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細胞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ICD-9-CM-3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1-0067-02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高發于東南沿海地區,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40-49歲最多,男多于女。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確定,目前認為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黃曲霉素等某些化學致癌物質和水土因素有關。從病理組織上可以分為三類:肝細胞型、膽管細胞型和二者同時出現的混合型,我國絕大多數原發性肝癌是肝細胞癌(91.5%)。手術治療是目前治療原發性肝癌的首選方法。但是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發現率低,多數患者為合并有肝硬化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據統計僅有15%~30%的肝癌病人適合于手術治療。對不能手術治療的患者,可視情況采用:化療、放療、生物治療、冷凍治療和高溫治療等多種治療方法,以進一步提高肝癌的整體治療效果。作為編碼員,要仔細閱讀手術記錄,了解肝癌不同的治療方法,再按照ICD-9-CM-3的編碼原則給予編碼。
1原發性肝癌通過手術進行治療
肝癌切除術是目前肝癌治療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和首選方法[1]。手術切除應以較小的手術范圍、最小的手術危險性而又能獲得較好的遠期效果為原則,主要是保證切緣干凈無瘤和確保病人有足夠的肝臟。由于肝癌的發生與復發同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硬化有密切關系,保留正常的肝組織是預防術后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根據Couinaud的現代肝臟解剖學概念,完整的肝段切除可以使肝功能損害降至最低。Couinaud最初把肝臟分為8段,相當于尾狀葉為Ⅰ段,左外葉為Ⅱ、Ⅲ段,左內葉為Ⅳ段,右前葉為Ⅴ、Ⅷ段,右后葉為Ⅵ、Ⅶ段。每個段在功能和解剖上可視為一個獨立單位。由于每個段可獨立或和相連的段一起切除,這對肝臟手術的改進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也提高了肝臟手術的安全性。具體的手術方式選擇應取決于腫瘤的大小、部位、數目、有無肝硬變與輕重程度、肝功能代償及全身情況。根據手術切除肝臟范圍大小可分為:肝段切除術、肝葉切除術、半肝切除術和全肝切除伴肝移植術。
1.1肝段切除術,屬于肝臟部分切除術
主導詞:切除術- 肝(部分的)(楔形)[2]
手術編碼:50.22
1.2肝葉切除術和半肝切除術:切除范圍是全肝葉伴其他肝葉部分切除(不包括全肝切除術)
主導詞:切除術-肝――葉(全部的)
手術編碼:50.3
1.3全肝切除術伴肝移植術
全肝切除術
主導詞:切除術-肝――全部的
手術編碼:50.4
肝移植術
主導詞:移植術-肝
手術編碼:50.59
手術編碼:50.4+50.59
2原發性肝癌的非切除性治療
2.1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由于肝癌的全身化療效果不佳,不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并且常伴有嚴重副作用。而經供血動脈內直接灌注化療可以減少副作用,提高化療效果。是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及肝癌術后復發者的最佳治療方案。
主導詞:栓塞術- 化學藥物栓塞術
手術編碼:99.25
根據書P346頁提示,需要增加附加編碼50.93
2.2肝癌碘[131I]粒子置入術
碘[131I]是放射性同位素,發射β射線(99%)和γ射線(1%)。β射線具有生物電離作用,剖壞細胞核DNA和RNA的合成,從而殺死癌細胞。β射線射程平均不到2mm,對癌腫周圍的正常肝組織損傷較小。屬于局部短距離放療。
主導詞:注射(進入)(皮下)(肌內)(靜脈內)(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腔內)(靜脈內)
手術編碼:92.28
2.3肝癌無水酒精注射術:常用來治療小病灶肝癌。其基本原理是:在影像學手段的引導或直視下,經皮或切口將穿刺針插入瘤體內,將無水酒精注入癌灶,通過使細胞脫水及蛋白質變性的作用而滅活腫瘤細胞。該術式的目的是直接滅活肝臟腫瘤細胞。
主導詞:注射-治療性物質
手術編碼:99.29
根據書P346頁提示,需要增加附加編碼50.94
2.4生物治療:主要通過調節機體的自身生物學反應,提高腫瘤宿主的防御能力,抑制腫瘤生長。生物反應修飾劑種類很多,根據其來源及應用原理可分為四大類:
2.4.1細胞因子:細胞因子是由免疫效應細胞和相關細胞如纖維母細胞和內皮細胞產生的細胞調節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活性,在人體抵抗疾病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按其生物活性可分為四種:①白介素(ILs);②干擾素(IFN);③集落刺激因子(CSF);④腫瘤壞死因子。它們對多種人腫瘤細胞均有細胞毒作用,并對多種腫瘤殺傷細胞因子的產生具有激活效應。
(一)治療肝癌的“三大法寶”
手術、放療和化療是治癌的“三大法寶”,也是最常用、最重要的肝癌治療手段。
1.手術治療
迄今為止,手術切除仍是包括肝癌在內的惡性腫瘤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亦是目前多數腫瘤病人獲得治愈的主要途徑。由于肝癌被發現時多已較晚,或因合并肝硬化不能耐受手術,切除的比例并不高,因此提倡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隨著肝癌早期發現及治療研究的不斷深入,診斷水平及技術不斷提高,肝癌在早期、無癥狀的階段即可被發現,能使越來越多的早期肝癌患者有機會實行手術切除,效果也明顯改善。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治肝癌病人中已有400余例生存超過5年,120例超過10年,最長生存達40年。
2.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就是利用射線直接殺傷致病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過去,放射治療是肝癌非手術治療的首選,近年則由于放射介入及其它局部治療的發展而略顯遜色。
放射治療適用于肝臟腫瘤不能切除,不宜或不愿實行放射介入治療的病人。近年來的臨床實踐發現,放射治療與放射介入治療聯合應用可明顯提高放射治療的療效。此外,對局部復發、淋巴結轉移及腎上腺轉移等進行放射治療可獲得較好效果。放療與手術、化療、免疫、中醫等治療方法的結合使用,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療效。
3.化療與放射介入治療
化療即應用化學藥物治療。過去大半個多世紀中,化療由過去少數幾種化療藥物的單一應用發展到多種藥物的聯合應用。給藥方式除原有的靜脈全身化療外,還出現了輔助化療、新輔助化療、特殊途徑化療(動脈、體腔內灌注等)等新的方式。由于化療藥物在消滅癌細胞的同時會造成病人機體的損害,目前臨床上多不主張對肝癌病人應用全身靜脈化療,而采取損害較小的放射介入治療法。 放射介入治療是近年發展起來的化療新途徑。其方法是,通過導管進入到肝癌血液供應的肝動脈內,注入化療藥物,提高局部藥物濃度從而提高療效,同時減少了化療藥物對身體其它部分的毒副作用。
放射介入治療主要適用于情況不太差的不能手術的肝癌病人。目前,這種方法已成為不能切除肝癌病人非手術療法中的首選。其缺點是,對于繼發性肝癌及部分原發性肝癌效果不佳,且會造成肝臟功能損害.
(二)治療肝癌的“新式武器”
1.局部治療 主要指一些在B超引導下腫瘤內穿刺治療方法,其原理是通過物理、化學、或放射性損傷,達到使腫瘤組織壞死、從而控制甚至治愈的目的。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局部治療方法包括:超聲引導下腫瘤內穿刺注射酒精、醋酸等;經皮穿刺腫瘤內微波固化治療、激光治療;射頻消融、高溫鹽水注射等高溫療法;液氮冷凍;氬氦刀;高功率聚焦超聲。
局部治療適用于較小的腫瘤(直徑
在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既要讓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又要能關心社會問題,應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現代科技社會中的問題,如何才能兩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的初探,讓我在這兩者中不再糾結。
翻轉課堂教學法,是通過課前預習基礎資料和相關信息收集,在課堂上達成資料的交流和匯總,進一步解決課前提出相關案例中的問題,同時落實了知識技能的掌握。
現以《細胞分化》為例,介紹讓STS教育理念真正實施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教材分析】
本節《細胞分化》內容安排在《細胞增殖》之后,體現了生命活動的規律。其重點是細胞生命歷程中的一個環節――細胞分化,以及與細胞分化相對的細胞的全能性。這些內容都是和現代的生物發展前沿密切聯系的,也是和生活社會相關聯的。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對“細胞分化”、克隆羊的形成都有初步的認識,在本冊書第三章對細胞核的功能的探究實驗中明確了細胞核的功能,也了解了核移植的操作。在第五章的一些實驗探究中應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
該節課中,學生應該通過合作學習完成對“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療的探究,獲得對細胞分化、細胞全能性的深刻理解和對探究方法的應用能力。
【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
2.翻轉課堂教學法
3.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干細胞和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組織培養等”新名稱;
2.用這些知識理解生活中的實例、探究生活及科學中的問題;
3.學會搜集資料、表達自己的觀點,匯總整理知識;
4.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5.培養學生關心社會、樂于探究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課前預習完成相關的名詞解釋:細胞分化、細胞全能性、植物組織培養
2.小組合作搜集資料――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療方法(發放合作小組學習過程記錄表)
二、課堂
1.科學探究“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案”
在這一環節結束后,教師提醒大家回顧這個探究的流程,提示可以按照這個一般方法來進行其他的探究。
2.學以致用
案例1: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的血紅細胞呈鐮刀型,運輸氧氣能力低。該病在我國廣東的發病率較高,危害嚴重(略),你分析可以有哪些方法來治療該疾病?
案例2:瀕危植物紅杉,(具體作用略)如何來保護呢?
(提示用科學探究的方法來實際應用。)
通過案例2完成植物細胞分化、植物細胞全能性、植物細胞的組織培養的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更多由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提醒學生充分應用書本提供的資料。教師通過觀察引導來協助探究。)
3.小結
學生分組小結,理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教師建議學生要注重概念與應用案例一起整理。)
4.課后拓展
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幫助科學家探究治療帕金森綜合癥的方法嗎?
(可以寫成論文、科學探究流程圖等形式)
【教后反思】
1.在教學研討中,有人質疑課前的預習會不會占用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
其實課前的預習任務中名詞解釋,通過10分鐘不到的看書就可以完成,預習任務2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療方法,可將“成因”與“治療方法”分開去檢索相關資料,不到5分鐘就可以完成,因此對每個學生最多只需要15分鐘的時間就可以。
當他們在這預習中感到困惑時,也就獲得了去學習探究的動力,這正是“翻轉課堂”的魅力所在,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求知的渴望進入課堂,這樣的課堂必然收獲多多。
2.這一節的知識對高中生來說,理解難度不大,在分組討論交流時,相關的概念“細胞分化”“細胞全能性”等都已經被當成熟悉的知識來應用,他們在分析白血病病因、討論治療方案時,已經涉及到把癌變、衰老等內容。因此,《細胞的生命歷程》整個一章中,給學生一課時將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變都先進行簡要的預習(布置預習學案),再來完成這些案例探究,知識體系學習,就更具有完整性,也能讓學生在提出自己的觀點時,能對細胞的了解更全面。
3.翻轉課堂教學帶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思考表達的機會,也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學生掌握的這些資料和信息,教師也一樣要知道,高科技的前沿的信息量要充足,這也真正是教學相長吧。
早期溶栓治療仍然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腦梗死較為常用的方法,且有著比較明顯的效果。盡早開始肢體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和各種功能活動,有針對性的開展缺損腦功能的康復治療,根據病情進行針灸理療等,是急性腦梗死的基本治療原則。低強度紅激光具有一種非熱效應的生物刺激作用,通過治療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纖維蛋白原含量和血液粘度等作用,改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灌注,從而促進腦功能恢復。本文觀察了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針灸、低強度紅激光血管內照射并降纖酶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220例住院病人,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120例,男59例,女6l例,平均年齡68歲(36-83歲);對照組100例,男49例,女51例,平均年齡67歲(35~85歲)。既往史和伴發癥評分、發病到就診時間及開始應用針灸、激光治療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選擇標準 入選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具備以下條件:(1)發病前生活完全自理,首次發病或既往發病未留下神經功能缺損;(2)頭顱螺旋CT或(及)磁共振檢查排除顱內出血;(3)治療前SBP≤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于發病2~3d后并用針灸治療,依病情選用毫針或電針,體針及頭針,體針主穴1-2個。再選擇3~4個配穴,每天一次,15d為一療程:頭針據病情常規選穴,或可選用獨穴療法,傳統腧穴百會,接針透曲鬢,每天一次,15d為一療程,并配合被動、主動鍛煉;激光治療方法:將激光光導纖維置入靜脈血管內(通常是肘部靜脈),照射循環血液,激光波長632.8nm,末端輸出功率1.5~2.0 mW,每次照射50~60min,每天一次,10-15d為一療程。降纖酶5u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靜脈滴注,每天一次,連用7 d(首次劑量加倍,可根據個體差異適當調整具體用法、用量);調整血壓、血脂、血糖,降低腦水腫,適當配合使用抗凝劑、抗血小板劑、鈣通道阻滯劑、降低腦水腫藥物以及中草藥等。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除針灸激光外。其他治療同治療組。兩組治療15d后進行療效評定,
1.4療效判定按中國腦卒中病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995年)判定療效。功能缺損減少91%-100%為基本治愈,46%~90%為顯著進步,18%~45%為進步。0~17%為無變化,0以下為惡化。
1.5 基本檢查 治療前及針灸、激光治療15d后,螺旋CT或(及)磁共振檢查,化驗血流變學指標、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進行定期與不定期檢查。凡在溶栓治療中原有癥狀體征加重,或出現新的癥狀與體征,立即螺旋CT或(及)磁共振及有關項目檢查。
1.6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各參數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u檢驗。組間有效率差異性、顯著性檢驗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針灸及激光治療組99%,顯效率91%;對照組總有效率94%。顯效率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治療組:治療前(21.55±5.74),治療后(5.87±~7.66);對照組:治療前(21.36±5.69),治療后(9.79±9.16)。
2.3 實驗室檢查兩組之間比較血小板、血流變學指標、凝血酶原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
2.4 不良反應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降纖酶療法是目前腦梗死治療中較完善的治療方法,其吸收了溶栓療法、血液稀釋療法、脫水劑、鈣離子拮抗劑、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細胞代謝劑等治療腦梗死的精華。降纖酶具有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可降低纖維蛋白原濃度,減少血栓形成的基質,抑制血栓的形成。此外,尚可抑制紅細胞的凝集,縮短紅細胞的通過時間,改變血液流變學,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管阻力。加速血液的流動。改善微循環,防止血栓的形成,但對血小板和出血時間無影響。降纖酶的主要不良反應為出,故用藥量應根椐病員身體狀況及入院前實驗室和相關檢查結果確定,治療過程中需詳細觀察全身組織器官有無出血并進行定期、不定期實驗室和螺旋CT或(及)磁共振檢查。有報道,與溶栓后腦出血發生率比較,似乎溶栓治療并沒有增加腦出血的發生率。本組病例也未發現明顯出血現象。
關鍵詞:肺癌;小細胞癌;手術;化療;放療
中圖分類號:R73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6-0098-02
肺癌(hypertension)是最常見的肺原發性惡性腫瘤,絕大多數肺癌起源于支氣管粘膜上皮,故亦稱支氣管肺癌。近50多年來,世界各國特別是工業發達國家,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肺癌在男性腫瘤患者的死因中已居首位。由于癌瘤生長速度和轉移擴散的情況與癌瘤的組織學類型分化程度等生物學特性有一定關系;并且對于不同類型的肺癌,其治療方案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區分肺癌的類型在臨床上是相當重要的。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外科治療對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并不起主要作用,此類患者多對于化學療法治療敏感;但對于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治療為主要的治療手段。肺復合性小細胞癌(combined small cell carcinoma)是指發生于肺的小細胞癌與另一種成分復合組成的癌。這種復合成分可以是任何類型的非小細胞肺癌,通常為腺癌、鱗癌或大細胞癌,梭形細胞或巨細胞癌較少見。2004年版的WHO肺癌新病理分類中,肺復合性小細胞癌被歸于肺小細胞癌的亞型,治療方案同肺小細胞癌。但未明確指出其治療效果及預后。我院于2001年2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肺復合性小細胞癌患者45例,并經手術或病理證實,現對其病例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其臨床特點、治療方式及預后,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00年6月-2005年12月經手術、病理證實,并且臨床資料完整的肺復合性小細胞癌患者4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齡36-71歲,平均(53.9±5.4)歲,其中45歲以下9例(18.75%),45-60歲22例(43.75%),60歲以上14例(37.5%)。病理分類:小細胞合并腺癌10例(5.7%),小細胞合并鱗癌28例(90.9%),小細胞合并腺癌及鱗癌4例,未分型3例(3.4%);按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18例,Ⅳa期11例,Ⅳb期8例。臨床表現有不同程度的聲音嘶啞、聲帶麻痹,有的患者出現胸骨后疼痛、食物滯留感和異物感等癥狀。臨床癥狀更與播散性病變相關(如骨髓和肝轉移)。本組患者確診時,發現腦轉移8例,肝轉移6例,腹腔轉移12例。所有患者經氣管鏡、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或活檢、經淺表淋巴結穿刺或活檢找到癌細胞,或經剖胸肺活檢,確診為肺復合性小細胞癌。X線影像顯示肺門或周圍腫塊常伴有縱隔淋巴結腫大和肺葉萎陷;CT掃描可觀察到縱隔淋巴結侵犯和上腔靜脈被破壞。
45例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兩組:同步放化療組23例和續貫放化療組22例。兩組患者一般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肺復合性小細胞癌手術、病灶區域淋巴結清掃術。
1.2.1 同步放化療組
放射治療45Gy/3周,根據不同患者的腫瘤情況確定腫瘤計量,36.2~68.0Gy,平均(52.6±4.3)Gy。在放射治療的同時,給予PE方案化療:順鉑(DDP)60~100mg/m2,d1,依托泊甙(Vp16)100~120mg/m2,d1-3,每21天重復。放射治療期間化療2個療程,結束后再化療2個療程,共4個療程。
1.2.2 續貫放化療組
按照上述PE方案先化療4個療程,再接受放射治療。
1.3 療效觀察
采用術后隨訪的方法,以治療后生存期評價治療效果。所有患者隨訪至2009年1月止,生存期為確診之日至死亡或最后隨訪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率100.0%。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見表1。
3 討論
小細胞癌絕大部分發生在肺內,僅5 %左右發生在肺外器官[1]。小細胞癌惡性程度極高,疾病早期即可發生轉移,主要為淋巴和血行轉移,且呈浸潤性生長,易向外侵襲。小細胞癌生長快,易發生轉移,惡性程度高的生物學行為應屬全身性疾病,從生物學特性看,發生于肺的小細胞癌相同,單純手術效果差。由于早期即可出現轉移,故手術后必須進行化療,以減少腫瘤的局部復發。有報道指出,有效的化療方案可以減少腫瘤的遠處轉移。但同時有學者認為,長期維持化療對延長生存期并沒有影響[2]。本觀察同步放化療組患者平均生存期明顯優于續貫放化療組;同步放化療組3年生存率明顯優于續貫放化療組。筆者認為,對于本病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術前明確診斷,并進行盡可能準確的術前分期,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案,外科手術加有效的綜合治療是可以取得良好療效的,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