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設計與城市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城市景觀;景觀設計;園林規劃
一、城市景觀設計的現狀
一是城市景觀設計需要加強行業教育。為了盡可能與國際接軌, 可將風景園林專業的教學大綱進一步加以完善, 并結合時代需求重新設置課程, 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從而縮小我國與國外在設計思想和人才上的差距。二是城市景觀設計需要加強與商業發展相結合, 高度重視對人性化的關注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 人們對設計作品要求更富有人情味、人性化, 這要反映到商業空間當中。具有怡人的空間尺度和自然完美結合的商業空間會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商業與城市景觀設計相結合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經濟支持。三是城市景觀設計需要創新。創新不是標新立異, 而是在設計之前深刻地理解場所精神并綜合協調各種因素進行創作, 這就是創新。每一個城市景觀都具有其不同的場所特征。場所的環境特性、功能要求、資金投入量以及景觀設計師本人的創造力等等因素決定了該城市景觀與眾不同的個性。在當今社會, 景觀設計師們從字面上理解了“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這句俗語, 大量采用“拿來主義”的理論,使設計作品不是與別人作品雷同就是照抄, 而不是借鑒, 如不少中小城市為追求沿街用地的經濟效益, 盲目建設所謂歐式一條街, 結果照搬了歐洲古典建筑形式, 街道空無一樹或綠化甚少, 效果不佳。
二、城市景觀設計的范圍
城市景觀設計是美國的景觀設計同城市建設相結合的產物, 它是一個包含風景設計、植物設計、城市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多學科復合的設計體系。其應用范圍十分廣泛, 從大地的生態規劃、流域規劃到區域景觀規劃; 從國家的生態保護到國家公園建設; 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到城市廣場、步行街規劃; 從城市公園建設到私家花園建設; 從局部環境建設到街頭城市小品、雕塑設計等。具體涉及到場地規劃、城鎮規劃、公園與休閑區規劃、區域景觀規劃、土地發展規劃、環境設計、生態規劃與設計、基地的歷史性保護與復興和社會與行為學設計領域。
三、城市景觀設計的原則
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城市景觀設計的三大原則。可是, 近年來, 有些 城市美化運動 明顯違反上述原則。無論在大都市還是小城鎮, 無論是遷址新建的小城, 還是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古城, 都毫無例外開始城市美化運動。有的不惜耗費數千萬元巨資修建 人造景觀 , 不顧居民的生活休閑和活動的需要。更有甚者, 愚公精神重現, 將自然山頭改成奇花異木的 公園 ; 伐去蜿蜒河流兩岸的林木, 鏟掉自然的野生植物群落, 代之以水泥護岸等。這些轟轟烈烈的城市美化, 不但沒有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改善城市環境,也與建設可持續、生態安全與健康的城市相去甚遠。
1、尊重人。這里的人是具體的人, 普通的、平等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人, 而不是集體名詞, 是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 而不是被當作奴隸或被征服成為觀眾的人, 當然也不是臨駕于普通人之上的貴族和君主。尊重人本質上就是尊重人性, 景觀設計師要與實際結合, 拋開決策者的標新立異, 把大眾的社會需求用設計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
2、尊重自然。建立人與自然間親切友善的關系。在近萬年的城市歷程中, 人們從屈服于自然, 走向試圖征服自然,從不和諧的一端, 走向不和諧的另一端。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界風、水、生物的過程, 就是尊重自然的地形自然的格局。
3、尊重文化。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文化。尊重文化就是要弄清歷史文脈, 從而重視景觀資源的繼承、保護和利用, 把握特定環境的本土特征, 尋求客觀規律, 創造出適合于當地特色的城市景觀形態。城市景觀設計將通過對環境的設計使人、自然、文化相互協調、和諧共存。它融合了工程與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所以, 景觀設計師應當融城市和景觀設計前沿理論、現代技術及傳統文化于一體, 創造和諧的生活環境, 讓祖國大地園林化, 將人、自然、文化有機地結合, 為現代城市 放大了的家園的主人服務。
四、城市景觀設計要注意的問題分析研究
作為景觀設計師, 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除了要了解建筑材料、建筑環境, 還要了解城市項目的情況。比如氣候、環境、文化, 把它們融合在設計里, 使設計符合當地的要求。城市景觀設計注重系統的設計過程,不只是做出一個好看漂亮的設計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看它怎樣做出來。因此, 城市景觀設計要注意以下5 個方面:
1、調查求細。設計要注重運用創意、設計的理念、設計的內涵, 前提是要通過詳細的調查將該項目的城市背景、市場背景搞清楚。周邊環境將來的發展前景是不是能和此項目匯合在一起? 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將來是怎么樣的? 這些都要調查清楚, 使該項目跟將來的周邊環境有一個很好配合。
2、方案求值。經過系統設計的方案, 必須是一個有經濟效益的方案。很多時候有人誤以為好的設計一定要靠很多很昂貴的材料、很奇特的方案、很新穎的處理方法, 才有一個好的效果出來, 這不是絕對的。但是好的設計創意對整個方案有影響, 一個富有經濟效益的方案是很重要的。
3、設計求遠。設計一定要考慮長遠, 這對做城市景觀設計的城市景觀設計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其實, 對園林設計、環境設計也應如此。
4、材料求宜。在城市景觀設計的材料運用上要因地制宜。在植物選擇上更要注意, 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植物可以利用, 尤其是植物配置上要講求配置原則: 因地制宜, 適地適樹, 因樹制宜, 因景制宜。
5、風格求準。每一個項目都希望自己有獨立的個性, 這需要項目有自身一套設計語言, 這套設計語言跟什么風格和什么主題有關, 要根據項目特點而定, 通過系統的設計過程, 把一些特別的元素通過一些創意和設計語言運用在項目上。
五、結語
城市景觀是一門多元關系的綜合藝術, 這就是說, 城市景觀是城市中各種視覺事物及事件與城市周圍空間組織關系的藝術, 是客觀的, 它受人們的視覺思維與主觀感受的影響。同時城市景觀又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 它的構成是一個集藝術、科學、工程技術于一體的應用科學, 其范圍涉及城區人居環境的各個方面。城市景觀設計就是將各類事物和事件在其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創造與組織, 使城市景觀的形象、意境、風格能有效地表達與顯現。國家的發展取決于全民素質的提高, 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也同樣取決于人類素質的提高。有些地方,失敗的城市景觀設計之所以能夠得到實現, 甚至于被稱頌一時, 可以說是設計師和決策者的專業素質不高所致, 同時, 也說明公眾的分辨力、鑒賞力不夠。所以說, 引導和培養公眾對城市景觀設計的鑒賞力, 以及對該專業基礎知識的普及是必要的。而對一些需長期不間斷投入才能產生效益的項目如林業企業的林改或營林投入則應選擇低利率長期貸款或國債資金支持, 避免產生資金斷流。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植物規劃設計
“公園”是一個普遍常用的概念,而現有的城市公園概念寬泛且多義,城市公園應該是一個滿足城市居民游憩、觀賞、娛樂等多方面需求的公共綠地開放空間,融合城市生態、環境、公益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并隨著時代、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變化而變化。
1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1.1 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概念是隨著我們對于大自然和周邊生活環境認識程度的提高而不斷完善和更新的。目前來講,我們所說的景觀設計主要包含系統規劃和具體空間設計兩個環節,其中具體的空間設計則是景觀設計的基礎和核心。其中系統規劃環節指的是大規模、大尺度上景觀的把握,包括土地規劃、城市設計、控制性規劃、場地規劃、和環境規劃等;具體空間設計的主要要素包括水體、植物、地形、建筑及構筑物、以及公共藝術小品等。其主要設計對象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包括步行街、廣場、城市街頭綠地、城市濱水地帶以及居住區環境等。景觀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應用技術,其涉及的范圍已經超出常規使用的“景觀”的概念和范疇,已經逐步成為人類塑造生活環境的藝術與工程的前提和一門綜合性的技術學科和設計藝術,廣泛地應用于城市建設與社會發展之中。
1.2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綜合景觀和景觀設計的定義來看,筆者認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主要包括公園的景觀規劃和公園的景觀具體設計兩部分,它是以滿足人們的多種現代城市社會生活需要而建設的或有意識改造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以及綠地等圍合,由多種軟、硬質景觀構成的,主要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開放或封閉、融入城市或隔離于城市的公共場所,需要融入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生態及審美價值的景物,并且有一定的主題思想和規模的城市戶外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
2 城市公園總體規劃
2.1 總體規劃的意義
城市公園總體規劃的意義:首先要明確該公園在整個城市綠地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服務半徑;測定環境容量和游人容量;確定公園內的保護對象和保護措施;其次在通過全面考慮和總體協調后,使公園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得到合理的安排,使各部分之間構成有機的聯系,能妥善處理好公園與城市綠地系統之間、關系;還需要滿足環境保護、文化娛樂、休息游覽、園林藝術等各方面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近期與遠期的關系,以便保證公園的建設工作按計劃順利進行。
2.2 公園的主題和設計理念
2.2.1 公園主題
城市公園的主題就是指城市公園在城市中的基本角色,也就是城市公園在城市中所表達出內容。城市公園主題的確定,一般是根據公園的整體布局并結合公園的內容決定的。公園所處的地理位置、建設規模、服務對象等,都對公園定位有著密切的聯系。若從其服務對象和規模來看,有市級公園、區級公園、社區公園等。從其與城市中心的關系來看,城市公園有中心城區公園、市內公園、郊野公園等。城市公園的主題根據其景觀內容又可分為:文化休息公園、紀念公園、歷史名園、游樂公園、植物園、風景名勝公園、盆景園等。城市公園主題的確立,與地方的城市總體規劃有很大關系,同時也與設計師的理解與創造力有關。
2.2.2 公園的設計理念
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即公園設計的立意和出發點,它是一個公園的文化線索和精神靈魂。它可以是一個人物,一個家園,一種文化,一個地標,還可以是一段歷史,一種情感……
要總結出適合當地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首先就需要從公園所在城市的歷史文脈作為出發點,挖掘其城市自身的文化內涵。歷史文脈是一個城市的形成、變化和演進的印痕和軌跡,是一個城市歷史悠久、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象征,它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因此作為一個城市公園,它是一個大眾集體生活和休息的平臺,應該有責任和義務去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并以一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展現和表達出來,起到一種延續的作用。同時由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新速度和節奏的加快,其更加回歸物質生活,所以,為現代都市人創造一些具有地域景觀特色和精神文化內涵的生活環境,顯得格外地重要。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公園,凸顯公園的藝術魅力和獨特性。尋找失落的城市場所文脈,尋找失落的情趣空間環境,尋找一種既能繼承和延續城市歷史人文精神。
2.2.3 公園景區景點規劃
公園按照規劃設計意圖,根據游覽需要,組成一定范圍的各種景觀地段,形成各種風景環境和藝術境界,以此劃分成不同的景區,成為景色分區。由若干相關聯的景物所構成、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審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單元稱為景點。景點是構成園林景觀的基本單元。景區則是根據風景資源類型、景觀特征或游人觀賞需求而劃分的一定用地范圍,每個景區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景觀空間。一般公園中均由若干個具有內在關聯性的景點組成景區,再由多個景區組成公園完整的景觀系統。
公園的景觀分區要使公園的風景與功能使用要求相配合,達到增強使用功能的效果。景區不一定與功能分區的范圍完全一致,有時需要交錯布置,常常是一個功能區內包括一個或多個景區,形成一個功能區內有不同的景色(如圖1)。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思考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園林景觀是一個兼具社會、自然、藝術多元功能的綜合體,既要滿足生態、環保、休閑和美化城市的社會功能,又要符合植物學特性的自然規律,同時在藝術上還要體現創作哲理和個性風格。單純、極端地追逐其中一項功能,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因此,風景園林設計師應有較全面的修養,才能對項目高起點、大視野、全方位地把握。園林的主體應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綠色空間為藍本。在園林中,當家的永遠是綠蔭、草地、花卉乃至水體,同樣是樹木花草,又有不同的設計構思,創作出千變萬化的畫圖,這些是永恒的。世俗化、潮流化都將成為來去匆匆的過客。
1、城市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景觀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涵蓋景觀建筑、綠化、小品、規劃及美學涵養類的諸多門類;而景觀設計已成為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標標志,大到城市的總體形象設計,具體到城市節點如城市廣場、城市公園、濱河親水空間、街區景觀、街頭綠地居住區環境設計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種植配置、水池花池、鋪地欄桿、桌凳垃圾箱,幾乎涵蓋室外造型藝術的一切。
1.1 設計標準豪侈
大量使用花崗巖、大理石、不銹鋼、玻璃幕、高級燈具、進口噴泉等昂貴景觀材料,少園林之美,多暴富之嫌。只注重視覺上的宏偉,氣派,高貴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顧工程的投資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我國目前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算高,在園林建設上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同西方發達國家攀比。近幾年興起的草坪熱,各大中城市都曾有過,終因其管理維護成本太高而紛紛流產,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極大浪費,這個教訓也是深刻的。
1.2 城市設計缺創意
低頭是鋪裝(加草坪),平視見噴泉,仰臉看城雕,臺階加旗桿,中軸對稱式,終點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異,草多樹少、大而不當,忽視了廣場休閑、納涼、交際等社會功能。
每一件園林作品都要有其特有的風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體現該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然而由于近代中國歷史的原因,西文園林風格對我國園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致使歐美式園林在中國大地遍地開花,各地紛紛效仿,而失去了中國園林的風格和個性。因此,我們的園林設計師對各種園林風格不但要求其形,還要求其神要在中國園林風格的基礎上,吸收歐美園林設計上的精華,并結合當地獨有文化,開發出具有創造性的作品。
1.3 景觀設計對人的需要及對人性的關注不夠
在這一點上景觀設計師本人要負很大的責任。一個設計任務下來我們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風格、手法、形式等問題,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當作設計追求的最大目標。一個建筑作品我們強調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對景觀設計人們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卻樂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諸如休息桌椅、集散場地和活動廣場這類最基本的需求。這種“溫飽型”的功能對長期以來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廣大市民來說當然是相當滿足了,于是贊美之詞不絕于耳決策者、建設者和設計者,不用說,在這種氛圍中都深深地陶醉了這個美麗的誤區具有相當的隱蔽性和自欺性。
1.4 綠地建設難于落實到位
雖然每年的綠地建設項目都當重點來抓,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綠地總是各專業項目中第一個被刪減的犧牲品。馬路越來越寬了,高樓越來越多了,綠地卻越來越小了。在一個綠地項目建設的初期,有完整的設計方案、理論思想,有其完備的設施和功能作用。往往在實施進行中,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客觀原因”而遭至擱淺:如資金不足,與其他市政設施的交叉關系,商鋪門臉經濟的利益驅動等等,最終一件完善的項目設計會被刪減得體無完膚,功能盡失。由最初的公園變成街頭綠地,再由街頭綠地變成花壇樹池。同樣,各個房地產商開發的住宅小區宣傳給用戶描繪的是一片優美的戶外景觀環境,但重點在于建筑戶形、道路和停車上,綠地一般會迫近用地邊緣和建筑四周,始終是一個配角。有的為了滿足自身利益,甚至變相成為其他用地,不要說以人為本了,就是滿足一些簡單的休閑娛樂的功能要求都難上加難。
2、園林意境設計的有效手段
2.1 借景
將有利于風景畫面構圖和意境渲染的景象組織到觀賞視線之中。氣象景觀的借取是加強景觀藝術效果的常用手法,因為氣象景觀的重要特征就是變化,變化中帶來無限意趣。首先,境隨時變。故杭州西湖有春曉、風荷、秋月、殘雪之景等;宋代郭熙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妝、冬山如睡”之感受;其次,境隨地變。賞月有梨花伴月、三潭印月、二泉印月、象山水月之分;觀雨有瀟湘夜雨、花洲話雨、蕉院聽雨、山樓聽雨之別。除了氣象景觀外,園林中還可遠借山巒,近借湖池、植物,乃至都市、郊野及鶯歌燕舞等。
2.2 對比
通過景觀要素形象、體量、方向、開合、明暗、虛實、色彩和質感等方面的對比來加強意境。對比是渲染景觀環境氣氛的重要手法。開合的對比方能產生“庭院深深深幾許”(宋?朱熹)的境界,明暗的對比更襯出環境之幽靜。在空間程序安排上可采用欲揚先抑、欲高先低、欲大先小、以隱求顯、以暗求明、以素求艷,以險求夷、以柔襯剛等手法來處理。
2.3 比擬聯想
意境的欣賞是物我交流的過程,因此景觀的構設要做到能使人見景生情,因情聯想,進而從有限中見無限,形成景觀意境的藝術升華。1.以小見大,以少勝多。即模擬自然山水,以精煉濃縮的方法,綜合組織空間,使游者產生“一拳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清?石濤)的感受與聯想,從而達到“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辯千尋之峻”的效果。2.運用植物的特征、姿態和色彩的不同感受而產生比擬聯想。如松樹象征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氣概,竹寓意虛心有節的品質,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堅韌不拔的精神,白色象征純潔,綠色代表和平等。這種象征手法與民族習慣、文化風俗有著密切的聯系。3.運用文物古跡產生聯想。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發人深思,游赤壁會聯想起三國時代的諸多人物和故事;游南京雨花臺會聯想起許多可歌可泣之往事;游杜甫草堂會聯想起杜甫的千古詩篇。成功的作品應把園林意境體現的淋漓盡致,而目前這樣的作品很少,有一些只是簡單的苗木堆積而缺乏韻味。
3、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
3.1 健康景觀設計
健康景觀是從人類自身健康的角度,對公眾活動場所,如廣場、街道、小區等進行建設,鼓勵人們運動、鍛煉,使人們身心健康。健康景觀首先在美國提出,而在國內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美國是一個汽車社會,物質豐富,但許多人缺少鍛煉,因此,景觀設計建設中“如何給人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以步代車”是設計師們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把機動車道變窄,人行道加寬,增加人行道綠化,不僅有利于節能,還有利于身心健康。
3.2 藝術景觀設計
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不應該成為最后的擺設和點綴,藝術對景觀設計而言,也不只是一種形式語言借鑒的來源,而是一種思維方式。雖然沿襲傳統園林設計中以藝術審美為指導的方法論,已不完全適合現代景觀設計學發展的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把藝術打入“冷宮”。在當今遭遇民族身份危機和全國“千城一面”的情況下,藝術作為一種思想工具,在景觀設計的創新中應該發揮它應有的魅力。藝術景觀就是將景觀設計得更美,更有文化內涵,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4、結束語
通過城市發展的動態分析,同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把握城市景觀建設所處階段,推衍城市未來發展方向,更好地利用景觀規劃、景觀建設達到城市發展人性化、生態化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哥本哈根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從1417年被定為首都這個城市作為國家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走過了將近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哥本哈根作為世界知名的城市,其城市建設和景觀設計存在很多特色和可取之處,對于當代中國的城市景觀設計存在很大的借鑒意義。
1丹麥的設計背景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丹麥的設計背景。丹麥屬于北歐國家,這里地處歐洲大陸北部,屬高緯度國家,受海陸位置和西風環流的影響,這里比同緯度地區氣溫明顯偏高,但溫和的夏季仍然短促,冬季依舊寒冷而漫長。寒冷的氣候不適宜長時間的戶外活動,這使得北歐人不得不棲居于室內,也導致他們非常重視家庭的溫暖生活,講求舒適性和人情味。而久居室內的行為也形成他們較為平和、寧靜和細致的氣質特征。這亦影響到他們對材質的特殊關注和對精致細膩的細部追求。北歐地區屬于多云的地區,降雨量大,充沛雨水滋養了這里廣闊的森林。由于北歐地區的冰蓋消退的時間晚,這里的森林林木種類比較少,生態環境比較單一。除木材外,其他的天然資源比較缺乏,特別是礦產資源比較稀缺。在農業社會和早期的工業社會中,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依賴性很強。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貧乏的資源使得北歐國家相較于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是貧窮和落后的,并一度產生了令人生畏的“北歐海盜”。能商則商,不商則盜,北歐海盜們無形中促進了歐洲大陸先進文明在北歐國家的傳播。然而落后卻不屈的民族往往能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著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北歐國家在歷史上較為遠離歐洲主體的成熟文化,但也形成了自身濃重的地域文化色彩。作為北歐國家的丹麥與其他北歐國家在地理、文化、語言、政治、經濟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和很大的趨同性,歷史上這一地區的政治單元分分合合、相互交融,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演變才逐步形成現在這樣五個獨立的國家。作為其中一員的丹麥在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表現出許多北歐特質,這些因素也深深地影響著丹麥的設計風格。19世紀以來,北歐國家為擺脫貧窮落后的國家狀況而做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并終于在20世紀60年代擺脫了經濟上的貧窮,并建立起為世界所矚目的國家福利體制和社會民主制度,形成一個全民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高收入、高稅收、高福利,成為北歐國家的代名詞,而這也導致了北歐國家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民主社會結構,各階層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差距較小。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有著一種務實、平和、理性的工作和生活態度,講求工作的效率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他們要求一種穩定安寧的生活狀態并追求良好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情趣,節儉經濟的同時又要優雅體面。而國家的藝術領域的審美情趣也正是由這些社會的主體來決定和影響著,于是設計沒有朝著貴族化和奢侈品的方向發展,而是體現出一種理性的大眾化和平民化傾向。
2哥本哈根的景觀設計
哥本哈根是一座海濱城市,在17世紀,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加大了首都的貿易與防衛力度,并延伸了哥本哈根的水域。在他統治期間,第一次對克里斯蒂安海港(Christianshavn)進行了規劃。該海港由荷蘭測量學家和防衛專家約翰·瑟普(Johan Semp)規劃并于1617年建成。他用幾何學原理構建了哥本哈根國際港口的形象,并為哥本哈根的濱水景觀奠定了基礎。哥本哈根的室外空間的設計,在許多方面考慮了人的需要,比如享受陽光、戶外休息、體育活動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哥本哈根的城市景觀設計中對低碳出行和兒童活動的充分考慮,城市中有完備的自行車交通系統和豐富多樣的兒童活動設施。在哥本哈根,你可以發現這個城市充滿了各種色彩和不同風格的建筑,哥本哈根的城市面貌呈現出豐富多面而又不失統一協調的景象,多樣的建筑外立面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但是,彼此之間又顯現出高度的協調,不同風格和年代的建筑排列在一起,既不顯得突兀仿佛又,哥本哈根中世紀形成的結構與大面積低層建筑造就了它的氣候。這種物質結構可以減弱風速,減少陰影并有較好的日照,在這樣的光照和氣候條件下,各種顏色顯現出更加鮮艷的視覺效果,丹麥的景觀設計比較注重色彩與質感的協調,豐富的色彩和不同質感的建筑材料交織在一起,使哥本哈根的景觀空間在各個角度都呈現出絢麗的畫面。以“超級線性公園”為例,三個色彩鮮明的區域分別有著自己獨特的氛圍和功能,紅色區域為相鄰的體育大廳提供了延伸的文化體育活動空間,黑色的區域是當地人天然的聚會場所,綠色的區域提供大型體育活動用地。在三個區域的基礎之上,展示全球60個城市上百件藝術品。在設計的過程中,讓當地居民充分參與。避免先入為主而實現了最大的公共性。BIG認識到這個項目不僅僅是一個城市設計,更是一個全球城市最佳展示區。除了公共家具,在植物的選擇上也強調物種多樣性:日本的櫻花,落葉松;中國的棕櫚;黎巴嫩的雪松等等。
由于其中世紀的城市結構,哥本哈根具有親切宜人的尺度。街道很狹窄,廣場也相對較小,這就在建筑高度與底層區域之間建立了有趣的關系。當空間有限時,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建筑立面之間的距離,從而產生了一種豐富的觀感環境。城市中心仍保持著中世紀的街道格局,有著宜人尺度的古老的建筑仍占主導地位。
色彩繽紛而不紛雜、個性張揚又不失端莊優雅,這是很多設計師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狀況,也是對哥本哈根城市景觀設計的高度概括。在丹麥,設計是一種國家策略。戰后的百廢待興、國家的貧窮薄弱,要依靠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來加強國力,也要通過設計來弘揚傳統文化和恢復民族自尊心。將歷史與現在融合,將本土與外來融合,將技術與藝術融合,正是這種看似缺乏變革魄力的中間道路,塑造了丹麥景觀自身的個性。
【關鍵詞】城市色彩景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市色彩是城市景觀構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環境感受。城市色彩景觀規劃設計的實施和管理是使城市最終獲得舒適、宜人、美觀的人居環境的實踐環節, 在未來的城市景觀建設中應引起高度重視。把城市色彩規劃納入現行的城市規劃中, 進行系統、科學、統一的設計, 我們才能創造個性突出、生動豐富的人居環境。
一、城市色彩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基本要求
城市色彩是一種綜合系統, 完整的城市色彩規劃設計, 應對所有的城市色彩構成因素統一進行分析規劃, 確定主色系統或輔色系統。然后確定各種建筑物和其它物體的永久固有基準色, 再確定包括城市廣告和公交車輛等等流動色, 包括街道點綴物及窗臺擺設物等等的臨時色。
提及城市色彩, 很多人會產生錯覺, 認為色彩就是五顏六色, 就是紅黃藍綠紫。實際上城市色彩是用各種“最美”的顏色裝飾建筑、裝扮城市。色彩本身是沒有美丑之分的, 所謂色彩美, 完全美在色彩與色彩、色彩與環境的搭配上, 人們視覺認為最美的色彩。如果出現的地方的不對, 或搭配得比例不協調, 便可能是最丑的色彩。因此正像繪畫中色彩運用沒有一定之規一樣, 城市色彩運用也沒有刻板章法, 通常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突出城市中自然美、人類美原則
人類的色彩美感來自其“自然向人生成”歷史進程中, 來自大自然對人的陶冶。對人類來說自然的原生色總是易于接受的, 甚至是最美的。因此, 城市的色彩永遠不能與大自然爭美, 而要盡量保護突出自然色, 特別是樹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巖石的自然色。
西方先哲說, 最美的猴子對人類來說也是丑的, 人總是以人為第一審美對象。因此, 在城市色彩設計中, 要盡量使大面積的色彩不張揚、不艷麗, 以突出人的美。巴黎街頭最美的風景就是時裝女郎了, 而巴黎的地面、墻壁都是素雅的灰色、米色, 這便突出了流動人群的色彩美。而我們許多城市的商業街, 往往從腳底到頭頂到處都是爭奇斗艷的色彩, 腳下是艷麗的紅地磚, 頭上是飄動的彩旗, 商店外墻則是大幅商品招貼畫; 人行道旁還矗立著燈箱廣告; 行走其間人的色彩、人的美, 幾乎被淹沒了。這只能令人感嘆, 我們太不懂得尊重和突出人的美了。
2、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原則
城市色彩一旦由歷史積淀形成, 便成為城市文化的載體, 并在不斷訴說著該城市的歷史文化意味。因此歷史文化名城、古城, 為了延續城市的文脈, 應盡量保持其傳統色調, 以顯示其歷史文化的真實性。如果城市原有風貌已被破壞, 起碼在歷史建筑、文化古跡周邊的建筑, 其色調必須與古建筑色調相統一。
3、服從城市功能區分原則
如同人的服飾要服從人的身份一樣,城市色彩也要服從城市的功能。這之中包含兩層意思: 一層指城市的整體功能, 一層指城市的分區功能。一座商業城市與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 其色彩自然應該有所區別, 一座大城市與一座小城市, 其色彩原則也應有區別。
從城市區域劃分來說, 市行政中心(或廣場)的色彩, 一般應凝重一些; 商業區的色彩, 可以活躍一些; 居住區的色彩, 應素雅一些; 旅游區的色彩, 則要強調和諧悅目。這些原則是城市色彩規劃的通則。譬如用適當色彩手段將居民小區與商業街區區分開來: 居住區不應出現廣告, 便是實施城區功能色彩區分的重要手段。
4、城市色彩構成和諧原則
和諧是色彩運用的核心原則, 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則。這里的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構成因素: 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動的;永久的、臨時的等等。這里的和諧, 要求城市色彩在變化中、差異中的實現統一或協調。如果色彩沒有變化, 差異, 就無所謂和諧; 但變化、差異過大, 也就沒有了和諧。城市色彩的協調, 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指人工色與自然色或與城市自然環境色彩的協調, 一是指人工色與人工色或與城市建筑環境色彩之間的協調。
城市色彩首先要與自然環境色彩相協調, 一座被綠色森林或藍色海洋擁抱的城市, 其色彩自然應區別于內陸城市或特大城市。綠色環繞的小城, 色彩運用即便大膽一點, 也不至破壞城市色彩的和諧。小城外面環繞的往往就是大片綠色的河流山林, 或者是冬天的皚皚白雪, 這樣城內街景的暖紅色調, 便比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 如果色彩過于素淡, 城市會失去生機。總之在存有自然色的情況下, 我們應盡量使其構成城市底色, 使文化色服從自然色, 這是使城市色彩和諧的捷徑。
二、城市色彩景觀的規劃與設計要點
1、調查準備期
(1)深入研究城市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對城市的規模、人口、性質、功能區分布有深刻的了解, 了解人文因素對城市色彩現狀的影響。
(2)深入研究城市的自然環境條件, 包括氣候、水文、地形地貌等, 了解自然環境因素對城市色彩現狀的影響。
(3)實地考察城市主要區域的色彩現狀, 采集第一手的城市色彩信息, 包括建筑、植物、地面等以及鄰近環境中對城市色彩有影響的物體色彩現狀, 拍攝出照片并用色卡詳細記錄。
(4)對采集的色彩資料進行研究, 了解現有色彩景觀的色彩種類以及搭配情況, 以此作為未來規劃地的色彩設計參考。
2、城市色彩景觀規劃的總體設計
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前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結合城市未來發展的總構想, 明確城市總體色彩景觀設計和控制的依據及方向。探索通過城市色彩展現城市地方性的可能性, 研究城市設計所確定的重點景觀, 將其列為色彩設計或控制的重點部位。這一階段主要完成以下幾方面內容:
(1)根據前期的調查研究結果, 結合城市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要求, 制定一個或多個符合城市地方特色的基準色調。
(2)權衡城市各個區域之間的關系和聯系, 重點設計與文脈息息相關的特殊街道和區域, 做到重點區域重點規劃。
(3)確認城市總體設計所確定的城市文物古跡、舊城區的保護范圍和保護方式, 制定出整個城市保護性區域的地方色彩。注意在文物保護區與其他地區、新城區與舊城區之間設置色彩過渡帶。
3、城市色彩景觀規劃的分區設計
每個城市都是由不同功能區組成的, 在一些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 區域間的景觀相差很大。因此, 在城市色彩景觀規劃的總體設計完成中, 還應該對城市各個分區進行詳細的規劃, 制定出各個區域適宜的色彩控制方案。這一階段的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1)對各區內的自然人文景觀特色做進一步地調查、研究, 自然環境對區域色彩景觀的影響以及人文環境保護的方案, 突出地方色彩的可能性。
(2)研究各個分區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區域色彩景觀對整個城市色彩景觀的影響, 確定區域色彩設計和城市色彩景觀總體設計之間的關系。
(3)在劃定區域確定性質以后, 根據區域性質制定主色基調和兼容色系, 制定建筑物和建筑群的色相、明度、飽和度的色彩控制標準。主色基調的設置避免建筑著色雜亂; 兼容色系的設置避免色彩過于單調和平庸, 沒有層次。
4、城市色彩景觀規劃方案實施階段
這一階段就是將城市色彩景觀的總體設計和分區設計的種種構想貫徹落實, 做定量的分析和規定。主要內容包括有以下幾方面:
(1)對前面所劃定的各重要景觀、街面、小區、道路整治、公共建筑建設和城市景觀設計中, 應按確定的標準選材和選色。
(2) 對城市空間體系的主要環節——街道、城市廣場、特殊景觀以及其他視覺元素之間的色彩呼應、襯托關系做出安排, 對景、借景的色彩關系進行設計。
(3)對城市正在規劃或將要規劃的建筑、街道、廣場等, 根據當地現有色彩狀況制定出色彩控制方案, 指導這些正在建設或者將要建成的景觀進行與周圍環境和諧的立面色彩設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