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以,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民收入水平與生活條件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觀。但是在“重發展,輕環保”的發展思路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狀況日益惡化,不少地方的農村尤其是經濟較發達地區的農村出現了環境污染加重的趨勢。治理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水平,已經成為當前時期新農村生態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這對于保護農民健康、打造適宜生活環境,實現農村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現實意義
(1)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作為后盾,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很難長遠,更不利于農村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以保護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基礎,來推動經濟的長遠發展。
(2)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因素。在一些地區發生的群體事件中,大多與一些大型污染化工項目的落地有關,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幾乎成了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這就要求必須重視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保護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3)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有效手段。城鄉差距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與生活水平方面,在生態環境上同樣也是一直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重視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農民環境保護意識,已經成了改革城鄉二元分治,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手段。
2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現狀問題分析
(1)農村生活污染問題不斷加劇。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數量呈現出了幾何式的增長,但是由于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普遍較低,因此造成了農村的生活污染為題日益嚴重,垃圾隨意堆放,嚴重影響了環境衛生而且還會產生有害氣體、重金屬污染等問題,甚至是造成城市空氣、水體的污染。
(2)農村農業生產污染問題嚴重。在農村的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為了促進農作物的生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普遍存在著農藥化肥使用量大、施用頻率較高的問題,這些化學物質造成了農村土壤、水體以及空氣的污染,而且會通過食物鏈將有害物質傳遞遷移至人體,對于農業生態環境以及食品安全的影響十分嚴重。此外,在規模化的養殖業中,對于排放物管理不當、藥物使用不當,同樣也造成了水體以及土壤的污染。
(3)農村工業污染問題突出。當前農村的經濟結構早已不是單一的農業種植生產,污染型產業快速向農村轉移,鄉鎮企業在農村經濟結構中占了相當一部分的比例,然而由于鄉鎮企業的規模小、技術落后,大多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型的企業,而且微小企業主的環保意識淡薄,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很容易造成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
(4)農村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存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水土流失嚴重,由于過度的開墾種植以及亂砍濫伐,造成了農村的植被退化嚴重,水土保持的形式異常嚴峻,生態系統非常脆弱。
3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實施策略研究
(1)提高農村環保意識,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在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上,首先應該強化對于環保工作的宣傳,讓農村群眾全面的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尤其是對居民生產生活以及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積極的引導農村群眾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其次,應該不斷地強化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農村的生活垃圾,應當建立完善的垃圾填埋場或者是分類收集處理設施,對農村的生活垃圾進行統一的處理以避免二次污染的問題。
(2)構建節能環保型的新型農村工業體系。在農村工業體系的建設上,首先,應該對農村的產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對于污染型的企業應該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淘汰落后產能,治理污染排放,關停污染嚴重的企業。其次,應該大力引進推動各種高科技、新能源、生物等節能環保型的企業發展,通過高效資源利用與嚴格控制企業污染問題,形成農村發展的綠色GDP,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積極發展生態型農業。生態型農業就是實現農業種植生產、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在生態型農業的建設上,應該以當前我國普遍實施的基本農田建設工程為載體,大力的推進降解農藥殘留工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污染防控工程等生態環保建設工程的實施,尤其是加大生物農藥、生物防治、有機肥料、配方施肥等綠色農業生產種植技術的推廣使用,降低農藥化肥用量,減少由于化學物質的使用造成的土壤水體污染問題。此外,對于規模化的養殖產業,應該積極地推行生態立體養殖技術,將養殖業、林果種植與作物種植有機結合,減少糞便等各種污染物的排放,實現資源最大程度的利用。
(4)強化對于農村生態系統的保護。對于農村的生態系統,應該以控制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資源開發為重點,將生態保護與生態治理并重,尤其是做好農村天然植被的保護,嚴格控制農村水土流失問題,恢復河溝池塘等水體的生態功能,確保農村生態系統處于良好的循環狀態。其次,應該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監測和監管,對于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行為,加大治理力度,對于農村的建設項目,必須經過環境影響評價分析,最大程度的降低人為因素對農村生態系統的影響。
(5)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管理制度。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問題,控制農村生態環境破壞,必須依靠全面完善的制度來實現。地方政府應該結合區域實際情況,重點針對農村的村容村貌整治、農村生態保護、飲用水源保護、生活污水垃圾收集處理、排污單位污染治理等工作,制定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導、環保指導、群眾主體、部門參與的原則,開展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不斷的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提高農村環境保護水平。
(6)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村環境保護。針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效率關鍵還需要以科技創新作為推動。地方政府等農村生態建設主管部門應該大力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環保適用技術,建立農村環保科技支撐體系,特別是在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以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等方面增加資金投入,做好試點示范、教育培訓、技術推廣等工作,通過科技創新以及生態環保技術,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效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現狀。
4結語
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營造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不僅是確保農民健康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在新農村的生態建設上,應該針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的采取處理防范措施,并通過完善農村環保長效機制建設,改革地方環保模式等手段,不斷地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蘭波濤.目前我國農村環境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2(12).
[2]陳葉蘭.論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責任[J].湖南社會科學,2013(05).
[3]費廣勝.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民合作組織的生態文明功能[J].農村經濟,2012(02).
[4]林濤等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05).
【關鍵詞】園林城市;生態環境;對策研究
在我國各城市由大興園林綠化到創建園林城市,從制定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到生態城市建設的付諸行動,其核心都是尋求達到城市與自然、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創建園林城市是盡量保持現存的良好生態環境的同時,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態環境,使城市景觀建立在一個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中。城市景觀是由以建筑、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建筑景觀設計,做好在平面規劃基礎上的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即可,尤其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觀設計,在做好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筑。園林景觀的設計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融生態環境、城市文化、歷史傳統與現念及現代生活要求于一體,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則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
我們都知道,園林設計最重要的造園原則是“源于自然,師法自然”,無論是水景、山石景、建筑景還是植物景營造,都離不開“自然”這兩字。園林讓人參與到自然中來,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有效地綜合生態環境與景觀兩方面,并隔離過于密集的建筑景觀。建造園林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在這里可以更好地接近自然。從人的角度出發,用自然的植物和樹木分隔空間,密切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人文主義的關懷,這正代表了現代園林的發展趨勢。
廣闊的大自然包容了豐富多樣的生物。與自然合作就要尊重和維護其多樣性。因此,城市生態園林設計要體現生物多樣性。
首先保持和維護自然生物與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生態都不可比擬的,挖掘和發揮原生態潛力,利用以土和水為主的自然環境異質性,構建多樣的生態類型或創造全新的動植物環境,給野生生物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環境。例如在人工改造的較為清潔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種類十分豐富,有時具有很高的密度。蘆葦等高草群落、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將會吸引各種蝴蝶,這對于青少年的自然認知教育非常有利。人工湖的建設中應節制使用鋼筋水泥、混凝土,還湖的自然本色,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態過程得以延續。除了特殊地段外,道路綠化可以通過改變樹種單一、排列整齊的群落結構,追求綠色空間的自然性,形成具有生態演替過程、層次分明的復層群落,增加綠色空間和營養空間的多樣性,為生物多樣性創造條件。公園或景區內景觀斑塊類型的增加,生物多樣性也會相應地增加。為此,應設計各式各樣的園林景觀斑塊,如觀賞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生產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濕地植物群落。
其次,保持綠化植物的多樣性。雖然我國各地氣候差異明顯,鄉土植物種類多樣,但在城市大街上可以見到的綠化植物品種單調,且往往多源于異地。我們常常不顧本地實際的生態情況,過分注重于奇花異草,但人們新鮮感過后,還有多少可以稱得上事奇花異草呢。因此植物種植要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地理分布等知識,選取鄉土的、改善生態環境的、有利于人們健康的、抗污染的植物材料進行種植,不能只考慮特色,而忽略其生長的條件。符合設計功能和特色的鄉土植物,應強調植物的野生化,而不是園藝化,強調包括喬、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可減少粉塵對環境的危害,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景觀效果,及時提高綠化覆蓋率等的能力。
城市中綠地的水系,建帶自然邊緣的水體和濕地系統,構建水生和濕生群落;在公園的叢林邊緣,應以植物種類豐富的草地代替單一的草坪。
在景觀建設需引進新植物時,要經過專家論證,以免破壞當地植物群落的生態平衡。
城市綠地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城市綠地的植物配置和空間結構,應堅持以喬木為主體,喬灌草結構合理,以提高綠地的空間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綠量,使有限的城市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并堅持以生態平衡為指導思想,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地帶性植被為特征,適地適樹,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相結合,喬灌草合理配植,從而,使城市綠地成為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城市綠地生態群落系統。
生態園林城市是一個統一體。生態城市需要的不再是獨立的一塊塊草坪、一排排行道樹、一個個公園、一片片農田。人類生活及方式在改變,城市形態也將改變,城鄉差別將縮小,城市在“溶解”。綠色基質成為城市功能體的“溶液”,滲透到城市各個機體之中。公園不再是公園,農田不再是農田,綠地不再是綠地,它們都將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一份子,共同建一個完整的生境;它們的界限逐漸模糊;它們已經不是確定意義上的城市綠化,已經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的每一部分都能給人以多樣化的生態體驗,都能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都能成為動植物棲息、繁衍的庇護空間,都是彌漫在城市用地中的“綠色液體”,都在為城市的生態環境的改善做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加快城市的園林進程,應優先考慮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從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科]
【參考文獻】
[1]趙世偉.園林工程景觀設計.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8.
[關鍵詞] 長株潭地區;城市群建設;生態環境;關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9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Kuznets提出了著名的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curve),說明人均收入與分配之間的關聯隨著經濟的增長呈現出一種倒U型的曲線關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倒U型曲線被證實可用于表述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如工業生產產值與勞動力之間的比重,企業發展的運行軌跡,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等。1991年美國經濟學家Grossman等人,針對北美自由貿易區可能對美國本土環境的影響問題,首次使用42個國家的橫截面數據研究分析了人均收入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聯關系,發現部分環境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總懸浮顆粒物等)排放量與經濟增長的長期關系呈現倒U形曲線,即初期環境質量的惡化程度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環境質量的惡化程序會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而趨緩,1993年Panayotou首次將這種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間的關系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簡稱EKC)。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提出以來,學者們對其做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筆者在綜合諸多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長株潭城市群1990年至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反映經濟發展程度)和環境污染物濃度中三個主要指標(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總懸浮顆粒物)的相關數據,建立關系模型,深入分析其相互關系,并提出建議。
二、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及環境狀況
長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東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結構緊湊。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9年,長株潭GDP總量達5509.04億元,為2005年的1.74倍,前四年年均增長14.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0個百分點。占全省GDP總量由2005年的40.6%上到至42.2%,四年上升1.6個百分點。2009年長株潭城市群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2396.58億元,為2005年的1.97倍,占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7.1%上升到2009年的49.7%。規模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前四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0%,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2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3.6%上升到2009年的31.1%。2009年,長株潭城市群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51.56億元,占全省的40.6%,比2005年提高3.3個百分點;增長24.1%,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快7.2個百分點;對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率54.8%,拉動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增長9.5個百分點。
長株潭三市廢水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化工、有色、鋼鐵三大行業,占三市廢水污染總量的73%。而長株潭三市空氣中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酸雨污染嚴重,屬于我國重酸雨區,也是省內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二氧化硫、煙塵、粉塵排放量分別占全省的27.4%、28%、27.2%。廢氣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火電、建材、化工和有色冶煉行業,占三市廢氣污染物總量的88%。
三、計量模型構建與分析
依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提及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因素,長株潭城市群實例選取人均GDP這個具體經濟指標來反映經濟發展的水平(側面反映城市群建設水平),選取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總懸浮顆粒物三個具體的環境指標來反映環境質量的程度(或生態環境的好壞程度)。
長株潭城市群實例研究采用二次多項式簡化模型,其形式為:
其中Yt表示為t時刻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環境指標,xt表示為t時刻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水平,即人均GDP指標,β0表示常數項,β1和β2分別代表xt、x的待估參數,εt為隨機誤差項。
從此模型可以得到,由于各β組合形式的不同,對應有不同的曲線,具體的區別為:當β1>0,β2
根據1990年到2010年(因部分年份數據無法確定,從中抽取6至12年數據研究20年的發展趨勢)長株潭城市群人均GDP及環境污染情況具體數據,并利用上述二次多項式模型擬合求解結果如下:
由三組計量模型的曲線及其趨勢可以看出: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指標與生態環境指標的演變軌跡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都呈倒U型發展。就總的趨勢來看,長株潭城市群已處于經過了某個轉折點,經濟增長在促進環境質量的提升階段。從曲線具體數據分析可知,2002年以前,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環境惡化呈上升驅勢,這主要是由于此階段長株潭城市群的工業化發展急劇提速,社會意識主流形態是以經濟發展為第一導向——以生態環境換經濟發展,特別是到了2002年生態環境惡化程度達到了峰值。自2002年以后,政府意識到生態環境的惡化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改善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環境,特別是自2006年以后,隨著高新技術、節能技術以及綠色概念的普及,生態環境的惡化問題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四、關于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環境的建議
為了更好地促進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的建設,提出以下建議。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步伐。根據長株潭城市群的發展規劃,找準各市定位,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等方式,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大力發展低能耗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加強監管,實行環境污染問責制度。將環境生態保護作為市場運行機制中重要的一環,建立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政策體系。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強化政府職責,形成生態環境準入制度,極力倡導綠色導向,形成社會輿論監督氛圍。
[參 考 文 獻]
[1]GROSSMAN G, KRUEGER A.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C]//Geneva: NBER, Working Paper, No.3914, 1991
[2]PANAYOTOU T. 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Geneva: Working Paper WP238,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9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waterconservancy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ety, but its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can not be ignored.Therefore, we should correctly know the impac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ctively explore relevant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duce the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river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order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harmoniousdevelopment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對策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ecological environment;impact;countermeasure
0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于我國發電、防洪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推動我國工、農業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為我 國水利資源的有效合理分配和利用提供了機會。但任何事物都具有的兩面性的性質,要求我們必須對水利建設為我所帶來的影響進行正確看待,既要承認水利建設的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 還要承認水利建設對我國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特別是負面影響。
1 我國水生態環境現況
水生態系統作為地球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有著直 接影響。水生態系統在隨著人類歷史不斷的發展進步,逐步成為由以水為核心的天然因素和經過人類改造后的自然因素所結合形成的有機統一體,其所包含的不僅僅是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等自然 因素,還包括著人類歷史發展進步所形成的各類建筑等人工因素,這些方面的內容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和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只有當水生態系統的作用得以正常發揮時, 才能夠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才能促進人類歷史文明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隨著人們對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研究的深入和建設數量的增多,已經對原有的水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并形成了一種新的水生 態環境的平衡模式。而新舊水生態環境間平衡性的不兼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水生態系統發生一系列大的改變,一味的進行水利工程的建設,而忽略其對生態環境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將勢必會受到大自 然對人類的報復。因此,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前,必須要對目前水利建設、對水生態環境系統所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充分的調研和考量,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的水利工程項目建設計劃和工程建設。決策, 并在進行實際建設時,能夠根據水生態環境問題的變化及時對建設計劃和方案進行調整和完善,實現環境友好型水利設施的建設[1]。
2 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現況
目前,由于我國生態環境資源的有限和再生速度的緩慢,使得我國在當前社會經濟各方面都得到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生態環境資源短缺的問題逐漸暴露并愈發凸顯,因此推進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和 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對于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設發展,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推動下,已經獲得了較大的進步。一方面,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規模和范圍開 始向著大規模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水利建設項目的開展提供了經濟和技術基礎,施工力度也隨之不斷加大,以期實現當前對水資源的不斷全面開發和利用,解決目前社會經濟發展中 水利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及短缺等問題。相應的,在不斷進行水利設施建設的過程中,施工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卻日益嚴重,反而加劇了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資源短缺的問題。因此,在當前的資源環 境中,就需要在進行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時,提升對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以及生態環保生產技術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利用率,以便減少因水利工程建設對周邊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破壞,在實現水 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和諧發展的同時,實現對水利資源的綠色開發、綠色利用[2]。
3 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分析
目前,我國水利工程的 建設發展已經在蓄洪、水力發電、農業灌溉、航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促進我國水利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大部分都是在基于自然河道 的基礎上進行建設的,對河流周邊長期演化而來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對河流沿線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隨之所帶來的就是對陸生生態環境、水生生態環境及氣候等相關環境的較大負面 影響。 環境的破壞。
3.1 水利建設對陸生生態所造成的影響
第一,水利工程建設的施工往往需要對周邊地區的平原、草地、農田等自然植被土地進行征用或破壞, 大范圍的植被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或導致河流堤岸的坍塌等問題,而大型水庫的修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時或誘發地震等嚴重地質災害。同時對于植被的大范圍破壞,對水利建設范圍內的生物棲 息地物種群居的數量造成下降,并迫使大批物種不得已遷徙。第二,在進行水利工程的建設時,不僅需要對劃分永久占地,還需要進行施工時臨時用地的劃分,在施工過程中因各種機械或建筑材料的運輸 ,以及各類相關施工活動的展開,都會對范圍內的土地植被造成大范圍的破壞。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移民項目所需要進行的毀林開荒等相關項目,都會進一步加劇地表的植被破壞程度,從而造成該地區嚴 重的水土流失,或因為水土流失問題,造成嚴重的滑坡、坍塌等事故,影響當地的水源質量。還存在因水利工程的攔河堤壩的建設,導致當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鹽堿化降低當地的土地利用率。第三 ,水利工程建設中所涉及到的毀林開荒、破壞植被以及地下水位的上升,都使得水利工程周邊地區陸生動物生存范圍不斷被縮小,繼而引發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另外,水利工程中水資源大面積攔蓄工程的 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地大氣濕度的變化,導致原有的陸上動物失去其原有的生活環境和條件,造成生物的大批遷徙,最終影響該地的生態平衡穩定。
3.2 水利建設對水生生態所造 成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導致河流的自然形態改變,造成部分河道原有的水流及水位下降,繼而造成河道上游和下游的水溫及泥沙含量變化,繼而引發河流沿線生態環境的變化,最終導 致該地區地質及氣候環境的變化。
第一,在水利工程建設施工期間所產生的污水、廢水及廢棄物等,經常出現不經過濾處理或降解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的情況,造成該流域水質的污染。而 進行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時,經常需要將該河道流域內的水流進行攔截,致使該河道區域內的局部水流流速變慢,導致該地區大氣循環速率及水質自凈速率下降,進而易發該地區中重金屬含量的超標和污染 。
第二,天然河道在長期的形成過程中已經在周邊地區及水域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而水利設施的建設大部分都是直接建立在天然河道上,以便對水域水量進行有效攔截,這就使得河 道沿線及水域內原生植物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第三,水利工程的建設除了會對天然河道造成上述影響,還會對河道內的水質水溫產生影響,特別是進行水庫水利工程的 建設時。由于水庫內水域具有面積較大、水質流通速率較慢且水體較大的特點,使得水庫內水域面積受太陽輻射的聚熱作用較強,水溫會逐步升高,不利于魚類的生長繁殖,特別是對河道下游的魚類繁殖 影響較大,或致使其產卵期的推遲。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設,造成的水域隔斷,導致部分洄游繁殖性魚類的生長繁殖環節被阻斷。最后,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廢水及廢棄物在河道內的直接排放都會造 成一定程度的水質污染,造成水生物生長
第四,水庫、水力發電站等水利設施的建設,會在短時間內造成該河段的水域面積的增大,直接導致水面蒸發量的加大,促進大氣循環中的水汽含量, 增加降水天氣現象,從而對該地的氣候造成影響產生一定的變化[3]。
4 促進水利工程建設中進行環境保護的相關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影響 是深遠的,不僅僅體現在我們所討論的生態環境方面,還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文的發展都有著顯著地影響。因此,人類在對水利資源進行改造的同時,也在間接的受到改造對自身所產生的影響,因此 ,在進行水利工程的建設時,需要特別注意對生態環境的協調保護。
4.1 建立相關生態保護制度,加強生態保護意識
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相關施工設計組應事先根據 水利工程修建地的生態環境對水利工程修建的利弊權衡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做到因地制宜的規劃,盡可能的將水利施工建設所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程度降到最小。對于水利施工所造成的水利移民項目,需 要制定完善的移民政策,使水利移民也能夠享受到水利設施建設后所帶來的各方面的效益。在施工期間,要不斷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觀念的強調和宣傳,保證施工過程中盡量降低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建 設完成后,要盡快對建設期間破壞的植被進行修復,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4.2 將生態保護意識落實到各個方面
在進行水利設施建設時,需要把生態保護意識落 實到生態建設中的各個方面中去,以生態和諧的理念做指導,保護動植物原有的棲息條件不受污染和破壞,降低建設過程中所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概率。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相應的后續環境影響監察和 反饋模式,對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的環境變化進行跟蹤調查,便于對環境不良影響的及時發現和及時糾正,將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降至最小。
4.3 采用環保建設材料和新興環保建設技術
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要積極引進先進的建設技術,并對原有的技術不斷進行改善和創新,將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案例作為借鑒,根據我國具體環境特點,進行調整和改造,創造出適合我 國水利工程建設的生態保護建設方案,進行合理建設。除此之外,還需要在施工過程中積極使用環保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污染[4]。
5 結束語
水利工程建設所產 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在進行水利工程的建設時,一定要做好水利工程與周邊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逐步實現生態和諧的水源生態系統的建立。并且需要建立完善的環境評價機制,及時對周邊環 境問題進行監測和解決,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江南.水利工程建設對水生態環境系統的影響及解決措施 [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04):29, 41.
[2]張麗.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綜述 [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8(08):185-186.
>> 信息化生態環境下企業內部控制框架研究 構建信息化的教育生態環境 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信息化環境下區域間高校優質資源共享的研究 信息化生態環境下會計信息披露模式探討 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研究 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思考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方法歸納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專題復習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專題測試 助推區域產業升級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對策研究 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實證研究 生態環境績效考核研究 媒體共融中的聯盟化生態環境 網絡環境下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職教育人才信息整合研究 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發展研究 信息化環境下區域教師教學資源分享SNS模式 縣域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研究 鄉鎮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桑新民、鄭文勉、鐘浩梁:《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戰略思考》,《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8-11頁。
[4]劉鳳娟:《基于信息技術的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途徑探究》,《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第91-94頁。
[5]肖鈉:《教育信息生態化分析及其構建研究》,《圖書館學刊》2011年第6期,第4-6頁,第14頁。
[6]趙曉翠:《生態學視角下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研究》,學位論文,河南大學,2014。
[7]劉鳳娟:《大數據的教育應用研究綜述》,《現代教育技術》2014年第8期,第13-19頁。
[8]陳海洋:《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生態失衡》,《信息技術教育》2004年第10期,第23-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