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產養殖工程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水產;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政府部門應該盡快地制定相關的水產養殖的法律法規,并實施嚴格的水產養殖措施,對水產養殖進行嚴格的管理與監督。比如,規定水產養殖必須具備養殖許可證,不斷完善水產養殖的管理制度,加強對水產養殖苗種、漁藥、飼料以及水域環境的管理等等。
1 水產養殖病害的流行趨勢和類型
1.1 病害的流行趨勢
1.1.1 病害種類多。水產養殖中的病害有許多種,而且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病害的種類也在逐年增加,例如,鯉魚普遍流行的出血病、三代蟲病等;草魚的常見病有赤皮病、爛鰓病等;蝦類的常見病有細菌病、寄生蟲病、紅腿病等。
1.1.2 耐藥性強。耐藥性的增加給病害防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而且會加大魚病防治的公害化程度。從車輪蟲病到中華鳋病;從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到敗血癥。相同的病害,由于具有了耐藥性,而導致用藥量加大、用藥時間長,同時還需要根據病害的實際情況不斷更換藥品,然而治療效果還不是非常明顯。
1.1.3 流行范圍廣。由于水是流動的,所以病害具有很強的傳播性,而導致流行范圍非常廣泛。許多病害從過去的季節性流行演變成了多季節性甚至是全年性的病害,而且流行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
1.2 常見病害的主要類型
1.2.1 細菌性敗血癥。對于細菌性敗血癥,不同地區的稱呼也是不一樣的,其發病原因是由溫和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河弧菌生物變種等多種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為以下幾種:腹水病 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養殖魚類暴發性流行病等,是魚類病害中常見的疾病。
1.2.2 亞硝酸鹽。通過呼吸作用,亞硝酸鹽經魚的鰓絲進入血液,降低魚的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數量,從而減弱了血液的載氧能力。導致魚的攝食量有所減少,出現組織性缺氧,而且鰓組織出現病變而對呼吸產生嚴重的影響、缺乏平衡能力,這時魚的血液為紅褐色或者黑紫色,甚至于內臟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發生了改變,滲透條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癥狀與出血病相似。
1.2.3 瓜蟲病。瓜蟲病是一種寄生蟲性原蟲病,是淡水魚類中的一種常見病害。幾乎在所有的淡水魚類養殖中都出現過瓜蟲病,導致大量的魚種、魚苗死亡。淡水小瓜蟲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蟲引起的。隨著水溫的變化,小瓜蟲生存的時間也發生著變化,在20~25℃或者1℃時,蟲體最易感染宿主魚;而當水溫在30℃以上時,蟲體不能發育,所以在炎熱的夏天,瓜蟲病不會發生。瓜蟲病的病征表現是染病魚體表面或鰓上出現白色小點,因此瓜蟲病又稱為白點病。
2 水產養殖病害的防治措施
只有推行健康的養殖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產養殖中的病害問題,堅持“以防為主,防止結合”的原則,加強養殖生產管理,保護養殖環境。
2.1 細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細菌性魚病主要有出血病、爛鰓病、赤皮病、腸炎病以及細菌性敗血癥等,引起病變的細菌主要是水氣單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單細胞菌等。當水質惡化,而且有適宜的溫度調節,這些病菌通過魚的呼吸經鰓到達魚的體內,生成病灶。所以保證水的質量,控制好水溫是完全可以避免此類魚病的發生。
2.2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水產養殖病害中最嚴重的類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這是導致魚類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產病有河蟹抖抖病、蝦類肌肉白濁病等。主要預防措施有,首先是徹底清塘后,在將魚放入池塘的7 d前,用精碘再進行一次消毒。這種方式對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發病季節到來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經發生病害,使用內服藥,以防止病害的擴散。
3 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的影響
3.1 水產養殖對水質的影響
3.1.1 溶解氧(DO)下降。溶解氧是衡量水體水質必要的指標之一,也是水產養殖生存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水質,其溶解氧量必須保持在5~10 mg/L左右。水產養殖的釋氧作用與耗氧作用可以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具備時空的變化,當水產養殖的釋氧速度小于耗氧速度時,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將逐漸減少,若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減少到4 mg/L時,水產養殖的生存將受到威脅,甚至出現大批的死亡,當水中溶解氧耗盡時,水中有機物將出現厭氧分解,水質逐漸下降,水域環境因此遭受比較大的影。
3.1.2 總氮(TN)與總磷(TP)升高。在衡量水質優劣的各項指標中,氮與磷是產生水體富營養化的最主要原因,水體總氮的濃度與總磷的濃度與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會隨著T總氮濃度與總磷濃度的升高而逐漸加劇,當水體總氮的濃度在015~115 mg/L之間時,水體屬于富營養型,當水體總磷的濃度大于0101 mg/L時,可以致使水體富營養化的出現。
3.1.2 化學需氧量(BOD)與化學需氧量(COD)增多。當水域環境被有機物污染時,生化需氧量(BOD)是其污染程度重要的指標之一。若水域環境被限制,無法進行生化需氧量測定時,可以選擇使用化學需氧量(COD)進行測定,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化學需氧量的影響與化學需氧量類似。在水產養殖的水域環境中,一般選擇在20 e條件下,培養5 d后所測得的化學需氧量作為水域環境有機物的耗氧量。通常認為當BOD5 < 1 mg/L時,水域環境表示優秀;當BOD5 在2~3 mg/L時,水域環境表示良好;當BOD5 > 5 mg/L時,水域環境表示受有機物的污染;當BOD5 >10 mg/L時,水域環境表示受有機物污染的程度惡化。
3.2 水產養殖對底質的影響。水產養殖的飼料通常具備存保型性較差以及懸浮性較差等特點,如果飼料沒有被魚類攝食時,其必然會沉入水體,降落在水體的底部處。目前,我國飼喂水產的技術比較低,經常出現飼料的超量投喂,這樣很容易造成飼料的過剩,大量的飼料因此沉入水體底部。水產養殖所排出的代謝物以及糞便等也相繼地沉入水體底部。時間越久,水體底部堆積的東西就越多。水體有機質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動更加的頻繁,進而消耗底部更多的氧氣,水體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NO2 2N、H2S以及NH3等有毒物質的出現,這些有毒物質不僅可以污染水體底部的環境,而且導致水體底部生物的抗病力下降,出現大批死亡的現象。
4 治理措施
4.1 科學規劃水產養殖的面積。目前,我國水產養殖主要采取密集的形式,而密集養殖是飼料過剩的重要原因,飼料的大量過剩遠遠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功能,對水域環境造成的污染不容置疑,因此,必須對養殖面積進行科學的規劃。對此,水產養殖部門可以依據水體不同的使用功能對養殖水面進行科學規劃。在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養殖水面的負載能力以及水體的養殖容量等等,在保護水域環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科學的規劃水產養殖的面積,合理地設置養殖密度。
4.2 提高水產養殖的技術。水產養殖技術的提高,不僅可以促進水產養殖經濟效益的提高,而且對水域環境的治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技術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比如植物凈化工程技術、魚菜共生工程技術、貝類養殖處理污水工程技術、系統工程技術以及生物凈化工程技術等等。修復水域生態環境是治理水域環境重要的舉措,它具有投資少、無二次污染的特點,是獲得良好水域環境的重要保障,其市場與發展前景廣闊,是治理養殖污染水體最具價值的生物工程技術。
4.3 加強水產養殖的管理。目前,我國水產養殖雖然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它給水域環境造成的影響巨大,不符合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觀,只有在保護水域環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實施水產養殖,水產養殖才真正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水產品的規范養殖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但目前我國還缺乏完善的水產養殖的法律法規,缺乏對水產養殖的監督。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水產養殖;專業建設;培養模式;班主任;就業
漁業產業包括以養殖、捕撈、種苗等為主的漁業第一產業;以加工、漁機制造、漁船改造、飼料、藥物為主的漁業第二產業;和以流通、存儲、休閑漁業等為主的漁業第三產業。《2018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1]數據顯示,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24761.22億元,其中漁業產值占49.73%,全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46.37千克(人口139,008萬人)。水產養殖業不僅在世界食品供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還能夠帶動全社會漁業經濟中很多環節的發展。與2012年相比,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水產品消費7.5公斤,增加2.1公斤,增長39.7%[2],以上數字充分體現了水產養殖業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和其在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
一、對標戰略需求
廣東是水產養殖大省,也是水產養殖強省。2016年,廣東省漁業經濟總額為2863億元,僅次于山東和江蘇,位列全國第三。廣東省水產養殖面積55.5萬公頃,居全國第六,但養殖產量卻全國第一,說明廣東省水產養殖技術領先,同時也表明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在水產養殖生產各環節提供的優質服務,體現的重要作用。我校地處廣東省西部,毗鄰南海,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水產一級學科被列為“攀峰重點學科”,擁有水產科學與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東省珍珠養殖與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省水產經濟動物病原生物學及流行病學重點實驗室。學校正全面貫徹落實“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更加有力的舉措強化辦學特色,以更加先進的理念培育社會英才[3]。
二、加強專業教育
有調查結果表明,部分高校學生因不喜歡所學專業而產生厭學情緒的比例高達40%[4]。歷來農業院校或者農學類專業的招生相對困難。水產養殖專業屬農學,我院招到的大部分新生多為調劑生,他們對于水產養殖簡單地理解為“養魚”,有的學生直接表示對專業不感興趣。針對于此,在強化專業優勢的同時,我院制定了專門的招生和就業宣傳畫冊,安排新生進行入學教育和學科專業推介,對專業的發展前景、專業內涵以及大家最關注的就業逐一進行介紹。作為班主任,接收到對專業的不理解更多的來源于學生家長。在新生入學時,除了接待新生,還會接待很多送學生的家長。有的家長提出轉專業的要求,有的家長質疑“我家里就是養魚的,培養個大學生還是養魚?”“這專業畢業了除了養魚還能做什么?”“養魚還需要上大學?”等。因此,除了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外,有必要以學院或教學系為單位,對家長的誤解進行專業疏導,就專業性質、特點、人才培養模式、就業途徑和前景做詳細地介紹,強化學科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在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和就業渠道優勢。
三、改善培養模式
我校“水產學”為“第九輪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和“珠江學者”設崗學科;“水產養殖”為國家級高校特色專業,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水產養殖專業下設兩個專業方向,即水產養殖和飼料安全。在大學四年間,學院設立導師制,大一至大二階段導師在學生選課、生活和參與社團活動等方面給予專業指導;大三至大四期間的導師主要負責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畢業論文設計以及對就業給出專業性建議。這期間的兩個導師可以為同一人也可以換人,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指導意義。在黨的十會議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教育部于2010年7月29日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5],綱要明確了高等教育要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深化教學改革,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學院設立優秀本科生進實驗室項目,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以項目的形式進入實驗室,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和科研實踐。學院和導師分別給予一定資金的支持,并鼓勵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科研文章。同時,學生可以結合此過程的學習和科研的經驗撰寫科研申報書,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攀峰計劃等,以此更加深入地進行專業學習。
四、重視班主任工作
如今的班級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一個班級的學生很難集中在一起,同學之間很難體現集體的概念。因為現在教學體系實行學分制,學生自主在網上選課,最終導致同樣的一門課,學生所選的教師不同、時間點不同而導致一個班級的學生分散在不同的課室上課。課余時,每個人又有不同的社團活動需要參加。因此,一個班級能夠聚在一起的時間微乎其微,最多是以宿舍為單位的小聚,班集體的概念渙散。學生在大二下學期時,將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進而將產生新的班級,原來的班集體將不復存在。因此,對班級集體意識的培養必須及早介入,否則不利于培養良好的學風和班風。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成員之一,也是學生進入大學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的關鍵引導者。作為班主任,要及時發現班級的問題,要有技巧、負責任地協同班委同學積極解決問題。例如,學生宿舍的矛盾、班委之間工作的協調以及同學們的上課狀態不佳等問題。同時,農業院校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這些學生不僅存在課業壓力,還有家庭經濟壓力。因此,在班級建設方面也需要特別關注。大一初始的軍訓,是同學在一起較為集中的時間,由陌生到熟悉,是建立班級概念的黃金時期。如果錯過了,后期大家上課又都較為分散,不利于建設良好的班風和學風。第二個建設時期就是在大一第二學期初始,過了這個階段,學生對于大學慢慢失去了新鮮感,生活、學習以及人際交往的圈子都已逐漸成形,再改變就很難了。能讓大家集中在一起的方式之一是團日活動。盡管班主任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但是,大家上課時間不同,參與的社團活動多樣,況且還有部分同學不是團員,團日活動也很難聚集所有同學。主題班會是另一個聚集方式。在大一第二學期初始,針對大一上學期班級出現的各種問題,班主任適時提出召開主題班會。首先,在班會召開前,先由同學們提出問題,并由宿舍長和班長集中收集。其次,班主任針對各問題進行梳理,最終召開主題班會“唯有努力不負光陰”,并通過PPT的形式,在班會上集中解答。該方式首先讓同學們自我反省,去尋找自身的問題,學會提出問題;然后針對不同的問題在班會上集中解答,可以解決一些共性的問題,節約時間,同時還可以將某些同學已經意識到而其他同學還沒有意識到的問題進行解答,該次主題班會很高效地解決了相關問題,讓同學們加深了對專業的了解,學會了處理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矛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表中給出了該次主題班會中同學們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反映了同學們初入大學、初識水產養殖以及在集體生活中遇到的疑問。
五、專業建設與就業指導
有畢業的同學在入職一個月后和老師反映“被騙了”,了解具體的情況后得知,事實并非如此。學生對公司和市場的了解不夠充分,期望值過高。在如今的市場背景下,大部分公司的淘汰機制是很嚴格的。如果學生不能及時了解公司運作機制,了解市場,了解自身,往往會被淘汰。因此,針對往屆學生對專業導向、課程學習、職業規劃以及最終就業的情況,專業建設和就業指導的工作應該在大一就開始逐步實行。專業建設應該融會貫通于教學、科研和實踐活動中。囿于長期粗放式的養殖模式,水產養殖在我國一直沒有擺脫低端的形象,導致初入高校水產專業的學生對水產養殖的認識不充分,存在偏差,專業認同度較低,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在進行專業教育中應不斷加強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的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提高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6]中提出,大力倡導和推行研究式、啟發式、研討式、探索式的教學形式和方法,以此充分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有效統一。在強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任課教師在科研和生產中的技術優勢和服務產業的影響力,在本科生進實驗室、教學實踐以及畢業論文的實踐操作中,帶動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和服務地方產業的活動,讓學生盡早接觸生產實踐,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提升學生的專業興趣,感受所學專業對國家、社會和產業的貢獻度,使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合理地做出職業規劃和繼續深造的選擇。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的快速增長,就業將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水產養殖專業的教師和水產相關企業,例如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國聯水產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粵海飼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粵海水產種苗發展有限公司、廣東海大集團有限公司和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具有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可以設立實習基地,帶領學生進行生產實踐和見習鍛煉,為學生畢業后盡快就業提供良好機會。同時,我院水產養殖專業的教師結構合理,分別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廈門大學等,不僅能夠汲取各高校在水產養殖專業教學中的優勢,做到廣采百家之長,還可以發揮教師的專業背景和與母校學科點的聯系作用,鼓勵和帶動部分優秀的學生積極報考研究生。此外,學院同UniversityofStirling(UK)、UniversityofFlorida(USA)、JamsCookUniversity(AUS)、東京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臺灣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國內外20多所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機制,對提升學生的專業深度和廣度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關鍵詞] 荔波山區 漁業發展 階段效果 總結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1-0288-01
1 積極承擔重點水產項目在荔波山區推廣
1.1 在2001年度中,承擔實施了80:20池塘養殖高產技術。筆者在我縣城郊區選擇重點戶池塘、山塘560畝實施80:20高產養殖示范,輻射朝陽、永康、水堯、甲良鄉鎮1200多畝,每年在全縣推廣全價魚料300噸,利用科學養殖方法,讓我縣示范戶獲得驗收高產平均達到725.8公斤/畝。示范效果十分明顯,投產比為1:1.85,開展項目成果申報,2001年1月20日獲得貴州省農業廳豐收獎“80:20池塘養殖高產技術”壹等獎;2001年10月30日獲得農業部漁業豐收獎“80:20池塘養殖高產技術推廣”三等獎。
1.2 在2003年元月至2006年12月期間,根據貴州省水產局重點項目工作的安排,編寫漁業結構調整項目申報,獲得立項批復,主持承擔“荔波縣稻田生態漁業技術推廣”,先后選擇了我縣玉屏鎮建設村、拉魚村、朝陽鎮八爛村、甲良鎮洞庭村公路沿線1500多畝實施稻田生態工程示范推廣,輻射水堯鄉、永康鄉、播堯鄉5200畝。按照貴州省“稻田生態工程技術”要求,開展稻田高產養殖技術培和指導,完成推廣任務。通過省、州專家組驗收,中心示范區畝產魚平均達到108.2公斤、稻谷623.6公斤,超過項目指標,組織了項目成果申報,2003年元月20日獲得貴州省農業廳豐收獎“稻田生態漁業技術推廣三等獎”。
1.3 在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間,為了加大黔南州的稻田養魚示范作用,擴大漁業產業結構規模,按照省州項目推廣的指導思想,結合荔波環境資源的生產條件,承擔組織實施黔南州都勻、福泉、獨山、三都、荔波五縣“利用池塘為稻田漁業培育建鯉魚種技術推廣”項目工作。為黔南州重點稻田生態漁業示范縣提供良種建鯉服務,解決稻田生態示范魚種養殖需要。在三年期間,承擔完成五縣中心示范養殖面積8200畝,輻射區養殖24300畝,合計實施推廣面積32500畝,推廣良種建鯉品種及配套品種達到1380萬尾,通過省、州專家組在各縣驗收,實現中心示范區域平均產魚達到110.5公斤/畝、稻谷610.3公斤/畝,超額完成稻田漁業推廣的各項指標。
1.4 為了推進荔波山區冷水魚產業發展。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筆者承擔完成荔波縣大鯢(娃娃魚)養殖項目推廣,編制項目申報書(方案),為“荔波國豐農業專業合作社”先后爭取上級扶持資金320萬元和400萬元,發展了荔波上萬尾娃娃魚養殖示范基地,樹立了荔波漁業企業形象典范;利用創新的工作思路和成效的工作方法,成功引進大連外商在荔波山區架橋落戶發展冷水魚產業(鱘魚、虹鱒)投產工作。
2 完成水產實用技術推廣情況
2.1 荔波縣生態漁業新技術推廣方面:從2008年來,筆者組織實施山區池塘、山塘生態養殖模式,在全縣重點養殖戶中,累計完成以鴨―魚、豬―魚―菜、魚―果、草―魚―菜等綜合生態養殖模式150多戶,種植果-魚模式1250多畝,優質牧草-魚模式360畝,養禽-魚模式28550多只,養豬-魚模式350多頭。
2.2 池塘高產養魚技術推廣方面:從2006年來,先后在我縣玉屏鎮的時來村、建設村、坡坪村、拉岜村;朝陽鎮的八爛村、吉毛村專業養魚戶中推廣發展以建鯉、草魚為主,鰱鳙魚套養為輔,按80:20比例混養模式,利用全價顆粒魚料和種植優質牧草結合,推廣池塘高產養殖規模達62戶880多畝,畝產達到720公斤,產值上9500多元/畝,純收上4200多元。
2.3 水產良種魚苗推廣方面:筆者在負責期間,特別重視本縣的良種魚苗推廣改良工作。結合本縣農村漁業生產狀況,魚苗良種是農戶水產養殖發展的生產基礎,為了加快我縣漁業生產結構調整,發展農村漁業經濟發展,積極主動帶領全站職工,開展全縣良種魚苗(建鯉、豐鯉、草魚、銀鯽魚、鰱魚)品種引進繁育、培育推廣工作。從任職來,利用池塘流轉方式,先后組織本站開展魚種(魚苗)生產面積56畝,發展重點農戶苗種生產面積120多畝。先后從江蘇無錫、武漢水科所、湖南湘云鯽公司、廣西水科所、海口市羅非魚良種場累計引進建鯉、豐鯉、云斑鲴、單性羅非、異鯽、彭澤鯽魚和四大家魚水花、烏仔達2500多萬尾進行培育推廣,解決了我縣池塘、山塘、水庫、稻田等魚種供應環節。
3 積極編寫荔波重點水產項目材料
3.1 在2004―2008期間,先后編寫了“稻田生態漁業、池塘生態漁業、80:20池塘高產技術、名特品種(青蝦、南方大口鯰、泥鰍及鱖魚)、良種魚苗引進繁育推廣等項目材料,并主持承擔項目推廣實施工作。在荔波實施養殖科技示范,獲得了很好的養殖效果,完成了各個項目指標,申報獲得了多項成果。
3.2 編寫“2009-2013年荔波漁業發展規劃”,自己完成執筆編寫工作,并組織省、州專家組對我縣《漁業規劃》進行審查通過、報縣政府批復及實施工作。
四十多年來,珠江水產研究所長期致力于水產疫苗研發與應用工作,在我國水產疫苗研究領域處于“領頭羊”地位,尤其在草魚出血病疫苗研究方面具有傳統主導優勢。草魚出血病疫苗歷經珠江所三代科研人員的潛心研究,自上世紀60年代率先研制出我國第一個水產疫苗――草魚出血病組織漿滅活疫苗(“土法”疫苗)后,經過多年努力,上世紀90年代研制出我國第一個具有免疫原性強、免疫效果好、免疫保護期長等優點的高效弱毒疫苗――草魚出血病凍干細胞弱毒疫苗。該疫苗通過天然活性物質對病毒減毒處理制備而成,具有使用劑量小、易保存、使用方便、養殖當年魚免疫一次即可達到保護效果的優點。在中試應用方面,草魚出血病凍干細胞弱毒疫苗已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蘇等多個省份地區進行了區域性試驗,免疫保護率達到90%以上。
在農業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珠江水產研究所在水產疫苗產業化方面做了大量扎實的工作。目前已掌握了草魚病毒病、主要淡水魚類暴發性傳染病以及海水魚弧菌病等多項疫苗的研制技術,并加快了珠江所水產疫苗生產基地的建設工作。2007年12月,建成了我國首個符合獸用生物制品GMP要求的水產疫苗生產中試基地。該基地建設面積約3600平方米,具備病毒活疫苗、病毒滅活疫苗、細菌滅活疫苗、亞單位疫苗4條生產線;并成立了珠江所水產疫苗工程技術中心,與該所的“廣東省水產動物免疫技術重點實驗室”形成了全國研發共享平臺。
水產疫苗GMP生產中試基地的建成、草魚出血病活疫苗的獲批,對推動解決我國水產疫苗從實驗室研究向產業化過渡的瓶頸問題,促進水產疫苗科技成果的轉化,保障水產養殖的安全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水科院首席科學家吳淑勤研究員的帶領下,珠江研究所2009年底啟動了水產疫病防控技術研究體系建設,現已成為我國水產動物疫病防控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該隊伍現有30多人,其中院病害學科首席科學家1人、研究員5人、研究生導師5人、碩士、博士研究生10多人。此外,珠江所還牽頭組織了由院發起的全國相關高校、研究機構、企業以及學會、技術推廣單位等參與的漁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并組建了珠江所綠色漁藥集團,為今后水產疫苗發展打下了基礎。
武漢合緣綠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應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集科研、生產、貿易于一體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注冊資金3118萬元,下轄合緣綠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楚天洪山菜薹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兩個獨立法人企業,為進一步提高公司科研實力,公司還與省農科院建立了微生物研究中心,與中科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建立了協作關系。
1997年,合緣公司開始研究開發酵素菌技術。到2003年,已開發出多種適合農業和漁業的系列酵素菌生物肥料。這種肥料富含有益細菌、絲狀菌、酵母菌、放線菌等多種有益菌群,既可實現水產養殖業的生產安全,亦可有效提高生態養殖水平。它能有效降解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等有害物質,加強有機物礦化及溶解鹽轉化,還能有效避免養殖廢水對環境的污染,提高魚體免疫力,降低魚病的發生率。同時,酵素菌肥料還可使肥料、飼料等物化投入效率發揮到極佳狀態。因此,酵素菌肥料可以說是水產健康養殖的最好選擇。
在研究開發酵素菌的過程中,合緣公司抽調專業人員、業務骨干成立了酵素菌開發研究室。為使產品有效進入千家萬戶,公司還組建了一支精干的技術服務團隊跟蹤檢測、收集反饋信息、全程技術指導,為用戶排憂解難。現已建立省內外銷售網點2000多個,產品進入十五個省、市、自治區,形成了以湖北為中心,立足中原、輻射全國的市場銷售態勢。
目前“合緣”牌酵素菌生物有機肥、酵素菌生物有機復合肥、酵素菌生物有機魚肥等產品均通過省科技廳的科技成果鑒定,榮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總體技術在國內同行業研究中居領先水平,其中酵素菌生物有機魚肥生產技術,在國際同類研究中居領先地位。酵素菌生物有機肥、酵素菌生物有機復合肥連續3年被湖北省農業廳列入春夏、秋播主推肥料產品,2006年省農業廳16號文件正式將合緣公司生產的酵素菌生物有機魚肥納入科技進村入戶五大技術之一,并且重點推廣。
酵素菌肥料不僅為農民實現增產增收,更有效降低了傳統化肥的使用,減少了化肥對環境的污染,增強了自然環境的自凈力,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在兼顧農業生產的同時,還有效地保護了自然資源的生態平衡,為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