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物理治療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由老齡或其他原因如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引起,以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臨床可有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癥狀[1-5]。KOA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等。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綜合治療在其治療中的重要性。茲對KOA的物理治療方法進行梳理,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和幫助。
1 針灸療法
1.1 治療原理 針灸療法是中醫藥治療的傳統優勢手段,通過穴位選取、進針手法配合,疏通經絡、散寒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扶正祛邪。毫針刺激穴位,可以通過神經傳導提高機體痛閾,抑制痛覺中樞,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而發揮鎮痛效應[6]。
1.2 治療方式及方法 包括傳統針法、傳統灸法、溫針灸療法、電針灸療法、針灸配合藥物療法、針灸配合推拿手法等[7,8]。一般選取內膝眼、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大侖、膝陽關、梁丘、犢鼻、血海等常選穴位。毫針直刺穴位,以得氣為度定深淺,根據中醫證候,補泄結合,通過刺激強度、持續時間、配合手法及聯合手段等不同,進行辨證施治。大量的研究表明,針灸療法在膝骨關節炎臨床治療中具有明顯優勢,不僅在鎮痛方面療效獨特,而且在膝關節穩定性的維持、恢復膝關節附近相關肌群肌力、保護膝關節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9-14]。其中,溫針灸、電針灸鎮痛更好,針灸配合藥物療法更有利于鎮痛及保護關節功能;針灸配合推拿手法能更好恢復肌力,維持膝關節穩定。
2 電療法
2.1 治療原理 電流通過人體時,能使人體中的離子濃度發生變化,并對細胞膜通透性、組織興奮性、神經系統和末梢血管等產生影響,調整神經系統功能狀態,使痛覺傳導受到抑制或阻斷,降低末梢神經敏感性,提高痛閾而止痛;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刺激肌肉組織,引起肌肉收縮,鍛煉關節功能。
2.2 治療方式及方法 電療種類繁多、方法各異,在KOA的治療中也應用甚廣。李忠等[15]采用超短波照射治療,選取工作頻率為40.68 MHz,波長730 cm,電極面積為27.0 cm×18.5 cm,間隙皮膚2~3 cm,對置放置于膝關節前后,溫熱量。每天1次,每次20 min,1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間歇5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共2個療程。治療后患者Lequesne index指數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具有統計學差異。超短波電療法可改善關節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滲出物吸收,增強組織代謝,消炎鎮痛,降低關節周圍及韌帶張力,改善關節軟骨營養供給,修復受損軟骨,恢復軟骨厚度,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15-17]。
中藥離子導入療法是我國學者對于直流電離子導入治療方法的發展和貢獻。該療法是借助直流電將藥物導入人體內,既可以直接引起離子濃度改變,又可以通過神經反射和藥物,引起遠處臟器或全身反應,產生治療效果。畢曉楊等[18]選用天津中醫研究所研究員王兆銘驗方“祛痛消腫液”為導入液治療KOA,根據病情選擇膝眼、委中、曲池、昆侖等不同穴位,治療1~1.5個療程后,疼痛、壓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等指標的治療有效率均超過92%[8,18]。臨床醫生越來越認識到藥物離子導入治療KOA的優勢,也開始逐漸嘗試導入新型中藥制劑。趙秋芳等[19]的研究表明,正清風痛寧注射液離子導入治療骨關節炎總有效率高達92.80%。電療法還包括超刺激療法、經皮電刺激神經療法、中頻電療法、干擾電療法、短波電療法、微波電療法等,均在臨床應用廣泛,在鎮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修復方面具有較大優勢。
3 運動療法
部分學者從KOA患者出現的膝關節功能受限、關節結構失穩的角度出發,探討了運動療法對于KOA的治療意義[20]。還有研究學者將物理治療中的水療和運動療法結合起來,試圖探尋最佳的KOA治療方法[21]。黎明等[22]的研究證實,采用綜合運動療法治療KOA能提高療效,同時降低近期及遠期的復發率。徐守宇等[23]認為,疼痛引起KOA患者日常活動能力低下,導致肌肉等運動器官的廢用。藥物治療是一種被動治療,無法直接改善廢用性肌萎縮;運動療法不僅具有較強的鎮痛效果,而且對末期KOA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目前,國外的運動療法包含肌力訓練(等長肌力訓練、等張肌力訓練、等速肌力訓練)、關節主動及被動活動訓練、本體感受訓練、神經生理治療和有氧運動。一系列個性化的運動處方治療,可以改善KOA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緩解疼痛,增強軀體功能,消除或減弱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相關因素,打破KOA發病過程中的惡性循環,延緩疾病發展[24]。
4 水療法
水療法包括溫泉(熱)水浴、水中運動等,主要通過水的熱作用、機械作用和化學作用等,減輕關節所受負擔及壓力,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粘連,軟化組織,修復損傷關節,并具有強大的鎮痛作用。王忠禮等[21]選取符合條件的KOA患者(主要排除傳染病、發熱、感染等水療禁忌癥),在溫熱水中進行站立、下蹲、行走等運動,結果顯示水療法能顯著緩解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
5 其他療法
KOA的物理療法中,還包括磁療、溫熱療法及手法治療。手法治療也是中醫藥治療的傳統方法,根據病情選擇施法部位及具體手法,以舒經活絡、調暢氣血。磁療主要通過產生微電流,刺激人體感受器,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調節經絡平衡,改善機體生理生化過程,提高免疫功能。溫熱療法使熱源接觸體表,將熱能傳導至機體,通過溫熱和機械壓迫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調節神經功能,加速組織再生及消炎止痛。
物理療法治療KOA受到絕大多數學者及臨床醫師的認可,歐洲抗風濕病聯盟(The 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EULAR)也認識到物理治療在KOA治療中的優勢,將物理治療在指南中推薦使用,與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并重[25]。物理療法種類繁多、方法各異、各具特點,在臨床實際應用中,各治療方法并不是涇渭分明,而是相輔相成。電療常聯合針灸治療、磁療;水療常結合熱療、運動療法;針灸常與熱療、手法治療等配合應用。物理治療在KOA治療中應用廣泛、療效突出,能有效克服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費用高、副作用較大等缺點,且與中醫藥傳統優勢結合明顯,具有極大的應用發展前景,是當前治療研究的熱點和重點。
6 參考文獻
[1] SS Leopold.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osteoarthritis[J].N Engl J Med,2009,360(17):1749-1758.
[2] Arden N,NevittMC.Osteoarthritis: Epidemiology[J]. Arthritis Rheum, 2006, 20 (1):3-25.
[3] 徐苓,Michael CN,Yuqing Zhang,等. 北京城區老年人膝、髖和手骨關節炎的患病率及其與美國白人患病率的比較研究[J]. 中國醫學雜志,2003,83 (14):1206 -1209.
[4] Xiaozheng Kang, Marlene Fransen, Yuqing Zhang, et al. The high prevalence of knee osteoarthritis in a rural Chinese population: the Wuchuan osteoarthritis study[J]. Arthritis Rheum, 2009,61(5):641-647.
[5] Creamer P,Hochbcrg Mc.Osteoarthrits[J].Lancet,1997:503-508.
[6] 梁劍凌,李少棉,貝云.電針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6):106-108.
[7] 李寧,唐業建.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進展[J].醫藥世界,2011,13(11):111-112.
[8] 賈希瑞,吳明霞.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進展[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5,15(10): 67-70.
[9] 杜引平.齊刺治療老年性膝骨性關節炎50例 [J].湖北中醫雜志,2002,24(7):49.
[10] 李常度,黃信勇,楊旭光,等.溫針灸治療虛寒型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6,26(3):189-191.
[11] 林凌峰,梁燕萍.電熱針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10):689-690.
[12] 于玲.針灸及中藥離子導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0,2 (3):155-157.
[13] 賈瑩梅.溫針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6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5,13(3):46.
[14] 李志貴,秦和森,李和靜,等.針刺推拿治療膝骨性關節炎(KOA)42例療效分析[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2):17-18.
[15] 李忠,劉玉珍,李桂香,等.超短波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40例[J].醫藥雜志,2011,23(1):38-39.
[16] 孔英,鄒琳,武剛,等.超短波和被動運動對兔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作用[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8,30(9):579-583.
[17] MH Jan, HM Chai, CL Wang ,et al.Effects of repetitive shortwave diathermy for reducing synovitis in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n ultrasonoraphic study [J].Phys Ther ,2006 ,86(2):236-244.
[18] 畢曉楊,白人驍.中藥離子導入治療骨性關節炎70例臨床觀察[J].中草藥,2000, 31(7):542-544.
[19] 趙秋芳,易君山.正清風痛寧離子導入治療骨性關節炎56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7, 21(9):80.
[20] Kim L. Bennell, Rana S. Hinman. 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evidence for exercise in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and knee[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11, 14(1):4-9 .
[21] 王忠禮,杜寶栓.水中運動療法對骨性膝關節炎患者的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 29 (5):640-642.
[22] 黎明,韓紅.綜合運動療法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復發的關系[J].中國全科醫學,2011, 14(12):4082-4083.
[23] 徐守宇,黑澤尚,池田浩,等.運動療法對末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ADL的影響[J].中醫正骨,2010, 22(4):11-13.
一、光敏化作用(Photosensitization)和光動力治療(PDT)
光敏化作用是在有氧、光和敏化劑同時參與下的化學或生物化學變化,在生物學中叫做光動力作用(Photodynamic action)。根據反應機理可分為兩種:敏化劑受光激發后可進行兩種形式的反應:I型反應:基態光敏劑分子+底物分子自由基。II型反應:基態光敏劑分子+單線態氧。
光動力療法(PDT)它是光敏化作用在醫學上的應用。利用光敏劑(如血卟啉,吖啶橙,二氫卟吩等)能被病變組織攝取和滯留,正常細胞對光敏劑吸收很少且排除較快的特點,在氧存在的環境中和特定波長光照射下,引起光敏化作用破壞敏化劑所在的組織細胞,是一種對病灶,主要是癌癥的治療方法。
二、光動力治療的簡要發展歷程
光動力治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而近代的研究一般認為是始于1900年德國人Oscar Raab的發現,在光照射吖啶時可以敏化殺死草履蟲;有意識地用染料結合光來治療癌癥的記錄是1903年,Jesionek和Tappeiner用曙紅在光照下治療皮膚癌;1913年Meyer-Betz發現注射血卟啉后,照射陽光可以引起過敏反應;1925年Policard發現卟啉的光毒性作用,奠定了現代利用以卟啉為基礎的染料色素作為光動力治療藥物的基礎。1976年Kelly和Snell應用一種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 HpD)治療膀胱腫瘤取得成功,從此開始了光動力治療的普遍應用。1974~1976年美國Roswell Park癌癥研究所的Dougherty應用PDT治療皮膚癌,開始了PDT對體表腫瘤的治療。1980年日本Kato等人用HpD. Ar+泵浦染料激光、光纖及內窺鏡成功地治療了早期中心性肺癌,開始了PDT對腔內腫瘤的治療。目前至少有二十個國家在進行癌癥的光動力治療試驗和臨床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挪威等國先后將光動力療法確認為新的腫瘤療法。臨床上使用的名為Photofrin的HpD制劑(主要含HpD二聚體的多聚物)已得到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批準上市,此外批準上市的還有卟非姆納(porfimer sodium),維替泊芬(verteporfin, visudyne),5-氨基酮戊酸(Levulan、ALA )分別用以治療食管癌、肺癌,老年性眼底黃斑病變,光化性角化病。歐洲、澳大利亞、新西蘭批準上市M-ALA (Metvix)用以治療基底細胞癌、光化性角化病。歐盟批準上市替莫泊芬( temoporfin, foscan)用以治療頭頸部癌。我國在光動力治療方面的研究比美國、日本等國起步晚,但進步較快。目前治療腫瘤的血卟啉(Hematoporphyrin,喜伯分),已經由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SFDA)正式批準生產、銷售并應用于臨床。第二軍醫大學研制的癌光啉(PSD2007),1983年總后衛生部批準過度臨床試用。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氨酮戊酸及氨酮戊酸散(aminolevulinic acid),海姆泊芬(hemoporfin),多替泊芬(deuteporfin),揚州生化制藥廠研制的光卟啉(YHpD),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制的竹紅菌素均處于研究階段。
三、用于光動力治療的藥物(光敏劑)
目前廣泛用于臨床的光動力治療藥物(光敏劑),如血卟啉衍生物(HpD),Photofrin等有以下不足:1.藥物被皮膚組織吸收后能滯留長達達2個月,為防止引起正常皮膚的光毒反應,要求患者避光較長的時間;2.光動力治療中630nm的紅光是首選光源,因為該波長在組織中穿透深度大,而此類光敏劑在630nm吸收很弱;3.藥物在腫瘤與正常組織間的濃度比不夠大,治療過程中有可能破壞了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4.對淺表惡性腫瘤較有效,對更深的腫瘤效果欠佳;5.HpD,Photofrin均為復雜的卟啉混合物,它們的化學組成和分子結構還未完全闡明,影響了光動力療法機理的深入研究。
80年代中期以來,研究者紛紛開展新一代的光敏劑的研制,理想光敏劑的特征是:(1)化學結構和組分明確且穩定;(2)只在光照情況下,才有細胞光毒反應;(3)在腫瘤組織中選擇攝入率高;(4)在人體內代謝速度快:(5)生化反應的結果能產生大量對細胞具有毒性單重態氧;(6)在600-800n m長波段,吸收系數大(7)配方簡單,容易大量合成和保存。
除卟啉以外用于PDT的光敏劑有蒽醌、蒽吡唑、醌、占噸、菁、吖啶、吩嗪和吩噻嗪等染料化合物。它們中有些在光療方面具有超過卟啉的優點。如在光療窗口有強吸收,高的光敏效率,低的皮膚光敏性等。
1.國外第二代光敏劑
1.1酞菁類
1985年,以色列化學家Ben-Hur報道氯化鋁酞菁對癌細胞的光滅活作用。此后金屬酞菁配合物用于抗癌光敏劑的研究引起廣泛興趣。酞菁(phthalocyanine, Pc)又稱酞花菁或四苯并四氮雜卟啉(Tetrabenzotetrazaporphyrin)。其特點是物理和化學性質穩定,在紅光區的吸收系數是HpD的10-50倍,吸收峰在680nm,對組織穿透力提高20%,研究表明酞菁類化合物從皮膚中清除的時間比HpD更短。
1.2苯并卟啉衍生物(Bezoporphyrin Derivative, BpD)
BpD是由原卟啉(Protoporphyrin, Pp)與丁炔二酸甲酯(DMAD)經Diels-Alder反應得到的一類二氫卟吩光敏劑。研究發現BpD-MA能迅速從體內消除,在給藥3小時左右就能產生最佳光動力治療效果,只需避光3~5天,而不像PhotofrinⅡ那樣需要4~6周。
1.3四羥基苯氯化物(Meso-tetrahydroxyphenylchlorin,m-THPC)
m-THPC的優點是單一的化合物,可大量制備。它與HpD相比具有紅移的吸收光譜,吸收峰在652nm,已用于頭頸部癌、惡性間皮瘤和復發乳腺癌的光動力治療,對腫瘤治療具有高選擇性。
1.4二氫卟吩e6單天門冬氨酸酰胺(N-aspartyl chlorin,Npe6)
研究表明Npe6對小鼠移植性乳腺癌有高效的光動力作用,吸收峰位于664nm。
1.5紅紫素(purpurin)
是疏水性光敏劑,在650nm左右有較大吸收,體內試驗表明,在可見光輻照下能導致一種腫瘤壞死。初紅紫素錫絡合物(SnET2)已經進行治療各種癌癥(如原位癌,淺表移位乳腺癌等)的階段性臨床試驗。
1.6亞甲藍(Methylene blue)
瑞士和德國的紅十字會用其來凈化新鮮冰凍的血漿。這種光敏劑能有效殺滅細胞外的病毒。
1.7 5-氨基乙酰基丙酸(5-Aminolaevulinic acid 簡稱ALA)
用它來誘發生物體內的光敏劑是最近PDT試驗的新方法。ALA不同于其他光敏藥物,特點是給藥方式可以是“涂抹式”,常用于治療皮膚病,淺表性和結節性基底細胞癌,缺點是在皮膚中穿透不深。
2.國內第二代光敏劑
目前國內研發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有血卟啉單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 HMME)、竹紅菌素類和二苯基卟吩(Diphenyl-2,3-dihydroxychlo-rin, DPCOH)。
2.1血卟啉單甲醚
由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研制的一種單體卟啉,化學純度可達99.8%,其在體內排泄快,對腫瘤細胞的體外光敏殺率與國外的第二代光敏劑ALA和BPD-MA相似。總醫院顧瑛教授于1996年開始將其應用于鮮紅斑痣的臨床治療,結果顯示該藥物組織選擇性好,療效穩定,病人避光時間短,是一種理想的治療鮮紅斑痣和視網膜黃斑變性的光敏劑。
2.2竹紅菌素
是我國特產的天然光敏物質。竹紅菌素類化合物分離、純化相對簡單,結構明確,光毒性強、暗毒性低。蔣麗金院士從80年代至今做了大量的衍生物合成工作,中科院共合成約40種不同的竹紅菌素衍生物,其中部分衍生物理化性質和光動力效應已達到或優于國外最新敏化劑,為竹紅菌素的應用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2.3二苯基卟吩(DPCOH)
是中科院化學所合成的一類卟吩類光敏劑。光物理和光化學研究表明DPCOH具有很高的光動力活性,無氧條件下它能高效地光敏化產生自身負離子自由基。體外細胞實驗表明光毒性是HpD的200倍以上,而暗毒性基本與HpD相當。
3.第三代光敏劑
如果將光敏劑和單克隆抗體連接,光敏劑就可以很容易在腫瘤細胞上找到靶點,從而大大提高光敏劑在病灶的富集作用,減少正常組織的損傷,這種方法稱為“光免疫治療”,這類光敏劑可稱為第三代光敏劑,具有很好的靶向性,但生產和治療費用相應較高。
四、光動力治療方興未艾,“光到病除”將成為可能
光動力療法由于其選擇性高,能有效地定位,處置方便,副作用小,所以具吸引力,是除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外第四種治癌方法,將成為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除了治療癌癥,光動力療法也被用于治療其他的疾病,如上面提到的黃斑變性的眼病,還有光管壁整形,即用光動力的原理除去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沉積在動脈壁上的糊狀脂肪物質―粥斑,因為光敏劑除了易于在癌組織、新生血管處聚集外,還易于在粥斑處積累。光動力療法在多種器官的癌癥治療中已經開展臨床試驗,并且通過聯合傳統藥物或治療手段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并且隨著光敏劑的研究和發展,將會有更多有效、廉價的光動力治療藥物面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利用優良的光敏劑來治療癌癥,殺死細菌,體外凈化血液都將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Okunaka T, Kato H, Tsutsui H, et al.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peripheral lung cancerLung Cancer, 2004,43(1):77-82.
關鍵詞: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評價體系;醫患關系
一、問題提出
隨著我國GDP的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有了質的變化,對醫療服務質量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才能滿足患者不斷增長的需求,從而提高醫院在行業內的競爭力成了各醫院管理人員必須思考和正視的問題。我國醫療體制在近年來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私人醫院也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幫助下逐漸的在人民群眾中占領了一定的位置,而公立醫院體制上的不斷改革也使得公立醫院必須考慮盈利和收入的問題來應對市場競爭,由此,公立醫院了解患者所需所想,從患者出發進而提高服務質量勢在必行。那么,如何評價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需要哪些參考指標,用哪些參考指標才可以對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做出客觀評價就成為必須關注的問題。
二、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評價體系
(1)評價維度的建立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仔細閱讀與分析,結合目前我國醫患關系緊張、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合理、各地醫保制度執行情況不統一等相關問題,通過新聞網絡信息與實地考察,與患者進行非結構面談以及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患者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初步得出我國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具有公益性、非營利性、多層次等方面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最終確定評價維度為醫療保證性、服務有形性、醫風醫德性、費用經濟性、服務可靠性、服務響應性。
(2)評價指標的建立
評價指標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個人信息部分及醫療服務部分。
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部分包括患者性別、個人婚姻狀況、患者年齡(每五年一限)、患者學歷(分為高中以下、高中、專科、本科)、人均月收入(或家庭人均月收入)、就診原因、是否異地就醫、參保狀況(商業醫療保險、基本居民醫療保險)、是否參加報銷九個方面。
第二部分為醫療服務部分。從醫療保證性、服務有形性、醫風醫德性、費用經濟性、服務可靠性、服務響應性六個維度來進行評價,具體內容如下表:
三、實證研究
(1)A公立醫院簡介
本文所設計的評價體系是從患者角度出發來評價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則到A醫院進行診療的患者群體是研究的目標人群,因此需要對A醫院進行簡單的了解。A醫院為國家三級甲等公立醫院,為當地龍頭醫院,近幾年進行了醫院內部設施建設,2013年新院區投入使用。設有20多個臨床醫技科室,全院共500名職工,其中300名專業技術人員,含副高專業技術人員40人,是集科研、教學、醫療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公立醫院。
(2)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針對A醫院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進行,共發放2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76份,有效回收率為88%,其中門診患者95份,住院患者81份。同時采用一對一問詢交流的方式與調查對象進行交流,著重詢問就醫感受方面的相關問題,通過對患者人群的調查和總結發現,來A醫院就診的患者人群偏年輕化,已婚、本地居民前來就診的占多數,患者當中收入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占多數,且大部分患者都持有基本醫療保險。在調查時還采取實地考察體驗的方式,對公立醫院醫療服務過程進行體驗,以便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通過與患者的直接交流,增強了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同時為初步判斷數據分析所得結果提供大方向,通過調查人員親身經歷和感受,提高本研究調查結果的可信度。
(3)問題分析
通過調查結果的匯總和分析,結合A公立醫院自身實際情況和所服務的患者人群特征及感受,發現A公立醫院在日常醫療事務的提供中存在以下的問題:
①問題反饋處理不及時妥當,缺乏相應的反應機制。調查結果顯示,在就診患者中,有38%的患者認為問題反饋方便或者是較好,有26%的患者認為意見處理及時或者是好以上,并且通過一對一的詢問,有68%的患者在意見問題反饋方面表示不清楚不知道A醫院設有問題反饋處,不知道如何對醫院的服務提出建議。在27%知道或者曾經反映過問題的患者當中,有86%的患者表示在再次就診時并未發現自己的意見被采用,醫院的管理或者服務有針對提出的意見進行相應的改進,但是,調查人員也發現,A醫院其實設置了問題意見收集箱。由此可發現,在A醫院的日常管理當中,并未對患者意見給予足夠的重視,患者意見并未得到及時處理和有效利用。
②醫院就診流程設置復雜,就診計劃不合理。統計調查結果發現,78%的患者認為A醫院的服務提供不及時,42%的患者認為醫院空間布局設計不合理,53%的患者對醫院的就診計劃表示不是很滿意,在進行一對一調查時也發現,66%的患者對于醫院排隊的問題表示不滿,認為醫院安排的診療計劃太過復雜,醫院空間布局和就診計劃并不協調,患者往往要不停的在各個樓層穿梭才能完成一個簡單的醫療項目,尤其是在進行抽血等一些要求時間的診療項目上,往往在路程和排隊上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③醫療人員缺乏服務意識,服務沒有做到以人為本。調查結果顯示,在服務可靠性和醫風醫德性兩個維度方面,患者的滿意度較低。34%的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選擇了好或者是好以上,23%的患者對醫患交流情況上選擇了滿意,37%的患者認為就醫感受為好或好以上,46%的患者認為醫生診療水平在好或好以上。從這些數據中可以反映出A公立醫院醫療服務人員在應有的素質和能力方面的缺乏,沒有做到以人為本。
④特殊服務存在漏洞,康復醫療項目空白。根據本文所得數據分析,認為在A公立醫院當中,患者滿意度最低的應該是特殊服務提供這一項目,包括個人特殊服務提供、互聯網或電話專家預約、以及康復情況追蹤調查等服務。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A醫院在進行互聯網建設方面卻未能滿足患者需求。在實地調查和訪談中發現,87%患者沒有進行過醫院的互聯網或者電話預約服務,大多數人不愿嘗試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害怕受騙、找不到醫院官方網站、或者是覺得預約不能成功等。
(4)對策建議
根據A醫院所體現出的問題結合調查中收集到的患者期望,本文認為有效提高A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幾條:
①建立完善的評價反饋體制,加強反應機制建設。對于評價反饋體系的建設,需要醫院各個部門的配合和協調。在借鑒其他先進國家評價體系的基礎上,要結合本醫院自身情況及我國實際進行相應的調節和修改,考慮醫院等級評審時對醫院的考核標準,關注當地發病率較高的病種,結合醫院自身優勢進行相應的調整,設置明確的醫療評價項目,并設立專門的考核小組,同時加強對患者及醫生意見的反饋和處理。
②優化流程設計,善用管理人才。就醫流程設計和優化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用機器代替服務人員,減少患者接觸的服務人員數量,并對服務人員進行專業統一的指導和培訓,灌輸相同的理念,為業務上相互溝通合作打下基礎;流程設計應關注地理位置設置,醫院的空間上相鄰流程之間的地理位置應考慮到就診時間和后續工作問題進行設置,同時相鄰流程之間的工作人員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和交接渠道,保證工作的連續性和正確性;多渠道開展服務工作,建立規范的預約制度,并對其進行監督,減少排隊掛號就醫的人數,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對患者的后期恢復情況可以建立反饋渠道,作為醫院后期對醫生進行評價時的參考;重視規范化服務的作用,同時要根據各公立醫院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動,避免死板僵硬的制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③提高人員素質,樹立服務理念。改變傳統觀念,吸收先進經驗,注重醫院的人才培養工作,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考慮到人才培養的周期問題,在借鑒和創新方面也要有所協調。醫院要設立定期學習和技術考核,確保醫護人員素質緊跟時代潮流,對先進器械的使用也要進行推廣,加強全院各科室的交流配合,做好醫生的會診工作。完善激勵措施,做好醫生的考評工作,優化醫院分配制度,注重績效工資建設,在培養人才的同時能夠留住人才。積極開展學習交流活動,注重與各等級醫院的技術及信息交流,使信息得以不斷更新,同時明確醫院自身優勢,不斷提高醫院整體水平。注重培養醫生的服務意識,使其重視患者自身積極配合的重要性,主動做到為患者考慮,從而能及時掌握患者動態,對突況妥善處理。
④加強特殊服務建設,促進醫院改革。醫院應加快數字化醫院建設步伐,建立衛生信息數據庫,關注醫院患者治療康復情況,努力發揮醫療衛生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建立和完善互聯網掛號及電話預約服務,并向患者進行推廣,提高患者對于預約服務的接受度,同時利用患者預約信息可將預約患者進行分級,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分級醫療制度的實施。進行并完善網上查詢、繳費系統,將預約系統進行相應整合,做好整體服務,使患者在就醫時間上有更合理的選擇和安排。
[參考文獻]
[1]董婧.現行醫療體制中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研究[M].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秦文斌.適應新時代加強醫療服務質量管理[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02.
[3]張鷺鷺等.高級醫院管理[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
[4]陳杰等.醫院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5]鄭春玲.醫療服務質量評價研究綜述[J].大眾科技,2010(7).
[6]任真年.醫院醫療質量管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
[7]朱宏例.基于SERVQUAL的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模型研究[M].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8]沈蕾.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消費經濟,2006(6).
[9]田常俊.基于患者體驗的醫療服務質量評價研究[M].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0]李曉慶.基于5GAP模型的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進[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5).
關鍵詞 公立醫院 醫療服務成本 成本控制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機構的主力軍和主導力量,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效地對醫療服務成本進行控制,既讓老百姓看得起病,又讓公立醫院能夠持續發展,不僅關系到醫療衛生事業的科學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科學發展,影響著和諧社會的建設。
1 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成本控制的內涵
(1)醫療服務成本。醫療服務成本是指醫療機構在醫療服務提供過程中所消耗的物質資料價值(即物化勞動)和必要勞動價值(活勞動)的貨幣表現總和。物質資料消耗所轉移的價值包括三項內容,一是房屋、設備及其他固定資產的折舊等勞動資料;二是藥品、材料物資耗費等勞動對象;三是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的全過程中進行活動、監督、管理、制定政策等新開支的各項管理費用。活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包括:用于補償自身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勞動和提供給社會的剩余勞動。因此,已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即為醫療服務成本。
(2)醫療服務成本控制。醫療服務成本控制可以分為宏觀成本控制和微觀成本控制。宏觀成本控制是指政府對醫療資源的配置控制,如通過對公立醫院設置的區域調控、大型醫療設備的梯度配置控制等方式實現公立醫院成本從全社會角度最優化,從宏觀上達到控制醫療服務成本的目的。微觀成本控制是指根據預定的成本目標,對醫療服務過程中的勞動耗費進行約束和調節,發現和糾正偏差,以促進成本不斷降低。微觀成本控制是現代成本管理的核心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微觀成本控制的程序一般有制定標準、執行標準和檢查考評三步驟。從控制標準上來看,微觀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目標成本控制法、預算控制法、責任成本控制法等。無論是宏觀成本控制還是微觀成本控制,均應充分體現公立醫院的社會效益,提高醫院管理水平,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安全和便捷的醫療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本文主要分析微觀醫療服務成本。
2 我國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
醫療服務成本是醫療服務過程中所發生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耗費的總和。它由以下6大類成本構成:勞務費、業務費、公務費、原材料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和管理費。醫療服務成本核算醫院在醫療服務過程中所支出的物質消耗、勞務報酬以及有關費用支出的數額、構成和水平,是對醫療服務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即醫療服務、藥品銷售、制劑生產形成的成本所進行的核算。醫療服務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真實反映醫療活動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加強醫院的成本管理與控制,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對于緩解長期以來人民群眾所關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但目前我國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成本控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公立醫院管理者成本控制意識淡薄。醫院管理者的經營意識和成本意識還不夠高,大部分醫院只對部分成本進行核算和控制,即只對臨床、醫技等一線科室進行成本核算和控制,不對管理和后勤部門進行核算和控制,沒有認識到成本控制應該是全過程、全方位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另外,財務核算只對直接成本進行核算,沒有對間接成本進行合理分攤,成本控制指標體系沒有建立,成本核算、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審計、成本考核及成本計劃等許多工作成為空談,成本控制措施沒有全面落實,導致醫療服務成本居高不下。
(2)公立醫院成本核算機制不完善。公立醫院尚缺乏統一的成本核算方法,使得醫院在實際操作中所采取的核算方法也有所不同,個別科室未能按照醫院成本核算辦法統一進行核算。因此,核算的數據無法為醫院進行醫療服務成本控制和定價提供可靠依據,成本核算結果的真實性有待驗證。同時,現行政策并未強制要求醫院開展醫療服務項目成本核算,在缺乏充分競爭和成本約束的情況下,醫院自然沒有動力通過成本核算來降低自己的成本。
3 強化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成本控制的對策
公立醫院是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非營利性組織,而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屬于純公共產品,為增強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只有不斷強化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成本控制,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才能不斷降低醫療服務成本,保證向全體居民提供優質、高效、低耗的基本醫療服務,促使公立醫院健康持續發展,推進醫療衛生改革健康有序地進行。
3.1 強化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
醫療服務成本控制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要保證這一過程的順利實施,應從源頭控制、運行控制、后饋控制三方面入手,強化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成本控制體系。所謂源頭控制,是指在經濟活動產生的初始階段進行預防,建立控制措施,將各種不利情況扼殺在源頭。而對于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成本的控制,預算控制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建立健全科學的醫療服務成本預算體系是進行成本控制的關鍵環節。運行控制的目的是實現組織的方針和目標,運行控制的關鍵是核算醫療服務成本,如果有了醫院的病種成本核算數據,通過運用統一的成本控制理論與核算方法,就可以使各醫院的成本具有可比性。后饋控制是指財務人員分析以前工作的執行結果,并與控制標準相比較,發現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擬定糾正措施,以防止偏差發展或繼續存在。后饋控制既可以為管理者提供關于計劃執行效果的真實信息,也可以增強醫院成本控制的積極性。
3.2 源頭控制:建立科學的醫療服務成本預算體系
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發展背景下,公立醫院也應該借鑒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找準醫療服務成本控制的關鍵點,制定合理有效的成本預算體系及操作流程,同時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增強自身競爭優勢,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不斷實現自身的戰略發展目標。
實踐證明,建立科學的醫療服務成本預算和基本的醫療保健和預防服務,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發生概率,進而從源頭上控制醫療服務成本的增加。這就要求醫院要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建立健全預算管理制度,包括預算編制、審批、執行、調整、決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應重點關注醫院現有工作人員的重組與年度工作計劃的關系、醫院增量人力資源的投入與年度工作計劃的關系、醫院場地資源的重組與年度工作計劃的關系、醫院現有設備資源的重組與年度工作計劃的關系、醫院增量設備資源的投入與年度工作計劃的關系、醫院績效考核和分配與年度工作計劃的關系等。通過建立科學的醫療服務成本預算體系,有助于醫院合理調配資源、合理投入資源,也有利于業務部門積極參與醫院預算管理工作機制的形成。
3.3 運行控制:推行按單病種核算醫療服務成本
近年來,國外一些國家都在積極推行按病種付費(簡稱DRGs)方式,即單病種付費,它由保險機構按照當地醫療主管部門制定的病種質量控制標準,主要依據診斷、出入院標準、療效、醫院等級來確定基本醫療保險病種費用標準。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DRGs正逐漸成為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方向。
目前,國內醫院越來越重視成本核算這一經濟管理手段,國內醫院成本核算正由粗放型(即只核算醫院總成本和科室成本)向更為細致的項目成本核算、單病種核算和藥品制劑核算等方向發展。單病種成本的構成,是在嚴格控制藥品、化驗、檢查項目和次數,以及不必要的大型儀器檢查基礎上,按照科學的臨床路徑和質量控制標準,參照衛生部病種質量管理辦法及國家規定收費標準,計算出每個單病種的成本總和,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單病種收費標準,達到在保證醫療質量前提下降低醫療成本的目的。建立完整的病種成本核算制度,具體包括病種分類,臨床路徑設置,病種成本的歸集,病種成本的分析與考核。
單病種付費模式實質上只是一個支付性制度,還必須要有與其匹配的相關的制度為平臺,如確定標準臨床路徑以及測算各路徑標準成本,并以此為基礎測算各單病種的標準成本等基礎性配套制度。單病種診療往往需要多個科室協作,提供多個診療項目。所以,單病種成本是多科室多服務項目成本的集合。因此,公立醫院要推行按單病種核算醫療服務成本的控制,就必須建立病種成本與項目成本、科室成本的數據聯系,保證能夠使項目成本平行匯總為病種成本信息。為此,病種成本科目應當由項目成本科目統馭,即在項目成本科目之下,設置病種成本明細科目。通過上下級科目的聯系為數據“接口”,實現項目成本和單病種成本的自由轉換。
通過事前制定單病種醫療服務的定額成本作為目標成本,將實際發生的費用與目標成本進行對比,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及時控制、監督實際費用的產生,加強成本差異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可借鑒工業企業里的處理,根據某一日期,一般是當月1日所確定的各種單病種醫療服務項目的耗費定額、當期費用預算和其他有關資料計算的一種預計成本。定額成本是單病種醫療服務成本的現行定額,它反映了當期應達到的成本水平。合理的現行成本定額是衡量單病種醫療服務成本節約或超支的尺度。
3.4 后饋控制:實施醫療服務成本控制績效考核
醫療服務成本績效考核是以成本預算執行情況為出發點,根據量化指標對醫務人員進行考核。具體可按以下步驟實施:第一,下達績效考核指標與標準。績效考核委員會根據以往成本預算完成情況結合環境變化,制定出本年績效考核指標與衡量標準,下達至各科室人員。第二,情況反饋。各科室結合以往預算完成情況和本年度發展規劃,制定出調整草案。第三,確定指標。績效考核委員會和醫務人員討論最終確定考核指標,如衛生材料消耗比例、人均門診費用等。同時,結合病人滿意率、醫務人員服務質量評價率等指標,規避醫務人員單純追求成本最低而忽略醫療服務質量的情況。第四,實時調整與激勵。績效考核委員會定期將實際值與標準值比較,分析偏差原因并進行調整。同時,醫院對成本控制較好的人員給予獎勵,較差的人員進行懲罰,激勵全體人員持續開展成本控制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春凱,文向軍.當代醫療服務成本核算問題的理性思考[J].現代審計與會計,2007(7).
[2] 蔡曉莉.醫院成本管理現狀及對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16).
【中圖分類號】d91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02-0083-03
因醫院在診斷過程中的失誤,患者的肝癌被一
而再再而三地誤診,最終患者因肝癌死亡,隨后醫患
之間發生糾紛,并就此訴諸于法院。該事件中,由于
肝癌目前并無絕對有效的徹底根治方法,而醫院的
誤診又的確客觀存在,這給責任的認定帶來一定困
難。本案經兩審歷時兩年,法院最終明確雙方責任并
予以判決。這對于類似案件訴訟和鑒定類型的選擇
以及因果關系的認定等方面都有所借鑒和啟發。
案情介紹
20__年2月17日。吳某某因“上感”前往某區
級醫院就診,接診的醫生建議其進行b超檢查,結
論為:肝內見3.5 cm×3.3 cm低回聲區,ct檢查印
象為:肝臟內占位不排除,并建議增強掃描以排除
“肝占位”。為了明確診斷,2月20日吳某某又在該
醫院行增強ct掃描。診斷結論:肝質內無明顯占位
征象,印象為脂肪肝。同年7月1日,吳某某又去該
醫院體檢.b超顯示肝右葉見4.7 cm×4.3 cm稍低
回聲。7月12日再次行增強ct掃描顯示肝右葉前
部局限性密度更低影像,診斷結論仍然是脂肪肝。同
年12月12日,吳某某在該醫院b超檢查,示肝右
葉見6.2 cm×5.3 cm低回聲區。邊界清。提示肝右
葉占位。12月14日。吳某某前往省腫瘤醫院做ct
檢查。檢查結論為肝內占位,考慮原發性肝癌。12月
17日。吳某某人住該區級醫院治療。診斷為肝右葉
癌。并于同月21日行肝癌衛星灶切除手術。20o2年
1月15日。吳某某出院。后前往上海某肝膽外科醫
院治療。前后總計花費103 694.9元。20__年7月9日。吳某某因肝癌死亡。
20__年7月22日。吳某某家屬向某區人民法
院。認為由于該區醫院醫務人員一再的診斷失
誤,致使其親人吳某某未能及時查明患有肝癌,喪失
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最終導致了吳某某的死亡,要求
被告醫院賠償經濟損失2o萬元,并向其賠禮道歉。
司法鑒定
經法院委托市某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鑒定
意見:患者吳某某20__年2月17日的b超肝內見
3.5 cm×3.3 cm低回聲區;ct檢查。印象為:肝臟內
占位不排除;2月20日增強ct掃描,結論:肝質內
無明顯占位征象。印象為脂肪肝。根據以上的檢查,
客觀上不能提示肝臟惡性腫瘤。醫院在此次的診療
過程中不存在醫療過失行為。7月1日吳某某體檢
b超顯示肝右葉見4.7 cm×4.3 cm稍低回聲,與2
月17日b超檢查比較肝內低回聲區增大。7月12
日增強ct掃描顯示肝右葉前部局限性密度更低,
印象為脂肪肝。而客觀上ct片提示肝右葉內似見
4.0 cm×3.0 cm×3.0 cm的低密度區,邊界欠清,肝
右葉有病灶。但性質待定。雖然根據本次檢查仍然不
能確診肝右葉惡性腫瘤,但結合2月份檢查情況有
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診的必要。若建議行確診肝右葉
病灶性質的檢查。就有可能及早確診疾病的性質。因
此,該醫院在此次醫療行為中存在一定過失,此過失
行為與患者吳某某肝右葉癌的發生與發展無因果關
系。而與治療預后有可能存在因果關系。
法院判決
20__年6月,一審法院開庭審理后認為,被告
醫院在吳某某診療過程中雖存在一定的醫療過失行
為,但此醫療過失行為與吳某某肝癌的發生與發展
無因果關系。而與治療預后有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
因此被告醫院的醫療過失行為并沒有增加患者治療
肝癌的相關費用。故對于原告要求被告醫院賠償醫
療費等經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公民的姓名
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侵
害人賠禮道歉。但原告的上述權利并未受到被告醫
院的侵害。所以要求被告醫院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
不予支持。考慮到此醫療過失行為與治療預后有可
能存在的因果關系。有可能對吳某某的治療效果產
生不良影響,進而給原告精神上造成一定損害,為此
被告醫院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因此法院判決:被
告醫院于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10日內向原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4卷(第2期)
告支付死亡賠償金30 000元;駁回原告要求被告醫
院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
隨后。原告不服一審判決向某市中級人民法院
提出上訴,請求二審法院重新委托司法鑒定,以明確
被告醫院的過錯程度.并改判被告醫院承擔患者死
亡的全部民事責任和全部訴訟費用。二審法院審理
后認為患者吳某某的死亡與被上訴醫院的醫療過失
行為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依據不足,要求被上訴醫
院承擔全部醫療、交通、護理、營養、喪葬等費用的上
訴請求不予支持。
討論
一
、本案定性問題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條規定:“醫療事
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
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
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這就決
定了構成醫療事故的前提必然是醫療過失行為和患
者的損害后果之間有必然直接的因果關系。而這種
“直接必然”體現在過失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存在的
因果關聯是判定醫療事故成立的重要因素。在某些
時候。雖然醫務人員存在過失行為,甚至也的確存在
損害結果,但該損害結果與過失行為之間并不存在
直接必然的因果關系。醫療事故因而也就不能成立。
【 】本案中,醫務人員的誤診誤治客觀存在,但患者的
死亡卻并非是死于誤診誤治,而是死于其原有疾病
肝癌。考慮到肝癌目前并無有效的根治措施,被告醫
院的誤診誤治只是可能對患者的最終死亡起到加速
作用。且這種“可能”也只是一種并非絕對肯定的推
測。所以本例不屬于醫療事故。
二、誤診的責任確定
在醫療活動中造成誤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
能是儀器的許可誤差、儀器未及時維修造成的誤差、
醫務人員經驗的欠缺造成的判斷失誤、醫務人員未
依診斷常規作出的錯誤判斷或醫務人員疏于職守造
成的失誤等等。所以對于確定其相應的責任范圍時,
應全面審核各種致害因素以及各種事實因果關系,
并在此基礎上確認責任范圍。而只要認定在原因事
實中存在與民事主體有法律聯系的事實,就由其承
擔全部損害后果。起碼是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的。
司法實踐中。誤診的責任確定應更多地考慮醫
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是否盡到應盡的注意義務。醫
務人員有責任運用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及醫院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4卷(第2期)
所提供的條件,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但在誤診行
為中醫方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不應超過其注意義務,
而對醫務人員職業行為過失提起的訴訟中,其注意
義務則應以專業標準來衡量。囟由于在醫療行業中
存在許多分工,就醫師而言,他們的注意標準應依據
其所屬專業、經驗、擁有的技術條件等而加以判斷,
專科醫師對其專業領域內的注意義務標準要高于一
般醫師的注意義務,高級醫師的注意義務就比初級
醫師的注意義務要高,誤診的判定也應以一個熟悉
掌握該醫療技術的人為標準,而不應以掌握該項技
術最好的人為標準。[3】此類標準在實踐中可將國家
衛生部、教育部在全國通用的“醫學院校統編教材”
中規定的診療標準、用藥原則和中華醫學會提出的
且已被臨床廣泛運用的診療技術規范作為參考依
據。所以,如果患者所患疾病屬于醫務人員在一般情
況下應當可以做出正確診斷并治療的病情,醫務人
員卻做出誤診,即使不構成醫療事故,也應根據《民
法通則》的規定,由醫院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臨床實踐中,ct檢查對肝癌有著較高的分辨
率,診斷符合率達90%以上,可以檢出直徑1.0 em
左右的微小肝癌,嗍因此當本案中患者ct片提示肝
右葉內似見4.0 em×3.0 em×3.0 em的低密度區,
邊界欠清,肝右葉有病灶,性質待定時,作為一般診
療常規醫務人員有進一步檢查確診的必要,被告醫
院作為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其醫務人員的醫療水
平不應做出此類延誤診療行為,且因肝癌的預后取
決于能否早期治療,早期根治性切除是改善肝癌預
后的關鍵因素,而肝癌切除術后5年生存率也達到
了30%一50%。嘲所以該誤診行為可能已對患者的治
療效果造成了不良影響,與患者的治療預后可能存
在因果關系,被告醫院就此理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
任。
鑒于疾病(特別是嚴重疾病)發現及時,確實可
能減少患者的人身傷害程度甚至挽回患者的生命,
如單純或過度強調誤診誤治與患者損害結果的直接
必然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損害患者利益,引發
醫患矛盾的激化。因此筆者建議相關部門在今后立
· 85 ·
法或司法實踐中能予以考慮,對不同的誤診誤治行
為區別對待(也應考慮到誤診誤治的發生原因以及
誤診誤治導致患者生存幾率降低中的比例),以使責
任分擔更趨合理,從而提高醫務人員的責任意識和
醫療服務質量。
三、訴訟類型和鑒定類別的選擇
在醫療糾紛訴訟中,存在司法鑒定和醫療事故
技術鑒定,兩種鑒定結論如果都是合法有效的,都可
能被法院所采信。但由于兩種鑒定在鑒定內容、鑒定
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別,鑒定結論很有可能存
在差異甚至完全相反,從而影響到最終的訴訟結果,
因為根據醫療事故的定義,只有醫療過失行為和醫
療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必然直接的因果關系,才可能
將該事件定性為“醫療事故”,尤其是根據《醫療事故
處理條例》的規定:不是醫療事故醫療機構不承擔賠
償責任。所以對于案件訴訟類型和鑒定類別的選擇
就顯得更為關鍵。
鑒于本事件誤診行為的特殊性,本案原告向法
院以人身侵權提訟而非醫療事故訴訟,并在法
院受理案件后,申請了司法鑒定而非醫療事故技術
鑒定,以明確醫患雙方的過錯程度,這樣做能夠最大
限度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因此筆者認為法院在審
理類似案件時,可以考慮如果作為原告的患方提出
醫療事故損害賠償要求時,法院應允許進行醫療事
故技術鑒定,如果作為原告的患方提出醫療糾紛人
身損害賠償時,人民法院應支持其要求司法鑒定的
申請,這也是因為作為原告的患方對于采取何種訴
訟具有選擇權,有利于維護法律的公平、公正。
參考文獻
【1】 姜柏生,田侃.醫事法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__.70
【2] 王艷柯.論英美中醫務人員行為的注意義務[j】.法律與醫
學雜志,20__,9(3):206~209
【3】程宏.論醫師的注意義務【j】.醫學與社會,20__,(2):43
[4] 陳孝平.外科學【m】.figs..人民衛生出版社,20__.6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