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鄉村產業研究

      鄉村產業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產業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鄉村產業研究

      鄉村產業研究范文第1篇

      當前隨著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除了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已經具備了進行文化市場消費的經濟能力,但是當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比較落后,不能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當前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要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繁榮鄉村文化市場,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1 我國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與研究

      1.1 鄉村文化建設方面的研究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農民觀念的改變,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農民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傾斜教育資源,創新農村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1]。鄉村文化建設的基本特征有:農民主體性;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外來文化的借鑒性;長期性與艱巨性。

      1.1.1 當前鄉村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

      1) 鄉村教育事業發展迅速

      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同時,國家已經認識到教育在鄉村社會建設中的重大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家財政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各級政府加大了對鄉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鄉村教育事業發展迅速。

      2) 農村社會信息化程度提高

      大眾傳播媒介是影響和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發達的大眾傳播工具和通訊系統,既是社會現代化的基本標志,又是培養人的現代性的重要手段[2]。改革開放以來,電視、廣播等傳播工具已經在鄉村社會普及,網絡等現代化的傳播工具也逐漸進入鄉村社會。

      1.1.2 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 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仍然不高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是鄉村社會的居民――農民。雖然當前鄉村社會發展迅速,農民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相對于中國城市居民來說,農民的素質仍然與之有較大差距。

      2) 農村師資力量較薄弱。

      目前農村教育水平仍然比較低,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直接影響了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農村師資力量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教師隊伍的質量不高。二是由于農村教育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師資投入方面,一些優秀的教師人才不愿意到農村教學[3]。此外,鄉村學校的硬件設施也完全比不上城市。第三,農村繼續教育發展不合理。

      1.1.3 針對鄉村文化建設相關問題的對策

      1) 提高鄉村文化主體的綜合素質

      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可以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推動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加強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2) 開展鄉村社區文化建設

      隨著鄉村社區中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群眾已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文化,單純地欣賞文化,而是要求主動參與各種文化形式的實踐。為了滿足群眾這種文化參與需求,這就需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載體――鄉村社區文化建設。

      1.2 我國鄉村文化產業現狀問題

      1.2.1 我國鄉村文化產業的現狀

      “十五”以來,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已經呈現出加速發展的勢頭,并且逐漸形成了“民間自發型文化產業”和“政府推動型文化產業”這兩股齊頭并進的力量。同時,我國文化帶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漢族跟少數民族的文化有著很大差異,而少數民族相比較有著更鮮明的特色。在文化產業方面有著明顯的比較優勢[4]。

      1.2.2 我國鄉村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由于人們對發展傳統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文化體制改革滯后、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業,政策不完善、脫離市場;缺乏人才,文化產業對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目前的中國農村,純文化人才較少,復合型人才更少;所有這些問題導致農村傳統文化的優勢沒能得到充分發揮,限制了本應由傳統文化產業化帶來的諸如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城市化以及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等積極作用的發揮。

      1.2.3 針對現存問題提出的建議

      1) 挖掘鄉村文化資源,保護鄉村文化生態。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資本。時興生態旅游、享受生態文化是目前國內外旅游的一大趨勢。保護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成為全球的共識。發展文化產業是保護鄉村文化生態,激活鄉村文化的方式之一。

      2)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5]。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可以有效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改變目前農村第一產業比重過大,農民增收緩慢的狀況。

      3) 搭建平臺、連接市場,打通鄉村文化消費渠道。要在加大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的同時,通過各種可能的手段動員社會各方力量來提供農民文化消費的渠道與平臺,培育和疏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渠道,實現鄉村文化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鏈接,將鄉村文化消費渠道平臺的建設放在產業的高度來進行培育,從而有效地促進農村文化市場的繁榮。

      2 結論

      鄉村產業研究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產業集群;鄉村旅游;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2-2948-0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in Hebei Province

      ZHAO Rui-jun,WANG Lan-hong

      (School of Tour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 would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By applying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tourism plann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tourism; Hebei province

      鄉村旅游是指以各種類型的鄉村為背景,以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風貌以及人文遺跡、民俗風情等為旅游吸引物而進行的兼有觀光、度假和體驗等性質的旅游活動。河北省鄉村旅游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經過多年發展,在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鄉統一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總體上看,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導,河北省的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和質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諸多問題日益顯現,如重復建設、無序競爭、效益低下等。探索河北省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新方向已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研究課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經濟形態,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也有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實踐領域將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對產業集群的研究起初主要集中于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隨著世界范圍內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發現旅游業同樣出現了產業集群現象,而且呈現出與制造業不同的特征與規律,因此利用較成熟的產業集群理論研究旅游業發展的理論成果也逐漸增多。旅游業發達地區出現了顯著的旅游產業集群現象,這說明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助于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產業集群化是鄉村旅游產業升級發展的必由之路,利用產業集群理論對河北省鄉村旅游產業進行分析研究,對于指導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產業集群和旅游產業集群

      1.1 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的概念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首次提出,他把產業集群定義為:某一特定產業的中小企業和機構大量聚集于特定地區,形成的一個穩定、持續的競爭優勢集合體[1]。從此,大量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產業集群現象,如產業集群的特征、競爭優勢、形成因素、演進規律等。綜合國內外各種觀點可以看出,雖然不同學者對產業集群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學者認同,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獨特的產業組織形式,在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和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方面呈現出明顯的競爭優勢。

      1.2 旅游產業集群

      學術界對產業集群理論能否應用于旅游產業的研究有很多爭論,但很多地方的旅游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空間集聚明顯、產業聯系緊密的特點符合產業集群的部分特征,因此旅游產業集群逐漸成為產業集群理論研究者關注的熱點。Porter[2]指出:旅游產業的集群效應非常明顯,建議國家和地區應把旅游產業集群作為重點培育對象,他同時又把與旅游相關的集群――加利福利亞葡萄酒集群作為實際集群的案例引用。Jackson等[3]對澳大利亞區域旅游集群的研究表明,產業集群的理論非常適用于旅游業,尤其是區域旅游的發展。總體上看,國內外學者從旅游產業集群的定義、特征、競爭優勢、形成條件及集群內部企業競爭與合作機制、集群演進規律、政府在集群發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旅游產業集群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明顯的競爭優勢。學術界對于旅游產業集群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本研究將旅游產業集群定義為:與旅游產業相關的企業和支撐機構在特定地理空間聚集,為了共同目標而分工合作,并由此形成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的集聚體。

      2 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鄉村旅游業大部分是由中小企業甚至個體戶來主導,其存在資本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信息渠道不暢、市場競爭力弱等比較劣勢,而形成產業集群則能帶來如下競爭優勢。

      2.1 外部經濟優勢

      形成旅游產業集群后,眾多鄉村旅游企業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共享當地的旅游基礎設施、勞動力供給和培訓所帶來的成本的節約,從而帶來外部規模經濟效應;集群在精細的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協調運作,成員企業越來越完善的精細組織結構使集群內企業的配套成本降低,而改善后的配套環境又吸引著更多的企業進入集群,如此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實現集群的外部范圍經濟效應[4]。

      2.2 成本優勢

      以產業集群模式發展鄉村旅游,能使諸多利益密切相關的企業集聚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各主體近距離接觸交流,減少信息搜尋成本;而彼此間長期合作競爭,共同的產業文化和價值觀則有利于建立以合作與信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使企業間交易順暢,有利于降低包括企業談判成本及合同執行成本等交易成本。因此,產業集群化發展有利于鄉村旅游目的地獲得成本領先的優勢。

      2.3 區位品牌優勢

      鄉村旅游企業由于資本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等原因,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絕對劣勢地位,無力打造自有品牌。以共生性企業構成的產業集群卻可以克服單個企業無力承擔巨額廣告費用的弊端,利用集群整體的力量集中廣告宣傳的力度,樹立區位品牌,從而使集群內每個企業都受益。

      2.4 創新優勢

      旅游產業集群中,一方面市場競爭壓力迫使企業必須創新。在較小地理空間內企業間的激烈競爭迫使它們必須不斷地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以滿足顧客在價格、質量和產品差異程度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集群具備較好的創新環境。企業地理上的集中使得人際間的接觸和交流密切而頻繁,從而利于各種新觀念、新技術、新知識的產生和傳播擴散,形成知識溢出效應,激發集群創新[5]。

      3 從產業集群角度分析河北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管理體制不完善

      很多鄉村旅游景區(點)由于“條塊分割”,形成了部門與地方各自為政、多頭管理和分散經營的格局,景區(點)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各鄉村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關聯企業不能協調發展,使產業鏈上的各環節被局限于各自區域之內,無法協調運作,大大增加了各種成本,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產業的集群化發展進程。尤其是很多地方還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思想,這種人為限制競爭的手段嚴重制約了不同地域間旅游企業的交流與協作,不利于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

      3.2 缺乏統一規劃,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

      作為一種集聚經濟現象,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與旅游地的資源條件、區位條件及交通條件等緊密相關。河北省的鄉村旅游資源在地理位置分布上相對分散,景點間相距較遠,加上有些地區經濟比較落后,交通不夠發達,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再缺乏整體規劃,必然導致各地鄉村旅游景點各自為戰,呈散點式發展,影響產業集群的生成,從而無法實現集聚效應。

      3.3 企業之間無法形成專業化分工合作體系

      產業集群內部的高度專業化分工協作可以提升整個集群的競爭力,從而使其成員企業獲益。但鄉村旅游企業進入門檻較低,低水平重復投資較多,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6]。另外河北省的鄉村旅游產品單一,僅僅局限在觀光層面上,缺乏度假休閑類項目,影響了旅游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以上兩方面原因造成鄉村旅游企業間的聯系較弱,鄉村旅游產業集群中的專業化分工網絡無法建立。

      3.4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

      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創新是集群發展的動力,但鄉村旅游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較弱。企業進行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并承擔很大的風險,而模仿費用低、風險小,因此有些企業選擇快速模仿而不是以新產品取勝的發展之路。模仿這種“搭便車”現象使得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的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往往創新企業還來不及享受創新帶來的利潤,就會陷入模仿者激烈的惡性競爭中,挫傷了企業的創新意識。企業創新能力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素質旅游人才短缺;二是企業規模小,缺乏創新資金;三是與教育培訓和研發機構缺乏合作[7]。

      3.5 缺乏產業集群中介機構

      產業集群中介組織的主要功能是為交易雙方提供中介服務,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河北省各地鄉村旅游產業缺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效支撐,金融機構、民間風險投資機構不足,使企業融資比較困難;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短缺,影響到集群產業市場的正常秩序;人才市場落后,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信息服務、創業咨詢服務等嚴重滯后,這些對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4 河北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

      4.1 加快旅游業體制機制改革

      旅游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區域旅游整合階段,要實現鄉村旅游業的壯大必須推進旅游資源與產業管理一體化,整合鄰近資源,塑造整體優勢。針對條塊分割、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等問題,需要加強政府之間的合作,建立統一的事務協調解決機制。如可以成立縣級旅游發展聯合會,對涉及不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組織協調,要求各鄉鎮旅游企業打破行政區域的束縛,建立旅游企業合作網絡,為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搭建平臺[8]。

      4.2 實現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由于河北省經濟發展水平和空間差異比較大,要充分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必須樹立“大旅游”觀念,對河北省鄉村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做出整體規劃,集中力量打造鄉村旅游業發展龍頭,建設一批旅游精品景區和精品線路,并以旅游精品與品牌為基礎,加強資源整合,引導同類產品區域聚集,以增強鄉村旅游產業的整體實力[9]。

      4.3 建立鄉村旅游企業間專業化分工合作網絡

      首先要調整現有的鄉村旅游產品結構,把傳統單一的觀光型產品逐步轉變為休閑度假型與體驗參與型的旅游產品,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的長度。其次應建立促進鄉村旅游企業之間交流與合作的有效機制。如為當地鄉村旅游企業提供交流的會議場所、定期安排座談等,使大家有機會聚集到一起,交流信息、洽談生意及合作項目[10]。

      4.4 增強集群和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

      如果鄉村旅游產業集群內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消化吸收能力差,必然會導致旅游產品和服務創新不足,影響集群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集群組織一方面需要增強企業的創新理念,營造創新文化和創新氛圍;另一方面要為企業創新提供智力支撐,如幫助企業引進高素質旅游人才、與高等院??蒲袡C構建立長期連續合作等。

      4.5 加快鄉村旅游產業中介組織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為鄉村旅游企業提供各項專業服務的中介機構是促進鄉村旅游產業集群形成的一項有效途徑。集群內要建立和完善的中介組織主要包括以下3類:一是為企業提供信息溝通、技術交易、融資擔保等的咨詢公司、信息公司、風險投資機構等;二是提供各種溝通和協調服務,促進生產要素流通的經紀組織,如商標、稅務、人才交流中心等;三是各種評價審查機構,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

      參考文獻:

      [1]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8.

      [2]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1.

      [3] JACKSON J, MURPHY P. Cluster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4)1018- 1035.

      [4] 沈中印.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政府與政策的視角[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3):20666-20667.

      [5] 王輯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33-343.

      [6] 張 雯,段大娟.河北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4):6672-6673,6750.

      [7] 馮衛紅.旅游產業集群:理論解釋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193-205.

      [8] 張媛媛.基于旅游產業集群的河北省旅游產業競爭力提升研究[D].河北秦皇島:燕山大學,2010.

      鄉村產業研究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產策略;反向拍賣;供應鏈

      一、前言

      隨著物流行業的多年發展與日趨成熟,物流逐漸成為現代制造企業業務外包的首選,特別是

      庫存業務的外包。生產廠商在采購或外包庫存服務時出現多家倉儲企業同時競爭的情況,如何有效選擇倉儲企業并分配庫存服務業務是這些生產廠商需要考慮的問題。傳統的解決辦法是詢價談判采購和比質比價等兩種方式,這兩種方法對于生產廠商的庫存業務外包發揮了較好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在解決倉儲供應商與生產廠商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成本節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近幾年來,反向拍賣逐漸取而代之而成為生產廠商庫存業務外包的主要交易方式,由于能夠在成本節約等方面為采購方和供應方帶來巨大好處而在市場交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如制造商采購零配件,分銷商采購產成品和政府采購服務等。

      反向拍賣簡稱RAs,有時又被稱為“拍購”或“拍買”,它與一般的拍賣過程相反,只有一個買方和多個賣方,買方在交易中占主動地位,而賣方則處于競爭狀態;賣方之間相互由高價逐級向下競價,最后競爭到最低價時買方與之成交。對于反向拍賣方式的應用研究,最早源于McAfee.R.P.and J.McMillan研究委托理論中的商競爭策略分析和政府采購數學模型;隨后,Dasgupta.S.and D.F.Spulber分析了采購管理的反向拍賣策略問題,Robert.G.Hansen探討價格與數量均為內生變量的采購拍賣行為等;Fangruo Chen則通過前述研究基礎上總結了反向拍賣中的數量和價格拍賣的策略均衡等,并且對不同拍賣機制的效率進行對比分析。

      本文應用反向拍賣理論研究庫存業務的采購管理,探討一家生產某一類型獨立需求產品的生產廠商在面臨單周期市場需求時采用反向拍賣方式從多家倉儲企業采購庫存服務業務而順利組織生產的運作過程,從而建立倉儲企和業生產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競價與產量決策的數學模型;最后分析策略模型求得最優策略結果。

      二、問題描述

      說討論的供應鏈只有一家生產廠商和多家倉儲企業,生產廠商的業務是生產和銷售某一類型獨立需求的產品;倉儲企業則是對生產廠商生產的超過市場實際需求的剩余產品提供庫存服務。在單周期市場需求中,供應鏈中的生產廠商通過反向拍賣方式聯合其中一家倉儲企業一起互相合作、互利互惠,生產廠商決定產品的生產數量,倉儲企業確定其在競價中提供給生產企業的庫存租金價格,從而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使各自利益最大化。具體的經營決策過程為:產品銷售旺季來臨之前,沒有庫存功能的生產廠商為了防止產量大于實際需求而造成生產浪費確定需要采購庫存服務,于是召開項目啟動會議制定一個采購方案;然后在倉儲行業中尋找盡可能多的倉儲企業,并向這些倉儲企業發放信息征詢表要求他們填寫,按反饋的信息征詢表選出合格的參與競價的倉儲企業;同時針對所采購的庫存服務提出相關的條款,如由于產品特性需要所提供的庫存服務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要求等,并強調競價不能高于某一最高庫存租金價格,制定出標書并要求倉儲企業在規定的時間分別到反向拍賣采購競價平臺異地同時匿名參與庫存租金競價,符合標書條款和租金不高于生產廠商規定的最高價的而且在競價中價格最低的倉儲企業贏得合同;最后生產廠商根據這一庫存租金并考慮市場需求做出產量決策;銷售旺季產生后,生產廠商銷售生產的產品,由于需求的隨機性,存在市場實際需求量大于或小于產量兩種情況,前者造成短缺,后者形成剩余;若存在剩余,生產廠商將剩余產品移交給獲得標的的倉儲企業進行儲存,倉儲企業提供庫存服務。在整個管理決策過程中,生產廠商獲得銷售收入,但要付出生產成本和造成短缺時的缺貨成本以及存在產品剩余時支付給倉儲企業的庫存服務傭金;而贏得合同的倉儲企業的收入是生產廠商支付的傭金,需要付出的是產品庫存保管費用。根據問題具體情況,我們對整個供應鏈的運作環境作以下假設:1.供應鏈每個成員是完全理性和風險中性的,即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且沒有任何個性偏好;2.生產廠商的生產能力和倉儲企業的庫存能力沒有限制;3.所有倉儲企業可以做出任何低于生產廠商規定的最高價格下的庫存租金報價,且報價是其庫存成本的嚴格增函數,報價函數都一樣;4.在反向拍賣過程中所有倉儲企業都是匿名而且獨立的;倉儲企業的庫存成本是私人信息,但所有倉儲企業庫存成本都服從某一共同值域的函數分布,生產廠商的收益函數為共同知識;5.存在均衡策略,所有倉儲企業的庫存租金報價策略均為其單位庫存成本的函數;6.除了所提到的交易成本,其它所發生的交易費用均為零,且在產品需求期之前,供應鏈沒有產品庫存。

      三、模型建立與解算

      從上文描述可知,這是一個兩階段的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決策問題:第一階段,倉儲企業依據自身庫存成本和知道的共同的庫存成本分布函數、報價函數和生產廠商的收益函數進行庫存租金決策;第二階段,生產廠商根據倉儲企業租金報價決定最優生產產量。

      為便于模型建立,我們設置相關的常量和變量(內因變量和外因變量)如下:

      分析結果可知,倉儲企業的庫存業務報價是其庫存成本的增函數,與假設一致,且參與競價的企業越多,贏得合同的業務報價就越低;相反,對應生產廠商的生產數量則是倉儲企業庫存成本的減函數,而且參與競價的倉儲企業越多,生產廠商拍買單位庫存業務的價格就越低,從而能夠做出較大的產量生產決策,獲取更大的利潤收益。對于市場需求和庫存成本概率分布屬于其它類型時,倉儲企業的報價和生產廠商的產量決策基本上遵循以上所述規律,但具體準確值根據不同的概率分布函數有所不同,甚至存在較大的差別,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深入探討。

      四、結束語

      在現代物流行業成熟發展情形下,生產企業的專業化發展橫向一體化過程必然導致大量業務外包&采購,從而帶來業務外包和采購中的交易決策問題,如何處理分散決策的供應鏈效率優化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也是難點問題。本文討論一家現代生產廠商面臨一次市場機會時通過反向拍賣方式在多家倉儲企業中選擇一家采購其庫存服務的兩階段決策過程,通過分析相關變量收益函數等建立其數學模型,并對模型進行分析和解算得到相應的策略均衡以及生產廠商的生產策略。文章探討的主要是不完全信息和風險中性等情況下的反向拍賣形式的策略均衡,而對其它情形下(如風險規避等)的反向拍賣的生產庫存策略問題未作詳細論述,有興趣的讀者可深入研究。

      本文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基金項目(編號:4700-K07465)

      鄉村產業研究范文第4篇

      西方最早認識到農村金融與農業增長具有緊密聯系的是美國學者Joseph Schumpeter ,他們指出農村金融能夠推動農業經濟增長。此后,有更多學者認識到農村金融的健康發展對農業增長的促進作用,如德國學者Goldsmith提出農村金融影響農業經濟結構的協調發展理論。    

      Shan認為農村金融活動與農村地區經濟增長存在雙向Granger關系,其他來自于發達國家的樣本數據也說明了農村金融與農業發展存在良好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的影響關系。    

      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與其他全要素生產率的含義沒有質的差別,是指剔除以土地、勞動、資本等要素投人后所有其他要素所帶來的農業產出的增長率,即“索洛剩余”,在一國(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起著越來重要的推動作用,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已經成為替代傳統生產要素投人且貢獻度持續不斷提高o    

      黃惠春選取江蘇省發展水平不同地區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為研究對象,對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及市場績效進行了系統的比較評價和定量檢驗,為國內農村金融市場結構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的深人探究提供了新的案例依據。    

      肖干和徐認為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前提下,農村金融發展的結構、規模和效率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呈正相關關系,并提出了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政策建議。    

      田杰、劉勇和陶建平研究認為農村銀行業集中度的下降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增長,并提出通過降低農村金融機構設認的準人性限制條件,提高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農戶貸款的審批效率,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發起設認農村商業銀行等中小型農村金融機構進人農村金融市場,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的分布數量,建認集中度較低、競爭水平較高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體系和完善相應的配套政策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鄉村產業研究范文第5篇

      關鍵詞: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灰色關聯分析;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S9;F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9-2433-05

      產業融合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創新方式,成為新時期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推動產業價值增長的最主要源泉與動力之一。學術界對產業融合闡釋,始于信息通訊業,被認為是狹義的產業融合。實際上,除了信息通訊領域,產業融合還廣泛存在于其他領域。鄉村旅游產業由休閑農業和民俗旅游兩大部分構成。從形成機制上看,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農業與旅游業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型產業。北京市是國內開展鄉村旅游活動最早的城市之一,具備良好的農業資源條件和旅游發展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活動已從單一的“農家樂、觀光采摘”逐漸向“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等多元化、多樣化和多功能一體化方向轉變。鄉村旅游產業關聯性高、綜合性強的特征,決定了加大鄉村旅游產業建設力度,已成為推動城市與鄉村良性互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內容。目前對于鄉村旅游產業研究,多聚焦于鄉村旅游業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特點、模式和路徑等方面,且研究方法多以定性為主,而從產業融合視角,測算并分析鄉村旅游產業融合度及其影響因素比較顯見,本研究采取灰色關聯方法,選取影響北京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關鍵指標,測算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度,分析影響農旅產業融合的因素,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

      1 研究方法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是基于灰色系統理論,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已知信息實現對系統運行的有效控制。應用灰色系統理論,鄉村旅游業與相關聯產業可以看成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具有模糊性、隨機性、信息不完全性,即灰色性,內部存在灰色量和灰色關系。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在數據時間系列較短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得到較好分析結果。計算方法和步驟如下:

      首先,確定參考序列Yi和比較序列Xi;然后采用均值化處理方法消除量綱,得到Yi'(t)與Xi'(t);再求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的絕對差:

      可得各年產業之間各綜合關聯系數γ(t)。各灰色關聯系數變化范圍為[0,1],其值越大,關聯性越大,反之越小。

      2 北京市農業與旅游業融合度測算

      2.1 指標選取

      為測算農業與旅游融合度,本研究選取了2005-2013年反映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發展水平的10個指標,構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表1)。其中,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特征的指標有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水資源利用率、農業生態服務價值、設施農業收入、農林牧漁固定資產投資額等6項;旅游產業主要指標有游客人均消費支出水平、星級飯店和旅行社勞動產出率、星級飯店客房出租率、A級及以上和重點旅游景區數等4項。為便于比較,經濟數據以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表2)。

      2.2 結果分析

      由表3可知,2005-2013年間北京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度平均值為0.814,農旅產業融合度處于上等水平。從變化趨勢看,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度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最高點出現在2010年(0.885),之后逐漸下降,最低點在2013年(0.712)。

      3 北京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3.1 指標選擇

      “鉆石模型”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的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用于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么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競爭力的有生產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產業以及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等因素。此外,還存在政府與機會兩個輔助變量。根據“鉆石模型”,產業融合主要改變了相關產業上述6個方面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優勢。為此。本研究選取了鄉村旅游總收入、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旅游業總收入3個指標,測算鄉村旅游產業與農業、旅游業的關聯關系。同時,分別從市場需求因素、基礎設施、農業科技水平、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政府政策等5個方面,共選取了10個指標。分析影響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障礙因子。為便于動態比較,將研究時期劃分為2005-2008年和2009-2013年兩個時段。對于經濟數值以1978年不變價計算,以消除物價影響。

      3.2 結果分析

      計算結果顯示,所有指標灰色關聯度均大于0.5(表5),說明所選取的指標對鄉村旅游業收入的關聯度都很高,對鄉村旅游的影響都比較顯著,所選擇指標合理。

      3.2.1 鄉村旅游與旅游業、農業的融合度較高 鄉村旅游與旅游業、農業的融合度分別為0.778和0.647。鄉村旅游收入與旅游業收入、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均同步增長,且與二者融合度呈現上升趨勢,但鄉村旅游與旅游業融合度高于農業。從2005-2013年統計數據看,北京市鄉村旅游業總收入年增長率達到13.54%,分別比農林牧漁總產值和旅游業總收入年增長率高8.98和4.2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推動北京旅游業發展,增強消費者對旅游產品的消費能力,對拉動鄉村旅游發展具有顯著的效果。同時。推動農業生產發展。也對鄉村旅游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

      3.2.2 市場因素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影響最為突出 對影響農業與旅游融合的各因素,按融合度大小排序為市場需求因素(0.751)>農民組織化程度(0.749)>基礎設施(0.702)>農業科技水平(0.687)>政府政策(0.678)。其中,市場需求變化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影響最為突出。而市場需求指標中,私人轎車擁有量與鄉村旅游收入關聯度(0.818)最高,其次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0.720)和農民人均純收入(0.716)。從變化趨勢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與鄉村旅游收入呈現同步增長趨勢,二者與鄉村旅游收入融合度也不斷增長,這表明增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對鄉村旅游具有拉動作用。與二者相反的是,私人轎車擁有量與鄉村旅游融合度卻呈現下降趨勢。盡管近年來北京居民私人轎車擁有量年增長率達到15.35%,超過鄉村旅游收入增長率,但二者融合程度在降低。這表明私人轎車擁有量的增長,已經不能拉動鄉村旅游發展,

      3.2.3 基礎設施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影響呈現下降趨勢 反映鄉村旅游資源稟賦及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的3個指標與鄉村旅游融合度從高到低依次是公路網密度(0.719)、觀光園數量(0.700)和民俗接待戶數量(0.686)。從2005-2013年的變化趨勢上看,北京市公路網密度、農業觀光園數量和民俗戶數量均呈現增長趨勢。年增長率分別達到4.98%、3.17%和2.02%,但3個指標與鄉村旅游產業的關聯度均呈下降趨勢,分別下降了0.112、0.109和0.166個百分點。這顯示,發展公路網(包括農村公路),增加觀光園和民俗戶數量,已經對鄉村旅游收入增長不具有拉動作用。北京鄉村旅游發展已進入從擴張資源及基礎設施的數量向提高服務質量上轉變的階段。

      3.2.4 現代科技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動力代表農業科技水平的兩個指標――農民計算機擁有率、人均農業技術人員,與鄉村旅游關聯度分別為0.754和0.619。從近9年發展趨勢看,農民計算機擁有率年均增長率達到9.42%,但人均農業技術人員年均增長速度僅為1.7%,幅度不大。在兩個時間段中,農民計算機擁有率與鄉村旅游關聯度變化不多,但萬人農業技術人員與鄉村旅游業關聯度增加幅度較大。這表明,技術人員的農業技術推廣及應用,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在促進農業與旅游業融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隨著計算機在北京市農民家庭的普及,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從增加硬件數量向加強農民培訓的軟件服務上轉變。只有提高硬件物質的使用效率,現代信息技術才能對推動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揮促進作用。

      3.2.5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農民組織化程度是影響農民市場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疑P聯度分析顯示,專業合作組織數量與鄉村旅游關聯度較高,達到0.747。近年來,北京市專業合作組織數量逐漸加大,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工商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6010家,合作社入社成員總數24.1萬個,帶動非成員農戶數24.4萬戶,占全市從事第一產業農戶的70%以上。在專業合作組織數量變化與鄉村旅游收入同步增長的同時,二者之間的灰色關聯度在逐漸加大。表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于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2.6 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與鄉村旅游產業關聯度降低 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是農業經濟增長、農村社會進步、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物質基礎。政府涉農政策影響著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領域和農村非農產業,進而也影響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力度。近年來,在政府政策引導下,北京市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長。按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從2005年的35.75億元,增加到85.02億元,增加了一倍多,年增長率達到11.43%。固定資產投資與鄉村旅游收入都是同步增長,但從兩個時間段上看,二者關聯度從0.730下降到0.630。表明刺激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拉動作用已不明顯,

      4 政策建議

      4.1 “雙輪”驅動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不僅是后起新興產業所滲透融合的對象,而且。正是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為“母親產業”的特殊性質,為這些后起新興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技術創新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可能,組織發展把融合過程推到運作層面,從而把產業融合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因此。加快技術創新和培訓經營主體,是驅動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兩只重要“車輪”。一方面,加大現代高新技術在旅游項目開發上的應用,為產業融合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企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增強農業被融合和主動融合的能力。

      4.2 增強旅游業與鄉村旅游業互動活力

      旅游業作為高成長業,對拉動鄉村旅游產業具有較強作用。為此,需要進一步拓寬旅游市場,推動城市與鄉村形成互動發展的良好態勢。抓好鄉村旅游示范點和精品線路的建設。樹立典型,打造品牌:豐富旅游產品組合。打造多功能一體化的旅游產品:充分利用農業會展、節慶等重大活動,加強鄉村旅游宣傳。不斷創新旅游業與鄉村旅游業互動方式,促進兩個產業的充分融合。

      4.3 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升級

      鄉村旅游硬件條件建設已經對鄉村旅游經濟增長不具有拉動作用,但隨著城市和鄉村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鄉村旅游的消費需求仍在不斷增長。北京市鄉村旅游產業已從擴張資源數量、滿足物質需求向提高服務質量、滿足精神需求上轉變。因此,提高旅游產品質量、豐富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拓展旅游產品功能,已經成為推動鄉村旅游業升級的重要內容。只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才能使游客每到一處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最新|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伦理一二三四| 亚洲精品视频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亚洲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第一狠人综合精品|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入口|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 亚洲人成7777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自偷自拍另类视| 亚洲第一成人影院|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