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神經疾病治療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方法:32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觀察組應用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兩組均采用VAD化療方案2個療程以上,評估周圍神經病變的毒性反應。
結果:觀察組發生率 90.3%, 對照組發生率35.7%, 兩組療效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
結論: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減輕VAD化療方案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毒副反應,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及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VAD方案化療 周圍神經病變 護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25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025-01
多發性骨髓瘤(MM)是一種漿細胞異常增生的一類惡性血液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約占血液系統腫瘤的10%-15%,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漿細胞的惡性克隆增生、M蛋白血癥、感染等。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們采用VAD方案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其中有32例出現了周圍神經病變。主要表現嚴重的周圍感覺異常,患者主訴四肢麻木,刺痛、肌肉無力、感覺遲鈍、反射活動消失。不能接觸熱、冷、硬物體。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2008―2012年我院血液科住院MM患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齡45―72歲,中位年齡58歲,均采用國內統一的MM診斷標準,IgG型23例,IgA型4例,輕鏈型2例,不分泌型3例。按WH0的MM分期系統分為I期8例,Ⅱ期16例,Ⅲ期8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心,肝,腎功能均基本正常,患者及家屬均簽訂化療同意書,均既往無周圍神經病變。
1.2 治療方法:32例患者依入院時間先后隨機分研究組16例和對照組16例。兩組均采用VAD方案化療2個療程或以上:即長春新堿0.5mg/d(或長春地辛1~2mg/d)第1~4天緩慢靜脈注射,維持8h,;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10~20mg/d第1~4天靜脈滴注,維持8h;地塞米松40mg/d口服,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28d為1療程。
1.3 毒性反應評價。根據國際多發性骨髓瘤工作組制定的國際統一療效標準進行[1]。按美國國立癌癥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命名標準(NCI CTCAE)(第3版)觀察不良反應,WHO不良事件分級標準評定神經系統及周圍神經:無癥狀為0度;感覺異常和/或腱反射減退為I度;嚴重感覺異常和/或無力為Ⅱ度;不能耐受異常或明顯運動障礙為Ⅲ度;癱瘓為Ⅳ度。
1.4 統計學分析。所得數據行X2檢驗。
2 結果
毒性反應。觀察組毒性反應發效率90.3%,對照組毒性反應發效率35.7%,觀察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
3 護理措施
3.1 心理護理。MM患者年齡大、耐受性差,病程又長,加之患者及家屬對于化療過程中出現的周圍神經反應毒副作用表現極為恐懼及焦慮。首先護士應深入病房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了解患者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換位思考,理解、關心、安慰、支持患者,對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作好合理講解,告知患者和家屬用藥的目的和存在的問題、風險并請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介紹本病區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減少不必要的擔心和疑慮。
3.2 用藥前的評估。用藥前需評估患者用藥前的狀況并建立患者基本資料檔案。教會患者對毒性反應程度的自評方法及疼痛控制的管理方法。
3.3 護理觀察。加強巡視,嚴密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與患者加強溝通與交流,告知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表現,配合醫護人員及時發現藥物不良反應,以便盡早處理。用國際腫瘤協會對不良事件的標準命名確定患者的神經病變分級,制定神經毒性評估表,以確定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為醫生調整劑量或是否停藥提供依據。
3.4 飲食護理。治療期間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飲食;不進食冷飲及涼食,大量飲水;多吃富含維生素B12、維生素B1、維生素C、維生素E和鉀、鎂的食物,主要有魚、肉、禽、蛋、牛奶、粗糧、豆類、谷類、綠色蔬菜、花生、魚肝油、新鮮水果(香蕉、草莓、橘子、葡萄、彌猴桃、柚子、西瓜)、紫菜、蘑菇、蝦米等。
3.5 生活護理。囑患者勿接觸冷水、熱水、暖氣管、銳器,保證患者保暖,尤其是四肢,天涼時戴手套、穿棉襪。穿鞋要大小合適、透氣,不剪過短指甲。每日給予功能鍛煉,以提高神經的興奮性、靈活性和反應性。可鼓勵患者經常活動肢體、揉搓指、趾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病情嚴重者鼓勵患者早期床上活動,如伸展肢體、收縮肌肉等,逐漸過渡到下床活動。肢體的功能恢復應循序漸進。如感覺異常明顯時,活動時要有人陪伴,注意安全,防止意外發生(如摔傷、劃傷、燒傷、壓傷等)。癥狀加重時,及時匯報醫生。
3.6 皮膚護理。協助及指導患者經常溫水擦洗皮膚,每晚溫水泡腳,保持皮膚清潔,保持床單清潔、干燥、無碎屑,減少對皮膚的機械性刺激,尤其是活動受限的患者,按時協助翻身,防止壓瘡。
3.7 藥物預防。
3.7.1 B族維生素能促進血液循環,輔助葉酸制造、血流形成和糖類代謝,有助于人體感知,并使腦功能發揮到最佳狀態,幫助神經組織行使正常生理功能,有助于神經遞質達到營養神經的效果。
3.7.2 彌可保為氰鈷型維生素B12的同類物,是細胞合成核苷酸的重要輔酶,參與體內甲基轉換及葉酸代謝,促進與甲基葉酸還原為四氫葉酸;也參與三羧酸循環,對神經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非常重要,可使羥基酶處于活性狀態,從而參與廣泛的蛋白質及脂肪代謝。能促進紅細胞的發育與成熟,為完整形成神經鞘脊髓纖維和保持消化系統上皮細胞功能所必須。用法:500ug,口服,3次/d;或0.5~1.5mg肌內注射,1次/d。
3.7.3 注射用氨磷汀(Amifostine,阿米福汀)的化學名為s-2-[(3.氨基丙基)氨基]?硫代乙醇磷酸酯,目前作為一種備受關注的全新的抗癌輔助藥物,能在不影響化療藥物的抗腫瘤效果的前提下明顯減少化療相關肝、腎功能損害的發生,減輕化療藥物所造成的骨髓、心臟、耳及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是一種安全的細胞保護劑。用法:注射化療藥物前用氨磷汀300mg/m2溶于9g/l NaCI注射液50ml中,在每次化療開始前30min靜脈滴注,15min滴完。
3.8 出院指導。周圍神經病變的好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患者出院時癥狀未完全消失,故我們需做好出院前的宣教,可適當鍛煉,保持心情愉快;預防感染,盡量少去或不去公共場所,以避免交叉感染。告知患者定期到門診復查血常規、骨髓象、血清免疫球蛋白,血尿β微球蛋白等,若出現新癥狀或癥狀加重時需及時就診。
4 小結
化療藥物引起周圍神經病變是常見的副反應,尤以植物類抗腫瘤藥物多見。如VAD化療方案中的長春新堿或長春地辛。其發生原因可能與化療藥物在神經細胞和細胞器中蓄積有關。此毒副反應是可以預見及控制的,一般隨化療結束,藥物排泄后1~2個月緩解或消失。本研究結果顯示由于護士與患者經常密切接觸,可及時獲取臨床第一手資料,協助醫師密切觀察患者反應,使醫生及時應對,有效的預防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使化療順利進行,護理工作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觀察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
【關鍵詞】依達拉奉;腦血管病;SOD活性及LPO含量
腦血管疾病目前已經成為中老年人常見疾病之一,其具有發病快、恢復速度慢、致殘率和死亡率高等特點,已經成為世界死亡率最高疾病之一[1]。雖然醫學界對此疾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為止對于腦血管疾病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我院采用依達拉奉對腦血管病患者進行治療,依達拉奉是一種腦神經保護劑,其具有減少活性氧對于肌體的損害作用,對于腦血管疾病治療效果顯著,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為我院從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腦血管患者62例,隨機分成兩組,各31例,治療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3-77歲,平均58.6歲,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46-73歲,平均57.9歲,兩組在男女比例、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療組采用依達拉奉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操作如下。
1.2.1常規治療方法常規治療組使用中藥舒血寧針20ml、葛根素針8ml分別加入250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每日一次;并予阿司匹林片100mg口服,每日一次[2]。
1.2.2依達拉奉治療方法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依達拉奉針30mg,加入100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每日2次。兩組患者再通過治療后需要檢測SOD活性及LPO含量,同時對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分[3]。
1.3統計學處理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各項檢測指標及干預治療前后比較的統計采用t檢測,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
2結果
2.1通過治療兩組患者的SOD活性都出現了上升的情況,LPO含量都出現了下降的情況,但治療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通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都出現了下降,但治療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幅度要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腦血管疾病是一種由于腦部血管破裂或者血栓形成的腦部出血或缺血性疾病,該病發病主要人群為中老年人,嚴重者會遺留下后遺癥,造成身體的殘疾和意識的障礙,甚至造成死亡[4]。但到目前為止對于該類疾病還是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我院采用依達拉奉治療方法對于腦血管病進行治療,效果顯著,使得患者SOD活性出現了明顯的上升,LPO含量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前相比也出現了明顯地下降,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優越性。其中LPO可以間接用來表示體內自由基的代謝情況,SOD是一種體內一種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劑,當腦血管疾病發生時,人體的自由基會大量產生,而對于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會下降,導致脂質會出現過度的氧化反應,產生過多LPO,LPO對于腦神經的細胞膜進行破壞,造成腦部神經功能障礙,造成腦缺血損傷,所以采用依達拉奉治療方法使得患者SOD活性出現了明顯的上升,LPO含量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對于患者腦缺損具有重要改善和保護作用[5]。
綜上所述,采用依達拉奉治療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SOD活性,降低LPO含量,對于神經功能缺損具有顯著改善作用,對于延遲的神經元死亡具有保護作用,是一種有效的治療腦血管疾病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⑹:381.
[2]WatanabeT,TaharaM,TODOS.Thenovelantioxidantedaravone:frombenchtobedside[J].CardiovascTher,2008,26⑵:101-114.
[3]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卒中病人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⑹:381-383.
目的:探討活血化瘀療法在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方法:對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入院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將患者根據治療時間前后順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進行一般治療,實驗組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93.3%治療效果比較理想,高于對照組(P
關鍵詞:活血化瘀療法;神經內科疾病;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57-01
神經內科疾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較多,患者發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引發呼吸衰竭等疾病,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目前,醫學界對于這種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規西醫治療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并發癥較多,藥物依從性較差。近年來,活血化瘀療法在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中使用較多,國內外學者對其研究也較多[1]。為了探討活血化瘀療法在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對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來我院診治的6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入院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將患者根據治療時間前后順序分為兩組,調研中,共有47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其年齡在39-84歲,平均年齡為49.51.5歲。患者中,17例腦干腦炎,5例格林巴利綜合征,20例腦血管意外,13例重癥肌無力,5例多發性硬化。兩組患病時間、家庭背景等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根據患者情況每天口服80g-300mg阿司匹林腸溶片(地奧集團成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2603),患者每天一次,連續使用15天。實驗組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方藥如下:紅花20g,生地20g,桃仁20g,當歸20g,赤芍15g,苦參15g,五倍子15g,川芎15g,地榆15g,血竭20g等。根據患者情況適當的增減藥物,患者每天熱敷1-2次,每次15min,連續使用10天(2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判定,痊愈:患者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工作、生活正常;有效:患者癥狀消失或得到明顯改善,但是仍需要繼續治療;無效:患者癥狀、體征和入院前沒有明顯變化,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實驗中,對患者治療時的數據進行搜集,利用SPSS16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檢驗,實驗結果采用(x±s)表示。
2 結果
本次調研中,實驗組93.3%治療效果比較理想,高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對比
3 討論
神經內科疾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這種疾病類型較多,常見的有:腦血管病、神經系統變性病、腦炎腦膜炎、帕金森等。目前,醫學界對于這種疾病機制并不完全知曉,且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因此,臨床上探討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至關重要。
近年來,活血化瘀療法在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中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患者用藥后藥物能夠直達病灶,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偏頭痛、腦外傷綜合征等疾病中取得理想效果。活血化瘀是中醫中較有特色的一種治療方法,早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提及。藥方中藥物成分較多,如:桃仁、紅花、川芎、生地、赤芍、當歸、地榆等。藥方中桃仁能抗血栓,具有抗炎、抗過敏等作用。紅花具有抗炎、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等功能。赤芍屬于清涼藥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川芎為“血中之氣藥”,實具通達氣血之功,“氣行則血行”;生地涼血養陰以養血,可使桃紅四物湯活血祛瘀而不傷血。五倍子能幫助患者收斂止癢。諸藥共奏,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病情,療效顯著[3]。
根據實驗結果顯示:活血化瘀法治療神經內科疾病科改善患者癥狀,如:頭暈、頭痛、睡眠不足、記憶力減退等;改善患者微循環,能夠在神經內科疾病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藥物并不能改善人體血液流變。本次調研中,實驗組93.3%治療效果比較理想,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神經內科疾病發病率較高,機制復雜,誘因也比較多,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高慧,呂素君.益氣聰明湯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療效觀察.中國中醫急癥,2012,17(12):1660-1669.
[2] 陳賀華,劉勇,沈曉明.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卒中后抑郁的臨床觀察與機制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3.89(01):66-67.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神經內科;應用
神經內科疾病是當前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較高,同時產生的因素也比較多。面對神經內科疾病,臨床當前并沒有理想的治療方式。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從2013~2014年所接收的60例神經內科患者進行了分組。當中重癥肌無力患者共有10例,腦干腦炎患者21例,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6例3例,腦血管意外10例,多發性硬化8例。根據患者的入院時間劃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男12例,女18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的西醫用藥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病情按照相應的手段進行治療。實驗組在原有的西醫治療基礎上融合了中醫治療方法,具體藥單如下:甘草半兩、黃耆半兩、芍藥一錢、黃柏一錢、人參半兩、升麻三錢、葛根三錢、蔓荊子一錢半[1]。將這些中藥根據病患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增減,已達到治療的效果。治療干預措施主要有:①通過中西辯證心理干預方式,中醫人為人的情緒與病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并且是密切相關的,當患者出現情緒煩躁或者抑郁的情況時應及時進行勸導,并讓其保持良好的心態進行配合治療,已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②針灸法,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針灸的方式來刺激穴位,進行1次/d,幫助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療。③康復治療,讓患者躺在比較硬的創傷,經常進行自主的鍛煉和伸展。④飲食方面,醫護人員應知道患者進食一些清淡同時比較容易消化的事物,少量多餐,或者食用一些軟化血管的事物,例如山楂、甲魚等等,以便于提升治療的效果[2]。
1.3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時及入院15d之后的Barthel指標以及FuglMeyer評分,同時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運動能力等基本情況進行了分析。對患者入院的時間、出院時所填寫的護理程度滿意調查表進行了統計分析。
1.4治療效果標準 “痊愈”表示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身體指標基本恢復正常,并有著明顯的治療效果。“顯著”代表著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明顯的改善效果,但仍然沒能痊愈,有一定的身體指標顯示有問題。“有效”表示患者在治療上已經產生了一定的療效,但臨床仍然伴有一定的癥狀,患者身體仍然顯示異常。“無效”表示臨床治療完全沒有起到任何的治療效果,患者臨床癥狀沒能得到緩解,甚至出現了更加明顯的問題。
1.5統計學方法 主要以spss17.0軟件進行了數據分析,并利用計數資料χ2進行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的總體治療有效率為100%,而對照組的總體治療有效率則為87.6%,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神經內科疾病當前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其種類比較多,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帕金森等疾病。應用傳統的西醫治療方式進行神經內科疾病治療,雖然對病情緩解能起到較好的效果,但在后期階段中也比較容易產生一些并發癥,給患者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3]。其次,神經內科疾病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很容易出現患者沒有確診,病患就死亡的現象。
神經內科的疾病治療原則為急性期疾病,通常多采取西醫的治療方式,以便于穩定患者的病情,但同時應采取中醫的治療方案,幫助患者緩解病情[4]。例如在腦出血患者并發階段中,由于病情變化比較快,通常多采取止血、保持酸堿平衡等西醫的治療方式,來將患者的病情進行穩定控制,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中醫安宮牛黃丸等方式來進行輔治療,將對患者的病情穩定起到更加明顯的效果。此外,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應充分的發揮出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方法的作用。
中藥療法對阿爾茨海默癥、偏頭痛等疾病治療有效十分顯著的效果。當患者服用中藥后,對患者的脈絡通暢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中藥的幫助下,通過抑制患者體內的膠原蛋白合成,能改善人體的組織增生[5]。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神經內科的疾病治療中,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將中藥應用于患者疾病治療,對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和改善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能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記憶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100%,而實驗組則是87.6%,結果十分明顯,實驗組高于對照組。這也完全的說明了神經內科疾病治療中中西醫結合方式的重要效果。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進行和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中醫是我國傳統醫學,其整體觀念對現代醫學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來醫學發展中,中西醫結合方式將是醫學發展的主要方向,并在神經內科治療中有著現實性的臨床作用。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看出,對神經內科疾病的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效果比較明顯,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病狀,同時緩解患者疼痛。
關鍵詞:依達拉奉;醒腦靜;急性腦梗系;系統評價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可發于各個年齡段,易導致患者出現語言障礙、半身不遂等癥狀,危害患者生命[1]。為了進一步的探究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效果,本文將檢索的患者作為調查對象。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檢索出的1000例成人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對象,分成兩組后行不同療法,患者均符合腦梗死疾病,經MRI檢查確診。對照組500例,男性、女性例數比265:235,年齡段40~75歲,平均(56.9±1.9)歲;疾病史1~7h,平均(4.1±0.1)h;研究組500例,男性、女性例數比266:234,年齡段41~78歲,平均(56.8±1.8)歲;疾病史1~8h,平均(4.2±0.2)h。兩組成人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年齡段、疾病史等資料無區別,可進行評定(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醒腦靜療法,即:將醒腦靜溶于氯化鈉液體中靜滴,劑量分別為20.0mL、100.0mL,1次/d,持續性靜滴2w;研究組患者行醒腦靜、依達拉奉聯合療法,醒腦靜劑量同上,依達拉奉:將依達拉奉溶于氯化鈉液體中靜滴,劑量分別為30.0mg、100.0mL,2次/d,持續性靜滴2w。
1.3評定項目 臨床治療結束后評定疾病效果,并觀察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疾病效果標準:預后癥狀消退,神經功能缺損度減少90.0%以上表明疾病得以治愈;預后癥狀減少,神經功能缺損度減少40.0%以上表明疾病得以緩解;預后癥狀仍處于治療前狀態,神經功能缺損度減少不足40.0%表明疾病治療無效。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疾病效果事件屬于計數資料,對比分析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屬于計量資料用t檢驗,P
2 結果
2.1臨床疾病效果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病癥緩解率有區別(χ2=9.009,P=0.003),研究組500例中,治愈者369例,緩解者106例,無效者25例,緩解率為95.0%;對照組500例中,治愈者165例,緩解者285例,無效者50例,緩解率為90.0%。
2.2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無區別(t=1.263,P=0.207),其中,研究組(63.75±2.74)分,對照組(64.10±3.70)分;臨床治療后缺損評分有區別,即治療后1w,研究組(71.04±2.65)分,對照組(78.92±2.62)分,t=47.283,P=0.000;治療2w后,研究組(67.10±1.61)分,對照組(79.86±2.14),t=4106.543,P=0.000;治療3w后,研究組(60.10±1.24)分,對照組(75.62±2.10)分,t=147.300,P=0.000。
3 討論
調查報告顯示,臨床針對急性腦梗死均將搶救缺血半暗帶、溶栓作為治療方案,然由于溶栓處理過程中易受時間窗的影響,間接引發出血病癥,加大并發癥率。再加上部分患者就診時已錯過溶栓治療時間,更是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3]。腦梗死疾病病發后血液中的血小板、纖維蛋白等物質會出現黏附、聚集等情況,誘發血栓;待血管閉塞后將導致腦部組織缺血、缺氧,血液流動暢通后可引發灌注損傷,加大腦部組織損傷度。
依達拉奉屬于臨床自由基清除劑,可減少半暗帶面積,預防神經死亡、血管內皮損傷,抗缺血作用突出。作用機制:通過所提供的氫原子或氧自由基,可形成無活性的依達拉奉自由基,促使最終的產物形成,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從而實現清除自由基、穩定患者神經功能的作用。通過諸多動物學試驗得知,依達拉奉藥物具有強烈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4];并且,此藥物還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是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常用藥物。醒腦靜屬于中成藥制劑,由麝香、梔子、黃連、郁金、冰片等成分組成,可減少炎性因子釋放總量,具有保護神經元的作用。臨床調查報告顯示,醒腦靜藥物可明顯降低患者的血紅細胞和血液黏稠度,促使纖維蛋白指標降低,改變血小板黏附,繼而降低血小板凝聚性能,改善循環現狀,緩解病癥。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可直接作用于患者腦部組織,降低血管通透性,減輕腦水腫癥狀,保護大腦功能;同時,此藥物還可消除患者自由基,降低血管阻力,減輕腦神經損傷[5-6]。另外,醒腦靜藥物還可改善患者腦部組織的血液流動總量,改善半暗帶血液循環,提高腦組織氧氣量,加快缺損細胞恢復進度。
本文通過系統性評價發現,臨床行聯合藥物療法的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疾病得以緩解者475例,緩解率為95.0%;而單純性的藥物療法對照組患者預后疾病得以緩解者450例,緩解率為90.0%,兩者有區別(P
綜上,針對成人急性腦梗死患者行依達拉奉、醒腦靜聯合療法作用顯著,可改善神經功能現狀,提高病癥效果,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志祥.依達拉奉聯合醒腦靜治療急性腦梗死42例[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8):70,75.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及臨床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3.
[3]Shen Xia,Cui Jingxiu,Yuan Zhengguang,et al.And static joint according to the adr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J].The influence of hebei medical,2010(9):1090-1092.
[4]哈崇.醒腦靜聯合依達拉奉治療伴意識障礙的腦梗死35例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2,3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