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壤有機物對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有機物對土壤肥力的作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壤有機物對土壤肥力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壤有機物對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有機物對土壤肥力的作用范文第1篇

      有機肥俗稱農家肥,包括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生活垃圾,如植物殘體、動物糞便、餐廚垃圾等,“糧多、豬多、豬多、肥多、肥多、糧多”是對有機肥還田的形象化說明。有機肥在促進農產品安全、清潔生產,保護生態環境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滿足了人民對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因為有機肥對生產無污染的安全、衛生的綠色食品十分有利,是生產綠色食品的主要肥源。

      有機肥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1.有機肥含有植物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和豐富的有機物,供給平緩持久長效,對促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有重要意義。首先,有機肥中各種營養元素比較完全,且是無毒、無害、無污染的自然物質,為生產優質、高產、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提供了必須條件。其次,有機肥中含有多種活性物質,如氨基酸、核糖核酸和各種酶等,既能營養植物,又能刺激作物生長,尤其酶的活性特別高,是土壤酶活性的幾十倍到幾百倍,不僅能增強土壤微生物活動,還能提高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進作物生長。第三,有機肥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CO2,可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豐富的碳源使作物增產達10%以上。

      2.施用有機肥可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土壤有機質是土壤的核心成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雖然只占耕層土壤總量的百分之零點幾至百分之幾,卻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有機質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增強土壤的保肥、供肥、保水、透氣能力和緩沖能力,為作物的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我國大部分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都比較低,而有機肥中的主要物質就是有機質,有機肥施入土壤后,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補充了土壤中被消耗的有機肥料。有資料表明,有機肥轉化為土壤有機質約占土壤有機質年形成量的三分之二,可見有機肥是補給和更新土壤有機質的主要物質來源。“地靠糞養、苗靠糞長”的諺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用有機肥對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作用

      3.有機肥在土壤中分解,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使土壤耕性變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作物高產和穩產。有機肥進人土壤后,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各種腐殖酸物質。與土壤中的粘土及鈣離子結合,形成有機無機復合體,促進植物體內的物質的合成、運輸和積累以及酶的活性增強。同時,腐殖酸物質具有很好的絡合吸附性能,能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阻止其進入植株體內,減輕對作物的毒害,由于腐殖質疏松多孔,可以改變砂土的松散狀態,提高土壤的疏松度、蓄水力和通氣性,。

      4. 有機肥是改善和提高作物品質,保持營養風味的重要措施。有機肥養分全面,含有化肥所沒有的養分,與化肥配合施用能提高產品品質。有機肥腐解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轉化、合成作物所需的活性物質是任何化學肥料都不可代替的,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減少化學污染,抑制有害物質的含量,使用有機肥的植物果實含水量小,能保持作物原有的營養風味,提高產品品質,因此有機肥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和提高產品的品質,是作物的重要營養源。

      5.施用有機肥可減少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減輕環境污染,促進生態和諧。經濟的發展使城鎮化進程加快,激增的城市人口,使城市的污染物、廢棄物也在不斷增加。有機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病菌蟲卵,若不及時處理會傳播病菌,而有機肥是將大量動植物殘體、排泄物、生物廢料等充分腐熟后生成的的緩效肥料,使生活中的廢棄物以另一種形式回歸了土地,因此,城市污染物通過分類處理可以變成有機肥,變廢為寶,通過合理利用這些有機肥,既可減輕環境污染,又可減少化肥投人,緩解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從源頭上促進農產品安全、清潔生產,保護生態環境,一舉兩得。

      6.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相互補充,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化肥單位養分含量高,成分少,釋放快,屬速效肥;有機肥含有養分多但相對含量低,釋放緩慢,屬長效肥,為了保持養分的自我維持能力和土壤肥力,加強土壤養分循環再利用,應將有機肥和化肥合理配施,相互補充,使兩者肥效長短結合,更有利于作物吸收,為作物提供營養,也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土壤有機物對土壤肥力的作用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土壤;土壤肥力;表征指標

      土壤作為植物生產的基地、動物生產的基礎、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人類耕作的勞動的對象,與社會經濟緊密聯系,其本質是肥力。土壤肥力也正是土壤各方面性質的綜合反映,體現了其在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作物生長,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結構、布局和效益等方面。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屬性,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的綜合反映,也是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早在1840年李比西提出的“礦質營養學說”,為土壤肥力研究奠定了基礎。迄今為止,盡管有人圍繞著土壤質量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進展,但有關土壤肥力的理論研究都在各自學科的研究方向上徘徊,沒有將土壤化學、物理和生物等相關學科統一起來形成公認的、一致性的定量化評價指標來進行表征土壤肥力。所以,及時了解分析和跟蹤國內外土壤肥力指標研究的最新進展,對解決土壤肥力研究的實際性工作和使之為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1 土壤肥力

      1.1 土壤肥力概念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水分以及優良環境條件的能力,它是土壤各種基本性質的綜合表現,是土壤區別于成土母質和其他自然體的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1]。

      1.2 土壤肥力分類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為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自然肥力是指在自然因素(生物、氣候、母質、地形及時間等)的綜合作用下,土壤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肥力,未經耕種的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人為肥力是人類在利用土壤進行作物栽培的過程中,通過對土壤耕作、施肥、排灌及土壤改良等農業技術投入所創造的肥力。土壤所具有的自然肥力與人為肥力的綜合被稱為有效肥力,也稱為經濟肥力。

      1.3 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

      1.3.1 化學因素

      化學因素是指土壤的酸堿度、陽離子吸附及交換性能、土壤還原性物質、土壤含鹽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質的含量等,它們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土壤養分的轉化、釋放及有效性。

      1.3.2 養分因素

      養分因素是指土壤中的養分貯量、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這主要取決于土壤礦物質及有機質的數量和組成。

      1.3.3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它們對土壤氮、磷、硫等營養元素的轉化和有效性具有明顯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促進土壤有機質的礦化作用,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二是進行腐殖質的合成作用,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三是進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來源。

      2 土壤肥力表征指標

      目前,國內外尚沒有一個反映土壤本質特征的、綜合的土壤肥力指標(SFI,soil fertility index)的理論體系。用土壤生產力的水平或土壤的一些理化性質的數量化特征來表征土壤肥力水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土壤肥力綜合指標有四類:(1)土壤營養(化學)指標:全氮、全磷、全鉀、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陽離子交換量、碳氮比(2)土壤物理性狀指標:質地、容重、水穩性團聚體、孔隙度(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耕層溫度變幅、土層厚度、土壤含水量、粘粒含量(3)土壤生物學指標:有機質、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碳、微生物態氮、土壤酶活性(脲酶、蛋白酶、過氧化氫酶、轉化酶、磷酸酶等);(4)土壤環境指標:土壤 pH值、地下水深度、坡度、林網化水平[2]。

      2.1 土壤物理指標

      2.1.1 土壤質地

      土壤顆粒組成是指土壤中大小不同的各級土粒的比率,它是反映土壤物理性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如土壤耕作難易、養分和水分保蓄能力、孔隙組成、通氣性、持水性、透水性、水分運動及土壤氣體和熱狀況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土壤顆粒組成的影響。土壤礦質顆粒的組成狀況及其在土體中的排列,對土壤肥力起著決定性影響,土壤顆粒形狀與大小各異的土壤結構,反映出一個不規則的幾何形體和不同的土壤肥力基礎,粒級越小,粒間孔隙小,吸水易膨脹,可塑性、粘著性、粘結性和保水保肥性越強,營養元素越豐富。余東山(1997)等研究表明,土壤顆粒組成與土壤的保肥及供肥能力有關,影響著有機質含量。不同土壤顆粒組成,肥力水平不同,團聚體的大小不同,所以土壤顆粒組成也是評價土壤肥力的重要因子之一。

      2.1.2 土壤結構體

      不同土壤的團粒結構,依土壤種類、特征和性質等限定性因子的不同而代表SF的水平不同,所以至今仍未報道過表征SF定量化的團粒結構指標,僅用粘粒含量、團聚體的穩定性和其粒徑的比例等與其他SFI的相關性表征SF的高低。

      研究表明,有良好團聚體結構的土壤,不僅具有高度的孔隙性、持水性和通透性,而且在植物生長期間能很好地調節植物對水、肥、氣、熱諸因素的需要,以保證作物高產。不同粒級的微團聚體對養分吸收者與釋供的不同作用與其適宜的組合決定土壤肥力的高低,因此,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及各粒級微團聚體的有機質含量和腐殖質的結合形態的研究為解釋土壤肥力水平的差異以及揭示土壤肥力的實質提供依據。土壤微團聚體及其適宜的組合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在對大小粒級土壤微團聚體的組成比例與土壤肥力的關系進行研究時發現[3],“特征微團聚體”(10μm的微團聚體)的組成比例能比較綜合地反映土壤對于水、肥的保供性能,小粒級微團聚體有較強的持水性,而大粒級的有較強的釋水性,可作為評斷土壤肥力水平的有用指標。

      土壤團聚體和水穩性團聚體的狀況是影響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乃至很大程度上影響土壤通氣性與抗蝕性,大團聚體比微團聚體含有更多的C和N,其所含的有機質更不穩定,更富生物體物質和特殊有機質。李小剛等[4]研究表明,隨著有機質含量的增加,土壤團聚體的穩定性顯著增加,粘粒的分散性顯著降低。Capriel等指出,土壤團聚體的穩定性與土壤微生物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袁可能等[5]研究表明,在直徑0.1mm與2~5 mm之間的各級團聚體,其腐殖質總量隨著團聚體直徑的增大而增大,G1/G2比值則隨著團聚體直徑的增大而逐漸減小。

      土壤分形維數是反映土壤結構幾何形狀的參數,土粒表面分形維數是反映土壤顆粒表面狀況的一個綜合指標,而土壤團粒結構粒徑分布的分形維數映了土壤水穩性團聚體及水穩性大團聚體含量對土壤結構與穩定性的影響趨勢,即團粒結構粒徑分布的分形維數愈小,則土壤愈具良好的結構與穩定性。

      2.1.3 其他因子

      土壤容重、通透性和抗蝕性是間接評價SF的一項重要指標,容重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質,隨著剖面深度而增加,能間接地反映SF水平的高低,它不僅直接影響到土壤空隙度與空隙大小分配、土壤的穿透阻力及土壤水肥氣熱變化,也影響著土壤微生物活動和土壤酶活性的變化,同時土壤容重對土壤物理性質如質地、團聚體、土壤結構、通氣狀況、持水性質和堅實度等影響顯著。通透性的改變使得土壤的其他一些物理性質也隨之改變,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根系生物量、土壤呼吸、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發生相應的變化。土壤的通氣狀況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從而影響土壤生物活性。抗蝕性也是間接評價SF的一項重要指標,不同的土壤類型,其抗風、水蝕的性能不同,大量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如質地、結構和有機質含量等就可以增強土壤的抗蝕性,減少土壤表面的水土流失,從而逐漸提高土壤肥力。

      2.2 土壤化學指標

      2.2.1 土壤氮、磷、鉀

      反映土壤肥力的化學指標較多,如土壤全N含量是評價土壤肥力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土壤的供N水平,它的消長取決于N的積累和消耗的相對強弱,特別是取決于土壤中有機質的生物積累和分解作用的相對強弱。無機態N和有機態N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的暫時與潛在能力,而N的分布狀況和土壤對N的固定、釋放能力則直接反映出土壤肥力的高低。大量研究表明,隨著土壤施N量的增加,生物量也增大,有機質的積累也隨之增加;土壤中速效P可表征土壤的供P狀況和指導磷肥的施用,也是診斷土壤有效肥力的指標之一,速效K作為當季土壤供鉀能力的肥力指標,速效P、K含量一般隨黏粒、粉粒含量增加而分別呈減少、增加的趨勢,這是反映SF的短期指標。

      2.2.2 土壤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特別是N、P的重要來源,由于它具有膠體特性,能吸附較多的陽離子,因而使土壤具有保肥性、保水性、耕性、緩沖性和通氣狀況,還能使土壤疏松,從而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是土壤微生物必不可少的碳源和能源,所以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又一重要化學指標。從能量利用和經濟效益的觀點出發,土壤肥力的高低并不只是取決于有機質的含量,主要取決于土壤腐殖質的品質,改善重組有機質中的腐殖質的結合形態,能提高有機無機復合量,使輕組有機質增加而降低原復合度,從而不斷提高土壤肥力。腐殖質是SOM的主體,碳水化合物是SOM的主要成分之一,土壤腐殖質與礦物質的結合態可分為3種,即松結態腐殖質、穩定態腐殖質和緊結態腐殖質。土壤結合態腐殖質在表征土壤肥力方面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其結合的方式及松緊度的不同對土壤肥力有很大的影響。研究表明,肥地結合態腐殖質的含量與松結態腐殖質占有機質總量的比例均比瘦地高,穩結合態的比例較小,緊結合態腐殖質的比例肥瘦地大體相當。重組腐殖質中的松結態腐殖質主要是新鮮的腐殖質,它的活性較大,其含量以及與緊結態腐殖質含量的比值是反映腐殖質活性和品質的重要指標。腐殖質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腐殖質大量功能團的含量,胡敏酸甲氧基功能團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腐殖質化的重要指標,胡敏酸甲氧基含量增加,說明土壤有機質腐殖質化程度加強。Kononova和E.V.Turin認為氣候、植被、地形、母質和人為活動等對SOM的轉化有其獨特的作用。

      2.2.3 土壤有機碳

      一般認為,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土壤肥力高低呈正相關,隨黏粒、粉粒含量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機碳的氧化穩定性,活性和抗生物降解能力是反映土壤碳庫的重要指標,對評價土壤有機質和SF狀況有重要意義。土壤碳庫動態平衡是土壤肥力SF保持和提高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高低,土壤生物活性有機碳庫的大小可以反映土壤中潛在的活性養分含量,周轉速率可以反映土壤中的養分循環和供應狀況。研究表明[7],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全N,作為土壤碳庫質量的敏感指示因子可以推斷碳素有效性,土壤礦化碳與全碳的比值可以指示土壤有機碳活性,土壤難氧化碳與全碳的比值可以度量土壤有機碳的氧化穩定性。土壤的氧化穩定性是可以反映土壤肥力演變的一項指標,而氧化性系數既能反映腐殖質的組成,又能綜合地反映所有的有機礦質復合體,還比胡敏酸/富里酸的比值更能反映土壤的生物穩定性。

      2.2.4 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和平pH值

      土壤陽離子交換量(SCEC)和pH值是反映土壤肥力狀況的兩項指示性指標,交換劑溶液的pH值是影響SCEC的重要因素,SCEC是由土壤膠體表面的凈負電荷量決定的,而有機、無機膠體的官能團產生的正負電荷和數量則因溶液的pH值和鹽溶液濃度的改變而改變。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的CEC和pH值明顯地影響著土壤有機質、酶和微生物活性等。

      2.3 土壤生物指標

      2.3.1 微生物指標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態系統中養分源和匯的一個巨大的原動力,在植物凋落物的降解、養分循環與平衡、土壤理化性質改善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穩定的微生物種群是反映土壤肥力的主要動態指標之一。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表征土壤肥力特征和土壤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流動的一個重要參數,常被用于評價土壤的生物學性質,因為它能代表參與調控土壤中能量和養分循環以及有機物質轉化所對應微生物的數量。研究結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與土壤有機質、全N、有效N之間關系密切,呈極顯著的正相關,微生物生物量與速效P之間看不出明顯的相關性,這說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與土壤有機質和氮素營養有關。研究微生物生物量C可以了解土壤有機質狀況,進而對SF有一大概的了解。Insam等把作物產量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相結合研究,結果表明作物產量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明顯呈正相關,并認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可以作為土壤的一個肥力指標,He等也對此作了一致的報道。微生物生物量C周轉期更能說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可以作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有機質降解速率的潛在指標。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凋落物的腐解可以刺激相應土層的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增長,微生物量分布與其相應土層的土壤養分的含量相關,總生物量可作為SF的一個指標。

      土壤微生物具有景觀變異性,而其種群的數量和分布是反映生物穩定性的一個顯著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SOM活性。所有的微生物種群數量一般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10cm的土層中最多,而真菌數量的降低幅度較細菌高。土壤真菌影響土壤團聚體的穩定性,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微生物指標。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表示了土壤中整個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種群的狀態。在免耕的農田生態系統中,微生物活性隨土壤深度的變化很大,一般表層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最大,而翻耕的耕作層微生物活性基本相當。

      2.3.2 土壤酶指標

      土壤酶是土壤中植物、動物、微生物活動的產物,是土壤生物化學反應的重要指標之一,土壤中許多重要的物理、化學和微生物活性物質等,都與土壤酶有著密切的相關性。SEA是評價SF又一重要活性指標,在土壤中主要研究的酶有脲酶、磷酸酶、硝酸還原酶、轉化酶和纖維素酶等。土壤脲酶與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等性質均呈顯著或極顯著相關關系,可作為土壤肥力指標之一[8],而Sakorn等認為脲酶活性與土壤任一理化性質均不顯著,磷酸酶與P轉化密切相關,土壤磷酸酶活性是指示土壤管理系統集中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重要指標;Knowles等認為,在嫌氣條件下硝酸還原酶是反消化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酶,它的活性比在好氣條件下強,催化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還原酶,轉化酶能催化蔗糖水解為葡萄糖,SEA是土壤生物活性的總體現,反映了土壤的綜合肥力特征及土壤養分轉化進程,所以它可以作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較好指標;Lenhard發現,脫氫酶活性與氧的消耗以及細菌群的活性密切相關;但Sparling發現脫氫酶活性與生物量以及其他生物活性沒有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土壤中一些非專一性和水解性的酶活性作為反映管理措施和環境因子引起的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變化的指標,在自然生態系統或低投入的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酶活性或其他生物指標與植物生物產量密切相關,而高投入的系統中干擾無相關性。

      Frankenberger和Dick研究了10種土壤中的11種酶,發現堿性磷酸酶、酰胺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與土壤微生物呼吸量和總生物量顯著相關,但與微生物平板計數無關,其他研究[9]也證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與脫氫酶、纖維分解酶、蛋白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間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龐元明.土壤肥力評價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2):85-87.

      [2]駱東奇,白潔,謝德體.論土壤肥力評價指標和方法[J].土壤與環境,2002,11(2):202-205.

      [3]周禮愷,武冠云.微團聚體的保肥供肥性能及其組成比例在評斷土壤肥力水平中的意義[J].土壤學報,1994,31 (1):18-28.

      [4]李小剛,崔志軍,王玲英等.鹽化和有機質對土壤結構穩定性及阿特伯極限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2,39(4): 550-559.

      [5]袁可能,陳通權.土壤有機礦質復合體研究Ⅱ.土壤各級團聚體中有機礦質復合體的組成及其氧化穩定性[J].土壤學報,1981,13(4):335-343.

      [6]曹志洪,朱永官.蘇南稻麥兩熟制下突然養分平衡與培肥的長期試驗[J].土壤,1995,27(2):60-64.

      [7]Bradley R L,Fyies J W.A kinetic parameter describing soil available C and its relationshipto rateincreaseinCmineralization[J]. SoilBiol.Biochem,1995,27(2):167-172.

      土壤有機物對土壤肥力的作用范文第3篇

      1 苗圃土壤供肥特性

      土壤供肥特性是由土壤類型和土壤物理性質決定的,供肥特性是通過有效養分釋放的強度和數量來影響苗木生長發育的。一般苗圃土壤供肥特性分為4個類型。

      第一類型:以壤質草甸土為例,有機質含量高,表層有機質7%~10%,質地均一,土壤能氣透水好,有利于微生物活動,如帶嶺中心苗圃鶴北四方山苗圃。

      第二類型:以少質草甸土為例,土壤中砂粒含量達50%以上,排水好,通氣好,增溫快,養分釋放快,這種類型的土壤應該增施有機肥料,改善土壤結構。采用多種措施提高土壤肥力,苗木生長期應追肥。

      第三類型:以粘壤質白漿土為例,質地偏粘,排水不良,通透性差,這類土壤應增施熱性有機肥如馬糞為主的有機肥,并適當摻沙、增施草灰。如元寶冊林場苗圃,多年來增施草炭等有機肥料,改良土壤不良的性質,提高土壤肥力。

      第四類型:以沼澤土為例,這類苗圃土壤有機質均在10%以上,有的高達20%;速效性磷含量低,應增施磷肥,如和平林場均屬這個類型。

      2 合理耕作

      耕作措施是育苗的重要環節,合理耕作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合理耕化可增大土壤孔隙度,增強土壤通氣性,有利于根系呼吸和養分吸收。土壤中空氣增多,還易于提高地溫,減少晝夜溫差,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力,加快有機物質分解。合理耕作還能改良土壤結構,加強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保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消滅雜草和病蟲害。

      耕作包括整地和中耕。整地的目的在于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分,消滅雜草和病蟲害,以利于苗木生長。苗圃整地最好在秋季進行耕和耙,也可秋季起苗后隨即耕耙。如必須春季整地,宜在土壤化凍夠一定深度時方可耕地,以利保墑,整地深度在20厘米左右,如育大苗可適當深些。為了使土壤結構良好,整地時土壤濕度至關重要。當土壤凝聚性、可塑性、粘著性小時,整地效果好。當土壤含水量為飽和含水量的50%~60%時,耕地阻力最小、效率最高、質量最好。如土壤堅硬或耙后還有多數土塊且打不碎,可澆水1次,待表層土干燥而底層土潮潤時再耕;如土壤過濕耕地后易成土坯易破壞土壤的物理性質,因此土壤過濕時不宜整地。苗圃地耕后要耙透摟細,不應有大的土塊,要消除草根、石塊。

      中耕要選擇最佳耕作時間,土壤濕度過大時,會破壞土壤結構,耕作后的土壤的空隙度、滲透度和通氣狀況都明顯惡化,對苗木生長構成不良影響。一般作為土壤含水量超過凋萎含水量,并低于田間持水量的70%時,最適合耕作。重壤土不超過37%,輕壤土不超過30%,沙壤土不超過22%,土壤過濕嚴禁耕作。

      3 休閑輪作

      休閑是恢復苗圃地力的有效方法。苗圃地經過一定年限培育苗木后,土壤肥力會減退。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每出圃l茬苗木,圃地休閑1年或輪作。休閑時將土地閑置,待雨季將地上雜草翻壓在水中,任其腐爛以作肥料。翻壓時間過早,翻耙后還會生長雜草,時間過晚,雜草種子成熟,易造成第2年苗圃荒蕪。

      輪作是在苗木出圃后,種植1年農作物或培育與前茬苗木不同種類苗木。農作物一般以種植黃豆、綠豆等豆科作物為好。秋季作物收獲后,結合施基肥進行耕耙,整平耙細,第2年春季進行育苗生產。苗木換茬一般有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交替、深根樹種與淺根樹種交替、培育小苗與培育大苗交替等形式。

      4 覆蓋地膜

      通過覆蓋地膜的辦法,可提高土壤溫度,同時又保持土壤中一定的濕度。從而有利于增強土壤中微生物活動的能力,以此提高全量養分的釋放強度,提高速效養分含量,促進苗木生長。在育苗過程中用地、養地和護地的最有效手段是增加土壤有機肥料。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對提高地溫,保持良好的土壤結構,調節土壤的供肥、供水能力均起著重要作用。土壤施入一定量有機肥后,為微生物生長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還可以通過分解和生化作用,形成腐殖質、果膠和多糖等有機膠體結構,這些膠凝物和土壤復合形成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團聚體和團粒結構。

      5 施用有機肥

      施有機肥的方法主要有基肥、追肥、種植綠肥。

      基肥包括草炭、廄肥、堆肥等,基肥必須腐熟,應在整地前將肥料撒均勻,然后結合整地翻耙到土壤中。育苗前應施足基肥,根據苗圃土壤情況和培育苗木的類別不同,確定施肥量,一般為每公頃66.6~133.3噸。

      土壤有機物對土壤肥力的作用范文第4篇

      大棚蔬菜復種指數高、產量高、需肥量大。底肥對蔬菜的產量、品質及土壤性狀影響很大,是施肥中最基本的一個環節,對蔬菜作物生長發育至關重要。施用底肥應注意以下問題。

      1.1根據蔬菜目標產量確定施肥量

      確定大棚底肥施用數量,必須考慮土壤肥力高低和蔬菜需肥量大小等。一般氮肥總用量的30%、磷肥的80%、鉀肥的50%作為底肥,生物肥和微肥盡可能一次全部底施。如秋茬番茄產量大體在8000~9000公斤之間。在此產量范圍內每生產1000公斤番茄需吸收氮4.4公斤、五氧化二磷1.1公斤、氧化鉀4.8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25:1.1,還需較多的鈣、硼等。其中底肥宜選高磷型肥料,追施選用低磷型肥料。底肥用量以40~50公斤為宜,氮磷鉀大體比例為1:1:0.75;追施用量75~85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2:0.85。

      1.2確保有機肥用量足

      有機肥(包括農家肥、廄肥和餅肥)最適宜作底肥施用,對土壤肥力較高的老齡大棚更應注意多施一些生物有機肥作底肥。要保持棚內土壤肥力和有機質不降低或略有升高,就必須向大棚土壤中補充有機肥料。根據大棚土壤有機質的變化規律和有機氮與無機氮之比為1:0.4~1時產量最高的原則進行推算,要保持大棚土壤有機質在2.0%以上以保證較高的產量,每年應施入有機質含量為30%的有機肥料不低于2000公斤/畝才行。如要使大棚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提高,每年施入的30%有機肥料總量應多余2000公斤。

      1.3依天氣及生長特點確定底肥施用方法

      施用底肥時要以腐熟土雜肥、糞肥等大體積的粗制有機肥為主,每畝用量8~12立方,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碳素物質,同時配合少量的優質生物有機肥(一般用量100~150公斤)和緩釋型硫酸鉀復合肥75~100公斤。采用控釋肥來調控底肥中氮肥的釋放速度,避免高溫發生旺長,防止根部病害。坐果后要分次隨水沖施含氮磷鉀的全元素肥料。

      2.蔬菜葉面噴施微肥要點

      微肥是蔬菜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把微肥稀釋后作葉面肥噴施,花錢少,見效快,效益高。其技術要點是:

      2.1噴施濃度

      濃度適宜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別是濃度不可過高,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各種微肥在蔬菜上噴施的適宜濃度為:硼砂或硼酸0.05%-0.25%,鉬酸銨0.02%-0.05%,硫酸鋅0.05%-0.2%,硫酸錳0.05%-0.1%,硫酸亞鐵0.5%-1%,硝酸稀土0.03%-0.1%,稀土動植寶0.1%-0.15%。

      2.2噴施時期

      要根據不同的蔬菜品種和不同的微量元素肥料用途來確定噴施時期,一般以在苗期至開花前噴施為宜。最好選擇在陰天噴施,晴天則宜選在下午陽光不太強烈時噴施,以盡可能延長肥料溶液在蔬菜莖葉上的滯留時間,利于葉片的吸收,提高噴施效果。

      2.3噴施次數

      微肥作葉面肥噴施,用肥量少,噴用1次難以滿足整個生長發育階段的需要,因而效果不佳。要根據蔬菜生長期的長短來確定噴施次數,一般2-4次。還要因地制宜,因菜而異,并注意與種子處理(浸種、拌種)或作基肥施用相結合。

      2.4噴施用量

      要根據蔬菜生長量確定微肥溶液的噴施量,前期苗小葉少宜少噴,后期枝繁葉茂要多噴,要以植株莖葉沾濕潤為限。要噴細噴勻,使葉片正反面都噴到。一般每畝噴肥液40-50千克。

      2.5合理混噴

      微肥之間合理混合噴施或與其它肥料及農藥混噴,省工省力,還可起到“一噴多效”的作用。但混用時要注意肥料與農藥的理化性質,與農藥混用時要考慮肥效、藥效均不受到影響。一般各種微肥均不可與堿性肥料、堿性農藥混合施用,鋅肥不宜與磷肥混用。

      3.蔬菜綠色環保施肥法

      土壤有機物對土壤肥力的作用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秸稈還田;技術應;示范推廣

      近年來,秸稈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農業生產副產品。農作物秸稈無組織地焚燒,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嚴重污染環境。據測定,秸稈中有機質含量為150g/kg,氮、磷、鉀、鈣、硫等多種營養元素含量也相當豐富。秸稈還田可以以草養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土壤養分的生物有效性。秸稈還田技術,在現代可持續農業、生態農業及有機農業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秸稈還田的涵義及方式

      1.秸稈還田的涵義

      農作物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主要是以機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壓等機械化作業為主,將農作物秸稈粉碎后直接還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提高作物產量,減少環境污染,爭搶農時季節。秸稈中含有的氮、磷、鉀、鎂、鈣、硫等元素是農作物生長必須的主要營養元素,秸稈中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5%左右。因此,秸稈也是豐富的肥料資源。據農業部門測算,小麥單產6000kg/hm2、水稻單產8250kg/hm2,全年可產生15t/hm2秸稈,全量還田相當于起到施用有機質450kg/hm2、尿素165kg/hm2、14%的普鈣172.5kg/hm2、60%的紅色鉀肥465kg/hm2的效果,節省成本1425元/hm2。秸稈還田連續3年,土壤肥力將會提高半個等級,單產可提高5%以上。因此,秸稈還田對于改良土壤有著積極的作用。

      2.秸稈還田的方式

      (1)直接還田

      直接還田的方式比較方便快捷,可大大減少用工,且還田數量較多,增產作用明顯。因此,近幾年采用直接還田的方式比較普遍。常用的直接還田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3]。一是高茬還田。就是收割水稻、小麥等作物時,有意識地提高作物的收割高度,留下較長的秸稈(一般為株高的1/2左右),隨后用旋耕機翻入土中。如果是小麥、玉米兩熟制的田塊,小麥收割后留高茬,其后用鐵鍬或小型旋耕機順行翻入行間。二是粉碎翻壓還田。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收獲后,把秸稈碎成6~8cm,均勻撒在田的表面,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采用秸稈還田機和旋耕機把秸稈翻入土中;還可牛耕還田,將碎斷后的秸稈撒入犁溝,進行翻耕,效果較好。此方法用工量增加,適合農閑季節和農田較少的地區。割蔸適當高,可相對減少稻草長度,有利于稻草均勻還田,減少稻草成堆的現象。此方法優點是少工省力,還草量大,分布均勻,耕作質量好。三是覆蓋免耕還田。主要是埋間套插玉米,在小麥收割后,將切斷的小麥秸稈不斷進行翻耕犁田,直接點插玉米,麥稈覆蓋地面后,可起到抗旱保墑的作用。在夏季高溫高濕條件下,麥稈自行腐爛分解,有利于防澇,減少雜草滋生,給作物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增產。這種方式具有節省耕種費用、爭取季節、保肥保水的優點,適合于灌溉條件較差的田地。四是稻田整草還田或鍘草還田。整草還田是將稻草均勻鋪在田里,用整耕埋草機(手扶拖拉機改裝而成)翻埋入田中,再耙平插秧。鍘草還田是將稻草鍘成2段,均勻撒入田中,再利用旋耕機翻埋后插秧。五是直接掩青。趁秸稈青嫩時直接翻埋入土的一種秸稈直接還田方法。這種秸稈由于含水量較高,翻埋入土后容易被微生物腐解。如玉米收割后,割下帶青秸稈翻埋入土,可作小麥或水稻基肥。麥稈直接掩青時都要撒施一定數量的速效氮肥,以利于加速其腐解,為后茬作物提供充足的養分。

      (2)間接還田

      利用生物學技術,將秸稈堆漚腐熟后還田和過腹還田,這種技術受條件限制,還田數量有限,但也是一種秸稈還田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方式。一是高溫堆漚還田。將作物秸稈利用夏季高溫漚制成肥料。比如水稻秸稈,在水稻田近處,挖1.0~1.5m的深坑,把秸稈切成長10~15cm的小段,1層堆30~40cm厚,加上1層泥、草木灰、人糞尿、禽畜糞等,并用泥土封頂,離地面略高或持平即可。由自然降雨或人為放水,溫度升高即可腐解,最好翻1次,這樣效果更好。二是過腹還田。秸稈經過青貯、氨化、微貯處理后,飼喂豬、牛、馬、羊等牲畜,可促進畜牧增值,而畜糞尿又作為肥料施入土壤,該還田方式是一種效益很高的秸稈利用方式,在畜牧業發展中推廣更好。三是生化催腐還田。這是一種利用生物化學技術,加速作物秸稈腐爛,積造優質活性高效生物有機肥的方法,此法質量好、適用性強。比如稻草用催腐劑腐熟堆漚:將稻草浸透水,使其含水量達到50%~70%,每1000kg干稻草用催腐劑1.5kg或腐稈靈2kg,對水100kg噴施。把吸足水分的稻草分層(10cm左右)壓緊后噴施催腐劑或稻稈靈,堆成長2.0~2.5m、高1.5m左右的梯形肥堆,用鍬輕輕拍實,表面用泥封嚴(加蓋薄膜)發酵,夏天8~15d,冬天15~25d即可完全腐熟。

      二、秸稈還田的技術運用及應注意的問題

      1.秸稈還田的技術運用

      (1)細粉碎,深耕翻

      秸稈粉碎還田作業時要注意留茬高度,粉碎長度不宜超過10cm。均勻撒于地表,然后深翻入土,翻耕深度以20~25cm為宜,以利播種。秸稈粉碎還田增施化肥后,要立即旋耕或耙地滅茬而后翻耕,翻壓后如土壤墑情不足,應結合灌水。在臨近播種時要結合鎮壓,促其腐爛分解。

      (2)翻埋及用量

      作物收割后趁秸稈青綠,糖分、水分大,含水率30%以上時,立即粉碎、翻埋。此時的秸稈易粉碎、腐爛分解,對增加土壤養分極為有利。在翻埋時土壤的水分含量以田間持水量的60%為宜,如水分含量過大,秸稈氮礦化后易引起反硝化作用而損失氮素,過小則不利于秸稈分解。

      而秸稈還田量應遵循薄地、化肥不足,秸稈的用量不宜過多;肥地、化肥較多,可適當加大用量或全田翻壓的原則。

      (3)補施肥料

      秸稈直接還田時,作物與微生物爭奪速效養分,特別是爭氮現象突出,可通過補施化肥來解決。通常秸稈的碳氮比約為80~100∶1,為此,應適當增施氮素化肥,對缺磷土壤則應補充磷肥。據試驗,玉米秸稈腐解過程需要的碳、氮、磷比例為100∶4∶1,一般還田秸稈7500kg/hm2,需施純N67.5kg/hm2+P2O522.5kg/hm2(或施速效氮300~750kg/hm2或尿素150~225kg/hm2)。

      秸稈還田后,增施速效氮肥,可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從而利于微生物的活動,滿足幼苗生長對氮素的需要,使秸稈分解加快,同時,又能為小麥、玉米中后期生產提供各種養分。按比例補施氮、磷、鉀肥料,可滿足小麥、玉米生長的需要,提高作物產量。一般補氮肥為75.0~112.5kg/hm2。

      2.秸稈還田應注意的問題

      若秸稈還田操作不當,就會出現出苗率低、苗黃、苗弱,甚至出現死苗現象造成減產,因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秸稈還田技術。

      (1)注意提高粉碎質量

      秸稈粉碎的長度應小于6cm,并且要均勻撒施。對還田地塊一定要用旋耕機作業一遍,使秸稈和土壤充分混合拌勻。此外,還要用鏵式犁將秸稈連同化肥、農家肥翻入10cm以下的土壤內以利播種。

      (2)注意配合補施氮、磷、鉀肥料

      小麥秸稈還田后,秸稈腐爛過程會出現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吸收土壤中的速效氮素,阻礙農作物對速效氮素的吸收,使幼苗發黃,生長緩慢,不利于培育壯苗。因此,在秸稈還田的同時,要配合施入氮肥,保持秸稈合理的碳氮比。研究表明,每100kg秸稈應配施碳氨4.0~5.0kg,過磷酸鈣7.0~8.0kg,硫酸鉀2.0~3.5kg。同時結合澆水,有利于秸稈吸水腐解。

      (3)注意連年秸稈還田的影響

      有大量秸稈殘株連年進入土壤時,為加速秸稈有機物腐解與土壤肥水相融,以及防止秸稈殘株在土壤中出現隔墑等不利影響,要求秸稈粉碎程度高,一般切割長度在10cm以下。在秸稈還田土壤中,使用化學除草劑。特別是播前進行土壤處理的化學除草劑,其有效使用劑量應適當提高。

      (4)消滅病原體

      帶病的秸稈不能直接還田,否則易發生病害,對帶有水稻葉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麥、玉米黑粉病等的秸稈最好經高溫發酵腐熟后還田,以防止病害的蔓延。

      三、秸稈還田的意義

      1.對土壤物理性狀的意義

      施用作物殘體能夠提高水田耕層土壤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團聚體和微團聚體的含量,起到疏松土壤、增強黏質土的通透性等作用,并能增強土壤蓄水保水性能。同時,施用作物殘體可使土粒的破裂系數降低,土壤微結構系數增加,特征微團聚體組成比例明顯下降,具有明顯的改土作用。古伯賢等就有機物對土壤有機質結合形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連續向土壤施入有機物料后,土壤總碳量和重組有機碳量分別較對照增加34.88%~37.21%和30%,有機無機增值復合度增加73.57%~75.66%,有機無機復合量較對照增加27.5%。增施有機肥料使土壤含碳量增加,對保蓄土壤有機質具有重要作用,這也說明,土壤肥力不僅取決于土壤有機質含量,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土壤有機質的質量。

      2.對土壤養分狀況的意義

      秸稈還田可以直接補償土壤潛在肥力的消耗,加速土壤物質的生物循環,促使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生長,改善養分供應狀況,培肥地力,使土壤中的全磷、無機磷含量也明顯提高,并促進有機磷的礦化,使氮、磷、鉀肥肥效得以提高,有利于增強作物抗性。秸稈本身含有一定的氮、磷、鉀及各種微量元素,秸稈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等中間產物可使土壤中一些養分的有效性增加。另外,秸稈在水田土壤中施用還會引起土壤的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包括:土壤的氧化還原狀況、pH值、比電導和養分的轉化等。產生這些變化的直接原因是有機物的分解及其中間產物的生成,有機物施于水稻田后,在漬水條件下分解產生許多有機還原物質。一般認為:有機酸是水稻田中主要的有機還原體系。有報道表明,各種有機酸隨稻草加入量的增加而提高。有關水稻漬水后的還原物質總量與有機質含量關系的資料也說明,高肥水稻田的還原性物質的總量較低肥者高。另外,有機質種類對土壤還原性物質的數量也有影響。這些變化因土壤及所施作物殘體的不同而各異,但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土壤的肥力性質。

      3.對土壤微生物的意義

      研究表明,秸稈還田能促進土壤中真菌和細菌的大量繁殖,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土壤微生物能分解土壤有機質,使其成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無機鹽;分解植物不能吸收的礦物質,使其轉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狀態;同化大氣中游離的氮素,供給植物氮素營養;合成腐殖質,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同時微生物可吸收養分,使土壤中養分免于流失,死亡后分解被植被利用。因此,土壤微生物在有機質的礦化、腐殖質的形成和分解、植物營養的轉化、土壤污染的修復等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對土壤酶的意義

      研究表明,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中各種酶的數量,而且給土壤酶提供了大量作用底物,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有研究顯示,秸稈還田使土壤中的轉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磷酸酶、脫氫酶和ATP酶等的活性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高,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必然促進土壤有機質的轉化和養分的有效化。許多土壤酶的活性與有機質、堿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正相關,而且多已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這表明可用土壤酶活性來表征土壤肥力。

      5.對農作物的意義

      一是對作物生長發育影響。大量試驗顯示,秸稈覆蓋能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而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生育前期。不同覆蓋處理試驗中的結果顯示,覆蓋能使作物整個生育期縮短3~16d。由于覆蓋處理的土壤環境明顯改善,可促進玉米根系的生長發育,表現為根系發達、根條數多、吸收面積大;還能促進地上部生長,增加單株葉面積和干物質,玉米植株的葉齡、株高、莖粗及地上部干物質均比對照不同程度地增產。二是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秸稈還田因具有良好的土壤效應、生物效應和農田效應,故能提高作物產量。近年來,經過多次試驗表明,秸稈還田與不還田比較,平均增產率為10.8%。秸稈還田雖然降低了播種質量,但由于提高了旱農區水分利用效率,產量仍比傳統耕作高,達到了增產增收的效果,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試驗表明,對水田土壤進行有機物料還田也能顯著增加作物產量。

      6.對社會的意義

      以農村秸稈堆腐為切入點,向農村傳播一種綜合高效的生活、生產方式,傳播一種清潔、文明現代的生活方式,引領農民實現富裕、親近文明、建設生態家園。一是清潔家園,美化環境。將收割的秸稈直接還田,能夠凈化農村家居庭院,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使農村庭院結構從雜亂無序到整齊有序,從臟亂到潔凈,消滅污染源和傳染源,減少蚊蠅滋生,切斷疫病傳染渠道。二是清潔水源。從源頭上清潔水源,避免農民將秸稈亂堆亂放,有的甚至堆入溝渠,污染水源,堵塞河流,毒殺魚蝦,使農用水體污染現象得到有效控制。三是清潔田園。避免農戶將秸稈堆放田頭溝邊,可以美化田園環境,亮化、綠化、凈化農村田園經濟,形成一個綠色、高效、綜合性的生態農業鏈。四是減少秸稈燃燒,降低溫室效應。秸稈直接堆腐還田,不再作為燃料燃燒,有的農戶也不必在露天焚燒秸稈,可大大減少大氣污染,降低因燃燒而引發的溫室效應,適應當今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結論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电影院| 亚洲永久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91嫩草亚洲精品|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黄色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亚洲成_人网站图片|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视频一视频二视频三|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毛片无码专区亚洲乱|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亚洲情侣偷拍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亚洲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