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糧食增產的主要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2004年實施《糧食增產工程》項目以來,把我縣糧食生產水平推進了前所未有的新階段,使我縣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增加了優質高產雜交良種的推廣,促進了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培訓和鍛煉了并且提升了農技干部的技能和業務水平,展現了農民的科技種植水平,提高了社會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在糧食增產工程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突出矛盾和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一、《糧食增產工程》項目實施的總體情況
從實施《糧食增產工程》項目以來,農業種植制度逐漸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大力提倡現代化節約密植型農業種植制度,重點實施《糧食增產工程》,是提高全縣農業生產水平的有效措施,務川縣為了實施好《糧食增產工程》,提出了以農業局為技術指導,(鄉)鎮為主、農業局為輔的實施單位。
1.實施面積及示范樣板點
截至2008年,全縣《糧食增產工程》項目年平均種植面積14萬畝左右,周邊輻射面積3萬畝左右。2008年各級各類示范樣板點490個,其中縣級示范樣板點玉米、水稻各一個,每個示范樣板點面積100畝,由農業局農業技術干部親自到地里實施,每個鎮級示范樣板點玉米、水稻各2個,每個示范樣板點面積50畝,由鄉鎮農技站農技人員負責實施,每個村級示范樣板點玉米、水稻各2個,每個示范樣板點面積50畝,由鄉鎮村委干部負責實施。
2.產量
2008年,玉米平均單產為286.7kg,比2004年畝增產37.2kg,比2005年畝增產24.6kg,比2006年畝增產9.87kg(受災年),比2007年畝增產9.9kg;2008年水稻平均單產為565.3kg,比2004年畝增產157.4kg,比2005年畝增產153.1kg,比2006年畝增產278.06kg(受災年),比2007年畝增產133.55kg。
3.項目區內品種及管理
在項目區內的玉米、水稻品種比2004年復雜,2004年,在項目區內的玉米雜交品種為“遵玉系列”,品種單一,水稻為優質雜交稻。由于單產在不斷提高,技術含量比2004年更高及大田管理要求更嚴格。
二、發展《糧食增產工程》項目的有利條件
1.農民群眾有豐富的種植經驗
緊緊圍繞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的要求,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農業技術推廣者嚴格按照上級業務部門下達的技術方案實施。繼續抓好《糧食增產工程》這一重要項目,快速發展現代化高效農業,積極推廣“少面積,多收入”的節約密植型農業生產模式。
2.發展現代化節約密植型農業具有很好的自然條件
務川縣屬云貴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地深厚,土壤呈弱酸性居多,海拔多數為650-1000m,平均海拔1034m,年均氣溫15.50C,年日照時數1000h,無霜期280,全縣山地氣候立體差異明顯。這幾項氣候指標均符合《糧食增產工程》項目的發展,特別是玉米需要在海拔800-1000m既高產,品質又好。
3.實施《糧食增產工程》項目具有廣闊連片的土地資源
全縣有廣闊的土地資源,上連鳳岡縣下接彭水縣,僅公路兩邊連片的田地就不少于10萬畝,這對于實施《糧食增產工程》項目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和交通方便等條件。
4.《糧食增產工程》項目在全縣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8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30萬畝,糧食總產18萬t,《糧食增產工程》項目面積17萬畝,占全縣糧食種植面積56.67%,糧食總產達7.3813萬t,占全縣糧食總產41%。
三、實施《糧食增產工程》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務川縣糧食增產工程實施成效顯著,發展趨勢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種子市場的開放。
2.從事常規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比較低。
3.農民對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的科技意識比較淡薄。
四、發展《糧食增產工程》的對策措施
《糧食增產工程》項目實施加快了農業生產的步伐,要使《糧食增產工程》更快、更好地在常規農業中起示范帶動作用,有待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整理開放的種子市場,嚴格按照《種子管理法》管理市場。
2.提高農民科學種植意識,改變其種植模式。
3.大力宣傳農業新科技。
4.培訓科學田間管理知識,增強科學管理意識。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農技推廣;條件因子;主因子;綜合因子;大農業因子;效應
中圖分類號 F3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2-0295-02
現行的農業技術是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農業生產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手段。農業技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自然、社會、經濟這一有機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分析研究農業技術在推廣中的各種宏觀綜合效應,將更加有利于科學地運用現有的農業技術,充分發揮糧食增產潛力,促使我國糧食生產登上新臺階。
1 條件因子效應
任何一項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都是有條件的,只有農業技術與環境條件相協調,才能更好地發揮農業技術的增產作用,這就是農技推廣過程中的條件因子效應。農技推廣中的條件因子包括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和人的主觀條件3個方面。
1.1 自然條件
在自然條件中尤以氣候條件、土壤狀況、地理環境等對農業技術的效果影響最大。自然條件的變化,使各項農業技術的應用不可能是同一個模式。為了充分利用千變萬化的自然條件,挖掘糧食增產潛力,要科學地運用農業技術,充分挖掘農業技術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條件使之相互協調的增產潛力。
1.2 社會條件
一些社會條件直接影響著一些農業技術的經濟效益,從而影響這些農業技術的推廣與實施。如化肥的漲價影響農民科學施肥的積極性。此外,科學布局作物種植結構,是一項綜合性的農業技術措施。它的實施不僅要考慮自然條件,尤其要受社會條件的制約。以吉林省四平市為例,該市玉米種植比例過大,從自然條件看,需要調整。然而為保證糧食總產的穩定與提高,暫時又不得不大體上保持現有的種植結構。社會條件對農業技術有制約和促進2個方面,這就要求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發揮現有農業技術的最大經濟效益。
1.3 人的主觀條件
主要指勞動者的素質。農業技術是靠農業勞動者去掌握和運用才能變成現實的生產力。所以,人力資源開發較之自然資源開發更為重要。因此,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注意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加強先進農業技術試驗、示范,這對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對挖掘農業技術的增產潛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2 主因子效應
農業技術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諸項農業技術又是互相依存,互為利用的。各項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農業生產中,往往存在著影響糧食產量進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礙因子。在消除這一障礙中起關鍵作用的某些農業技術,被稱為農業技術的主因子。在農技推廣過程中,農業技術主因子作用發揮的好壞,就成為左右其他各項農業技術作用發揮的關鍵,也是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的關鍵[1-2]。農業技術的主因子有如下特點。
2.1 主導性
主因子是農業技術中的主要因子,核心部分,是其他各項農業技術增產作用發揮的前提。如在常遭洪水侵襲的洪澇區,只有防洪排澇工程搞好了,其他農業措施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才能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因此,防洪排澇就成為這個地區農業技術的主因子。
2.2 不確定性
因自然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不同地方影響產量進一步提高的障礙因子不同,解決障礙因子的必要農業技術措施也不同。因此,農業技術的主因子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內容。如沿河洪澇區農業技術的主因子是防洪排澇工程,而內澇地是田間排水工程或水田開發,風沙干旱地主要是植樹造林、發展植被,坡耕地主要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等。
2.3 普遍性
雖然各地存在自然條件的優劣、生產水平的高低、勞動者素質的好差之別,但作為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因子無論是在區域,還是層次上,都是普遍存在的。
2.4 相對性
影響糧食產量進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礙因子是與其他障礙因子相比較而言,其具有相對性。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原有的主要障礙因子被緩解而退居次要地位,而某一次要因子又被突出為主要因子。因此,農業技術的主因子也會發生相應的更替。要不失時機的抓住這一變化特點,經常改變戰術,不斷突出主因子效應。
3 綜合因子效應
運用現代技術的農業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農業生產是諸多因子的綜合效應。因此,在強調農業技術主因子效應的同時,更要強調農業技術的綜合因子效應。這對農業高產穩產,低成本高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1 動態的綜合
要發揮農業技術綜合因子效應,就是要把現有的各項農業增產技術綜合組裝,配套應用,使各項農業技術在這一綜合體系中發揮各自的作用,從而達到最優效果。隨著生產和科技的發展,這一綜合體系還要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更新完善。現實生產中往往存在著2種偏向:一是滿足于原有的農業技術綜合體系,對新技術的應用及其對舊體系的突破存在著戒心,束縛了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二是人們處于對新技術的渴求,注重于新技術的引進與應用,而輕視了農業技術這一綜合體系的不斷完善,甚至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如化肥的大量應用而忽視了農家肥的施用。人們寧可花錢買鉀肥,卻很少積攢含鉀量很高的小灰。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注意新技術的試驗、示范與推廣應用,另一方面要在強調某一項新技術推廣應用的同時,兼顧多年行之有效的各項農業技術措施的應用,只有在農技推廣過程中使各項技術措施都處于最佳狀態,才能充分發揮農技推廣的綜合效應。
3.2 綜合體系的配套
各項農業技術措施在綜合體系中是互相依存,互相利用的,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某一項新技術的引進或某一技術環節的更新,對整個系統的其他技術或技術環節,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原有合理的技術結構變得不合理[3-4]。因此,在農業技術更新過程中,要注意新技術的綜合配套。
3.3 連鎖效應
在農業技術的綜合體系中,各項農業技術不是簡單的堆砌,雜亂的組合,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有機的配合,綜合的本身就是創造。好的綜合體系就能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在體系中各項技術的綜合效應,要高于各項技術獨立效應的和。如密植與增施肥料相結合增產效果,要比單獨密植與單獨增施肥料時兩者增產效果的和大得多。因此,綜合體系中各項農業技術之間的連鎖也是挖掘糧食增產潛力不可忽視的方面。
4 大農業因子效應
發展糧食生產要有大農業的觀點。所謂大農業是相對種植業而言的,即包括農、工、商、林、牧、副、漁在內的整個農村經濟。各項農業技術措施的增產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受大農業的制約。因此,我們推廣各項農業技術措施的同時,應注意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應的統一。這樣才能保證農業高產穩產、農技推廣的整體效益進一步提高,才能使農業擁有經久不衰的活力。
5 參考文獻
[1] 韓勝金,張玉秋,班景洋.我國農機推廣體系的環境條件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裝備,2009(3):58-61.
[2] 王丙濤,陶竹林.影響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的因素分析和解決措施[J].現代農業裝備,2009(5):59-60.
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年糧食的42%和45%左右。盡管我市今年夏糧已獲豐收,小麥單產再創歷史新高,但實現全年糧食增產的任務還十分艱巨。相對夏糧生產,秋糧生產季節短、災害多,因此,各縣(市)區一定要把抓好秋糧生產作為當前農業工作的一件大事,克服重夏輕秋思想,集中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計指導農民搞好秋糧田間管理,努力奪取秋糧豐產豐收。
年秋季糧食生產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強化宣傳培訓、技術指導、示范觀摩、高產競賽等,全面落實以玉米為主的秋糧高產技術措施,挖掘增產潛力,主攻單產,優化品質,力爭全年糧食產量再上新臺階。
秋糧生產目標是秋糧播種面積585萬畝以上,總產量255萬噸,平均畝產436公斤。其中玉米面積465萬畝,總產219萬噸,平均畝產達到471公斤,涉及5個縣(市)100萬畝玉米集中生產區平均畝產達到550公斤以上。確保全年糧食面積11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480萬噸以上(各縣市區秋糧生產指標詳見附件)
二、落實關鍵技術措施
目前,市秋糧主要作物玉米已陸續拔節進入穗期,為確保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重點技術措施:
秋糧田間管理。一是科學施肥。大喇叭口期畝追施尿素20-25公斤,抽雄后補施粒肥2-3公斤(純氮)保證玉米中后期不脫肥,實現穗大、粒多、粒重、品質好。二是立足抗旱奪豐收。市玉米生長期雖處雨熱同季,降水較多,但伏旱連秋旱發生年份較多,要立足抗旱,抓好玉米澆水,特別是吐絲期不能受旱,要視降雨狀況,科學澆水,保證玉米后期灌漿對水分的需求。三是綜合除治病蟲草害。對化學除草效果不好,田間雜草多的地塊,要抓緊中耕除草,并結合除草拔除玉米病株、小株、弱株、雜株和分孽,保持田間合理良好的群體結構。要及時搞好玉米中后期的玉米螟、蚜蟲、小斑病、青枯病等病蟲除治。四是中耕培土,化學防倒,防止玉米后期倒伏,造成減產。
基礎上的一項簡便且效果顯著的增產措施。市玉米收獲期普遍偏早,品種潛力沒有充分挖掘,影響了產量和品質。據專家測算和田間種植實驗,市玉米每晚收獲一天,可增產6-8公斤,若玉米收獲期由目前的9月15日延晚一周以上,每畝可增產玉米35公斤以上。目前我市玉米品種、種植模式、農機化作業水平等已具備了推廣玉米晚收的條件。按省統一部署,今年我市玉米晚收技術推廣面積要達到玉米面積的三分之一(160萬畝)以上,增產玉米5.6萬噸。
機械化作業。大力引進、開發和推廣適合我市種植模式的玉米聯合收割機,提高我市玉米聯合收獲機械化作業水平,擴大玉米機收面積。
各項防災減災措施。目前各類自然災害較多,對秋糧生產的威脅很大,各級要建立完善科學預測預報和防災機制,針對八、九月份可能出現的暴雨、大風、干旱等不利氣候,及時向農民防災減災信息,指導農民采取防范措施,減少災害損失。
三、完善各項服務措施
要組織技術人員組成宣講團,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宣講活動,特別是要大張旗鼓地宣傳玉米晚收技術,動員廣大農民改變傳統種植形式,大力推廣玉米晚收、小麥晚播一體化栽培技術措施。各縣(市)區要把“兩晚”技術作為今年首推技術,一是市、縣電視臺開展專題講座,黃金時段向農民巡回播放。二是要開展技術人員包鄉、包村活動,明確目標,責任到人,確保以玉米為主的秋季糧食各項增產措施落到實處。
展示示范田。各縣(市)區要選擇交通便利、生產條件好、農民生產積極性高的玉米集中產區,建設示范方田。各示范方分別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明確生產目標、管理措施和具體責任人,并在玉米生長后期組織本縣(市)區現場觀摩活動,通過現場觀摩,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
“當前,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剛性增長,而擴大糧食播種面積沒有潛力,增加化肥投入又受到環境和成本的抑制,依靠資源驅動的傳統糧食生產體系難以為繼。新形勢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提高單產、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分析道,“在目前糧食單產基數較高的情況下,如果只依靠一個品種,某一單項技術,連續大幅度大面積提高單產是不現實的。在發展現代農業的情況下,必須更加重視技術集成、協同攻關,建立高產高效技術模式。”
正是基于以上考慮,中國農科院從2013年開始啟動實施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集成模式研究,以促進糧食增產增收為重點,以“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為基本要求,以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綜合支撐能力為目標,根據不同區域農業生產特點和技術發展需求,結合全院實際情況,通過與全國農業科研、推廣單位大聯合、大協作,構建成熟配套的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為全國糧食穩定增產提供技術保障。
陳萌山介紹說,中國農科院啟動糧食增產增效模式研究示范,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突出需要:第一,體現了科技支撐國家糧食安全的現實需要。落實關于糧食問題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高起點上實現長期穩定持續發展,科技必須走在生產的前面,中國農科院要持續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儲備,不斷支撐糧食增產;第二,體現了中國農科院作為國家隊的使命和責任。中國農科院要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發揮骨干引領作用,帶領中國農業科研率先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科技服務;第三,體現了貫徹農業部高產創建工作部署的需要。中國農科院在加強技術創新的同時,還要做好技術集成和推廣工作,更好地挖掘科技潛力,探索適應農業生產現實要求的技術模式與發展路線,為農業部持續開展高產創建提供技術儲備。
集成8項關鍵核心技術 實現玉米種植增產增效
據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介紹,中國農科院在黃淮海主產區的山東德州、安徽阜陽和東北主產區的內蒙古通遼等地,共建立了5個66.7萬平方米以上面積的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模式攻關示范方。其中,在德州武城縣開展的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模式示范,集成組裝了兩套技術模式:一套是“超高產攻關模式”,即“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另一套是“大面積生產模式”,即“農機農藝六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
在德州武城縣武城鎮千畝玉米示范區觀摩現場,項目組專家一一介紹了良種包衣、科學播種、葉面施肥、統防統治、化控防倒、輔助授粉、適時晚收、全程機械化等8項配套核心技術以及科學播種“搶時、滅茬(貼茬)、寬窄行、測土配方、三位施肥(條深松免耕多層施肥)、密植播種”等6項技術措施融合的應用效果。
經專家測產,該示范區的6670平方米超高產攻關模式示范田,今年玉米每667平方米產達到1056千克,比常規生產增產300~400千克;66.7萬平方米生產示范田,每667平方米產量達到850千克,比常規生產增產150~200千克。
該項目技術總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黃長玲研究員說,這兩套種植模式的最大優勢就是:簡單、可操作性強,農民容易學,能夠推廣,效果明顯。
以“中單909”優良品種為例,該品種是由黃長玲育種團隊育成的玉米新品種,具有耐密、抗倒、耐陰雨寡照、高產潛力大、穩產性好等特點,為目前國家主導品種,平均每667平方米產量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約達30千克。
當被問及喜歡哪些技術時,武城縣為民糧棉專業種植合作社社長李慶雙不假思索地說道,“寬窄行密植播種,簡單易學,增加了種植密度,產量可提高一二百千克左右,這可是不小的數量啊!”
這兩套種植模式不僅增加了玉米產量,而且也使玉米種植戶見到了效益。黃長玲算了一筆賬,玉米種植從播種、澆水、施肥、統防統治、收獲等環節都實行了機械化,大幅減少了人工投入,每667平方米比傳統種植方式可少用5個工,僅此一項技術就節約種植成本400元。再加上其他增產減損帶來的效益,“超高產攻關模式”種植可增收800元,“大面積生產模式”種植可增收600元。
李慶雙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他已經和社員們商量過了,明年全社推廣使用中國農科院“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模式”將從33.35萬平方米擴大到133.4萬平方米。
在得知“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模式”得到當地種植戶的認可后,陳萌山說,在德州農業自然條件不是很好的前提下,實現每667平方米產量超過1000千克,增收800元,確屬不易,為探索再高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德州武城玉米增產增效示范帶給我們三大啟示,第一,充分顯示了技術的集成作用。持續提高單產、增加總產,靠單一品種、單項技術,是難以做到的。
德州玉米示范點集成了院屬作科所、植保所、資劃所、農機化所4個研究所的技術,還結合了地方現有的技術,實現了八項技術的配套和六項技術的融合;第二,充分顯示了技術的集約作用。持續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必須要做到持續增加效益、降低成本,做到增產增效并舉。德州玉米示范點通過技術服務社會化、適度規模經營、全程機械化生產等,實現了人力節省,每667平方米減少5個工;第三,充分顯示了強大的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持續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必須要做到技術、政策和行政措施相配套。根據不同年份的氣候、災害情況,制定針對性很強的技術方案和措施,并及時推廣普及抗災減災技術,把技術、政策、行政措施融合起來,把技術的作用最大化。
玉米單產挖潛空間巨大 集成創新將向更高目標邁進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作物,去年種植面積與總產分別達到3515.09億平方米和2.18億噸。但需求增長也更加迅速,供求壓力逐年加大。未來如何加速玉米發展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任務。
資料顯示,玉米作為碳四作物,理論產量遠超1000千克,增產仍有潛力。“我國在玉米品種和生產技術上還有較大的挖潛空間。”黃長玲非常自信地說。
水、糧食和石油,被當今世界公認為是三大戰略資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實踐的總結,是水利與農業、水與糧食關系的最好概括。建國以來,我國積極發展水利事業,促進了糧食生產能力的明顯提高。但也應看到,確保農業用水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伴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水資源消耗日益加大。聯合國30年前就向世界發出警報,“供水不足將成為深刻的社會危機,石油危機之后的下一個危機就是水的危機。”面對國際糧荒的嚴峻形勢,要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就必須建立糧食穩定增產的水資源利用保障體系。
一、擴大灌溉面積,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糧食生產高度依賴水資源。有關分析表明,在影響糧食增產的眾多因素中,灌溉面積的增長是最主要的因素。我國耕地面積只占世界總耕地的7%,但我國的灌溉面積卻占了全球灌溉面積的21%。我國80%的糧食由灌溉面積生產。調查顯示,在日照充足的黃淮海地區,由于天降雨水不足,糧食生產的發展更依賴引水灌溉。灌溉地與非灌溉地的糧食單產比,黃淮海地區平均為2.755∶1,而長江、珠江、東北諸河、東南諸河、西南諸河分別為1.779∶1、2.243∶1、1.611∶1、2.243∶1和1.985∶1,黃淮海流域地區單產相差最大。可見糧食能否穩定增產與糧食種植灌溉面積息息相關。如能將有效灌溉面積提高25%,即可保證我國糧食增產1.5億噸。
二、高效節約用水,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的1/4。多年來,水資源的浪費,也加劇了我國的水資源短缺。目前,水資源問題已成為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糧食增產的一大制約因素。我國農業生產中習慣采用大水漫灌,灌溉中至少有一半水會浪費掉。目前,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0.5,而發達國家為0.7~0.8。半個世紀前,世界先進國家就開始采用節水灌溉。以色列水資源嚴重不足,由于大力推廣節水農業,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高達0.9,很好地解決了農業發展與水需求之間的矛盾。我國農業節水的潛力很大;據估算,如果2030年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0.7,我國可節水1200億立方米。用這些水資源擴大灌溉面積,能使糧食增產1.6億噸。提高水利用率,一要把節水灌溉作為發展農業的關鍵措施來抓,廣泛采用先進的節水技術、節水方法和節水設備,變傳統的漫灌為先進的噴灌和滴灌,可節約用水2/3。二要高效輸配水,根據效益優化原則,合理配置區域水資源。三要因地制宜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推廣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四要綜合運用工程、管理、經濟和行政手段,形成和完善節水機制。
三、治理洪澇災害,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水對糧食生產,有水利的一面,也有水患的一面,水患的一面就是洪澇災害。雖然我國是貧水國家,但由于降水時空分布差異較大,造成了非旱即澇、北旱南澇或南北同旱,對糧食高產穩產的影響很大。有資料顯示: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水澇成災率高于旱災。例如,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但由于淮河上游伏牛山區位于西伯利亞冷氣流和太平洋暖氣流頻繁交匯處,是自然形成的季節性暴雨區,易使淮河流域澇害頻發,給下游大片良田造成減產。目前,就澇害而言,長江因三峽工程而“百年一遇”,黃河因小浪底工程而“千年一遇”,而淮河依然“年年有小災,三年一大災”,上游攔蓄能力、中游行洪能力、下游泄洪能力仍然不足,低洼地易澇問題突出。因而我國必須加強農田的防洪排澇,提高農田的防洪排澇標準,制定更合理的防洪排澇方案,并充分利用洪水資源回灌補充地下水,變害為利。
四、治理水環境污染,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目前,糧食和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首先是水體污染。工業排污和生活污水增多,河流污染嚴重。其次是與水污染密切相關的土壤污染。化肥、農藥等化學藥品的大量施用使水環境不斷惡化。三是用污水灌溉良田造成二次污染。水污染,造成土壤板結、堿化,降低作物特性,使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并導致農作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積累,農產品中殘留增高,對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構成威脅。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廣科學施肥施藥,但化肥、農藥有效利用率仍然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節肥節藥空間相當大。治理農業水環境污染,還需要形成城鄉一體的節能減排格局。要努力杜絕伴隨產業梯度轉移可能帶來的“污染轉移”。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同時,要統籌做好防汛、防旱、防污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糧食和農業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