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教育理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1―0056―01
學習任何一門語言,掌握語法知識至關重要。就初中學生而言,英語學習還不夠深入,而且在學習上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和認識,但無論是何種語言形式,都必須經歷語法的學習。但就目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成果來看,語法教學方法還比較傳統,與英語的發展方向還有一定偏差。教學質量偏低為當今眾多學生家長所詬病。學習氛圍不夠熱烈,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等諸多問題,應引起廣大初中英語教學工作者的深思。
一、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理念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被眾人津津樂道的一句話是“學以致用”。人們通過日常學習,然后在生活中加以利用,應是一條亙古不變的道理。但從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學生在學校受到教育,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無法做到有效利用。面對此類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廣大教育工作的教學重點落在“學”,而這里所談到的“學”,僅局限于課堂和考試。學生通過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一旦考試結束,知識的遺忘速度遠大于知識的學習速度。歸根結底是傳統教學模式偏離了學習的初衷,導致學生在生活中,缺乏良好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具體落實到英語教學上來說,過去學生對英語語法的學習過于僵硬,缺乏靈活性。隨著英語在全世界的不斷推廣,英語將逐步融入人們的生活,因此,英語語法的教學也在大背景之下,不斷向前發展。在此情況下,不得不轉變思維理念,采取全新的教學模式,更好地為初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便利。
二、趣味性英語語法教學
語法是英語的基礎,只有學好語法,才能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知識。而如何讓學生對英語語法知識全面掌握,是每一位初中英語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語法教學乏味無趣,為提升教學效果,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應轉變教學模式,采取趣味性教學法,將乏味無趣的教學轉化為豐富有趣。在全新教學理念之下,教師應一改過往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為主,多樣化教學,比如可以通過講故事、朗誦優美文章、做與英語有關的趣味游戲等各式各樣的方式,達到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三、口訣式英語語法教學
口訣朗朗上口,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把語法知識體系化、系統化。為了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我們可以把語法知識全部變為口訣。如,在教授賓語從句時,用“判斷句式,選擇連詞,還原語序,時態呼應,”這是十六字字訣,應用此口訣,賓語從句中的“語序,連詞,時態”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同時,我們用口訣還攻克了感嘆句的難關。應用“一斷,二加,三換位,四感嘆”的口訣,解決了感嘆句中感嘆詞難選的問題。學生對這些口訣樂此不疲,更好地提升了做題的效率。
四、生活化英語語法教學
走進生活,融入語法,編創對話,把語法教學生活化。對于知識的掌握我們不應只局限于會背,為了使語法知識活用于生活,筆者要求學生整合新舊知識,創設情境,并且結合自己的生活編創新的對話。如,在課前預設“story time”時段時,讓學生用英語在課前一分鐘自由發言,但必須運用本單元所學的語法知識。學生們熱情很高,參與性很強,有的學生還加上自己滑稽的肢體語言并樂在其中。長此以往,學生們不僅僅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把語法知識已經內化為能力。
關鍵詞:大學校訓 教學教育理念 價值取向
基金項目:本文獲2014北京市本科生培養-大學生科研訓練“從中西方大學校訓析中西方教育文化之差異”的資助
一、引言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不僅反映學校辦學教育理念、治校精神,也集中體現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是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大學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的理性審視、理想追求及所持有的教育觀念或哲學觀點。價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取向。
由于地理、歷史、文化等因素,中西方大學校訓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中西方大學校訓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中價值取向的不同,而大學教育理念中價值取向的變化、發展也影響著大學校訓的變更。
校訓為比較研究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迄今為止,雖然也有一些學者對此話題作過一些探討,如《近代中國大學校訓――大學教育理念的追求》(周谷平,2005)、《中西方大學校訓之比較研究》(張競碧,2009)、《中西方大學校訓之比較研究》(陳靜,2011)、《中西方高校校訓的價值取向比較研究》(向鵬,陳鳳,2008)等,但是將校訓與大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結合起來的研究并不多。基于對百來所中西方名校校訓的搜集和比較,本文將簡要分析其反映出的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
二、中西方大學校訓比較
(一)內容
1.中國大學的校訓大多強調培養人的品性,內容以崇尚道德、學習知識為主
例如,清華大學的校訓為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倡導學生養成自強的品性、博大的胸懷和德行。南京大學的校訓“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其中“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出現,宋真宗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于《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是激勵學子努力學習,多行善舉,養成良好品德的意思。武漢大學的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除了“拓新”是鼓舞學生開拓創新外,“自強、弘毅、求是”都要求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并尋求知識。還有很多中國名校的校訓都有這一特征。如: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東南大學的校訓“止于至善”;湖南工業大學的校訓“厚德博學、和而不同”;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蘭州大學的校訓“博學篤行,自強為新”;華南理工大學的校訓“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等。
2.由于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響,西方大學校訓的內容主要是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
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訓“真理必將使你獲得自由”(拉丁文:Veritas vos liberabit.英譯: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校訓“愿知識之光普照大地”(拉丁文:Fiat Lux.英譯:let there be light.);芝加哥大學校訓“讓知識充實你的人生”(拉丁文: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 英譯:Let knowledge increase so that life may be enriched.)。
(二)表達方式
(1)中國大學校訓句式工整,常用對偶句、排比句,如廣州大學校訓“博學篤行,與時俱進”、長沙大學校訓“德求崇,學求悟,體求健”、中國地質大學校訓“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等。
(2)西方大學的校訓多為單一陳述句結構,簡潔明了,如:英國劍橋大學的校訓:“Here, light and scared draughts.”(此地乃啟蒙之所,知識之源。)哈佛大學校訓:“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拉丁文原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中文譯文: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三、價值取向比較
(一)中國大學教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
從中國大學校訓的內容和表達形式中,不難看出以崇尚道德和學習知識為主,對仗工整的中國大學校訓沿襲了中國古代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厚德、博學和尋求四平八穩的價值取向。
中國大學校訓中頻繁出現的詞如厚德、自強、行善、博學等,究其源頭大多來源于《論語》《大學》《禮記》等中國儒家經典,強調道德價值和求知價值。道德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核心,這種傳統文化就決定了中國大學校訓以德育為先,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行,然后才是智力的培養。在求知這一價值取向中,中國校訓主要強調去獲取知識、學習知識,而關于創新的很少。中國大學校訓句式工整的表達方式也主要受中國古代家訓和對聯的影響,要求對仗工整,顯現出四平八穩、力求嚴謹工整的價值取向。
(二)西方大學教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
西方大學校訓的內容和表達形式中,雖然受到宗教的影響,但是主要內容還是追求真理和自由,這種簡單流暢的陳述句式校訓體現了西方大學教育理念中追求自由的人生價值和追求真理的求知價值。中國社會注重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然而西方社會則注重個體價值和個人的發展,這也體現在了校訓上。中國大學校訓時常會出現“團結”“奉獻”等字眼,注重個人對集體作出的貢獻和集體的力量;而西方大學校訓則頻繁出現“freedom(自由)”“liberty(解放)”等詞,強調個人對自己本身的自由狀態作出努力和個體的力量。西方大學校訓中的求知價值則更側重創新,而非被動接受前人的思想。
四、結語
校訓是一所學校的精髓,它充分體現著一所學校甚至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大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好的校訓是一所學校的精神財富,不僅可以在本校學生和教師當中形成一種向心力,也可以給外人留下對這所學校的深刻印象。在中西方校訓對比中,淺要分析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中的價值取向,可以通過校訓這種客觀存在的事物,反映出抽象而復雜的大學教育理念價值取向。由于地理、歷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的價值取向也稍有差異。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都重視求知,不同的是中國大學教育理念更重道德、重集體,西方大學教育理念更重自由、重個體。文化使然,校訓和價值取向卻無好壞之分。
參考文獻
[1] 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國大學校訓[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
[2] 劉略昌.國外著名大學校訓薈萃[J].科技英語學習,2007(10):30.
[3] 王彩霞.試探中西方校訓之差異[J].大學教育科學,2006(1):82.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體現
在實際的中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及教學進度的影響,教師普遍較為注重對單詞和詞組的記憶,課文的講解及語法點的灌輸而忽視了對有關文化差異知識的講授。其實,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了解,就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交流上的障礙甚至帶來對方的誤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體現
1、
佛教在中國有著千年的歷史,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佛教認為生命是一個輪回(即前生、今生、來生),固漢語中用“三生有幸”來表達無比的榮幸。也因為佛教的緣故,和尚、尼姑在漢語中出現率極高,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等成語。而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God)創造了人類,所以常說:“God bless me!”(上帝保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傳說耶穌是在星期五受難的,所以英語里有“Black Friday”(意為“災難的一天”),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淵源,就不會明白”Black Friday”的含義。
2.答語和感謝
漢文化的“謙虛”根植于儒家“禮”的傳統思想,而西方文化強調個體與個人的價值,提倡“實事求是”與“自信”。因此在接受贊揚時,就有不同的表現。有個笑話能很好的體現這一點:在聚會中,Jack稱贊中國同事的妻子漂亮,這位同事的妻子謙虛地說:“哪里哪里”,但是Jack不明白這是中國人自謙的一種表達,就說“眼睛漂亮”,這就是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困惑。
3、打招呼
無論是聽相聲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習慣也喜歡以“你吃了嗎?”作為一種日常的打招呼的方式,這樣的打招呼語幾乎不分時間和場所,讓人感到熟悉和親切。而如果你以這樣的方式和西方人打招呼,他們會誤以為你想請他吃飯。因為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所以和不同國家的人打招呼時,應當注意不同類型的話題和方式。
4、介紹
在英語課本中”What’s your name?”常被用來詢問對方的名字,在中國學生中這樣的詢問方式也較常見。而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My name is?”,這樣對方如果愿意的話會很自然地說出自己的姓名和相關信息。當在面試等特定的場合需要問及對方姓名時,常說“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倘若使用“What’s your name?”,會讓人覺得不禮貌。
5、個人隱私
由于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國人初次見面時喜歡詢問對方年齡、婚姻、收入等問題以表示關心、拉近距離。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很反感,他們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他人去向時常用:“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而這在英語國家中也被認為窺探別人隱私,是不恰當的談話內容。
6、稱謂
在中國,由于龐大的家庭及家族體系,在稱謂中有七大姑姨之多,但在英語中一個簡單的aunt就可以代表這一切。在漢語中,因不同的成員間的關系,在稱謂中有舅舅、叔叔、大伯、姑父等多種表達,在英語中一律叫uncle,似乎簡單了許多。但英語中對女性有著多種稱呼,如“Mrs”(用于已婚女性),“Miss”(未婚女性)等。
7、禮儀
拿餐桌禮儀舉個例吧:中國人待客時為表示熱情周到,通常會擺滿一桌佳肴,席間敬酒夾菜。而西方人往往覺得太過浪費,通常待客菜肴較為簡單,也不勸酒夾菜,一切都只是一句:Help yourself!讓人覺得較為隨意。
再如,在西方國家常可看到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請她就坐。這就是英語課本中提到的“Lady first”的解釋。
二、有效減少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所產生的影響的措施
減少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需要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清楚地意識到文化差異,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正確的使用英語。
1、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閱讀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對語言的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閱讀。并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合理選材,通過閱讀學生對不同的文化會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在以后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更能準確的選擇語言形式。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改變,派生出許多新的語言,而這些語言往往率先出現在一些較時尚的報紙、雜志、廣播中,如:walk on air(非常高興),cost an arm and leg(非常昂貴)等,因此鼓勵學生閱讀將成為一個有效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良好方式。
(2)多舉行介紹中西方文化的講座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比較差異教學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經常在本校開設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講座,或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進行補充來激發學生了解世界的熱情,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只注重語法和詞匯教學而不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講授是不可取的,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是在真正學習一門語言,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敏銳性和洞察力。當然這也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師必須要有較高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英美文化素養,并盡量多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進行針對性的講解。
參考文獻:
[1]關士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P57-59.
[2]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P112-115.
(一)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發端。
中國的教育理念發端于孔子,孔子弟子三千,是典型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師傅帶徒弟。而他的《論語》幾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獨白,沒有學生質疑,更沒有學生反對他的觀點,即使有所謂循循善誘的啟發式,也不過是啟發學生說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訴學生的內容。“引而不發,躍如也。”這就是教育的本質。這樣的啟發式實際上還是不平等。而西方的傳統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他自稱自己的方法是“精神助產術”,是自知其無知而引導別人學習,看看蘇格拉底的著作,那是學生和老師的對話、辯論而不是老師對學生的訓誡教導。西方現在也是這樣,上課前老師不一定有什么現成的結論。結論在他們的探討中。他們是師生,更是對手。在他們那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符合標準答案的學生也很難是好學生。誰的見解新鮮出奇別具一格,有創新就是好學生,老師會給他%高分。即使錯了也會受到鼓勵。一個人即使倒下也是向前的。“吾愛吾師,可是我更愛真理。”這樣的傳統和觀念在過去中國是不可能出現,不允許存在的。把真理當作老師和把老師當作真理是根本不同的。把真理當作老師,真理會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多人們都有進步和提高,而把老師當作真理只會真理越來越少,師傅越來越多從而使人萎縮。中西方的差別也正在這里。
(二)中西方教育對別國教育理念的不同借鑒。
除此之外,中國當前教育同時還借鑒了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國家按統一標準來塑造大學,導致“千校一面”;各個大學又按照統一的要求塑造學生,導致“萬人一格”;總之,以“塑造”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導,嚴重的制約了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從而使教育失去了活力和創造性,“一考定終身”和“唯分數論”的觀念滲透到各行各業。西方教育的理念則不然,成長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貫穿在從幼兒到研究生的教育全過程中。在西方國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開明的,是順應自然發展的,他們幾乎從不干預孩子的興趣,更不會強迫孩子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們倒是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自身鍛煉,要孩子懂得無論什么事情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西方國家的成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教育理論的影響。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現代兒童心理學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創始人。同時,盧梭又是自然主義教育的奠基者,自然主義教育理論是他全部教育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成人不能不顧兒童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干預或限制兒童的自由發展。對比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源頭上的差別,這就是我國應試教育的根源,也就是我國缺少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二、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教育需要從根源上鼓勵改革創新。
通過上面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教育是存在著許多問題的,當然這些問題的存在其實和孔子本人沒有什么關系,孔子創造的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也不簡單,問題在于后人不敢和不能超越他,把他奉為不可超越的萬世師表,這就十分悲哀了。儒家本來就不是提倡創新的思想體系。中國傳統教育適應中國傳統社會,一向缺乏創新機制和精神。而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柏拉圖的學生亞里世多德就是一個名聲和水平不亞于蘇格拉底的哲學家,西方其后乃至如今也是大師帶出大師,諾貝爾獎獲得者帶出了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才是教師的本領,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反觀中國的“教育”,孔子的后人沒有一個人超過孔子,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就輸給了蘇格拉底,中國的教育就輸給了西方的education。
(二)學校是中國教育改革踐行的前沿。
創新需要澎湃激情,創新需要勇敢堅定,創新需要機動靈活,創新需要融會貫通,而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的教育缺乏、反對、扼殺的也就是它們。它使只會接受這種死知識的學生缺乏創新能力,人格發育不健全,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嚴重暴露了其缺陷。中國的“教育”和課程設置深受中國傳統社會和蘇聯影響,把課程理解為少數人研制、多數人實施、自上而下單向傳遞的指令和目標。教育以教師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這必定是以教材以知識為標準,其內容侵害了學生利益;學生和教師都成為了教材和知識的奴隸,教材內容太多,同時又死板,對學生的要求又極高,中國的學生負擔之重是世界上少有的,“減負”的呼吁也叫喊多年,但就是減不下來,甚至是越減越多。原因就在于這些負擔不是由學生主動要求的而是教育者強加的,標準是他們定的,自然我們缺乏創新精神也是必然的。
關鍵詞:中西文化;自我觀教育;比較
一、中西方的“自我觀”概述
(一)西方文化的“自我觀”
在西方哲學中,“自我觀”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發展。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哲學家們不斷對“自我”進行深入的剖析。隨著理論的積累,研究的思路和視野愈加深入和開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史條件下,哲學家們對“自我觀”的認識各有不同的解答。從亞里士多德起,哲學界開始從事“自我”的對象化研究,笛卡爾繼承了亞氏的傳統,并且認為“自我”是思維的“自我”(即“我思故我在”),“自我”是先天就存在的;洛克與笛卡爾的觀點不同,他反對笛卡爾天賦觀念的說法,他認為“自我”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后天的,是意識主導的、經驗的、被動的,是從外部獲得的“自我”;休漠對笛卡爾先天性的“自我”作出了進一步的否認,他認為“自我”是人的情感體驗和經驗的統一;黑格爾則意識到“自我”是與他人共存的,而不是單個存在的;馬克思則提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斷,將黑格爾的“他人”進一步融入到了整個社會之中。
(二)中國文化的“自我觀”
把“自我”視為空無是釋、道兩家的思想,是一種個體“自我觀”,而儒家思想強調社會秩序,是一種社會“自我觀”,形成了個體“自我”與社會“自我”互補的格局,是心性而非理性。[1]這種心性的“自我觀”追尋的自然狀態是天人合一;追尋的社會狀態是君子而非小人;以克制自身欲望為方式來處理社會矛盾,從而維護確保社會穩定的以血親能力為基礎的制度關系。“自我”是一個整體是中國自古以來的觀點。中國人不能對“自我”本身做具體的分解和分析,因為中國人是以完形的方式來看待“自我”的,中國“自我觀”追求“心”,追求“自我”的內心體驗和內心修養,強調了悟自心,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為了有益于個人身心健康和社會健康,“自我”應該怎么做的方面。這種“自我觀”反映出中國文化相對忽略思維邏輯、分析智力與工具理性的作用。
二、對待中西文化的態度
通過對中西文化傳統的源頭進行探討研究,我們可以從中找到造成中西文化如此差距的原因。任何一種文化無一例外地都是植根于其自身的種族差異、地理環境等各方面的原因。各文化w系要想長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根據自身的狀況,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原動力。政治是這樣,經濟是這樣,教育亦然。
現今,我們在學習西方先進教育理念時,往往忽視了自身教育發展的特點和民族特性,以致于我們在學習西方的路上一直煞費苦心,艱難前行,結果收效甚微。西方的教育模式是依據自身的文化土壤而設置,我們不能生搬硬套,如果生硬地移植他們的成果,卻不了解并認真研究自身的狀況,勢必會事倍功半。應該根據自己民族的社會環境,創設屬于自己的文化。
中西文化并不是冰火不容的,只要方式得當,西方主客二分、物我相分的“主體性”精神與中國傳統的“萬物一體”觀是可以結合并促進彼此發展的。將西方傳統文化以“自我”為優勢的觀念納入到中華文化以“我們”的群體意識為優勢的觀念之中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方式。“一方面,因承認彼此不同而肯定了每一自我的獨特性;一方面又因承認彼此相通而肯定了人我間的相互支持,從而對他人負有責任感。”[2]
正如張世英先生所說,只有對他人的“自我”報以足夠的尊重,創造一個“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局面,才是“東方睡獅”真正清醒之日,也是“東方睡獅”震撼世界之時!
中西方文化是格局特色的文化,各自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一方面,既然文化特色不同,那么毫無疑問,彼此之間會有沖突、碰撞與分歧。而另一方面,雖然文化特點不同,但既然都是文化,同屬于世界中的文化,中西方文化就可以交流、會通與融合。因此,對待中西方的異質文化,“和而不同(倡導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異而求和(尋求發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濟(探求異質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異質文化的共榮之道)無疑是一種正確的、共贏的態度。”[3]
三、教育中的文化“自我觀”差異
“在中國,文化中的社會倫理觀是以群體為本位的。農耕文明中形成和強化起來的家族制度和金字塔形的社會等級制度,必須是它的文化中的社會倫理觀以群體為本位,而不是以個體為本位。這就必然導致反對個性,強調群眾認同,靠別人來定義自己,缺乏“人權”的觀念。”[4]中國文化將個體的整個生命都納入公式化的人生渠道中,將一些社會義務,如安身立命、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贍養父母等,用外鑠的方式按在每個人頭上,大家都踏著由社會制定的人生道路終其一生,很少有超越的意向,自然也缺乏越出這個平面層次的好奇心以及個人的浪漫氣質。以群體為本位,而不是以個體為本位的邏輯演繹,必定是強調整體利益的,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所以也就必然強調個體對社會的義務,而忽視個體的權利。
縱觀中國教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一直未從哲學體系中分化出來,而是與哲學融為一體的。中國古代的教育家首先也是哲學家,他們具有一定的哲學思想,而后涉及教育領域,從事教育實踐活動,例如,千古傳頌的孔子圣人,他是哲學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
在“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下,春秋戰國以后,注重人文知識的教育理念越來越成熟,并在各個歷史時期不斷加強。在儒家學派中,孔子注重將以“孝”為基礎、以“仁”和“禮”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念貫穿于他的全部教育活動中。自孔子到孟子、荀子,都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進行教育,對其進行竭力崇仰,從而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了以道德理想主義為特征的教育傳統。例如: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曾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為文。”把知識教育放在“行有余力”的次要地位,而把德育放在首位。荀子在《勸學》中也認為:“君子之學以養其身”,就是說學并不是以獲得文化知識為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修養身心,注重內修。傳統教育中雖然有許多關于知識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如學思行結合、聞見知行等,但其主要目標不是為了文化知識而教的手段,而是為了習得內心的“善”――仁義道德,就是要“格”倫理道德,重義輕利,重德輕力。是用內心去體驗和感受自然,親近自然,而不是去認識自然的原理,當然就更談不上改造自然了。“這實際上是把道德的價值置于知識的價值之上,把德性置于知性之上,把善置于真之上,把價值評價置于科學認識之上,用價值來統帥事
實。”[5]同時也就否定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教育價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以個體為本位的社會倫理觀強調人權、民主、平等、自由、博愛與法治。尊重個性,也就是尊重個人自我選擇的權力,崇尚多樣化,崇尚開拓、冒險與創新,由此形成了一種超越意向,一種到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去豐富人生閱歷的好奇心與開放心態。
西方文化是從“征服自然”出發來展開教育的,他們認為自然是為人類服務的,是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資源,為了生存,就要利用自然,開發自然。他們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對立的,重視人的主體作用和價值,人是一切事物的主宰。主張以人為中心,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中強調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注重科學教育,注重技術與手段的運用,并逐漸成為西方傳統教育思想的主流。
[參考文獻]
[1]黎達.比較視野下的中西方“自我觀[D].四川大學,2005.
[2]肖川.文化與教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李梅敬.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對中國文化教育的啟示[J].2013,(4):82-86.
[4]張世英.中西文化與自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