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質資源的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近自然理論;限制因子原理;森林演替理論;生態位理論;封山育林
進人21世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劇、土壤肥力下降、水患頻繁發生、水資源短缺的地域迅速增加、生物多樣性衰退等現象已引起全球的廣泛關注,而森林質量下降是導致上述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嚴峻現實,我國有效地實施了6大林業工程。封山育林作為6大林業工程之一,因投資少、技術簡便、適用性廣等特點成為天然林保護與恢復的重要技術措施。
1 封山育林的概念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資源的一條十分重要途徑,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有封山育林的習慣,2000多年前就有實踐和記載:《呂氏春秋·審時篇》“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天即環境,環境哺育的植物才是最適者;《管子·輕重已篇》:“毋斬大山,毋戮大衍”,就是不要破壞生態環境;《齊民要術》中有“順天時,量地力”之說等等。封山育林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林業卷)中的定義為:以封禁為基本手段,促進森林形成的措施,即把長有疏林、灌叢或散生木的山地、灘地等封禁起來,借助林木的天然下種或萌芽逐漸培育成森林。隨著封山育林研究的深入,封山育林被定義為通過研究森林順向演替規律,采取積極的人工干預措施,促進其順向演替,使森林植被從初級向高級演替階段發展。封山育林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封山育林單指在無林地(不包括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部分非林地上育林、育灌、育草;對人工造林(含飛播造林)、現有林分進行封禁的保護措施稱為封山護林;廣義的封山育林還包括封山護林。
2 封山育林的理論體系
2.1 近自然理論
近自然林業起源于德國。近自然林業的核心在于,要考察現有的森林,對在考察中的森林加以細心緩和地調控。由此可見,森林撫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普及森林撫育時,必須明確其另一個核心思想認識,森林撫育是在總體過程上把握森林。要在周圍環境中,并結合周圍環境來培育全部生命物質。近自然的森林撫育特別重視適地的樹種選擇,生命物質的結構及其功能,以便在撫育中利用一個樹種或樹種總體所預期具有的反應能力。近自然林業的全部因素都是森林撫育的組成部分。從生態上看,干擾森林,可理解為森林生態系統中闖入了外來者,它要損害森林生態系統。盡管我們需要它,其作用還是妨礙性的。因此,不論干擾是物理式的、方法論式的或是技術式的,這些外來者都要抱著撫育的想法“植入”進來。這樣自然的反抗才會弱一些,費用才會低一些,生態上的妨礙性才會柔和一些,物質成果才會更有利一些。
2.2 限制因子理論
生態因子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生態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環境條件,有時又稱為生物的生存條件。所有生態因子構成生物的生態環境。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賴于各種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關鍵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種生態因子只要接近或超過生物的耐受范圍,它就會成為這種生物的限制因子。系統的生態限制因子強烈地制約著系統的發展,在系統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同時有多個因子起限制作用,并且因子之間也存在相互作用。
我們在封山育林工作中,要充分考慮影響封山育林成果的各種生態因子,找出其中的關鍵因子,對其進行人工措施,改變其限制作用,才能得到預期的封山育林效果,而且,明確生態系統的限制因子,有利于封山育林的設計,有利于技術手段的確定,并可縮短封山育林生態恢復所必需的時間。
2.3 森林演替理論
森林的發展和衰敗變化都有它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就是森林演替。按森林演替的性質和方向,分為森林群落進展演替和逆行演替。影響森林演替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方面。目前引起森林演替的原因,大部分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如原有森林群落遭到人為干擾破壞,就會發生逆行演替。若人為干擾強度大,并反復產生,就會使林地自然環境惡化,最后出現荒山,裸地。這就是森林群落逆行演替的規律。相反,如原有森林群落遭到一次或兩次破壞,只要停止繼續破壞,或經過人為封禁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就會產生進展演替。這就是森林植被群落正常演替和發展的自然規律。這個自然規律的關鍵,就是要制止森林繼續遭到破壞,使之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封山育林就是認識和利用這個自然規律,把遭到破壞后留有的疏林、灌叢和荒山迅速封禁起來,除了使它免遭繼續破壞,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外,又施加人為的補植補播,防止火災等育林措施,來加速森林群落進展演替過程,從而達到恢復和擴大森林資源,發揮森林多種效益的目的。
2.4 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
2.4.1 生態適宜性原理。生物由于經過長期的與環境的協同進化,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生態上的依賴,其生長發育對環境產生了要求,如果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生物就不能較好地生長,因此生物產生了對光、熱、溫、水、土等的依賴性。這就是生態適宜性原理。植物中有一些是喜光植物,而另一些則是喜陰植物。同樣,一些植物只能在酸性土壤中才能生長,而有一些植物則不能在酸性土壤中生長。一些水生植物只能在水中才能生長,離開水體則不能成活。因此種植植物必須考慮其生態適宜性,讓最適應的植物或動物生長在最適宜的環境中。
2.4.2 生態位理論。生態位是生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關于生態位的定義有多個,它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人而進行補充和發展的,美國學者Grinell于1917年最早在生態學中使用生態位的概念,用以表示劃分環境的空間單位和一個物種在環境中的地位。英國生態學家Hutchinson于1957年發展了生態位概念,提出n維生態位。他以物種在多維空間中的適合性確定生態位邊界,這樣對如何確定一個物種所需要的生態位變得更清楚了。Hutchinson生態位概念日前已被廣泛接受。因此,生態位可表述為:生物完成其正常生命周期所表現的對特定生態因子的綜合位置,即用某一生物的每一個生態因子為一維,以生物對生態因子的綜合適應性為指標構成的超幾何空間。
2.4.3 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在封山育林中的應用。任何由鄉土樹種組成的森林群落都是經過長期的物競天擇形成的最優植被組合,生存條件是最適合于當地的自然條件,各個樹種在生態位上避開競爭,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資源,更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維持生態系統長期的生產力和穩定性。而封山育林就是要恢復這樣的森林群落,因此,利用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來指導封山育林工作,能夠加快封山育林進程,少走彎路,加速我國森林恢復的步伐。
2.5 生態平衡理論
在正常情況下,生態系統內部能量和物質輸入輸出基本相等,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在結構和數量上保持穩定,具有復雜的食物鏈關系及符合能量流動的金字塔營養層次,這時即使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生態系統也能自我調節以恢復原來的穩定狀況,這就稱為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它靠自我調節能力來維持,這種調節能力來自系統內部的負反饋機制。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這種自我調節機制來自系統的食物鏈和營養結構,通過它可以實現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則需要通過人工調控來實現這種穩定。但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來的壓力或沖擊超出界限,調節就難以奏效。改變了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營養結構關系就會使某些生物數量急劇減少、生產力衰退、抗逆性減弱,最終可能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封山育林就是為了減少外來的壓力,使其不超過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范圍,利用系統的反饋機制實現自我調節,維持系統的穩定。
2.6 生態系統結構理論
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組分與環境組分組合而成的結構有序的系統。所謂生態系統的結構系指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及其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和各組分間能量、物質、信息流的方式與特點。具體來說,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3個方面,即物種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
建立合理的生態系統結構有利于提高系統的功能。而封山育林形成的是混交林,多為喬、灌、草結合的混交復合層林分,是一種結構合理的生態系統,能夠實現物種之間的能量、物質和信息的流動,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同時,封山育林能夠增加物種多樣性,進而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
2.7 生物多樣性理論
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來生物學與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一般的定義是“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綜合體的多樣化和變異性”,按此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樣化,各種生命形式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多種相互作用,以及各種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生境與生態過程的復雜性。
一般地講,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與景觀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是保護了地球上的種質資源,同時恢復生物多樣性會增加生態系統功能過程的穩定性。具體說來,生物多樣性高的生態系統,能夠增加高生產力種類出現的機會和能量流動途徑、提高抗干擾性和資源利用效率。正是基于這些,生物多樣性理論成為封山育林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在封山育林中,應最大限度地限制封育區內的人為活動,減少甚至不再進行破壞,使封育區內物種盡快恢復,增加其物種的多樣性,增強系統的穩定性,并且,加快恢復與地帶性生態系統相似的生態系統。同時利用就地保護的方法,保護自然生境里的生物多樣性,有利于人類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8 森林植物的自然繁殖力
關鍵詞:生物勘探;管理制度;現狀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2)03-137-03
一、南極生物勘探概念的界定
在歷年的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上,成員國都一致的認為,對南極生物勘探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這對于南極生物勘探的研究以及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生物勘探定義以及任何諸如生物勘探的相關術語的定義在國際上還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但是,一些國家提交的工作文件中還是給出了生物勘探的定義。
英國在2002年提交的會議文件中是這樣定義生物勘探的,生物勘探是指對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具有商業價值的生物化學物質和遺傳資源的開發活動。[1]新西蘭在《生物多樣性戰略》中認為,生物勘探是指為了尋求商業上有價值的化合物、物質或遺傳資源而進行的生物物種的探尋活動。[2]在歐洲共同體的背景下,生物勘探是指為了從自然界獲取在經濟上有價值的遺傳和生物化學資源而進行的必要的探尋活動。[3]南非在2004年生物多樣性法令這樣定義生物勘探:為了商業或是工業利用,包括系統化的研究、采集以及對資源的搜集,或是為了研究、開發、使用的目的而對資源的提取,從而進行的任何研究、開發或使用本土生物資源的活動。[4]
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南極生物勘探是指在南極這個特定的區域內,為了商業、工業利用或者科學研究以及其他目的,而進行的對各種有價值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物化學物質和遺傳資源而進行的探尋活動。
二、南極生物勘探現狀分析
生物勘探作為一個非常重要且不斷引起人們關注的產業,已經從區域延伸到了南極大陸及其附近的海域。這個全球性的產業涉及生物資源多樣性的研究與實驗,這些生物資源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具有商業價值的生物化學物質和遺產資源。
從南極生物所依存的區域來看,可以劃分為陸生的、海生的以及內陸水生的三大類。通過分析數據發現,在南大洋海洋環境下的生物占到了56;在陸生環境中的生物占到了34,僅有4的生物來自于內陸水生環境中,還有4的生物在所有的環境中都有存在,最后的2的生物存在于陸地和海洋環境之中。[5]
從南極生物的類型來看,細菌和微生物占到了整個陸生環境生物種類的39,酵母菌和梅毒占到了37。其它的植物和禾本種占了7,真菌和苔蘚占了4,淡水藻類占了2,藍藻細菌占了2,其他生物合計占了9。與陸生環境中的生物數據相比較,海洋環境中生物類型的數據主要源于捕獲的磷蝦。在海生環境中,磷蝦占到了60,魚類和其它的無脊椎動物占到了10,海藻類占到了10,海綿和背囊動物占到了7,細菌占到了6,其他的海洋生物占了7。[6]
從南極生物(遺傳資源)的用途上來看,遺傳資源最大使用領域是藥品和生物技術產業,它占到了遺產資源用途的23,食品和飲料產業占了20,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占了18,工業用途占了12,化學加工占了11,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用品占了6,水產養殖和農業占了6,培養物保藏和圖書室占了3,環境補救的使用占了1。[7]
從參與南極生物勘探國家的數量來看,參與生物勘探的國家越來越多。目前參加生物勘探的國家主要有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美國、日本、韓國、瑞典、挪威等。究其原因:一些國家是因為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因而在南極生物勘探上顯得比較活躍,這些國家主要有澳大利亞、南非等;另外一些國家雖然距離南極非常遙遠,但是它們距離北極比較近,這樣可以利用在北極的科考經驗,比較容易的在南極進行相應的勘探活動;這些國家諸如瑞典、挪威;還有一些國家,雖然在地理和經驗上不具有先天的優勢,但是這些國家經濟發達、科技先進,再加上國內資源短缺的驅動,也使這些國家投身到南極科考以及生物勘探的活動之中來,這些國家有韓國、日本等。
從南極生物勘探的現狀來看,生物勘探的對象主要是微生物,進行生物勘探的國家主要是發達國家。進行這種微生物的商業開發,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后盾,因此,發達國家在生物勘探上就具有了明顯的優勢。因而導致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就尤為明顯。因此,建立一種公平且有效的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就非常迫切。
三、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現狀分析
在目前的國際法律制度框架之下,還沒有一個具體的且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來對南極生物勘探進行有效的管理。但一些學者還是提出了一些管理南極生物勘探的設想。第一種設想是利用南極條約體系中與生物勘探有關的法律制度而對南極生物勘探進行管理;第二種設想是對南極生物勘探活動進行許可或認證,通過授權這樣一種形式來對生物勘探活動進行約束;第三種設想就是在南極條約體系之外專門建立一種規束南極生物勘探的政策制度。下面來詳細的分析這三種設想,以尋求一種最佳的管理南極生物勘探的政策制度。
第一種設想是利用南極條約體系中與生物勘探有關的法律制度而對南極生物勘探進行管理。主張這種觀點的是一部分南極條約締約國。這些國家認為,南極條約體系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管理體制,它具有廣泛的授權,能夠對南極環境及其生態系統進行保存、保護和管理,它們亦指出,南極條約體系對于成員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它幫助成員國找到了處理已經暴露出的各種缺失和問題的應對方案,而不是指望其他的一些國際組織,比如說聯合國,它們處理的具體事務可能與南極獨特的環境不相關或是不恰當。一些參與國補充道,南極條約體系有一種傳統,那就是以一種前攝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具體表現為在問題產生之前,先對它們進行預測并作出相應的方案。因此,他們認為,這種前攝的方式在解決南極條約體系下的生物勘探問題方面也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筆者認為,南極生物勘探所涵蓋的一系列問題并不能在南極條約體系下得以有效的解決,因為南極條約體系下所制定的各種法律制度設計的初衷并不是為了解決南極生物勘探的問題,這可以從這些政策制度的目標或管轄范圍可以看出,例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目標是為海洋建立一種法律秩序,以便利國際交通和促進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資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以及研究、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從這個目標中,我們不難發現該公約對南極洲附近海域的生物多樣性有所保護,但根本無法規制南極洲地區陸地環境下的生物勘探活動,即使該公約對南極洲附近海域的生物多樣性有所保護,但從規范南極生物勘探活動的迫切要求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的。再看《生物多樣性公約》,該公約的目標是按照本公約有關條款從事保護生物多樣性、持久使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實現手段包括遺傳資源的適當取得及有關技術的適當轉讓,但需顧及對這些資源和技術的一切權利,以及提供適當資金。該公約的范圍是:(a)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位于該國管轄范圍的地區內;(b)在該國管轄或控制下開展的過程和活動,不論其影響發生在何處,此種過程和活動可位于該國管轄區內也可在國家管轄區外。[8]這樣的目標和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有鼓勵人們開發生物多樣性的嫌疑,對于脆弱的南極環境而言,意味著一種災難。
第二種設想是對南極生物勘探活動進行許可或認證,通過產業授權這樣一種形式來對生物勘探活動進行約束。當前,由于南極條約體系下各種政策制度對生物勘探活動監管的模糊性,所規定的義務并不旨在解決生物勘探和生物技術研究和發展的細節,因此可能無法提供一個一致的做法。基于此,產業授權可以在南極條約體系下為確保南極生物勘探活動的有序進行提供一種途徑。產業授權是對一個活動進行評估的過程,往往由一個獨立的機構按照事先存在和商定的準則進行。一個成功的授權是授予某種形式的認證。認可和認證可能是公共的(即國營),或在由政府指令、非政府組織、行業機構或獨立評審企業推動的私人倡議的形式。[9]產業授權可以在存在或是缺乏有約束力規制措施的情況下都獲得實施。這也可能僅是一個臨時解決辦法,因為它不能阻止未來必將出現的新的措施的發展。
筆者認為,產業授權作為一種目前在南極條約體系下對生物勘探活動疏于監管的情勢下的一種應急措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為一種過渡性措施,它在規束生物勘探相關的具體活動上,有利于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正如梅麗莎?韋伯所說的“產業授權提供了提高工作和環境標準,并與現有的法律義務,社會規范和技術的最佳做法相一致的一種手段”。[9]
第三種設想就是在南極條約體系之外專門建立一種規束南極生物勘探的政策制度。在這個制度的論證上,伯納德?赫伯論證較為新穎。他將南極生物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分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南極條約體系下詳細論證了南極生物到底是一種國家公共物品還是一種全球公共物品。從而得出了兩種南極生物勘探政策制度的選擇:1.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這種政策在實質上等于沒有政策,它允許對南極有價值的生物和遺傳資源進行不計后果的使用和開采。2.根據人類共同遺產的原則,應當將南極生物勘探作為一種“全球公共物品”,針對此逐步設立一套獨立的政策制度。
然而,伯納德?赫伯也認為,跨國公司的政治決定將最終決定南極生物勘探政策制度的本質,該政策制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強國的影響,這些強國同時是世界上政治和經濟的領頭羊,也是南極條約體系的成員國。這些國家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可能是不同的。考慮到最近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的加大,政治多邊主義的萎縮,對人類共同遺產原則逐漸減少支持,很多的征兆都在表明自由放任的制度對于南極作為一個自然保護區而言將是一種威脅,唯有建立有效可行的南極生物勘探政策制度,才能夠從根本上約束不同主體的行為,實現南極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0]
四、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的建立
目前,無論是從南極條約體系在南極生物勘探管理上的現狀,還是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締約國在南極生物勘探管理上的立場,都表明建立一種專門的規制生物勘探的管理制度勢在必行。因為我們很清晰的看到,在南極條約體系下,針對生物勘探的管理而存在的許多模糊與不確定性甚至是管理上的空白,已經嚴重影響了南極生物勘探產業的發展,從而導致的結果便是無序的生物勘探活動給南極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在歷年的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上,“生物勘探”都成為會議熱議的話題,如何更加有效的約束南極生物勘探活動,更是與會方關注的焦點。然而,在筆者看來,目前,建立一種廣泛的約束生物勘探活動的管理制度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條件。
(一)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據
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南極條約體系下的各條約、公約協定等。主要有南極條約、馬德里協定、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公約、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南極海豹保護公約等。
南極條約作為約束南極活動的靈魂條約,它的一些規定對于生物勘探制度的建構具有引導作用。例如,南極條約第一條規定“南極應只用于和平目的”。在第二條下,締約成員大會同意在南極科學考察的自由原則,以及為了以上目的的合作。第三條第1條概括了締約成員大會同意追求這一目的的具體的措施。它規定:為了按照本條約第二條的規定,在南極促進科學調查方面的國際合作,締約各方同意在一切實際可行的范圍內:(a)交換南極科學規劃的情報,以便保證用最經濟的方法獲得最大的效果;(b)在南極各考察隊和各考察站之間交換科學人員;(c)南極的科學考察報告和成果應予交換并可自由得到。
馬德里協定中也有對于生物勘探制度建立起直接指導作用的規定。例如,該議定書第三款第二項設立了一系列環境原則,包括(a)規劃和從事在南極條約地區的活動應旨在限制對南極環境及依附于它的和與其相關的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b)規劃和從事在南極條約地區的活動應避免:(c)在南極條約地區的活動應根據充分信息來規劃和進行,其充分程度應足以就該活動對南極環境及依附于它的和與其相關的生態系統以及對南極用來從事科學研究的價值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預先評價和有根據的判定。
此外,其他的公約中都有類似的關于生物勘探管理的規定,這些規定對于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可以提供很好的法律支撐。
(二)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
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是歷年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中一些文件中的觀點;二是一些學者的學術著作的觀點。對于前者,文件中就南極生物勘探是在南極條約體系下管轄還是內國管轄還是建立新的政策制度進行管轄,都有宏觀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后者,這些觀點主要有:詹森? 戴維斯的從靜態管理到主動控制論;梅麗莎?韋伯的產業授權論;伯納德?赫伯是從財產法的角度論證建構南極生物勘探政策制度的可能性。
(三)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建立的實踐基礎
目前,南極生物勘探存在廣泛的實踐基礎。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每年的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對南極生物勘探這一活動的推進,出現的結果便是南極條約體系下針對南極生物勘探的管理不斷增強,針對生物勘探的許可不斷增多,于此同時針對生物勘探方面的知識產權的授予也在不斷增加。因此,相比較以前南極生物勘探活動無序進行的狀態而言,當前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必將會對理論上的完善或制度的建構提供有益的參考。另外,一些國家諸如南非、新西蘭、美國等國家都建立了在本國區域內的生物勘探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為南極生物勘探制度的建構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第26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研究報告.南極生物勘探.第1頁。
[2][3][4]第32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研究報告.概念、術語與定義,一個綜合的分析.第5頁。
[5][6][7]第31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工作報告.南極生物勘探的一種修正,包括南極生物勘探數據的對比.第3頁;第4頁;第5頁.
[8]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第2-4頁。
關鍵詞:生物病毒 計算機病毒 免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和生物技術之間有了越來越多的相通之處。計算機神經網絡的組成設計與生物的神經網絡之間的相似,計算機的遺傳算法和生物遺傳的特點的相似和生物病毒與計算機病毒之間的相似,都充分體現了這點。本文旨在討論生物病毒和計算機病毒之間的一些問題。
狹義的生物病毒是1種獨特的傳染因子,它是能夠利用宿主細胞的營養物質來自主地復制自身的dna或rna、蛋白質等生命組成物質的微小生命體。而廣義的病毒復雜得多,包括擬病毒、類病毒和病毒粒子(virion),其中擬病毒和類病毒僅是1條簡單的ssrna鏈,virion是種類似酶的蛋白分子。因此生物病毒很難有1個確定的、明確的定義。同理,給計算機病毒下定義也較困難。狹義的定義只是指一些能夠精確地復制自身,或者發生變異后產生下一代的一些程序片段。而廣義的計算機病毒指一切具有破壞計算機系統、資源和干擾計算機正常運行的程序代碼,包括蠕蟲。兩者是不同領域的兩個概念,其物質基礎也完全不同,但它們的一些性質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宿主 生物病毒不管是烈性噬菌體還是溫和型噬菌體,都必需在活的宿主細胞中才能得以復制繁殖,利用宿主細胞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來自主地合成自身的一些組件,裝配下一代個體。計算機病毒的行為類似于溫和型噬菌體,它們都將自身的代碼插入一段異已的程序代碼中去,利用宿主的程序代碼被執行或復制的時候,復制自己或產生效應,令系統癱瘓或吞噬計算機資源。即使一些沒有惡意的病毒程序,雖然不會對其宿主造成傷害,但其基本的繁殖方式都與生物病毒相似。如fu manchu病毒只能寄生在*.com和*.exe的文件中;anti-pascal病毒只能寄生在*.bak和*.pas的文件中。這是寄主專一性問題。
(2)感染性 復制后的生物病毒裂解宿主細胞而被釋放出去,感染新的宿主細胞。計算機病毒同樣也具有感染力,被復制的病毒代碼總要搜尋特定的宿主程序代碼并進行感染。生物病毒的核酸好比計算機病毒的循環程序,其不斷地循環導致產生的新個體的數量比起計算機病毒,更具有感染力。1個生物病毒能通過1次侵入而產生成千上百的新個體,很少有計算機病毒能有如此強大的增殖能力。
(3)危害性 雖然生物病毒會給人類帶來一定的益處,例如利用噬菌體可以治療一些細菌感染;利用昆蟲病毒可以治療、預防一些農業病蟲害等,但卻危害很大,例如hiv、狂犬病毒等,給人類帶來生命的危險;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會帶來疾病;tmv,馬玲薯y病毒給人帶來財產損失。計算機病毒也有其利弊。如著名的brain 病毒就是計算機程序的作者amjad farooq aivi & basit farooq aivi兄弟為了保護他們的文件不被非法地拷貝,在其程序中加入一些保護性的程序代碼。但不幸的是這種技術被一些人所濫用,而背離了其初衷,產生了如autumn ieaves、ping pong病毒等。還有些病毒,如蠕蟲,雖其不具備破壞能力,但它在計算機網絡中不斷地復制自己而增加了網絡系統的負擔,輕則使系統運行的速度減慢,重則使整個系統癱瘓。一些惡性病毒,會給計算機系統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使計算機系統的資源招致無法恢復的破壞,甚至會對硬件參數(cmos參數)進行修改。如著名的brain病毒會擦除軟盤和硬盤的引導扇區的數據;alamenda病毒會覆蓋o磁頭、39磁道8扇區的數據。
(4)微小性 最大的生物病毒痘病毒,其直徑也只不過450nm,而一般的生物病毒的個體更小,必須在電鏡下才能見到其真面目。同樣,計算機病毒也相當短小精悍,其代碼一般都較短。如batch病毒(一種*.bat特洛伊木馬型病毒),只有271個字節左右的代碼長度;icelandic病毒只有642-656個字節的長度。很少有計算機病毒的代碼長度超過2k的。
(5)簡單性 生物病毒缺乏許多重要的生物酶系,如核酸合成酶系,呼吸酶系,蛋白質合成酶系等。因病毒顆粒過于微小,無法攜帶病毒復制所需全部信息,因此必須利用宿主來合成自身所需物質。計算機病毒也具有這些特點,其程序代碼一般都不具備可執行文件的完整結構(除batch病毒和一些特洛伊木馬外),因此不可以單獨地被激活、執行和復制,必須將其代碼的不同部分鑲入到宿主程序的各個代碼段中去,才能具有傳染和破壞性。
(6)變異性 不管生物病毒還是計算機病毒都具有變異性。hiv是生物病毒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的變異能力使人的免疫系統無法跟上它的變化,因此成為人類最難對付的病毒之一。計算機病毒的變異力也大得驚人,像1701病毒就可以達到11種,產生的變異一般都是人為的,因此清除顯得較為容易。現在發現了一種具有生物學意義的變異特性的病毒,其通過自身程序來完成變異的功能,這些病毒即為多態性病毒,如dame病毒,在其同樣的復制品中,相同的代碼不到3 個。
(7)多樣性 1982年,美國的計算機專家fredric cohen博士在他的博士論文中闡述了計算機病毒存在的可能性,并用dos2.1幾乎所有的批處理命令和c語言程序演示了他的病毒程序。從1987年首例計算機病毒brain被發現到現在,計算機病毒的數量已經超過了5000種。同樣,自1892年俄國植物學家d.i-vanoskey發現了煙草花葉病毒(tmv)到現在,生物病毒的數量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這項工作已成了這兩個領域的重要主題工作之一。
(8)特異性 流感病毒只能引起流感;狂犬病毒只能引起狂犬病。同樣,計算機病毒也具有特異性,如macmag病毒是macintosh計算機的病毒;macro病毒只能攻擊數據表格文件;lehigh只感染command.com文件;invol病毒只感染*.sys文件。
(9)相容性和互斥性 溶源性噬菌體是典型的具有相容性和互斥性的生物病毒,而計算機病毒jernsalem只對*.com型文件感染一次,對*.exe文件則可以重復感染,每次都使文件增加1808個字節。
關鍵詞:綠色建材建筑材料
1-1綠色建材的概念
綠色材料的概念是在1988年第一屆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首次提出。1992年國際學術界給綠色材料定義為: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應用過程和使用以后的再生循環利用等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材料。
70年代末一些發達國家的工作者就己著手研究建筑材料對室內空氣質量的及對人體健的危害性,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基礎研究。到了90年代對綠色建材的、研究和應用更加重視,思路逐漸明確,制定出一些有機揮發物散發量的試驗,并推行低散發量標志認證,同時積極鼓勵開發生產綠色建材新產品和建造健康住宅。我國環境污染程度處在世界前列,首都北京的污染程度又處在世界十大嚴重污染城市之列。我國在1992年的\"21世紀議程\"中把保護環境、發展綠色產品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國家環保總局正在抓環境標志產品及認證工作。,住宅室內裝修熱方興未艾,人們除了講究裝修格局、色調、材質、做工和價格外,更關注所用裝修材料對人體健康有無危害。近一段時期一些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時有報導入住新裝修的房主發生人身傷害事故。對某些裝修材料的危害性也有說法,如花崗石衰變會產生氡氣,人長期處在高濃度的氡氣環境中會有致癌的危險;木材類復合板的生產,多用脲醛樹脂、酚醛樹脂或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為膠粘劑,在使用過程會釋放出游離甲醛,它可以使蛋白質發生硬化,人長時間接觸高濃度甲醛氣體會導致癌癥的產生;涂料所用成膜助劑主要是毒性較大的乙二醇單乙醚、乙二醇丁醚,二乙二醇和苯甲醇等;油性涂料中的氯化物溶液或芳香類碳氫化合物以及塑料制品中使用的鉛類熱穩定劑等對人體都有很大的危害性等等。這些說法一方面提高了人們選材的環保意識,提醒廠家生產中少用有害物質,另一方面也使百姓在選用裝修材料時不知所措,因此,已經到了為綠色建材建立正確概念的時候了。
然而,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影響僅是綠色建材內涵的一個方面,而作為綠色建材的發展戰略,應從原料采集、產品的制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后的再生循環利用等四個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方能界定是否稱得上綠色建材。眾所周知,環境已成為人類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人類不斷開采地球上的資源后,地球上的資源必然越來越少,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也為了地球生物的生存,人類必須改變觀念,改變對待的態度,由一味向自然索取轉變為珍惜資源,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在積極地尋找新資源的同時,目前最緊迫的應是考慮合理配置地球上的現有資源和再生循環利用問題,走既能滿足當展的需求又不致危害未來社會的發展,做到發展與環境的統一,眼前與長遠的結合。
1-2綠色建材的定義與基本特征
1、綠色建材的定義
1992年,國際學術界明確提出綠色材料的定義:綠色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環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為最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的材料,亦稱之為“環境調和材料”。
建材工業是國民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產業。是天然資源和能源資源消耗最高、破壞土地資源最多、對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
綠色建材又稱生態建材、環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綠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
2、綠色建材的分類
在制造和使用總過程中,對地球環境負荷相對最小的材料稱為\"環境材料\"或\"綠色材料\";而有益于環境健康的材料稱為\"保健環境材料\"或\"環保型材料\".然而,環保型建材在國際上卻仍處于研究階段。
傳統天然材料及大多數人造新材料均屬于\"綠色建材\"的范疇。\"健康材料\"的概念系指具有特定的環保功能和有益于健康功能的材料,可具有空氣凈化、抗菌、防霉功能或電化學效應、紅外幅射效應、超聲和電場效應等。\"綠色建材\"主要針對地球環境負荷,而\"保健材料\"是指直接與健康有關的居室內小環境,也有人把二者總稱為\"生態環境材料\".
\"生態環境\"是指氣、水、地球環境及光和熱等自然條件之外,微生物、動植物等與人類有關的一切環境。因此,把\"生態環境材料\"分為如下幾種:
(1)氣環境材料-凈化空氣材料
(2)水環境材料-凈化水材料
(3)地環境材料-改良土地、利用廢渣
(4)循環材料-零排放廢氣、廢水和廢渣
(5)保健環境材料
1)空氣凈化建材
2)飲水凈化材料
3)保健抗菌材料
4)健康功能材料
3、綠色建材的基本特征
綠色建材與傳統建材相比可歸納以下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1、其生產所用原料盡可能少用天然資源,大量使用尾礦、廢渣、垃圾、廢液等廢棄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藝和無污染環境的生產技術。
3、在產品配制或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甲醛、鹵化物溶劑或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產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鉛、鎘、鉻等種金屬及其化合物的顏料和添加劑。
4、產品的設計是以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宗旨,即產品不僅不損害人體健康,而應有益于人體健康,產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滅菌、防霉、除臭、隔熱、阻燃、防火、調溫、調濕、消磁、防射線、抗靜電等。
5、產品可循環或回收再利用,無污染環境的廢棄物。
綠色建材滿足可持續的需要,做到了發展與環境的統一,與長遠的結合。既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安居樂業,健康長壽,又不損害后代人對環境、資源的更大需求。總之,建材的發展、綠色化進程,不但關系到建材工業的發展,還關系到能否和國際市場接軌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大事,關系到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大事,關系到功在當代,造福千秋的大事。因此要以戰略的眼光、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努力促進各種綠色建材的發展,以綠色建材建造健康-安全-舒適-美觀的建筑和室內環境,造福于,造福于人民。
1-3發展綠色建材的意義
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等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人們已逐步認識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已不再只是政府、民間團體、科研機構的事情,每個人都應以自己的行動來直接參與環境保護工作。
作為建筑材料而言,在生產、使用過程中,一方面消耗大量的能源,產生大量的粉塵和有害氣體,污染大氣和環境,另一方面,使用中會揮發出有害氣體,對長期居住的人來說,會對健康產生。鼓勵和倡導生產、使用綠色建材,對保護環境,改善人民的居住質量,作到可持續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據資料介紹,界中每年大約有400-500億噸的CO2被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消耗,同時每年動植物呼吸、微生物的分解及燃燒等,又把數量相當的CO2釋放到大氣中去,所以千百年來大氣中的CO2含量基本保持不變,長期穩定在0.03%這個水平上。但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工業和運輸業迅猛發展,大量化學燃料被燃燒,數以百萬噸的CO2釋放到大氣中去,嚴重干擾了大氣中的CO2循環的動態平衡。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報告,大氣中CO2的濃度已經從1800年的280PPm,上升到1995年的364PPm,增長了30%.目前正以每年1.8PPm的速度繼續增加,預測新世紀時為600PPm以上,這將給地球大氣的變化帶來嚴重后果。
為了解決溫室效應,降低CO2排放量并回收排放的CO2,因而提出了許多治理CO2。例如:
(1)節省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
(2)開發氫能、原子能等無污染的能源;
(3)CO2的分離、吸附和再利用;
(4)CO2的化學和生物法固定;
(5)海洋固定;
(6)地下或海洋中儲存等。
在以上這些方法中,雖然用化學、物理方法可以回收CO2,如氣體吸收或膜分離技術等。問題是回收后如何處理,即如何把它變成其它無害甚至有用的物質。另外把回收的CO2送入大海或廢棄的天然井中,不但所需費用昂貴,而且儲存在海洋里的CO2還不知道對地下水資源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據日本Ounma的估計,不論是采用太陽能發電、CO2的分離和海洋儲存,還是種植物等各種方法處理,每噸CO2要花掉3-4萬日元。所以,用以上方法處理CO2問題,目前從技術上和經濟上都很難達到降低CO2排放量和有效利用的水平。我國每年排放CO2量為23億噸,12億人口和居室小環境中CO2排放量為6億噸,占總排放量的1/4左右。
除了CO2以外,更為嚴重的是燃燒和機動車排放的NO2和SO2等氣體不僅對人體有害而且可產生酸雨及光化學煙霧。
談到空氣污染,人們往往只意識到大環境中的大氣污染,卻對居室內空氣污染認識不足,其實,居室內的污染對人體的侵害更為直接。這種小環境是大環境的組成部分,它與人們朝夕相伴,與健康息息相關。
關鍵詞:環境 生態 監測 技術
目前,環境科學正在迅速發展,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不斷深入,環境問題已不再僅僅是排放污染物所引起的人類健康問題,而且包括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生態平衡,以及維持人類繁衍、發展的資源問題。
1.生態質量與生態監測
環境質量是指環境素質的優劣程度而言,優劣是質的概念,程度則是量的表征。具體地說,環境質量是指在一個具體的環境內,環境的總體或環境的某些要素對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是反映人類的具體要求而形成的對環境的性質及數量進行評定的一種概念。生態質量是環境質量劃分中的一種,目前,在關于“生態質量評價”、“生態質量分析”方面的文章中,都很少涉及生態質量的概念問題。有些文章也僅是以一些簡單的理化統計指標、多樣性指數和指示生物等指標來分析和判定生態質量,顯然這是不夠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增加了對其分析、評價的難度。所以,生態質量目前尚無統一的明確的定義。在實際運用中,有的將生物環境質量視為生態質量的同義語,將前者定義為“生物群落的組成結構、功能和質量”,這與生態質量的定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并運用生態系統的彈性、適應性、物種多樣性、棲息地容量、種群密度、食物網等生態指標來進行環境影響的評價;而與之相反的情況也存在,如有的將污染物和農藥在生物體內的殘留量,某些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在農產品中的容許含量等方面的內容也稱之為生態質量。
嚴格說來,生物環境質量與生態質量是有區別的,通常前者多指由于環境因素的改變(自然的或人為的)而使生物的諸多指標發生異常變化而言。就環境質量變化來說,生態要比生物環境具有更廣泛的內涵。生態系統是由多種生物構成的,但生態系統與生物卻有著質的差別。如同群落與種群、種群與個體的區別一樣,層次的變化已使事物發生了質的飛躍。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態質量是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從生態系統的層次上,研究系統各組分,特別是有生命組分的質量變化規律和相互關系,以及人為作用下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情況,從而評價其環境質量的優劣。因此,生態質量及其評價的綜合性很強。
生態監測是生態系統層次的生物監測。其觀點是:生態監測就是觀測與評價生態系統對自然變化及人為變化所做出的反應,是對各類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時空格局的度量,包括生物監測和地球物理化學監測兩方面的內容。
生態監測是比生物監測更復雜、更綜合的一種監測技術。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從學科上看,生態監測屬于生物監測的一部分,但它涉及的范圍遠比生物學廣泛、綜合,能夠系統地收集大范圍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地球資源信息,因此可把生態監測獨立于生物監測之外。
生物監測包括著生態監測。持這種觀點者的理由是,生物監測就是系統地利用生物反應以評價環境的變化,并把它的信息應用于環境質量控制的程序中去。從生物學組建水平觀點出發,各級水平上都可以有反應,但生態監測重點是放在生態系統的生物反應上。
實際上,無論是生物監測還是生態監測,都是利用生命系統各層次對自然或人為因素引起環境變化的反應來判定環境質量,都是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的相互關系,這無疑又都屬于生態學研究范疇。從這種意義上說,凡是利用生命系統(無論哪一層次)為主進行環境監測的方法和手段都可稱為生態監測。就是被視為生物監測開創者的科爾克威茨和馬森也不主張簡單地使用他們的生物表,強調不要根據某種生物,而應該根據其生物群落來評價環境。目前人們所說的生物監測,實際上大多都是生態監測。生態監測包含了上述兩者。
根據上面的分析,生態監測概念較合理的描述是:運用各種技術測定和分析生命系統各層次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的反應或反饋效應的綜合表征來判斷和評價這些干擾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危害及其規律,為環境質量的評估、調控和環境管理提供重要科學依據的科學活動過程。形象些說,生態監測就是利用生命系統及其相互關系的變化反應用儀器來監測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的科學活動過程。
換言之,生態監測是運用可比的方法,在時間或空間上對特定區域范圍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組合體的類型、結構和功能及其組成要素等進行系統地測定和觀察的過程,監測的結果則用于評價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為合理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自然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2.生態監測技術類型與空間尺度
生態監測的范圍是很廣的,但根據生態監測的對象和內容,可把生態監測概括地分為兩類,即宏觀監測和微觀監測,這也是生態監測兩個基本的空間尺度。
2.1宏觀生態監測
宏觀生態監測的對象是區域范圍內各類生態系統的組合方式、鑲嵌特征、動態變化和空間分布格局等及其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變化。宏觀生態監測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圖和專業圖件為基礎,主要依賴于遙感技術和生態圖技術。監測所得的幾何信息多以圖件的方式輸出。
主要內容是監測區域范圍內具有特殊意義的生態系統的分布及面積的動態變化,例如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沙漠化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等,這類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極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此,宏觀生態監測的地域等級至少應在區域生態范圍之內,最大可擴展到全球一級。宏觀生態監測最有效的方法是應用遙感技術,建立地理信息系統。當然區域生態調査與生態統計也是宏觀生態監測的一種手段。
2.2微觀生態監測
微觀生態監測是指對一個或幾個生態系統內各生態因子進行的物理和化學的監測。微觀生態監測的對象是某一特定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聚合體的結構和功能特征及其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變化。微觀生態監測以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方法對生態系統各個組分提取屬性信息。因此,微觀生態監測要以大量的生態監測站為工作基礎,每個監測站的地域等級最大可包括由幾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生態區,最小也應代表單一的生態類型。生態監測站的建立與選擇一定要有代表性,可按生態監測計劃的大小,將不同的監測站分布于整個區域甚至全球系統。根據監測的具體內容,可將微觀生態監測分為干擾性監測、污染性監測和治理性監測。
一個完整的生態監測計劃必須把各個空間尺度的監測結合起來,才能全面而又清楚地了解生態系統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綜合變化。宏觀監測必須以微觀監測為基礎,微觀監測也必須以宏觀監測為主導,二者只能相互補充,不能相互代替。宏觀監測和微觀監測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補充,一個完整的生態監測計劃必須包括宏觀監測和微觀監測兩種尺度。由多個微觀監測點再配合以宏觀監測便可形成生態監測網。
參考文獻
[1]吳邦燦、環境監測管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