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

      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

      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范文第1篇

      一、學情不同,選擇的教學切入點不同

      1. 氧氣

      氧氣是學生開始學習化學以來,最先接觸并且需要系統學習的一種物質。學習之前,學生只有小學科學中學到的一些與氧氣有關的知識,了解的并不深入,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學生對氧氣的感性認識缺乏,學習氧氣的性質,特別是物理性質學習之前,就顯得較為抽象,更不用說對化學性質的感性認識。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困難比較大,入門較困難,因此教師應從認識物質的物理性質的順序切入。

      2. 二氧化碳

      對于二氧化碳來說,學生的感性知識比學習氧氣要多,不但小學科學已經有所接觸和學習,而且生物課也學習過它的某些知識,日常接觸也多一些。在化學課上,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了氧氣的有關知識,包括氧氣在自然界的存在、性質、制法和用途等知識,對系統地學習另外一種常見的物質的性質,困難應該小得多,因此教師應從類比探究物理性質的知識切入。

      二、課標要求不同,確立的教學目標不同

      1. 氧氣性質的教學

      氧氣性質的教學,側重于學習方法的傳授,即學習一種物質性質方法的傳授。例如學習物質的物理性質時,教師側重于教學生怎樣學習一種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方法,并教會學生從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熔點、沸點、密度等方面學習物質的物理性質。學習化學性質時,教師先教學生怎樣觀察實驗,再演示實驗,然后學生分組實驗,最后歸納總結化學性質。所以,氧氣性質的教學,除知識與技能外,更側重于方法的學習。

      2. 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

      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除知識與技能外,則更側重于方法的應用和掌握。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實驗學習物理和化學性質,學生自己分析概括總結。

      三、目標不同,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

      1. 氧氣的教學

      導入上教師盡可能地采用設問、實驗或影視資料引入課題,造成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講課上盡量采用直觀教學法,幫助學生學習氧氣的性質。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可結合生動的先演示和再分組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歸納上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歸納、分析、總結,得出氧氣的性質。

      2. 二氧化碳的教學

      在學生認識了氧氣的基礎上,除保持教學方法的直觀性外,教學上盡可能讓學生運用學習氧氣性質的方法自己探究、自己觀察、自己分析、自己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例如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學氧化碳的溶解性及與水作用;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質,并聯系已學習的反應實例歸納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的特點。

      四、方法不同,設計的師生互動不同

      1. 氧氣

      教學基本思路:(1)創設情境:人類的呼吸離不開氧氣,你對它了解多少呢?(2)觀看影像資料或圖片: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氣和氧氣的三態變化。(3)探究活動:木炭、鐵絲、蠟燭在空氣和氧氣中能否燃燒?燃燒現象有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4)歸納總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總結得出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 二氧化碳

      教學基本思路:(1)創設情境:同學們,在生物課里我們了解到了自然界里的二氧化碳總在不斷地消耗、生成,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變化嗎?(2)學生閱讀歸納小結: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中的地位和作用,對自然界和人的影響。(3)交流討論:日常生活中見到或聽到的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4)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與水的作用。(5)指導學生分析概括: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質,并聯系已學的反應實例歸納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的特點。

      在氧氣性質的系統學習中,主要是幫助學生將氧氣的性質進行較為全面的總結、深化和拓展,讓學生理解氧氣是一種比較活潑的物質。而對于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學生了解得就比較少了。學生對于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認識可能停留于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實驗,但學生對于原理卻不明白。因此,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教學,需要我們從生產、生活以及實驗中的一些現象入手,從理論上作出解釋,并完善二氧化碳氣體的化學性質。由于兩種氣體的性質差異較大,教師可以在二氧化碳的教學中做一些聯系和對比,使學生的學習得到鞏固。

      五、內容不同,教學側重點不同

      1. 氧氣教學注重學法指導

      氧氣性質的教學是學生認識身邊化學物質的第一種物質,是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起始階段,教師在教學時應通過大量的實驗、圖片、生活已有的經驗、生活實例等感性、直觀的素材,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培養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知識的科學方法,架構認識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本框架。同時在實驗中,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規范的實驗操作、認真分析實驗現象、正確得出實驗結論等實驗基本技能,為后來學習探究二氧化碳性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2. 二氧化碳教學關注實驗探究

      二氧化碳教學是建立在氧氣的教學基礎上,是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再認識的過程。氧氣化學性質探究教學上側重于根據氧氣能夠跟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實驗事實,推斷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而在二氧化碳化學性質探究教學上,則側重讓學生立足于科學嚴謹的探究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在實驗過程中對現象變化和差異進行對比和分析,推斷出二氧化碳的相應的化學性質,從而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探究酸、堿、鹽、氧化物等物質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二氧化碳性質實驗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110097

      在我們所使用的現行初中化學教材中,有關探究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設計方案,有的實驗過程不夠簡捷,有的操作步驟不夠合理,有的證明依據不夠嚴密,這些都可能導致學生對實驗結果產生錯誤的理解,因此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對實驗的操作程序及步驟進行改進,以求實驗現象更加明顯,更好地發揮實驗的教育價值。

      【實驗一】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教材中的實驗設計:在托盤天平兩邊各放一只250mL的燒杯,調節天平平衡。然后向其中一只燒杯中慢慢傾倒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象。

      存在的問題:由于在傾倒的過程中氣體會擴散,并且傾倒的速度過快或過慢,都會造成“天平傾斜”的現象不明顯,使得實驗現象的可信度降低。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圖1改進后的實驗設計:把充有空氣的氣球放入燒杯中,將導氣管管口伸入到燒杯的底部,然后通入二氧化碳,觀察現象。隨著二氧化碳的通入,可以觀察到氣球慢慢升起,懸浮在燒杯里。

      改進后的優點:1.改進后的實驗效果非常明顯,成功率高。2.增強了實驗的可見度和可信度。3.便于制作和操作,可以作為學生實驗來進行,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實驗二】證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教材中的實驗設計: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適量的蒸餾水,迅速擰緊瓶蓋,振蕩。可以觀察到軟塑料瓶變癟,說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得瓶內的氣壓減小,所以瓶子才會變癟。

      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是用塑料瓶采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塑料瓶不易穩定放置;二是需要的二氧化碳的量較大,收集時間較長。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

      圖2改進后的實驗設計:

      改進一:向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注入適量水,蓋上玻璃片,充分振蕩,將集氣瓶倒置過來,可以觀察到玻璃片沒有掉下來。改進后的實驗效果能更好地說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正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得瓶內的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大氣壓產生的壓力能夠托住玻璃片,使其不至于掉下來,實驗可信度高。對這個實驗學生充滿了好奇,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改進二:用注射器吸入10mL二氧化碳氣體再吸收10mL蒸餾水,然后用橡皮塞堵住針眼,充分振蕩。發現注射器中氣體的量減少了。這個實驗不僅能夠說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更能直觀地表示出二氧化碳氣體的溶解量。

      改進三:將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試管倒扣于水中,輕輕晃動試管,可以觀察到試管內液面上升。這個實驗簡單易行,也能說明二氧化碳氣體能溶于水,學生樂于嘗試。

      【實驗三】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

      因為CO2通入到NaOH溶液中無明顯的反應現象,那么如何證明CO2與NaOH是不是確實發生了反應呢?

      我們通常采用的實驗方案是:將CO2通入到NaOH溶液中,證明生成了新物質Na2CO3,在反應后的溶液里滴加鹽酸,如果有氣泡產生,就證明CO2與NaOH發生了反應。

      圖3但是這個實驗方案的設計在邏輯上還是不夠嚴謹。理由如下:因為CO2也能與NaOH溶液中的H2O反應生成H2CO3,同樣含有CO2-3,那么如何證明是Na2CO3中的CO2-3與酸反應放出CO2,還是H2CO3中的CO2-3與酸反應放出CO2?這就需要消除H2CO3的影響。

      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范文第3篇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20―0086―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加強實驗教學,更好地發揮實驗教學的教育功能。但是由于有時候配備的實驗裝置不盡合理,個別實驗步驟繁瑣、操作困難等原因,出現耗時長、實驗現象不明顯、成功率不高等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因此,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認知、操作水平,很有必要對部分實驗予以改進,進而提高課堂效率。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部分實驗的改進所采取的一些方法。

      一、改進方法,增強效果

      1.固體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實驗。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將氫氧化鈉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試管里,并用手觸摸試管外壁。但是由于此實驗現象不明顯,大多數學生觀察不到。因此我將此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將試管注入少量水,加熱至沸騰,移開火焰,水停止沸騰,加入氫氧化鈉固體(少量),發現溶液又重新沸騰,說明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使水又沸騰了。改進后的實驗現象非常明顯,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蠟燭燃燒產物的鑒定。教材中:分別取一個干燥的燒杯和一個用澄清的石灰水潤濕內壁的燒杯,先后罩在蠟燭火焰的上方。然而這樣的操作,若時間過短則燒杯內水珠不明顯;時間過長會因為燒杯內溫度過高,水以水蒸氣的形式存在導致我們觀察不到明顯的現象,且容易燙手而使實驗失敗。所以我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用試管夾夾持試管倒扣在火焰上方。由于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溫度高、密度小,正好進入試管,遇到試管底部的冷壁冷凝成水珠,再用膠頭滴管滴入石灰水,就產生了很明顯的現象。

      3.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關于“人體吸入的空氣與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教材要求學生用排水集氣法收集人體呼出的氣體,然后用實驗方法檢驗呼出的空氣與吸入的氣體中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的含量。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中,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而此處卻用排水法收集人體呼出的氣體。這一前后矛盾的問題,使學生對該知識的接受很勉強,理解不深。因此可對該實驗作出改進:

      將一根玻璃管伸向集氣瓶底部,緩慢吹氣,連續吹4~5口氣,取出玻璃管,蓋好玻璃片,用相同的方法再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另外,用干燥的集氣瓶收集兩瓶空氣。比較空氣與呼出氣體的集氣瓶壁,能觀察到呼出氣體的集氣瓶壁上有水霧,而空氣的集氣瓶壁上沒有水霧,這可以證明:

      (1)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含量比吸入的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高。

      (2)向盛有呼出氣體和盛有空氣的集氣瓶中分別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盛有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的石灰水變渾濁了,而盛有空氣的集氣瓶內現象不明顯。這說明呼出氣體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將燃著的兩根木條分別伸入兩瓶內,相同時間,可觀察到盛有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的木條先熄滅,而盛有空氣的集氣瓶的木條則繼續燃燒。這說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比呼出氣體中氧氣的含量高。本實驗經過這樣的改進后,達到了探究的目的,減少了向干燥的玻璃片上哈氣的操作步驟,優化了實驗過程。

      二、化繁為簡,提高效率

      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時,教材共用了四個實驗,比較繁瑣且費時。為了提高效率,我對實驗進行了改進,四個實驗可以用一個裝置完成,其方法是:取一個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張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然后,將它與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連接。不一會,可觀察到下部的試紙變紅,而上部的試紙不變色,證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再將一燃著的木條放在三通管的上方,可看到火焰無變化,再把燃著的木條放在下口處,可看到木條立即熄滅,由此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同時還證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最后將三通管取下來,把試紙變紅的那端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很快看到試紙由紅色重新變成藍色,說明碳酸不穩定。此實驗的優點是:操作方便,快而明顯,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范文第4篇

      一、適量增設"補充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一)用具體直觀的實驗來驗證化學理論。在講燃燒條件一知識點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做完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后,直接得出燃燒條件。但是,這樣往往會使一部分同學意猶未盡。為能充分說明,燃燒的條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和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這一事實,筆者將導氣管改為漏斗,這樣可使氧氣在漏斗中積存,與熱水中白磷接觸,使水中的白磷燃燒,在水中產生黃白色火焰同時產生濃厚的白煙,發出明亮的黃光、現象明顯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注重實驗的“微型化”,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第三單元《自然界中的水》,講述分子和原子時,首先,取一片家中用過的藥片板,將酚酞試液滴在空格內然后滴加氨水用手拿著讓學生觀看現象,看到溶液變紅,然后,在相鄰的兩個空格內分別滴人酚酞和濃氨水,并用小燒杯罩在上方,再讓學生觀察,可以看到酚酞變為紅色,由于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出的氨氣分子遇到濾紙上的酚酞,使酚酞變色,這一實驗現象有力說明無論是液體氨分子或氣體氨氣分子都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而氨水和氨氣都是由分子構成所以得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由于此實驗操作簡單也可以應用于學生的分組實驗,但相對會有少量的氨氣揮發出來,這樣對空氣造成污染。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在大試管中進行:取一支大試管并在其中放一張滴有幾滴酚酞(間隔開)的濾紙條,并在試管口放一團蘸有濃氨水的棉花,然后用橡皮塞塞緊,觀察現象,也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深挖教材通過“補充實驗”,幫助學生認識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在講述二氧化碳的氧化性實驗時,首先取一個100ml的小燒杯放入一些石灰石然后倒入一些稀鹽酸反應開始,可觀察到大量氣泡產生,過一會用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在燒杯口處驗證是否已集滿了二氧化碳氣體,然后取一根鎂條在酒精燈上點燃,迅速插入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燒杯中,觀察可看到鎂帶能繼續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發出刺眼的強光同時燒杯內溶液的表面有黑色粉沫狀物質生成、銀白色金屬變成,中間為黑色周圍為白色的固體粉沫狀物質,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可得出,生的黑色粉沫為碳粉,白色粉沫為氧化鎂,由此可確定,該反應的方程式為2Mg+C02=2MgO+C。這樣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可確定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的事實,另外啟發引導學生,如果一些活潑金屬如鎂燃燒引發火災,能否用二氧化碳來滅火?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運用,并且對所學知識從普遍性到特殊性進行了論證,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對比實驗”啟發學生思維

      用“對比實驗”,增強說服力。在講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時,為增強實驗的直觀性,采用了“對比實驗”:在講述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這一性質時,用紫色石蕊變紅來體現。但是,因紫色與紅色十分接近又由于碳酸是弱酸使石蕊變紅的顏色不明顯,所以,往往觀察到的現象不清楚。為了能使現象明顯學生易于觀察,我將此實驗做了改進:先取一片黃色的干燥的石蕊試紙伸入一瓶二氧化碳氣體中,可看到試紙不變色,再取二支試管分別加人5ml蒸餾水,向一支試管中的蒸餾水通人二氧化碳氣體約2min后,再取石蕊試液分別滴入兩支試管中,可清晰看到通人二氧化碳氣體的試管中的液體變成紅色,沒通二氧化碳氣體的試管液體仍為紫色,實驗現象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增強了實驗的效果。

      三、對演示實驗適當改進,增強實驗效果

      用實驗證明燃燒條件時,我對此實驗作了如下改進:取一大燒杯中裝一些熱水并在水中放入一小塊白磷,然后分別在兩支試管中放入一小塊白磷和一小塊紅磷,并將這兩支試管同時插人熱水中,為防止生成的白煙對空氣造成污染,在試管口塞上橡皮塞。這一策略就使實驗成功率可達百分之百,也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并且節約了授課時間。

      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范文第5篇

      一、創設情境,提供誘因,展示熱點激發學生動機

      情境創設: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反應能制取二氧化

      碳,這些反應是否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呢?(學生板

      書,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然后全班交流)

      通過創設情境增加學生學習的針對性,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習更為實效。

      二、設疑激趣,提出疑點

      師:這些反應都不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那實驗室制取的二氧化碳藥品是什么?選擇的依據是什么?展示幾組藥品。(設問,激發學生思考)

      三、實驗探究,掌握重點

      師: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儀器進行實驗。選擇哪種藥品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你選擇的理由是什么?

      學生分組實驗,小組交流,教師引導。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討論,使學生的想法逐步得到認證。

      四、依據原理,設計實驗裝置

      師:用什么樣的裝置來制取二氧化碳?

      引導同學們對比制取實驗室制取氧氣實驗裝置收集方法及依據的原理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得出: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是確定氣體發生裝置的依據,而生成的氣體的密度和在水中的溶解性決定氣體的收集裝置)

      五、設計問題,分組討論,突破難點,歸納要點

      師:(投影幾種儀器大試管,燒杯,錐形瓶,酒精燈,長頸漏斗,導管的雙孔塞,導氣管,玻璃片,集氣瓶,水槽,注射器,廣口瓶,平地燒瓶等。)依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藥品的狀態和反應條件及氣體的性質,應運用哪些儀器制取二氧化碳,這些儀器應如何組裝?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及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驟及如何驗滿和檢驗二氧化碳?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去歸納并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應選擇的儀器。在這一階段,學生不僅通過對知識的內化很好地把握選擇儀器的思路及規律,而且還學會了掌握化學知識一般方法,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對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認識已較為深刻了。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把內化的知識轉化為外化的實踐及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通過訓練這一途徑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相關期刊更多

      涂料工業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絕緣材料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有機硅材料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藍晨光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亚洲人成图片小说网站|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乱码精品女人久久久不卡 |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丁香|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 日韩色日韩视频亚洲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奇米网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XXX麻豆艾秋| 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激情久久|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中文字幕亚洲免费无线观看日本 |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亚洲免费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