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產養殖業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水產養殖;水體凈化技術;現狀;發展;策略
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水體凈化技術主要包括池塘清淤機、水質凈化殺菌裝置、高效生物凈化器、過濾機以及水質自動監控系統等,其技術的最終目的是分離和凈化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養殖水體凈化技術是我國現階段水產養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可控制的人工措施來優化養殖水體條件,根治魚類疾病、資源環境問題以及增強水產生產力等。
1水產養殖現狀分析
據調查研究表明,2008年開始我國的水產養殖產量就已經達到上萬噸以上,雖然水產品的養殖促進了經濟發展以及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質量,但也產生了大量的水體污染,給部分江河湖海等水資源環境造成壓力和困擾,為國內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阻礙,同時逐漸形成中國水產生產中難以突破的瓶頸。由于這種現象長期存在會對人們的生活及國家帶來影響,因此,人們也開始認識到養殖水體凈化技術的重要性,這也使得水體凈化技術在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
2水體凈化技術物理方法及生物方法
2.1物理方法
在養殖業中,最常見的物理方法是在水底微孔管道中應用增氧技術和耕水機、在水池中應用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以及改進養殖水體的設計。其中,在水底微孔管道中應用增氧技術和耕水機是水體凈化技術中最重要的物理方法,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在水底引入管道增氧技術和耕水機能夠有效消除水體中的氧躍層,以充分的供給氧氣,并改善水池環境,其優點不僅耗能低且具有產量高以安全性能好等特點。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應用則是凈化技術中最關鍵的物理方法,在國外,納米材料在水體中的應用也是十分可觀的,通過納米技術可以對水體中的水質進行凈化、消毒和殺菌,對進一步完善水體環境非常實用。而改進養殖水體的設計則是水體凈化技術中最根本的物理方法,專家可以通過改進養殖水體的設計過程,采用不同的實驗進行檢測,然后根據水流的形勢進行水體構造,其目的是提高水體空間的利用率,使水體環境進一步優化。
2.2生物方法
水體凈化技術的生物方法包括生物濾器、微生物制劑、人工濕地凈化技術等。生物濾器的作用主要是免疫養殖水中的有害物質,它主要在封閉的環境下不斷的循環水處理系統進行作業,它的耗能量和投入資金最高。而微生物制劑則是水體凈化技術中最有效的生物方法,主要由最常見的枯草芽抱桿菌、酵母菌以及光和細菌等菌類組成,其中光和細菌微生物制劑應用最為廣泛,由于其本身具有脫氫和氧化的作用,能夠有效改善水體中的有毒物質,降低亞硝酸鹽的含量,進一步促進水體中有機物的循環和利用。人工濕地凈化技術是生物方法中最重要的凈化技術,該技術能夠同化水體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質,完全避免了二次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現象,不僅能夠在水體中自給自足,同時為水產養殖業節省了大量能源,它是一種經濟、環保且便于操作的最佳技術。
3水產養殖水體凈化技術研究成果及發展策略
3.1研究成果
水產養殖是引發水體環境污染的源頭,只有解決水體污染問題,才能進一步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在增加水產養殖密度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同時也要重視水資源保護。現階段,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在嘗試和探索新的水體凈化技術,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深入研究水體凈化技術的再創新高,主要注重生物技術方面的探索,并已經研制出了許多新型技術,為打造全封閉健康式養殖系統不斷努力和嘗試。[2]
3.2發展策略
3.2.1合理利用現代技術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產養殖業也越來越重視水資源和能源的節約,我國針對諸多問題已經投入了大量的物質和人力,利用現代科技的優勢不斷優化水體凈化系統。與此同時,我國也通過多種渠道加強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協作,借鑒外國經驗將水體凈化技術推向更高的水平,這種做法為日后水產養殖的發展打下扎實基礎,通過現代技術、新型材料與水產養殖的進一步統一,不僅降低了成本上的投入,同時提高水資源生產質量,使養殖生產力有了飛躍式的發展。3.2.2借鑒國外先進技術水體凈化技術主要是為了消除水中所好友的污染物,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國外專家在技術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因此,國外的先進技術也非常顯著。我國可以借鑒國外技術中的生物膜處理、自然生物處理以及活性污泥處理等方法作為基礎,不僅可以應用于水產養殖中,同時也可以應用于工業水的處理,只要能在相關領域中發揮其最大價值,就要加以利用。[3]3.2.3完善養殖管理系統任何技術的進一步研究都離不開物理和化學作為基礎,因此,要想進一步完善養殖管理系統并充分發揮水體凈化技術的優勢,就必須要重視基礎研究,通過不斷深入探索研究出更實用的水質改良技術,并在原有水體凈化技術的基礎之上加以改造,一方面要汲取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作為鋪墊,另一方面也要研制出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先進技術,以此來促進水產養殖凈化技術的發展,同時促進我國經濟水平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產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覷,為了有效改善水產養殖水體的水質,降低水產養殖業對水資源的影響非常重要,就連世界各國的專家們對水產養殖水體凈化技術也做出了相應的嘗試和探索。水產養殖水體凈化技術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過硬的水體凈化技術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關鍵,目前,通過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更為直接,具有實際性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瑋,陳軍,劉晃等.中國水產養殖水體凈化技術的發展概況.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3,19(1):41-49.
[2]劉瑜.海水養殖水體模塊化凈化技術.中國水產,2012,(9):68-69.
【關鍵詞】水產養殖 災害監測 災害預警
1 引言
水產養殖作為我國沿海沿江現代農業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沿海沿江廣大養殖企業和養殖戶重視。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的水產養殖大多采用露天養殖方式,這種養殖方式投入成本低,易于推廣。但是,由于采用全露天的方式,其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非常低,特別是氣象災害。因此,如何提高對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在災害來臨前提前告知養殖戶及時進行預防,成為當前水產養殖氣象災害方面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物聯網通過傳感器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了現實世界的物物相連,實時監測。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方便快捷的構建氣象信息采集和監測網絡,采用對應的氣象信息傳感器可以實時的對目標區域的氣象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和跟蹤,這為構建相關的氣象信息模型提供了極其便捷的途徑。因此,在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方面,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來構建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網絡,對水產養殖地區的氣象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和歷史跟蹤。然后后通過構建相關的監測和預警模型實現對水產養殖區域的氣象災害進行在線監測和預警,為水產養殖戶提供實時的氣象監測信息和預警信息。
2 水產養殖災害概述及相關氣象指標的設計
漁業經濟在廣東海洋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海洋和水產養殖業,廣東的水產養殖產量多年居全國首位。但是,隨著水產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行業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的風險也越來越高,比較典型的就有低溫寒災、臺風、赤潮、暴雨等。在我省水產養殖業遭受的各類自然災害中絕大部分是氣象災害,而在氣象災害中尤其以臺風、低溫寒災對我省水產養殖業的影響最為嚴重。近年來臺風、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出現次數多,發生范圍廣,危害面積大,對我省水產養殖業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如2015年10月強臺風“彩虹”造成廣東省湛江、茂名、陽江等9市42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農業和水產養殖業損失巨大;2008年初持續的低溫寒潮天氣使廣東遭遇了58年來最為嚴重的冰凍災害,造成全省受災養殖面積262.1萬畝,損失水產品產量48.4 萬噸,累計全省漁業經濟損失達61.9 億元。
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業部門公布的我國北部灣、粵西地區2008年到2016年的水產養殖氣象災情進行統計分析可知,近幾年來造成該地區的水產養殖的災害性天氣過程主要有臺風、暴雨、低溫幾種,可以將風速(力)、降水量、溫度、氣壓作為氣象災害指標。
3 基于物聯網的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系統的設計
基于物聯網技術,構建了一個水產養殖場氣象數據物聯網監測系統,通過該系統實現水產養殖場的氣象數據監測,進而獲取近期的水產養殖氣象信息數據。本文的水產養殖物聯網監測系統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該系統主要由水產養殖場氣象數據采集、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監測預警信息顯示屏、用戶移動設備四個部分組成,其中水產養殖場數據采集端主要負責對水產養殖場的氣象因子進行監測,并將監測到的實時數據上傳到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服務中心通過對數據處理,并結合氣象預報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最后評估出災害的等級,并且對災害進行預測處理得出最近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同時系統還可以通過服務中心將監測到的數據實時發送到水產養殖用戶的手機等移動設備實現實時監測和提醒,通過手機短信、微信等網絡方式進行實時。
該系統由三個部分構成:
3.1 水產養殖場數據采集和傳輸系統
采用溫度傳感器、氣壓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和降雨量傳感器等,借助物聯網絡技術,每個水產養殖場安裝配置一個無線自組網,即時測定水產養殖場的主要氣象要素值,并通過無線自組網信息傳輸匯聚節點,利用無線或有線網絡將數據上傳至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服務器。
3.2 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數據分析處理系統
采用大數據技術,對水產養殖場實時數據、氣象歷史數據庫和氣象災害指標庫進行分析處理,通過氣象災害預測預警模型、GIS、氣象災害決策支持系統等進行分析,得出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災害分布情況及災害防御方案,為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測預警、災害防御提供決策支持輔助服務。
3.3 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信息系統
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通過互聯網,通過監測預警顯示屏、用戶手機,向水產養殖企業、水產養殖戶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及防御方案;水產養殖企業、水產養殖戶也可以通過計算機遠程監控和實時查詢水產養殖場的氣象條件及氣象災害等。
4 基于物聯網的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模型設計
從水產養殖監測物聯網系統中獲取氣象信息后就可以通過構建模型,對相關的信息進行處理,根據歷史和實測數據及其統計特性,構建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測指標模型如下:
式中,CW、CR、CD、CT為影響因子權重,可以通過統計分析獲取;M(Wt,Rt,Dt,T)為氣象災害預測指標,通過該指標來對氣象災害進行預測;Wt表示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提供水產養殖區域大于臨界值的風速,小于等于臨界值時取值為W0;Rt表示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提供的大于臨界值的降雨量,小于等于臨界值時取值為R0;Tt為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提供的低于臨界值的溫度,大于等于臨界值時取值為T0;Dt為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提供的低于臨界值的大氣壓強,大于等于臨界值時取值為D0;t為時間,單位為小時,t-24表示從24小時前開始統計。
5 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警
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警主要通過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測指標模型計算結果觸發,實際預警還需根據監測預警服務中心的決策支持系統,對歷史資料及大環境下的實時氣象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得出預警信息,并M行預警。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決策支持系統主要功能如圖2所示。
采用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決策支持系統進行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數據處理、預警、防災減災應急響應等。
(1)通過風速、降雨量、氣壓等傳感器測量水產養殖場相應氣象數據,采用無線傳感網絡及互聯網傳送到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中心通過信息收集與處理系統對物聯網監測數據進行自動處理并放入數據庫。按處理后的實測數據,并根據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測指標模型計算氣象災害預測指標,依此確定災害出現與否,以觸發啟動預警處理系統。
(2)根據近n年鄰近區域臺風、暴雨、風暴潮、低氣壓的歷史大數據,采用隨機過程分析、現代回歸分析等分別構建各關鍵要素單要素、綜合要素統計預測模型。
(3)根據大數據、預測模型和歷史數據、實測數據、實時數據等計算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測指標值。
(4)依據水產養殖氣象災害各相關實測、預測指標值,進行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綜合分析、風險分析及管理,得出比較客觀的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并針對不同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類型和等級、地域,通過短信、微信、網絡、物聯網及其他媒體等水產養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提出水產養殖防災減災應急預案,為水產養殖專業戶、企業及當地政府提供水產養殖防災減災決策支持服務。
6 總結
本文探討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水產養殖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問題,分析了水產養殖的主要氣象災害因子,完成了氣象災害指標設計,并將該指標應用到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模型中,結合水產養殖場的物聯網氣象監測系統采集的數據可以有效的實現對水產養殖場的氣象災害進行監測和預警。同時,本文還完成了水產養殖場的物聯網氣象災害監測系統、氣象災害監控和預警模型等設計,給出了詳細的系統設計結構圖和數學模型。這些系統設計和數學模型對水產養殖相關物聯網信息系統的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方苗,祁元,張金龍.基于WebGIS的蘭州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化[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1,26(02):137-146.
[2]方宇凌,吳嘉豪,湯沛等.珠江口西岸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平臺[J].廣東氣象,2013,35(05):59-63.
[3]Timmons M B,Ebeling J M,Wheaton F W.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M].New York:Northeastern Regional Aquaculture Center,2011:147-190.
[4]姚楠,陳哲,劉玉林.基于GIS的電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研制[J].電力信息化,2013,11(03).
[5]孫忠富,杜克明,尹首一.物聯網發展趨勢與農業應用展望[J].農業網絡信息,2010(05):5-8.
[6]鐘勇.物聯網在氣象災害預警中的應用[J].通信與信息技術,2012(02):049.
[7]夏于,孫忠富,杜克明,等.基于物聯網的小麥苗情診斷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05):117-124.
[8]禹海慧,許宇飛,易想和YU.長株潭物聯網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04).
[9]趙城城,楊洪平,劉曉陽,等.大雨滴對雷達定量測量降水的影響研究[J].暴雨災害,2014,33(02):106-111.
[10]羅云峰.降低對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脆弱性--2002年“世界氣象日”主題[J].中國科學基金,2002,16(05):279-283.
進一步完善水產許可證制度與相關的漁業養殖法律法規體系,在實地調查當地養殖區域的養殖負荷量與環境負載量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環境評估與養殖量評估,避免盲目擴大養殖規模而導致環境超載負荷,從而對水域的生態平衡產生影響。進一步明確科學的養殖排水標準,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嚴格控制養殖場的廢水排放可以有效控制污染,但我國現行的漁業法對排放標準的規定還相對比較模糊,因此迫切需要設計一套嚴格、標準的排施規范。設立健全的水產養殖業管理系統與模式,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屬于農業部門與水產系統,而鮮有環境部門參與其中,國內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水產業綜合治理模式,把環境問題納入水產養殖業的管理要素中。全面培養養殖業人員的環保意識,提高養殖業整體的環保水平,現階段我國很多養殖從業人員技術水準相對較低,多數學歷水平、知識水平不高,且環保意識也相對薄弱,因此在養殖業中不僅養殖技術落后,而且對環境問題也不夠重視;相關部門要針對現狀采取相應的改善策略,定期組織養殖戶進行專業培訓,開設各類知識講座與競賽活動,提高養殖人員的技術水平;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養殖戶的環保意識與使命感、責任感。
在養殖過程中,只要解決養殖用水的處理問題,提高其循環利用率,即可實現環境污染的有效控制。要提高養殖用水的循環使用率,要將水中的殘餌、生物代謝物等懸浮物質、溶解性營養鹽類等凈化干凈。現在水產上常用的水體凈化方法有兩類,即物理化學處理與生物處理,其中物理化學處理可以將水中的懸浮物質、無機物等去除,而生物處理則可以有效除去水中的有機物、氨氮、亞硝酸鹽氮等物質,其工作原理利用的是微生物的代謝反應。不同的處理方法有各自不同的優勢與不足,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養殖戶要根據養殖用水的水質情況、經濟條件來選擇適用的處理技術。物理處理法物理處理法屬于一種初級處理方法,其根據水體及相關污染物的理化性質,通過機械的方法對水體進行凈化,該方法的普及度相對較高。常用的物理處理法包括沉淀法、過濾法、泡沫分離法、逆滲透法、吸附法、曝氣法以及磁分離法等,其中針對水中懸浮顆粒物較多的水質,可以采用沉淀法、過濾法、泡沫分離法等進行處理;水中如果存在諸如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可以采用吸附法,利用多孔性的固相物質將有毒物質吸附清除,常用的多孔性固相物質包括活性炭、硅膠、沸石、浮石粉等;水中如果存在有害氣體,比如氨氣或者氯氣等,可以采用換水、曝氣等方法向水體增氧,清除有害氣體;磁分離法主要是利用電磁分離原理清除水體中的重金屬離子污染物,不過該方法的成本投入大,而且技術含量高,所以目前不具推廣性。化學處理法化學處理法可以有效除去水體中的有害離子,常用的方法有凝聚法、氧化處理法、離子交換法、絡和法以及中和法、消毒殺菌劑法等等,其中又以氧化處理法的應用最為普遍,該方法是利用各種氧化劑氧化水體中的化學物質,氧化劑有臭氧、漂白粉、高錳酸鉀等,其中臭氧的應用范圍最廣、處理效果最好。氧化處理過程中所采用的氧化劑不僅可以消毒、殺菌,而且其本身所具備的氧化性還可以與有機物、具有還原性的物質發生反應,去除有害離子。不過對于化學處理法而言,由于化學試劑本身存在一定的污染性,因此要限制其應用范圍。
生物處理法在各種水凈化處理方法中,生物處理法安全性高,且效果好,因此正逐漸成為水體凈化處理方法中的主流發展趨勢。生物處理法的原理如下:微生物與自養植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會對有機物產生相應的生理需求,因此可以在水體中人為培育有益生物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例如水中未被進食的殘餌、養殖對象的代謝產物等可以作為一些藻類、高等水生植物等微生物和自養植物的營養來源,從而防止殘餌、代謝物累積,對水質產生破壞。不過通常不會單純地采用生物處理方法進行水體凈化處理,而是要根據水質的實際情況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生物處理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穩定塘法等多種形式。比如可以制作生物濾器,將凈化生物利用生物膜使其附著在固體表面,比如魚網、貝殼等,可以有效除去懸浮物、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常用的生物濾器包括滴濾池、浸沒式固定床生物濾器、流化床生物濾器、生物轉盤以及生物轉筒等多種,其制作簡單、操作方便,且處理效果好,因此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還可以通過在水體中投入有益生物的方法來凈化水質,比如光合細菌、綠藻、水生植物、酵母等,其中綠藻可以攝取二氧化碳以外的低分子有機物質,比如醋酸、葡萄糖類等,不僅可以實現自身的增殖,而且可以去除水體中的營養鹽類與生物耗氧源;而在水體中投入光合細菌,大量繁殖有益菌形成優勢種群,也可以對病原的繁殖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凈化池中適宜生長的生物如下:龍須菜、西施舌、貽貝等適用于鹵水種類;而水耕蔬菜、浮萍、布袋蓮、蜆等適用于淡水種類。
總之,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的影響巨大,水體污染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特別是食物污染嚴重的今天,更應當注意對于養殖業水體的保護,特別是緩流和靜水體。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從制度面與技術面著手,在最短時間內解決環境問題,在保證生態環境的正常穩定和可持續性發展的情況下,促進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穩定繁榮發展。
本文作者:楊明偉工作單位:廣西水產畜牧學校
美國:布里斯托爾灣流域三文魚總量達到4120萬條
據美國阿拉斯加州當地媒體報道,美國布里斯托爾灣流域上周(7.25-7.31)共捕撈上來150萬條三文魚。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到上周日,該流域洄游的三文魚總量達到4120萬條。目前阿拉斯加野生紅鮭的市場價格大約為每磅0.75美元,狗鮭為每磅0.4美元,王鮭為每磅1.25美元,粉鮭為每磅0.23美元,銀鮭為每磅0.55美元。
美國:馬里蘭州梭子蟹的產量上漲
今年美國馬里蘭州梭子蟹的產量上漲,但是市場需求量增長不明顯。其價格并沒有下降太多,仍然維持在每打30-95美元。
2016年初,馬里蘭州水產部門預測切薩皮克灣的梭子蟹產量可以達到5.53億只,比去年同期增長35%,創近4年的最高記錄。雌性帶籽梭子蟹產量達到1.94億只,比去年同期增長一倍。
越南:蝦出口形勢好于去年
據《越南經濟時報》8月1日報道,越南水產加工出口協會預測,今年來越南蝦出口形勢好于去年,但因氣候干旱和海水倒灌,蝦養殖業受到影響,原料蝦供應出現緊缺,導致全年蝦出口量從原來預測的33億美元調降為30億美元。
今年越南蝦出口市場已從去年的81個國家和地區減少到75個,主要市場為美國、歐盟、日本、中國、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東盟、臺灣地區和瑞士,占蝦出口總額的95%。今年上半年越南蝦出口額為14億美元,同比增長5%,其中出口美國增長13.8%,歐盟增長6.5%,中國(含香港)增長41.8%,而日本下降9%。美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蝦進口國,今年上半年越南蝦占美國進口蝦總份額的12.4%,列在印尼、印度和泰國之后,居第四位。前不久,美國商務部終審裁定以明富水產公司為代表的越南蝦企反傾銷稅率為零,進一步打開了美國市場,未來有可能提升越南蝦在美國市場的份額。
印度:沙丁魚捕撈呈下降趨勢
上周五(7月29日),印度果阿省政府承認今年該省沙丁魚捕撈呈下降趨勢。“從2015年7月到2016年6月,海洋魚類捕撈量呈下滑狀態。產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沙丁魚捕撈量的大幅下降。”該省漁業部長Avertano Furtado在政府會議上表示。據漁業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4年該省沙丁魚的捕撈量為80,849噸,2015年的捕撈量下降到57,270。而2016年至今沙丁魚捕撈量的臨時數據為6481噸。
智利:上半年水產養殖產量達到508000噸
據智利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副部長透露,今年上半年該國水產養殖業產量達到508000噸,比2015年同期下降15%。
智利水產養殖業的主要品種有大西洋三文魚,貽貝和虹鱒魚,分別占產量的52.1%、34.9%和8.2%。今年前六個月養殖魚類的產量為320000噸,比2015年同期下降15.3%。大西洋三文魚的產量為64000噸,比去年同期下降8.6%。
歐盟:結束對幾內亞漁業長達2年的貿易制裁
據歐委會發表的公告,歐委會決定將幾內亞從“違法漁業捕撈、不申報、無管制”黑名單中排除,自從結束了歐盟對于幾內亞漁業長達2年多的貿易制裁。
2012年11月,歐委會向幾內亞提出“違法漁業捕撈、不申報、無管制、不合作”國家黑名單黃牌警告,列入重點監測國家。
2013年11月,歐委會向幾內亞提出紅牌警告。
2014年4月,歐盟通過決議,決定將幾內亞正式列入“違法漁業捕撈、不申報、無管制、不合作”國家黑名單,禁止幾內亞魚產品向歐盟成員國出口,也禁止歐盟成員國的漁船到幾內亞海域從事捕撈,暫停歐盟對幾內亞的漁業援助。
自那時起,為了從黑名單中摘帽,幾內亞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強對于漁業行業的管制;例如,規定每年的7月和8月為休漁期;強制要求所有工業化捕撈的漁船安裝衛星定位系統;加大非法捕撈的打擊和處罰力度;提高漁業資源稅;嚴格控制捕魚證的發放數量等。
今年4月,歐委會漁業總司派出工作組對于幾內亞漁業行業的整改情況進行考察和評估,評估報告對于幾內亞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整改措施和執行結果表示滿意。
作為摘帽解禁的條件之一,幾內亞在今年正式批準加入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制定的《港口國家國際公約》(PSMA),該公約禁止非法捕撈的海產品在本國港口卸貨。該條約于2016年6月在幾內亞正式生效。
據歐委會的統計,全球每年非法捕撈的數量在1100-2600萬噸,價值100億歐元以上,占全球捕撈量的15%。
本文概述了我國歷年來引進水產養殖新品種的現狀,分析討論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今后的發展戰略與對策,強調了今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
一、國內外主要養殖種類
l、甲殼類
世界養殖的蝦蟹類有30多種,其中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是著名的三大養殖蝦類,其它一些較重要的養殖品種還有:日本對蝦、印度對蝦、墨吉對蝦、長毛對蝦、寬溝對蝦、短溝對蝦、小褐對蝦、白對蝦、巴西對蝦、桃紅對蝦、西方對蝦、南方白對蝦、加州對蝦、食用對蝦、藍對蝦、刀額新對蝦、近緣新對蝦。另外,近幾年許多淡水蝦類和海淡水蟹類如紅螯螯蝦、雅比蝦、麥龍蝦、羅氏沼蝦、日本沼蝦、中華絨螯蟹、據緣青蟹、三疣梭子蟹、日本鱘、龍蝦類等。
2、魚類
世界海水魚類養殖上百種,其中重要種類有:虹鱒、銀鮭、大西洋鮭、褐鮭、大西洋首魚、紅姑魚、海鮭、條紋魚、鯰魚、鰍、鰻鱺魚、石斑魚、大西洋鰈、遮目魚、條紋鯔、線鰭西鯡、紅笛鯛、軍曹魚、蘭鰭金槍魚、黃條、羅非魚、牙鲆、大菱鲆、真鯛、黑鯛、金鯛、花鱸、尖吻鱸等。
3、貝類
目前,世界上約有海水養殖貝類30余種,主要的養殖種類為褶牡蠣、大連灣牡蠣、近江牡蠣、太平洋牡蠣、櫛孔扇貝、華貴櫛孔扇貝、海灣扇貝、蝦夷扇貝、大扇貝、皇后扇貝合浦珠母貝、大珠母貝、珍珠貝、菲律賓蛤仔、皺織盤鮑、雜色鮑、硬殼蛤、縊蟶等。
正在研究和開發養殖的貝類有:綠鮑、滑頂薄殼鳥蛤、密鱗牡蠣、)巴西牡蠣、紫樞扇貝、圓扇貝、墨西哥灣扇貝、短頸蛤、砂海螂、地鴨蛤、剃刀蟶、長竹蟶、大硨磲、鱗車磲、硨蠔、奶油蛤、又蛤、黃蛤等。
4、藻類
目前養殖的經濟藻類品種有:褐藻的主要養殖品種有海帶、裙帶菜;紅藻有麒麟菜、江蘺、紅毛藻,角叉藻,龍須菜及紫菜;綠藻主要是礁膜。近年來有些種類的經濟價值也逐漸得到重視,小規模的養殖也已開展。如綠藻的Enteromophaspp.,Lanlerpaspp.,褐藻Claodosiphonolamurannus等都被廣泛養殖,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二、我國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現狀
建國初期,我國的水產總產量不足50萬噸。50年代末期,我國加快了水產事業的發展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我國的水產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漁業產業結構經過幾次調整,水產品總產量到2000年達4278.99萬噸,比1999年增加156.5萬噸,增長3.80%。發展最快的當數水產養殖業。
水產養殖事業的高速發展,除了我國的漁業政策引導和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外,其三要原因是我國加大了新品種的引進力度。從而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事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大規模的新品種引進工作始于50年代末,早在1957年,我國就通過民間渠道從越南引進莫桑比克羅非魚。1959年我國政府接受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贈送的原產于北美洲的虹鱒發眼卵5萬粒和稚魚6000尾,之后,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先后從孟加拉、日本、埃及、美國、泰國、越南、非洲、墨西哥、蘇聯、印度、澳大利亞、英國等引進了上百種水產養殖新品種,其主要品種見表此1。
我國引進新的品種,豐富了我國的水產種質資源。而且大多數品種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推廣應用。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并為我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淡水養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羅非魚。1998年,全國養殖羅非魚達52.6萬t,遍20個省市、自治區。第二是羅氏沼蝦,1998年,全國羅氏沼蝦總產量已達617萬噸。在海水養殖中,扇貝、牡蠣養殖最具有代表性。海灣扇貝引進后,我國的扇貝養殖發展極為迅速。扇貝養殖原來不足10萬噸而到了1998年扇貝養殖總產量已達62.9萬噸,扇貝不再是海珍品,而成為廣大群眾喜愛的大眾水產品。牡蠣養殖更是如此。1991年,全國牡蠣養殖總產量為8.7萬噸,而到了1998年,全國牡蠣產量已高達283.3萬噸。應該說,這是與新品種的引進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我國的對蝦養殖,最高年產量高達22萬噸,養殖面積達220萬畝(1992)。1993年以來,由于對蝦暴發性流行病的發生,使我國的對蝦養殖受到嚴重影響,但2000年全國對蝦養殖產量已恢復到20萬噸左右。在這一產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引進的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等。
另外,推廣應用較好的品種還有淡水白鯧、斑點叉尾、胡子鯰、露斯塔野鯪、虹鱒、牛蛙、大菱鲆和條紋鱸等等。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水產養殖新品種的引進工作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成就是顯著的。但與產業發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引進品種較少
多年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把水產養殖良種的引進、移植作為水產養殖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并普遍重視發掘利用與相關目標性質的遺傳改進等工作。其良種的培育基地、實驗場等年有增加。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亦越來越大。近幾十年來,引種集中在改良本國水域水生生物的種類組成,遺傳改良本國的養殖品種和直接將引進種類投入市場。以達到提高水體的生產能力,獲得更高質量的養殖品種和為市場提供更多的有價值的商品。因此,許多國家都加大了引種的力度。在19世紀和20世紀期間,歐洲、亞洲、北美洲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鱷科、鮭科、鯉科、鯰科等39種魚類。其中,10種魚類的馴化效果顯著。18種魚類馴化有效果。6種魚類馴化效果不好并有副作用。5種魚類的馴化結果不清。
在此期間,歐洲總計引種39種。其中,歐洲魚類20種,亞洲區系與魚類9種,北美區系魚類16種;有26種魚類已成活于新的水域,已形成了自然種群,占移殖魚類的66%。在這些移植魚類中,移植的16種魚類中,有13種(81%)已馴化。北美移植魚類約有40種。其中,25種魚類已馴化于美國和加拿大,在美國中部和南部地區有近半數魚類為外來種。亞洲地區移植的魚類有70余種,其中中國60種、日本7一8種、斯里蘭卡15種,在這些魚類中約20訓化成功。前蘇聯對引種馴化工作十分重視,自18世紀至20世紀,共進行了13個科的76種魚類的移植,向976個水域(包括海域、湖泊、河流和水庫)進行了1572次植移。對無脊椎動物(貝類等)和飼料無脊椎動物的移植也十分重視,19世紀中葉,移植39個種,移植437次,放養68個水域。這期間移植的目的是改變這些水域的魚類、無脊椎動物和餌料生物的區系組成,增加天然水域和水庫的經濟魚類資源。到80年代初,馴化魚類的年捕撈量平均為35萬公斤;移植餌料資源后,每年可增產2.5萬一3萬公斤,引種馴化產生了經濟效益。60年代后,該國開始注重養殖魚類的引種,60年代至70年代,從我國引進“四大家魚”中鰱、鳙、草魚,并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規模較大的繁事基地,利用電廠、核電站的溫排水進行苗種的早繁早育和商品魚養殖,使全國池塘養殖生產發生了革變化,由過去單養鯉改為鰱、鳙、草和鯉魚混養,苗產由過去的100~50公斤大幅度提高到300~350公斤。在各國的引種魚類中,主要是鮭亞種、白鮭亞科、鱘科和羅非魚屬的種類,如虹鱒、紅點鮭、大西洋鮭、幾種大麻哈魚、湖泊性白鮭、洄游性白鮭、匙吻鱒、高首鱒、俄羅斯鱘和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貝類則以美洲牡蠣、歐洲牡蠣等。
我國是世界海洋大國之一。有廣闊的淺海灘涂;同時,也有相當大的淡水水域。可引上的新技術和養殖種類相當多。但是,從我國引進的情況來看,數量仍然太少。特別是一與農業相比,差距甚大。
2.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復引進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對外交流與合作渠道不斷擴大,不少單位自行聯系,往往造成同一技術、同一種類由不同地區和單位重復引進,如虹鱒魚、羅非魚、南美白對蝦、澳州龍蝦、條文鱸、扇貝等多次從國外引進,有的因引種后的保種及純系復壯工作做得不夠,導致很快失去其經濟優良性狀而不得不再次引進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同時,也影響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3.推廣應用的力度不夠
調查發現,不少單位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小集體意識,往往自行引進、自行試驗,自然推廣生產,導致許多技術和品種引進后多年仍難以推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是技術和種質資源的一大浪費。
4.檢疫工作仍未引起高度重視
經調查發現,一些單位在新技術、新品種引進過程中不能按規定進行檢查、檢疫。有的雖履行了檢查、檢疫手續而未能真正做到檢查、檢疫,甚至有的單位和個人通過民間渠室和三資企業的商務活動引進的種類根本不履行檢疫手續。因此,難以杜絕和查處病蟲害的帶入,這一點,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充分關注。
四、發展戰略與對策
1.建立全國性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管理體系與信息系統
要使我國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必須建立全國性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管理體系與信息系統,以便對我國已經引進和待引進的水產養殖新品種進行全上程跟蹤管理。并根據產業發展,制定出今后引進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域資源和技術經濟條件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引進新品種,防止重復引進和分散引進。
2.嚴格執行檢疫法規,杜絕病蟲害帶入
水產養殖新品種的引進,對我國的漁業發展確實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也不應忽視在檢疫方面的問題。檢疫是引種中重要的一關,世界各地農作物引種中因檢疫不嚴帶進病害的例子很多,損失也很嚴重。應抓好檢疫關,防患于未然。在實施引種的過程中,應對新品種和隨其而來的所有工具、餌料進行嚴格的檢疫、消毒并隔離飼養,確定無疑后再轉入大面積養殖。特別是近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水產品流通和三資企業發展迅速,有些養殖品種是通過非正常渠道而流入中國,導致一些病蟲害的漏檢,今后應加大執法力度,嚴防帶入新病原。
3.應盡快建立國家級良種引育中心并加強對原、良種場的規范化建設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不少地方原、良種資源的緊缺和浪費并存。因此,建議一是實施原、良種生產許可證制度,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狠抓國家級原、良種場的年檢。同時,要制定一系列包括稅收在內的優惠政策,從物質和資金上,給予扶持。并實行原、良種的定點生產,取締無證生產。二是建立健全權威性的國家原、良種監測機構。建全有關法規,建立相應的標準和苗種生產規范,三是加大對原、良種場的資金投入,改變原、良種研究和推廣滯后于生產的局面。四是建立國家級良種引育中心,實行全封閉隔離保種和擴種工作,以保持和提高親體與苗種的質量,防止種質退化。從而提高原、良種場的社會效益和綜合經濟效益。
4.應重視和加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
物種進入新環境,適應后一般會獲得長足約發展,因為新環境中通常缺乏限制其發展速度的天敵。因此,如果對此估計不足或缺乏防范措施,引種的結果弊大于利,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如克氏鰲蝦的引種就是一個例子。克民整蝦原生長在美國南部,有一定的食用價值,大約50年前被引入我國。這種蝦生命力極強,被引種后迅速在我國淡水資源豐富的南方產稻區繁衍開來。由于其性情兇猛,喜穴居,捕食幼蟹,毀壞莊稼,對當地自然物種和埂田堤壩有危害,因此被當地的居民視為敵害。藻類引種也是這樣,在尚未對欲引進種的生態習性、生活史等各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之前盲目進行引種會引起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如引種進入自然環境后進行侵略性生長,使原生境中的種類生長不良甚或消失,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因此,引種之前應進行認真調查研究和論證工作,引種之前應嚴格控制養殖范圍,在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后再推廣。
5.切實搞好引進后的保種和推廣工作
引進的優良養殖品種和養殖技術,對于縮短周期,增加我國水產種質資源,提高漁業產量和經濟效益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也發現,我國引進的不少品種和技術尚未能達到規模化和產業化。其原因之一是多數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保種和推廣基地以及與之相應的各級苗種繁育和養殖基地。另一原因則是資金短缺,沒有足夠的保種與推廣資金。引種通常只是引進少量親體,然后經由這些親體大量、反復地繁育后代以形成新的種群。引種的初期,經精心選擇的品種會表現出令人滿意的優良品性。但是隨著規模的擴大,與當地環境的融合,與當地相近種群的混合,引入品種會在各方面有些變化,一些特點因缺乏及時的補充而漸漸消失,直接影響到生產的連續性。任何品種都存在著衰退的趨勢,而及時地補充新的純正親體則是防衰退的最有效途徑。此外,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種質資源的保存,與原產地補充新的親本相結合,就可既經濟又安全地保證引進種的長遠發展。國家和有關部門,應加大這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廣應用的進度。
6.今后應重點引進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及漁業新技術
(1)在立足自主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一些生長周期短、直推廣、品質優良的養殖種類,并通過馴化、繁育使其盡快達到產業化。
一是應考慮種質的引進更新。如我國各地雖多次引進羅非魚、海灣扇貝、羅氏沼蝦、虹鱒、德國鏡鯉、巨藻等,多數已發生退化,因此必須擴大引進的種類。對羅非魚,應重點引進尼羅羅非魚和奧利亞來羅非魚原種和不含卵孵化的羅非魚新種。以更新現有親魚和提高苗種生產能力。并建立相應的區域性保種中心和繁育中心。通過保種和擴種,使現有的羅非魚種質得到更新。對海灣扇貝、墨西哥扇貝、羅氏沼蝦、虹鱒、德國鏡鯉、應以引進原種(或優質種)為重點,經過保種,使現有余體得以基本更新。
二是新養殖對象的引進和馴化。從國家來看,應重點和繼續引進適合我國北方海域養殖的魚、貝類和適合我國南方海域養殖的貝、藻類為重點,并積極引進品質優良、經濟價值較高的海、淡水養殖種類。其主要品種如大菱鲆、條紋鱸親魚、俄羅斯鱘(俄國鱘、閃光鱘、西伯利亞鱘、雜交鱘等)、俄羅斯淡水白鮭、斑點叉尾新品種,美國擬石首魚、歐洲大扇貝、朝鮮櫛孔扇貝、新西蘭鮑、萬氏白對蝦和緬甸沼蝦等,
(2)應考慮引進海水集約化育苗、養殖過程中的水處理技術與設備,深海抗風浪網箱和沉浮式網箱制作技術,某些經濟魚、蝦貝類的關鍵育苗技術,紫菜冷凍床育苗技術,耐鹽植物,高效飼料配制與加工技術,養殖病蟲害的快速診斷與監測技術與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