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學基本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學生生物學習離考綱要求相差甚遠的原因
1.知識、概念、理論掌握不準。
2.基本生物知識體系不清。
3.審題不準。
4.理論知識與實際相脫節。
二、結合學生實際,用一題多問方法,能收到“一箭四雕”的良好效果
如:北極的雪兔在冬季下雪的季節毛色變白這一生物學事實,可以從生物學各方面知識體系設立問題來檢測同學們雙基掌握情況,培養同學的生物學綜合能力。
1.問:這一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 。
解析:這一問是問雪兔毛色變化現象與下雪季節這一環境的關系。涉及的知識體系——生態學范疇;基本概念——適應性。
2.問:到下雪季節引起雪兔毛色變白的過程在生物學上稱為 。
解析:因季節變化引起雪兔毛色變白反應過程。涉及的知識體系——生理學內容;基本概念——應激性。
3.問:到了下雪季節末下雪或下雪推遲了,雪兔的毛色是否變白,雪兔毛色變白是由 決定的。
解析:這一問涉及的是雪兔毛色變白的決定因素。即內在或根本原因。涉及的知識體系——遺傳學;基本概念——生物遺傳性。
4.問:影響雪兔毛色變白的環境因素是 。
解析:影響生物環境因素很多,受題干擾因素(冬季、雪)的影響,同學們誤答成溫度、雪等。其實季節的變化是有光照時間或光照周期決定的。涉及的知識體系——生態學;基本知識——影響生物的環境因素。
5.問:到了下雪季節,下雪推遲或未下雪,雪兔的毛色仍變白,造成雪兔的體色與環境形成明顯反差,這一現象在生物學上稱 。
解析:雪兔毛色變白是適應冬季有雪的環境。冬季未下雪,雪兔毛色仍變白,這里由遺傳性決定的。同時證明生物適應性是有條件的,條件變了,原有的適應性就不存在了。涉及的知識體系——生態學;基本概念——適應相對性。
6.問:北極雪兔這一物種是 形成的。
解析:雪兔這一物種的形成,涉及知識體系——生物進化論;基本概念——長期的自然選擇。
7.問:雪兔毛色變白的生理學基礎是 。引起其生物學過程改變的決定性因素是 。
解析:審題關鍵是雪兔毛色變白生理學基礎和引起其改變的決定性因素。前者考查的知識體系——新陳代謝過程;基本概念——新陳代謝。后者考查的知識體系——遺傳學內容;基本理論知識——基因有選擇表達的結果。
在生物學習中,概念學習尤為重要。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的名詞概念,它們是抽象的,學生往往不易于理解。新教學大綱對生物學的基本要求分為四個層次(知道、認識,了解、掌握),對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則要求全體學生必須掌握,說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一、從生活實例中引出概念——諺語法
生物學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這些枯燥無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諺語,在一些諺語中蘊藏著許多生物學的知識。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這是生物的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這反映了生物的變異現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種內斗爭。
“飛蛾投火”——生物的應激性 。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繩”——生物的條件反射 。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在備課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學的趣味性,起到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二、從理解問題的過程中引出概念——設疑法
設疑就是根據基本概念的“內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質)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對象范圍),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設計出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觀察現象回答,及時歸納總結,從而達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結合學生基礎知識水平,教師可通過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歸納出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場所、產物、原料、條件及過程中的物質轉變、能量轉變,然后在掌握和理解這些知識點的基礎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時學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設疑是我們在上課時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方法之一。設疑可以使學生產生聯想,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使課堂教學富有生命力。但必須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障礙,設計并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不可面面俱到。讓我們采取靈活、適度、明了、針對性強的設疑方法,通過學生的分析、歸納和想象,使學生準確掌握和理解生物學基本概念。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對比法
對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關系密切的基本概念,從幾個方面進行逐項的對比,從中找出異同點來,以便明確其本質特征。通過對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較清楚地加以區分。通過前后對比,既可使學生加深對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對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復習鞏固,溫故而知新。
將分散的知識進行歸類,將類似的知識進行比較,也是形成知識結構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種的知識復習時可將它們整理在一起。
四、基本概念系統化——概念圖法
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概念圖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表達知識結構,能有效呈現思考過程及知識的關聯,是引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教學策略。知識的構建是通過已有的概念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開始的。學習過程就是建立一個概念網絡,不斷地向網絡增添新內容。
概念圖的制作步驟是:
第一步,確定主題,列出與主題相關的概念。
第二步,將列出來的概念排序:含義最廣、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圖的頂端。將其余概念一層一層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繼續往下寫,以增加更多具體的概念。用線條把概念連接起來,并用連接詞語注明連線。
第四步,尋找概念圖不同部分概念之間交叉連線的聯結,并標明連接線。
關鍵詞:初中生物;概念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4-0094-02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自然學科,其基本原理都以生物學概念為基礎。可以說,生物學概念是生物科學最基本的語言表達單位,也是思維的基本單位。生物學概念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因此,學好生物學概念是學好生物學科的基礎。
新課改后,部分教師過分注重課堂教學形式上的“活動”,而對基本概念的教學有所忽視,對于一些核心概念,有些教師干脆要求學生背誦、默寫,這樣死記硬背的教學不但不利于學生建構概念,領會概念的內涵,更易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為此,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指出,“要防止輕視概念性知識的體驗主義教學。”2011年審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修訂稿)》中,也在原有內容標準的十個模塊中,都增加了重要概念的描述,強調“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筆者認為,隨著修訂后的《生物學課程標準》的正式頒布,強化生物學概念教學的教科書就會很快啟用,概念教學法會進入初中教師的研修、備課和教學工作之中。據此,筆者根據征求意見稿的精神,結合生物教學實踐,進行了概念教學的實踐和探索,針對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核心概念以及與高中生物銜接密切的基礎概念,探索一些有效的概念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構建生物學基本概念的框架,掌握核心概念,為生物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通過實驗強化概念教學的策略
生物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生物實驗有較強的直觀性和感知性,在實驗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實驗現象,使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充分感知所學內容,形成深刻印象,再上升到理論,形成概念,從而真正理解生物學概念。
1.學生動手參與教學。如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生態系統”的概念,學生往往知道生態系統的組成,即知道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分別指哪些生物,甚至知道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傳遞規律,但卻不知道什么是生態系統,這就是對生態系統的概念沒有真正理解。面對該情況,如果在上課前教師能帶領學生先動手做幾個生態瓶,要求學生想辦法盡可能讓瓶中的生物生存更長的時間,讓他們來考慮必須給其中的生物提供哪些條件。課上再讓學生來介紹他做的生態瓶,以及其中的各種生物有什么作用,另外還需要提供什么樣的環境條件。通過交流,相互啟發,取長補短,集思廣益,評出最成功的生態瓶。通過教師點撥,讓學生理解一個生態瓶、一個魚缸或是一個池塘都是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維持這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必須具備哪些基本條件,最后總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驗,在主動理解和建構概念的同時,還深刻體驗了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教師演示引導教學。在學習“食物中的能量”時,學生對脂肪中能儲存更多的能量總是將信將疑,這時教師可演示一個簡單的實驗:燃燒同質量的花生種子和水稻種子,分別測量使試管中的水升高了多少溫度。學生通過親眼見證,就很容易理解食物中的能量這一概念。
3.師生同步探究教學。學習“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特點”時,對于小腸內表面皺襞和絨毛的結構和作用,學生因為缺少感性經驗,而不能很好地理解。這時,教師可出示兩張看似同樣大小的紙,一張平整的,一張皺皺巴巴的,接著請一位學生把那張皺紙展平,看著皺紙展平后面積比平紙大了很多,學生也就理解了皺襞和絨毛的存在能增大小腸的消化和吸收面積這一道理。這樣的教學設計比教師用語言反復強調要有效得多,學生對概念的印象也要深刻得多。
生物新教材中很多看似難懂的概念都可通過這樣的小實驗來進行探究,只要教師指導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探索,就能讓概念教學化抽象難懂為形象易懂,化死記易忘為理解難忘。
二、概念圖教學策略
概念圖(comcept mapping)是美國康乃爾大學諾瓦克(J . D. Novak)和戈文(D. B. Gowin)提出來的,它實質上是一種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通常是將某一主題不同級別的概念或命題置于方框或圓圈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這樣就形成了該主題的概念圖,以幫助學習者形成認知結構,從而加強對某一主題的理解。
例如,學習“人的生殖”時,許多新知識同時涌入,如果人的生殖系統的組成、受精過程、生命誕生的場所等概念單獨要求學生記憶,學生的記憶負擔就較重,這時就可利用概念圖,把相關的知識串聯起來,讓學生一目了然,幫助其理解和記憶(見圖1)。
又如,“生物與環境”一章中的基礎概念很多,很零散,這時也可用概念圖來描述(見圖2)。
三、聯系生活實際的概念教學策略
生物概念是生物現象的本質抽象,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而形成的。在概念教學時,可聯系實際,把抽象的概念重新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內容,以促進學生對概念的學習和掌握。
例如,學習“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血管、血液及其作用時,可利用一張城市河道圖進行教學,血管就像縱橫交錯的河道,其中流淌的血液就像河道內的河水,血液內的血細胞就像河流中的小船,這樣就容易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形象的畫面,從而加深理解。
再如,學習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時,可由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問題情景引入:“親朋好友們都說你長得像爸爸還是媽媽呢?”“同學中有沒有父母都是雙眼皮,但自己是單眼皮的例子?”這樣聯系學生實際引入形象直觀,學生就很容易理解。
又如,學習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時,就可問學生:“米飯粒在口中細細咀嚼,會有什么味道?”學生就會仔細回想,答出有點甜,然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引入消化酶的作用。
四、探究式概念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師生共同探究的內容很多,在探究過程中,一些基本概念學生就很容易掌握。例如,通過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等,學生就很容易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生物學概念教學是學生構建學科概念體系的基礎,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有效的概念教學方法,那么,學生對概念的構建就會容易得多。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生物;概念
在高中生物課本中涉及到的概念很多也很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混淆。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概念教學,仔細研究生物概念教學的策略,對實施新課程下的教學非常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概念思維能力,如何理解和掌握生物課本中的概念也是課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指標。通過近幾年倆的的教學,發現基本概念不清是學生的通病,也往往因為基本概念不清導致對生物學知識的梳理產生疏漏,對生物知識無法形成條理,導致對生物學習產生恐懼,因此加強概念教學是強化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
如何在課堂上將概念清晰的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明白每個概念的內涵,能區別相近的概念,能自我歸納和總結,并最終建立個人概念體系。經過近年來的整理、摸索和不斷地改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高中生物概念、把握概念間的聯系,從而真正理解生物學知識。
1、重視概念定義的過程
每一個概念的產生,都是前輩科學家長期實驗、總結和提煉的精華,也是在科學道路上不斷挑戰自我,否定權威的過程。概念形成的過程,也是體驗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另外還能讓同學們掌握先輩科學家分析的方法。所以,讓學生了解了概念定義的過程后,更有助于學生了解這個概念以外的,與之相關的各個方面的過程,也更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
例如:細胞膜有一定的流動性。如何理解流動性這個生物概念呢?
老師就可以講述1970年,Frye和Edidin人鼠細胞融合實驗:用抗鼠細胞膜蛋白的綠色熒光抗體和抗人細胞膜蛋白的紅色熒光抗體分別標記到小鼠和人的細胞表面,然后用滅活的仙臺病毒處理使兩種細胞融合。10min后不同顏色的熒光在融合細胞表面開始擴散。40min后分辨不出融合細胞表面綠色熒光或紅色熒光區域。這一實驗就證明了組成細胞膜的分子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經過這樣對細胞膜流動性概念的闡述,學生會對流動性有著深刻的記憶和認識。
在比如說“光合作用”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做如下講述:
在生活中,我們都需要多呼吸新鮮空氣,知道在家里養盆綠色花卉可以增加家里的氧氣供應,可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綠色的葉子會自主呼吸,產生氧氣,那么這個過程就是光合作用。
植物與動物不同,它們沒有消化系統,因此它們必須依靠其他的方式來進行對營養的攝取,植物就是所謂的自養生物的一種。簡而言之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將來自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糖)的過程。
2、提煉概念信息
通常,科學的概念都是簡短和精煉,那么對于一個初學者如何在這簡短的概念中,挖掘出更為深刻的信息。只有真正融會貫通其中的意義,才能掌握概念的全部內容。
如減數分裂這個概念:
應先講減數分裂的過程,后總結概念,再參考課本,深化對概念的理解。概念如下:減數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個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過程中發生的一種特殊分裂方式。那么這個特殊在哪里呢?
減數分裂(Meiosis)的特點是DNA復制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形成單倍體的和卵子,通過受精作用又恢復二倍體(或多倍體)。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減少了一半。
通過這么分析,讓學生總結幾個方面的問題:范圍、時期、特點、結果等四個方面。這樣一處理,繁雜的描述就變得非常簡單容易接受了。也更為深刻和具體了。
3、通過情境教學,理解掌握概念
生物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很多內容是可以通過直觀了解到的,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安排,能進行實習性學習的要進行野外考察學習,能進行實驗室學習的要進行自己動手實驗。
有心理學家證明,人的學習83%通過視覺,11%通過聽覺,3.5%通過嗅覺,1.5%通過觸覺,1%通過味覺。由此可見直觀的重要性。
如線粒體的學習,若選用正常班級授課,首先展示其模式圖,逐一學習它的外部結構與內部特點,一些酶的分布等等,還要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的實際形態。只有這些不足夠,還邀請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圖片與模式圖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區別等。
4、通過對比和反饋增強對概念的理解
在有效記憶中,對比和類比的作用非常大,必要性所在,就是能過這些工作,我們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兩種事物間的共性是什么,本質的區別又是什么。
如運載體與載體,兩者的化學本質、作用、用途等,加以區分后,學生自然不會犯錯。
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異養型生物消費者和分解者等等。我們只要將這些名詞區別到位了,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此外,教學是為了不教,我們要授學生于漁,也就是我們要逐步地引導學生自己對一些內容進行對比,在對比中掌握生成性的內容。
反饋是概念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針對概念的難點以及學生理解易入的誤區設問,強化記憶,使他們理解到位。如在講完基因的概念后,可設問:DNA分子中堿基發生了改變,但生物體的性狀未改變,為什么?為了使學生將基因突變理解更加深刻,可設置不周類型的問題。
5、緊密聯系生活,增強生物學概念知識的理解
學以致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就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科學素養的,有創新能力的新型的人才,所以在概念教學完畢以后,再聯系實際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回答,以鞏固概念的掌握,發展提高個人的能力。如臘八蒜是怎么制成的,以考察學生對選擇透過性的理解。
隨著新課標的推行,生物科學的突習猛進,高中知識容量的加大,生物這一門基于實驗的學科,詞匯量也會迅速增多。所以,概念教學始終應該是我們教學工作者長抓不懈的內容,也是需要我們傾注思考的內容,概念是高中教學的基礎,是學生奠基高中知識,在日后專業領域發展的前提。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學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學的水平,實現課堂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吳遐.探究活動中構建生物學基本概念的初步研究.中學生物學,2005,(10):15
[2]游隆信.生物學概念的教學策略[J].中學生物學2005,30(2):46-47
[3]雷耀華.概念圖在高中生物教學的應用優勢[J].新課程研究2010,(191):60-61
[關鍵詞]研究型 教學模式 細胞生物學
細胞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是生物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它聯系著生物科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如:組織學、胚胎學、生理學遺傳學、免疫學等。細胞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課,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具有直接和長遠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大都授予了從事細胞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因此,細胞生物學教學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模式,學生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處于從屬地位。這實際上束縛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抑制學生個性發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細胞生物學的基本概念,掌握細胞生物學的基本內容和研究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細胞生物學研究型學習模式的應用顯得十分緊迫。
一、細胞生物學教學內容的刷新
細胞生物學的內容覆蓋面廣、跨度大、發展快、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滲透廣泛,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主線不清晰、體系不嚴密、層次不分明、內容多而雜、學生理不清、記不牢等問題。在教學中要使學生能較全面系統地掌握細胞生物學教學內容,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牢固扎實的“知識網絡”,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更多地考慮講授的內容和質量。同時要積累細胞生物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并及時把這些動態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關的重大課題在教學內容中反映出來,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新知識的熱情和動力,從而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自覺性和創造性。
二、細胞生物學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優化
1.多采用多媒體教學。細胞生物學主要講授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探索生物體細胞發生、發展、成長、衰老、死亡的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需要大量的細胞超微結構示意圖,對教師來講在黑板上繪制、掛圖等手段,會導致準確度不高,缺乏動態感。加之細胞生物學本身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抽象性和復雜性,學生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容易失去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制作多媒體課件,大量采用外文細胞生物學圖書上的彩圖,借助豐富多彩的圖片,實現微觀結構宏觀化。如在課件中對一些復雜的概念,利用Flash動畫做一些直觀的模擬,從而有利于學生的掌握。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要以講授、提問、討論、布置思考題、查找資料等方式相結合,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精心進行研究型教學。如在部分內容的課堂教學中,先用 2/3時間講授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然后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問題,組織學生分組看書討論,最后推薦1名代表回答教師提出的課堂問題,教師再做一個小結。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
轉貼于
3.指導學生開展“第二課堂”。針對細胞生物學的研究熱點,給學生提供一些信息,指導他們走進圖書館與上網,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在此過程中學會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通過自主學習、相互討論、查找資料等獲得對相關知識的進一步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親身體驗,并將其研究結果或成果寫成研究論文。這種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知識教育為能力培養的學習模式,能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增強學生參與知識建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三、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實現“學會學習”是研究型教學的重要內容。要培養學生濃厚的研究興趣、探究精神及學習過程中的批判精神,開掘學生的創新能力,制定合理的知識結構策略,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改革抑制學生個性發展的“三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建立一個互動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學會溝通、合作與分享,培養協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培養與他人合作意識及合作能力;學會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篩選分析、歸納信息資料,培養獲取信息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量;提升教師對研究型學習的指導能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研究型學習外部環境。
四、全面建立課程成績綜合考核體系
1.改革考試命題方法。根據細胞生物學教學大綱,精心編制細胞生物學試題,同時向學生征集試題,從中篩選好的題型作為考試試題,以此督促學生對所學內容系統地復習。試題的內容既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又涉及到主觀發揮題和部分考研熱點試題。試題庫結構合理,知識覆蓋面大,理論聯系實際,對于改變死記硬背和克服考試作弊將起到重要作用。
2.改革考核形式。課程考核貫穿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課程成績包括考試成績(50%)、實驗成績(30%)、平時成績(20%)。實驗考核包括兩部分:(1)平時考核。根據學生平時預習、操作、實驗結果、實驗態度和實驗報告情況,給出一個平時成績,占實驗考核總成績80%;(2)實驗技能考試。實驗課結束后進行一次綜合實驗技能隨堂考試,根據其操作情況當場給出成績,該成績以20%計入實驗考核總成績中。平時成績包括上課考勤、預習、提問、作業、課程論文等情況。綜合考核辦法能客觀實際地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情況,改變過去僅由一次考試決定成績的弊端。
總之,研究型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探討、研究或解決某個或某些特定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于海濤,張淑玲.提高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質量的做法與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1,(11).
[2]劉靜,劉艷平等.淺議細胞生物學理論教學的技巧[J].基礎醫學教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