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睫課程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開 幕 式
高峰論壇的開幕式由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音樂教育基礎理論教研室副主任任愷博士主持,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趙塔里木教授,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顧問、教育部體衛藝司原副司長楊瑞敏等為會議開幕式致辭。趙塔里木院長在致辭中說道:“音樂心理學要與教育聯系起來,多關注一些跨文化的音樂心理的研究。在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方面,美國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在發展趨勢和前沿研究方面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因此,通過此次的對話會對我國音樂教育學和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水平、教學質量、開闊研究視野、擴大國際影響等方面帶來重要的意義。”
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顧問楊瑞敏女士在致辭中回憶了1986年第一屆中山音樂會議和1990年4月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等兩屆音樂教育大會,贊揚其對于中國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她還對現代的音樂教育研究者提出希望:“高師音樂教育在接地氣方面要加強,培養能快速適應教學能力的合格教師,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會議主題發言
在會議主題發言當中,有三十多位該領域的專家、教師做了主題演講,涉及四個主要主題:音樂教育哲學、中小學音樂課程建設、高師音樂人才培養和腦成像研究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1.音樂教育哲學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教授、音樂研究所主任霍杰斯博士以《西方音樂教育哲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為題做了主題發言。他表示,在音樂教育哲學方面要提出一種新的哲學理念,這種理念并不是要拋棄雷默和艾略特兩位音樂教育哲學家的有關看法,而是要在其基礎上,為人們提供一種多元化的哲學視角,形成一種統一的思想―音樂是幫助人類回歸并實現人性的媒介。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進行的音樂教學和學習,對幫助人們運用多種方式表達情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南京藝術學院管建華教授在《音樂教育實踐哲學的文明歸復》中對中國當今音樂教育的評價標準提出了質疑。他認為:當今中國對音樂的評價方式更多的是受到來自西方實驗哲學思想的指導,忽視了中國傳統的心性哲學思想對其產生的影響。他引用布迪厄的一句話說:“用西方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東方的音樂,再把研究結果強加給東方。”他認為這樣是行不通的,他呼吁音樂教育哲學回歸到中國文化中來,對當今的音樂教育進行指導,使中國的音樂得以更好地發展。
浙江音樂學院(籌)田耀農教授在做《兩個美國學者對中國音樂教育影響之后的思考》的演講時,指出了雷默音樂教育哲學中有目的無方法的影響和艾略特的有方法無目的的影響。他認為現今中國音樂教育出現的問題就在于研究者對音樂教育本質和音樂教育目的認識不清,而這就根源于音樂教育哲學的貧困化和音樂教育目的論研究的缺失。因此,他倡導構建中國音樂教育哲學體系及教學法體系。
華中師范大學林能杰教授以《基于道法自然的音樂教育哲學理念》為題給在座所有的專家、教師和學生做了一場生動的演講。他認為,音樂是生命的律動,是人類最自然的情感表達方式,而人類身體更是表達個人情感的第一媒介。因此,在音樂教育中要重視人最本能的東西和最自然的學習方式,當能達到天人合一、心意相通的時候,音樂本身及其內涵就會內化在學生的學習之中。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的孟繁佳老師以《雷默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為題做了演講。國內目前對于雷默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數集中在雷默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上,而孟老師對雷默進行了全面且細致的研究,其中不僅包括雷默的哲學思想,還涉及?他的課程理論、教材建設、對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發展、應用以及音樂教師教育的論述等研究。其中有關雷默提倡的音樂體驗、審美能力的發展等內容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什么是“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等重要內容。
2.中小學音樂課程建設
與會專家中有多位音樂教育學方面的專家學者都對中小學音樂課程建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中國音樂學院的謝嘉幸教授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當代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言中闡述了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意義以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人格養成的作用,提出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當代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相融合,會對學生的身心產生極大的影響和重要意義。
東北師范大學尹愛青教授在做《中國學校課堂教育思考及對策》演講時對“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這一長久以來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她認為現在學校音樂教育存在幾個誤區:以課堂為中心,教材唯一;以傳授為中心,教師為主;以制度化教育為中心,學校課程為本;只關注主流文化,卻忽略多元共生。為此她提出了兩個對策:(1)開放音樂教學―形式開放多樣、走出教室、走向生活;(2)在文化沉浸中學習―注重文化語境、習慣滲透、非正規學習以及音樂的多樣性。
首都師范大學周世斌教授在做以《從音樂心理學角度審視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中的有關問題》為主題的演講時,對兩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進行了對比,指出了課堂中音樂實踐長期無法落實的問題。他提出了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理念創新,即在操作中學習,在表現中體驗,在實踐中審美。同時他呼吁高師音樂人才培養要面向基礎音樂教育,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藝術實踐能力與教學實踐能力并重,實現藝術實踐能力向教學實踐能力的轉化。
北京師范大學的楊立梅教授以《學校音樂教育中加強音樂分析,提高學生的認知和創造性能力》為題做了演講,她提出,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感覺、感受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僅僅停留于此,只有深入的分析、理解才能提高對音樂和作品的欣賞水平。因此要懂得音樂內容、結構,探索音樂作品的構思。同時她還倡導一種“綜合性的課程”,即將音樂與文化中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如將十二生肖、書法、篆刻、古詩詞等引入到音樂歌曲的教學中,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獲得全方位的文化感受。
中國音樂學院劉沛教授在《美國國家核心藝術標準(2014)及學校藝術課程改革簡介》中介紹了最新的美國國家核心藝術標準。他關注到了一個全世界所有學生都存在的問題―對知識持久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的問題。而最新的美國國家標準就從一中心問題出發,提出了以“大概念”(Big Idea)、“核心問題”(Essential Question)作為設計理念,形成“理解為先的教學設計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來解決困擾所有教師和學生長久以來的問題。他提出引用這種全新的課程設計理念,對我國的音樂教育課程進行改革。
3.高師音樂人才培養
在會議主題演講中各位專家學者均對高師人才培養、高校音樂課程建設等問題提出了很多建議。其中中國藝術研究院薛藝兵教授以《中國音樂學院民族音樂教育目的反思》作為題目進行演講。他認為長期以來人們對“民族音樂”這一概念的認識都比較模糊,只有明確這一概念才能確定教學內容、清晰人才培養目標。因此他提出應該用“中國音樂”取代“民族音樂”,即 “中國各民族傳統音樂+民族新音樂體系”來作為中國音樂學院教學內容體系。他強調,承認已經有著百年發展歷史的中西結合的“民族新音樂”才是中國人應該傳承的音樂新傳統。
上海音樂學院余丹紅教授以《心理學科建設對于音樂教育專業的意義》為主題進行了演講。她提出了在音樂教育專業中設置心理學課程的重要性和所面對的困難,呼吁對心理學在音樂及音樂教育上的價值進行評估,對未來音樂教育研究發展方向進行判斷,同時強調未來音樂教育的走向應該更具有科學化。
華東師范大學鄭艷博士在《美國哈佛大學音樂系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的啟示》的演講中向我們介紹了哈佛大學音樂系的情況: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同學科聯袂建設課程、基礎理論課程與多元化專題課程相互補充;在教學模式上,教授主講、助教協助,注重理論與實踐的互動等,給在座的專家和教師提供了新的信息,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課程建設具有很大的借鑒性意義。
西北師范大學朱東升教授在《西北音樂教育回顧與發展―以西北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學科發展為例》的演講中提出,西北地區教育環境相對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因此在西北師范類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中,最緊迫的是要培養學生綜合性的實踐能力和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表演能力。
4.腦成像研究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本次會議的另一個重要議題關注的是腦成像研究對音樂教育的影響。霍杰斯博士在《音樂與大腦》的主題演講中講道: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他一直與同事合作實施了一系列探索音樂大腦的腦成像研究,其目標就是研究音樂行為中不同要素的神經機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研究了演奏巴赫作品的鋼琴家、即興演唱的歌唱家,以及在演出中發現錯誤和處理多重感官信息的指揮家。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我們觀察了音樂專業和非音樂專業兩組被試聽到喜歡和不喜歡兩種音樂時大腦的不同反應。盡管未來仍有許多未知亟待探究,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一幅音樂大腦的圖景已初具雛形,這將幫助我們理解音樂為何以及如何具有觸動人心的力量。
中國音樂學院任愷博士以《音樂短時記憶的組塊研究》為題做了演講。他認為音樂短時記憶,一方面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如認知背景、認知策略等;另一方面還受到客觀因素,是否容易被認知和在認知的基礎上是否會產生更多的音樂偏好的影響。由此他認為短時記憶效果的好壞是音樂偏好產生的前提,或者說,越容易被捕獲的音樂,越容易產生偏好。這一結論對我國中小學音樂課中被普遍討論的“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音樂課”這一長久以來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如選擇一些容易被學生認知的音樂,他們對音樂的偏好程度就會增加,對音樂課的喜好程度也會隨之增加等問題。
中國音樂學院吳珍博士在《音樂意義形成的腦機制》演講中,通過認知神經科學理論的研究方法去嘗試探索一個經典的音樂問題―音樂的意義。她通過對大腦的研究:證實了音樂可以激活語義概念并且能夠產生對音樂意義的闡釋,認為以往所說的音樂是非語義性的觀點過于絕對,同時證實了后天的音樂學習對于音樂感知能力是有巨大幫助的。通過這樣的研究對于音樂教育也有很多啟示,如音樂教育者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音樂文化環境;怎樣通過有組織化的音樂學習,讓人們系統化地理解音樂;在音樂欣賞與學習之中要尊重對音樂感受的個體差異;呼吁現代音樂教育者要關注用心去體會和聆聽音樂。
樂山師范學院的王昕博士在《音樂誘緒的神經機制探索》的研究中發現,人們在聆聽音樂時是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音樂當中所表達的情緒和情感的,音樂對于情感的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她的研究對于教授情感體驗時的方式、方法以及音樂治療上都具有借鑒意義。
北京礦業學院附屬中學謝倩倩老師在《語言與民歌音樂風格感知的比較研究》中,通過對語言與民歌音樂風格進行了跨學科的研究,得出語言對民歌風格的感知具有導向作用。她認為,這一結論對于當今的音樂教育和教學的改進有一定啟示作用。在民歌的教學實踐中,音樂教師可以嘗試運用認知科學的理論去逐漸強化學生學習民歌的意愿,去引導和培養學生對民歌音樂風格的感知能力。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阿蘭博士在《最佳表演狀態的心智技能: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的演講當中,為我們展示了一系列控制表演的心智技能的方法,在這些方法的幫助之下,能夠使學生更好地享受音樂和創造音樂的過程,幫助他們在教學環節和舞臺實踐中達到上佳的表演狀態。她將這種控制分為六層―第一層:基因(DNA);第二層:健康(HEALTH);第三層:學習(LEARING);第四層:具體的技能(SPECIFIC SKILS);第五層:經驗(EXPERIENCE);第六層:心理技能(MENTAL SKILLS)。阿蘭博士講到第一層和第二層是天生的,最難以控制,而最后一層心理技能則需要通過訓練達到控制的目的,學生通過訓練,很好地掌握了這些技巧以后,才會真正對各種條件下的表演都起到幫助作用。
在大會中,與會專家紛紛就主題發言中的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李妲娜教授提出,雷默的核心思想中到底有沒有“以審美為核心”這個提法,究竟是“審美”還是“美育”的問題。管建華教授認為,美學進展是一種跨文化的對話,是翻譯的問題。美學脫離不了哲學,所以叫音樂哲學。審美哲學是主觀對客觀的判斷,審美有它的價值,但也有其局限性,這是價值的問題、合理性的問題,總之他認為“美”最終是要培養人的。劉沛教授認為用字的時候有很多含義,此美非彼美,音樂教育即美育,具有實用的意義。周世斌教授認為需要對中國音樂教育采取一種旁觀的視角,將學術觀點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如何有具體的操作性,用寬容的眼光看待各種文化,理解真正的多元;避免科學代替哲學,哲學代替科學。李妲娜教授認為中國需要真正的多元,需要有把西方的東西介紹給中國的學者,高師教育應注重應用和操作,需要將理論進行實踐,并且有很好的操作訓練,中國的音樂教育才有希望。楊瑞敏女士認為關于審美的問題盡可以作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但不主張討論美育的問題。
閉 幕 式
2014年10月10日下午,“音樂教育與音樂心理課程建設研討會暨第二屆中美音樂教育高峰論壇”在和諧良好的學術氛圍中落下帷幕。大會最后由劉沛教授致閉幕詞,他說:“我們此次的會議體現了兩個‘回到’:其一,我們仿佛回到了先秦時代,看到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其二,仿佛回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感受到了人性和意識的解放。”同時劉沛教授認為中西文化是和諧、共生的一體,國際不同文化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