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學歷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廣東 廣州 510970)
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客觀的敘述,表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體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各種關系和影響程度.并且作者認為在對大學生進行體育教學的時候,還應該對學生的各種心理情緒加以了解并且對不良好的心理活動加以改善,從而促進建立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環境.
關鍵詞 :學生;大學體育;心理健康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7-0123-03
1 前言
“健康的心理保證健全的身體”是英國著名教育家在從事教學事業時說過的一句話.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讓人們的生活節奏都有所加快,高速運轉的城市當中,我們的身體也長時間保持著高負荷的運轉,要具備這樣良好的身體素質,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比不可少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應該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思想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因此,對在校的大學生適當的進行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能夠及時的發現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看不到的問題,并且把這些問題加以總結尋找解決辦法,讓在校大學生能夠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社會.
2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
全國各大高校的大學生的年齡段大多數是十八到二十一歲之間,這一時期正是青春期的中后期,這也是學生情緒波動最大的時期.這是一個容易受到波動的時期,也是學生的思維、情感、理念、意志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如果這段時期內,心理受到現實、情感、獨立等思想情緒的交錯發展,那么就會導致心理封閉,對學生的未來心理活動造成障礙.從全國的各項大學生心理數據研究報告中顯示,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從1989年的《健康咨詢報》報告結果全國十二點六萬的大學生中,其中百分之二十點二三有心理問題;再到1995年的沈陽大學生心理數據報告,對全沈陽的二七所大學校園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其中百分之三十是有心理活動疾病的存在;最后是我國心理教育學者對北京地區大學生心理的調查報告,在六千名的在校大學生中就存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其中百分之十六點五有心理疾病.以上的這些報告都在對我們述說著我國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都十分堪憂,并且這些數據并沒有減少的趨勢,反而是在逐年的上漲當中.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大學的體育老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應該具備心理輔導的能力和義務,在學生的心理教育方面進行引導和疏導.
3 心理健康的含義
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是每個人所追求的.人們傳統的觀念中,只要人的身體機能沒有出現問題,那么這個人就是很健康的.但是伴隨著我國醫學理念的改革和發展,心理疾病慢慢走近人們的視野,人們開始重視心理健康的問題.健康在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中的定義為“健康,不止是人的身體各項機能沒有缺陷,完全健康的一個人還要具備優良的心理狀態,從而使這個人有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那么心理健康的定義有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持有自己對心理的見解,“人心理的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可以激發人在生活中的潛能”這是英國的心理學家英格里的說法,但是日本的心理學家松田巖男則保持另一種說法.總體說來心理健康是包括生活的認知、意志的活動、情感生活和人際關系的良好性格.以上所述幾點表面,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保持治理的頭腦和清晰的意識,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是遭受到什么樣的挫折都會努力去克服.
4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國目前正是處于建立市場經濟化和實現現代社會目標的關鍵時期,在這種時期下我國的社會情況變得越發的復雜,讓人們很難看清事實的本質,所以應該讓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之前就盡快適應這個復雜的社會狀態,合理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指導水平就顯得尤為關鍵.在我國最新出臺的教育改革指導方針中提到,全國各所高效在重抓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國各個大學教育流程中,心理教育作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讓在校大學生具備自愛、自率、自尊等良好品格,讓學生的適應能力快速的提高,從而盡快適應這個殘酷的社會.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得到加強是新形式下最主要的教育建設任務,教育工作應該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指導方針,把學生的心理狀況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方面要不擇手段,讓學生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從大學校園走入社會的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嚴謹的專業素質、合格的文化修養和身體素質,而且還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加大加快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這個社會建設的需求,是大學為國家提供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狀態對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良好性格的培養和政治思想素質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當中體育教育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伴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改革,大學校園的體育教學方式也得到了改變,當改革后的體育教學得到運用時,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塑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在以后的體育改革當中還應該對這幾點進行完善和優化,從而到達更高的目標,這是大學體育教育工作的期望,也是作者以后前進的目標.
5 大學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5.1 不良情緒得到改善
體育活動中衡量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標志是大腦的情緒活動,也是反映自身在體育活動中是否得到滿足,這是一種人自身需求的表現.一個人要進行有效快速的工作,是必須要保持健康和穩定的心理情緒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當在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育活動時,能最大化的給心理帶來愉快和滿足的感受,全面降低不良情緒的發展,起到安定情緒的功能,消除簡單的心理障礙,對一些心理疾病也有減緩和治愈的作用,例如,抑郁癥,改善壓抑的心理環境,讓人全身心得到釋放.著名的心理學家伯格在1993年的心理研究中表明,有著不良情緒的人在經過了中等強度鍛煉二十至三十分鐘之后,心中的不良情緒可以得到有效的發泄,所以說從這點看來,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可以使自身不良的情緒得到發泄,從而達到消除緊張、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的目的,讓自身的心理得到平衡.
5.2 智力的提高
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和掌握體育動作要點時,必須是要有智力水平的保障,在進行體育學習時和其他的課堂學科一樣,都是要讓學生使用大腦的記憶思維和直覺感知來進行學習的,不同的動作要領和不同的體育項目在學生學習時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而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大腦將會獲得大量的氧氣,是自身的腦力能夠快速恢復.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注意力、反應力、思維力,是要經過科學的體育教育和合理的體育鍛煉才能達成的,學生各項指標的提高也可以使學生在以后的課堂學習中吸收知識的能力更加強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因素相差很小,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非智力因素則是相差巨大,并且具有無限的潛力,體育教學的過程是融合了知識、能力、身體、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學方式,要使學生的情緒得到穩定、性格變的開朗、疲勞度下降,那么不妨來一次體育鍛煉.最后在看到非智力因素,這些因素都是不固定的,但是這些因素可以對人起到促進、強化、引導等作用.
5.3 協調人際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其實我們從生活中就可以發現,那些人際關系好的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當中總是無比愉快、精神充實,對周邊的發生的事情都很關注,在學習方面對于知識可以很好的吸收并且消化;反之看來,那些人際關系不是很好的學生,不管是學生還是生活總是郁郁寡歡、無精打采,對于周圍的任何事物都提不上興趣,久而久之的就會患上心理上的各種疾病.然而體育活動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切,不同于其他的學科,體育在進行活動時,總是處于一種社會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不斷的在發生著聯系和交際,久而久之學生就可以克服孤僻膽小的性格,忘記生活中的不順和傷痛,使得學生的人際關系得到協調,擴大自己人際范圍,從而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通過心理學研究報告看到,其實性格內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更需要社會環境,這種需求通過集體的形式表現的更為強烈,性格內向的人可以過集體活動得到滿足.從心理學的研究報告中看到,其體育活動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人們的之間的距離變近,讓人們心中的孤獨感得到解決,更加是培養人們在社會中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5.4 行為適度
行為協調、反應適當是具備健康心理的人所獨有的活動特征.行為協調是表示人的行為長期的統一,沒有反復無常的情況;同時也是表示在特定條件下人的行為模式與平常保持一致.反應適當是指人的大腦的反應即沒有非常的敏捷也沒有非常的遲鈍,外部對人刺激與人的反應時間保持著相對穩定的關系.體育活動的開展大多數都是在體育規則的制約下進行的,其中體育規則中是具有“公正、公平、公開”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很好的詮釋了體育運動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也對參與體育活動的每一名學生進行的約束,使得個學生的行為規范符合體育運動規則,因此,在體育活動中可以很好的規范學生的活動方式,進而達到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
5.5 健全學生的人格
人格包含著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心理特征,而健全的的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就是自身人格的健全,所謂的自身人格的健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是統一進行的人格,不同的大學環境人格的健全也是不同的,其中以下幾點是比較有特點的人格健全形式:
(1)自身人格結構中沒有出現太大的偏差的不足.
(2)在生活學習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嚴于利己、包容他人、明曉事理.
(3)應該在自己的人生核心觀中添加積極進取的思想,并且以這種思想觀念來支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方法.
(4)要具備相對于比較統一的心理活動特征.當一個大學生沒有理由的懷疑同學在諷刺他,并且同學的任何解釋都沒有用,他總是保持自己的意見,那么這個學生就讓自己的人格變得偏執,這也是一種心理疾病的表現.
5.6 心理疾病的治療
在體育活動中治療心理疾病的體育鍛煉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慢跑,其第二種活動就是球類運動.經過大量的醫學臨床報告顯示,其通過以上兩種鍛煉的單一心理疾病患者,各方面的心理疾病都有所好轉,負面的情緒得到控制和降低,自尊感得到上升,身體的各項機能也得以加強.但是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經過以上兩種鍛煉心理環境并沒有得到好轉,通過眾多的醫學資料看來,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氧運動和不是很強烈的運動,有輕微的減輕和中度的減輕心理疾病問題.
6 加強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在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在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時開展心理教育,是讓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鍛煉內心,使自己的內心變得堅強和理性.其體育活動中的各項對抗不止是身體體能上的對抗,其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永不服輸、冷靜分析、堅毅頑強等一些積極向上的精神都是很好的詮釋了體育運動的整體教育模式.如果我們在設計體育活動時是有計劃和有規律的,那么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具有強壯的身體還會有堅強的內心,讓體育活動在心理教育中充分發揮作用.
7 結束語
經過全文的敘述,體育教育對于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是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的,是大學當中的任何教學模式都無法替代的.在大學教育管理方面,應該大肆弘揚“健康心理,體育你我”的口號,吸引在校的每一個大學生都參與到其中來,使得心理教育的覆蓋面更加的全面.我們的體育教學的老師應該在學校的組織下,定期對心理教育加以學習,了解常見的心理疾病,對心理學要有初步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王冰.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24(4).
(2)郤文忠.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與實踐[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1,19(1).
(3)張世兵,喬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融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9).
(4)盧碧.淺析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體育教學[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3(14).
(5)付安全.體育教學必須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39).
(6)陳華偉.論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總裁,2013(9).
(7)隋紅.試析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J].山東體育科技,2010,24(4).
(8)汪紅.論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7(3).
目的:研究益腎中藥復方對抗措施對尾部懸吊大鼠承重骨的影響. 方法:SD雄性大鼠18只,按體質量配對后隨機分為對照組(6只)、懸吊組(6只)和中藥處理組(6只). 在尾部懸吊大鼠模型模擬失重的基礎上,中藥處理組大鼠每日給予中藥復方灌胃. 利用物理測量和三點彎曲等實驗,觀察4 wk中益腎中藥復方灌胃對尾部懸吊大鼠股骨生長、生物力學特性的影響. 結果:懸吊組和中藥處理組大鼠股骨質量、灰分、直徑和密度均較對照組大鼠下降(P
【關鍵詞】 模擬失重 中藥復方 骨 生物力學
0引言
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下,生理系統會出現一些變化:心血管系統失調、航天貧血癥、肌肉萎縮、骨質脫鈣等. 而失重引起骨骼系統的變化是航天醫學工作者關注的問題之一. 航天實踐表明,失重條件下骨形成減弱,骨吸收相對增強,失重性骨量減少和鈣代謝紊亂呈進行性過程,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平均每月喪失1%~2%的鈣 [1]. 為防止長期太空飛行中可能出現的骨質疏松、骨折等嚴重后果,人們設計和采用了多種對抗失重的方法,如體育鍛煉、藥物、添加營養物質等[ 2 ]. 雖然這些措施減緩了骨量減少的速度,卻不能有效阻止這一現象的發生.
傳統中藥毒副作用小、藥效溫和,近年在航天醫學領域的應用逐漸受到國內外重視. 中醫學理論的精華在于“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 在航天微重力、輻射、狹小隔離環境等綜合因素作用下,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將會發生一系列生理功能變化. 有研究者認為在航天微重力環境較長時間停留及模擬失重狀態均可出現腎虛及血瘀之證[3]. 沈羨云等根據對兔頭低位-20°限制活動模型觀察,提出利用益氣活血等中藥行防護的觀點[4]. 本實驗我們根據中醫“腎主骨”的理論和航天期間的特殊變化,從整體調節入手,在尾部懸吊大鼠模型模擬失重的基礎上,給予益腎強骨中藥,考察了其對尾部懸吊大鼠骨丟失的防治作用,為中藥防護失重性骨丟失提供實驗依據,初步考察此種對抗方法的作用效果及其機制.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SD清潔級大鼠,雄性,18只,由第四軍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合格證號:軍醫動字第C98008. 于動物飼養室內適應1 wk. 實驗開始當日隨機分為對照組(6只)、 懸吊組(6只)和中藥處理組(6只), 體質量分別為: (200±7) g; (203±7) g;(206±5) g. 4 wk實驗期間,給予充足清潔飲水和攝食,大鼠可自由活動. 室溫保持在(22±2)℃,人工控制室內照明,保持12 h光照(08:00~20:00)和黑暗(20:00~次日8:00),交替循環.
1.2方法懸吊組大鼠采用李勇枝等[5]改進的方法做尾部懸吊,大鼠始終保持30°頭低位及后肢自由懸垂不荷重狀態. 中藥處理組在尾部懸吊處理的基礎上,每天給予益腎中藥復方灌胃. 益腎中藥復方由黃芪、丹參、杞子、山楂等構成,由本醫院制劑室分別煎湯浸膏,制成干粉備用. 用蒸餾水將中藥干粉配制成懸濁液,按照100~110 g/(kg·d)的劑量,每天灌胃1 次. 自實驗期滿開始,依次斷頭處死大鼠,盡快取出其雙側股骨,去除結締組織. 右側股骨測量一般物理指標,包括質量(濕)、長度、直徑、體積、密度、質量(干)和灰分質量,除后兩項外其余均在處死大鼠后立即測量. 質量及灰分采用ACA 2100型電子天平測量(精度為1×10-4 g,Denver Instrument Company,美國). 測質量(干) 時,標本先在118℃加熱烘烤48 h至質量恒定;然后在灰化爐中800℃,24 h完全灰化測其灰分. 長度和直徑(骨干中點最細處)使用精度為0.02 mm 游標卡尺測量. 用排水法測量體積(精度為1×10-4 cm3). 濕質量密度為濕質量和體積的比值.
左側股骨即刻密封保存于4℃環境中,并于2 d內進行三點彎曲實驗. 三點彎曲實驗在Instron 1195 (Instron,英國)電子拉伸機上進行. 股骨放置方向及位置保持不變,跨距為16 mm,加載砝碼2 kg,加載速度為0.05 mm/min. 通過所得載荷-應變曲線計算彈性載荷、最大載荷、破壞載荷、極限撓度、破壞撓度、剛性系數和韌性系數等力學指標.
統計學處理:所得數據均以x±s表示,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利用方差分析和LSDt檢驗,P
2結果
2.1一般情況對照組大鼠在實驗期間體質量持續增加,而懸吊組和中藥處理組大鼠體質量在實驗期間的前4 d,均呈下降趨勢,從第5日開始逐漸增加. 實驗結束時,3組大鼠的體質量分別為:對照組(292±11) g;懸吊組(255±8) g;中藥處理組(263±7) g. 懸吊組和中藥處理組大鼠平均體質量低于對照組大鼠,而懸吊組和中藥處理組之間大鼠平均體質量無統計學差異.
2.2大鼠股骨理化指標的變化3組大鼠在股骨長度方面未見明顯差異. 懸吊組和中藥處理組大鼠在股骨質量(濕、干)、灰分、直徑和密度等方面均較對照組大鼠下降(P
轉貼于
2.3大鼠股骨力學特性的變化懸吊組大鼠在股骨彈性載荷、最大載荷和剛性系數等方面均較對照組下降(P
3討論
力學特性是反映骨的生長代謝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航天失重和模擬失重均可引起骨力學特性的顯表2各組大鼠股骨(左)力學指標著降低,Cosmos飛行發現大鼠股骨和脊柱的力學性能下降[2]. Skylab23飛行大鼠骨的強度和硬度均較對照下降. MoreyHolton等[6]利用后肢懸吊大鼠模型發現股骨的所有彎曲參數(硬度、負荷、能量) 較對照顯著降低. 前人的實驗結果提示失重引起骨力學性能降低,且主要發生在承重骨. 本次實驗也得到類似結果,懸吊組大鼠股骨的股骨質量(濕、干)、灰分、直徑和密度、股骨彈性載荷、最大載荷和剛性系數等方面均較對照組顯著下降,韌性系數和彈性范圍內的撓度載荷比值較對照組顯著上升,表明尾部懸吊使大鼠股骨骨鈣丟失,力學性能降低.
國內外在進行失重藥物防護措施的研究時,一般是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針對失重對不同生理系統的影響,采用不同的藥物. 我們認為航天中雖然各生理系統的反應不一,表現不同,但它們的起因是一致的,都是由于失重引起的體液頭向分布和運動減退所產生的一種適應失重環境的征候群(航天適應性綜合征)[7] . 在這個征候群中,各個生理系統有其各自的表證和特點,但其內在的機制卻互相聯系、互相制約. 所以在進行本課題研究時,我們從中醫“審證求因”“辯證論治”的理論出發,分析失重引起生理變化的特點,確定以補腎、益氣活血中藥為主來選擇中藥,最后選定了黃芪、丹參、杞子、山楂等進行實驗.
骨礦鹽含量反映骨中無機質含量. 而且由于單純骨礦鹽含量測定不能表現骨結構和材料特征的變化,因此結合骨力學指標測定可以更全面評價骨質量,反映骨骼抗骨折能力. 最大載荷和彈性載荷反映骨結構力學特性,它們的變化反映骨小梁質量、結構連續性和皮質厚度的改變[ 8]. 與懸吊組大鼠相比,中藥處理組大鼠的股骨直徑和密度有顯著改善,彈性載荷顯著提高,在質量、灰分、最大載荷、剛性系數和撓度載荷比值等方面有提高的趨勢;表明采用補腎、益氣活血中藥對抗措施后,模擬失重大鼠股骨的生長和力學性能有一定恢復.
參考文獻
[1] Saunders DK, Roberts AC, Aldrich KJ, et al. Hematological and blood viscosity changes in tailsuspended rats[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02,73(7):647-653.
[2] Ohira Y, Yoshinaga T, Nomura T. Gravitational unloading effects on muscale fiber size, phenotype and myonuclear number[J]. Adv Space Res, 2002,30(4):777-781.
[3] 范全春, 李勇枝, 白桂娥, 等. 強骨抗萎方對模擬失重大鼠骨代謝影響的觀察[J].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2003, 16(2):107-109.
[4] 沈羨云, 孟京瑞, 王玉清, 等. 頭低位-20度限制活動期間兔生理指標的變化[J].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1994, 7(3): 186-191.
[5] 李勇枝, 石宏志, 范全春, 等. 強骨抗萎方對模擬失重大鼠骨及相關組織生化指標的影響[J].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2003, 16(2):103-106.
[6] MoreyHolton ER, Globus RK. Hindlimb unloading of growing rats: A model for predicting skeletal changes during space flight[J]. Bone, 1998, 22(5):83-85.
摘要:教師只有樹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指導思想,認真研究學生學習歷史課程時的心理反應,找到能啟發他們的主體意識,調動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途徑,才能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中學歷史;主體意識;主導作用;課堂高效
“歷史是人類知識的百科全書”,她“上窮王道,下人倫,包吞千有,總括萬殊”。歷史寶庫中充滿了人類優秀代表者生活和事業的光輝范例,充滿關于是非、正邪、榮辱、忠奸的褒貶,蘊含著巨大的理性和道德力量,激勵學生去愛或恨、崇敬或鄙視。因此,歷史從其內容上看,有豐富多彩的人物事件,波瀾壯闊的過程發展,可開闊視野;從其作用上看,學生獲得了極為豐富的情感和精神體驗,可啟迪智慧,瀝煉情操。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歷史無用、歷史不考的影響,使學生雖喜歡但不重視歷史,由于教師缺乏教學技能,照本宣科,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又使學生喪失興趣,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如何變枯燥為生動,變被動為主動,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情感并促進其能力的發展,這是我們歷史教師應當深思的問題。
一、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心理活動特點
歷史學科講述的是已逝去的人類社會活動,這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心理活動具有許多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特點,具體如下:
1.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歷史人物、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為此,許多學生喜歡學歷史。
2.學生從課外閱讀和電影、電視中獲得了很多歷史知識,歷史故事,有想用在歷史課上學得的知識來驗證自己的見聞是否正確的求知欲望。但是,往往把藝術虛構混同歷史真實,需要指導他們區分。
3.學生看不到直觀的歷史和歷史現象,很難領會遠離自己很久以前的歷史內容,雖然喜歡聽歷史故事,卻不知歷史有什么用處,因而不重視歷史,對歷史缺乏持久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4.由于歷史反映的是已逝去的社會現象,過程曲折,關系復雜,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很難正確的領會。大量的歷史年代、地名、人名難以記憶,對抽象的歷史問題,如:典章制度、階級關系、本質、原因、意義等興趣不高,并有畏難情緒。
這些心理特征反映在對待歷史課的態度上是“有趣”、“愿學”、“難懂”、“難記”。
二、歷史教師要因勢利導,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歷史教學
1.開展各種課堂活動,鞏固并發展他們比較喜歡歷史這個積極因素,使其對歷史課形成濃厚而持久的興趣,從而自覺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對于初一年級的學生尤其要重視學習興趣的培養。而歷史故事則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最好辦法。歷史學骨子里就是講故事,許多人不喜歡歷史教科書,但卻喜歡看歷史小說、歷史電視劇,就是因為故事更吸引人,故事人物形象活靈活現,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除故事外,還有成語、典故、歷史之謎,如臥薪嘗膽、金屋藏嬌、退避三舍、破釜沉舟,北京人頭蓋骨之謎等等,本身也同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關。所以,歷史故事學生最易接受,也易于保持記憶,通過講故事,讓歷史人物形象在學生頭腦中豐滿起來,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2.聯系已有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幫助他們識別其中的錯誤和不實部分。許多學生了解歷史的途徑大多是通過一些文學作品和電影電視,其中有虛有實,這就需要歷史教師肩負起辨別真偽的責任,使學生理解歷史典籍和文藝作品的區別。例如:《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與歷史上的曹操區別,《還珠格格》中的香妃、五阿哥等人物同歷史上記載不同,《鐵齒銅牙紀曉嵐》與歷史上的紀曉嵐的有別。通過這一比較,辨別,分清作品中哪些人物情節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哪些是虛構的,并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反映史實本質的情節上去。不僅可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認識,還可培養學生尊重歷史的唯物史觀,樹立嚴謹的治學態度。
3.揭示史實和現實的聯系,把歷史知識同當今現狀,甚至是熱點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到歷史無處不在,歷史知識對于認識和解決現實社會生活問題的重要作用。我們教歷史,往往總是在教過去是怎樣的,讓學生記住過去,這樣的教學不僅枯燥乏味,而且生成的態度與價值觀很容易是被動的和脆弱的。其實,歷史并不僅是講述過去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解釋過去發展變化。因此,教歷史應該是教我們所知道的就關于過去的變化,這些變化的重要性,如何對這些變化進行解釋,這些變化對今天的社會有什么影響,等等,這就是歷史意識,要做到這樣,就要運用聯系、比較、分析等方法,這就是歷史思維。所以,歷史教學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使學生學會辯證、客觀、全面、發展地看待人類的社會活動,包括過去和今天的活動。這就需要用聯系今天講述昨天的方式,將歷史課上得前衛而具有時代氣息。適時地將一些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歷史興趣,這一點在初中三年級的教學中運用相當必要,效果也尤其明顯。如:美國是如何從英國的殖民地成長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可結合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兩次科技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內容。利用一戰、二戰和科索沃戰爭等,可引導學生分析美國是如何通過戰爭賺錢的。還有,朝鮮半島分裂,中東和平等內容都是學生相當感興趣的。通過對這些內容的講述,不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效果,并使學生領悟到學習歷史的實用價值,真正達到了“彰往而察來”的目的。
4.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枯燥的內容生動化,不僅教給他們一些記憶方法,減少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在掌握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自己動手,動腦推導出一些結論,甚至是一些規律。
我們衡量一節歷史課教學成功與否,不應在于學生聽到,接受知識的多少,而應在于學生是否通過我們歷史教學的親身體驗,逐步地樹立起其終身受用的歷史素養和歷史思維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扮演促進者、發現者、幫助者的角色,學生才可能真正成為歷史教學的主體,才能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和感悟歷史。如:初一年級第一課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記憶起來內容枯燥,要讓學生發揮想象“想象北京人、山頂洞人一天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史實基礎上,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想象力。初三年級在交待清楚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具體原因基礎上,讓學生總結歸納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一般規律。通過上述方法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還加深了自我認識。
總之,教師只有樹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指導思想,認真研究學生學習歷史課程時的心理反應,找到能啟發他們的主體意識,調動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途徑,才能充分發作用主導作用,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書目:
(1)幫助青年人培養人文主義精神。大學時代是青年學生人生價值觀塑造最為關鍵的時期,民辦高校的學生普遍思維活躍,接受、模仿和創造能力強,這一時期如果忽略人文歷史教育或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灌輸,將會導致民辦院校學生的道德水平滑坡,對生命缺乏尊重和敬畏,并極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2)有助于塑造學生的人文歷史價值觀。歷史不只是記錄過去的事實,歷史記錄的是過去、現在、未來全人類的生活。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它是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學問。人文歷史學積昔哲之遺產,啟后世之智慧,使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直接利用他們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改造世界。歷史學的研究客體是人類在過去的作為,行為背后是思想的驅動,所以一切人文歷史皆是思想史。
(3)發揮愛國主義功用,強化愛國主義情懷。高校人文歷史教育承擔著培養青年人愛國主義情懷,鑄造民族精神的作用。龔自珍說:“滅人之國者,必先去其史?!比宋臍v史承載著民族的記憶,只有通過尊重歷史事實基礎上的人文歷史教育才能真正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發展過程,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光輝成就,歷史上經歷的挫折和做出的努力,如此,民族精神才能得以貫徹和落實。
二、河南民辦高校人文歷史課程設置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1)根深蒂固存在于人們思想中的“輕史”及“史學無用論”觀念,造成學生報考率低。
(2)人文歷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相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更為困難,很多單位對人文歷史學缺乏了解,認為人文歷史學百無一用,不愿意接納人文歷史學專業的學生。民辦院校要兼顧經濟效益和學生就業率來保證生源,因此不敢冒險開設冷門專業。
(3)民辦高校人文歷史類教育沒有按照社會的需求培養人才,導致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軌。大學歷史教育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學知識與方法,還要努力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就業意向,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這是目前許多公辦高校都沒有做到的。
三、解決對策
(1)加快教學體制改革,調整課程設置。人文歷史學包羅萬象,內涵豐富,涵蓋古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活等內容。人文歷史研究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關系密切,需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但是民辦高校人文v史教育仍然以兩大通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為主要授課內容,以政治史為主線,兼敘相關時期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基礎知識儲備不足等問題。民辦高校人文歷史教育要擺脫困境,需要加快教學體制改革,調整課程設置,唯有此,才能培養出知識結構完備、視野開闊、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所需人文歷史專業人才。
(2)加快教學模式改革,積極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F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需要加快人文歷史教學模式改革,積極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口述加板書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領略人文歷史的生動和鮮活,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其對人文歷史的認知能力。
(3)針對學生的未來目標,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民辦高校人文歷史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順利就業,有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但目前人文歷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高校人文歷史專業發展的瓶頸,要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人文歷史教育就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提升學生的“就業力”。
參考文獻:
[1]張立芹.中國高等院校歷史教育之困境及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18).
關鍵詞:古典幾何;抽象思維;幾何直觀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3-0110-02
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是與人類文明一起誕生的,其原因是文字的使用使得大量計算成為可能。然而幾何學作為數學的一個分支,卻相對于算術更晚地呈現出其獨立存在的意義。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國人、巴比倫人和埃及人都簡單地將幾何看成是算術的一個方面。只有涉及到測量具體的物體的長度、面積或體積等問題時,幾何的概念才會出現。然而希臘數學的出現使得這種面貌徹底改變。希臘人強調:數學上的東西,如數和圖形是思維的抽象,同實際事物或形象截然不同。這是人類對數學認識水平的重大飛躍。近現代數學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在大學數學教育中面臨的基本問題是如何建立大學生正確的數學思維方式,并對其在數學方面的發展指明方向。任何一門重要的課程,或者這門課程的思想體系,無論如何抽象,都有其歷史的原因,是歷史的必然產物。要想掌握這門課程,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了解其歷史的原貌。本文將以古典幾何的發展歷史為基礎,分析古典幾何發展各階段的特點,抽象出其中體現的數學思想,并指出這些數學思想在大學某些課程教學中的基本作用。這對于學生對相關課程建立正確的思考方式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古希臘的幾何學
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這段時間稱為希臘數學的古典時期,這個時期數學成就的精華之一是Euclid的《幾何原本》?!稁缀卧尽返囊饬x在于:第一次清晰地表現出數學的抽象性;使得邏輯推理成為數學思維的基本方式。從幾何學歷史的發展來看,對《幾何原本》的研究導致了非歐幾何的誕生以及數學公理化運動。對數學的抽象性的領會,對于大學生是否能夠學好數學非常重要,是學好數學的基礎。數學的學習必須弄清楚數學中具體和抽象兩個層面的聯系和區別?!稁缀卧尽匪婕暗膶ο笈c學生中學所學平面幾何課程相同,但是更加系統和嚴格,更注重抽象。對于《幾何原本》的學習和理解可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另外部分學生對于公理化的演繹方式很難掌握。若將《幾何原本》的基本內容和特點呈現給學生,則可幫助其順利掌握數學的公理化思想。
二、十六、十七世紀的幾何學
經過文藝復興,16、17世紀的數學家開始研究古希臘數學。在古希臘思想的指導下,這期間產生了數學上的重大發展。
1.射影幾何。這項工作由于回答畫家提出的問題而產生。這個問題是,畫家將看到的物體畫到畫布上得到的圖形與原來的物體有何聯系?該問題用數學語言描述為,圖形經過中心投影后得到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和聯系?關于該問題的研究主要由Desargues和Pascal完成。這些工作形成的幾何學分支稱為射影幾何。在射影幾何的研究中體現的新思想和觀點為:(1)數學對象連續形變的思想;(2)強調某種形變下的不變量的研究。這些思想在后來和代數學的結合導致了變換群概念的產生,最終形成連續變換群的概念和Klein的Erlanger綱領。射影幾何也成為抽象代數產生的一個背景。在大學抽象代數學的學習中,多數學生會對代數學的高度抽象產生困惑。特別是抽象代數中代數結構—群的概念,其概況性很高,既有線性代數中矩陣群、線性空間為其特例,又有線性變換、正交變換等構成的變換群為其特例。結合射影幾何的基本概念和結論,可為學生在形成抽象概念方面提供直觀的例子,幫助學生正確把握數學的抽象性特點。
2.坐標幾何。Fermart和Descarts是這個偉大創造的主要完成人。原因是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參加了科學研究工作,看到了數量方法的必要性,而且注意到代數具有提供這種方法的力量。該創造的中心思想是將代數方程和曲線、曲面等幾何對象聯系起來。坐標幾何意義在于:通過坐標系,幾何概念可以由代數方式來表示,因此幾何問題可用代數方法解決;反之代數概念的幾何解釋可啟發對代數的新認識。這個工作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結束了古希臘時代到1600年期間幾何學在數學中的統治地位,使得代數學得到了極度的重視,而微積分的建立是這一工作的重要產物。大學數學建模課程建設是當前大學數學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是該課程的教學工作有很高的難度,根源在于應用數學范圍寬泛,而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的例子多半對于學生的數學基礎要求較高。坐標幾何恰是不需要太多數學知識,但卻飽含創造性的應用數學的范例。通過講解坐標幾何的歷史,一方面可以向學生展示應用數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另外一方面可幫助學生在數學工作重要性評價方面形成正確的觀念,對于學生今后自主學習和研究有一定的幫助。
3.微積分。Newton和Lebniz是這一工作的主要創始人。坐標幾何是微積分產生的主要思考場所。微積分產生后的兩個多世紀內的主流數學都與其有關。但由于微積分基礎不嚴密,這一階段數學發展過程中,幾何觀念是數學家所不可缺少的,以至于當時的許多數學家都自稱為幾何學家。雖然沒有嚴格的基礎,但是在幾何直觀和實際背景的幫助下,分析學的基本重要結果和重要發展方向卻在這個時期基本形成。這一階段的歷史帶給大學數學教育非常重要的啟示。當前大學階段的數學教育卻給學生留下面孔是冷冰冰的印象,很長時間內,學生訓練的是按照已知的嚴格的方式解決已知的問題,這里面沒有鮮活的思想可供學生去欣賞。若將微積分創立后的這段時期內數學的若干重要結果,作為興趣問題讓學生自由探索,必將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乃至幫助其形成獨到的思維方式。
三、十八世紀的解析幾何、微分幾何和代數學
在微積分作為主導的兩個世紀中,幾何學緩慢發展著。到十八世紀,幾何學的兩個主要分支是解析幾何和微分幾何。解析幾何即坐標幾何的直接發展,不以微積分為工具,研究坐標系下高次平面曲線的性質,主要是不變量的研究。而微分幾何則相反,其工具是微積分,是微積分在幾何上的應用,也可認為是古希臘幾何學的發展。其中微分幾何的主要工作是曲線、曲面曲率的研究,弧長和面積的計算。在微分幾何研究中,并產生了切線和切平面的觀念,大大豐富了人們對于幾何對象的認識。這一時期,代數學在幾何觀念的影響下獨立經歷著革命性的變化,產生了Galois理論、抽象數系理論和向量空間理論。在微積分為主導的時期,這些在幾何學和代數學方面的工作的獨立意義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這一階段的工作對于數學將來的發展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因此在大學的數學教學中,應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即,堅持走正確獨立的科研道路,而非簡單地追隨主流。
從古典幾何的整個歷程可以看出,幾何學不斷地發展著新的內容和方法,這些內容本身是有重要意義的,而發展出來的方法和思想則不只局限在幾何本身,而且給別的分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更為重要的是以幾何學為代表的“直觀”,滲透在數學的各個方面,成為數學進步的內在動力。幾何觀念培養對于大學數學教育是基本的內容,將幾何學歷史發展各個時期體現的重要幾何和數學思想融合到教學過程中,對于數學教學工作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