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學研究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性;態度;愛戀;適應,心理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G 479 B 84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9-1047-02
Characters of Sex Attitud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Chengdu City/LI Yan-zhang, JIANG Yan ,YANG Xiao-feng,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s' characters of sex attitudes and the relations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blem tackling. Methods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eight hundred undergraduates from 13 colleges(universities) in Chengdu city were surveyed by sex attitude scale and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cores of sex attitudes of undergraduat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gender, college type, number of love and family structure(P
【Key words】 Sex; Attitude; Love;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Students
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性”已引起眾人關注,不再是避諱的話題。正值青年期的大學生處于個體意識極濃厚的階段,對兩性方面有著許多的幻想與好奇 [1]。而形成正確的性態度是青年時期人際交往的重要課題,也是建立兩性平等的基本前提。當前我國學生主要通過網絡或報刊雜志獲得性知識,可能導致不適當的性態度[2-3]。本研究對大學生性態度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為大學生有關兩性問題的心理輔導做一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對成都市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華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成都醫學院等13所高校8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690份,有效回收率為86.25%。其中男生404人,女生261人,25人未注明性別;年齡17~29歲,平均年齡20.65歲。一年級50名,二年級325名,三年級196名,四年級119名;260人來自重點高校,430人來自一般高校。正處于戀愛中,填寫關系適應量表的學生有256名,男生147名,女生103名,6人未標注性別。
1.2 研究工具
1.2.1 性態度量表 參照有關性態度的問題[3-5]自編而成,預試問卷23題,涉及對性知識、、性教育等的看法和態度。根據“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4級計分。分數越高,表明態度越為開放。前期用本量表對重慶市1 000名大學生進行項目分析后保留17題(刪除第6,11,13,21,22,23題)。因素分析表明有3個因素,共解釋總方差的40.33%,命名為態度(7題)、性教育態度(5題)和性吸引態度(5題),有較好的結構效度。量表及各因素的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750,0.725,0.581和0.568,有較好的信度。
1.2.2 戀愛關系適應量表 臺灣王慶福編制,共22題3個維度:滿意成長、沖突矛盾、資助共生。研究顯示,總量表與各維度有中高度相關(r=0.311~0.775,P值均
1.2.3 基本資料表 自行編制。包括性別、年級、民族、學校類型、家庭情況(家庭結構、父母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教養方式等)。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5.0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主要統計方法有t檢驗、方差分析等。
2 結果
2.1 大學生性態度的特點 利用t-雙側檢驗和方差分析對大學生性態度的差異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性態度在家庭來源(城市或農村)、年級、父母當前婚姻狀況,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溝通、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教養方式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而在性別、學校類型、戀愛次數和家庭結構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表1 成都市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大學生性態度得分比較(x±s)
人口統計學特征人數統計值總分性教育性吸引
性別男40444.57±5.6318.84±3.1214.41±2.2513.30±2.16
女26141.59±5.1216.81±2.9515.12±1.8712.87±2.05
t值6.628.16-4.332.50
P值0.0000.0000.0000.000
學校類型重點26043.23±5.8718.45±3.2414.40±2.2513.30±2.14
一般43043.01±5.4317.85±3.1814.78±2.1113.02±2.13
t值2.452.23-2.141.61
P值0.0140.0300.0300.110
戀愛次數/次026842.48±5.9217.46±3.2714.60±2.1812.81±2.12
1~435743.88±5.3018.33±3.1014.81±2.0213.32±2.11
≥56545.00±6.4818.97±3.6313.95±2.8413.32±2.35
F值5.717.133.134.61
P值0.0040.0010.0450.010
家庭結構核心家庭32743.50±5.6318.09±3.2614.68±2.2313.22±2.08
單親家庭7543.67±6.4718.14±3.3413.54±2.5913.00±2.57
幾代同堂10144.27±5.1618.45±2.9414.91±1.8413.17±1.82
其他18742.68±5.5017.65±3.1814.97±1.8712.96±2.24
F值1.661.387.150.65
P值0.1750.2470.0000.585
2.2 大學生性態度對戀愛關系適應的關系 相關分析表明,大學生性態度中的性教育態度和性吸引態度與關系適應中的沖突矛盾和自主共生有顯著相關。見表2。
表2 成都市大學生性態度與戀愛關系適應的相關系數(r值)
關系適應態度性教育態度性吸引態度
滿意成長0.060.44**0.20**
沖突矛盾-0.03-0.41**-0.26**
自主共生0.130.040.07
注:**P
2.3 大學生性態度對關系適應的影響 以性態度3個維度為自變量,以關系適應的3個維度為因變量,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兩者的關系。結果顯示,進入回歸方程式的變量有性教育態度和性吸引態度,其中性教育態度是大學生戀愛關系滿意成長的顯著預測因素;性教育態度和性吸引態度是大學生戀愛關系中沖突矛盾的顯著預測因素。見表3。
表3 成都市大學生性態度預測關系適應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因變量 自變量多元相關系數決定系數增加解釋量F值標準化回歸系數
滿意成長性教育態度0.4010.1610.16141.1400.401
沖突矛盾性教育態度0.4210.1780.17846.841-0.385
性吸引態度0.4540.2060.02828.025-0.173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性態度在性別、學校類型、戀愛次數、家庭結構、教養方式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說,這些因素可能對大學生的性態度有影響。男生在有關兩性問題上,總的來說其性態度比女生較為開放,與相關研究結果[4,7-8]一致。可能是女性受傳統觀念影響,對于兩性有關問題更為害羞、保守所致。不過女生在性教育態度上比男生更為積極。進一步分析表明,談過戀愛或有多次戀愛經歷的學生的性態度更為開放,而且來自不同高校的學生在性態度上也存在差異,與冷艷等[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顯示,重點院校的學生在性態度上更為開放,其原因還需要深入的探討。
劉文利等[9]對國內家庭性教育態度進行研究發現,父母已認識到家庭是進行性教育的第一課堂,對家庭性教育持積極態度。本研究對其他家庭因素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家庭結構對性教育態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赡苡捎诩彝サ膭搨蚋改敢环降娜笔?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不太看重兩性方面的教育,對性教育表現出不積極、不認同的態度。采用什么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則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性態度與戀愛關系適應相關密切;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也表明,性教育態度和性吸引態度對大學生戀愛關系是否滿意或者導致矛盾沖突有重要的影響。對性教育有積極態度的學生比較滿意其戀愛關系,并在戀愛關系中獲得成長。而對性教育有消極態度的學生在戀愛關系中產生的矛盾和沖突也較多。
性是人的一種基本需求,是人格發展的內在功力之一,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標[10]。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在大學生中開展兩性態度方面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開展性健康教育時,應考慮大學生的性別、學校類型、戀愛經驗以及家庭因素等的影響,尤其來自單親家庭的大學生應是大學生兩性健康教育的重點對象,但如何減少他們對性教育的阻抗,則需要研究者進行深入的探討。
4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0-38.
[2] 吳揚.廣東商學院大學生性知識、性態度及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06,33(4):563-565.
[3] 冷艷,劉忠華,肖征,等.山東省1 973名大學生性態度及調查分析.中國健康教育,2007,23(11):807-809.
[4] 錢蘭英.大學生對婚姻和性的態度.青年研究,2000(11):29-34.
[5] 曾芳齡,于佳,李志輝,等.廣州市1292名青少年性態度分析.中國健康教育,2005,21(12):932-935.
[6] 王慶福.愛情關系發展與適應之評量.中國測驗學會年刊,1996,43:227-240.
[7] 彭華. 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及與性態度、性知識的關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4):100-105.
[8] 葉麗紅,高亞兵,駱伯巍.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調查.青年研究,2000(6):34-39.
[9] 劉文利,卡羅林•愛德華茲.城市父母對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識和性態度的調查.中國青年研究,2007(5):48-52.
[10]尚鶴睿,劉文立.廣州市醫學院校學生性態度與性教育狀況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8,29(4):358-359.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思考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景觀生態學也隨之發展起來,景觀生態學屬于一種新興的交叉型學科,在景觀生態學發展的過程中,會涉及到自然科學領域、人文科學領域、環境保護領域等方面的知識。所以說,景觀生態學的教學內容比較廣泛,對教師的教學要求比較高。在實際的景觀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景觀生態學會涉及很多抽象性的概念和理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到當前人類在發展過程面臨到資源問題、環境破壞等問題,并能具備相應的環境保護意識、節約利用資源,并能針對相關的問題,提出可靠有效的解決措施。此外,高校在開設景觀生態學這門課程時,要注重景觀生態學的實用價值,在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堅持相應的基本原則,構建完善的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推動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
1、景觀生態學的教學目標
在高等教育階段,景觀生態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按照景觀空間理論,景觀規劃理論,景觀生態建設理論等內容進行教學的,主要側重于理論教學,在實際的理論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實踐教學。景觀生態學課程的整體教學目標,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當前國內外景觀生態學發展的狀況,對國內外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進程和發展趨勢有一定的把握,還要讓學生明確景觀生態學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在實際的景觀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專業術語,了解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內涵。同時,還要讓學生深入分析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趨勢,景觀生態學在國土治理、自然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為學生在社會環境保護、土地規劃利用等方面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專業實用性,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2、構建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的基本原則
2.1整體一致性原則
在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確保教學內容與教學體系在整體上是保持一致的,這樣可以增強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的實效性。在教學內容的構建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培養學生的宏觀生態思維,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2內容前瞻性原則
在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前國內外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理論和實踐成果,對景觀生態學的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和調整,增強教學內容的前瞻性,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基礎。
2.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在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所構建的教學體系要能體現出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的特點,在實際的景觀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案例之間的結合,體現出景觀生態學的實踐價值、應用價值。
2.4難度遞進性原則
在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進行安排,考慮到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將教學重點難按照層層遞進的關系進行排列,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點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5知識系統性原則
在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要在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上,給學生提供一種新的學科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景觀生態學知識內容的選擇過程中,要考慮到知識的系統性,幫助學生構建系統性的知識框架,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3、根據專業特點構建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的策略
3.1理論教學方面
在構建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時,理論知識教學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到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歷程、研究方向、研究對象、學科發展特點、學科研究內容等基礎性的知識,還要讓學生了解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構成要素,格局等方面的內容。其次,要讓學生了解到景觀發育與生態過程之間的關系。再次,要讓學生了解到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分類、評價方式等方面的內容。最后,要讓學生學習景觀生態規劃方面的知識,掌握相應的規劃策略和技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2實踐教學方面
在構建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時,實踐教學是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景觀生態學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一些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訓練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過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讓學生了解到景觀生態的區域要素、格局等方面的知識,加深學生對景觀生態學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結合一些實際的應用案例,進行進一步的實踐訓練,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等院校開設的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高校要能明確景觀生態學的教學目標,在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能堅持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進一步提高景觀生態學的教學質量。在實際的景觀生態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學習的專業不同,在景觀生態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此外,高校在開設景觀生態學這門課程時,要能根據國內外景觀生態學的最新研究理論和實踐成果進行相應的調整,給景觀生態學增添新的教學內容,要提高景觀生態學的實用價值,構建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推動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媛元.景觀設計專業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若干思考[J].文學教育(下),2016(07).
[2]吳兆錄.景觀生態學教學的短期戶外觀摩:云南大學的實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1(14).
關鍵詞:翻轉課堂;景觀生態學;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1-0209-02
一、前言
景觀生態學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生態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生態學體系中一個新興的、活躍的分支。該學科以景觀為研究對象,基于等級理論、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及滲透理論等一系列基本理論,探討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之間的關系,并為科學規劃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景觀生態學體現了當前環境保護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主旋律,在自然保護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前景(鄔建國 2007)。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教育信息化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教育信息化是對現有應試教育的一種挑戰,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大膽嘗試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促進教育改革。目前,起源于美國的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日益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改革熱點(朱宏潔 and 朱S 2013)。本文在簡單論述了翻轉課堂定義及發展的基礎之上,結合景觀生態學和翻轉課堂的特點,分析了翻轉課堂在景觀生態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其相應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升教學效果,實現信息技術與景觀生態學的有機結合。
二、翻轉課堂的定義及發展
翻轉課堂又成顛倒課堂,是學生通過視頻課外學習知識,然后再回到課堂中進行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的課堂講授課外交流的教學模式形成了轉換(崔艷輝 and 王軼 2014)。翻轉課堂的基本理念最早出現于19世紀早期西點軍校西爾維納斯?塞耶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學生通過課前學習獲得知識,然后課堂上師生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困惑。1991年哈佛大學教授埃里克?馬祖爾(Eric Mazur)指出未來教育中計算機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師的工作,為翻轉課堂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2000年,美國邁阿密大學三位教授讓學生在課外通過視頻學習知識,然后回到課堂分組完成作業,成為翻轉課堂的實踐。2004年,薩爾曼?可汗制作了一系列教學視頻放在網站供大家學習,成為翻轉課堂的雛形。2007年,可汗成為了非營利的在線可汗學院,上傳視頻及在線學習,以幫助完成課外學習,推動了翻轉課堂的極大發展。自此,世界各國教育界逐漸加入到翻轉課堂的實踐中來,翻轉課堂成為風靡全球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三、翻轉課堂在景觀生態學教學應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結合景觀生態學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自身特點,從以下四方面分析了翻轉課堂在景觀生態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1.景觀生態學超強的實踐性。盡管景觀生態學具有豐富的理論基礎,既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模型,還有景觀格局與過程關系的相關理論;同時,還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與地理學、植物學、經濟學、可持續性科學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不可否認的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還是通過景觀格局與過程的研究,進行功能規劃的合理布局,最終為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因此,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翻轉課堂本身就是問題導向、項目推動的一種教學模式,與景觀生態學的最終目的是非常吻合的。
2.豐富的教學資源。景觀生態學起源于1939年,尤其是二戰之后,由于歐洲各國百廢待興,高效合理進行土地規劃成為關鍵。因此,景觀生態學在歐洲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其中的德國、荷蘭、捷克斯洛伐克三國。20世紀80年代,景觀生態學開始在美國得到發展,促進了景觀生態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賈寶全 and 楊潔泉 1999)。如此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景觀生態學涌現出了一系列經典教材及相配套視頻。同時,在實踐應用方面,一系列的相關案例,如自然保護區規劃、園林設計、城鄉規劃、水庫建設等也為景觀生態學實現翻轉課堂模式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3.多方位的師生交流。傳統的教學模式盡管也以學生獲取知識及能力作為最終目標,同時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由于景觀生態學本身更加關注景觀格局的配置,以及相對抽象的研究內容。因此,傳統的景觀生態學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會難以理解這種抽象的研究對象,久而久之對景觀生態學產生厭惡、反感情緒。因此,在知識學習中,景觀生態學往往需要更多的師生交流(楊三紅 et al. 2015)。同時,景觀生態學會用到一系列的軟件,如ENVI,ArcGIS,Fragstatic等,這些軟件可以輔助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分析,并應用于景觀規劃的各個步驟。在這些軟件應用過程中,不僅需要基礎知識的理解,還需要相應的實踐,這些也是基于更廣闊的師生交流基礎之上。因此,景觀生態學需要更加頻繁的師生交流,這也是翻轉課堂的一個重要特色,將會在景觀生態學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四、基于項目的景觀生態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景觀生態學自身的特點適合采取以項目開發過程為主軸的教學方式,按項目的構建過程為線索安排教學步驟,整個教學任務由項目任務來驅動,以一個獨立的項目開展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過程(李海龍 et al. 2013)??梢钥紤]將整個班級分為四組,按照自然保護區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濕地保護規劃四個項目進行開展。景觀生態學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有課前學習、課堂討論、課后實驗三部分組成。
1.課前學習。課前學習主要是以視頻學習為主。首先,教師根據本課程的特征、教學目標與知識體系設計出每一堂課的基礎理論知識與訓練習題,然后將制作成的精簡視頻上傳至學習平臺,以供學生學習。結合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特點,視頻內容應該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軟件操作、應用領域四個方面。通過四個方面的學習,學生可以對景觀生態學有一個基本的概況。
2.課堂討論。課堂討論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課前學習的基礎知識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每組學生進行組內討論,然后由組長匯報展示小組任務進展,并同時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在各個小組匯報完進展情況和疑難問題后,排除掉已有的小組解決的問題。最后針對剩余問題,由教師統一解答。另一方面,圍繞著各個組的項目內容,各組內圍繞項目的實施開展進行詳細討論。之后,組長進行項目進展的匯報,并允許其他組成員針對項目實施過程進行提問。最后,針對項目進行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中的疑難問題,并和教師進行討論,確定項目開展中的各個關鍵問題。
3.課后實驗。課堂討論的主要目的是確定項目開展的技術路線和方案,真正的實施還是要通過課后實驗開展。課后實驗既是項目實施的具體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的一個固化過程。各組學生依據課堂討論的最終結果,進行組內分工,然后逐步的開展相應工作。例如數據收集工作,考慮到各個項目中的數據要求非常多,可能需要分為氣候數據、遙感數據、統計年鑒數據等不同的方面進行收集。當然,在數據收集完成后,還需要進行相應規范的數據整理工作,以便為后續工作開展提供支持。
五、結語
翻轉課堂實現了傳統課堂中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的顛倒??紤]到景觀生態學的實踐性、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方位的師生交流需求,翻轉課堂適用于景觀生態學教學;基于項目的景觀生態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為課前學習、課堂討論、課后實驗三部分。翻轉課堂將大大提高景觀生態學教學效果和實踐能力,有助于推動景觀生態學與現代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崔艷輝,王軼.翻轉課堂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
[2]賈寶全,楊潔泉.景觀生態學的起源與發展[J].干旱區研究,1999,(16).
[3]李海龍,鄧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務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
[4]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楊三紅,郭晉平,張蕓香,白晉華,郭躍東.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17).
[6]朱宏潔,朱S.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3,(08).
Flip the Classroom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Ecology
ZHANG Qing
(Department of Ecology,School of Life Scienc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21,China)
文學生態學一詞最早出自美國聯合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約瑟夫•米克在七十年代出版的專著《生存的喜劇:文學生態學研究》中。這次十分有影響的跨學科交叉嘗試,與他個人的教育環境背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生態學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而得出的結論,是研究有機世界與無機世界之間相互關聯的科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文學則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觀現實,形象地描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人社會之間的關系。創作感直接來自于作者的想象,是對大千世界萬物的感悟、思考和反思。在這個意義層面上,科學和文學之間存在著可以調和的前提基礎:科學視角意味著邏輯和證實,對自然做自由充分的觀察和研究,作家的文字同樣折射和反映隱含某種邏輯的內在聯系,并付諸想象中的真實再現。生態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與文學及文學批評雖然方法迥異、角度不同,但仍然存在可以相互溝通和共通的可能性。其在所包含的現實關系中,生態學與文學及其批評明顯存在著深入的交叉重疊和滲透。從廣義上說,生態學與文學之間在社會、歷史、倫理和時空,甚至在形而上學等層面上都存在著許多共通之處。它們都將面臨同樣的問題,尤其是,它們所面對的人與自然關系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必然被涉入共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背景之中。
2.文學與生態學的獨特建構
從文學與生態學結合的視角對文學生態學的概念、模式、詩學生態系統、文本重讀的策略以及文學生態學可能走向的價值建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本論文的最后,筆者將簡單概述在生態批評潮流中脫穎而出的文學生態學的獨特建構、文學生態學的研究視域以及文學生態學的局限。生態批評與其說是一種方法論,毋寧說是一個潮流或一場運動。文學生態學則是這個潮流或運動中涌現出來的具有建設意義的學科。格羅特菲爾蒂在1998年主編的《生態批評讀本:文學生態學的里程碑》中將生態批評界定為“簡單地說,生態批評是對文學與物質環境的研究。…生態批評采取地球中心的方法進行文學研究”。這是一個寬泛的包羅萬象的定義,寬泛本身意味著這是一場運動,而且不斷擴大、延伸的運動。生態批評運動從呼喚環境意識肇始至今,己經進入了第二階段的學科發展階段。其話語范圍不斷擴大,建構方向日漸明晰。
3.文學與生態學的項目融合
一、國內外現狀研究
在國外,翻譯與生態學相結合的研究最早見于彼得.紐馬克于1988年出版的《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書中對翻譯過程中的文化進行分類,并指出翻譯的生態學特征。而后,戴維.卡坦在其1999的著作《翻譯文化》(Translating Cultures)對翻譯生態文化的分類進一步細化?!胺g生態學”(Translation ecology)由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人文科學系系主任兼翻譯與語篇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Cronin于2003在其著作《翻譯與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中首次提出,并用較大的篇幅介紹。
在國內,許建忠教授在2009年提出,“概括的說,翻譯生態學是研究翻譯與其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肌理的。具體地說,就是將生態學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譯研究,將翻譯及其生態環境相聯系,并以其相互關系和機理為研究對象進行探究,從生態學角度審視翻譯、研究翻譯,力求對翻譯中的多種現象進行剖析和闡釋?!彼^翻譯的生態環境,是以翻譯為中心,對翻譯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的N維空間和多元環境系統。翻譯的生態環境由翻譯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范環境以及譯者及翻譯研究者的生理和心理環境等各種生態因子組成。翻譯的發展離不開翻譯的生態環境,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著協同進化的關系。翻譯生態環境既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集合,又是譯者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前提和依據。
二、從翻譯生態學理論來看商務英語翻譯
許建忠教授在2009年提出翻譯生態學是研究翻譯與其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翻譯的生態環境由翻譯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范環境以及譯者及翻譯研究者的生理和心理環境等各種生態因子組成。翻譯的發展離不開翻譯的生態環境,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著協同進化的關系。翻譯生態環境既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集合,又是譯者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前提和依據。翻譯界多從語言學派的功能理論與商務英語文化因子的翻譯聯系在一起,從功能理論的角度研究商務英語及其文化因子的傳遞。從翻譯生態學的角度來研究商務英語翻譯,其在商務英語文化因子翻譯中的適用性要求在商務英語這一特殊的翻譯生態環境中,以其文化因子翻譯中的指導性為前提,達到從翻譯生態學的角度實現其在商務英語翻譯課堂中的運用,達到語言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
首先,生態翻譯對于語言的發展極其重要。語言的多樣性就像生物的多樣性,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文化,而語言的興衰也體現了一種文化的興衰。但是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在政治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其語言和文化也處于主導地位,這種強勢文化壓制著弱勢語言文化,使語言文化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翻譯活動,作為語言和文化的橋梁,在很大程度上被文化霸權主義利用,即利用歸化策略對弱勢文化進行滲透,因此翻譯活動中應該大力提倡生態翻譯,打破傳統的“形式對等”,“動態對等”,引入異化翻譯策略,對霸權文化進行結構,達到語言和文化的生態平衡。
其次,生態翻譯與商務英語的特點可以結合,商務英語翻譯需要生態翻譯。商務英語生存的環境是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全球化,其翻譯活動更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商務英語中的文化因子也可以通過譯者從源語言文化傳播到譯入語言文化中去。由此可見,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要想保留源語言文化的特點并且發揚光大,還是要創造良好的翻譯生態環境,達到語言和文化的生態平衡,而其中最重要的還是保持良好的經濟環境。
最后,翻譯生態學可以完整的運用于商務英語翻譯。就商務用語的翻譯而言,翻譯的生態環境,特別是經濟環境,對于具有濃重文化內涵的翻譯是否能夠被譯語市場所接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商務英語的翻譯,除了基本的嚴謹,準確外,還應充分考慮到專業語言中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不同國家商貿往來中信息的準確有效的交流。因此,提倡生態翻譯,異化翻譯策略是目前全球化翻譯研究與發展的趨勢所在,對于壯大弱勢語言文化和平衡語言文化的生態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結語
翻譯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可以被運用于課堂商務英語翻譯,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語言學派強調的是等效,而翻譯生態學強調的是生態翻譯,強調文化的平衡。通過提倡生態翻譯,打破傳統的商務英語翻譯課堂的教學模式,同時強化異化策略,打破傳統的對等形式,對西方的強勢語言文化進行文化解構,從而達到翻譯生態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許建忠.翻譯生態學[M].中國山峽出版社,2009.
[2] 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產生的背景與發展的基礎[J].外語研究,2010(4).
[3] 思創?哈格斯.生態翻譯學R&D報告:十年研究十大進展[J].上海翻譯,2011(4).