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產養殖疾病防治技術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養殖水域環境污染嚴重
養殖水域是水產養殖動物最基本的環境條件。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工業污、廢水無節制超量排放,城市生活污水、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化肥、農藥、畜禽養殖污染等,最終會進入天然水體,破壞養殖水域生態環境。環保部《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農村環境形勢日趨嚴峻,飲用水源和地表水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生態壓力較大。對于水產養殖水體而言,其所受的外來的污染物主要是氮、磷、有機物、重金屬離子、農藥和除草劑以及制藥廠排出的抗生素廢水等。它們在水體中或經氧化作用釋放出硫化氫、氨氮等有害、有毒物質,造成水產養殖動物缺氧、中毒、免疫力下降,病害頻發;或通過水體中淡水生物不同食物鏈的傳遞,影響水產養殖動物健康。
1.2飼料中原料污染和違規使用添加劑
在水產配合飼料中添加促生長藥物、引誘劑、抗氧化劑或免疫增強制劑等,可以促進水產養殖動物的生長、提高營養價值和疾病防治,是漁業生產增產增收的重要手段。但是,這些添加的藥物本身以及它們的代謝產物能在養殖水域中保持較長一段時間的活性,污染養殖水域環境,對水域中的淡水生物產生影響。飼料中不加節制的添加和使用抗生素,會降低水產養殖動物抗病能力。這些藥物大部分會以原藥和代謝產物的形式通過水產養殖動物的排泄物進入養殖水域中,從而增加水域環境中耐藥菌,還會通過食物鏈影響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動,破壞水域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加重,部分土壤中有害物質、重金屬超標,農業生產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這些有害物質在農作物上殘留與富集,投喂以這些農作物為飼料原料生產的飼料,有害物質會傳導到水產養殖動物體內,危及水產品安全。
1.3養殖戶濫用漁藥
由于養殖戶缺乏科學養殖意識,加上漁藥生產廠家及銷售人員受利益驅使,養殖單位和個體戶存在濫用漁藥、超劑量使用漁藥的狀況。長期以來,養殖戶和基層技術人員常常僅憑經驗和現場診斷對水產養殖動物疾病進行用藥防治,往往存在著反復、濫用、亂用藥物現象,少數養殖戶甚至直接使用違禁藥物、抗生素原料藥,導致了致病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最終使得很多細菌性疾病越來越難治愈,養殖戶只好加大用藥的劑量,如此反復造成了惡性循環。養殖戶濫用漁藥還突出的表現在少數養殖戶不遵守休藥期停止用藥的規定,尤其是在銷售前,為追求水產品外觀或其他原因,在上市前還在違規使用藥物,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危害人類健康。
1.4不重視優良品種的選育
由于種種原因,不重視優良品種的選育,不重視苗種的提純與復壯,近親繁殖、種間雜交現象嚴重,造成苗種體質差,免疫力降低,對病害抵抗力下降,加上養殖環境惡化,病害發生頻繁。有些地方缺乏必要的檢疫手段,苗種運輸時極易造成疾病的流行與傳播。苗種質量的下降反過來逼著養殖戶增加用藥,增加藥物殘留可能。
2藥物殘留的危害
2.1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
養殖戶濫用藥物、使用質量沒有保障的漁用飼料,不僅能造成水產養殖動物的藥物殘留,還會造成水域生產、生態環境污染。藥物及違禁添加劑會以原藥或代謝產物的形式排泄到水體。養殖戶直接在水體中長期超劑量潑灑藥物、投喂藥餌等都會造成養殖水域中的藥物超標,增加水環境中敏感耐藥菌,這些耐藥菌既能保留在水環境中,也能通過養殖水環境產生轉移和轉化,最終破壞水域生態平衡。
2.2影響水產食品安全和人類的健康
水產養殖動物體內的藥物殘留既有原型藥物殘留,也包含藥物在養殖對象體內的代謝產物。藥物殘留危害有:①可產生毒性作用。人們如果經常食用含有藥物殘留的養殖水產品,體內可能會因這些殘留藥物逐漸積累而出現功能紊亂或器官病變,這種積累一旦達到一定濃度,就會產生毒性作用,危害人體健康。②過敏反應。有過敏體質的人在食用了藥殘超標的水產品后,會出現過敏反應,引起蕁麻疹、血壓降低,甚至會出現休克現象。③產生致癌、致畸、致突變“三致”作用。④引起人體生理紊亂,幼兒發育早熟,水產品殘留的一些激素類藥物,對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嬰幼兒童生長發育有潛在的威脅。⑤引起人體質下降,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水產品殘留藥物易導致人體內部分病原菌產生耐藥性,形成耐藥菌,給人類臨床上某些疾病的治療增添了難度。
2.3影響我國外匯收入和國際信譽,降低我國水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近年來,因水產品藥物殘留超標,導致出口到國外的水產品就地銷毀或運回處理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不僅影響到我國的外匯收入及廣大漁民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影響到我國的水產品國際信譽,降低了我國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份額。
3降低水產動物藥物殘留的對策
3.1重視水產養殖水域的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
以即將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為契機,深化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有效遏制隨意污染水域的行為。同時,要重視水產養殖污水排放對水域環境帶來的污染,采用生物技術,如微生物制劑、生物膜法、微生物修復技術、生態溝凈化或人工濕地等方法處理養殖排放的污水,修復和改善養殖水域的生態環境。
3.2有計劃繁育和選育優良品種、培育優質苗種
通過有計劃繁育和選育優良品種、培育優質苗種,構建起先進的淡水主養品種育種技術體系,選育出生長快、適應能力強、高產、抗逆性強的水產養殖新品種,是減少水產養殖動物病害,減少藥物殘留的有效途徑。
3.3投喂營養全面優質飼料
嚴格按照國家《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和《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等規定生產、銷售漁用飼料。從飼料原料源頭、飼料加工到藥物添加實施全方位監控。推廣現代生物技術制品,如酶制劑、發酵制品、中草藥制劑替代抗生素,生產、投喂營養全面均衡、優質水產飼料。
3.4科學防治病害、合理使用藥物
①加強水產養殖動物用藥的科學化管理,規范用藥。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在正確診斷,對癥下藥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漁藥。要嚴格按照國家《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及農業部公告《禁止使用的水產動物養殖用藥》要求,科學使用漁藥。②加強無公害漁藥的研究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生產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綠色漁藥。推廣生物制品如微生態制劑、免疫增強激活劑,發揮其在預防病害、改善養殖生態環境的獨到作用。中草藥是天然的低毒、低殘留、無耐藥性的綠色漁藥,是水產動物健康養殖,安全養殖理想的化學藥物替代品,對降低水產品藥物殘留、保證水產品安全具有現實意義。③要讓養殖戶認識到水產動物自身內在因素、免疫能力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依賴藥物治療作用而忽視了養殖水域環境、飼養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是不可取的。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養殖動物體質是減少疾病發生,減少藥物殘留的重要手段。
3.5健全水產品健康養殖體系
2010年以來,農業部在全國推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與認證,先后公布了9批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有力推動了我國水產動物養殖健康發展。要加強對已公布的示范漁場的監督與指導,充分發揮其對周圍漁民的示范引領作用。
3.6加強行政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關鍵詞 赤點石斑魚;養殖技術;海南省
中圖分類號 S965.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55-01
赤點石斑魚(Epinephelus akaara),俗稱紅斑,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青睞,是石斑魚中較為昂貴的品種之一。由于魚身為中國文化中象征吉祥的紅色,也是中式喜宴中極受歡迎的食用魚。該魚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國分布于東海、南海等海域,生活在巖礁底質海區,常棲息于沿海島嶼附近的巖礁間、珊瑚礁的巖穴或縫隙中[1]。近10來年,赤點石斑魚人工養殖在我國廣東、福建等發展較為迅速,在海南地區養殖偏少。海南漁科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從福建省引進2~3 cm的赤點石斑魚苗2萬尾,在室內水泥池進行養殖,現將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場地與設施
試驗在海南漁科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開展,公司地處海南椰林灣,本海域水質新鮮。試驗養殖池是規格為3 m×4 m×1 m的室內水泥池,池頂部安裝透明玻璃,可在玻璃上覆蓋一層遮光率90%的遮光布或者遮一層黑膜,可適度減少養殖池中光照度,而且冬季可起保溫和遮光作用;池底部裝有“U”型鋁管進行加溫;在池四周裝有氣石進行供氣;采用前排后溢的流水方式進行試驗,養殖用水經外海海水抽至池塘中沉淀后經3層過濾池后進入試驗車間。
1.2 苗種來源與投放
試驗魚苗采用在福建地區孵化的苗種,經空運約20 h后至公司,運輸過程中用20 L的空運包裝袋裝1/4袋的海水,充滿氧氣,每袋裝有規格為2~3 cm的苗種100尾。待魚苗運至養殖池后,為避免魚苗發生應激死亡,將魚苗連包裝袋放在水泥池中適應水溫,待兩者溫度相差不大后將魚苗放在1 000 L黑桶中進行藥浴消毒后移入養殖池。
1.3 苗種飼養
魚苗投入養殖池前先在池中播撒200 mL的濃縮藻液,將水色調至淺綠色,在池中添加適量活體豐年蟲。魚苗放入養殖池前2~3 d主要投喂大型活體豐年蟲,魚苗攝食狀態兇猛后逐漸添加冰凍豐年蟲,約10 d后可開始馴食人工配合飼料。馴餌方法為將豐年蟲及少許人工配合飼料混合在一起放入水桶中,在水桶中用氣石使飼料和豐年蟲沸騰并混合均勻,在桶中伸出氣管,利用虹吸進行連續不斷的滴定投喂。滴定投喂可在水面制造出水流,引起赤點石斑魚魚苗搶食人工配合飼料。待魚苗逐漸適應水泥池的投喂方式后,逐漸增大人工配合飼料在水桶中的比例,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
1.4 水質調控
整個養殖試驗過程要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養殖用水的水質要求:鹽度20‰~32‰,pH值7.9~8.3,溶解氧含量達5 mg/L以上,氨氮控制在0.10~0.12 mg/L以下。采取24 h流水養殖方式,水體日交換量為200%~300%,每天早上及下午采取虹吸法清理池底糞便等污物2次,定期使用活菌等微生物制劑對水質進行調控。
1.5 日常管理
一是每天觀察魚種的活動行為,做好生產記錄。二是清污。每天早上及下午投喂完后采用虹吸法吸出水泥池底部的糞便和殘餌,并且進行大換水,把糞便和殘餌徹底從養殖池排干凈后,加入新鮮海水,以保證水質清澈。三是換池、消毒。根據養殖水質的優劣適時進行換池,換池時把魚苗放入淡水浸泡數分鐘,以防止寄生蟲病的發生;定期消毒,發現魚病要及時隔離,并對病魚進行治療。
1.6 病害及防治
試驗養殖期間,室內養殖赤點石斑魚容易發生由于水質惡化而暴發的刺激隱核蟲病及淀粉卵鞭蟲病等寄生蟲病[2-3],而且在室內水泥池養殖赤點石斑魚的成魚階段,會出現魚眼球突出的癥狀,這可能與投喂的餌料種類單一、餌料中缺少某種營養物質有關[4]。
2 結果與分析
2.1 水溫要求
根據試驗觀察,在海南地區養殖赤點石斑魚適宜的水溫為22~26 ℃,當水溫升到31 ℃或者降至18 ℃食欲都會減退。特別是在赤點石斑魚苗種培育階段,當水溫達到32 ℃以上時會出現苗種不攝食甚至死亡現象,此時可將苗種移至大水體的養殖池或池塘中進行培育,并投喂足夠的、經濃縮藻進行強化后的活體豐年蟲。
2.2 赤點石斑魚生長速度
經過16個月的養殖試驗,赤點石斑魚從2~3 cm的苗種長到商品魚,平均體重396 g/尾,最大規格為550 g/尾,平均體長26 cm/尾。通過試驗得出赤點石斑魚在海南地區養殖最佳生長期是在3―6月及10―11月,此時海南地區養殖水溫約為20~28 ℃,較適宜赤點石斑魚生長,而7―9月的水溫則高達31~35 ℃,嚴重影響池魚攝食,生長速度減慢。
2.3 疾病防治
在海南地區的7―9月,雨季后會突然出現高溫天氣,海區水體中細菌及浮游生物數量劇增,水質惡化,容易給石斑魚養殖造成寄生蟲類疾病,在養殖試驗期間發生的疾病主要是刺激隱核蟲病和淀粉卵鞭蟲病。
赤點石斑魚發生寄生蟲類疾病后,輕度感染無明顯癥狀,在顯微鏡下檢查鰓絲才能發現少量病原體,發病初期病魚在池壁上磨擦,后來就逐漸不攝食,時而會游到水面,口張開,呼吸困難,鰓蓋開閉不規則,游泳緩慢或靜浮于水體中上層,時而迅速游至水面又沉到水底,隨著病情加重,病魚體表受損,黏液增多,活力明顯下降,體表和鰓部會出現許多0.5~1.0 mm的小白點,出現爛鰭、爛尾、眼角膜渾濁等癥狀。
治療措施:停止投喂餌料,停止流水,灑80 mg/L福爾馬林在池中進行藥浴,藥浴2 h后大量流水,同時進行吸污,把脫落在池底部的幼蟲吸出,連續藥浴3~4次,每天藥浴1次,把幼蟲、蟲卵及胞囊殺滅,每次用福爾馬林藥浴后再用季胺鹽絡合碘或標碘等藥物進行消炎,防治細菌感染,在藥浴結束后1~2 d后可進行倒池,池魚換到新池前要對池水消毒[5-6]。
3 結論與討論
赤點石斑魚主要在我國福建、浙江等地養殖,屬冷水性魚類,養殖最適水溫為18~25 ℃。本養殖試驗在海南椰林灣地區開展,常年平均水溫約為26 ℃,7―9月最高水溫可達到31~35 ℃,如果此時在海南地區進行赤點石斑魚苗種培育,成活率偏低。本試驗開展期間遇到海南地區的低溫氣候,持續時間約為1個月,在同樣的低溫養殖條件下,其他養殖品種(老虎斑、珍珠龍膽、青斑等)受低溫氣候影響極大,基本不攝食,且易感染細菌疾病,而赤點石斑魚在低溫條件下,攝食兇猛,基本沒有損耗。若在海南地區高水溫季節,在水泥池中利用降溫設備,降低養殖水體的水溫,使養殖水體能保持在赤點石斑魚適宜的生長溫度,對赤點石斑魚在海南省進行養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 參考文獻
[1] 陳省平,胡曉麗,劉濤.赤點石斑魚7個地理群體的AFLP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8(1):56-61.
[2] 吳定虎.赤點石斑魚的病害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J].福建水產,1959(3):59-64.
[3] 羅鳴,陳傅曉,劉龍龍,等.我國石斑魚養殖疾病的研究進展[J].水產科學,2013,32(9):549-554.
[4] 林利民,陳學豪,洪惠馨.赤點石斑魚室內水泥池養殖技術的初步研究[J].廈門水產學院學報,1995,17(1):21-26.
一、工作與成效
1、申報農社項目取得新進展。
今年,我縣申報國家、省、市農社科技項目共9項。其中國家級1項:xx縣有機胖姜種植加工產業化(科技富民強縣專項);省級5項:高效多功能全喂入聯合收割機中試和有機農產品胖姜種植加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示范項目和星火科技富民示范企業“雙百”認定項目)、斑嘴鴨人工繁育和生姜綜合精深加工產業化(省農業科技支撐和星火計劃)、義門陳歷史文化研究(省社會發展項目);市級3項:醬菜種植加工產業化(市科技示范村項目)、12萬羽斑嘴鴨養殖及深加工和多功能秸桿燃氣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市星火計劃)。
2、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項目取得新成效。
在組織實施農業項目方面,一是結合我縣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實際,著力搞好生態農業,組織實施了“有機農產品胖姜種植加工產業化”、“年產100噸鵝肥肝20萬羽朗德鵝及鵝產品深加工”等國家星火項目;二是瞄準我縣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組織實施了“葛飲料系列產品開發與產業化”、“醬菜種植加工產業化”等一般星火項目;三是積極推進新品種引種試驗示范和科學育種工作,組織實施了“萬畝強優勢超級稻y兩優2號基地建設”、“豬人工授精技術應用研究與推廣”等農業科技項目;四是根據農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組織實施了“xx縣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等農村科技服務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對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項目跟蹤管理及鑒定驗收方面,一是對國家星火項目和被省市列入科技計劃的農業項目進行了跟蹤管理。為了客觀如實地反映項目的實施情況,及時了解發現項目實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我們對實施期間的農業項目進行了跟蹤檢查,并按時填報了項目實施情況調查表。從檢查的情況看,大部分項目都能按照合同的規定如期實施,能完成合同的考核指標,科技三項費使用合理。二是協助省廳專家組對《xx站培訓體系》、《小城鎮改造》、《新農村建設》、《安全飲用水》、《葡萄產業化》、《早熟梨產業化》、《高效生態雞糞肥研制》、《礦區復墾及水土保持》等八個生態農業項目進行了鑒定驗收。
在科技示范村建設方面,我局投入x萬元在xx鄉xx村xx畬族村民小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示范村,共涉及xx戶xxx人。科技示范村的建設嚴格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除了改善該村的村容村貌外,還結合該村實際,重點發展xxx、xxx、xxx、xxx 、xxx等蔬菜種植及畬味醬、泡菜加工。目前,xxx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xxx食品有限公司業已竣工投產。
3、農村星火科技培訓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們根據內容需要,通過集中辦班授課、技術講座、技術咨詢、“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發放書籍資料、贈送音像光盤等科普活動,利用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惠民服務工程,大力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農村星火科技培訓工作。
一是開展了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培訓內容為高產棉花、xxx超級稻、豐產油菜、早熟梨、大黃李、巨峰葡萄、綠色蔬菜等。我局牽頭組織縣經濟作物技術站和xxx早熟梨專業合作社、xxx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共舉辦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班3期、技術講座2次,向農民發放專業書籍200多冊、技術資料xx余份、贈送音像光盤40多碟,培訓農民200多人,受益農民達xx多人,受益戶畝增收300—400元。有效地促進了我縣農作物種植業的發展。
二 是開展了畜禽、水產養殖技術培訓。培訓內容為生態養豬(雞)、豬人工授精技術應用推廣、畜禽疾病防治與防疫、魚類產品養殖技術等。我局牽頭組織縣畜牧水產技術站和xxx養豬專業合作社、xxx蛋雞專業合作社等單位通過短訓班、現場會等形式,面對面向農民傳授技術,共舉辦畜禽養殖技術與畜禽防疫培訓班2期、技術咨詢現場會1次,向農民發放專業書籍100多冊、技術資料1000余份、贈送音像光盤20多碟,培訓農民100多人,受益農民達1000多人,受益農民戶均增收xx—3000元。有力地促進了我縣生態養殖業的發展。
三是開展了返鄉農民務工技術培訓。我局依托xxx電腦培訓中心,聯合縣社保局職業培訓中心和xxx持續農業技術推廣站(xxx星火培訓學校)等單位圍繞加工制造業、建筑業、流通運輸業、服務業等行業崗位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共舉辦返鄉農民工培訓班2期,培訓返鄉農民200多人。有的返鄉農民掌握了xxx技術在本地從事xxx業務,其經營收入為打工工資的2-3倍。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4、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工作取得新成就。
一是加速了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今年我縣共有科技特派員32人,其中,中高級職稱7人,大專學歷以上25人,并分別派駐到農村經濟實體、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開展工作,與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共同開展創業致富行動,實現了面對面的直接服務,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科技特派員共引進農業新技術11項,農業新品種13個,實施農業科技開發項目5個,組建利益共同體19家,形成龍頭企業3家,年項目總投資3600萬元,實現年利潤780萬元;適用技術現場指導、咨詢200余場次,直接培訓農民總人數為2200余人,輻射帶動農民3000余人,發放科普資料6000份,農民人均純收入5563元,比上年人均收入增長10.5%。促進了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二是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科技特派員積極幫助農民確定產業優勢,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有效地組織起了農民發展專業化生產。我縣科技特派員xxx原是一名中學教師,他憑著自學的養雞技術,成為當地有名的蛋雞養殖大戶和致富能人。他無償向周邊養殖戶傳授養殖技術,幫助村周邊農民共同走上科技致富路。在他的帶動下,目前已有100余戶農民加入蛋雞養殖行列,戶均年增收xx元以上。有效地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是促進農業科技宣傳和技術培訓上了新臺階。對農民進行科學技術宣傳,提高農民科技意識和素質,是科技特派員的一項重要任務。科技特派員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堅持“按需培訓、學以致用、講授與實踐相結合”的宗旨,立足當地生產和經濟、科普現狀及特點,開展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科技宣傳和實用技術培訓活動。他們采取集中講授、現場指導、入戶咨詢等各種途徑,較大程度地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能,培育了一大批鄉土人才和科技能人。科技特派員xxx、xxx兩人經常深入水稻主產區的田間地頭指導農戶使用農技設配,完成農業機械化生產,實現了水稻育秧、耕整、插秧、植保、排灌、收獲全過程“一條龍”式機械作業。為了強化示范基地建設,他們兩人狠抓農機服務培訓。目前,在各示范基地共舉辦農機技術培訓班2場次,培訓農民、村組干部50多人次,舉辦現場演示會10次。科技特派員的培訓不拘一格,既有正規的課堂式教學又有田間的實地技術指導;既有專題技術講座又有田間地頭的技術答疑;既有定期的技術指導又有不定期的跟蹤服務,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
四是完善了科技服務體系,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科技特派員始終堅持把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放在突出位置,依托種養大戶和龍頭企業,建立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服務,拓寬銷售渠道,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科技特派員xxx的生豬養殖協會、科技特派員xxx的早熟梨種植技術協會、科技特派員xxx成立的xxx蔬菜專業合作社等農技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組織,不但在技術上為農民提供便利的服務,在產品的銷售和深加工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為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xx年主要工作思路
1、認真抓好農業科技項目的調研和論證工作。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市級星火計劃項目和社會與發展攻關項目,力爭獲得國家、省級農業科技支撐和星火計劃的支持。
2、繼續抓好科技示范村建設和科技示范戶培育工作。以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為載體,不斷引領產業發展,夯實基地建設,打造優質品牌,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探索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都市農業、休閑農業等多種新型農業,切實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繁榮發展。
3、積極做好醫衛及社會發展科技工作,重點做好人口、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以及食品質量安全科技和農副產品標準化等工作。按照建設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的要求,對涉及人口、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項目給予積極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