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早產兒護理問題及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喂養指導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629-01
早產兒指胎齡≥28周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科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6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嬰22例,女嬰14例,體重在1800-2500g,平均2120g,身長在35-47cm,平均身長41.2cm,胎齡在30-37周,平均胎齡34.4周。隨機將其分為兩組,每組16例患兒。對照組實施常規的早產兒護理措施,觀察組針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進行原因分析給予正確的喂養方式及護理,兩組患兒在身長、體重、胎齡、性別、消化道功能以及喂養情況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喂養方式及護理措施(略)。觀察組早產兒采取喂養不耐受因素的分析及喂養指導護理措施干預,如下:
1.2.1 喂養不耐受的因素分析 (1)內部因素(體重輕、胎齡小、胃腸發育不成熟)胎兒未出生前的營養來源完全依賴母體輸送;出生后則通過胃腸道攝取食物中養份,由于早產兒的胃腸動力與胃腸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未成熟,其消化吸收暫時不能完成機體的需要。妊娠25-30周的早產兒腸蠕動的幅度較低,無規律的消化道節律,妊娠35周早產兒的胃腸道才會形成能推進食物的復合波群,并且這種波群是隨胎齡的增加而增加的[3]。(2)外部因素:①喂養時間:由于過早進行喂養會產生胃食道返流、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吸人性肺炎、嘔吐、胃潴留以及腹脹,喂養不當嚴重時會產生呼吸暫停等情況,但早期經口喂養可促進胃腸功能的啟動和消化酶的分泌。過晚喂養會影響胃腸功能的發育成熟,出現不耐受的危險性增大。②喂養方式:早產兒常因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協調而導致不能經口喂養,通過鼻飼、滴管方式無論早產兒是否有吸吮能力都會使奶汁流入,長期影響到早產兒的味覺和嗅覺的發育,降低了吸吮能力和吞咽協調發育,也可造成喂養不耐受。③疾病與治療:出生后早產兒離開母體后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以及泌尿系統將會發生感染性疾病。胎齡小,體重越低,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就會越高。感染會引起早產兒的喂養不耐受。
1.2.2 喂養方式 選用對應母乳喂養可以減輕早產兒的喂養不耐受癥狀,如母乳喂養不足,可以選用早產兒配方奶進行喂養。對于體重極低的早產兒最好在生后4h開奶喂養,如發生喂養不適癥狀停止喂養。根據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情況可以給予早期微量喂養和非營養性吸吮(NNS),[4]采取胃管進行鼻飼喂養,在胃管分次喂養的同時給予NNS,這樣可以促進早產兒的胰島素和消化酶的分泌,加快胃腸道的成熟發育,提高喂養的耐受性,根據早產兒的耐受情況適時增加能量攝取量,促進吸收和消化的營養調節,并有助于從胃管喂養過渡到由口進食。
1.2.3 喂養指導 指導護士在喂養早產兒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不耐受喂養情況,進行早發現早處理,防止早產兒營養缺乏癥和胃腸道功能的嚴重并發癥。指導護士在喂養時方式方法,采取半臥姿勢,良好的喂食時間是小于5-20min,以免患兒發生疲勞。每次喂養后使患兒立起輕拍背部,減少返流發生,防止誤吸的危險。
1.3 效果評定 兩組在早產兒喂養過程中進行比較留置胃管時間、恢復正常喂養時間以體重增長情況進行比較。
1.4 數據處理 經數據統計進行數據分析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l3.0進行統計分析(P
2 結果
觀察組的早產兒的留置胃管時間以及恢復正常喂養時間均較對照組時間短,早產兒體重增長情況優于對照組,顯著差異(P
3 小結
喂養不耐受是早產兒普遍存在的喂養問題,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臨床早期發現可能導致喂養不耐受的因素。及早采取干預措施,可以促使胃腸功能成熟,加快早產兒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作用;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規范,提高護理質量,對于喂養不耐受問題進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喂養方式,加快早產兒恢復到正常的喂養狀態。
參考文獻
[1] 鄭丹丹,吳曙粵,汪莉,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0,17(9A):50.
[2] 育萍,蘇紹玉.84例早產兒的監護與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22):1532.
關鍵詞:早產兒成活觀察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75-01
1臨床資料
我院兒科2010年大約收874人,治愈率達95%,好轉率4%。本組20例早產兒,男14例,女6例,其中13例早產兒羊水吸入綜合癥,5例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癥,2例早產兒窒息,經過積極搶救,精心護理與治療,針對具體情況采取了積極有效的監護措施,取得滿意效果。
其中1例;①早產兒窒息。②早產兒羊水吸入綜合癥。患兒王小男,男,30分鐘,以皮膚蒼白,10分鐘之代訴入院。查體,體溫不升,脈搏120次每分鐘,呼吸45次每分鐘,體重2.4千克,反應差,,皮膚稍蒼白,有少許胎脂,額頭及顏面青紫,前囟約1×1厘米,耳廓稍薄軟,鼻翼扇動,口頂泡沫,頸軟,三凹征陽性,雙肺可聞及吸濕鳴音,心腹無異常,足底紋理少,足趾甲未達末端,原始反射未引出,肌張力差。
搶救措施;入院后給于情理呼吸道,吸盡呼吸道粘液,低流量吸氧,保暖,維生素K1防出血,納洛酮平穩呼吸,糾正酸中毒,頭孢噻肟鈉抗感染能量支持等治療。
搶救結果;入院后一級護理,做好基礎護理,指導母乳喂養等全面的早產兒護理措施,患兒顏面紅潤,食乳可,反應可,住院21天治愈出院。
2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2.1保暖。
2.1.1剛剛娩出的早產兒應立即用干布擦干全身,用溫暖的棉被包裹,頭部帶帽。一般室溫在24℃-26℃,相對濕度百分之50%~60%若有條件,最好放入保暖箱內,根據小兒的體重調節暖箱的溫度和濕度,體重越輕,箱溫越高,若無暖箱也可選用熱水袋,電熱毯等方法保持體溫,但須注意防止溫度過高或燙傷。
2.1.2每小時測試體溫,呼吸,心率一次。
2.1.3隨體溫變化改變保暖措施,若體溫不升可隨時調節暖箱溫度,濕度,密切注意觀察患兒面色變化。由于早產兒皮下脂肪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新陳代謝低,產熱不足,體表面積相對大等生理特點,決定了早產兒易受外界環境溫度影響的特殊性,對早產兒有效地保暖是挽救生命的關鍵。反之,升溫也不能操之過急,升溫過高,使血流循環不均,內臟及頭部缺血缺氧,產生驚厥,腦出血,肺出血甚至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嚴重繼發病癥。
2.1.4每日治療操作要集中進行,避免反復操作以增加散熱機會。
2.1.5每日護理操作,沐浴,更衣,換尿布等時間越短越好,動作幅度小而快。
2.2。早產兒的頭偏向一側,使口中的粘液外流,避免粘液或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窒息。
3喂養
3.1早產兒多主張早喂,可防止低血糖,代謝性酸中毒的發生,并減輕黃疸,減少蛋白質分解代謝和酮尿征等。
3.2早產兒吸吮力及吞咽反射差,可用鼻飼母乳喂養,每次進食前應抽吸胃內容物,每次2-4毫升,逐步增加量和次數。
3.3每次鼻飼注入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嘔吐,引起呼吸道梗阻和吸入性肺炎,鼻飼后更換,以改善肺循環。
3.4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差地早產兒可采用接管法喂養,慢慢將母乳滴在舌尖上待咽下后再滴入。
4給氧
一般采用間歇給氧,濃度不能過高,以百分之30%~40%為宜,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理呼吸道粘液和分泌物。
5抗感染和預防出血,這是提高早產兒生存率的關鍵
5.1早產兒免疫功能差,對各種感染的抵抗力低,因此應正確處理好臍帶及保護皮膚粘膜的完整性。
5.2早產兒產有出血傾向,再生后當天給維生素K1,1mg-5mg肌注,連用三天。
5.3合理使用抗菌素,必要時補充葡萄糖,氨基酸等。
6結論
為了確保早產兒的生命安全,以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提高早產兒的成活率,我們應采取全天監護,制定完整合理的護理計劃,落實護理措施,提高護理質量,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降低風險和死亡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早產兒 急救 護理措施
早產兒是指胎齡<37周,出生體重<2500g,身長<47cm的活產新生兒。胎齡越體重越輕、身長越短,死亡率越高。因此,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存活率,加強護理責任心,對早產兒實施細護理,使早產兒平穩、安全地渡過體溫關、呼吸關、喂養關、感染關等,才能提高早產兒的成活率。現將臨床工作中總結的急救護理經驗介紹如下:
1 注意保暖
保暖是搶救早產兒的關鍵,因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調節功能差,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少,容易散熱,新陳代謝低,肌肉活動少,所以體溫低;另外汗腺發育不良,散熱困難容易產生高熱,體溫過高或過低,對早產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直接關系。早產兒室內溫度要求保持24℃,晨間護理時可增加到27-28℃,相對濕度維持在35-65%之間,體重<2000g的患兒,放在暖箱內保暖,箱溫根據患兒的體重多少、胎齡、出生天數調節,使用暖箱時2小時測量體溫、箱溫并做記錄,以便早產兒體溫保持在正常范圍內。所以盡量在暖箱中操作,治療護理盡量集中進行。
2 吸氧要適宜
給氧濃度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長,因高氧或低氧對患兒危害都很大,高氧可使紅細胞破壞而致生理性黃疸加重,低氧可造成心動過速,顱內出血。有青紫時可于喂奶前后吸氧0.5-1小時。
3 預防感染
早產兒皮膚薄嫩,任何小的皮膚破損都可能成為細菌入侵的門戶,再加上早產兒機體免疫力低,因此做好口腔、臍部、臀部及皮膚護理尤為重要,保證一人一物一消毒,暖箱1周更換1次進行徹底終末消毒,嚴格限制參加人員的數量,做好物品、器械、空氣、地面和手的消毒,預防為主,接觸早產兒前后均應卷袖過肘用洗手液洗手,任何操作都應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對于患有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先天性傳染病等應分別放置于隔離間,專人護理,用物分別放置,及時做好用物消毒管理工作。在護理時要經常觀察靜脈留置針部位有無紅腫,一般靜脈留置時間不宜超過3天,早產兒更容易發生鵝口瘡、皮膚感染,基礎護理一定要到位,發現感染情況及時匯報醫生,遵醫囑給予抗感染及支持療法。
4 急救
側臥位,頭部不墊枕頭并經常更換,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有利于粘液及分泌物流出,如有粘液梗塞呼吸道時,要先用紗布擦口鼻粘液,用胃管吸出口鼻及咽部分泌物,再行人工呼吸,以防分泌物進入呼吸道,同時遵醫囑及時應用復蘇藥物。
5 合理喂養
合理喂養是提高早產兒成活率的手段之一,要求提早喂養,可減少低血糖的發生,及時保證熱量的供給時十分重要的,出生后4小時可試喂糖水,如胎齡較大、吸吮力好可直接用奶瓶喂養。胎齡32周、咽反射不良、吸吮力弱或無吸吮力患兒,用管飼法。鼻飼可以鮮母乳為首選,如條件不允許可用早產兒奶粉,要求少量多次喂養,密切觀察患兒病情。病情穩定時,可把患兒的手放在嘴邊,以自我安慰,刺激胃腸激素的分泌。
6 加強病情觀察
工作應有高度的責任心,耐心細致地護理早產兒的同時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靜脈輸液時要嚴格掌握滴速,以免引起肺水腫而加重病情,除外常規的生命體征觀察,注意觀察早產兒的大便情況。一旦發現呼吸表淺、不規律、面色蒼白、窒息時,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并進行搶救。
7 皮膚護理
早產兒的皮膚護理很重要,嬰兒出生后如體溫正常4小時后,可用溫水清洗皮膚,衣服要選擇柔軟的棉布,因早產兒皮膚薄嫩,很容易擦傷而引起感染,每次換尿布時用溫水沖洗后,涂擦油膏保護皮膚。
8 做好消毒隔離工作
消毒隔離工作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每日用紫外線照射消毒,禁止家屬及其他非工作人員探視,進行護理操作時,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技術進行。
9 呼吸道管理
由于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早產兒容易發生呼吸暫停及青紫;咳嗽反射弱,粘液不容易咳出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或呼吸道梗阻,根據以上特點,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經常更換在喂奶間隙病情穩定的早產兒采取俯臥位,頭偏向一側,每天濕化氣道,翻身叩背,使其分泌物稀釋有利于排出。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HUANG Yin-j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4):074-07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remature infants.Method:From July 2015 to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146 prematur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72) and the control group(n=74)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plan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two groups was observed,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infe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33%,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0.27%)(P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Premature infant; Nosocomial inf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No.1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Huizhou 516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4.020
院?雀腥臼侵富頰咴謐浩詡湓耗諢竦玫母腥荊?以及在醫院獲得感染而處于潛伏期,出院后出現癥狀的感染[1]。早產兒因自身免疫力低下、各器官功能發育尚不完全、環境器具或醫護人員攜帶病原體等原因發生院內感染[2-3]。護理風險管理是指評估、識別、干預護理人員在對病人進行護理操作時可能產生傷害的風險[4]。進行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的目的在于明確護護理風險所在、掌握其規律、提高防范意識以及有效地回避護理風險,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5-6]。故本院實行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以期減少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幾率,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新生兒科收治的早產兒156例,排除患有先天重大疾病及病危患兒,按照是否實施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共72例,其中男37例,女35例,平均胎齡(34.58±1.36)周,平均體重(2078.01±36.47)g;對照組共74例,其中男31例,女43例,平均胎齡(35.31±0.63)周,平均體重(2053.58±41.98)g。兩組早產兒性別、胎齡、體重、生產方式、Apgar評分、喂養及入院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早產兒給予常規護理,主要以下幾個方面:(1)定期對新生兒的衣物、奶瓶、奶嘴等進行高壓蒸汽滅菌等;(2)早產兒保暖:早產兒室內溫度保證在25 ℃左右,相對溫度為55%~65%,體溫較低的早產兒給以恒溫箱保暖,每2個小時監測體溫一次并做好記錄;(3)喂養:盡早喂養,盡量母乳喂養,不能吸吮和吞咽能力較差的早產兒可收集母乳,再用滴管或胃管喂養,喂養量根據早產兒的胎齡、體重等實際情況而定;(4)呼吸管理:密切檢測早產兒呼吸、生命體征、心率、血壓等,根據實際數據確定用氧濃度和用氧方式;(5)其他,如并發癥觀察等[7-9]。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的早產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實施如下。
1.2.2.1 建立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小組 在新生兒科中成立早產兒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小組,醫護人員在對以往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的護理管理工作中出現的風險事件和早產兒院內感染事件進行分析,探究護理工作在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事件時可能存在的失誤和做法,根據相關條例,以及分析得到的結果[10],結合本院實際情況,探討解決方案,以期減少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頻率,和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以及自我思考能力[11]。
1.2.2.2 定期進行護理業務培訓 結合新生兒科平時的護理工作需要,定期組織新生兒護士進行學習,了解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減少早產兒院內感染的做法,并鼓勵大家踴躍發言,對減少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途徑發表建議,深度地自我剖析在早產兒護理過程中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強化護理自我思考能力,已經增強護士在護理早產兒的責任心[12-13]。嚴格執行操作規范,如進入早產兒室前進行個人清潔、更換消毒隔離衣、佩戴口罩帽子等護具、身體如有不適申請調換崗位等。
1.2.2.3 制定早產兒護理風險報告 在早產兒的治療和早期護理時,由護士填寫早產兒護理風險報告,其中包括早產兒的生命體征、心率、血壓等,護士寫上自己的觀察以及建議,交予醫生進行討論補充修正,在早產兒的護理過程中注意早產兒護理風險報告中的注意項,早產兒護理風險報告每3天更新一次,由值班護士填寫[14]。
1.2.2.4 積極與早產兒家屬溝通 家屬探視也是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5]。家屬大多心急想要見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是盡早地接觸,但這也加大了早產兒感染細菌的風險。護士應積極盡早地與家屬溝通,讓他們了解早產兒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而易感染的原因,感染后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增加治療的風險,既要體諒家屬焦慮的心情,也要盡量做到減少探視。家屬探視時,應讓家屬進行清潔消毒,并更換消毒隔離衣,佩戴口罩帽子等。
1.2.2.5 應用PDCA循環改進護理風險管理 每周開展一次護理質量檢測評估,并遵循PDCA循環對早產兒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進行改進,發現問題并總結原因,糾正問題并列入到護理實際執行中[16]。
1.3 觀察指標
1.3.1 比較兩組早產兒發生醫院感染的情況 參照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標準[17],對早產兒是否發生醫院內感染情況進行分析評定。
1.3.2 比較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 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早產兒護理不良事件,主要有用嗆奶、誤吸、皮膚損傷、非計劃性拔管、藥物外滲等。
1.3.3 比較兩組早產兒家屬滿意度 設計相關滿意度調查問卷,每卷共設10項,每項10分,共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較滿意,50~69分為一般,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情況 觀察組早產兒的院內感染發生率為8.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5.48,P
2.2 兩組早產兒護理過程中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0.83%,低于對照組的39.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5.84,P
2.3 兩組早產兒家屬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早產兒家屬滿意度為84.72%,高于對照組的66.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6.73,P
3 討論
早產兒是一個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特殊群體,對病原菌有易感性,主要原因有:皮膚pH高從而利于細菌繁殖、角質層發育不良導致病原體易入侵機體、且黏膜通透性高?е虜?體易侵入血液循環、呼吸道及消化道防御功能、血腦屏障功能不成熟、淋巴結發育不全等免疫特點,使早產兒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襲。而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也是造成早產兒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早產兒由于喂養不耐受、侵入性操作增多以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等原因,故在較長的住院時間內極易發生院內感染[19]。
而早產兒發生院內獲得性感染的主要來源有:(1)早產兒育嬰房或溫箱沒有進行徹底的滅菌消毒;(2)早產兒的衣物奶瓶奶嘴等沒有使用高溫消毒,并做到一用一消毒;(3)醫護人員帶菌,即醫護人員在進入早產兒育嬰室前沒有進行全面仔細的自身清潔,或沒有穿上滅菌后的防護服和口罩,尤其是沒有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導致將病原菌帶入育嬰室;(4)早產兒對病原體的易感性等[20]。
而為了預防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可以對早產兒可護理進行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護理風險管理是指評估、識別、評價和預防潛在的和現有的護理風險,高效系統地減少或消除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及風險對患者的危害和給醫院造成的經濟損失,是一種最低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的管理方法,而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是指在此基礎上進行對風險發生的可能進行探討,提前制定相關計劃。進行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的步驟主要分為:(1)建立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對早產兒在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院內感染的原因進行探討和分析,建立一套系統全面的風險防范措施;(2)定期進行護理業務培訓:就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內容對新生兒科護士進行培訓,使其了解早產兒發生院內感染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使其熟悉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的步驟及重要性,增強早產兒護理的責任感;(3)制定早產兒護理風險報告:使預見性護理風險管理個體化,護理類型具體化;(4)加強與早產兒家屬的溝通:緩解家屬焦慮心情,減少醫院矛盾風險,有利于醫院工作;(5)PDCA循環改進護理管理:不斷改進和完善護理管理機制。
早產兒是指孕周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永州市中心醫院(南院)2012年2~2013年5月期間婦產科收治的92例早產兒,除合并先天畸形、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以及綜合治療無效患兒。92例患兒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自主呼吸較弱、吮吸能力不強、進食少、低體溫、喂養不耐受等。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2組,對照組46例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胎齡30~38周,平均胎齡34.2±2.5周,體重1.00~1.98Kg,平均體重1.42±0.35Kg;觀察組46例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胎齡30~39周,平均胎齡34.5±2.6周,體重1.08~1.95Kg,平均體重1.43±0.38Kg。本次調研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在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下進行,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體重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護理
對照組46例患兒在監護室期間行常規護理[3],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觀察其不良癥狀,進行針對性處理。同時對其家長進行早產兒相關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對于存在緊張、焦慮、抑郁的家長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緩解或消除其負性心理,促進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監護期間可允許家長探望,每天4次,每次時間控制在30~60min,在探視期間,護理人員要趁機告知家長及親屬患兒目前的健康情況。同時詳細向其講解早產兒出生后易發的不良反應,日常護理需要注意的事項,提醒要注重患兒的營養、注意保暖、預防感染等,必要時要對產婦進行床邊示范指導,如正確的撫摸方式、喂養的方法、臀部及皮膚護理、如何回應嬰兒等。可將早產兒健康教育知識、護理方法通過播放宣傳片和發放宣傳手冊等途徑以提高家長對早產兒的認知度和護理技巧,另外,還需要向產婦強調母乳喂養的優點和必要性,盡可能采用母乳喂養[4]。
1.2.2 階段性護理干預
觀察組46例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制定階段性護理干預的方案,分為住院期間、出院前、出院2周、2~4周以及隨后每月1次,制定不同護理干預措施。
1.2.2.1 出院前護理干預
出院前,責任護士要將早產兒在住院期間的早產兒的健康狀況及治療方法和效果詳細告知家長,并根據早產兒各自的體質特點制定相應的個性化護理方案,并指導家長在家庭護理中的方法和技巧,重點強調應該注意的事項。指導母乳喂養的技巧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預防感染。另外,告知家長早產兒定期體檢及接種疫苗的具體時間[5],并預約家訪,鼓勵其定期復診,共同完成家庭個性化護理。
1.2.2.2 出院1~2周的護理
早產兒出院1~2周,在家庭護理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會導致早產兒感染的因素,注意衛生、通風、減少強光和噪聲對其刺激,在此期間,責任護士要對早產兒進行家訪,至少1次,主要檢查其臍部是否愈合、黃疸是否消退,同時觀察期皮膚和大小便情況,指導家長要不定時按摩早產兒的腹部,提高其消化和吸收能力。另外,觀察產婦泌乳情況,指導其如何促進泌乳,提醒家長要嚴格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照顧患兒。
1.2.2.3 出院2~4周護理干預
出院后2~4周可通過電話隨訪或者家訪形式了解早產兒的神志、膚色、飲食、大小便情況,同時了解產婦泌乳情況,再次指導產婦撫摸、按摩、視覺刺激、被動運動等的方法和技巧,促進早產兒各項生理機能正常發育。
1.2.2.4 隨訪
患兒出院之后,前2周至少家訪1次,2~4周家訪或者電話隨訪至少1次,以后每月1次,常規測量早產兒身高、體重、胸圍、頭圍等變化,評估其生長發育狀況,同時了解家長在家庭護理過程中是否嚴格遵循護理要點,及時解答其心中的疑慮。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筆者主要對比分析兩組早產兒體重、攝奶量、腹瀉和感染以及再住院率,評估階段性護理的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軟件對研究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早產兒體重、奶攝入量、睡眠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
表 1 兩組患兒各項觀察指標對比分析
3 討論
早產兒在出生1月內面臨著外界環境各種危險因素,包括體溫、疾病、喂養耐受性等多方面問題,出院之后的家庭護理也直接影響著早產兒機體生理機能的健康發育,由此,早產兒護理已經成為新生兒護理重點的研究內容和方向,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6]。早產兒的護理主要是針對其自身的疾病、皮膚、進食以及大小便的綜合護理和家長護理,其中家長護理其中極其重要的作用[7]。
早產兒早期護理主要指的是在院期間的臨床護理工作,出院之后僅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技術指導,護理人員不會直接參與護理。患兒出院之后由于部分家長文化水平不高、護理技巧不夠專業,存在不能將孩子健康養大的憂慮,對于患病嬰兒更是手足無措,進而產生緊張、害怕、憂慮等負面情緒,在家庭護理過程中各項護理措施不當誘發各種早產兒疾病,甚至危及其生命,由此,重視階段性護理的重要性,對降低早產兒患病率,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 [8]。階段性護理在關注患兒住院期間的治療和護理同時還增加了出院后較長時間的隨訪,更有利于從專業角度更深入了解早產兒的疾病和發育情況,及時指導患兒家長護理技巧和注意事項,進而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