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代科技的進展

      現代科技的進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科技的進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科技的進展范文第1篇

      關鍵詞:西寧客商;區域市場;歷史貢獻

      近代以來,外來客商的商貿活動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西寧經濟的發展,增進了青海與內地的經濟文化。研究這一歷史過程,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借鑒意義。

      1 客商在西寧發展的簡要脈絡

      西寧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南連河套,西接青海,北倚祁連”,[4] “逼介青海,環拱諸番,徑通準夷,南達三藏,自古為用武之地”,久為邊陲軍事重鎮,因兵而興城。“秦漢期間,為西戎地,屬涼州;漢武帝遂開諸羌,筑令居塞;宣帝時趙充國伐先零羌,開湟中,駐軍屯田,置破羌縣,屬金城郡”。[1]北宋中后期,由于西夏阻斷河西走廊,西寧(當時叫青唐城)漸成東西貿易中心,由高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沿青海湖東來的各族商人,多集中在此交易。這是外來客商在西寧的初起。

      明代,西寧是西番入關之門戶,內地客商(主要是山陜商人)與蒙、藏商人多來此貿易,漸成西北重要的商業中心,民間有“先有晉益老,后有西寧城”之說。17世紀后期至18世紀前中期,清朝屢屢用兵西北,隨軍在這一帶貿易的商人顯著增多。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取消“茶馬制度”。后來,又相繼取消民間貿易的種種限制,外地商人逐漸成為西寧商貿的主力軍。光緒年間,在西寧活動的客商隊伍進一步壯大,其貿易總額和商業實力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商業資本不斷積累。清末民初,西寧城內最大的四家商號泰源涌、世誠和、德合生、德興旺皆為山陜商人所有,表明山陜商人當時在西寧市場中居于主導地位。[8]

      次于山陜商幫的是河北、河南、四川、山東、甘肅籍商人,而行商則以寧夏回族商人較為活躍。據《青海省志·商業志》載,期間,西寧較大的四五十家商號如三義和、同昌玉、永盛恒、隆興泰、天昌正、萬順源、慶泰西、忠信福、晉和祥等皆為山陜商人所經營。民國時期,西寧市30多家中藥鋪,大部分為陜西華陰縣商人所開。[9]“山陜商邦在西寧區域市場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各地的大、中商號多數為山陜商人經營。” [10]民國時期,青海籍商人隊伍逐漸壯大,但客商的優勢地位仍未動搖。1929年青海建省后,本省籍商人人數雖然超過外省籍商人,但從經濟實力看,外省籍商人仍占絕對優勢。[12]可見,近代以來,西寧區域市場中的客商不論其經營的商號規模,還是資本勢力的雄厚程度都比本地商人要強得多,因而始終處于西寧經濟的統治地位。

      2 近代西寧客商的貿易活動

      西寧客商傳統活動大致不出皮毛貿易和藥材、茶葉、百貨之販運。清末以來,由內地輸入青海的商品出現了一些新的項目,不僅有中原地區、江南地區、沿海地區所產的工業用品,而且外國“洋貨”輸入青海的也日漸增多。民國初年,西寧市場上的外地商品主要有湖北的寬面土幅布梭布、湖南茯茶、四川絲綢、寧夏大米等。民國八、九年以后,隨著客商人數的增多,天津、北平、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商品運入量也逐步增加,商品日益多種多樣,如人馬弓斜布、九龍洋布、采石機德國緞、斜紋緞、卡機布、洋襪子、毛巾以及香皂、牙膏、紙煙等。[11]與此同時,西寧市場上的土特產品如砂金、皮毛、藥材、牛黃、麝香等,通過客商尤其是山陜商人運往全國各地。西寧的藥材受到中亞和歐洲的注意,山陜商人將其收購并運往天津等地,再由天津運往歐洲各地。客商的這些貿易活動有力地刺激了西寧本地商人的經商熱情,大大推動了西寧區域市場經濟的發展。

      在皮毛貿易豐厚利潤的推動下,除山陜商人外,云集西寧區域市場的其他各省的客籍商人數量也相當客觀。據《丹噶爾廳志》載,“馬皮,自蒙番運來售于本境或本境倒斃所剝牛皮,由湖北商販收買至漢口銷售…野牛皮,自蒙番運來售于本境,由湖北商販收買運至漢口銷售…雜貨,如書籍、圖畫、筆墨、香表…皆自北京、陜西、四川、秦州、蘭州各地運來。”[12]由此可見,在西寧這一區域市場上其他客籍商人的活動,彌補了“茶馬貿易”制度取消后西寧市場貿易的空白,也為西寧商貿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隨著商人人數的增多,商人同業組織也逐漸發展起來,主要有商會、同行公會等形式。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山陜商人在西寧設立山陜會館,是青海最早的工商會館。[13]山陜會館作為山陜商人的自發組織,它的主要職能是協助在西寧的山西和陜西商人解決衣食住行和死后的安葬問題,并證明他們商務往來的身份,組織“聚會”等。會館的會長由各大商號的掌柜輪流擔當,并聘請“主持”負責處理日常事務。以山陜會館為代表的客商行會組織,逐步發展為具有民族資產階級性質的商業團體,長期發揮著作用,成為晚清民國時期西寧客商“互通商品、交換行情、商定合同的重要場所。”[14]創建于光緒年間的“山陜會館 ”民國時期仍在延續并有所發展。民國后期,西寧等地的部分河南、河北、山東商人和手工業者也加入了山陜會館。這種商業團體對內減輕相互競爭的壓力和減少傾軋,對外保護入館商人和商號的利益。他們在西寧的商業貿易活動無疑刺激了西寧地方工商業經濟的興起,帶動了西寧區域市場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甚至促進了整個西北地區的商品交換和物資貿易。

      3 客商對西寧開發的主要貢獻

      西寧地處西北邊陲,消息閉塞、交通不便,貿易活動基本處于物物交換的原始狀態。近代是中國社會經濟的轉型時期,以山陜商人為代表的客商的大量到來,對西寧開發做出了很大貢獻。主要表現為:

      首先,客商在西寧區域市場的商業活動帶動了該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物資流通,形成以西寧為中心的區域市場。晚清民國時期來寧貿易的客商,為了在該地區站穩腳跟、形成競爭優勢,積極順應貿易形勢,成立了自己的商貿組織,從而保證了商貿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客商的活動,促進了西寧經商之風的形成和邊地與內地文化的交流。西寧區域市場經濟的繁榮,必然帶動周邊地區商業貿易活動的開展,“連接青海東部與西部,農業經濟文化區域與牧業經濟文化區域”[15],形成一個以西寧成為中心的巨大的商業網。清人梁份在《秦邊紀略》中用“舉袂成云,揮汗成雨”來形容西寧市場貿易的繁榮局面。

      其次,客商入寧經商,帶動了本省商人和貿易集團的興起。晚清民國時期,隨著西寧區域市場皮毛貿易經濟的迅速發展,當地民眾的商品觀念漸強,在以山陜商人為代表的來寧貿易的客商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青海本地商人開始走上“發財致富、興家立業”[16]的經商之路。土生土長的本地商人中,藏商和回商在西寧商貿市場中居多數,當然也不乏漢族商人。伴隨著本地商人的積極參與,一大批商貿集團開始興起。如民國時期,“西寧的裕豐昶、福順昌、永和祥、德生隆、昌順德、洪豐店、福盛店、恒慶棧”[17],都是當地商人開設的商貿集團。公元1900年以后,馬麒家族在今甘肅省臨夏市先后開設德義恒、步云祥等商號,開始到青海地區經營皮毛貿易。[18]公元1912年馬麒任西寧總兵后,更利用權勢,指使德義恒商號擴大搶購青海羊毛,運至天津售給英商興隆、利濟、安利等洋行,換取槍支、軍火、布匹、百貨等。[19]公元1915年以后,馬麒又在西寧東關德順昌商號,由其軍需處長任經理,大量販運羊毛、皮張出省,購進大批布匹、百貨、茶葉。[20]公元1930年8月,馬麒死,德興店由其弟馬麟與馬麒之子馬步瀛共同經營,初直接經營羊毛、皮張、布匹、百貨、茶葉等貿易外,所有入省貨物統由其經理批發。由此可以看出,客商入寧不但帶動了當地與外界的商品貿易,而且激發了當地人的觀念,積極投身于商業活動中,并此基礎上還形成了一批較有規模的貿易集團。

      最后,客商在西寧區域市場的商貿活動,加快了西寧城市化發展。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對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意義重大。民間“先有晉益老,后有西寧城”的說法足證西寧城市的發展與客商活動的緊密關系。而西寧的城市化又會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新興商行出現,滿足了農牧民的日常用品。綜上所述,晚清民國時期,客商在西寧的一系列商貿活動,豐富了農牧民的生活內容,加強了青海邊地與外界的聯系,形成了西寧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

      參考文獻

      [1][2](清)楊應琚纂修,李文實校注.西寧府新志, 弁言[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14.

      [3]張庭武.丹噶爾廳志[M].甘肅官報書鉛印本,清宣統二年。

      [4](清)梁芬著,趙盛世等校注.秦邊紀略,卷一,西寧衛[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50.

      [5](清)楊應琚纂修,李文實校注.西寧府新志,卷三,地理·疆域,附形勢[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122.

      [6](清)楊應琚纂修,李文實校注.西寧府新志,凡例[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64.

      [7]廖靄庭.解放前西寧的商業和金融業[A]∥青海省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編.青海文史資料集粹·工商經濟卷[C].西寧:青海省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出版,2001:232.

      [8]鐘銀梅.近代甘寧青地區的皮毛貿易[D].寧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12.

      [9]崔永紅,張得祖,杜長順主編.青海通史[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青海地方編纂委員會.青海省志(商業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12.

      [11]廖靄庭.解放前西寧的商業和金融業[A]∥青海省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編.青海文史資料集粹·工商經濟卷[C].西寧:青海省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出版,2001:234~235.

      [12](清)張廷武修,楊景升纂.丹噶爾廳志,卷五,商務出產類[G]∥苗普生主編.西北稀見方志文獻[Z].2006:821~833.

      [13][14]任斌.略論青海山陜會館和山陜商幫的性質及歷史作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84(3).

      [15]勉衛忠.近代(1895—1949)青海民間貿易與社會經濟的擴展[D].中央民族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106.

      [16]天順.廖氏兄弟與裕豐昶[A]∥青海省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編.青海文史資料集粹·工商經濟卷[C].西寧:青海省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出版,2001:163.

      [17]楊景福主編.青海商業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18][19][20]青海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青海歷史紀要[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118.

      現代科技的進展范文第2篇

      科學博物館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自然歷史博物館階段、科學與工業博物館階段、科技中心階段。自然歷史博物館早于科技與工業博物館產生,是科學博物館的早期類型,它至今仍然是人們了解自然界、探索自然奧秘的絕佳去處。世界上第一座科學博物館――1683年建成的英國阿什莫林博物館就是一座自然歷史博物館。

      科技館的誕生與發展

      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館”,是隨著西方科技發展而逐漸興起的一類“博物館”,最早的科技館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建立的。工業革命帶來了人們前所未見的各種機器,如蒸汽機、機車、輪船等等,它們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為了紀念人類的這些偉大成就,并延續發明創造,在歐洲興起了歷史上第一批科技館。

      1820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座科技館――法國國立技術博物館,不僅收藏了一批先進的機械、儀器和其他各種發明的實物和模型,并對公眾開放這些收藏,供普通民眾和發明者進行學習和參考。倫敦科學博物館的前身――南肯星頓工業藝術博物館也在1851年倫敦“水晶宮”萬國博覽會的基礎上創立起來,該館著重反映工業革命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在工業革命中起過重要作用的科技文物,如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史蒂文森發明的蒸汽機車,均被該館收藏。

      科技館誕生之后立即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雖然初期建立起來的一批科技館仍然以收藏作為主要任務,但是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教育作用的重要性,因為這些博物館的建立原本就是為了擴展工業教育,體現工業實力,啟發社會大眾,使他們看到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如1906年在慕尼黑建立的德意志博物館和1933年建立的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創立的初衷都是專門為了技術的展示和推廣,讓技術被更多的人使用,博物館在這里成為一種教育資源。盡管其中有些博物館,如德意志博物館,還收藏一些技術制造物,但公眾教育已成為它們的主要功能。

      現代科技館:教育意義大干收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世界已有兩三百座科技館。20世紀50年代以后,不僅發達國家的科技館數量增長迅速,而且像印度、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也建立了自己的科技館。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77%以上的科技館是上世紀50年代之后興建的,這種現代科技館多以科技中心為名,至今依然發展強勁。現代科技館更突出自身的教育職能,公眾也逐漸認識到科技館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在博物館展覽思想上,傳統科技館主要展覽過去的科學技術成就,而現代科技館側重于探索科學技術的未來發展,以及開發人類在科學技術上的潛在能力。在展覽方式上也從靜態陳列型過渡到動手型。傳統科技館強調歷代科技文物,向大眾普及科技史知識,展品以陳列為主,一般禁止觀眾動手觸摸。現代科技館則把展示、活動和參與有機地融為一體,主要展出反映現代科學原理及應用的展品,鼓勵觀眾動手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習和探索科學知識,了解各種新技術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而且現代科技館界幾乎完全放棄了科技館的研究和收藏的功能,研究和展覽功能因此分離,以至于它們往往分別屬于不同的博物館。

      1937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發現宮”成為最早創立的現代科技館。它在擺脫博物館傳統方面走在最前面。“發現官”幾乎沒有歷史收藏,而是以教育作為該館的主要宗旨。博物館有責任為后代子孫收藏和照管具有重大歷史意叉的樣本,通過文物展示供人們了解和反思歷史,或者提供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而現代科技館收集和照管的都是一些很突出的展示型物件(這些物件一般由各館研究人員自行設計并制作),側重于展現當代科技的發展成果。當博物館的定義延伸到“現代科技館”時,博物館的概念發生了有趣的變化。由于現代科技館強調觀眾的動手操作,因此其展示和教育功能得到加強,但由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藏品,其收藏功能被弱化了。美國舊金山的探索館(1969),加拿大的安大略科學中心(1969),美國華盛頓的航空航天博物館(1976),以及我國的中國科技館及各省市正在建設的科技館均屬于這一類型的。

      現代科技館的發展有兩種途徑。一是在傳統科技館的基礎上改造而成,另一個途徑是近年來興建的具有現代特色的科技中心。前者如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該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設置了“兒童館”,通過簡明而有趣的方式介紹科學原理,以引起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啟發他們的想象力。許多自然歷史博物館、專業科學技術博物館都紛紛增添了現代科技的內容,加強了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展示和教育活動,而新建的科技中心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如加拿大溫哥華科學中心、澳大利亞國家科學中心、紐約科學中心、加州科學中心、香港科學館等。這些科技中心都把普及科學技術,培養人們的創造能力放在首位。

      讓科技親近大眾

      美國的科技館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現擁有科技中心(現代科技館)200處以上。加拿大人口不足3000萬,已有10個城市建立了科技中心,每年接待觀眾的總人數累計超過350萬人次。科技中心最本質的使命是以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激發起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那么科技中心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在“終身學習”的觀念已成為大眾共識的前提下,社會對“終身學習”的場所有著客觀需求。科技中心不僅可以作為青少年學校教育的輔助,而且也可以為成年人的知識更新提供莫大幫助。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時刻充實自己,而科技中心無疑是人們集中了解當代科技進展的首選之地。

      科技中心是科學普及的重要園地。它提供由科研人員精心制作的展覽設備,參觀者通過實際操作這些設備,可以快速地領會相關的科學原理,增加公眾對日常生活中科技知識的了解。科技中心還為媒體提供最新的技術資料素材。通過媒體向大眾普及科技知識。

      現代科技的進展范文第3篇

      關鍵詞:現代科技革命企業管理人才素質 現代管理技術

      一、前言

      現代科技革命的內涵及時間上如何劃分等,至今尚有不同說法。美國阿爾溫·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書中認為,人類歷史上經歷了兩次文明浪潮:農業社會和工業文明時代。美國預測學家奈斯比特在其《大趨勢》一書中,將工業社會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紡織機械化和煤炭煉鐵、蒸汽機和煉鋼技術、電動機和內燃機、電子技術階段。除此之外,還有二次產業革命論、三次產業革命論、四次產業革命論等提法。以美國科學家科塔萊克為代表的四次產業革命論,認為前兩次產業革命與三次產業革命論基本一致,將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核技術、計算機、半導體等一系列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視為第三次產業革命,把新出現的科技與產業發展視為第四次產業革命。本人基本贊成科塔萊克的觀點,只是第四次產業革命應該是當今的光電子、激光、千億次大型計算機、新能源新材料、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盡管各種說法不盡相同,但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革命對世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這次革命稱之為現代科技革命。

      二、現代科技革命的特點

      1.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緊密結合

      科學革命側重于自然科學理論的突破性進展,技術革命則是強調改造客觀世界的手段的改進和更新。歷史上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往往是是相互分離的。比如蒸汽機技術的發展大大早于蒸汽機理論即卡諾循環理論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當今是科學與技術高度滲透的年代,例如沒有先進的技術手段如計算機,就無法從事科學理論研究。再如生物工程不僅是一個技術方面的重大課題,也是一個科學理論研究的重大課題。

      2.科學與生產一體化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沒有單獨的科學活動,一些簡單樸素的科學知識直接來自于生產活動,隨著生產活動的專業化和分工的出現,科學活動從生產活動中分離出來,二者距離越來越大,到20世紀中期,科學出現工業化、群體化的趨勢,對生產的依賴日益增強,一方面,科學成果的獲得往往取決于能否生產出先進的科學儀器和實驗設備,另一方面,科學成果能夠很快轉化為生產力,出現了科學與生產新的一體化。

      3.影響深遠的信息革命

      現代科技革命是一場影響深遠的信息革命,這是區別于以往任何一場科技革命的標志。現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信息革命,或者說是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的革命,這場革命的實質不是減輕人的體力負擔,而是人腦的延伸,人工智能的發展是現代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名詞的出現無不說明這場革命是對社會各方面產生巨大影響的信息革命。

      三、企業管理中的科技革命

      現代科技的進展范文第4篇

      [關鍵詞]現代科技革命;適應性組織;運行模式

      [中圖分類號] F0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9-0006-04

      一、現代科技革命的形成與特征

      1.現代科技革命的形成

      現代科技革命指發生于20世紀初到現在的科技變革,其形成經歷了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現代科學革命和始于20世紀40年代的現代技術革命兩階段。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現代科學革命是由該時期的物理學革命引起的。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三大發現,打開了原子結構的大門,揭開了物理學革命的序幕,從而也使物理學從宏觀低速領域深入到微觀高速領域。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的各個部門,在物理學革命的帶動和影響下,其他自然科學也相繼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二次世界大戰后誕生并發展起來的系統科學為現代科技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并由此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始于20世紀40年代的現代技術革命,則是現代物理學和各門技術科學綜合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主要標志是原子能、空間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在電子計算機技術基礎上形成的信息技術已成為現代技術革命的重要標志。如前兩次技術革命稱為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那么現代技術革命可被稱為信息技術革命[1]。

      2.現代科技革命特征

      現代科技革命形成的歷程表明,現代科技革命是以現代物理學、系統科學和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為主干的新興科學技術群和產業群的革命,其實質是生產力革命。因此,與近代兩次技術革命相比,它表現出明顯的特征:首先是綜合化。現代科技革命的空間發展特征是高度分化基礎上的高度綜合[2]。現代科技作為一個大系統,它的綜合既表現在對不同學科的新綜合,也表現在產生許多新概念和方法,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綜合和研究開辟新的途徑,形成門類繁多又有完整系統的層次體系。其次是高速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并服從指數規律。一方面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呈現一體化特征,科技與技術的進步表現為一個共振或共鳴的過程,使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周期縮短,應用于生產的過程大大加快;另一方面,由于科學與技術間的促進與轉化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快,所以知識和技術更新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第三是智能化。現代科學技術使生產力構成要素發生了質的變化,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力,而且日益顯示出它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一方面,它使勞動者構成由體力型向智力型演變,許多經濟活動領域內腦力勞動者比例大大超過體力勞動者;另一方面,現代化生產工具日益受到科學技術浸透,在原有機械化基礎上逐步向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過渡。

      二、現代科技革命與企業組織的互動發展

      1.科學技術革命與企業組織變遷

      組織是由人、財、物等因素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為實現一定目標而形成的有機整體。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組織作為一個重要的開放性社會技術系統,它具有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生成不斷變革和發展的能力。綜觀人類社會歷史,幾乎每一次科技變革都導致組織的大變遷,而組織的每一次大變遷也幾乎都是為了適應科技變革。

      第一次科技革命即蒸汽技術革命的重要標志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蒸氣機的發明和應用使人類從農業社會跨進了工業社會,并引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產業革命。產業革命的興起推動了組織的歷史變遷:生產工序上一個個局部工人使用簡單工具的手工操作,讓位于按科學原理設計的機器和人機結合的生產系統。相應地,手工工場便被科學的人機生產組織――機器工廠所取代,此時組織結構的形式主要表現為直線制,即組織中的各種職位均按垂直系統直線排列,管理的職能分工還處于萌芽狀態。

      第二次科技革命即電力技術革命的主要標志是電力技術的應用。電力技術的應用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重工業技術體系使生產過程從機械化進入電氣化,生產組織規模開始擴張,組織內管理協調日趨復雜。此時,組織管理者既要為降低生產成本加強組織內部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又要使組織內部各職能部門能適應外部市場變化和競爭需要,直線制組織顯得很不適應。這就要求組織創新和改良,設立專業的管理職能人員和機構,把相應的生產管理職責和權力交給職能部門,從而形成了適應大批量生產的職能式組織結構。隨著科技革命發展及由此導致的市場變化,組織需要通過產品和市場多樣化謀求進一步發展。但由于組織形式絕大多數仍以職能為中心設置,這就與組織的擴展產品的類型和拓展市場產生了矛盾。組織為發展多產品和開發多市場,確保規模生產及利潤擴張戰略的實現,就需要一種新責權利關系認同結構,以便能更好地解決集權與分權、內部監督與激勵、內部控制與協調等問題。在此背景下,能適應多樣化發展需要的分權化事業部組織結構便應運而生。

      2.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對企業組織適應性的要求

      組織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一種手段,本質上是一種開放性的事物,應該不斷適應環境變化是組織的本質要求。適應性組織就是不斷改變不合理的組織形式,建立新的高效能的管理組織體系。所以適應性組織能使企業組織形式掙脫舊體制的束縛以動態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從而成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活組織”,進而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的體制保障。從歷史的角度看,從作坊、單一工場形式的企業組織到現代聯合企業組織形式的發展,從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的企業組織形式到兩權分離的現代企業組織的發展都說明,歷史一直在選擇新的、適合時代潮流的新企業組織形式,企業組織變遷是不斷適應歷史發展的必然。

      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全球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新產品層出不窮,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環境的變化速度大大超過傳統組織的跟蹤與調整能力[3]。在這種環境下,靈活適應性將被視為成功組織的主要特征。一方面,競爭環境的快速變化要求組織有迅速響應變化的能力;另一方面,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要求組織必須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不斷推出新產品。因此,基于現代科技革命的組織適應性組織應包括以下方面:

      (1)組織結構扁平化。組織結構扁平化是指減少組織管理層次和擴大管理幅度,它將組織結構形態由傳統高度集權、中間管理層多等弊端的金字塔型轉變為中間環節少、管理成本低、對組織外部環境的變化反應靈敏、適應性強等的水平矩陣型結構。過度集權使員工喪失了參與性和自主性,而過多的管理層又使組織運行效率下降。組織結構扁平化可減少組織中間管理層,使企業最高管理層向作業層靠近,及時實現管理層與操作層的互動,從而提高信息的傳遞速度和保持決策與管理的有效執行。同時由于權力重心的下移,基層員工可獲較大自,因此也有利員工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組織結構扁平化適應了現代科技革命環境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要求,增強了企業適應外部環境和市場急劇變化的能力。

      (2)組織性能柔性化。柔性是適應環境的能力,組織性能柔性指組織除具有傳統組織職能外,還有參與環境變化、對環境帶來不穩定性的不斷反應以及適時根據預期變化結果及時調整的能力。其優勢在于快速市場反應和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現代科技革命使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周期縮短,應用于生產的過程大大加快,從而導致新品不斷問世,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及市場競爭加劇。組織性能柔性化提供了組織對這種競爭和市場變化不斷適應和迅速反應的能力,它通過不斷調整職責和非正式溝通渠道等特征克服企業市場行為選擇的有限性,使組織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能夠保持靈活性。

      (3)組織運行開放性。組織運行開放性即組織在運行過程中根據一定目的與其他組織的合作性。在現代科技革命下,由于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性,組織運行開放性一般表現為與其他組織形成的動態聯盟。動態聯盟是一個建立在某種共同協定基礎上的由潛在合作伙伴組成的開放邊界的集合體,是新的市場環境下產生的適應競爭需求的新型虛擬敏捷組織形式。它通過跨組織網絡,以時間和機遇為導向,以來自于抓住不斷變化的市場機遇為動力,把全球范圍包括人在內的各種資源集成在一起,實現技術、管理和人的集成,形成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組織運行的開放性既是對組織扁平化和柔性化的有益補充,也是現代科技革命發展的要求。組織結構扁平化雖擴大了管理幅度,但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界限日益模糊;而組織柔性化使組織靈活的同時,也使企業規模受到一定限制,從而容易失去僅憑組織內部力量無法把握的機遇。同時,現代科技革命智能化使經濟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依賴于知識的擴散和應用。組織保持運行開放性,一方面,可以網絡特有的高效和便利把組織內各成員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彌補組織扁平化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型動態聯盟形成規模優勢彌補組織柔性化缺憾。同時也可整合聯盟間知識和信息資源優勢,更好地控制與開發知識和信息資源,以適應現代科技革命綜合發展趨勢的要求。

      三、基于現代科技革命的適應性組織

      1.適應性組織的提出

      隨著現代科技革命尤其是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已經步入了網絡經濟和速度經濟時代,在此時代一個比較明顯的消費趨向就是產品個性化,產品個性化需求使產品更新換代加快生命周期縮短,企業只有采取小批量、快生產的方式才能生存。網絡經濟時代的支柱是網格,而網絡本身就代表一種速度。一方面通過網絡,企業可以對內外部信息敏感反應正確決策及時執行。同時,科技革命為企業實施快速生產提供了可能。CAD和CAM可以很方便迅速完成新品設計制造。

      面對現代科技革命形勢下的速度經濟,很多學者提出了適應性組織的概念。張申生(1996)在編譯Rick Dove的敏捷企業時,認為敏捷企業是善于把握各種變化機遇以及不斷通過技術創新領導潮流的企業[4]。王易岡等(1998)認為敏捷企業是那些能夠迅速實現自我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具有敏捷競爭能力的企業[5]。張潔等(2001)認為敏捷企業是指能迅速響應客戶需求,以敏捷動態優化的形式來組織新產品的開發、及時交付客戶及投放市場的有競爭優勢的企業[6]。這種新型企業有的被稱為“敏捷企業” 、“虛擬企業”,有的被成為“網絡企業”,或“學習型企業”,它們的實質都是一種適應性組織。

      因此,筆者認為,適應性組織是指組織能夠通過復雜的通訊基礎設施迅速地組裝其技術、雇員和管理,以對不斷變化和不可預測的市場環境中的顧客需求做出從容、有效、協調靈活響應的企業,簡言之“三性企業”:對內外部信息敏感性、決策正確性和執行及時性的企業。

      2.適應性組織的運行特點

      敏捷企業不僅能快速適應變化的環境,而且能不斷學習和“演進”。具體來說,適應性組織具有以下特征:①經營活動全球化。適應性組織通過電子方式與供應商、商、顧客和貿易伙伴連接,對信息進行捕捉和精練,為企業全球化業務提供方便,降低信息費用。②反應調整敏捷化。競爭使快速反應成為必要,快速識別新的產品需求,把產品推向市場,實施新服務,滿足顧客需求,控制庫存和分銷等,最大限度縮短從新產品、新服務概念的產生到通過銷售形成現金流的時間。③運營虛擬協作化。虛擬化是指一個企業擁有像傳統企業一樣的機構,但實際上企業可能只是一個空殼,它完全利用外部資源完成產品的設計、生產,進行產品市場營銷策劃、銷售、定單履約及會計核算。④企業信息數字化。適應性組織通過傳感器、設計數據存儲工具對Internet上的大量數據進行捕捉和開發,然后使用數據分析工具對復雜的數據進行分析,使用數據圖像工具進行更好決策。如MRP、MIS、DSS(決策支持系統)、ESS(專家支持系統)等。⑤企業合作靈活化。適應性組織的靈活性表現在合作者的聯合與分解上,企業建立起合作者網絡,企業間可以很快的聯合,以投標一個新項目,也可以很快的分解。⑥自動化控制和管理。EDI、DPS(數據處理系統)、JIT、CAD、CAM、CIMS、FMS等系統的建立和使用,促進了適應性組織自動化的進程。

      適應性組織必須協調顧客、供應商、設計商、制造商之間的關系,才能改善企業的敏捷性,而支撐企業敏捷性的支柱是動態靈活的組織、快速集成的支撐技術和具有高素質的員工。靈活的組織是發揮技術優勢和人的因素的前提條件,一個適應性組織只有通過有效的組織管理,才能迅速地響應市場變化,在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企業的競爭不是單純的技術競爭,必須將組織管理的變革和信息系統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產生效益。

      四、基于現代科技革命的適應性組織運行模式

      1. 適應性組織的內部運行模式

      適應性組織的組織構造應采取以職能部門為基礎的靜態組織結構與以項目組為中心的動態組織結構并存的矩形網狀結構。其中關鍵是推行項目工作小組。每個產品的生產都可能要使用具有高度交互性的計算機網絡,同在技術上分散、在組織上分離的企業內部成員彼此合作,并且也可與其他企業成員合作。在適應性組織結構中,職能部門相對穩定,項目組根據需經常進行重構和重組。每個職能部門由固定人員和流動人員組成,固定人員是部門經理及少數管理人員,流動人員指根據需要加入項目組的人員。固定人員負責對本部門人員培訓與管理,以及給本部門人員分配任務,組織人員加入到項目組。每個項目組分兩層即管理層和操作層,管理層是項目經理及少數管理人員且相對固定;操作層按產品不同時期加入不同人員且動態變化。

      項目組在整個產品生產周期是動態變化的,有關職能人員可根據需要加入小組,完成任務后及時退出返回原職能部門;項目組強調實現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和工作的有序性;項目組工作在時間坐標上有相互的重疊與交叉,小組成員并行工作,協同完成產品設計、制造、銷售等任務;項目組在企業內部是相對獨立的,項目負責人有權決策項目組內的各項活動,企業領導負責監督工作小組的活動情況。因此,適應性組織的內部運行模式是以產品為中心的多項目組并存的模式,如圖1所示。適應性組織可根據產品的復雜程度和相似度來劃分項目組,一個產品對應一個項目組適合復雜程度中等的產品;一個產品對應多個項目組適合可分成相對獨立分產品的復雜產品;多個產品對應一個項目組適合相似產品或幾個簡單產品。

      2.適應性組織的外部運行模式

      現代科技革命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處于網絡組織中,適應性組織必須加入價值網絡,該網絡不僅有供應商、顧客,同時還有競爭對手;維系網絡存在的聯系包括戰略聯盟、合作伙伴、長期供買方等合作關系。價值網絡思想打破了傳統價值鏈的線性思維和價值活動順序分離的機械模式,圍繞顧客價值重構原有價值鏈,使各主體以項目為導向按整體價值最優原則動態組合形成拓撲空間和價值網絡,共同為顧客創造價值,如圖2所示。價值網絡的合作伙伴以客戶價值為中心相互聯系,這里價值中樞即領導廠商不僅是網絡形成的主要動力,而且整合各成員創造的價值,并影響價值創造方式和價值傳遞機制。市場與客戶的需求等信息在整個價值網絡內流動和碰撞,領導廠商和網絡成員共同識別市場機遇和顧客需求,從而使價值網絡形成市場需求捕捉網絡。

      [參考文獻]

      [1]林今柱.科技革命與當代中國命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紀豐偉.現代科技革命與網絡營銷[J].經濟管理研究,2003,(2):64-67.

      [3]吳 怡, 戴建英.新經濟的組織設計[J].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5):104-109.

      [4]Rich Dove 張申生編譯.敏捷企業[J].中國機械工程,1996,(7):22-27.

      [5]王易岡,等.敏捷企業組織設計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1998,(6):28-32.

      [6]張 潔,等.企業的組織模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1,(9):78-80.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daptation Organization Based 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Li Dongxu,Zhao Fuqia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現代科技的進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機械制造 科技發展 特點 發展現狀 發展方向

      機械制造技術是研究產品設計、加工制作、生產和銷售及售后、回收等一系列過程的工程學科。我國是制造大國,但同時也是水貨大國,制造技術卻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新經濟時代里,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都對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必須提升機械制造技術,縮小與發達國家制造水平的差距,積極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一、機械制造技術的特點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口紅利的日漸縮小,社會發展、時展要求我國搞好機械制造自動化建設。目前機械制造自動化還比較欠缺,因此必須根據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扎實做好制造業基礎工作。

      1、機械制造技術是一項綜合性技術。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是集工業創新與現代科技于一體的現代化技術,主要應用于研究產品設計、加工制作、生產和銷售及售后、回收等一系列過程。工業生產的一系列過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需要在整體的基礎上來提高工業制造業的社會、經濟效益。

      2、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系統工程。現代機械制造技術要求計算機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和現代管理制度等在工業產品生產、制造、銷售等過程中的應用。它不是排除傳統制造技術,只依靠新技術的發展,需要將傳統制造技術和新技術有效結合起來,實現工業生產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系統化。

      3、機械制造技術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在新經濟時代,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都對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在競爭之中的優勢。市場經濟發展、當下時展要求共同促使機械制造技術的革新。

      4、機械制造技術是時代的新技術。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已經不可阻擋,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積極應對激烈的全球化的市場競爭,需要在金融、資本或者技術上占據優勢地位。機械制造技術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衡量標志,先進的機械制造技術能夠提升國家在應對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機械制造技術是集工業創新與現代科技于一體的現代化技術,是時代的新技術。

      二、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現狀

      機械制造技術是研究產品設計、加工制作、生產和銷售及售后、回收等一系列過程的工程學科。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是集工業創新與現代科技于一體的現代化技術,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衡量標志,也是社會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提出的較高要求。

      上世紀70年代之前,產品制造技術還是十分單一,新品上市成功就會帶動很多同類產品上市。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市場競爭勢必如火如荼。

      上世紀90年代初期,CIMS技術已經推廣使用,建立了CIMS實驗工程中心和7個開放的實驗室。在全國范圍內也有很多研究項目,如產品自動化設計、工藝自動化設計和質量保證體系等研究都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因為大部分機械制造業自動化基礎較為薄弱,機械自動化制造技術發展根基不足,制造業發展還有所欠缺。

      隨著人口紅利的日漸縮小,社會發展、時展要求我國搞好機械制造自動化建設。特別是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我國機械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為了適應時展的需求,我國現代機械制造技術必須面向全球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

      三、我國機械制造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需要將傳統制造技術和新技術有效結合起來,實現工業生產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系統化。現代掃描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逐漸發展應用了現代納米技術,這一精密加工技術對我國工業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逐漸向精密化發展和高度自動化發展。精密化發展,主要體現在納米加工和微細加工;高度自動化就體現于CIMS和敏捷制造的更進一步發展。

      1、精密加工包括有塑形加工、焊接和鑄造。精密成型技術包含有精密塑形加工、精密焊接和精密鑄造等。

      2、無切削液加工簡化了加工工藝,降低了加工成本而且還消除了冷卻液帶來的眾多問題,這種技術主要運用于機械加工業。

      3、快速成型技術。這種技術設計主要就是打破了傳統技術的限制,根據累積和添加的原理進行原料加工。代表性技術包含了熔化沉積制造和分層實體制造等。

      為了適應時展的需求,我國現代機械制造技術必須面向全球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以上技術都符合了以上的原則,降低了原料消耗和成本投入,同樣達到了良好的效果。這些綠色制造工藝需要在今后的發展中逐步推廣使用。

      四、總結

      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是集工業創新與現代科技于一體的現代化技術,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衡量標志,也是社會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提出的較高要求。我國首先需要了解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特點,進而在分析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現狀的基礎上,準確定位今后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方向,逐漸縮小與發達國家制造水平的差距,積極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參考文獻:

      [1]王世敬,溫筠.現代機械制造技術及其發展趨勢[J].石油機械,2002,(11).

      [2]閻樹田,楊利玲,沙成梅,田波.21世紀先進制造技術發展趨勢的探討[J].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04(06).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亚洲第一页日韩专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下载|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91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gay片在线gv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不卡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