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躍逆向思維的思路 。
3、正逆互用,促進正逆雙向思維的聯結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思維過程都有一個與之相反的思維過程,在這個互逆過程中存在著正逆向思維的聯結。所謂逆向思維,是指和正向思維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聯系的思維過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倒著想”或“ 反過來想一想”。逆向思維屬于發散性思維的范疇,是一種創造性的求異思維。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對 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水平,使之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學往往對正向思維關注較多,長期正向思維形式的思維定勢會影響逆向思維的建立;又由于經正向思維轉向逆向思維需要重新調整心理過程,重建心理過程的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維聯結的難度。凡此種種,使得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成為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通過怎樣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呢?作者在教學中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 在講授新課中,加強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1. 執果索因,講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正向思維去 獲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內容,執果索因,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 維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例如,在講授海底擴張這一原理時,首先可引導學生閱讀 “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然后利用學生讀圖所得的結論提出問題:① 為什么海底巖石離海嶺愈近,年齡愈年輕,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呢?② 為什么大洋地殼巖石年齡都不超過二億年?接著引導學生閱讀“大洋板塊俯沖示意圖”,讓學生自己表述大洋地殼的生成、移動、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這一理論:噴出―生成―推移―俯沖―消亡―循環。通過執果索因,啟發學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斷、驗證這一學說,啟迪了學生逆向思維的思路。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知道這一理論的來龍去脈,而且教給學生科學家是如何運用地理思維去逐步得出該學說的方法。
2. 反向逆推,探討某些命題的逆命題的真假。
探討某些命題的逆命題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學的方法之一,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學完“流水沉積物的顆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選性較好”這一特點后,可以引導學生反向逆推:分選性較好的沉積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積物呢?(否,風力沉積 物分選性亦較好)。象這樣的反問,學生可能一時答不出來,但只要教師略加點拔,學生就可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正確答案。通過反向逆推,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發問、發現,可以進一步擴大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深化和升華所學的課本知識。
3. 辯證分析,從矛盾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如果我們從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往往能認識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學習“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時,我們既要闡述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氣溫升高產生“溫室效應”,又要說明大氣污染使塵埃增多,可能使氣溫下降,產生“陽傘效應”。這樣講解,可以提高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運用“反證”,證明地理事實和結論的正確性。
反證法是正向邏輯思維的逆過程,是一種典型的逆向思維。反證法是指首先假設與已知地理事實和結論相反的結果成立,然后推導出一系列和客觀地理事實、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相矛盾的結果,進而導致否定原來的假設,從而更加有力地證明已知地理事實和結論的正確性。例如,當我們講解“地球的公轉”時,不少學生對地球公轉的特征及其產生的意義感到理解困難,一些空間想象力差的同學更是如此。為此,我在講究有關內容后,提出一個假設:“如果黃赤交角為0,地球公轉的特征及意義如何?”,在學生思考議論的基礎上,再由教師演示講解,學生的疑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講解某些內容比較困難時,反證法不僅可以起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二、 在習題教學中,強化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訓練。
1. 例題示范,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
在習題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講解一些與學生原有認知相沖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開拓學生逆向思維的思路。例如:近年來,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區發現了十分發育的喀斯特地形,試解釋這種現象。由于學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發育的兩個基本條件,即首先要有范圍廣大的可溶性巖石,其次必須具有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F在的青藏高原氣候高寒,不具備上述條件,這樣的思維定勢無疑會使學生感到求解無路。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從青藏高原發展歷史尋求答案,則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質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積了巨厚的石灰巖,后來地殼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氣候高溫多雨,發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劇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隨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道題既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又串聯了有關知識,使學生以其所知解決其未知的新問題。
2. 一題多變,活躍逆向思維的思路。
很多習題,只要改變某些條件,或將條件和結論相互對調,或將已知 和未知相互對調,就可供訓練逆向思維之用。這樣做,既可以收到舉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躍逆向思維的思路。3. 正逆互用,促進正逆雙向思維的聯結。
關鍵詞: 逆向思維 數學教學 數學思維
引言
以往的數學教學體現出一個特點,那就是教學方法和教材的編寫專注于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公式理論、解題思路的記憶背誦。傳統數學教學培養的是學生的正向思維,但是這種方法容易造成學生思維方式的固定。新課程標準謀求教學方式的轉型,注重學生逆向思維方式的形成,并能夠應用逆向思維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逆向思維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系統化的培養,需要教師轉變教育方法,加強逆向思維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逆向思維方法的總特征
發散性思維模式是逆向思維模式的基礎。逆向思維模式又被稱為反向思維模式,逆向思維模式是指從已經相關思考方向的反面進入,進行系統化的分析、整理問題。逆向思維模式帶來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具體的運用方法可以體現在對公式或者定義的方向運用,對法則的變化處理,等等。培養學生逆向思維模式可以使學生打破傳統的理解方式,從新角度思考問題,建立系統化的分析方法。在對舊知識的重新思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應用和記憶,并從新知識中再得出新知識。數學教學中的逆向思維培養至關重要,能夠對學生建立科學、理性的思維提供極大的幫助,指引學生通過逆向思維進行思考[1]。
二、逆向思維方法的作用
為了通過培養逆向思維模式改變學生就有思考方法,實現對問題的創新分析、重新思考。在當今社會復雜多變的局勢下,使學生成長為適應文化多元變化、社會急速發展的全能型人才。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形成主動的逆向思維模式。學生建立起自己的逆向思考方法可以很好地理解課上所學的基本知識。面對數學問題時能夠思考出更多的集體思路,極大地提高數學解題速度。形成良好的逆向思維后學生可以進行逆向思考,促進獨立思維的形成[2]。
在新時期新課標要求下進行數學逆向思維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數學知識體系中有很多需要靈活應用的地方,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思考。傳統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傾向于從上至下地逐步教學,都是正向的思維方式。學生從教師的教育方法中學到的都是固定思維,引導學生對知識記憶、解題模式形成固定套路,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一旦學生產生了思維定勢,往往會影響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
三、逆向思維方式的引導
教師該如何進行對學生逆向思維方式的引導呢?舉一個例子,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2+2=?
如果教師以這個問題提問高中學生,首先,學生會覺得這個問題幼稚而可笑,并對教師的行為感到困惑。對于高中生,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幼兒階段就已經知道了。但是應用反方向思考方法,教師接著提問學生?=2+2,并詢問學生?=2+2可以得到多少種可能。通過簡單的方式就能夠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模式,學生也能從中學到逆向思維的思考方法及對問題進行反向思維加以解決的技巧。這個簡單的事例既讓學生理解了逆向思維模式的最簡單方法,又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數學教學需要用逆向思維方法增強學生的理解力?;A知識的深化學習是通過教師講解課本的主要內容,學生自我進一步學習為不僅能對數學知識有深刻的了解,還能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逆向思維模式教學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使學生在普通的數學學習生活中開發出自己獨特的對概念、法則的運用方式。
四、在教學中實踐逆向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傳授新內容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教師既可以直接講解數學教材中的基本內容,對公式、定理做出解析,又可以對學習過的基礎知識反向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程的設計者要注重教學環節結合逆向思維模塊設計,也要關注學生能夠理解的范圍。教學知識要根據學習內容做出調整,首先應該設計例題,其次讓學生自我探索,最后對立體中包含的數學概念進行反向思維的講解。以上就是反向思維方式中的根據結果找原因的具體方法。習題練習是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一個基本方法。數學知識強調基礎性,教材中在數學知識體系后都配有相應的、形式多樣的習題,教師可以通過習題教學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教師在習題講解中可以根據不同的習題,設計不同的逆向思維的訓練方式,習題教學中的逆向思維可以大致分為例題示范和學生對習題的訓練[3]。
整體解題思路能夠體現出學生思維的整體意圖,日常教學活動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以分析題為例,所有人都習慣從已知條件出發,配合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分析解決數學難題。但是整個數學思維方法中包括反向思維法,很多練習題的思路就是逆向破解,從結論找出原因會使得問題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在學生掌握初中數學基礎知識體系和一般解題思路與方法后,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是對知識體系的再鞏固和加強,對基本概念、規律的強化,幫助學生對逆向思維解題思路的整體理順和分析,最終使學生的思維方式朝正確的、多維的方向發展[4]。
結語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以數學的學習促成逆向思維模式。這要求數學教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對學生能力進行深入開發,順應課程改革的潮流成為教師隊伍中的變革者。數學教育需要關注學生的能力,注重思維方式的培養,開拓學生的視野。教師在鍛煉學生獨立解題能力的同時,還要對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式進行引導、培育。
參考文獻:
[1]杜薇.逆向思維在平面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5,34(07):71.
[2]林永德.數學合作式學習,令學生勤學好問[J].華夏教師,2015,11(11):77-78.
[論文摘要]逆向思維屬于發散性思維的范疇,是一種創造性的求異思維。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水平、使之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具有重要作用。
所謂逆向思維,是指和正向思維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聯系的思維過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倒著想”或“反過來想一想”。地理教學往往對正向思維關注較多,思維定勢會影響逆向思維的建立。通過怎樣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呢?我在教學中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在講授新課中,加強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1.執果索因,講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正向思維去獲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內容,執果索因,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例如,在講授“海底擴張學說”這一原理時,首先可引導學生閱讀“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然后利用學生讀圖所得的結論提出問題:①為什么海底巖石離海嶺愈近,年齡愈年輕,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呢?②為什么大洋地殼巖石年齡都不超過二億年?接著可引導學生閱讀“大洋板塊俯沖示意圖”,讓學生自己表述大洋地殼的生成、移動、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這一理論:噴出—生成—推移—俯沖—消亡—循環。執果索因能啟發學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斷、驗證這一學說,啟迪了學生逆向思維的思路。
2.反向逆推,探討某些命題的逆命題的真假。例如,在學完“流水沉積物的顆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選性較好”這一特點后,可以引導學生反向逆推:分選性較好的沉積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積物呢?像這樣的反問,學生可能一時答不出來,但只要教師略加點拔,學生就可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正確答案。通過反向逆推,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發問、發現,可以進一步擴大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深化和升華所學的課本知識。
3.辯證分析,從矛盾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如果我們從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往往能認識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學習“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時,我們既要闡述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氣溫升高產生“溫室效應”,又要說明大氣污染使塵埃增多,可能使氣溫下降,產生“陽傘效應”。這樣講解,可以提高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運用“反證”,證明地理事實和結論的正確性。反證法是正向邏輯思維的逆過程,是一種典型的逆向思維。反證法是指首先假設與已知地理事實和結論相反的結果成立,然后推導出一系列和客觀地理事實、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相矛盾的結果,進而導致否定原來的假設,從而更加有力地證明已知地理事實和結論的正確性。例如,當我們講解“地球的公轉”時,不少學生對地球公轉的特征及其產生的意義感到理解困難,一些空間想象力差的同學更是如此。為此,我在講究有關內容后,提出一個假設:“如果黃赤交角為0,地球公轉的特征及意義如何?”在學生思考議論的基礎上,再由教師演示講解,學生的疑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講解某些內容比較困難時,反證法不僅可以起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二、在習題教學中,強化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訓練
1 例題示范,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在習題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講解一些與學生原有認知相沖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開拓學生逆向思維的思路。例如:近年來,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區發現了十分發育的喀斯特地形,試解釋這種現象。由于學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發育的兩個基本條件,即首先要有范圍廣大的可溶性巖石,其次必須具有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F在的青藏高原氣候高寒,不具備上述條件,這樣的思維定勢無疑會使學生感到求解無路。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從青藏高原發展歷史尋求答案,則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質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積了巨厚的石灰巖,后來地殼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氣候高溫多雨,發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劇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隨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道題既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又串聯了有關知識,使學生以其所知解決其未知的新問題。
2.一題多變,活躍逆向思維的思路。很多習題,只要改變某些條件,或將條件和結論相互對調,或將已知和未知相互對調,就可供訓練逆向思維之用。這樣做,既可以收到舉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躍逆向思維的思路。
【關鍵詞】實訓 逆向推演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187-01
一 逆向推演教學法概述
重普教、輕職教的教育思維已經逐漸轉變,借鑒兩種教育的優秀教學方法,探索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職業教育中重視實踐教育重實訓的方式已為各職業院校所采納。近年來,各種實訓基地、實驗室、頂崗實習基地隨著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之風應運而生,然而如何運用好教學方法,充分培養職業學生的創新思維,充分發揮實訓平臺的教學優勢,是提升實訓教學質量的關鍵。逆向推演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同時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真正做到在實訓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鉆研能力,在教學中發揮教師的授道作用。
逆向推演,從結果出發、從結局出發,找尋根源,查找成因。常見的實訓課教學法,多是教師引導學生按照實踐活動的順時演變規律,從實物發生的起始、發展、成熟的過程循序漸進地逐步再現,順時針的實訓教學方法是最直接并且能在短時期內有效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不二之法,然而單一的教授傳道方法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思考能力,易養成學生慣性思維、死記硬背的習慣,而逆向推演教學法是基于培養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目標,運用從目標出發反向推演的教學方法,這不僅培養了學生掌握一種技能,同時培養了學生了解技能形成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因素,進而加深對技能知識的理解??傊嫦蛲蒲輰嵱柦虒W法不僅能實現傳統教學法傳授技能的作用,同時還具有獨特于傳統實訓教學法的優勢。
二 逆向推演教學法的優勢
第一,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逆向推演教學法,因從事物結果出發,尋找推演形成過程從而再現事務形成過程,因此,按照事物發展規律到達目的地的方法有很多種,在尋求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創新思維,探索各種成功的途徑和方法,即使錯誤的途徑和方法也能從中學到失敗的經驗。與此同時,在為了完成實訓教學目標的機制下,學生之間集思廣益,積極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展所長,充分發揮其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綜合能力。
第二,有利于養成學生思考的習慣。逆向推演實訓教學中只有結果,方法各異,學生在再現成品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選擇和各種問題,這不同于按照傳統實訓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遵循的思維慣性,這里每個學生必須對自己的每一步選擇進行思考和抉擇、判斷是非,同時為正確判斷是非不得不多方思考,到處求證,從而培養起思考問題的習慣。
第三,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逆向推演實訓教學法是基于目標指導的教學方法,教師只做過程指導,因沒有正確答案和固定模式,學生為完成目標不得不團體討論多方詢證,同時又互相各展所長競相比賽,這既能鍛煉學生的團結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真正在虛擬的社會環境中完成實訓目標。
三 如何運用好逆向推演實訓法
然而,逆向推演實訓教學法得以貫徹的前提是課程組織中做好綜合準備工作;教學終極目標的設定要具有代表性、綜合性;學生組織活動中把握好度,控制好進程,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逆向推演參照目標的設立需恰到好處。逆向推演教學法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遵照制成物或終極目標做反向推演,因此,對終極目標的要求必然提高,在制成物樣例的選擇上需考慮其代表性和典型性。根據實訓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以及所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點,根據學生在知識點掌握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知識脈絡,案例的選擇既要是教學目標的終極體現,同時又要綜合教學知識點的方方面面,難度適度;教學工作開展之前教師需根據推演對象做模擬推演以判斷目標的可行性及實行價值。
第二,課堂組織活動需統籌兼顧。傳統實訓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主導,課堂進展基本沿著教師設計的環節開展,循序漸進,課堂進度不易失控,逆向推演實訓教學法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發揮指導者、督導者、顧問、咨詢師的角色,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需要實訓教師具有較強的課堂組織藝術,推演目標的設置要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學生角色設置與劃分要做到因材施教、優劣互補,此外,在課堂教學時間的把控上要做到游刃有余,避免使逆向推演教學法指導下的課堂成為學生玩耍的“樂園”。
第三,實訓教學資源庫建設需盡善盡美。逆向推演教學法重在培養學生的思考意識、創新意識、綜合能力,針對教師設定的目標對象,學生在逆向推演求證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多方咨詢、多處查證,除實訓教師的現場解答之外,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規劃可能涉及的各類專業知識,進而完善網絡資源科建設,豐富網絡課堂,搭建網絡知識體系,方便學生及時查詢和取證,資源庫建設力求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